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江苏的党史故事有哪些名字(江苏的党史故事有哪些)

2023-03-12 17:10:02 技术常识4 知识分享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4749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2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400年历史的“南京评话”畅聊有趣的南京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江苏的党史故事有哪些1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今天(12月8日)下午,南京评话群英会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举行,本土最活跃的方言说书人汇聚一堂,用南京话讲南京故事,现场观众频频捧腹、兴致盎然。此次群英会以“弘扬传统文化,永葆方言活力”为主旨,现场还启动了“江苏省方言文化保护行动”。

南京评话实际上就是用南京话说书,将书本上记载的各类历史小说或故事,结合评话者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南京评话又称“讲评词”、“南京评词”、“说书”,以说为主,辅以表演,以长篇讲史类为主,在说书过程中穿插许多南京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名胜古迹等介绍,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有记载的南京评话历史很长,相传始于明末清初的“说善书”。

南京评话作为极具方言特色的地方曲艺,能够做到诙谐生动,老少咸宜,深受南京及周边地区民众的喜爱。本场南京评话群英会由南京市文化馆与南京评话传承社主办,江苏文艺广播《曲苑茶楼》与南京七彩石文化艺术服务中心承办。节目由演出和访谈畅聊两个部分组成,既演绎南京评话的生动艺术形式,更探讨方言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意义与举措。

群英会现场,可谓是名家荟萃、精彩纷呈。江苏文艺广播《曲苑茶楼》节目主持人王鹏,自己就是一位评话演员,他不仅担任现场主持,更为观众们带来了《四大名菜》等评话节目,他的率先开演,也为会场奠定了热烈气氛。作为南京评话重要传承人,王鹏说:“我觉得自己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多说书,做好南京评话的传承;与此同时,更要结合媒体人的身份做好传播与推广,把南京评话这一极具方言文化特色的地方曲艺更好地发展下去。”南京评话演员张国宏的《社区趣事》讲诉了一个在现代社区里发生的家长里短的趣闻趣事,故事非常接地气。南京评话重要传承人李传坤的《聚宝盆》,则是将南京中华门(又称聚宝门)历史上的精彩传说以评话进行了演绎。他们的演出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场欢笑不断、掌声不绝。南京评话代表人物、重要传承人查志华压轴登场,他表演的《凤凰台的传说》更是把整场活动推向了最高潮。

在访谈环节中,查志华先生谈到南京评话的发展现状。他坦言,南京评话的传承仍有很多可以发掘的地方,现有的南京评话节目需要有效保存下来,他欢迎更多的曲艺爱好者、文化热心人能一起加入到这个行列当中。他还表示:今后不仅要继续多演出,让观众更加了解南京评话这门地方曲艺,而且还要继续致力于年轻演员的培养与指导,让南京评话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江苏省曲艺家协会相声艺术委员会主任、相声表演艺术家吕少明则聊到了方言艺术对方言文化推广的重要性。他认为,只要继续把方言艺术深耕细作,做到与时俱进,符合现代人生活特征和审美需求,方言文化就一定会迸发出新的火花和展示出无限韵味。作为南雍书会的策划人,南京评话重要传承人郑建先生为大家介绍了南雍书会为方言文化推广所做的努力以及未来的计划。

方言文化作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亟待更好地传承与保护。演出最后,“江苏省方言文化保护行动”随之启动,江苏文艺广播将与江苏省曲艺家协会携手,发挥媒体的宣传传播功能,为方言类节目提供更多展演与播出的平台,加大对方言类节目的录音采集,配合策划和组织各类方言交流活动,开设评话等曲艺专栏等,探索方言艺术的传播新思路,助力方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弘扬传统文化,永葆方言活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高利平

编辑: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江苏的党史故事有哪些2

交汇点讯 老地名,不仅仅是一处方位。它的背后往往有众多歌谣、故事、典故,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在江苏,和地名相关的俗语、民谚异彩纷呈,不但为城市文化增添了俚趣和诗意,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情怀记忆,更时时唤起人们深切的家园之思。

文化底蕴丰厚的南京,流传着众多和历史地名相关的歌谣、谚语、歇后语。“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大马,带把刀,从你家门前抄一抄……”这首童谣产生于什么年代,何人所作,现在已经无考,却由一代代南京人口耳相传,凝结成一座古城的历史记忆。

南京的城门究竟有多少,也有一首歌谣:“里十三,外十八,一道门栓往外插。”南京明城墙从内到外共有四重,为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里十三”“外十八”,意指京城城墙在明初建有十三个门,外郭城建有十八个门。被形容为“门栓朝外插”的城门指的是神策门。“与其他十二座城门不同,神策门的城门是朝外开的,它的瓮城也在城外。”南京地名协会专家王聿诚告诉记者,“依山而建的神策门,如果把瓮城建在城门内,城内高地就会被围入瓮城之中,不仅不利于防守,出击也会受到影响。于是古人才把神策门的瓮城设计建在了城门外面。”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同样留下了一首关于南京城门的歌谣:“三山聚宝临通济,正阳朝阳定太平,神策金川近钟阜,仪凤定淮清石城。”也许他听到了市井上的说法,将歌谣引入到了自己的小说中。经过六百三十多年的风雨沧桑,不仅明外郭十八门已湮没难寻,内十三门也是有的早就不存,有的已经改了名字。然而保存在民谚俗语里的老地名,仍然给今天的人们增添了悠远的怀想,寄托对家乡的情结。

“鼓楼上唱歌——想(响)得远”“天天不离钞库街—守财奴”……这些与南京地名相关的歇后语,不仅生动明快,更有一份诙谐幽默。比如,“出了南门——尽是事(寺)”,这句歇后语反映了唐宋时南京佛教寺庙林立的盛况,而“寺”谐音“事”,因此也可以形容某人麻烦事多,“烦人精”。“挹江门的旗子——有点甩”,挹江门是南京最靠近江边的城门之一,江风吹过来,城门上的旗子当然要“甩”。同样地,“甩”也是道地的南京话,这种妙语也只有南京人才懂了。

记忆中的老地名,总与“过日子”息息相关;与之相关的俗语民谚,很多都以历史生活内容为题材,提起来都是鲜活的人间烟火。去年9月,南京市秦淮区七家湾88号附近,“大牛首巷”“小牛首巷”,两块崭新路牌竖起来,将许多人的记忆拉回了从前。旧时,七家湾是牛羊屠宰的一条街,这里的师傅技术特别好,生意兴隆,巷子里尽是家庭屠宰场,窄得只能容下几个人并肩进出。因此民间流传着“七家湾的牛——众人分了”“七家湾扛毛竹—转不过弯”等歇后语。如今,七家湾的牛肉锅贴飘香依旧,“复活”的大牛首巷、小牛首巷,一如既往地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实乃空间实体和名字的双重恢复。

苏州人也有句口头禅,“吃煞太监弄,着煞旧学前,吃茶三万昌,撒尿牛角浜”。短短四句,潇洒的“苏”式生活跃然眼前。苏州人讲话爱用“煞”,光看字面意思像在骂人,其实这是口语中“极致”“顶点”的意思。

“苏州自古丝织业发达,为满足宫廷需求,自元代起朝廷就在苏州设立制造局,明代则由太监兼理织造。这些太监聚居的里弄被称为‘太监弄’。”苏州市史志专家金凯帆介绍说,“民国时期,新聚丰、王四酒家、上海老正兴等酒楼都在太监弄择址开业;弹子房、浴室、理发室、茶馆等店面也十分热闹。朋友之间搭话,只要讲到太监弄去,就知道要上饭店吃去了,所以叫‘吃煞太监弄’。”“着煞旧学前”则是说,明清时期,旧学前是苏州的一条商业繁华街。这里除了茶馆、书场之外,最多的是买卖衣裳的店,当时的苏州人都喜欢来逛一逛,选衣服,这样的说法也就流传开了。与之类似的,还有“走煞护龙街”“晒煞十全街”“饿煞仓街”等俗语。歇后语的情况,同样如此,“吴趋坊看会——老等”“寒山寺里个钟——懊佬来”“观音山轿子——人抬人”,极富风物特色和地方历史因素。

金凯帆认为,与地名相关的俗语、谚语,虽然平时总是像顺口溜一样讲出来,实际上它们很多都暗藏着当时的历史图景、生活情形,像“密码”一样引导着人们去发现探索。“比如,‘吃茶三万昌,撒尿牛角浜’一句,所表达的并非是‘老字号’三万昌茶馆规模大。”金凯帆从一张民国时期苏州玄妙观的示意图上看到,当时东脚门、西脚门里有诸多经营小吃、买卖、娱乐、茶棚的棚子标识,而茅厕的标识只在牛角浜一处有,前因后果,故有此说。

老街老巷、古桥古庙、名楼名宅……负载着古老的传说,铭记着历史的变迁,承载着民俗与风情,即使已经磨灭在现实中,仍然封存于记忆里。位于南京夫子庙泮池之西的文德桥,横跨内秦淮河两岸,连接钞库街和贡院街。据史料记载,明万历之前,这里就有简易木桥,明清两朝,数毁数建。当时,秦淮河两岸,一边是风雅学宫,一边是游乐之地,文德桥实际上是连通两处的桥梁。南北河房水阁、灯火楼台,桥下画舫云集,萧鼓不绝,一度是文士学子们临桥赏月、观灯戏水的佳境。每逢秦淮灯节和端午龙舟竞赛,桥上更是热闹非凡。因人流密集,文德桥负荷超载,多次发生栏杆折断的惨剧。1904年端午节,内秦淮河中龙舟竞渡,桥上观众你推我挤,结果挤断栏杆,落水伤亡百余人。“文德桥的栏杆——靠不住”,这句南京人熟悉的歇后语便由此而来。

“南濠彩子北濠灯,城门洞里轧煞人。”这句谚语记载了苏州从南宋时期就开始的“十三日试灯,十八日落灯”的闹元宵传统。“彩子”,即为花灯。旧时,苏州阊门附近的南濠街、北濠弄两条小街巷是灯市最为热闹好看的地方,前去看灯、猜灯谜的市民摩肩接踵、人山人海。“由于阊门的月城不大,有人在城门洞内轧进轧出,把城门洞堵塞了,常有事故发生。现在南浩街每年举行‘轧神仙’等庙会活动时,依旧可以体会到那份‘轧煞人’的热闹。”苏州地方志专家陈其弟说。

实际上,现有的“南浩街”“北浩弄”的“浩”皆应为“濠”。濠是古代军事设施,用作防御,苏州的护城河正是这种防御濠,以阊门吊桥为界分为南濠、北濠,濠边的路也随之称为“南濠街”“北濠弄”。上世纪末南濠街北段改造,将“南濠街”称之为“南浩街”,“北濠弄”也随之称为“北浩弄”。

“由于人们对地名文化的愈发重视,近年来一直有呼声提议将‘南浩街’‘北浩弄’恢复为‘南濠街’‘北濠弄’。”金凯帆说,“虽然一直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但地名应有相应的空间实体,这样才能留住乡愁乡情,珍藏好传承好民族集体记忆和优秀传统文化。”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

江苏的党史故事有哪些3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开栏语:

今年8月20日,被命名为“一个人的力量”的张纯如阅览室在美国旧金山市中心开设。张纯如生前在大洋彼岸点燃“直面历史真相、追求正义和平”的火把,并将它传递给其他人,如今仍在继续!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新华日报全媒体国际传播部联合海外抗日战争纪念馆共同推出《让世界看见南京1937——走进张纯如的时空记忆》系列融媒报道,谨以此向张纯如和所有向世界讲述南京1937的人们致敬,捍卫人类和平,携手创造美好未来!

视频加载中...

“张纯如点燃了一支火把,并将它传递给其他人,我们不应该让这火把熄灭。”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李玉瀚再次提起美国记者理查德·罗斯莱徳对张纯如的这句评价。

13岁的李玉瀚是幸存者夏淑琴的曾外孙,今年获得认证的13名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中最年轻的一位,他时常听曾外婆讲起张纯如的故事。

1995年奔赴南京,寻找物证采访幸存者

12月上旬,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独家采访到90岁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副馆长段月萍,回忆起1995年那个夏天,段月萍说当时张纯如来到南京寻找南京大屠杀历史的人证和物证时提出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二是实地查看当年的屠杀地点和当年外国人居住的房屋;三是收集并翻译中文档案资料。段月萍每周带张纯如走访幸存者,江苏省行政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部教授、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杨夏鸣担当翻译,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王卫星则负责帮其搜集文字资料。

1995年,张纯如采访幸存者

“首先去的是挹江门附近绣球公园内的纪念碑,接着是中山码头、煤炭港、草鞋峡,然后是燕子矶、东郊丛葬地,最后是中华门外的普德寺,几乎绕了南京大半圈。张纯如先后采访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唐顺山、夏淑琴、潘开明、陈德贵、侯占清、李秀英、刘芳华、刘永兴以及侯占清之子。张纯如采访的十几位幸存者中目前在世的仅剩下夏淑琴。”段月萍说,采访的这些幸存者大都是身上有伤疤的。

夏淑琴是张纯如采访的第二位幸存者,当时夏淑琴在美龄宫做临时工,采访就在露天的树荫下进行,当天天气炎热,蝉的鸣叫声非常响,以致录像中夏淑琴的声音显得很低 。

夏淑琴

当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独家采访到93岁的夏淑琴时,夏淑琴回忆起她当时给张纯如讲述了1937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时只有8岁的她挨了3刀,一家除她和4岁的妹妹外全部被杀,以及母亲和两个姐姐被日本士兵强奸的悲惨经过。夏淑琴还给张纯如看了她身上的3处刀疤。

杨夏鸣回忆,张纯如的问题主要是关于这一事件对夏淑琴及其4岁的妹妹后来生活的影响,以及夏淑琴现在对日本的看法。

“接着夏淑琴带我们去了当时她一家遇难的旧址——南京新开路5号,这一地址和夏淑琴一家的遭遇多次出现在当时留在南京的外国人的日记、书信中。”杨夏鸣说,夏淑琴指着一扇雕花窗户说,这还是当年的窗户。

“一想到这扇窗户目睹了当年这里发生的一切,我们不由感慨万千!”段月萍告诉记者,站在老房子前,杨夏鸣给我们四个人拍了一张照。

1995年,纪念馆原副馆长段月萍(左一)陪同张纯如(左三)走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左二),听她讲述当年家庭遭遇

王卫星回忆张纯如南京之行时谈到,每次采访结束,她都会给幸存者一些钱,以表示自己的心意,在采访完幸存者陈德贵后回来的路上,张纯如郑重地说,等到这本书写完出版后,她要去学法律,将来代表这些幸存者与日本打官司,以得到日方的赔偿。她认为必须由像她这样的人站出来,为他们呐喊与奔走。

找到约翰·拉贝外孙女,发现物证《拉贝日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采访到张纯如母亲张盈盈时,她告诉记者,1995年张纯如从南京回来之后,继续寻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其他人证。

“在耶鲁大学收集关于南京大屠杀历史的资料时,纯如第一次听说约翰·拉贝其人,于是,她开始动手搜集更多关于约翰·拉贝的资料。”张盈盈说,张纯如为了寻找到约翰·拉贝后人,她先是写信给德国西门子公司的总部。约翰·拉贝曾经是该公司的员工。档案管理人员表示,没有任何关于约翰·拉贝1938年以后行踪的信息。

约翰· 拉贝的外孙女乌尔苏拉· 莱因哈特

“1996年4月的一个晚上,纯如打电话很兴奋地告诉我她找到了约翰·拉贝的后人。”张盈盈告诉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1996年4月26日,一位对汉堡城市历史十分了解的德国女士写信告知张纯如, 她已经找到了约翰· 拉贝的外孙女乌尔苏拉· 莱因哈特。莱因哈特是拉贝最宠爱的外孙女。她的妈妈在拉贝去世后将拉贝的日记和其他一些文件转交给了莱因哈特。莱因哈特小心地保存着外公的文件、日记和照片,其中就有极其宝贵的南京大屠杀的纪录文献。

张盈盈回忆,1998年,在多伦多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约翰·马吉的儿子戴维·马吉向张纯如展示了他父亲当年在南京拍摄下日军暴行的相机。

张纯如母亲张盈盈

“祖父理查德·布莱迪当年曾是鼓楼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1998年,张纯如还在密歇根州见到了我的父亲尼尔·布莱迪。父亲将当年南京安全区的一面红十字旗赠予张纯如,张纯如后来将它捐给了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史蒂芬·布莱迪告诉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父亲在南京长大,他和祖父在鼓楼医院住过的那个房间,近几年我曾去过几次,推开窗户,窗外的南京已与他们当年看到的完全不同。”

点燃传播历史记忆的火把,并将它传递给其他人

“1997年12月,《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出版,并在西方社会引起轰动,在西方世界此前对这段历史知晓不多的情况下,在日本右翼阻挠历史真相记录传播的没有硝烟的战场,张纯如是极具历史良知的斗士与和平使者。”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常小梅说。

8月15日,13名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获得认证

张纯如点燃了一支火把,并将它传递给其他人。传递记忆、传播史实,今年13名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上岗,当年帮助过南京人民的国际友人后人中,也出现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他们都是张纯如“一个人的力量”的延续。

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常小梅谈到, 1937年,父亲一家6口人在南京大屠杀中丧生。父亲以前不愿意提起,1997年起,也是张纯如出书那年,父亲常志强终于打破半个多世纪的沉默,开始向世人讲述那段苦难遭遇,每次都控制不住自己情绪,声泪俱下。

“如张纯如一样,我2018年也开始写书,出版了《常志强的生活史》,用文字来传承记忆、传播历史。”常小梅说。

“‘一个人的力量’是张纯如一生的信念,也一直影响着我,我也想像她一样,向世界讲述1937,让悲剧不再重演,世界上不再有战争,和平永驻。”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李玉瀚说。

克里斯•马吉在拍摄下关电厂旧址

“高中时想从书上找到这段历史,但当时西方国家能找到的资料有限,直到上世纪末,通过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出版的《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我才详细了解到这段历史,几年前我回到南京,从祖父拍摄的南京大屠杀电影胶片中,选取建筑、街道和河流画面,拍摄相同地点的照片,与祖父用镜头对话。”约翰·马吉之孙克里斯·马吉告诉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尤里克·莱因哈特是当年救助过南京人民的国际友人约翰·拉贝的后人。“当年张纯如坚持寻访约翰·拉贝后人和发现《拉贝日记》,也让先辈约翰·拉贝的故事可以被更多的人知道。”尤里克·莱因哈特说,她除了坚持做公益,大学毕业后还走上医护岗位,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为了未来永久的和平,每一个人都应该贡献自己的力量。

策划:尤健

统筹:沈峥嵘

执行:付岩岩、蒋楚嫣、钱盈盈、曹凯琪

本期文字: 付岩岩

鸣谢:海外抗日战争纪念馆赵湘君、李竞芬、袁文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淮安张纯如纪念馆

编辑: 钱盈盈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2日 星期日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江苏的党史故事有哪些名字(江苏的党史故事有哪些)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7201.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