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上海越剧学院学什么好就业(上海越剧学院学什么好)

2023-03-09 21:34:01 技术常识4 干货分享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4952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3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鬓边》再掀男星反串热,陈晓柔美张艺兴细腻,千玺这次输了,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电影天堂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上海越剧学院学什么好1

随着《安家》的完结电视剧热度排名冠军也正式易主。

最近《冰糖炖雪梨》《鬓边不是海棠红》《三千鸦杀》《如果岁月可回头》上线后都有不错的反响,不过其中黄晓明和尹正主演的《鬓边》一定是最有话题性的。

作为一部耽改网络剧,这部剧还没有上线就已经获得了大量的关注,一方面是因为题材原因,毕竟耽改剧向来吃香。另一方面黄晓明和尹正这两人双男主,还是让不少观众好奇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

虽然上线前很多观众对于黄晓明和尹正这对CP表示接受无能,很多网友还没看就已经怒刷一星。但是没想到上线后反而实现了“真香”逆转,不少观众表示get到了黄晓明的演技,开画得到7.2的高分。

而作为本剧的亮点之一,尹正的旦角扮相绝对是最值得讨论一下的,就连不少给一星的观众都直言一星是加给尹正的,尹正还算是够惊艳。

尹正算不上帅,但是他本身就带有一种旦角的气质,说话不急不躁轻声细语,扮上女装扮相也毫无违和感,一举一动都非常轻柔贴合角色。不过尹正这个女装扮相也不是完全没有缺点,那就是稍微有点发福。

跟原著中一代名伶“商细蕊”纤细的身材不同,尹正在剧中的女装扮相有点臃肿,部分镜头更是能够看到明显的双下巴,演技再好第一感觉就已经减分了,也难怪网友会吐槽不像花旦像奶奶了。

而随着尹正版商细蕊被吐槽,观众也开始议论最适合这个角色的演员,余少群就最先受到了关注。余少群作为一个练家子,在上海越剧学院学过越剧,曾经有多次旦角的表演经验,他还曾经在陈凯歌的电影《梅兰芳》中饰演青年梅兰芳。

可以说无论是气质还是形象上来说,余少群都要比尹正匹配这个角色不少。

话说这几年反串旦角的男星其实大有人在,张艺兴、马天宇、陈晓、易烊千玺、姜武等演员都先后在不同的影视剧中饰演过类似的形象。

在电视剧《老九门》中,张艺兴饰演的二月红就是一个标准的男旦,在剧中张艺兴也算是比较完美的诠释了人物性格,举手投足间都能看到主角的细腻,再加上张艺兴本来就长相精致,也让二月红的形象非常抢眼。

不过要说所有反串中最让人惊艳的,还要数陈晓。在电视剧《云巅之上》陈晓的女装扮相让人很难想象,跟他本来的形象大相径庭非常柔美,官方发布的精修动图一度让很多观众评价看到了哥哥张国荣的影子。

而在所有有过反串的男演员中,弟弟易烊千玺是最小的。在《热血同行》中有一场反串的戏码,不过因为剧情设定是偏搞笑风格,所以并看不出千玺亮眼的地方,不过整体外形还算美艳,但是跟前面几个哥哥比起来,还是输了啊。

话说这么多曾经饰演过男旦的男演员,哪一个最让你感到惊艳呢?

上海越剧学院学什么好2

留斐~收集整理

越剧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开始演变为在农村草台演出的戏曲形式,曾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文戏等。艺人初始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称男班。中华民国14年(1925年)9月17日上海《新闻报》演出广告中首次以“越剧”称之。

民国6年(1917年)5月13日,小歌班初次进入上海,在十六铺“新化园”演出,因艺术上粗糙简陋,观众寥寥。以后续有3班艺人来上海,但均告失败。艺人们在学习绍兴大班和京剧的表演技巧后,艺术上有所提高,民国8年小歌班始在上海立足。

民国9年起,小歌班集中了一批较知名的演员,编演了一些引人入胜的新剧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孟丽君》等。这些剧目,适应了五四运动后争取女权和男女平等思潮的兴起,受到观众欢迎。之后,升平歌舞台老板周麟趾,从嵊县请来民间音乐组织“戏客班”的3位乐师组成越剧史上第一支专业伴奏乐队,演奏时以15两音定弦,沿用绍兴大班习惯,称为“正宫调”,简称“正调”,从此“丝弦正调”成了主腔;并借鉴绍兴大班的板式,初步建立起板腔体的音乐框架。民国10年9月至民国11年,男班艺人相继将剧种改称“绍兴文戏”,吸收京剧、绍剧的表演程式,向古装大戏方面发展。剧目则受海派京剧影响,主要编演连台本戏,在“大世界”、“新世界”等游乐场以及茶楼、旅社、小型剧场演出。主要演员有小生王永春、支维永,小旦卫梅朵、白玉梅、金雪芳,老生马潮水,小丑马阿顺、大面金荣水等。

民国12年7月,嵊县籍商人王金水请男班艺人金荣水回乡办起第一个女班,招收13岁以下的女孩二十余人。翌年1月14日,该女班在上海升平歌舞台演出,称“髦儿小歌班”。民国18年,嵊县办起第二个女班,之后续有举办。民国20年底开始,一些女演员如王杏花、陈苗仙、吕福珠以及“东安舞台”、“四季春班”等先后来沪,但仍为男女混合演出的形式。

民国17年1月起,女班蜂拥来沪,民国30年下半年增至36个。女子越剧的所有著名演员几乎都荟萃于上海。报纸评论称“上海的女子越剧风靡一时,到近来竟有凌驾一切之势”。而男班由于演员后继无人,最终被女班取代。

女子越剧在上海立足后,为适应环境和观众需求,以姚水娟为代表的一批越剧从业者进行了变革,当时称为“改良文戏”。各剧团、班社竞相编演新剧目。4年间,编演的新剧目超过了400个,剧目题材广泛,风格、样式多种多样,编剧多半曾从事过“文明戏”,剧目一般采用幕表制,当时主要的编剧有樊篱、闻钟、胡知非、陶贤、刘涛等。剧目内容的多样化,引起演出形式相应的变化,出现纷纷向兄弟剧种学习的趋势。当时有的学海派京剧,如商芳臣曾搬演周信芳的名剧《明末遗恨》;有的学申曲,如施银花、屠杏花移植上演西装旗袍戏《雷雨》;有的则学习电影、话剧,如姚水娟演的《蒋老五殉情记》《大家庭》,采用写实布景,人力车上台。在经营方式方面,破除了封建性陈规,实行经理制,统一掌管前后台。

这时期,最有名的演员旦角为“三花一娟一桂”,即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筱丹桂,小生为屠杏花、竺素娥、马樟花;青年演员如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等,都已崭露头角。

民国31年10月,袁雪芬以话剧为榜样,在大来剧场开始改革。前两年陆续聘请的编导有于吟(姚鲁丁)、韩义、蓝明(流)、萧章、吕仲、南薇、徐进等,大多数是年轻的业余话剧工作者。他们把进行改革的越剧称为“新越剧”。民国33年9月,尹桂芳、竺水招也在龙门戏院进行改革。此后,上海的主要越剧团都投入“新越剧”的行列,越剧的面貌在短短几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

越剧改革,首先是编演新剧目,建立剧本制,废除幕表制。即使演出传统剧目,也经过整理改编。新剧目内容比过去有较大变化,许多编导和主要演员们,重视剧目的社会效益,主张给观众以积极有益的影响,编演了大量反封建、揭露社会黑暗和宣扬爱国思想的剧目。民国35年5月雪声剧团将鲁迅小说《祝福》改编为《祥林嫂》,这引起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对越剧和整个地方戏曲的重视。是年9月周恩来在上海,看了雪声剧团的演出,之后又对中共地下组织如何做好地方戏曲界的工作作了指示和部署。中共党员钱英郁、刘厚生等被派到越剧界担任编导。之后,上海文艺界和新闻界的进步人士对袁雪芬被流氓抛粪事件、越剧十姐妹联合义演《山河恋》及为筱丹桂申冤的斗争中,也都给予了支持。

唱腔也有重大突破。40年代前期,袁雪芬演出《香妃》和范瑞娟演出《梁祝哀史》时,都与琴师周宝才合作,创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调腔”和“弦下腔”。后来这两种曲调发展成为越剧的主腔,并逐渐形成不同的流派。

在表演方面,越剧一方面向话剧、电影学习刻划人物性格、心理活动的表演方法,另一方面向昆曲、京剧学习优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动作,逐渐形成了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风格。

在舞台美术方面,采用立体布景、五彩灯光、音响和油彩化妆,改革服装式样、色彩,质料柔和谈雅,成为舞台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一系列的改革,逐步建立起正规的编、导、演、音、美综合的艺术机制,并组建剧务部负责舞台综合艺术的机构。越剧改革,促使观众的构成发生了变化,除原来的家庭妇女外,还吸引来大批工厂女工和女中学生。上海解放前夕,从事越剧的几个主要剧团如“雪声”、“东山”、“玉兰”、“云华”、“少壮”都受到中国共产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生气勃勃。

1949年5月上海解放。1950年4月12日成立了上海第一个国家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剧院正式成立。剧院荟萃了越剧界一大批有较高艺术素养的编、导、演、音、美等专门人才,在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方向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发挥了国家剧院示范作用。此外,一批集体所有制的剧团如“芳华”、“云华”、“合作”、“少壮”等也很活跃,在出人出戏方面取得不少成果。

50~60年代前期是越剧的黄金时期,创造出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等,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声誉,《情探》《李娃传》《追鱼》《春香传》《碧玉簪》《孔雀东南飞》《何文秀》《彩楼记》《打金枝》《血手印》《李秀英》等成为优秀保留剧目,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追鱼》《碧玉簪》《红楼梦》还被摄成电影,使越剧进一步风靡大江南北。

音乐方面,又创造出新的曲调,如在50年代袁雪芬与作曲家刘如曾合作,吸取男班艺人的唱法,创造了新型的“男调”。1958年、1959年傅全香、袁雪芬分别在《情探》中的“行路”、《双烈记》中的“夸夫”中,创造了崭新的“六字调”。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并传唱。

为了培养艺术接班人,1954年秋,华东戏曲研究院设演员训练班后改建为上海市戏曲学校,招收越剧男女学员60人。1959年毕业后,分配到上海越剧院组成男女合演的实验剧团,有计划地从事男女合演探索。他们运用“同调异腔”、“同腔异调”、“同调同腔”等方法,解决了男女对唱的困难。男演员史济华、张国华、刘觉等赢得广大观众的承认。为使越剧事业后继有人,上海市戏曲学校又于1956年开办了越剧音乐班。上海越剧院和虹口、静安等区也分别办了学馆或戏校,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成为业务骨干。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越剧开始从上海走向全国。至60年代初,越剧已流布到二十多个省市,影响日益扩大。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越剧受到严重的摧残。一批著名演员、创作人员和管理干部,受到迫害,越剧被迫停演。

十年动乱结束后,越剧得到复兴。1977年、1978年和1981年,上海越剧院相继创作演出了男女合演的《忠魂曲》《三月春潮》《鲁迅在广州》,塑造了现代史上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历史伟人的形象。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解体的区级越剧团,也部分得到重建,恢复了艺术活动。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上海越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艺术思想更加解放,艺术观念更加开放。在创作演出上,题材、风格更加多样化,二度创作更致力于吸收现代艺术的成果,进行大胆的探索。《汉文皇后》《魂断铜雀台》等历史剧和根据莎士比亚作品改编的《第十二夜》,在艺术上都有较大的创新。随着电视的普及,《孟丽君》《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孔雀东南飞》《红楼梦》《沙漠王子》等一批优秀剧目,都被摄制成电视片,有的还在全国评奖中获奖。

为了解决“文化大革命”造成的越剧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从70年代末开始,花大力气培养青年。钱惠丽、单仰萍、赵志刚(男)、方亚芬、萧雅、陈颖、韩婷婷、华怡青、胡敏华、章瑞虹等,已为观众所熟知。上海市青年演员会演以及各种广播、电视大赛等活动,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一些50~60年代已成名的演员如徐玉兰、王文娟、张云霞、吕瑞英、金采风、毕春芳等逐渐被观众承认已形成不同的流派。

越剧在影响遍及全国的同时,还走出国门,在国际上赢得盛誉。1955年夏,上海越剧院以中国越剧团的名义,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苏联演出;1959年、1961年上海越剧院分别赴越南民主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访问演出。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83年上海越剧院青年演员东渡日本演出《红楼梦》;1986年又去法国巴黎参加巴黎秋季艺术节演出;1989年5月上海越剧院一批艺术家到美国进行访问演出,都受到各国人民和华侨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从60年代初开始,上海越剧院、卢湾越剧团、静安越剧团还多次到香港、澳门演出,受到港澳同胞热情欢迎。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始,随着文化品类的丰富和观众欣赏口味的多样化发展,上海的越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越剧界的有志之士正在积极探索,深化改革,力争使上海越剧事业重新走向辉煌。

著名演员有袁雪芬、傅全香、戚雅仙、范瑞娟、徐玉兰、尹桂芳、王文娟、张桂凤、茅威涛等。

上海越剧学院学什么好3

集训课程中,扬剧研究所专门为旦行演员安排了长绸授课,这对于上海越剧院青年演员来说,是全新的技能。

对于戏曲人来说,夏练三伏,从来都是关起门来下苦功。眼下,一次集结沪苏浙三地戏曲人的“江浙沪三地戏曲院团青年演员夏季集训”正在扬州展开。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来自上海越剧院、扬州市扬剧研究所、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的百余位学员,将以一周换一地的模式,集结长三角优质师资展开集训。

这也是三家院团作为首批“长三角友好院团联盟”展开的第一场活动。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戏曲界的交流演出已是常态,但集结多家院团、多地展开“迁徙式”集训,恐怕还是第一次。你教我长绸水袖,我谈谈戏曲化妆,你请河北梆子名家做主教,我邀昆曲老师矫身段——走出去练功,就是为了把好的技艺、优秀剧目和管理经验带回来,三地院团将其看作是更高质量一体化在戏曲界的一次尝试。

扬剧研究所专门为生行演员安排了授课老师独创的形体组合,其主角老师是裴艳玲徒弟、河北梆子女武生董素坤。

参与策划此次集训的上海越剧院院长梁弘钧把“归零心态”挂在了嘴边。别看进团才两年,上海越剧院一群95后演员已经是参与越剧经典《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全国巡演,历练不下百场,甚至积累一些粉丝的越剧明星了。面对戏迷鲜花与掌声的包围,及时调整心态,以跨地域跨剧种的视野,从同行身上看到自身差距,补足短板更上一层楼,正当其时。

95后拜98年出生的“小老师”学彩绸

由于堵车,从上海到扬州250多公里的车程足足开了近六个小时,可这并不妨碍这些95后越剧新人的兴奋。一路上,几乎所有的话题围绕着专业进行,尤其是眼下正在进行的“越美中华——全国越剧青年演员大汇演”,成为他们对照同行、寻找自身差距的难得机会——谁的唱腔有味道,谁演的林黛玉缺点灵气,谁的神态最得老师真传,哪两个选手的选票咬得紧……有了比赛的激励,青年演员也都来了斗志,把此次集训当成是复赛前的一次大练兵。

除了针对唱念做打的集中授课,还有围绕戏曲化妆的讲座,全方位培养演员的技能。

如果说越剧同龄人的表现还能有评点的余地,那么集训第一天扬剧研究所学员的经典折子戏汇报展示,对沪浙两地的越剧演员来说可以用震撼形容。《王宝钏·鸿雁传书》《夜奔》《打神告庙》等折子戏唱做并重,台上的学员虽未上妆,却更让人聚焦其四功五法。而收获学员掌声最多的,要数移植京剧传统戏的扬剧《通天犀》,只见留着寸头的女武生一亮相,单是一个稳稳的扳腿单脚站立,就让台下学员倒吸一口凉气。随后,她在太师椅不足五厘米的扶手上完成一系列高难度技巧,更是引得一浪又一浪的掌声——这样的硬底子,甚至胜过不少京昆演员。

或许是被江苏同龄戏曲人的技艺震住了,在下午的训练中,沪浙演员显得格外认真。汇报演出里还只以唱念功夫示人的学员“王宝钏”陈芝越,在下午集训课上变成了教授长绸这一技巧的老师。更让越剧学员惊讶的是,这位“小老师”1998年出生,比她们还小上个三四岁。

别看有着十年的科班训练,长绸对于上海越剧院的95后还是从未上手的新道具。看着“小老师”陈芝越手中足有十米的彩绸上下翻飞,随着翻身形成一道彩色光环,舞出这样的姿态,对于爱美的女孩没有不心动的。可示范结束,真正“背”到身上,学员才觉出其分量,一组动作没结束就要甩动酸胀的手臂放松两下。

在三地集训之前,上海越剧院的青年演员就在本院开始了前期基本功训练。

但年轻人就是有不服输的性子。短暂适应后,很快就有上越学员一边舞动长绸一边鹞子翻身,三个、五个、七个一直到十多个,在学员们的数数加油声中,越战越勇。最年轻一代的王派“林妹妹”陈敏娟自告奋勇,向小老师“点名”要学结合腿功的进阶动作。学员们小声议论“她之前学过一点长绸”——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师父领进门,修行在自身,能不能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就看“私功”练得狠不狠。

长三角院团掌门人互相交流“育新人”秘笈

演员们学新技能,院团掌门人也在集训中交流着院团管理、人才培养的理念。

“就是冲着李政成来的!”同为梅花奖得主、剧种领军人物,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党委书记吴凤花毫不讳言对于这位“扬剧王子”、裴艳玲徒弟的钦佩。这之中,有为艺术独上高楼的惺惺相惜,更希望对他人才培养的“独门绝学”一探究竟。所以,此次来扬州,排练厅里,她手执一把折扇全程“督阵”,“戳”着演员拧紧练功发条;午饭时间,她就盯着李政成讨教管理心得。

扬剧研究所对于青年人才培养卓有成效这一点也在生行主教老师、河北梆子女武生董素坤这里得到证实——扬剧青年演员每天九点到剧团,第一件事就是上早课、练早功,有如工作日上班打卡,即便前一天晚上有演出也从不间断。

作为首次长三角联动的三地集训,扬州文化艺术学校也参与其中,为学员演出一台毕业大戏《百岁挂帅》,展示扬剧青年演员风采。(均上海越剧院供图)

抓得紧,也要爱得深。汇报演出引发师生轰动的女花脸徐梦雪,正是李政成的徒弟。还记得当年入校,小梦雪其貌不扬,若是做旦角先天条件不够好。李政成却看到了她身上肯吃苦的韧性,大胆主张她转行学净角,成为剧团历史上第一位女花脸。

光是有精准的人才还不够,可持续、成系统地培养才能让人才冒尖。2014年,剧团将她和其他12名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毕业的学生,北上送往中国戏曲学院深造,送出去之前集中进行大半年的技能集训和文化课恶补;在北京求学期间,学生们拿着剧团工资、津贴;而每次剧团领导到北京探望,更要自掏腰包请学生们吃涮羊肉“加营养”。这使得扬剧研究所不仅成为戏曲学院多剧种班,也是输出学生最多的剧团;而且学成归来,更是在舞台崭露头角,在赛事、演出中擦亮扬剧这个地方小剧种品牌。

对于上海越剧院而言,此次参与集训的近30位学员,同样也是剧种第一代本科生。对比扬剧更庞大的人才梯队,能否挑起越剧发祥地的百年传承,也成为摆在上越“掌门人”梁弘钧面前的课题:从为青年演员策划“锦瑟年华”演出品牌,到连续多年推动“英姿红袖·精粹传承”集训计划,再到特别成立“三团保姆式”集中培育新人……今年他策划三地联动集训,就是希望青春面庞在被舞台灯光映照得更加动人之余,也在练功房以素颜面貌挥洒汗水,不忘为技艺精进、剧种发展持续奋斗的初心。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黄启哲

编辑:施薇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9日 星期四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上海越剧学院学什么好就业(上海越剧学院学什么好)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5561.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