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庄子的故事有哪些道理和启示(庄子的故事有哪些道理)

2023-03-09 15:36:01 技术常识4 常识大全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4547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2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了解庄子,学习他的十句哲理名言,将对我们的人生具有重大的意义,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诗润青春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庄子的故事有哪些道理1

庄子,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人,即现在的河南省商丘县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和老子并称‘老庄’,庄子从小聪颖善学,和惠施是同窗挚友,他年轻时曾游遍楚越,探寻采访古风,他秉性率真,崇尚自然,轻视王侯。楚威王赏其才能,愿用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断然拒绝, 终身不入仕途,在民间以编草鞋为生。他笔耕不辍,终生勤奋,著书十余万言。

 

 

在哲学上,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把“道” 看作宇宙万物的本源。他在《庄子·让王篇 》说:“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 意思是说,道家的真髓和精华可以用来修身养性,它的策略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作为反面教材用以教化天下。他又在《庄子·秋水篇》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 是谓友其真。”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为了人的好恶而毁灭自然,不要为了世间纷争 而毁灭了性命,更不要为了贪欲毁掉名利,严谨遵守天道,切不可离失,这就是返朴归真。

  庄子的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这不仅表现在他独树一帜的哲学思想上,还表现在他至高的文学造诣上。他用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通过语言文字由浅入深,引人入胜地表达出来,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所以,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其代表作品有《庄子》,其中,《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均为名篇。被后世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下面,分享庄子的十句具有哲理性的名言,它将会对我们的人生具有很大的裨益,希望您喜欢。

1、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这句话是说,如果一个人能一直保持纯朴本性的话,那他将是这个世界上最最完美的人。

2、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意思是说,一个人的主观偏见会阻碍人们对事物真实性的追求,一个人的花言巧语最容易掩盖所谓的真言。

3、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意思是,人们最大的快乐就是摆脱了低俗,所谓的最高的荣誉就是摆脱了世俗所谓的荣誉。

4、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意思是,即使人们都称赞他,他也不会因此听劝而更加努力。即使人们人都反对他,他也不会因此而灰心丧气。

5、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的嗜好和欲望太多的话,他的天然本性和智慧就会被遮掩掉。

6、绝迹易,无行地难。

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走路就不会留下痕迹,但是如果一个人要走路却又想不留下痕迹,这就太难了,是不可能的。

7、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的困难处境无法改变,而又安然于这种处境,那么,对于这种情况,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到这样。

8、以众小不胜为大盛。

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要在一些小问题上,与世俗之人争胜负,而在大的方面取得成就才是真正的胜利。

9、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

意思是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只是因为利益而相互结合在一起的人,必然在遇到困难、灾祸时而互相抛弃、互相分离。

10、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意思是说,君子相交,他们之间的情谊如水一样平淡;小人因利相交,他们之间的情谊如同美酒一样甘甜。

君子间的交情虽然平淡,却能长久保持亲近关系;小人之间的交情虽然暂时紧密,却并不牢固,一遇困难,容易绝交。

庄子的故事有哪些道理2

今天,除了柴米油盐、积极防疫,你有思考什么问题吗?

记得有一位哲学家说,不论我们思考的是什么,本质上都是对生死的思考。

苏格拉底表达得更直接:“哲学就是对死亡的练习。”

作为庸庸俗众,我们在生与死之间上下求索,身在庐山,却不识此山。因为不识,所以心生恐惧。

唯有那些得道之人,从梦幻颠倒中觉醒,认识了自己,参透了人生,所以活得心无挂碍,亦无恐怖。

作为一名讲故事的高手,中国先哲庄子,叹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然而他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悟透了生命与世界。

他和他的门徒,编著出一部汪洋恣肆的《庄子》。书中用若干个故事告诉世人,生与死,原来是这么回事。

01

生是逆旅,死是归去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东坡这两句词,用文学的方式道出了生命的真相。

在苏仙看来,来世间一趟,就像住旅馆,他和所有旅行者一样,来来往往,一直走在路上。

既然走在路上,早晚是要回去的。既然是回去,回到出发的地方,也很理由应当,也很顺理成章。这种豁达境界,蕴藏着深厚的道家思想。

《庄子· 齐物论》中讲了一则小故事:

有一个叫丽姬的女人,生得很美,是小地方封疆官员的的女儿。晋国征伐这个地方,俘获了丽姬。为此,她痛哭流涕,以为再也没机会与亲人相见。

可当她进入晋国王宫,成为宠妃,与皇帝同床而眠,享用着锦衣玉食,过得非常安逸。想想当初离家时还哭得一塌糊涂,觉得自己无知又愚蠢。

故事讲完,庄子说了一句,相当于提醒世人转变认知的角度:“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

他说,我又怎么知道那些去世的人不会后悔当初面对死亡时的恐惧呢?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听到的一个笑话,说有一个人得了不治之症,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他问一位好朋友:你说那个世界,到底会是怎样呢?

朋友回应:应该是不错的吧,要不然,那些死去的人为何不回来呢。

年幼时,无法理解这种回答,如今回想起来,才明白这是成人之间意味深长的安慰。

“那个世界”究竟怎样,谁都没法预先知道。只不过智慧的庄子堪破了生死,他想提醒世人,死亡这件事,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恐怖。因为,天下所有的生命,都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受过老庄思想浸的古人,举重若轻地游戏人生,写下洒脱飘逸的诗篇。除了苏仙东坡居士,诗仙李白在一次春夜宴饮后感慨:“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用道家的目光看待生命,生也就是死,死也就是生,从生到死是一个过程而已。人生如寄,死是归去。生死一如,不生不灭。

作为芸芸众生里的一员,只有勇于正视死亡,才能拥抱生命,不负人间四季。

02

淡然而生,坦然而死

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这耳熟能详的八个字,出自《庄子· 大宗师》中的一则故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是亘古不变的社交定律。在这个故事中,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是同学,也是志同道合的好友,经常聚在一起喝茶,聊天。

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不是创业,也并非红颜,而是人生的真谛。不过,他们从来不会老生常谈,而是发挥异想天开的想象,对生命具有超凡脱俗的理解。

有一天,四人又坐到了一起,聊的还是老话题,还定下一条规矩,谁若是想加入这个道友小分队,必须做到一点。

做到哪一点呢?

“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

谁要是能够,把空当做脑袋,把生当做背脊,把死当做臀部,他们才愿意跟此人做朋友。也就是说,只有看破生死、不惧死亡的人,才有资格坐下来,跟他们畅谈人生。

四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生命如河,流淌不息。生与死这两种存在于生命本源的现象,看起来天壤之别,互不融合,实际上本有的生命无所谓生,也无所谓死。

领悟了这一点,才可能了生脱死,笑对人生。

庄子的这段话,让我想起日本艺人树木希林——也就是饰演《小偷家族》里那位孤独的老奶奶。她在晚年时,写出一本名为《一切随缘》的自传,分享了从精彩人生中获得的种种感悟。

荧幕上,她从年轻到老去,演绎过姿态万千的角色。她拥有一段离经叛道的爱情,大半生走来,与丈夫若即若离,最终通过婚姻接纳了自我。

人到暮年,这位老奶奶已然明白,走在人生路上,不管恋爱还是工作,如果能认真受伤、认真服输,所经历的一切都将使生命获得完善。

在她看来,生与死没有什么界限,所谓活着,是穿过各种地方,体验各种事情。等到死亡到来的那天,意味着蜕掉“树木希林”这层皮而已。

“我只不过是想不慌不忙地淡然而生,坦然而死,仅此而已。”

世事纷扰,既然一切终将到来、发生、过去,何不坦然面对、淡然接受、泰然处之?

03

无悲无喜,生死自然

《庄子· 至乐》中有一则故事:

有一天,庄子的妻子去世了,朋友惠子去吊唁。却看到庄子盘腿坐着,还“鼓盆而歌。”

这……

换谁面对这情形都没法理解,惠子也一样。他问道:“你妻子陪伴了你一辈子,还为你生儿养女,现在去世了,不哭也就罢了,你还敲缶唱歌,太过份了吧!”

而庄子解释说,妻子刚离世时,他当然感到伤心难过,这是人之常情。但后来借着妻子逝世思考生命的起源,他意识到:

她原本没有生命,没有形体,没有元气。是在自然的运动变化中产生了元气,继而产生了形体,继而有了生命。现在去世了,是回到生命的本源,就跟四时更替一个道理。

庄子的原话是这样的:“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想明白了这些,他觉得没理由痛哭流涕。

活在纵浪大化中,只得顺应自然规律。如果发自内心地接受这一规律,也就能够不悲亦不喜地面对无常的人生。

得道之人,有时做出常人无法理解的举动,实际上是他们参透生死所做出的反应。

在母亲的葬礼上,弘一法师没有像传统孝子那样双膝跪地、念诵经文,一副声泪俱下的模样。相反,他没有哭泣,甚至脸上没有悲伤的表情,却是一边抚琴一边唱歌。

他在葬礼上唱的,正是为悼念母亲而创作的《梦》。“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开悟的弘一法师已然不在意旁人的目光与评价,身为凡胎肉体的他,选择将心中深情借由乐曲得以抒泄。

生命如流水,无法斩断,时间这一概念只是假借。今天和明天连而贯之,今年和明年连而贯之,今生和来生为何不会连而贯之地运行下去呢?

哪怕来生变成飞鸟、变成游鱼,变成一棵树,变成一朵云,始终是“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的一个过程。

这种变化,让我想到英国诗人雪莱的一句话,读来有几分慰藉:

“我变化,但我不死。”

有人说,除了生死,其他都是擦伤。

在庄子看来,死亡都不算伤,因为根本无所谓生与死。

顾城有一段文字写得很美,且有禅意: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之前,都作为云,飞鸟,河水,千百次生活过,都作为阳光生活过。当你有了眼睛,看到世界,闻到春天的气息,听,声音一闪,你就想起了以前的生命。”

你你我我,芸芸众生,不但有以前的生命,还有以后的生命。因为,生命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佛经有言,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能够生而为人,何其有幸。人生之路,也许是命运赐予我们的修行之途。

如果哪一天,发现自己不畏生,不惧死,不论置身何种处境,都能随遇而安,心无恐怖,那么恭喜你,已然觉悟得道。

人生漫漫路,且行且珍惜。

以上,与君共勉。

庄子的故事有哪些道理3

前言:

七窍是人类的感知器官,人们通过七窍来感知世界和认知事物。在这个过程中,相应的也就会产生口、鼻、耳、目之欲,在主观上根据自己的标准,做出选择需要的和排斥不想要的。

混沌来自自然,没有七窍,虽然不具备视听器官,但依旧能感知世界。但若强行改变,凿加七窍,那就破坏了天道自然,也是背道而驰、不理性的残生伤性,是不可取的!这种“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辩证逻辑,是庄子哲思观念。

今天我们就来感悟一下记载在《庄子·应帝王》里混沌被凿七窍的寓言故事!

《庄子·应帝王》的寓言故事:

在上古时候,有三个帝王。其中处于南海之地,他的名字叫做“倏”。另一个处于北海之地,他的名字叫“忽”,还有一个处于中央之地,他的名字叫做“混沌”。他们都是各据一方的统治者。

“倏”、“忽”两个帝王在游历之余,常常相约到中央之帝“混沌”处相聚。而“混沌”天性善良,待人真诚。每次看到这两个远道而来的帝王,心里都会感到十分的高兴和快乐,作为主人的他,总是热情款待这两位游客帝王。

“倏”、“忽”两个帝王面对“混沌”帝王的真诚款待,心里感到十分开心和特别温暖。于是他们两个就商量,要好好地报答中央之帝“混沌”的深情厚谊和大恩大德。

有一天,北海帝王“忽”对南海帝王“忽”说:“倏帝,混沌大哥对我们太好了,每次我们来他这里,他总是好酒好肉热情地招待。只是,我们都有嘴,而混沌大哥却没有。如此美味佳肴,混沌大哥不能吃到,真是遗憾。不如我们帮混沌大哥凿一个嘴,让他也可像我们一样,尝尽天下美味,如何?”

南海之帝“倏”一听,认为言之有理。沉吟了一下说道:“忽帝所言极是,混沌大哥对我们如此真诚友善,我们确实应该做些事情来报答他。世上人人都有造化赋予的七窍,可是唯独混沌大哥没有!真不知道这些年大哥是怎么过来的?忽帝既然想为大哥凿一张嘴,不如我们好人做到底,帮大哥把七窍全部凿好。这样,大哥也就和我们一样七窍俱全了。”

北海之帝“忽”听了,说道:“如此甚好,只是,一次就凿七个洞,恐怕大哥会承受不了这种剧痛啊!”

听到“忽”的顾虑之言。南海之帝“倏”说道:“是啊,还是你想得周全。这样好了,我们每天只凿一窍,分七天进行凿完。七天之后,大哥就可以像我们一样,享受饮食之福、视听之乐和呼吸之畅了!”

“倏”、“忽”两个帝王商量好之后,获得“混沌”帝王愉悦的同意。说做就做,按照计划开始进行,每天为“混沌”凿一个洞(窍),到了第七天,他们终于凿完了最后一窍。正当他们准备让混沌大哥坐起来好好体会一下七窍全开的感觉,好好领略这个世界的美好……却发现,混沌大哥已经死了!

这个寓言故事记载在《庄子·应帝王》中。原文寥寥数语,却言简意赅。其中寓意令人有太多的感悟。特别在日常事理中,倏与忽这种好心办错事的现象并不少见。

站在“混沌”的角度来看:混沌本是自然之态,受人尊敬,却因盲目跟风瞎折腾,最后玩死了自己。其实,“混沌”之举又何尝不是一种贪欲呢?

庄子寓言故事引发的思考:

在上面这个寓言故事里,“倏”、“忽”两个帝王为了感激中央之帝“混沌”的友善和真诚,为了回报他的深情厚谊,计划了为中央之帝凿七窍。结果,事与愿违,把他们的恩人给弄死了。

这明显是出于好心,却办了伤害他人的坏事。单看结果,这真可以算是一个“两个帝王合谋弄死另一个帝王”惊天血案了。

庄子的这个哲理故事,不仅让人想起唐代柳宗元的一篇文章——《种树郭橐驼传》。文章讲的是长安城边有一个驼背的种树人,人们叫他郭橐(tuo)驼。

他不管种树还是移植树,都能成功成活。而且经他培植的树,都长得高大茂盛。果实也都特别多。其他种树人即使暗中模仿他,也比不上他。

那郭橐驼种树为什么种得好呢?有什么诀窍吗?据郭橐驼自己说啊,他只不过是顺应树的天性种植罢了。种树的时候,树根要舒展,肥土要适量,树根下的土要用原来的育苗时候的旧土,最后筑土还要结实。这些正确的、应当做的都做到位了,就不要再动它,也就不用再去担心它。

在种树的时候,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种好之后就像抛弃它一样,放在一边让他自然茁壮,这样,树的天性就能保全。

很多人种树并不是这样。看到树根蜷曲不直,就粗暴地换了新土,施加的肥土不是过多就是过少。种完树又过于担心,早上去瞧瞧,晚上去摸摸,有的甚至划开树皮来看看它是活着还是死了。还经常摇晃树根,来判断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折磨树,那树又怎会不得病?迟早得死啊!

那么这两个寓言故事,对我们今人有何意义呢?当然有了,比如现实中,违背孩子天性的现象比比皆是。一些人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孩子的起跑线也就被无限提前了。什么是正确的起跑线?一岁还是几岁或者是幼儿园吗?不不不,这些都太迟了!在有些鼓吹者的理论中,孩子出生的第二天就已经迟了一天!

由于这种功利性理论的作怪,也使一些心情浮躁的人开始盲目跟风。过早对子女进行识字补习。如果从短期看,小小年纪就掌握一些知识,这似乎是值得欣慰的。殊不知,很多人在为自己的这点小小成就沾沾自喜的时候,就已经悄悄地毁掉一双眼,一颗心,一种本性。

举个例子,近视已经成为很多儿童普遍现象,很多功利性的东西过早地腐蚀了他们的内心,使其失去原有的本真和天性。这种拔苗助长,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不仅毁掉的子女的眼睛和本性,同时也会为长大后产生厌学厌世埋下种子。

庄子的寓言故事除了文思精彩,其实非常深奥。如果能深入体会,其哲理思想在现实多方面都能起到一定的指导、警示作用。

小结:

以上就是《庄子·应帝王》里寓言故事引发的思索。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庄子讲“倏”、“忽”两个帝王好心办坏事,致死了中央之帝“混沌”这个寓言故事给世人的警示:天下万物各具天性和内在规律,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机械或强行去改变,否则就容易违背事理,好心犯下大错误。

也就是说,做事情一定顺应自然天性,不要违背天性和破坏自然。否则,即使是为了善意的创造美好,也可能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庄子》

往期回顾:

佛学典故:佛不渡人人自渡,心存善念,自得幸福圆满

庄子的人生哲学:有才未必能保全,能读懂,终生受用

不同人看《金瓶梅》,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感悟到什么

西游取经,写的不是经书,而是经历,你也是书中人

上古神话传说的十大巨人,夸父屈居第七,知道人没几个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9日 星期四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庄子的故事有哪些道理和启示(庄子的故事有哪些道理)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5394.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