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与勤奋有关的成语故事(关于勤奋的故事成语有)

2023-03-09 09:28:01 技术常识4 奇思妙想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1196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8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蚂蚁庄园8月19日答案最新:下列哪个成语是形容学习勤奋刻苦的?,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国小康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勤奋的故事成语有1

蚂蚁庄园8月19日今日答题答案最新!蚂蚁庄园8月19日问题是:有虫子进了耳朵,用手电筒照是好办法吗?下列哪个成语是形容学习勤奋刻苦的?今日蚂蚁庄园问题及答案已更新均涉及生活常识和文化知识。

蚂蚁庄园是支付宝app内的一个公益玩法,用户在自己的蚂蚁庄园内饲养小鸡后,小鸡会产蛋,用户可以捐赠鸡蛋来参与到公益活动。下面一起来看看正确答案吧。

蚂蚁庄园8月19日答案最新

1、有虫子进了耳朵,用手电筒照是好办法吗?

答案:不一定,因虫而异

虫子进了耳朵怎么办?

1.如果耳朵里面有虫子,比如小飞虫,它具有一定的趋光性,所以可以用手电筒在耳道口照在耳洞里面,虫子可能就会跟着光飞出来;

2.但是如果是对光不敏感的虫子,可以考虑适当的在耳朵里面滴橄榄油或者香油,能够有效的将虫子冲洗出来;

3.如果患者自己不能处理,需要到医院就诊,医生会在耳内镜的直视下利用耵聍钩,或者用外耳道冲洗的方法将虫子清理出来。

2、下列哪个成语是形容学习勤奋刻苦的?

答案: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是什么意思?

1.原来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得到的一个成语;

2.囊萤:晋代的时候车胤年少的时候家里比较的贫穷,夏天的夜晚没有灯光,于是他只能用口袋萤火虫照明读书;

3.映雪:晋代的时候孙康冬天常常利用的反光来读书,后来被人们形容虽然家境贫穷但是勤学苦读;

关于勤奋的故事成语有2

编席抄书

【读音】biānxíchāoshū

【释义】用绳子把苇席穿起来,抄书学习。本故事讲的是西汉时期路温舒克服家穷买不起书的困难,千方百计刻苦学习的故事。

【故事】出自《三字经》: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路温舒(shū),西汉著名的司法官。自幼聪明好学,但路家世代务农,穷得连饭都吃不饱,哪里有钱供他上学?路温舒小小年纪就要放牛割(gē)草,给有钱人家干农活。他看着有钱人家的孩子到学堂去读书,心里非常羡慕(xiànmù)。他不甘心,决心要想办法念书习字。他没钱买书,就向别人借,可是这样很不方便。他常常想,如果我能一边放羊,一边读书,那该多好啊!当时西汉还没有纸,书是靠人手抄写在绢(juàn)、帛(bó)、皮革、竹简上的,很贵重,只有富贵人家才能有书。他没有钱买这些东西,心里很难受。

有一天,他赶着羊群来到一个池塘边,看见那一丛丛(cóng)又宽又长的蒲草(púcǎo),灵机一动:这蒲草这么宽,不正像那抄书用的竹木简吗?这样的书,不仅不用钱,而且重量也比用竹木简做的书轻得多,放羊时还可以带着阅读。于是,他采了一大捆(kǔn)蒲草背回家,切成和竹木简同样的长短,编连起来。然后向人家借了书,抄写在加工过的蒲草上,做成一册一册的书。有了蒲草书,路温舒就不愁(chóu)没有书读了。他每次去放羊,身边都带着这种书,一边放羊一边读书。他用这种办法抄了不少书,从中获得了很多知识。后来,路温舒靠自学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并为朝廷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

所以,环境条件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影响,但主要还在于自身努力啊。

不耻下问

【读音】bùchǐxiàwèn

【释义】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

【故事】出自《论语·公冶长》。原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卫国大夫孔圉(yǔ),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qiānxū)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谥(shì)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谥号?”孔子听了微笑着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地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所以,使用“不耻下问”这个成语还要看对象。学问和地位都比他人低,而向他人学习那就不叫“不耻下问”了。

程门立雪

【读音】chéngménlìxuě

【释义】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比喻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

北宋时有两个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们是兄弟俩。哥哥叫程颢(hào),字伯淳(chún),人称明道先生;弟弟叫程颐(yí),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兄弟二人,家居洛阳,共同创立了洛学学派,是古代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到南宋时,有一个叫朱熹的人,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理论,形成了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一种哲学学说:程朱理学。

程颢做过县主簿(bù),后来到朝廷任太子中允(太子中允是个官职)。程颐曾任崇政殿说书官,是专门给当时的皇帝讲说书史的官员。兄弟俩都是道学家,自然为人持正谨严,十分讲究礼节。人们也都很尊重他们,到他们门下求学的人特别多。杨时和游酢(zuò)就是其中的两位。

杨时从小就很聪明,什么事情都好(hào)刨根问底,而且反应机敏,口齿伶俐,长大后专心攻读经史。有一次,胡铨(quán)到杨家做客,看到杨时伏在桌子上看书,衣袖的肘部都磨破了,胡铨就劝杨时注意休息。杨时说:“我两肘不离书案已三十年,方觉学问有所长进,故而不敢稍有懈怠。”可见其治学何等用功。杨时跟一般文士不同,他虽然考取了进士,却淡泊名利,几次放弃了做官的机会,一心致力于理学研究,渴望达到最高的境界。当时程颢住在河南颖昌,杨时经常登门求教,以弟子礼事之,得到了不少教益。

游酢是杨时的挚友,两个人志同道合,常常就一些问题作秉(bǐng)烛之谈。

在杨时四十岁的时候,程颢被宋哲宗皇帝召为宗正寺丞。可是,还没等杨时为先生饯(jiàn)行,程颢就病死了。杨时感到特别悲痛,发誓要把先生的理论发扬光大。为了掌握理学的精髓(suǐ),杨时决定奔赴洛阳,拜程颐为师。游酢也不辞辛苦,与杨时结伴而行。

来到洛阳,天已经黑了,他们在一家小店住下。当晚,杨时和游酢很晚才睡,把需要请教的几个问题整理出书面提纲。第二天,他们换上整洁的衣裳,奔程颐家而来。

路上,刮起了大风,很快又飘起了雪花。到程颐家时,正巧程颐在案头打盹(dǔn)儿。杨时和游酢就恭恭敬敬地站在窗下,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风越刮越急,雪越下越大,他们俩冷得很,却连跺(duò)跺脚都不肯,生怕惊动了先生。那份谦恭的态度,与当年刘备三顾茅庐一样感人。当大雪已经漫过两人的脚踝(huái),程颐才慢慢醒来。他看到窗下的两个雪人,心里深为感动,忙把他们请进屋里。

从此,程颐倾毕生所学,教授两个弟子。杨时和游酢则勤学好问,潜心研究,后来都成为厚学之士。杨时死后,他同代的人谢应芬在一首纪念他的诗中说:“卓彼文靖公,早立程门雪。”后人就用“程门立雪”这个成语,来比喻尊师好学的精神。

画荻教子

【读音】huàdíjiàozǐ

【释义】用芦苇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故事】出自《宋史·欧阳修传》:“家贫,致以荻画地学书。”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其母郑夫人(980—1052),名失考,出生于江南名门望族。她只读过几天书,但却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母亲。

公元1010年,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在调任泰州(今江苏泰州市)军事推官时,因病瘁(cuì)死于泰州官舍。欧阳观生前居官清正廉洁,为人刚正仁厚,乐于施舍和接济于人,家中竟无一间瓦房、一块田地,俸禄仅能维持一家四口的粗茶淡饭。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病逝以后,已是一双儿女母亲的郑夫人因陷入困境,为生活所迫,只好携儿带女投奔在随州(今湖北随州市)时任推官欧阳修的二叔欧阳晔(yè)。到达随州以后,郑夫人母子三人得到了叔父欧阳晔生活上的鼎力相助。郑夫人在欧阳修叔父家中开始对欧阳修进行早期教育。

郑夫人为减轻欧阳晔的经济负担,一方面勤俭持家,尽最大努力自食其力;另一方面因无力聘请私塾先生,郑夫人便自己担起了儿子启蒙教师的重担,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对欧阳修进行文化启蒙教育。

当时随州城外的涡(Wō)水河畔,生长着一大片荻(dí)草,而荻草的茎秆坚韧(rèn)如木。郑夫人为节省开支,便经常把年幼的欧阳修带到河边的沙滩上,折来荻秆作笔,以沙滩为纸,席地而坐,手把手教年幼的欧阳修识字写字。在回家的时候,郑夫人还会折上一大把荻秆带回家,找来一个大木盆,盛(chéng)上河沙,用荻秆继续在沙盆里教欧阳修习文写字。

郑夫人的谆谆教诲(zhūnzhūnjiàohuì)以及生活的艰辛,致使欧阳修从小就勤奋好学,聪颖过人,所读之书过目不忘。郑夫人成就了历史上一段“画荻教子”的千古佳话,也为欧阳修日后成为北宋文坛盟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开卷有益

【读音】kāijuànyǒuyì

【释义】读书总有好处。常用于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

【故事】出自《渑(Shéng)水燕谈录》。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立志弘扬传统文化,下令整理各种古籍。他命文臣李昉(fǎng)等人编纂(biānzuǎn)了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文化知识汇总全书。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意思是太平兴国年间皇帝亲自阅读的书。

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一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疲劳,影响身体健康。宋太宗却回答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意思是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况且我并不觉得疲劳。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繁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能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所以当时的读书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zīzībùjuàn)地阅读《论语》,享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

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会有益处。

呕心沥血

【读音】ǒuxīnlìxuè

【释义】多形容费尽心思和精力,也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

【故事】出自《新唐书·李贺传》。

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他自幼非常聪明,很有才华。据说,他七岁时就能写诗,人们都称赞他为神童。成年后,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从来没有得志过,只好把这苦闷的心情倾注在诗歌的创作上。虽然他二十六岁就去世了,但是他的文学成就却为后世所敬仰。

据说,李贺作诗,通常不是先立题目,而是注重观察生活,积累资料。他每天早上骑着一头小毛驴,背上书囊(náng),带着一个书童,四处游览。遇到好的题材,就马上写成诗句,先放进书囊,回家以后,再整理成篇。李贺的身体一直都不好,他的母亲很心疼他,所以每天李贺回到家后,他母亲便让侍女查看他的书囊。如果发现里面写的诗句太多,就生气地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意思是,你这个孩子,想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

李贺在他短暂的二十六年生涯中,给我们留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诗歌,这是他用毕生的心血凝成的。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刳(kū)肝以为纸,沥(lì)血以书辞。”就是说,挖出心肝来当纸,滴出血来写文章。

后来,人们把李母的“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和韩愈的“沥血以书辞”这两句关于李贺的话加以合并和省略,概括出了“呕心沥血”这一成语,比喻用尽心思,多用来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

囊萤映雪

【读音】nángyíngyìngxuě

【释义】原是车胤(yìn)用口袋装萤火虫来光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形容刻苦攻读。

【故事】出自《晋书·车胤传》和《孙氏世录》。

晋代有个人叫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的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萤囊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做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随即又想这光亮可以用来看书。于是他倦(juàn)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工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dǐlì)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囊萤”和“映雪”说的是两个读书学习的故事,该故事对后代人的学习影响较大。

洛阳纸贵

【读音】luòyángzhǐguì

【释义】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故事】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xiànmù)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yuānbó)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shǔ)、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

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他越读越爱,到后来竟不忍释手了。他称赞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话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谧(mì)先生很有名气,而且为人正直,让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

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也是感慨万千,他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且欣然提笔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

在名人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fēngmǐ)了京都,懂得文学的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甚至以前讥笑左思的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一番,他点头称是,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

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为此而贵。

成语“洛阳纸贵”,因左思的《三都赋》而成为后世对好文章或作品的赞誉之词。

双管齐下

【读音】shuāngguǎnqíxià

【释义】原指手握双笔同时作画。后比喻做一件事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或两种方法同时使用。

【故事】出自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故事拾遗》。

唐朝的张璪(zǎo),官拜员外郎。曾被贬为衡(héng)州司马,后来,又被调为忠州司马,在官场上很不得志。但是,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他画的松树,令人称绝。

他画松树时,总是双手各握一支毛笔。他用一支笔画新枝,另一支笔画枯枝。用两支笔画出来的松树,不论是新枝还是枯枝,都势凌(líng)风雨,气傲烟霞。人们请教他作画的方法,他说:“画的形在于大自然,画的神藏在你的心里。”

人们喜欢他的画,纷纷上门求索。大家称赞他的画为“神品”。他绘画的方式,则被称为“双管齐下”。

现在用“双管齐下”比喻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同时采用两种办法或两件事同时进行。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读音】shìbiésānrì,dāngguāmùxiāngdài

【释义】指人在短时间内有极大的进步,要改变对他的看法。比喻用新的眼光看待。

【故事】《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吕蒙17岁时,是孙权手下的一名都尉。孙权看他年轻有为,便劝他多学习,长知识。吕蒙听从了孙权的教导,开始学习,终日不倦。他所看的书,连老儒生都比不了。

鲁肃临时代理周瑜的职务,去陆口的时候路过吕蒙屯(tún)兵的地方。当时鲁肃还是很轻视吕蒙的。有人劝鲁肃说:“吕蒙将军的功名一天天增长,不能拿以前的眼光看待他了,您应该重视这个事情。”鲁肃于是去拜访吕蒙。酒到酣(hān)处,吕蒙问鲁肃:“您担负重任以抵御关羽方面军,打算用什么方法应付突然发生的袭击?”鲁肃轻慢地说:“临时想办法就行。”吕蒙说:“现在东吴和西蜀是暂时联盟,关羽毕竟对我们有威胁,怎能不提早做好应对的打算呢?”于是就这个问题,为鲁肃想了五种应对的方法。鲁肃又佩服又感激,从饭桌上跨过去,坐在吕蒙旁边,手抚着吕蒙的背,亲切地说:“吕蒙,我不知道你的才能策略竟然到了如此的境地!”吕蒙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意思是,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兄长你看清楚这件事情也太晚了啊!于是鲁肃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后离去。后来的人,便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头悬梁,锥刺股

【读音】tóuxuánliáng,zhuīcìgǔ

【释义】形容刻苦学习。

【故事】出自《汉书》和《战国策·秦策一》。

孙敬是汉朝信都(今冀州市)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视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xiāo)达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

孙敬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àohuǐ)不已。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yè)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从这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愤苦读。

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负笈(jí)担书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

战国七雄中,秦国仗着强盛不断发兵进攻邻国,占领不少地方。其他六国都很害怕,想方设法去对付它。当时有一个人,叫苏秦,他提出“合纵”抗秦,意思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抗秦。因为六国位置是纵贯南北,南北为纵,所以称为“合纵”。

苏秦是洛阳人。洛阳是当时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趿(tā)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付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bó),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虽然很疼,有时候都刺出血了,但是这样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工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

公元前334年开始,他到六国去游说(yóushuì),宣传“合纵”的主张,结果他成功了。第二年(前333年),六国诸侯订立了合纵的联盟。苏秦挂了六国的相印,成了显赫(xiǎnhè)的人物。

后人把孙敬的“头悬梁”和苏秦的“锥刺股”这两个故事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成语,用来激励后人发愤读书。也作“悬梁刺股”。

闻鸡起舞

【读音】wénjīqǐwǔ

【释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tì)传》。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jíqǔ)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kūn)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kēngqiāng)。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后来,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学富五车

【读音】xuéfùwǔchē

【释义】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故事】出自《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惠施(约前370—前318),即惠子,名施,战国中期宋国(今商丘)人,战国时哲学家,也是先秦思想派别名家的代表人物。死后葬于滑县。

惠施生平的主要活动是在大梁任魏相。据《吕氏春秋》记载,他做魏相时曾为魏惠王立新法。在当时诸侯国之间,惠施反对兼并战争,主张“偃(yǎn)兵”。惠施还是当时“合纵”政策的一位实际组织者。

惠施在政治上的建树不及他的学术地位,他知名于世主要是因为他是当时思想界的一位博学善辩的学者。他的哲学思想十分丰富,他与庄子为友,常相辩论。据说当时有一个叫黄缭(liáo)的人,曾问他天为什么不会塌,地为什么不会陷等,他便不假思索滔滔不绝地解说起万物的起源。正因为惠施具有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故其辩学能够不循(xún)旧说,不受习惯思维方式束缚(shùfù),善于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见解。

惠施一生著作不少,学问也很大,所以《庄子·天下》称其“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意思是说惠施是个有学问的人,道术很多,他读的书要用五辆车子拉。后来人们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对饱学之士的称赞。

有志者事竟成

【读音】yǒuzhìzhěshìjìngchéng

【释义】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故事】出自《后汉书·耿弇(yǎn)传》。

有一次,刘秀派耿弇去攻打占据山东青州十二郡的豪强张步。张步兵强马壮,是耿弇的一个劲敌。张步听说耿弇率兵来攻,就派大将军费邑(yì)等分兵把守历下、祝阿、临淄(zī),准备迎击。耿弇先攻下祝阿,以后用计相继攻下历下和临淄。张步着急起来,亲自带兵反攻临淄,于是在临淄城外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斗的大血战。

在战斗中,耿弇大腿中了一箭,可是他勇敢地用佩刀砍断箭杆,带伤仍坚持战斗。刘秀闻讯,亲自带兵前来支援。在援兵还未到达的时候,部将陈俊认为张步兵力强大,建议暂时休战,等到援兵来后再发动进攻。可是耿弇却认为不能把困难留给别人。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耿弇终于把张步打得大败。几天后,刘秀来到临淄,慰劳军队。他在许多将官面前夸奖耿弇说:“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意思是从前你在南阳曾建议请求平定张步,我当时以为你口气太大,恐怕难以成功。如今才知道,有志向的人做事真的一定会成功。有时“有志者事竟成”同“天不负苦心人”一句连用。

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读音】zhǐyàogōngfūshēn,tiěchǔmóchéngzhēn

【释义】比喻持之以恒,终必有成。

【故事】出自宋·祝穆《方舆(yú)胜览·眉州·磨针溪》。

相传,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chǔ)。李白走过去问,“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工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李白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而“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也成为一句激励人们坚持做事或学习的谚语并流传了下来。

专心致志

【读音】zhuānxīnzhìzhì

【释义】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故事】出自《孟子·告子上》:“夫今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战国时期,齐宣王曾聘孟子为客卿,而孟子不愿辅佐齐王,推辞而去。别人认为是孟子嫌齐王不聪明而不愿意辅佐他,孟子便给大家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有两个人慕名来请弈秋教他们下棋。其中一个人认真学棋、练棋;而另一个人呢,上课时虽然好像也在听讲,可是他脑子里总想着天上会有大雁要飞过来,想着怎样拿弓箭去射它,想着烤肉的味道会有多么鲜美。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这样一起学了很长时间,虽然他们两人拜同一个老师,每天一起学习,可学得效果却大不一样,一个成了棋坛高手,一个却没学到什么本事。

孟子接着问:“你们认为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不是这样的,只是因为他不够专心致志罢了。齐王也是这样啊,他不能认真地、专心地听从我的意见,我的思想对他不起作用,所以我才不愿辅佐他,辞别他离开齐国的呀。”

成语“专心致志”由此而来,形容做事情的时候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关于勤奋的故事成语有3

21、韦编三绝(孔子)

[释义] 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语出] 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例句] 我们提倡~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

[成语故事]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22、墨守成规(墨子)

[释义] 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故称善守为“墨守”;后指固执不变地遵循为墨守;成规:现成地规矩、制度。固执守旧;死报着老规矩不放;不思改革进取。

[语出] 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朱尝墨守以为准的也。”

[辨形] 墨;不能写作“默”。

[近义] 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抱残守缺

[反义] 标新立异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动宾式。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回,楚国要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国特地设计制造了一种云梯,准备攻城之用。那时墨子正在齐国,得到这个消息,急忙赶到楚国去劝阻,一直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国的郢都立刻找到鲁班一同去见楚王。墨子竭力说服楚王和鲁班别攻宋国。楚王终于同意了,但是他们都舍不得放弃新造起来的攻城器械,想在实战中试试它的威力。

墨子说:“那好,咱们就当场试试吧。”说着,解下衣带,围作城墙,用木片作为武器,让鲁班同他分别代表攻守两方进行表演。鲁班多次使用不同方法攻城,多次都被墨子挡住了。鲁班攻城的器械已经使尽,而墨子守城计策还绰绰有余。

鲁班不肯认输,说道:“我有办法对付你,但是我不说。”墨子说:“我知道你要怎样对付我,但是我也不说。”楚王听不懂,问是什么意思。墨子说:“公输子是想杀害我。他以为杀了我,就没有人帮宋国守城了。他哪里知道我的门徒约有三百人早已守在那里等着你们去进攻。”楚王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好吧,我们取消攻打宋国的计划。”这时墨子才带着胜利的微笑,告别楚王而去。

因为墨子善守,后来就把牢守称为“墨守”。但这个“守”一般都已不指守城,而多指守旧,成了贬义词了。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释义] 膏肓:我国古代医学名称;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膈膜之间叫“肓”。古代认为“膏肓”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后形容病情严重到无法治疗的程度。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也作“病在膏肓”。

[语出] 《左传·成公十年》:“医生;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正音] 肓;不能读作“mánɡ”。 [近义] 人命危浅 行将就木 [反义] 妙手回春手到病除

[辨析] ~和“不可救药”;都形容病势严重;无法医治。但~偏重在“病”;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不可救药”偏重在“救”、“药”;比喻毛病很重;无法挽救;而且适用范围比~广。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来。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

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到什么地方去呢?” 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治病。诊断后,那医生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是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24、鸡犬升天(刘安)

[释义] 比喻一个人做了大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语出] 晋·葛洪《神仙卷·卷四·刘安》记载;汉代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剩下的药留在庭院里;鸡狗吃了;也都升天。

[正音] 升;不能读作“shàn”或“kāi”。 [辨形] 升;不能写作“开”。

[近义] 淮南鸡犬

[例句] 他当了县长以后;他全家都神气活现起来;大有一人得道;~之势。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名叫刘安。继承了父亲的封位为淮南王。

淮南王刘安看了许多书,偏偏对道教的书籍入了迷。产生了炼丹成仙的念头。于是他四处去寻访有仙方神术的道人。

有一天,他听说有位仙翁名叫八公,有炼制仙丹的秘方,但是从不传给别人,于是就去寻找八公。没想到八公四处云游,刘安吃尽苦头也没能找到八公。可是刘安仍然一心一意的寻访,刘安的诚心感动了八公。一日,八公来到刘安家,把炼制仙丹的方法传授给他,并告诉他,仙丹炼成,吃下后就可升天成仙了。

刘安每天都虔诚的静心修炼,后来他“真的”炼出了仙丹。这时他觉得身体轻盈,飘飘欲仙。那些仙丹,晶莹剔透。他知道升天成仙的时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祷告,然后把仙丹吃了下去……刘安觉的身体轻飘飘的,低头一看,原来自己早已站在云端了。

刘安成仙后,洒落在院子里的仙丹被鸡和狗吃了,它们也都飘然升空,成了神仙。刘安在鸡和狗簇拥之中,慢慢的就消失了。

25、高山流水(俞伯牙)

[释义]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语出]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近义] 知音难觅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在一旁早已聆听多时了,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他放下了琴,叹息着说:"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26、口蜜腹剑(李林甫)

[释义] 嘴里说得动听;心里却盘算着坏主意。形容嘴甜心狠;阴险毒辣。

[语出]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正音] 腹;不能读作“fǔ”。 [辨形] 蜜;不能写作“密”;剑;不能写作“箭”。

[近义] 甜言蜜语佛口蛇心 [反义] 心直口快心口如一

[辨析] ~和“笑里藏刀”;都形容狡诈阴险。但~偏重在嘴甜;心口不一;“笑里藏刀”语义更重;更阴险。

[成语故事]

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的人,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想方设法给以排斥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谄媚逢承的本领。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妃嫔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阴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例如:有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可惜皇上还不知道。”

李适之以为这是真话,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适之大不满意,逐渐对他疏远了。

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他一直做了十几年宰相。

27、风声鹤唳(苻坚)

[释义] 唳:鹤鸣声。风吹的响声和仙鹤的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语出] 唐·房玄龄等《晋书·谢玄传》:“余众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正音] 唳;不能读作“lèi”。[辨形] 唳;不能写作“戾”。

[近义] 草木皆兵 [反义] 风平浪静

[用法] 多用于战败者和畏敌者;也用于其他一有动静非常恐惧的神经过敏者。

[辨析] ~和“草木皆兵”都可形容内心恐惧;疑神疑鬼。常可通用或连用。但当强调一听到声音就惊恐万状时;用~;当强调看到草木就恐惧万分时;宜用“草木皆兵”。

[成语故事]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晋军不能过河。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彻底击溃晋军。因此不能接受晋军的建议。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于是,秦军决定后退。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谢玄见敌军渍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

28、泰山北斗(韩愈 )

[释义] 泰山:东岳,在山东省泰安市;北斗:北斗星。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语出] 《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用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

[例句] 五兄梦中题孔子庙棂星门柱联有“~,景星庆云”之语,敬意如此者,士之望、人之瑞,一代不过数人。(清·恽敬《答姚秋农书》)

[成语故事]

唐朝时期,受六朝的影响,文风追求词藻华丽,崇尚对句空洞形式,而司马迁、扬雄等高超的写作技巧已经不见其踪。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倡散文。后世评说韩愈是文坛上的泰山北斗。

29、破釜沉舟(项羽)

[释义] 釜:古代的一种锅;舟:船。砸碎锅子;凿沉船只。比喻战斗到底。

[语出] 明·陈孝逸《与罗杓庵书》:“秋间姑且破釜沉舟;持三日粮;为射贼擒王计;必不败;而后杜门却轨。”

[正音] 釜;不能读作“jīn”。 [辨形] 釜;不能写作“斧”。

[近义] 义无反顾背水一战决一死战 [反义] 优柔寡断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辨析] “背水一战”与~都有“决一死战”的意思。但~含有“不顾一切;战斗到底”的意思;“背水一战”表示“拼死干到底;以求得胜利”的意思。

[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30、东窗事发(秦桧)

[释义] 现泛指阴谋败露或秘密勾当被发觉。

[语出] 元·刘一清《钱塘遗事》:“秦桧欲杀岳飞;于东窗下谋。其妻王氏曰:‘擒虎易;放虎难。’其意 遂决。后桧游西湖;舟中得疾;见一人披发;厉声曰:‘汝误国害民;我已诉于天;得请于帝矣。’桧遂死。未几;子熺亦死。夫人思之;设醮;方士伏章;见熺荷铁枷……备受诸苦。桧曰:‘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正音] 发;不能读“理发”的“fà”。

[近义] 露出马脚走失天机破绽百出水落石出 原形毕露真相大白

[反义] 秘而不宣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

[成语故事]

宋代大奸臣秦桧,为降金国,尝与其妻王氏,于东窗下密谋定计,以害民族英雄岳飞。据传,桧先于帝前诬飞谋反。时有几位大臣,如大理寺卿薛仁辅、枢密使韩世忠,皆为飞鸣冤,使之有所顾忌。一日,桧独坐于东窗之下,为害飞之事,踌躇不定,委决不下。王氏适至,问曰:“夫君为何事愁眉苦脸,犹豫不决?”桧遂告以此事,并与之商议。王氏自袖中取出一柑,以手掰之,将一半递与桧,曰:“此柑一掰即分,有何难哉?君不闻古语云:‘纵虎易兮擒虎难’乎?”桧一闻此言,其意遂决。不久,岳飞父子便遇害矣。后桧卒,未几其子熺亦死。王氏请道士为其招魂。道士作法时,见熺与桧偕已故谏议大夫万俟卨,均戴铁枷,在地狱中备受诸苦。桧犹语道士曰::“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勤奋刻苦的成语故事有哪些(勤奋刻苦的成语有故事)

艰苦奋斗的成语(关于勤奋的成语)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9日 星期四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与勤奋有关的成语故事(关于勤奋的故事成语有)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5224.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