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扶贫路上的故事有哪些名字(扶贫路上的故事有哪些)

2023-03-09 00:10:01 技术常识4 亲测有效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6058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6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火了!这12个温暖的脱贫故事引发全球无数网友“共情”,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红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扶贫路上的故事有哪些1

网友点评外宣双语纪录片《精准扶贫的力量》。

“湖南在扶贫工作上确实做得很好,看了片子长了很多知识,希望把中国经验和智慧带给全世界。”

“感谢国家的好政策,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

11月3日,《精准扶贫的力量》在全网上线后,全国各地网友纷纷留言,点赞国家脱贫攻坚给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点赞这部外宣双语纪录片总结出的脱贫好经验。

《精准扶贫的力量》登上学习强国APP。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国·十八洞”中英文网站、凤凰网湖南站、新湖南APP、红网、时刻新闻APP等新媒体,“这里是湖南”、“红网”等微博,湖南卫视国际频道等电视媒体纷纷推出《精准扶贫的力量》专栏,连载12集外宣双语纪录片;红网户外大小屏全力推介。截至11月15日,全网浏览点击量破5亿,留言评论区好评如潮。

“中国·十八洞”中英文网站(英文版)首页上的《精准扶贫的力量》播放入口。

9月16日,该片在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培训班上播放,得到国家乡村振兴局和兄弟省份的高度评价。

火出湖南,火爆全国,走向世界,这部片子是如何做到的?观潮君为你揭晓流量密码。

立意高远,讲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

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8年时间,近一亿贫困人口脱贫,联合国报告称,中国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十年来我们经历的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之一。

中国的脱贫攻坚战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也是在国际传播领域非常值得记录、书写的故事和传奇。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同村干部和村民座谈。(图片来源:新华社)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精准扶贫是世界反贫困领域的最新探索和实践,对世界产生了积极影响。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通过影像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减贫故事,对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话语权具有积极意义。

《精准扶贫的力量》正是以向世界讲好中国脱贫攻坚故事、传递中国减贫方法论为出发点,选取环境优美的和美村庄,通过脱贫群众、驻村帮扶工作队等不同群体现身说法,向世界讲述他们愿意并希望听到的中国故事,能很好地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对于那些渴望走出贫穷、过上美好生活的国家和人民,可以提供很好的方法借鉴。

“《精准扶贫的力量》是湖南首部反映脱贫攻坚的外宣双语纪录片,该片站在全球化传播的视角,采用英文语音和中英双语字幕,选取湖南脱贫攻坚交流基地的典型案例、人物进行拍摄,对应总结提炼出精准识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文旅扶贫、精神扶贫、金融扶贫、消费扶贫、抱团攻坚等10余项脱贫攻坚方法论,把中国减贫经验和方法传递给全世界,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贡献。”湖南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成新精准描述了这部外宣双语纪录片的主要内容和拍摄初衷。

“案例表达——方法传授——价值传递”内容框架,既有效做好了共性难题的方法解析,又全景展现了中国减贫事业的成就和经验。

以小故事,紧抓共情,力求国际传播的最优表达

观潮君认真观看这部外宣双语纪录片后发现,该片充分考虑国际传播环境,力求以最生动的叙事传播、最动人的脱贫案例、最有效的减贫经验、最浓郁的民族风情、最优美的自然风光、最国际化的传播视角,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整体叙事上,摒弃传经送道式的说教,“微末叙事”唱主角,“宏大叙事”寓于其中。

在对“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的拍摄中,讲述了昔日“懒汉”龙先兰走出家庭变故,养蜂致富成为当地产业发展带头人的故事,在使受众沉浸于人物故事的同时,生动呈现了精准识别、精准施策、金融扶贫、产业扶贫等脱贫攻坚方法的创新运用和实际效果。

《精准扶贫的力量》剧照。

在花垣县“造血”式扶贫探索中,“七绣坊”非遗扶贫工坊负责人石佳,通过发展非遗产业带动当地就业扶贫。其中,“让妈妈回家”的理念和带动300个留守孩子的父母回乡就业的情节让人感同身受。

这些脱贫攻坚的智与巧、情与义,既体现了中国式脱贫攻坚的温情温度,也更容易引发国际受众的共鸣。

案例选取上,不回避问题,不讳言失败,内容可信度和写实性大大增强。

湘西州凤凰县菖蒲塘村的丁清清带动村民种水果。

在菖蒲塘村,“水果苗刚刚种下去,质疑与反对的声音就来了”;在望远村,产业脱贫一开始就面临缺资金、缺技术、缺销路的难题;在武冈市,“看不起病,买不到药,小病忍着,大病拖着,屡治不愈,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一度十分突出;在竹山村,旅游扶贫让去赶集都要走四个小时山路的村民们疑虑重重……这些对脱贫现实问题的真实呈现,凸显了中国脱贫攻坚实事求是的鲜明态度和扎实作风。

内容表达上,《精准扶贫的力量》通过交叉剪辑的镜头组织,让有限的个体展现出无限的中国乡村发展面貌。冷静、克制的镜头语言从泥土出发、从深山出发、从饱受贫困的微表情出发,客观、准确、生动呈现了贫困人口的生存生活和精神状态的转变。

《精准扶贫的力量》呈现了村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镜头选取中,易地搬迁前的破落村寨、开裂的墙缝、儿童和老人的守望以静态的形式留存在受众记忆里,脱贫攻坚的现实问题、意见不统一带来的争执画面和脱贫攻坚后的瓜果飘香、产业兴旺、舒畅笑靥形成鲜明对比,让每一个村落、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个体成为脱贫攻坚历史性成就的实证。

其他传播要素上,用好国际传播规律下的中国特色传播点,提升传播效能。在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贫富差距问题、民族问题、男女平权问题尖锐的当下,该片温和传递了千乡万村缩影下,中国对复杂问题的解决态度和大国智慧。

《精准扶贫的力量》剧照。

在片中,乡村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性传承开发,妇女拥有和男性平等的发展空间,留守儿童得到充分关注,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服饰、语言、文化得到保留和传播,小小村落的纹样饰品成为世界知名品牌的采购来源……这些都是国际传播中的有效传播点。

专业团队,匠心制作,打造优质内容

为了呈现精彩的视觉盛宴,《精准扶贫的力量》在策划、脚本撰写、拍摄、配音、审片等方面均调集专业的制作阵容。

团队采风。

这部外宣双语纪录片由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湖南省乡村振兴局、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出品,红网摄制。从策划到拍摄,历时1年2个月,行程超2万公里,采访100多人,拍摄记录了大量珍贵的一线画面,仅独家原创视频素材量就高达4TB,具有独特的新闻价值和史料价值。

扶贫路上的故事有哪些2

图①:薛景霞正在给刚出生一周的羔羊喂奶。

孟祥安摄

图②:孙宏飞在田间观察水稻长势。

李小夫摄

图③:赵海伶(左)到农户家收购竹荪,与农户交流。

蒙 剑摄

如今,回归乡村创业、就业成为许多年轻人的选择。这些年轻人脑筋灵活、知识丰富,往往能在乡村建设中开辟新天地,成就新事业,成为乡村振兴中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农人”。

孙宏飞的“脑力种田经”

早稻收罢,颗粒归仓。此时的江西省赣州市一科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粮食烘干厂里,粮食正源源不断地被送来。“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标语下,是堆成小山的金灿灿的谷子,迎面扑来阵阵稻香。

一科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宏飞穿着一件干净的衬衫,一身干练的打扮,手拿湿度检测仪,检查烘干后的谷子湿度是否达标。

别看孙宏飞是个90后,他干“农活”却已有8年时间。他从小跟着奶奶在乡下长大,童年记忆就是在田埂上奔跑,在脐橙树下嬉戏。2014年,怀着对家乡的眷恋,孙宏飞辞去了在南昌的稳定工作,回到了乡村。为了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孙宏飞先后6次前往南昌安义县“拜师学艺”,在掌握水稻种植、农机使用等基本技术的同时,他认为收获更多的是思考。

“5个人负责1000多亩田,每天有200包肥料要下,每个人每天要背着肥料走2.5万步。脸朝黄土背朝天,吃苦受累不说,关键是成本高、效率低,出路在哪里?”

脑筋灵活的孙宏飞心里盘算:“庄稼活不用学,别人咋搞咱咋搞”这样的老黄历再也不能用了。相比于其他行业,像农业这种传统行业,要振兴,更要想法子、出新招。

孙宏飞的第一招就是集约化经营,让土地流转真正活起来。种粮成本高,必须精打细算。

首先要把土地流转的价格降下来。低价流转老表的土地,但老表并不吃亏,关键在于一个字:“活”。用孙宏飞的话说就是“农企合作,一田两用”。

孙宏飞接手的土地,在农闲时可以回流。“老表喜欢自己种点花生榨油吃,我就把最好的土地拿给他们种花生。”孙宏飞解释道,“这样不仅能满足老表的需要,还能通过轮作起到改良土壤的效果,一举两得。关键这样接手的土地价格自然有优势。”靠着这样互惠互利的模式,他成功流转土地3000多亩。

别人地闲时拿来用,价格就好商量。比如冬闲田,孙宏飞拿来种油菜,每年春季油菜开花都吸引不少游客,大伙受益,自然都高兴。这样,他又开发了1.3万亩油菜田。

孙宏飞的第二招就是大田托管:“你的地,我来种。管理归我,粮食归你。”

因为集约化经营,孙宏飞拥有大量农业机具。大田托管服务就是替农民种地,把农民从繁重的田间劳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可以放心务工挣钱,而公司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不仅如此,孙宏飞发挥种粮大户的优势,以较低的价格从厂家购买农资,村民直接从孙宏飞那里买到价廉物美的农资,又能以低于市场成本价租用农机。这样,村民种粮可以节约1/3左右的成本。

“我家30多亩田流转给了宏飞。”脱贫户黄艳毛因为双手残疾,生活曾一度非常困难,“外面190元一袋的尿素,从宏飞这里买只要120元,我还在宏飞的公司学会了养牛,今年养了20多头”。

2015年,孙宏飞开始运用农机为其他农户提供种植、施药、收割等大田托管服务,目前托管面积达6000余亩。

“种田要靠体力,更要靠脑力。”近年来,孙宏飞的公司逐渐壮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越来越好,目前有100多名员工,合作社吸纳了189户成员,解决农村留守人员季节用工200多人,每年辐射带动至少1.5万户农民增产增收。

靠着自身努力和政府支持,孙宏飞不仅赚到了钱,还荣获中国青年创业奖、江西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等称号。致富不忘回馈社会,每年春节,孙宏飞在村子里为70岁以上的老人办团圆宴,把厨师请到村里,杀猪宰羊,跟老人们一起吃饭。他还邀请当地书法协会的会员给老人们写对联,给困难群众发放爱心物资,向学校捐资助学……近年来,他的公司捐赠物资价值已超过百万元。

“我现在拥有多个烘干机、无人植保飞机、脐橙分选机等农业现代化设备,正忙着在年轻村民中培养更多新型职业农民,我希望以后有更多年轻人和我一起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来,乡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孙宏飞说。

薛景霞的“科学牧羊曲”

凌晨5点,天色微亮,薛景霞就起床来到羊场。他边走边看,仔细打量着每头羊的健康状态。作为山东省阳谷县鸿运牧业有限公司创办人,今年34岁的薛景霞回农村创业已有8个年头,依然坚持着早起看羊的习惯。

2014年,从北京邮电大学毕业的薛景霞在北京工作两年后,辞职回到了老家阳谷县高庙王镇前薛村,准备发展养羊产业。当时村里人很不解:“名校毕业,回家来养羊,有啥出息?”

前薛村养羊已有100多年历史,但大多是养个三五头的糊口营生,没有人做过规模养殖。薛景霞通过银行贷款、向亲友借贷筹了100多万元,建起养殖场,引进1137只小羊,准备育肥后出售。

然而,尽管做了不少功课,薛景霞还是犯了“眼高手低”的毛病。由于对饲料配比、卫生防疫等科学知识掌握不精,科学养殖3个多月就能出栏的羊,薛景霞养了7个月才勉强达到出栏标准,成本大大增加。又赶上羊肉价格走低,薛景霞忙活几个月,反而赔了40多万元。

“归根结底,还是自己学艺不精、经验不足,优势没发挥出来。”薛景霞总结了管理、营养、免疫、技术等4方面教训,决定重整旗鼓。

在县畜牧局的引荐下,薛景霞来到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学习。他看中了该研究所正在培育的一种新的高繁品种“鲁西黑头羊”,带着被子直接在试验羊场住了下来,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和技术人员们一起配料、喂羊、打扫羊舍、防疫、接生,晚上睡觉之前把所学知识记下来。半年后,他掌握了关键技术。这次,薛景霞没有冒进,他只引进了200只杂交母羊。

由于当时没招到技术人员,一系列工作都得他亲力亲为。“特别是做育种工作时,我每天零点起床喂一次,凌晨5点喂一次,下午4点再喂一遍。妻子都抱怨有时间喂羊却没时间喂孩子。”薛景霞回忆说。

在薛景霞的养殖场,每只黑头羊的耳朵上都有一个小小的耳标。薛景霞介绍:“这个耳标是它们的‘身份证’。耳标能够清晰地记录黑头羊的详细情况,为建立健全数据库、优化改良黑头羊品种奠定基础。”随着羔羊成活率不断提高、数量逐渐增大,薛景霞在当地成了小有名气的养殖专家,逐步探索出一条科学化养殖道路,从200只羊的小型养殖场,发展到现在年出栏5000余只的大型养殖场,每年销售近4000只,年销售额达1000多万元。

不花一分钱,村民薛明随就收到了薛景霞的公司送来的3只母羊,在技术员的悉心指导下,他使用统一发放的饲料、疫苗等,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成功培育母羊产下6只羊羔,增收近2万元。

2016年,养殖场步入稳健发展期,薛景霞开始实行“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实行“送羊还羔”,免费发放基础母羊,并统一进行饲料、防疫、配种、销售等管理,截至目前,公司已辐射带动周边200余户群众增收脱贫,据测算,每只母羊每年可为农户带来4000—5000元利润。

在高庙王镇,薛景霞还主动担起农技推广指导员的责任,通过配种前指导、断乳期加强管理、育肥期科学管理的“三部曲”管理方法,带领农户基本实现科学养殖,羔羊成活率逐步提高,养殖户收入也水涨船高。2022年1月,薛景霞因带领村民致富获评“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荣誉称号。

谈及未来,薛景霞信心满满:“现在我的目标是,把公司打造成养殖、繁育、屠宰、销售一体化的现代企业,继续利用公司的产业优势,不断扩大养殖合作户,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致富。”

赵海伶的“乡村品牌梦”

三五人围坐在办公室里,谈笑声此起彼伏。仔细一听,原来是一群年轻人在搞直播策划。聊兴正酣时,一个女声一锤定音:“我们下一场直播,就围绕菌汤包的产品优势来推广!”

说话者,正是赵海伶。在四川省青川县海伶山珍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伶姐”是大家的主心骨。2009年从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毕业,赵海伶选择返乡创业,围绕电商做起文章,带动青年返乡就业,帮助周边群众致富。

刚回去时,青川正处在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的第一年。当时,青川许多道路还没有恢复,群众大多还住在活动板房里。青川多木耳、蜂蜜等特产,受灾害影响,许多村民的农产品卖不出去,都急坏了。看到不少人或骑摩托、或乘公交班车捎带山货,赵海伶有了主意:办个网店,帮大伙卖东西!

活动板房里,就着微弱灯光,借来一台电脑,赵海伶向平台申请开网店。有了网店,怎样最大限度收集农户的农产品信息?赶到菜市场,一家一家找,要来农户的联系方式,赵海伶拿起电话就打。

青川县西阳沟村杨大叔的蜂蜜卖不出去,正在家里干着急。得知消息,赵海伶连忙赶过去。坐车1个多小时,又走了5个多小时的山路,大汗淋漓的赵海伶终于见到山里的杨大叔。

“我跟你阿姨一年到头住在山里,本想着日子能过得更好,可现在销路是个问题。”握着赵海伶的手,蜂农杨大叔一个劲吐苦水。养蜂的同时,再专门去卖蜂蜜,很耽误时间。

“杨大叔,我负责给你卖,你把蜂养好,再把村民都带动起来,成立合作社,让大家都富起来。”赵海伶信心十足。带着团队,装上蜂蜜,推起推车,赵海伶把一罐罐蜂蜜运出大山。而随着农产品收购联络渠道的建立,网店生意越来越好。

收购销售山货,单靠农户的生产技术,许多产品质量不达标,需要大量供货的时候也供不上。2013年,赵海伶发起成立恒丰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示范基地。合作社统一租地、发放菌种、提供技术,数十户农户入了股,既拿土地租金,又享受股份分红。如今,合作社的示范基地已经有300亩,还建立起加工厂,很多周边村民和妇女都来这儿务工。

来到加工厂,伴随食用菌生产线的声声轰鸣,李琼手里忙活个不停。在工厂干了8年多,如今她已在青川县城买了房子。“以前在家里没啥活儿,来了这里,一年能挣四五万元。”李琼说,厂里旺季的时候,能有100多名工人,很多都是留守妇女和老人。

筛选、包装、发物流,和李琼一样,叶文峰也在厂里干了七八年。之前在广州一家公司工作,看到青川的网络销售越来越好,自觉还年轻的他,决定回来闯闯。“回来以后就觉得,家乡不只有青山绿水,还有广阔天地。”叶文峰说。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袭来,发展走上正轨的合作社和公司突遇波折。“也就是在那时,直播带货进入我们的视野。”赵海伶说,为了适应直播带货需要,公司又吸引了不少懂直播的年轻人加入进来。通过直播带货,海伶商贸的产品知名度越来越高。

“解决了渠道和产品质量的问题,我们要做的是在乡村树品牌。”赵海伶说。如今,在直播带货之外,他们还有了10家实体店,同时入驻了众多商超平台,海伶商贸的蜂蜜、食用菌和木耳等产品广受欢迎。

13年前刚回青川时,当地蜂蜜售价低、销路窄;而如今,借助网络销售和品牌化营销,当地蜂蜜收购单价水涨船高,很多农户因此获利。“现在我们已和4000多个农户合作销售农产品,我的目标就是,让我们本地的农产品品牌叫得更响!”说着,赵海伶又投入下一场直播策划之中。

扶贫路上的故事有哪些3

信阳光山油茶园 李超庆 摄

信阳光山油茶园 李超庆 摄

中新网郑州11月8日电 题:脱贫攻坚路上小故事:先锋凝聚榜样力量

作者:阚力 李沛 秦峰

脱贫攻坚进入全面决战阶段,河南典型的贫困县和贫困地区基本上实现脱贫摘帽。在这场脱贫大决战中,愚公山下、大别山区、红旗渠畔……一个个致富带头人,将自己外出创业积累的经验、资源和财富带回乡下、村里,在脱贫“成绩单”上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是脱贫路上离不开的榜样。记者捕捉一些生动的案例、鲜活的人物、动人的故事,由其窥见“一村一策”精准扶贫的河南探索和实践。

信阳光山油茶生产车间 李超庆 摄

愚公山下“新愚公”:奋斗20年甘当穷书记

济源市王屋镇愚公村,背靠太行山,交通闭塞,生活贫困。早些年,村里的年轻人纷纷结伴外出打工。“出去了都不愿再回来。”愚公村村支书王石柱说,小时候,村里的老人总会指着王屋山另一边告诫儿孙,“要好好学习,走出大山。”

王石柱就是早年愚公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之一。几年前,在城里做了20年生意、已经过上好日子的王石柱,却毅然决然回到愚公村当起了村支书,立志带领村民们共同致富。“回来后,他的思路很明确,就做农家乐。”愚公村村民说。

农家乐的房子怎么盖、卖什么工艺品、怎么卖,王石柱都摸了个门清后,亲自指导、带领村民出去参观学习,组织设计师团队免费设计。为了让村民把民宿盖得更好,王石柱还提出评选上星级的给予现金奖励。

在村里做农家乐,最难的还是搬迁。秉着愚公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的精神,王石柱挨家挨户走访、做工作。

村里石老汉念旧,始终不肯搬家,面对王石柱的一次又一次登门劝说,石老汉甚至动粗。王石柱只是笑着任由老人发泄完,然后站在一边,耐心等石老汉把饭吃完,接着劝说老人搬家。

处于王屋山脚下的济源市王屋镇愚公村 李沛 摄

王石柱说,“老人家是我们的长辈,他们只是故土难离,骂一骂嚷一嚷就好了,不能放在心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全村只剩5户贫困户。“2020年这5户必须全部脱贫,以后贫困户收入只能增加,不能降低!”王石柱也给自己下了死命令。

在愚公村,像王石柱一样的脱贫致富的带头人还有很多。据该村村民介绍,第一个做农家乐的贾海燕,成功后当起了村里的农家乐协会会长,立志要让全村80%的人吃上“旅游饭”,要让所有人脱离了土地也能过上好日子。

是傻还是大义?千万资产企业家回乡开荒种油茶

在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河南光山县联兴油茶基地,陈世法端着一杯茶油品得津津有味,杯底喝不到的那一点,他还使劲抖出来。“这个还可以擦脸、擦手、擦头发……一滴都不能浪费!”说着,陈世法将滴出的茶油往手上擦了擦。

陈世法是光山县联兴油茶公司的创办人。多年前,陈世法就已事业有成,在外地承包工程年收入就达上千万。彼时,他却突然回乡,决定开荒山、种油茶,十几年来累计投入上亿元,将家乡的荒山变“油”山。

“看似普通的茶油里,其实是陈世法的家国情和家乡人的小康梦。”熟悉他的村民评价他说,城里的有钱日子不过,偏要回乡下种树,别人买房就赚钱,他却靠卖房发工资。

如今的油茶园硕果累累,陈世法对各类油茶品种如数家珍。在陈世法眼里,比油茶果更让他宝贝的是他的一群工人,日常亲自指导剪枝的时候,他还时刻提醒年纪大的不要上坡度高的地方。

在陈世法的油茶基地有3000人左右,几乎都是留守老人。“出不去的人,很需要这份工作。”每次出差回来,陈世法都要第一时间到基地跟工人们唠唠家常。

联兴油茶基地所在的槐店乡晏岗村村民晏慎炳一家四口身患残疾,耕种油茶十分不便。陈世法得知后给他们一家买了台旋耕机,面对晏慎炳的连声感谢,陈世法说:“我们为什么叫联兴,就是要联百企、兴万家!”

红旗渠畔的先锋:外来媳妇带活豫北“最”穷村

林州市黄华镇庙荒村,新建的村居古朴规整,道路干净整洁。记者采访时,村民们正载歌载舞办喜事。村党支部书记郁林英看着如今生活幸福的村民,脑海里浮现出以前的破败庙黄村,百感交集。

以前村民总这样调侃:“庙荒为什么叫庙荒,你想啊庙都荒了,和尚都走完了,这里几乎是不适合生存的。”

郁林英是外地媳妇儿,出嫁到庙荒村,自从担任村支部书记开始,她的目标只有一个,让庙荒村人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扬眉吐气。

郁林英号召老党员带头,传承发扬红旗渠精神,一步一步做大庙荒村的红色旅游产业,让昔日破败穷困的庙荒脱胎换骨。

新庙荒吸引的不只是游客,还有前来定居的外乡人。民宿老板谷亚文老两口,多年前来旅游被庙荒的环境和人文吸引,从安阳搬到了庙荒村。

而实现脱胎换骨的背后,郁林英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委屈。“被打过,被骂过。”村中道路改造时,郁林英被村民打过巴掌,村民事后非常后悔要道歉要送礼,郁林英却说:“我什么都不要你的,只希望你带头执行村里的各项改造规定,我就心满意足了。”

信念是最好的指引。也正是这些榜样的力量,让我们对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充满信心,让老百姓的生活更有奔头,日子更有看头。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河南省累计实现651.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减幅93%,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底的8.79%下降到0.41%;实现9484个贫困村退出、减幅99%;53个贫困县全部摘掉贫困帽子。(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关于导游的故事(导游路上的故事有哪些)

关于在路上的故事(在路上的故事有哪些)

长征路上的故事有哪些(长征门的故事有哪些)

上学的路上的故事(上学的路有多远(故事))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9日 星期四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扶贫路上的故事有哪些名字(扶贫路上的故事有哪些)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4977.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