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搭建故事的主体结构有什么(搭建故事的主体结构有)

2023-03-08 09:16:01 技术常识4 全面教学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6891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8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中国企业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22》:中国企业努力塑造良好国际形象,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搭建故事的主体结构有1

1月10日,第十届中国企业全球形象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活动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国资委和全国工商联指导、中国外文局主办、国际传播发展中心承办。本届论坛以“共创全球发展新未来”为主题,发布了《中国企业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22》,有关部委领导、智库专家和企业代表参会,围绕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塑造展开探讨。

中国企业日益成为推动全球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增进民心相融相通的桥梁纽带。在论坛现场,众多与会企业代表就如何更好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中国企业良好国际形象发表了看法。

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李旭红表示,中国华电紧紧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主题,探索跨文化传播规律,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要入乡随俗,中国华电充分考虑各国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审美标准等,找到国外受众的关注点、兴趣点,因地制宜生产文化产品。用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讲述所在国民众在华电的见闻,以及与华电人的交往故事。”李旭红说,“华电打造了‘1+N’社交媒体账号集群,积极传播企业价值。同时广泛利用重大活动、中华传统节日以及国际组织、多边外交等场合,传播华电声音。我们连续5年开展海外‘公众开放日’活动,邀请所在国专家学者、媒体记者走进项目现场,感受真实的华电”。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陈海斌表示,国家电投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加快“走出去”步伐,境外业务涵盖47个国家和地区,向世界展现了充满活力、和合共生、负责任有担当的中国企业形象。

“国家电投发挥清洁能源产业优势,勇当绿色发展主力军。坚持互惠互利,共商共建共享绿色发展成果,推动民心相通。”陈海斌说,“例如,我们组织召开亚洲绿色低碳发展圆桌峰会,汇聚巴基斯坦、蒙古国、柬埔寨、印尼等众多亚洲国家,围绕亚洲绿色低碳发展创新成果和经验这一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成国伟表示,中国东航在传播创新方面做了诸多尝试。一是发挥民航特色,巧设议题,引发共鸣,引领传播。二是厚植文化根基,用好中华文化这一资源宝库,加强文化元素创新应用和融合转化。三是聚焦年轻受众,让社交互动“活”起来。四是深化多元合作,让传播合力“聚”起来。

“东航通过分析全球受众特点,开展覆盖全球、全程、全矩阵互动传播,以中、英、意、日、韩、泰、德等7种语言开设海外各社交媒体账号29个,吸引海外粉丝733万,重点把握用户高增量的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每年策划图文、动画、微电影、文创、直播等内容产品3000多条,全年总阅读量超过1亿。”成国伟说,“为适应国际传播需要,东航着力打造中央厨房,实现集中策划、统一采编、多样产出、多元传播,统筹全球合作资源,与全球行业伙伴开展联动传播”。

百度集团副总裁璩静表示,企业形象既是讲出来的,更是脚踏实地走出来的。企业要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首先,要掌握核心技术,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让企业做到有的说。其次,要做到“创新说”,用新语态阐释新形象,持续深化好感传播。最后,科技企业不仅要说,还要反复说、经常说,树立坦诚开放的理念,主动搭建对外沟通机制,让媒体看到、听到、感受到。

“在与外媒沟通过程中我们发现,讲述平凡人的小故事很受欢迎。2022年夏天,《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刊发名为《中国无人车安全员的一天》的报道。不久前,这篇报道被该刊编辑部高票选为最能反映2022年科技行业进展的小故事之一,可见以小见大更能深入人心。”璩静说。

论坛还发布了由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联合凯度集团共同完成的《中国企业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22》。本次调查覆盖了包括中国、泰国、印度、沙特阿拉伯、意大利、南非、巴西、美国等在内的12个国家。

从中国企业全球形象的总体评价来看,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12国受访者对中国企业在责任、公平、可信、成功4个维度表现的整体认可度都达到或超过了78%。有45%的受访者认为中国企业能给当地经济带来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带来先进的技术”“带来新的资金投入”和“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积极评价较2021年有所提升。受访者期待在科技、能源资源、基础设施领域与中国企业开展投资合作,并建议中国企业积极提供社区服务、增进人文交流,以更好地提升在当地的知名度和好感度。

“全球发展倡议”引发积极关注,超七成受访者认为,“全球发展倡议”将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的新阶段。在“全球发展倡议”各项原则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受到的关注度最高。而针对“全球发展倡议”的八大领域,受访者更期待在“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粮食安全”“公共卫生”领域取得积极进展。

调查显示,共建“一带一路”有较高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在各项成果中,受访者对共建“一带一路”在“加强了基建规划建设,实现设施联通”(66%)和“消除了投资贸易壁垒,构建良好营商环境,实现了贸易畅通”(64%)等方面的成果认可度较高。对于中国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促进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贸易合作以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领域”认可度较高。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超过七成受访者对中国企业维护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印象较好,对中国企业推进可持续发展有较大信心。受访者认可中国企业在绿色低碳领域和科技创新领域的表现,对于中国企业在绿色低碳领域的主要贡献,41%的受访者认为是“以绿色发展为目标,推进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而对于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突出贡献,41%的受访者选择“探索科技创新合作模式,提升创新合作水平”和“共建联合实验室或联合研究中心,搭建科技创新合作平台”。(本报记者 孙亚军)

来源: 经济日报

搭建故事的主体结构有2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重大成就、重大变革,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战略部署。这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准确理解把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意义和重点任务,坚决抓好贯彻落实。

充分认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意义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刻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的继承和创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涵,对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绿色根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国作为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环境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高消耗、高污染的模式是行不通的,资源环境的压力不可承受。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超越。

(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选择。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望值更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容忍度更低,成为这一主要矛盾的重要方面。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已成为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同呼声。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人民群众亲近蓝天白云、河清岸绿、土净花香,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尚未完成,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具有明显的高碳特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日益趋紧。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推动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客观需要。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近年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必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坚持绿色低碳发展,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问题,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推动建设清洁美丽世界。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彰显了党的领袖念兹在兹的人民情怀、生态情怀、天下情怀。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祖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一)生态文明建设谋篇布局更加成熟。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党中央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把“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把“绿色”纳入新发展理念,把“污染防治”纳入三大攻坚战,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系统部署安排。

(二)绿色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必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2012年至2021年,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相当于少用标准煤约14亿吨,少排放二氧化碳近30亿吨,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2021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比2012年下降12.5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到25.5%,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1亿千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居世界第一,并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过去1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4.4%。

(三)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34.8%,优良天数比例上升6.3个百分点。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上升至84.9%,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至1.2%,长江干流全线连续两年达到Ⅱ类水体,黄河干流全线达到Ⅲ类水体。全国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约1/3行政村深入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建成首批国家公园,建成首个国家植物园、种子库,自然保护地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18%,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建立并实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实现两轮31个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督察全覆盖,并对6家中央企业和2个国务院有关部门开展督察,成为推动地方党委和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硬招实招。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河湖长制、林长制、排污许可制度、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建立实施。制定修订30多部生态环境领域法律和行政法规,覆盖各类环境要素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

(五)全球环境治理贡献日益凸显。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充分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会议发布《昆明宣言》,提出设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篇章。倡导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和“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开展南南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环境治理水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肯定,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紧紧围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新时代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提出重点任务举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一)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要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最大政治优势,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记“国之大者”,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不动摇,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实践表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聚焦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实施,打造绿色发展高地。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升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降低“含碳量”。

(三)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强化陆海统筹,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新污染物治理。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

(四)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要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严密防控环境风险,紧盯危险废物、尾矿库、化学品等高风险领域,强化环境风险预警防控与应急。实行最严格的安全标准和监管措施,确保核与辐射安全万无一失。

(五)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的基础支撑。要深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加快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执法监管体系,推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

(六)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要积极对外宣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让生态文明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行动走向世界。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国际合作,主动承担与我国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国际义务,坚决维护我国发展权益。积极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化南南合作以及周边国家合作,共同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孙金龙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搭建故事的主体结构有3

熟悉的校园,你读懂了吗

——让校园历史文化遗产焕发光彩

光明日报记者 杨飒

每所学校,都有独一无二的校园和历史。寒假来临,平时热闹的学校校园安静了下来。步入校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岁月的荣光。

大中小学校园里的历史文化遗存,传承着积淀数千、上百年的校园文化,也让校园这本“可读之书”变得耐读、值得精读。那么,在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办学过程中,如何才能最大化挖掘出这些历史文化遗存的教育价值,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大的光彩?请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走进这些校园。

百年复旦大学校园环境古朴典雅,其开发的文创产品也将传统文化融入潮流时尚,非常受老师、学生及校友欢迎。陈玉宇摄/光明图片

古建筑融入校史,感受独特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涵养

校园里的古建筑承载了一代代学生的珍贵记忆,在其中穿行自能感受独特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涵养。

在东南大学校园的西北角,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梅庵,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她为更多人所熟知的身份,是100年前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地。“学校每年都会有很多社会实践、宣讲团、志愿活动围绕团二大展开,因此这里也就成为了东大人学习团史,坚定信仰的出发点,学习了这里的革命故事,让我们对先辈英勇的创业经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增强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行走在校园里,注视着一座座古老建筑,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吕奕阳总能感受到一股向上的力量。

“东大老建筑的闻名,不仅因为历史悠久,其技艺精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大礼堂的屋顶曾创造了一个建筑奇迹,孟芳图书馆是中国20世纪初期图书馆建筑的优秀作品之一,体育馆是民国建筑的代表……这一个个近乎完美的设计反映了前辈们在科研领域的上下求索,而时至今日这种精神依然不断激励着一代代东大人在科研领域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也让我们在科研路上面对一个个困难时,用这股精神力量鼓舞斗志,开拓前进。这些古老建筑一点点见证着这所学府圣地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也以其精神底蕴,教育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东大人。”

为更好地把学校古建筑的历史故事传承下去,在东南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吕奕阳在学校组织成立了校史宣讲团,立足东大的人、事、物向同学们传达这片古老土地上记载的历史故事,其中“地标性建筑”是一个主要板块。“通过对这些建筑背后的中华记忆、时代记忆、东大记忆的讲述,弘扬东大的特色文化和优良传统,增强同学们的爱国热情,提升爱校荣校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一次次的上台演讲,不光将东大精神、先辈精神带给了同学们,也让我收获了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在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有坚持下去的动力和信念,这于我而言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吕奕阳如此说。

北京大学未名湖资料图片

旧建筑新改造,挖掘历史文化遗存的教育价值

对校园里的古迹遗址进行传承性改造和保护,转换成学生们容易接受的教学资源,能最大化挖掘出历史文化遗存的教育价值。

在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里有一处明清时代的粮仓遗址,经考证古籍,佐证此处遗址为“和丰仓”。

为更好地利用和丰仓遗址园的优质资源,学校把粮仓遗址转化为“活教材”,从空间建设、课程开发与实施等方面逐步推进课程基地建设,构建起了基于实践的“和丰”课程基地。

“我们利用和丰仓来开发和丰课程文化。课程从三个方面进行建设,一是让学生到基地来体验,通过动手实践亲身体会劳动;二是把和丰的元素渗透到各个学科里;三是学校有很多敞开式的空间来推进课程文化落地实施。”学校校长陈刚介绍,“和丰”课程基地的物态环境主要包括“一廊二园三厅N室”。“一廊”,是指粮食知识长廊,长约79.3米。长廊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画形式向学生普及粮食生长、运输、储存,以及粮食与国运之间的关系等知识,是一本“行走的教科书”。“两园”,是指有土种植园和无土培植园,为学生创设两种不同形式的种植体验,感受农耕技术和科技技术。“三厅”,是指遗址园的“稻香厅”“VR厅”和“和丰展厅”。这里陈列着和丰仓的相关资料,也是和丰社团开展活动、展示学生实践成果的场地。“N室”,是指在国家课程中渗透“和丰”课程,各班级、各专用教室都可以是实施“和丰”课程的场室。

戴上VR眼镜,学生也能成为古人,感受当时劳动生活场景。学生徐家玺说:“我和同学们都十分喜欢这种沉浸式的学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直观地了解了粮食的重要性,从古至今,粮食安全一直是一个国家安全的基础,关系到我们每个人,我们要从自己做起,节约每一粒粮食。”“和丰”课程帮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学习,增长见识,提升能力。

同样通过保护性改造使得校园古建筑发挥大作用的,还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位于南岗区公司街59号,192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在这里诞生。2010年,学校将这栋哈尔滨市I类保护建筑作为哈工大博物馆的馆舍,于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开馆。博物馆展示面积2000余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历史图片、原版著作、绝版教材、实验仪器、航天模型、书画和工艺品等4000余件展品陈列其中。开馆以来,哈工大博物馆面向广大师生和社会公众,充分发挥宣传教育作用,被授予“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等称号。

触摸历史印迹,榜样精神代代传承

传承、保护、学习,通过校园里的历史文化遗存实现育人目标,让学生们更好地接受历史文化遗存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榜样力量,不少学校正在尝试。

坐落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海珠校区的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建成于1928年,原为仲恺农工学校办事处旧址。

纪念馆基本陈列包括“廖仲恺、何香凝革命事迹陈列”和“廖承志革命事迹陈列”,分别展出600多件文物、文献资料、历史图片,全面展示廖仲恺、何香凝及其子女在20世纪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断奋斗的生平事迹。此外,纪念馆在全面展示两代革命先辈生平事迹的基础上,每年还策划原创性专题展览。1982年10月12日,这里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为纪念革命先辈,传承爱国奋斗、扶助农工的精神,学校以纪念馆为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革命史教育。据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学校全覆盖开展“不忘办学初心牢记兴农使命”主题党、团日活动,内容包括参观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瞻仰廖仲恺像及何香凝像等。学校每年组织新入职教职工、入学新生进行参观、观看电影《廖仲恺》,不断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爱党爱国爱校的意识和对学校的价值认同,取得显著教育效果。

江苏省草堰镇是粟裕将军曾战斗过的地方,草堰小学校园内的草堰战斗遗址留下了历史的足迹。为传承英雄精神,学校于2005年4月成立了“粟裕中队”,组织队员观看《黄桥决战》《孟良崮战役》等电影,带领学生参观位于草堰镇的粟裕指挥部——钱氏卷瓦楼,了解粟裕将军的革命故事。学校通过“我心中的英雄——粟裕将军”主题队会,让少先队员们深刻地懂得时代需要英雄,决心为队旗争辉,为党旗添彩,争做英雄的传人。

如今,印刻在草堰战斗遗址上的“粟裕中队”精神依然熠熠生辉、代代传承。

在英雄精神的鼓舞下,学生们走进敬老院、社区、五保户家庭,通过“与汶川灾区小朋友手拉手”“为特困学生过集体生日”等活动,培养了队员们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学校老师与近百名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建立“留守儿童之家”,让他们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2010年“粟裕中队”被命名为江苏省少先队“英雄中队”,2011年成为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10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8日 星期三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搭建故事的主体结构有什么(搭建故事的主体结构有)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4566.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