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古人读书的故事有什么?(古人读书的故事有什么)

2023-03-04 20:56:01 技术常识4 已解决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4804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3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国学常用典故之映月读书与掷果潘安的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国香敏韵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古人读书的故事有什么1

映月读书:南朝时期,江泌他从小家贫,白天要做些杂活帮助家里维持生计,晚上他还要抓紧时间来学习,因为买不起烛火,他就站在月光底下读书,月亮慢慢向西移动。他爬到梯子上接着看,因为困倦总是从梯子上掉下,

后来又爬起来接着读书。见《南齐书.江泌传》中记载。后来就用来形容家境十分的清贫,勤学苦读。元.苏彦文在《冬景》中写有:“休强呵映月读书,且免了这扫雪烹茶。”掷果潘安:晋朝时期,

人称潘安的荥阳中牟人潘岳容貌非常好看,文才很出众,在二十岁时就在京城洛阳做官。他到郊外去打猎总是乘坐华丽的车子。在路上经常有很多妇女围观,哪怕是老太婆也都会为向他表达爱慕之情争着往他车上投掷果品。

见《世说新语.容止》中记载。旧时用来比喻为女子所爱慕的美男子。元.王实甫在《西厢记》是写有:“今日为头看,看你个离魂倩女,怎生的掷果潘安。”

古人读书的故事有什么2

#2022生机大会#

明清时期的私塾

现在学生读书不像明清时期,那个时候政府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义务教育,官办的教育机构即使有也是有身份、有地位、有钱财家的子弟才可以进,民间读书的人大都通过私塾来接受教育。私塾最早在春秋时期就有,据说孔子就是塾师的杰出代表,有弟子三千多人。

私塾有坐馆,就是有钱有地位的富贵人家聘请私人教师到他们家里给子女授课。在《红楼梦》里贾雨村就是林黛玉的塾师,贾雨村中的是进士,比起那些童生,落第的秀才,才学自不用说,林如海特别器重他,舍不得他走。贾雨村在林如海家作西宾的几年是他捞取官场资本的一个绝好机会,正是由于他和林黛玉有师生之谊,林如海才把他推荐在京都有深厚人脉关系的贾政,让贾雨村补缺做了应天府的知府。

塾师授业解惑

私塾也有族塾,多是族中有钱有地位人家捐资助学设立的学堂,让族中的子弟到那里接受儒家文化和科举应试的教育。《红楼梦》中宁荣两府先人合办的私塾属于义学性质的学校,除了给塾师贾代儒一些束脩,基本上在学堂管茶管饭,这对贾家族中一些贫寒子弟和亲戚可以减少很多开支。在贾家开的私塾里,宝玉,贾兰,贾箘是贾家的正宗嫡系子弟,读书自然是不要交束脩和学费的,只要愿意进学堂学习就可以。

私塾学堂

还有是通过各种亲戚关系走后门进学堂的,比如秦钟是通过她姐姐秦可卿在宁府做贾蓉妻子的关系,加上秦氏为人处世深得贾府上下的赞许,秦钟这个人外表俊美,像个如花的女子,言谈举止又和宝玉合得来,把他弄进学堂也是轻而易举的事,不过他进贾代儒的私塾也是行了拜师礼,拿了二十四两银子作为束脩。可惜秦钟辜负了她姐姐还有贾母希望他好学成才的一片挚爱之心。薛蟠来上学,不要说二十四两,两百四十两他都拿得出,四大家族,他家就是其中之一,正宗的官商买办。虽然他上学有王夫人的人情关系,不过是起了“龙阳之兴”到学堂寻他的基友而已。

《红楼梦》还特别提到一个人就是在闹学堂用竹板打秦钟的那个金荣,他也不是贾家的嫡系弟子,是通过他姑姑,姑爷贾璜托凤姐这层关系进来的,由于没有秦钟的关系过硬,又没有秦钟和宝玉那种亲密无间的基友关系,加上挑拨是非,他以为有贾瑞和薛蟠的关系就可以胡言乱语,其实在私塾中地位最高的还是宝玉,得罪了秦钟就是得罪了他宝玉,他说赶谁走就赶谁走,要不是李贵和贾瑞向宝玉苦苦求情,责令金荣赔礼道歉磕头,宝玉是不会放过他的。

在贾家的族塾里,贾代儒是唯一的授业老师,贾瑞有时也可以代行一些管教的职责。《红楼梦》里称贾代儒是老儒或者宿儒,他究竟是童生还是秀才不得而知,但绝没有中举。贾府自称“钟鸣鼎食,翰墨诗书”之家,也不是浪得虚名,像宁府的贾敬就是进士出身后又世袭了将军,贾赦、贾政都有很高的学问,尤其是贾政就是一个老学究,他就叮嘱宝玉的跟班李贵在学堂不要让贾代儒教什么《诗经》,要反复诵读讲解《四书》。贾代儒其实也不是贾家的直系亲属,只不过是族中高贾赦、贾政一辈的落魄文人。《红楼梦》中说他年少丧父,中年丧子,晚年丧孙,家境和人生机遇并不好,让他做塾师除了他有些学问就是怜惜他贫穷。从顽童闹学堂到他责罚贾瑞,他教育子弟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否则学堂就不会弄得乌烟瘴气,成了斗殴的场所。

四书经典读本

明清时期的私塾教育针对性很强,大都想通过读书来考取功名。开始是识字,后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练书法描小楷,对对子,而后才开始读《四书》《五经》,塾师教《四书》《五经》要读一段画一个小圈作为标点来停顿一下,就是人们说的句逗,过去经文典籍没有标点符号,要靠老师讲解和自己来识文断字。《四书》据说是清朝科举八股文必须考的科目,入私塾必须读《四书》,林黛玉进贾府,贾母问她读些什么书,她也说读的是《四书》,虽然她不需要去考试,但成了当时读书的必选科目,《四书》《五经》都是儒家经典,必须深入人心, 成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教化工具。

私塾启蒙教育必修科目

私塾教学突出朗读、背诵这两个环节,熟能才生巧,只有熟悉才可以慢慢领会。私塾还注重声律、音韵、平仄的教育,所以明清时期的对联格外雅致而有思想深度,红楼梦里的对联就可见一斑。

古代私塾没有按年级来分班教学,五六岁的人可以跟十五六岁甚至二十来岁的人一起读书。在贾家兴办的私塾里,像贾兰年龄就很少估计才五六岁,和宝玉是叔侄关系。而宝玉和秦钟估计也有十三、四岁,像薛蟠,贾瑞,贾蔷也有十八九岁了。这样一群人混在一起读书,学习环境自然好不到哪里去。薛蟠学习动机不纯,想在学堂交朋结友,读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贾瑞想得一些学生的好处;贾蔷也是到学堂凑热闹不嫌事大的一个浪荡子,他们这群人根本没心思学习。如果老师水平高,有魄力还可以分类指导,因材施教;要是水平不高,不懂得学生的需求那就是一锅粥一起煮了,如何教得出好学生。

贾政的清客说宝玉进学堂不到两三年就可以学成考取功名,但还是知子莫如父,贾政在贾宝玉出生抓周就判定了他的前程。贾代儒教不好他孙子,同样教不好宝玉,而贾政除了像贾代儒那样严厉呵斥责罚宝玉,也没有其它办法改变宝玉的学习方法,激发他的学习热情。

鲁迅读私塾的“三味书屋”

还有一种私塾就是塾师私人设馆收费教授学生的,称门馆、书屋,据说郑板桥,蒲松龄就是有名的门馆塾师。这种学堂是要收取学费的,一般穷人家的孩子估计难于入学。《儒林外史》中的周进原先没考取秀才做童生的时候就开馆做过塾师,学费是十二两文银。

鲁迅在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谈到了他十二岁时上私塾的故事,他的塾师是寿镜吾,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坐馆教书达60年,终身以坐馆授徒为业。据说鲁迅说的“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鲁迅当年上私塾有一次替父买药而迟了到,可能是挨了老师的骂,为了提醒自己,在书桌上特意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物,也见证了鲁迅幼年学习的认真和自律,要是宝玉有这种精神读书就好,也不至于常常因为懒惰而挨打受罚。

鲁迅当年读私塾的课桌

谈起读书,不管是古代的私塾还是现在的学校,关键还是老师,特别是孩子启蒙读书的阶段,没有教好,一些不良习性就会终生不改,也谈不上成大器做大事。明清时期的私塾虽然大多是为考取功名而设的,但也有很多屡考不中的老儒因为失意反而变得淡泊随性,他们这种没有功利性的教育更能让学生懂得做人处事的道理。鲁迅上的“三味书屋”,有人说三味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三味讲究的是个人的感受和品味。而红楼梦里说读书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得是读书学以致用,不要死板迂腐。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虽然有些俗气,但道出了古往今来一个不争的事实。唯有读书才可以改变命运和出人头地,有更多的发展空间,连宝玉的丫鬟袭人都说“读书是极好的事,不然就潦倒一辈子”,可见私塾教育对当时的巨大作用。

古人读书的故事有什么3

古人好“肥”食

肉食之“肥”,刺激着人们的味蕾

使人欲罢不能

图自《中华遗产》2016年2月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史记》中写:民以食为天。在先秦典籍《尚书·洪范》里,国家八政第一个是食。

美食仅仅是一种口腹之欲吗?

在历史中,不少大文豪都身兼诗人与美食家的双重身份:陆游、郑板桥、梅尧臣、金圣叹……说到文人与吃,我们不妨这样认为,文人以食为地,以文为天,饮食同文化融洽,天地相合,才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于是才有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苏轼

老饕在路上

苏轼的诗词与故事已经流传了近千年,历久弥新,而与这一切相伴的,还有他的美食,以至现在,我们时常能见到以“东坡”为名头的菜肴和酒楼。

苏轼的美食并非出自珍贵的食材、绝顶的烹饪技法,而是随着他的游宦足迹,信手取材取法于各地乡土,质朴而实惠。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将诗词嵌进美食,形成一道独特的美食文艺风景线。

龙井虾仁·最大胆的创新

图自《中华遗产》2019年6月

西湖一带盛产河鲜,也盛产龙井茶,但在苏轼之前,还从没有人敢想象,能把龙井茶和虾仁配在一起做成菜。但苏轼偏偏不走寻常路,颠覆了以往人们对食材搭配的概念,组合出这道集茶香与虾鲜的菜品。绘画/扬眉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写诗文批评王安石的新法改革,被捕入狱。他写诗跟弟弟诀别,准备好了“是处青山可埋骨”,不料最后的处罚是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苏轼的这张嘴,除了爱得罪人,更爱吃。苏轼贬谪到黄州之后,黄州当地人不知道怎么烹制猪肉,这可把爱吃肉的苏轼给急坏了,于是他写下一首关于炖肉的文,叫《猪肉赋》,里面详细地描述了猪肉的做法:“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灶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方法总结起来很简单,就是少水多料,小火慢炖。

图自《中华遗产》2008年11月

北宋文豪苏东坡自封“老饕”,馋而会吃。他被贬谪到黄冈时,见黄冈市面猪肉价贱,人少吃,便亲自烹调并作《食猪肉诗》。因名人效应,苏东坡做肉的方法后来被广而效之,并有了“东坡肉”一菜。摄影/刘峰

除了东坡肉,苏轼菜谱中其他菜肴在当地也大受追捧,“东坡”几乎成了各个餐馆吸引顾客的招牌: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他的私房菜,成了当时最流行的菜式,吃“苏家菜”也成为一种饮食时尚。

“苏家菜”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因地制宜。西湖盛产大鲤鱼,苏轼用橘皮、咸萝卜汁和黄酒与之搭配,烧出“东坡鱼”;他还另辟蹊径,将西湖盛产的龙井茶引入烹饪,创出“龙井虾仁”。

苏轼这样一个热爱美食,热爱生活的乐天派,世间的苦难是极难打倒他的,所以林语堂给了苏轼一句评价:“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

图自《中华遗产》2017年1月

苏轼用白菜、萝卜、生姜等杂菜与粳米烹制成“东坡羹”,也就是杂菜粥。摄影/陈超 绘画/霏霏

袁枚

此生只想做一个吃货

图自《中华遗产》2016年2月

图为复原的随园菜“鳗面”。烹饪时,取大鳗一条蒸烂,拆肉去骨和入面中,加鸡汤揉,擀成面皮,用小刀划成细条入鸡汁、火腿汁、蘑菇汁内煮熟。

200多年前的清代乾隆时期,南京城西的随家仓一带,是片富贵风流的雅集之地,这里有一座私家园林,名为“随园”,主人是一位沉迷于呼朋唤友舞文弄墨、钻研厨艺遍尝美食的名士,他的名字叫袁枚。

袁枚是一个诗人,写过《随园诗话》。更重要的是,他是美食家,一部《随园食单》,奠定了他在江浙菜系里的教主地位。

杨公团

图自《中华遗产》2016年2月

袁枚对菜品色香味形的品鉴真切到位、细致入微,比如他在《随园食单》中记载的“杨公团”的味觉感官和咀嚼感受:“杨明府作肉圆大如茶杯,细腻绝伦,汤尤鲜洁,入口如酥。”其烹饪关键在于:去掉筋和节,肉剁极细,肥瘦各半,粉芡调和均匀得当。图为北京高级烹饪师白常继先生复原的“杨公团”,色香味形和食器的搭配近乎完美。

《随园食单》在口味上强调自然主义的原色、原香,是继承并发扬了李渔“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的观点。

袁枚主张菜品要精致勿杂乱,食味厚重而不油腻,清鲜而不淡薄,咸淡合宜,并具有形制美。因此他对食器也非常重视,他赞同传统的“美食不如美器”的观点,但主张雅丽和适用的统一,不求过于奢贵,大抵能够“宜碗者碗,宜盘者盘,宜大者大,宜小者小,参错其间,方觉生色……物贵者器宜大,物贱者器宜小;煎炒宜盘,汤羹宜碗;煎炒宜铁铜,煨煮宜砂罐”,就不辜负美食了。

美食与美器

图自《中华遗产》2016年2月

用松菌垫底,燕窝泡发时挑去燕毛,开水汆后捞出入碗加鸡汤、火腿汁蒸至软嫩,松菌之浓香与鸡汤之鲜香把燕窝推向极致,此即松菌燕菜。

倪瓒

高士的人间烟火

出淤泥而不染

图自《中华遗产》2016年2月

倪瓒性格清高孤傲,洁身自好,是真正出淤泥而不染的文人。他喜爱的食物,也如他自己一般,讲究那份超脱和高洁的感觉。图中清淡的食材平铺在红莲花瓣上,恰是倪瓒本人品行的的隐喻。亭亭净植,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摄影/黄小黄

名士往往有些怪癖,元代画界四家之一倪瓒,就是一位怪才,不仅画风独树,还拥有异于常人的性格,更有超乎常人的感观味觉,因而成为一代“好食”之士。倪瓒贡献的“云林菜”与他的画卷一样,独步一方。

饮食虽然是日常琐事,但做到一定的境界,便可以称为艺术,在这一点上,倪瓒足可称作大师。他旧家堂名为“云林堂”,遂编著了一本名为《云林堂饮食制度集》的菜谱,收录了50余种菜点、饮料的食材与制作法,条条都是他亲自下厨的心得。

清代大才子袁枚的《随园食单》,被奉为饮食著作中的经典。在《随园食单》中,袁枚对一些“美食界前辈”相当轻视,但倪瓒除外。袁枚甚至照录了《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的菜——“云林鹅”,并称赞该菜甚妙。后世像袁枚一样引述《制度集》的人极多,连同日本一些研究中国饮食的专著,也频频提及这本书,这道菜。

云林鹅在倪瓒原书中被称为“烧鹅”,想当然的话会以为它像烤鸭,其实古代的“烧法”含义远比现在广泛,如果硬是要和现代挂钩,或许可以算作蒸鹅。蒸也不是全蒸,因为在整个烹饪过程中,加热铁锅的烘烤作用也不能小觑。这道烧鹅实为焖蒸鹅。

云林鹅的制作方法由《随园食单》详加记述,更为有滋有味:取整套鹅一只,洗净后用盐三钱擦其腹内,擦盐时,串入葱、椒末子,以酒和匀。再用一把葱填实其中,外部以蜜拌酒通身满涂。处理好食材后,在锅中放入一大碗酒和一大碗水开蒸。鹅要用竹筷架起来,使鹅身不近水。

袁枚对倪瓒的古方能“试之颇效”,是因为他掌握了几个要点:一是味道事先调好,二是烹饪锅具密封,三是文火慢㸆,最终骨脱皮化、精肉如泥。云林鹅起锅时,不但鹅烂如泥,汤亦鲜美。

声名远播云林鹅

图自《中华遗产》2016年2月

倪瓒笔下最为出名的美食,就数云林鹅了。巧妙的烹调方法,独特的鲜美味道,成就了这样一道令人啧啧称奇的美味。然而这样一道菜的做法实在过于精细复杂,如今已经很少有人能够掌握。上图为现代人所复原的云林鹅,令人垂涎欲滴。供图/故宫晶华

林洪

真味与雅趣

唐宋诗歌中,有过无数令人垂涎的美食名称,然而再美的诗句也很难描绘出美食的烹调过程。幸好五百年后的南宋,一位有心人用一本食谱,将诗与食这一雅一俗两件事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林洪和他的《山家清供》。

林洪一辈子读书游历,却没有一官半职,所以他笔下的美食,既非皇室的盘中餐,也不是官宦家的席上菜。

赏菊时节金饭香

图自《中华遗产》2016年2月

《山家清供》中有许多诱人美食,菊花金饭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菊花飘香的金秋时节,采摘下黄菊的花头,用甘草汤和盐少许焯熟,洒在半熟的米饭上同煮。一碗颜色鲜艳香气袭人的菊花金饭就做成了。赏菊花,品金饭,文人的风雅,就在这点滴之间。摄影/黄小黄

“山家”就是山野之家,与钟鸣鼎食之家正相对应;“供”有供养之意,指代食物,“清供”即为清雅的食品。林洪把食谱定名为《山家清供》,挑明了就是山野佳肴,讲究的就是那个“清”字。

从题名开始,他就将自己对山野和雅致的爱好,告知每一位读者。所以,对他而言,国宴名菜也不如用松花和蜂蜜做馅的松黄饼美味。

林洪初次吃到“松黄饼”,是去拜访一位气质不俗的朋友,与之把酒对饮时,两个童子端出松黄饼给他们佐酒,还唱起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助兴。良友对饮,相谈甚欢,兴致高昂,林洪一时竟觉得,什么驼峰、熊掌,都不如眼前的小小糕饼。

松黄饼原料:松花粉,蜂蜜

图自《博物》2018年05月

林洪记录的松黄饼也不像“饼”——它根本就没有用到面粉,也不需烘焙,乃是纯用松花和蜂蜜捏出来的“花粉糕”。松花自带浓郁的松木香气,会中和甜味,使蜂蜜的酸味变得明显,这样做成的糕点其实有点“重口味”,未必符合现代人的味觉审美。摄影/唐志远

文人对于饮食除了烹饪技法、食材搭配、

佐料应用、滋味浓淡的要求之外

还有一种意境上的追求

比如节令物候、饮馔环境以及文化氛围等等

春夏秋冬、风霜雪雨

都成为与饮食交融的条件

吃什么又如何吃

是为口腹之欲

又从来不仅仅限于口腹

所以老子才总结了那么一句传世名言:

“治大国若烹小鲜”

如果你还想深入了解「美食」

就阅读中国国家地理的杂志电子版吧

点击封面图查看、购买杂志电子版

以下8期 每满60减6

中国国家地理 杂志电子版

限时活动截止至

1月9日 24:00

《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01期

- 酸味:不可思议的妙用

- 从区域饮食文化看口味形成

《中华遗产》2008年11期

- 莼鲈盐豉的诱惑

《中华遗产》2016年02期

- 清 袁枚《随园食单》:厨艺的葵花宝典

- 诗圣的饮食生活

《中华遗产》2017年01期

- 粥膳 养生滋补好“粥”道

- 汤膳 人生不可无汤食

《中华遗产》2019年01期

- 重口味 吃得奇怪 奇怪的吃

- 生吃的极致诱惑

《中华遗产》2019年06期

- 馔里寻茶

《博物》2011年06期

- 苏轼的地理美食经

- 吃啥喝啥更给力

《博物》2018年05期

- 学古人吃花 《山家清供》花馔复原

- 食 舌尖上的汉字

本文选摘自:

《中华遗产》2008年11期

《中华遗产》2016年02期

《中华遗产》2019年06期

《博物》2011年06期

《博物》2018年05期

还想看更多杂志电子版?

点击下图

进入「中国国家地理畅读」小程序

你错过的经典这里能看

编辑:小葇

这一年,我们这样走过!

潮汕,为何总是别具一格

与光同行,2023一起追光逐梦

古人乐事有哪些(古代的乐有什么故事)

关于古人读书的故事有什么(读书的古话有哪些故事)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4日 星期六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古人读书的故事有什么?(古人读书的故事有什么)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2280.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