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程颐的故事有什么感受和启示(程颐的故事有什么感受)

2023-03-04 18:56:01 技术常识4 2023推荐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4521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2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从程颐的“寿斯民”说起,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两程故里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程颐的故事有什么感受1

王子真是登封道士,与程颐有交情,曾给程颐寄过丹药,让程颐用。程颐收到后,从不写诗的他给王之真写了首诗:

至诚通化药通神,

远寄衰翁济病身。

我亦有丹君信否?

用时还解寿斯民。

程颐在附记中说:“子真所学,只是独善,虽至诚洁行,然大抵只是为长生久视之术,止济一身,因有此句。”(《二程集》239页)

程颐给王子真寄诗的意思是说,至诚可以感化人(有记载是“至诚通圣”),药能通神,你给我寄丹是为了让我的有病之身得到治疗。但是我也有丹药,你信吗?我的丹药不是仅仅治疗一身之病,而是能使百姓都能得到长寿。

程颐有什么药能使百姓都能得到长寿?显然,他所说的丹药,不是平常炼的丹药,而是使天下民众都能有良好的道德,平安度过一生的“丹药”。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做出伤天害理之事,或死于非命,或锒铛入狱,即是身体再好,也不叫长寿,而道德润心,才是人行稳致远的根本。

我们看到当今社会上有形形色色的健身馆、养生馆,有众多的锻炼方式,应该说,这只是养形,不能说没有作用。但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养心、养德。试想,一个整日忧心重重,害怕东窗事发的人,再怎么去养生,恐怕也无济于事。为何有的人一被人“叫走”,就一夜白头,就是这个道理。程颐有一段话,倒很有启发:

“故君子:动静节宣,所以养生也;饮食衣服,所以养形也;威仪行动,所以养德也;推己及物,所以养人也。养道之所贵,惟正而已矣。”(《二程集》1187页)

古人谈养生的很多,但真正从外在养型讲到内在养德,从养生讲到养人的,像程颐完整地、系统地讲养人之道的,却不多见。

这段话的意思是:君子动静有节、谨慎言语用来养生;注重饮食衣服,用来养体型;容貌举止庄严,用来养德行;用自己的感受推想他人的感受,用来养人心;而养之道最可贵的是正啊!程颐动静语言、衣服、威仪、人心方面论说如何养人。一是穿着合适的衣服,以养型。我们知道,礼服配君子;长衫配儒生;民国时一根文明棍,使人文质彬彬;而西装革履使人风度翩翩。二是养成威严的仪态,有利于养德。古人说德厚之人稳重,刻薄之人奸猾,懒惰之人懒散。一个人德性如何,从他的衣着、神态上也可透露出来。三是以己之心推人之心,用来养人。也就是用仁爱之心来养人。为什么仁爱之心能养人?因为具有仁爱之心的人时刻处在幸福的环境中,如沐春风、如赏秋月、如饮甘霖,焉能不养人?四是养人之道的关键,还在于正。为何如此?因为仅有以上几个方面还不够,还必须培养人的正志、正气。没有正志、正气,穿再合适的衣服,有多么威严的仪态,有多好的爱心,还不能养人。因为正志、正气,是人的心性、生命之根,是灵魂。

今天的人们生活富裕了,普遍追求生活、生命质量。大谈养生之道的书籍多了,大谈养生之道的电视栏目也多了。晨昏之时练气功、跳舞的人也多了。这本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可人们很少关注这只是养生的“养型”,是养生的外在表现。而要达到养生的内在,惟在“正心”,只有心正、气顺,才是真正的养人。

而要养心,关键在于养德。程颐在道德建设上,有很多名言警句,举其大者有“德者得也,得自于心,始为有德”“德善日积,则福禄日臻”“德盛者,物不能扰而形不能病。形不能病,以物不能扰也。故善学者,临死生而色不变,疾痛惨切而心不动。由养之有素也,非一朝一夕之力也。”(《二程集》)321页)“其盛德之盛,足以使人爱敬。爱之则乐从,故不待劝;敬之则不敢慢,故不待惩。”正如程颐所说:“君子不欲才过德,不欲名过实,不欲文过质。才过德者不祥,名过实者有殃,文过质者莫之于长。”(《二程集》320页)而当修德到最高境界时,将会临生死而不变,疾病、痛苦而心不动。如何修德?程颐认为,修德在于积累。程颐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学业之充实,道德之崇高,皆由积累而至。”(《二程集》936页)程颐认为,一个人良好道德的养成,非一日之功,而在于在日常生活中点点积累,“圣人之为圣人,不已其德而已。”(《二程集》1162页)人如果天天修养自己的道德,就能达到圣人的思想境界。

要想使人长寿,就要养德,成为一个正直、高尚的人,这是程颐“寿斯民”的真正含义。

(2020年11月18日)

程颐的故事有什么感受2

成语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见证和文化结晶。成语来源于我国古代的寓言神话、历史事件、诗文及人们的日常口语,又经过长期地锤炼和演变,最终形成约定成俗的固定词组。

成语形式整齐、音律和谐、结构固定、言简意赅,而且九成以上的成语由四个字构成。每个成语背后几乎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比如一提起“手不释卷”这个成语,马上就会联想到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吕蒙读书的故事。

再比如“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就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说的是杨时去看望他的老师程颐,程颐正在午休,而杨时就一直在屋外等着,直到老师醒来。这个时候屋外的雪已经下得很厚了,而杨时在大雪中一站就是几个钟头,身上也覆盖了一层厚厚的雪。

那么,杨时去看望的程颐,他是谁呢?原来他是北宋年间著名的理学大师,而且和他的兄长程颢都以精通理学而出名。很多知识分子都拜程氏兄弟为师,因为程姓兄弟长期在洛阳讲学,人们也把他们的思想称为“洛学”。

洛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天理”,程颢说过的话:“吾学虽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己体贴出来。”程颢能够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他的学说中还糅杂吸收了释家和道家的一些思想。

洛学就是理学,他们哥俩是宋代理学发展的重要人物和奠基者。程氏兄弟提出的理学有着怎样的内涵呢?简单地说,理学就是儒学的传承和发展。

程家两兄弟在洛阳讲学,著书立说,将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创造性地提出了很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遂成一家之言,而程颢显然是这一学说最主要的人物。

程颢生于1032年, 字伯淳,祖籍中山,后从开封迁居洛阳。程颢25岁考中进士,长期在地方任职,是一名学者型的官员。后来他淡出仕途,潜心学术,过着读书、著书、讲学的生活,因此也被人们称为明道先生。程颢一生长期讲学,所以留下了许多的讲课稿和著作,他的学生把其言论辑录成册。

程颢在阐述他的理学思想与主张时认为:“理”是自然而然的自然趋势。程颢曾提出“格物致知”的观点,他认为物皆有理,理心一体,万物皆在我心中,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蕴含的哲理。

换而言之,程颢的理学其实是对先秦儒学体系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是一种新兴的儒学,这种理学其实就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程颢诗歌中的哲思与理趣

程颢的这一观点并不仅仅是在书房案头间得来和生成的,也不是在案牍劳形中苦思冥想出来的,而是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得来的。

换句话说,他的这一观点是对生活的体悟,来自于他对生活的接触与认识,来源于他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

自然界的花开花落、朝菌晦朔、日月盈仄、春去秋来,这些平平常常的变化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程颢带来新的体验,更恰当地说会给他带来新的灵感、新的哲思。

程颢很珍视这瞬间得到的灵感,但灵感又会转瞬即逝。如何将这些灵感记录下来,程颢想到了最简洁的办法,那就是用很少的文字记录灵感的核心,而诗歌无疑是绝佳的首选。

程颢一生光是为记录灵感而创作的诗歌就有七十多首,虽然在数量上并不见长,但却处处透露着他在大自然中汲取到的灵感,以及他从中体悟到的生活哲思和智慧。

可以说,程颢的诗歌中充满了理趣,具有感发读者的审美情趣。如这首《春日偶成》,就处处体现着诗人的生活哲思与审美情趣: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这首诗写的是在一个临近中午的花红柳绿的春日时分,诗人来到了户外散步,感触于眼前的美景,即兴而成的一首诗。

前两句写的是诗人散步时所看见的盎然景象,这是一个天空晴朗、阳光明媚、春风和煦的日子,诗人边走边看,身边都是春日里绽放的鲜花和郁郁葱葱的树木。他全身心地沐浴在春风与春光中,体验着无边的春日美景。

后两句就是诗人的感受,诗人独自陶醉于身边的美景,内心充满了欣喜之情。可是路上的行人却不了解他内心的快乐,一定会说他是偷闲春游、寻花问柳的人。

这两句诗其实是用否定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并不是“偷闲学少年”的人,他只是在享受春日里的快乐。

春天里的风景是如此美好,花草树木生机盎然,欣欣向荣,这才是程颢内心高兴的原因。春天来临的时候,大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处处桃红柳绿,莺歌燕舞。这些自然现象就证明快乐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别人能体会到的。

在这首诗中诗人将自己内心快乐的原因和美好的自然现象联系了起来,这种自然思想就是程颢哲学思想的体现。

由此可见,程颢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人,留心自然界中的变化,在变化中找到乐趣。并抓取自然变化的规律特点,进行思考,将人和自然联系起来。这就是生活中的哲理。

生活中处处都有哲理,一件简单的事情中或许就蕴含着哲理和智慧,要用心去慢慢体会,细细品味。这首《郊行即事》就将诗人的这种思维体现得淋漓尽致: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这首诗写于清明节,描写的是在清明节郊外清新美丽的自然景致,以及诗人春游踏青的快乐心情,朋友相聚的欢乐时刻。在诗中更透露出人们要珍惜友情、珍惜美好时光的生活真谛。

前四句写清明时节的郊外原野上到处是一片绿油油的生机景象,正好是踏青散步游玩的好时光。诗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欣赏着风景,闲庭信步间就走到了山中。

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诗人游兴顿生,乘兴追逐着落花,在绿树成荫的山村里走来走去,累了就坐在水边长着青苔的石头上看潺潺溪流。

诗人的心情也随着春游地点的变化而变化,诗人的足迹在变化着,但游兴带来的快乐丝毫没有衰减,一直伴随着诗人,游兴给诗人带来了沉浸式体验。

后四句写饮酒赏花。诗人在山中遇到了隐居于此的好友,好友重逢,又平添了很多快乐。诗人乘兴而来,当然要与老朋友促膝长谈,痛饮一番。清明节天气不错,和老友相聚更是一大快事,快乐的心情和欢乐的气氛让诗人流连忘返。

这首诗就是程颢在生活中极其简单快乐的事情中,体会到了时光的易逝与友情的可贵。诗人对生活中简单的事情进行了思考:要珍惜友情、珍惜美好时光,这才是生活的真谛,这就是简单平凡的生活哲理。

简单平凡的事情中往往蕴含着哲理和智慧,诗人总是把人生和自然界联系起来,这就是他提出来的“天理”的哲学思想,他的诗中处处体现着这种哲思与理趣。

理趣无不体现在程颢的诗歌里。这首《秋日偶成》就跟《春日偶成》一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是诗人对于四季交替变化的感触,表明人们应该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发现并去享受变化中的乐趣,《秋日偶成》原诗如下: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这是写于秋季的一首诗,从这首诗中能看出来程颢的性格,诗人心情大好,娴静而安逸,做起事情来不慌不忙,平静而自然。

一二句写到诗人一觉睡到自然醒,而且太阳光已经从窗户里照射了进来,这是富有诗意的画面,诗人既得到了身心的充分休息,心情舒畅愉悦。

三四句写秋季独特的风景,诗人睡醒的时候,体力恢复,精力充沛,然后从从容容地走出户外,去欣赏铺天盖地的秋日美景。

诗人以平静的心情去欣赏万物时,发现每一样事物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各有其存在的道理。诗人的心情是怡然自得的,诗人在享受自然界带来的乐趣的同时,身心又得到了自然界的陶冶。

这首诗蕴含着诗人程颢对待人生的态度。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往复,生生循环,每一个季节都有独特的风光、也有独特的地方。这些自然界的现象,都要靠人去细细品味,要用一颗平常心去享受自然带来的乐趣。

这首诗还蕴含着诗人程颢对生命深层次的思考。“静观”二字就是诗人的人生态度,这是理学思想,静观就是诗人不计较个人得失,用平常心去对待人生中面临的困境。

诗人认为的“静观”就是平常心,就是没有太多的欲求,就是他的人生态度,只有具备这样的人生态度之后,才能体验到快乐。

这首诗的最后四句是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是诗人面对得失和人生困境的思考。既然有“静观”这样的人生态度之后,才会看淡了富贵贫贱、荣辱得失,以平常心对待这一切。

能够用平常心看待世间一切,也就是真正的英雄豪杰了。程颢的思想明显超越传统儒家思想,这是对儒家哲学思想的发展和创新,是饱含生活哲理的论述。

在这首《游月陂》中,诗人同样表达了自己不计较个人得失,用平常心态待人及物的处世哲学,同时还是一首非常有理趣的诗歌。原诗如下: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这是一首游记诗,也是一首富含人生哲理的诗。诗人着笔于池塘周围的一些生动景物,最后落笔于从自然景物中感知到的人生哲理。

前两句是景物描写,诗人笔下的环境是清雅娴静,而这正是诗人程颢所追求的境界。后两句是诗人的哲理性思考,诗人认为世上的事情,大可不必去计较,这是诗人淡泊情怀的真实写照。

佳节有约就再好不过了,在节日里和好朋友相约相聚、欢聚欢笑就是很大的乐趣,这是诗人用平常心去看待一切的自然心态。傍晚微凉的池塘边上,诗人感触到了生活的真谛,也说出了生活的哲理。

程颢认为自然之道通著于自然界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之中,一切思想也渗透在这自然界的四时交替、风云变幻中,能够保持这样一份简单的快乐,就知足常乐了。

程颢的哲学思想是朴素的,有情怀的,是与自然结合在一起的。诗人的《题淮南寺》就是这样的,原诗如下:

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蘋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

程颢有一次在深秋时节来到扬州,日暮时分途经扬州名胜淮南寺。诗人旅途舟车劳顿,遇到能休息的地方就赶紧休息吧,随遇而安何尝不好呢?夜宿淮南寺是不错的选择。

瑟瑟的秋风已经有了明显的寒意,江面上的白蘋已经零落了。前两句写旅途中诗人看到的秋日景象,和自己借宿的地点。

“道人”指注重道德和学术修养的人,因为程颢专注于理学方面的研究,是作者自己对自己的称谓。诗人对于长期的“南去北来”已经感到疲惫了,从诗人随遇而安的心态中能看出来他是多么渴望平静安逸的生活,渴望和家人团聚。

诗人对秋天的到来是很敏感的,这是季节更替、四季的循环,也是诗人对自然的认识,他也将身心融入自然之中。正是因为诗人对秋天如此敏感,才会说出“一任晚山相对愁”的话来。

诗人的内心是有忧愁的,那就是对这种“南去北来”的生活感到疲惫了,诗人内心渴望的是平静安逸的生活,这恰恰就是人们追求的简单而幸福的生活,简单的事情中包含着生活的哲理。

小话诗词

1085年,程颢去世,年仅54岁,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却为理学的发展和创新做出了贡献。

程颢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他对自身的修养也是很重视的,他的温文尔雅、他的平常心态、他的淡泊情怀、他的纯良敦厚,让他具有了旷达的性格,这诸多的因素造就了他的哲学思想。

诚如他在程颢《秋日偶得》中写的那样,“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是他哲学人生的真实写照,他的一生都在努力地践行他的。

程颢提出的“天理”是一种至善的儒家学说,是时代的产物,这种哲学思想就是要人去努力追求并用以自律的普遍道德原则。换句话说,程颢的理学思想就是对道德和学术修养方面提出的要求。

程颐的故事有什么感受3

北宋时期的易学大师邵雍,字尧夫,谥号康节,自号安乐先生。程颢曾在与邵雍切磋学术之后赞道:“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从程颢的评价,足见邵雍的学识绝非浪得虚名。宋代,科举制度日臻完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深入人心。邵雍受时代风气的影响,从小用功读书,十几岁时,他随父迁居共城(今河南省辉县市),为专心学习,在离家不远的苏门山下百源(今百泉湖)之畔,另筑一室,一心读书。下面就给大家讲几个有关邵雍算卦的小故事。

上面讲的几个小故事,皆见于今本《梅花易数》。梅花易数与纳甲筮法,为宋朝以后在江湖上流行的两大筮法。《梅花易数》这本书,大概率不是邵雍所著。《宋史•邵雍传》说:“雍知虑绝人,遇事能前知。程颐尝曰:‘其心虚明,自能知之’。当时学者因雍超诣之识,务高雍所为,至谓雍有玩世之意。又因雍之前知,谓雍于凡物声气之所感触,辄以其动而推其变焉。于是摭世事之已然者,皆以雍言先之,雍盖未必然也。”原来,邵雍学问精深,精研易理,见解超群,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渔樵对问》等。此外,他还能先知先觉。当时的学者因此开始神话他,对于一些已经发生的事情,都说邵雍事先预言过了。事实上呢,邵雍很可能并未如此。《梅花易数》这本书,很可能就是宋时学者的托名之作。邵雍一生并未出世,却胜似出世者。他以出世者的心态,看待世间一切。现实生活中,邵雍同情劳苦大众,耳闻过官场的险恶,目睹过世态的炎凉。邵雍性格温和,慈善为怀,与平民百姓感情甚笃,深深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

文言文有什么故事(有劓字的文言故事)

纸巾有什么恐怖的故事吗(纸巾有什么恐怖的故事)

金庸小说人名典故(金庸的名人故事有什么)

影子人里的故事有什么(影子人里的故事有)

读了牛顿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牛顿的故事有什么感受)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4日 星期六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程颐的故事有什么感受和启示(程颐的故事有什么感受)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2228.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