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23岁的年纪学点什么好(关于23岁学什么好)

2023-03-03 00:56:01 技术常识4 常识大全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5212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4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用23件小事过好2023年每一天,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新京报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23岁学什么好1

在过去外部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的一年,或许你的2022年过得并不太如意,或是和我一样留下了一些遗憾。

但是无论如何2023年来了,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在任何需要填写时间的地方给年份+1。

2023年伊始,我们从身边收集到一些关于23的小事:

2023年第一天,我给自己过了23岁生日

@天晴了耶

元旦假期我刚刚度过了自己的23岁生日。

受访者供图。

回顾过去的一年,22的我刚刚大学毕业走进社会,感觉自己在职场还很青涩。2022年的我并没有成为期待中的自己,过去的计划也没有很好地执行和坚持,我想从2023年1月1日开始改变,新的一年,新的一岁,要拥有一个自己的爱好(插画/摄影/舞蹈)并且掌握一项专业技能(PS/脚本撰写/视频剪辑)。

新的一年,一定要活出一个全新的自我。

2023年我结婚23周年

@L小姐

刚刚过去的周日是我和孩子爸结婚23周年纪念日,23年也被称作绿玉婚,指的是23年婚姻像绿色玉石般坚不可摧。

感恩携手一起走过的23年,虽说其间有争吵猜疑也有蜜月和幸福,我们无力分居在两个国家,但是我们在婚姻里各自获得了成长,比起当初凭着激情走进婚姻的两人,现在的我们更温和包容,我视这为中年人的爱情,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2023是一个新的开始,中年人的爱情都在平淡日子的烟火气中,彼此的认同和陪伴让我们更珍惜彼此,享受当下,期待未来。

2023年,我想继续穿23号球衣

@Sam

回望过去,篮球陪我度过了生活中各个成长阶段的低谷期。2023年第一天去篮球场打了篮球,随着球应声入网,新年的生活也拉开了序幕,2022年最大的遗憾就是一直没什么机会好好运动,新的一年希望自己能战胜伤病,继续活跃在篮球场上。2023年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因为我最喜欢的篮球明星乔丹和勒布朗·詹姆斯都身穿23号球衣,23代表着永不服输的体育精神和球队的精神领袖,新年希望自己能继续身穿23号球衣上场比赛。

受访者供图。

2023年我想读完23本书

@兑兑

平时不喜欢买化妆品,也不喜欢买衣服,每个月的固定支出就是买书,去年我一共读了20本书,内容庞杂,有经济政治、历史地理、哲学、心理学......

受访者供图。

有些书放在前几年自己是不愿翻看的,但随着近些年阅读量增长,观念被打开,只想多读几本书,看过的每一本都写了读书笔记,当成是一种习惯的养成,也是一种文字训练的方式,这是新年最值得探索的事情。

新的一年希望自己能读完23本书。

面对2023年,大家不同的故事里藏着相同的答案: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生活当中,我们要更热爱生活。

这些小事就像一年中四季更迭,带给很强的安全感和松弛感,因为它是确定的、切实可行的、能为我们带来幸福感,并且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

无论过去的一年你如何度过,2023年都是全新展开的空白一页。

确定的小事可以作为我们安全感和松弛感的来源,如果你还没有想好要做什么,我们联合了一些淘宝商家为大家策划了2023年要做的23件小事:

如何开始新的一年?是横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难题,如果你躺在床上思绪万千却不知从何开始,那么也许应该从你最触手可及的地方转变。

如想改变生活,先要改变自己。

1、完完整整看完一本书

你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阅读纸质书籍了?在信息碎片化的当下抽一整块时间认真读完一本书,重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体会沉浸式阅读下灵魂被击中,深陷书里无法自拔的感觉。

2、把运动变成一种日常

身边越来越多的人把健康放在第一位,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运动,并且持续坚持下去,让身体爱上流汗的感觉,新的一年,重新雕刻全新的自己。

3、尝试一种不同的穿衣风格

人的风格是流动的,不要给自己设限,新年从衣柜里翻出那件买来一直没机会穿的衣服,尝试一种与之前不同的风格。

4、解锁一个适合自己的新发色

新的一年,从“头”开始,解锁一种适合自己的新发色,不必过于担心周围的眼光,新年的一切新鲜事物都值得尝试。

5、做一次完美的咖啡拉花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办公室里每天一杯咖啡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找一个周末的午后学习咖啡拉花,经历失败到成功的过程,品尝2023年第一杯自己动手拉花的咖啡。

6、学会一门乐器

听一听各种乐器的演奏,找到自己喜欢的音色,根据自己的基础学习一门喜欢的乐器,感受深度沉浸在爱好中的“心流”时刻。

7、亲手做一次手工

专注在一件简单重复的事情上,会让人感觉非常治愈,快节奏的生活下,体验一次手工制作,享受手工带来的慢生活。

8、收藏一套属于自己的手办

大人也需要玩玩具,逛一天玩具店,找到自己最心仪的玩具,收藏一套属于自己的手办,回家陈列起来打造只属于自己的奇幻世界。

9、种一个小菜园并吃掉它

在阳台种一个属于自己的小菜园,精心照料菜园,耐心等待开花结果,观察生长的过程,等它成熟时摘下来炒一盘菜,体验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10、学习一道拿手菜

马上就要春节了,自学一道拿手菜,无论平时在家填饱肚子,还是在年夜饭上露一手,都能人见人夸。

11、尝试用自己的技能进入自媒体

无论你是学生还是上班族,都可以用闲暇时间自学一些工具,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在社交媒体上记录生活,发表观点,成为一名自媒体从业者。

12、认真记录生活的点滴

像小时候写日记一样认真记录自己生活的点滴,记下自己一年为目标所付出的努力,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变化和成长。

完成了自身的改变之后可以试试改造周围的环境,当你耐下心来开始收拾房间的时候,就会发现所有的迷茫,都将在你有条不紊的整理中迎来改变。

13、改造自己的小窝

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可以是自己的,试试改造自己的小窝,制造温馨的氛围,让方便成为身心休息的港湾。

走出家门,抽离出熟悉的生活环境,尝试一种生活在别处的感觉。

14、来一场久违的旅行

随着各地旅游业的放开,大家早已按捺不住心底想要出门旅行的冲动,策划一次久违的旅行,目的地随机,走出家门,感受“别处”的生活。

15、背上背包穿越山野

整理背包,攀登山峰,穿越湖海,历尽艰辛穿过山野,在大自然中重拾生活的意义。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还需要友谊作自己最坚强的后盾。

16、和三五好友相约去露营

约上三五好友来一场郊外露营,大口呼吸新鲜空气,在浮躁的生活中找到大自然带来的疗愈。

17、去海边看一次日出

去海边和好朋友们看一次日出,用相机拍下日出的全过程,感受崭新的一天。

18、和朋友们来一场氛围感郊游

旅行不一定要走远,找个好天气开车在城市周边寻找一些小众的景点,告别繁琐的野餐,来一场充满氛围感的郊游。

19、和好友围炉夜话温酒煮茶

冬日只想宅在家里围炉取暖,在家中支起小泥炉,叫上三五好友围坐在炉边,一边喝茶一边烤上红薯、板栗等食物,喝茶聊天,好不惬意。

20、去一次青春热血的音乐节

试着参加一次音乐节,感受现场音乐的魅力,和上万年轻人跟着音乐起舞,无论生活怎样,我们保证明年的音乐依旧动听。

如果上面这些还不够,家庭中新成员的加入往往会给生活注入新的活力。

21、拥有一只宠物

尝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养一只小动物,想象一下当你每天加班筋疲力尽推开家门的瞬间,永远有个毛茸茸小家伙在摇着尾巴等你回家。

22、和宠物一起穿“亲子装”

对独居的年轻人来说,宠物成了孤独时刻永远是你身边的陪伴和慰藉,新年新气象,

尝试添置一套别样的“亲子装”,合张影带它一起过年。

春节将至,节日的内核是合家团圆,在近3年中第一个可以回家的春节里,记得跟父母、家人尝试一些特殊的小事。

23、和爸妈拍一张全家福

趁假期带上爸妈去拍一张全家福,用相纸记录时光在它们脸上流过的痕迹,即便是最简单的照片,也会在很多年后再次翻阅相册时成为最珍贵的记忆。

不确定性的另一面是无限的可能性,虽然没有人知道未来将会有什么在等待我们,但在依旧充满不确定的2023年,我们希望大家能把握住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

其实新年并不一定需要多么远大的目标,很多远大事业都藏在生活中细碎的小事里,学着拥抱日常生活中每一天,也许就能抓住整个2023年。

新的一年,希望更多人能在生活中找到切实可行,让你感到幸福的事情,与变化和谐相处,消除生活中的模糊地带。

文/杨一凡

编辑 陈莉 校对 刘军

关于23岁学什么好2

从1993年到2002年,全国先后有64支考古队前往三峡,对长江三峡工程淹没区及迁建区文物古迹进行抢救性保护。当年全程参与其中的吉林大学考古队领队赵宾福发现,60多支队伍中有超过半数的领队是吉林大学考古专业的毕业生。

20多年后,已担任吉大考古学院院长的赵宾福回忆起这一幕,感慨这只是“吉大考古人遍天下”的冰山一角。

今年是吉大考古学科创立50周年,50年来,从这里走出了近3000名毕业生。他们几乎参与了国家所有重大考古工程、项目,从“三峡工程”到“南水北调”,从“夏商周断代工程”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项目,许多人成为中国考古界的栋梁,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良渚古城的发现者……

50年间,从一个小专业到建系、建院,从初创的籍籍无名到今天桃李天下,成为中国“考古人才培养”重镇。这是吉林大学考古学科从白手起家到世界一流的故事,也是中国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故事。

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学生在田野考古实践教学与遗址保护研究中写考古日记。(资料图片)

一条学脉 在接续传承中形成考古发展的中国特色

1977年,当23岁的王巍坐在张忠培先生的课堂上,搜肠刮肚地思考如何提出让老师满意的问题时,他可能想不到,多年以后,他会以校友代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的身份,跟2022级的新生们分享这段经历。

那是王巍考古生涯的起点,也是吉大考古学脉的草创时期。学科创立者张忠培先生以“严”著称,要求考古学“一切从材料出发”。王巍多次回忆,在张忠培讲授的《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课上,先生要求每个同学都要根据课堂上的内容提出问题,“问题靠谱才算听懂”。

要求你看的书没看,不准发表意见;田野考古没做,必须回去挖一次;论文语法标点有错误,打回去重写……同样师从张忠培的赵宾福对此记忆犹新。“我们的学生时代,张忠培先生要求的是做学问必须一丝不苟,犯错误被骂哭是常事。”他说,“50岁时再见老师也很是忐忑,不知有没有学术上做得不妥之处。”

这种做学问的严格在一代代师生中传承下来,养成了吉大考古“求真务实”的学风。

“直到现在,我对我的学生们要求也一样严格,拿来主义、学术轻浮,学生们是不敢触碰的。”赵宾福说。

1972年吉大考古创建时,曾面临七门课程只有两位教师的难题,因此,张忠培等老一辈教师采取了联合培养、请人代培等方式。他将朱泓送到中科院,将杨建华送到东北师大,将陈全家送到北大,将魏存成介绍给自己的老师宿白……当这些学生成长为大师后,他们又像自己的老师一样,无私地培养学生。

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段天璟曾是赵宾福的硕士生,毕业后在赵宾福的推荐下考取了张忠培的博士生。从“师徒”变“师兄弟”,在一些人眼中是辈分乱了的笑谈,但在他们眼中,这就是一种学脉的传承。“只要把事业延续下去,就是我们的光荣。”

一项传统 在扎根田野中塑造考古群体的中国风格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考古是一门重在实践的学科。

50年的耕耘中,吉大考古不断拓展学科外延,不断进行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但“田野考古”这门课程的地位从未被削弱。

“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问才知道是捡陶片的。”既是考古人曾自我调侃的一句话,也是过去他们长期野外工作的真实写照。

1996年入学的段天璟还记得,田野实习时住在老乡家里,每天步行两个小时到野外的工地。女同学住在条件稍好的老乡家里,男生们则有啥住啥。他甚至住过村委会的马棚。那是一座土坯房子,老乡怕他们冷,还特地在墙上糊上了报纸。但一到秋冬雨季,土坯房返潮严重,报纸一片片地往下掉。同学们躺在行军床上,把能盖的都盖在身上,还是会觉得很冷。

这样的经历是一道天然的“分水岭”,更像一把筛子。有的学生畏于条件的艰苦,“这辈子都不干这行了”,有的学生反而痴迷于在自然中探索未知的乐趣,“一辈子就干这个了”。

良渚古城发现者刘斌正是后者。“在河北蔚县的三关遗址,长时间的田野实习,师生们在艰苦的乡村一起劳动、一起生活、同甘共苦,不仅学习了知识,磨炼了意志,也增进了师生间、同学间的友情、亲情,培养了务实的风格。”

50年来,这样的培养方式延续至今。“从学科创立之初就定下每个学生都需经过两次田野实习,到后来规定田野实习课占两门课的学分。而且实习地点多选在生活比较艰苦的冀北、晋北等农村地区。一方面,这些地方当时是考古能有关键性突破的地区;另一方面,这些地区是锻炼学生艰苦奋斗好作风的理想地区。”吉大考古资深教授林沄说。

对学生而言,一次田野考古实习,也是他们重新认识老师的机会。平时严格严厉的老师在长期野外实践中,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师生之间变得亲密无间,从学术到生活到成长,无所不谈,像父亲、像兄长、像“哥们儿”。

距离感的消失,让学生们能够从一言一行中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老师们想要传递的知识和品格。因此,在50年不间断的田野考古实习中,一代人影响一代人,属于中国考古人的那种朴素、务实、求真的特质得以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

“它是一种氛围,也是一种气质,无论是老教授还是年轻教师,朝夕相处中,你都能从他们的身上找到它。”20岁的大三学生曹雪妍说,“你会心生敬畏和敬仰,并想成为那样的人。”

一种担当 在不断创新中打造考古新军的中国气派

在2021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吉林大学考古学科位列全球第44位,中国第2位。

很多人奇怪,地处北疆的吉林大学是如何建成世界一流学科的?赵宾福说,从学科建立的第一天,吉大考古就没有将自身为在东北一隅搞东北考古,而是立足东北,放眼全国,走向世界,培养一流的考古人才。从张忠培到林沄,从魏存成到朱泓,再到赵宾福,考古学科的负责人换了一代又一代,但是以中国考古为担当,以全球视野办学的理念始终未变。

吉大考古在创立时期就开设了“西伯利亚考古”课程,并在20世纪90年代,在国内率先开展外国考古的研究,推出了中国第一部外国考古著作。

如今,吉大考古在西亚考古、欧亚草原考古、东北亚地区考古等领域形成了特色学术体系,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为了拓展学科,吉大考古早在1998年就与吉大生命科学学院合作,成立了国内首个考古DNA实验室。时至今日,实验室已有超过万例的古人类、古动植物样本组成古代DNA基因库,成为国内科技考古研究的前沿阵地。

全国唯一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唯一的教育部考古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唯一的古文字学强基计划专业、国家文物局体质人类学与分子考古学重点科研基地……

脚步不停,吉大考古在田野考古上也率先做起了新文章。

2020年10月10日,在中国古代文明考古的重要区域——运城盆地上,吉林大学山西运城夏县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正式启用,这是一个全新的、在国内高校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和里程碑意义的考古实践教学基地。

学生们田野实习的生活从“老乡家”搬到了“基地”里。有铃声、有课堂、有各类实验室,每个寝室还配有空调和24小时的热水,教学资源丰富、设备齐全、管理先进。

“我们要改变中国田野考古教学的现状,考古人不是专门找苦吃,而是为了科研不怕吃苦。”赵宾福说。

在这座最新式的田野考古基地里,像曹雪妍一样的“00后”新人成了“主力军”,一系列新技术、新手段被应用到他们的考古挖掘和教学当中。

“无人机遥感、三维扫描建模等技术已经是很成熟的考古工具。”基地负责人、吉大考古学院副院长方启介绍,“我们还在测试无人驾驶运输车,每个学生在探方中挖出来的渣土不用再靠人力推,用手机App一键呼叫,无人车就可以自动运走渣土,自动倾倒到指定地点。”

在这里,考古学在不断迸发新的生命力。

“我们的考古不仅仅与化学、生物学等理科相结合,还要探索与民族学、社会学甚至哲学等文科进行交叉研究,更好地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考古项目服务。”赵宾福说。

在这里,学生们不必再体会老师们年轻时那种艰苦的考古条件,但艰苦奋斗已融入他们的学脉里。年轻人们可以肆意将汗水播撒在田野里,书写属于新一代考古人的故事。(本报记者郎秋红、张博宇)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关于23岁学什么好3

#头条创作挑战赛#大学生参军入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从最近几年征兵的情况来看,逐渐偏向大学生,今年的情况有点特殊,毕业生的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加上疫情的原因,征兵的时候会重点偏向大学毕业生,因此今年大学毕业生参军入伍的人数,预计要比往年的人数要多很多。很多大学生上学比较晚,大学毕业的时候,已经是23、24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大学毕业生还有必要参军入伍吗?

24岁大学毕业是参军入伍的最后一次机会。

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而且已经24岁,这也是大学生参军入伍的最后一次机会,有参军入伍的想法和梦想,那就果断报名参军,不然过了这个村,真就没了这个店。大学毕业生参军入伍对个人的成长和对部队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

23、24岁大学毕业参军入伍,普通比较担心的问题就是体能。

现在离2020年新兵入伍还有好几个月的时间,有参军的想法的大学毕业生,这个时候就应该做好准备,首先体能上的准备,不管自己是体育生还是普通专业的大学生,都应该好好利用这一段时间来锻炼身体。打打球、跑跑步、练仰卧起坐,俯卧撑、引体向上,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办法,最好是练耐力,长跑最佳,可以开始练五公里。

思想上的准备,当兵肯定是和从事其他工作不一样,吃点苦受点累那都是很正常,在部队有一句特别流行“合理的叫做训练,不合理的叫做磨练”,军人就是要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从入伍第一天开始就要开始严格要求自己,部队里面真实的生活、工作、训练和电影、电视剧上的有很大的差距,这点需要做好心理准备。

大学毕业参军入伍有两种方式,“义务兵”和“直招士官”。

如果想在部队长期发展,最好是选择直招士官入伍,直招士官入伍至少要在部队服役至中士,要是本科毕业生那就是还需要服役4年,要是专科毕业生则要服役5年,中士期满后晋升上士和四级军士长的时候都会优先考虑。不过直招士官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大学所学专业必须符合部队的专业需求,高校和所学专业已经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并且获得国家颁发的中级以上资格证书。

大学毕业生走“义务兵”的方式入伍,这种方式入伍就是两年后发现自己不适合在部队继续服役,可以选择退伍回到地方发展,如果两年过后发现自己喜欢上了部队是生活,转士官直接就是中士,享受中士的待遇。发展方向主要是往走管理路线,对个人的能力提升非常有帮助。

23、24岁大学毕业生参军入伍在部队有机会晋升为干部。

大专毕业生在部队可以考军校,考试的内容是专升本的内容,考上之后需要在军校读两年书,毕业下连就开始担任排长,授予中尉军衔,享受副连级待遇。考上军校就意味着身份的转变,从一个士兵转变军官。

如果是本科毕业生,在部队表现优秀就可以参加士兵提干考试,考上之后需要到军校培训大概半年左右,培训合格之后下连就开始担任排长,授予中尉军衔,享受副连级待遇。在艰苦地区的部队服役,是中共党员、担任班长或者副班长、被评为先进个人、荣立三等功及以上、“985/211”或者“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或者是部队在野外驻训的时候,遇到了突发情况,比如发生森林火灾,扑灭森林火灾过程中表现突出,都会优先考虑。

综合以上分析,23、24岁的大学毕业生,参军入伍在部队同样有很多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不管是在部队往士官方向发展还是往军官方向发展,每一条发展方向都很好。部队就是一个大舞台,就看自己有多大的才华,部队就是一个提升的平台,就看自己够不够努力,部队就是一个大熔炉,能够淬火成钢。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3日 星期五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23岁的年纪学点什么好(关于23岁学什么好)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1094.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