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关于盐城的故事(盐城有个真实的故事)

2023-03-02 14:30:01 技术常识4 独家揭秘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5397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4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那个美丽的传说,还在继续……,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人民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盐城有个真实的故事1

图①:震旦鸦雀。 孙华金摄 图②: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的麋鹿。 杨国美摄 图③:卷羽鹈鹕。 孙华金摄 图④:勺嘴鹬。 李东明摄 图⑤为盐城黄海湿地。 孙华金摄

大自然选择了盐城。

从地图上看,茫茫黄海之滨,一座近乎条状的城市展怀拥抱着海洋。长江、古黄河奔涌入海,泥沙在此交汇、停歇,流淌出连片的湿地和滩涂。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潮间带滩涂在此孕育而生,其生态独特性,放眼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屈指可数。

582公里,每一天,盐城从那宽阔绵延的海岸线开始醒来。丹顶鹤翩翩起舞、麋鹿呦呦鸣叫、极危物种勺嘴鹬悠然栖息……它们的自在生活,诠释着这里的珍贵生机。

2019年7月5日,位于江苏盐城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从陆地走向海洋。

一步跨越,背后曾有多少苦苦思索、有几代人的艰辛付出,又将开启怎样的探索之路?记者前往这座湿地之城。

盐城拥有76.94万公顷生态湿地,有长达582公里的海岸线,盐城黄海湿地栖息着680种脊椎动物,包括400多种鸟类、200多种鱼类等

每年春秋时节,盐城有超过300万只候鸟迁飞经过,近百万只在此越冬

“丹顶鹤都来我们这儿过年!”

在盐城东台沿海经济区的楼里,记者见到刚拍鸟回来的本地人李东明。

“早知道你今天拍鸟,我就跟着一块儿去了。”

“咦!你想去我也不让。”李东明把手摆过了头顶。

听他说,进入拍鸟区域,要驾着自制的小竹筏向海里行驶一个多小时。海上气候多变,有时风急浪大,有时遇到淤泥下陷。即使拍了10来年,也难说没有意外,他给自己上了3份保险。

没能跟他去见识一趟,颇为遗憾。好在他手机里宝贝不少。粉色白色毛羽相间的火烈鸟、身姿挺拔的白鹭、灵巧机警的小青脚鹬……手机相册一页页划过,同样是东台条子泥这片泥沙滩涂作为背景,但四季流淌赋予它变幻的色彩,鸟类迁徙赋予它生态的多样性。仅李东明凭一己之力拍摄和记录的,就有200多种鸟类。

这其中就有全球极危候鸟勺嘴鹬,全球估计现存数量不过几百只。每年,全球超过一半的勺嘴鹬会来到此地觅食、换羽,停留长达3个月。东方白鹳、小青脚鹬、黄嘴白鹭、鸿雁、黑嘴鸥……这些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鸟类,都会在此生存停歇。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某个地方,如果一种鸟的数量超过总数的1%,便可认为该地对这种鸟的迁徙生态十分重要。这片神奇的淤泥质滩涂,就这样承载着地球生物种群的存亡。

这么多年,拍着拍着,李东明从一名爱好者变成了保护者。“那时候就想,把濒危的鸟类都记录上。”每个月,李东明有20多天都在拍鸟。2008年,民间保护组织“勺嘴鹬在中国”成立,他成为其中一员。“志愿者可都是高学历、懂科学的。我年纪最大、最不懂外语,但本地鸟况最熟。”

每年来了多少鸟?是什么鸟?什么时候来?怎么换羽?啥时候走?……志愿者们常年观测记录,为研究这些珍稀迁徙鸟类积累了基础数据。后来,这些宝贵资料也为盐城黄海滩涂湿地申遗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东台条子泥区域出发,沿着海滨向北,丹顶鹤、麋鹿,还有那些可爱的人们,纷纷映入眼帘。

许多人知道盐城,或许是从丹顶鹤开始的。1987年,来自黑龙江的驯鹤姑娘徐秀娟在盐城珍禽保护区工作时溺水身亡,用生命写下《一个真实的故事》。她亲手驯养的丹顶鹤,就在盐城繁衍生息。

直至今天,盐城仍是世界野生丹顶鹤迁徙种群最重要的越冬地。去年11月30日,工作人员观测到了第一只迁徙抵达的丹顶鹤。当地人骄傲地说:“丹顶鹤都要来我们这儿过年,盐城才是故乡啊。”

岂止是丹顶鹤,这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通道上的重要驿站,每年几百万只候鸟迁飞经过,上百万只在此越冬。这一站,连接着20多个国家的鸟类种群迁徙路线。

处在这样的位置,盐城的状况牵动人心。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员吕士成是从徐秀娟手中接棒的人之一,他说,保护区这些年的工作是有成效的,鸟类种群从建区初期的261种增加到现在的416种,东方白鹳等许多过去在此越冬的鸟类留在盐城繁殖。

“他们对湿地保护的远见、抱负和承诺无人能及”

不过,保护野生动物绝不能只关注动物本身。拿野生丹顶鹤来说,其生存需要足够安全的环境,有充足的食物和水源、广阔的空间。“撇开栖息地谈保护,一切都是空谈。”吕士成说。

但人们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这件事。

“以前就只知道我们这块鸟多,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也不懂啥生态价值。”盐城东台弶港镇原海洋渔业办公室主任朱先友说。

盐城这片海岸湿地还有一个特点,随着泥沙不断淤积,滩涂每年还会向海里延伸,属于淤涨型海岸。但是,围垦也随之而来。“以前是往外涨一点就围一点,不断涨、不断围。”朱先友说,我们其实也纳闷,再这样搞下去,原来的海滩不都成为陆地了?

滩涂围垦,带来鸟类生存空间的萎缩,而偷猎、捕鸟,更是雪上加霜。为了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当地政府下令停止围垦条子泥区域的近百万亩沿海滩涂,禁止在鸟类迁徙路上建立风机。退养还湿、退渔还湿;视频监控24小时“站岗”、无人机海上“守护”……湿地上划出了一道道生态“红线”。

在江苏这样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鸟让路、为生态让行,需要魄力。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首席政策官尼古拉·克罗克福德对此评价说:“在过去的时间里,他们对湿地保护的远见、抱负和承诺令人震惊,无人能及。”

人类的付出,鸟儿“看得见”。记者到访的那天,在盐城珍禽保护区一条普通的水沟两旁,树木参天,只见树梢上乌黑点点。忽然之间,万鸟齐飞,它们在空中展翅、盘旋,几乎遮天盖日。一旁的工作人员说:“这是鸬鹚,这两三年突然多了起来,他们这是要出门觅食呢!”

再往前走,依然是时而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时而肆意生长的野生林。紧接着,却有成片的树林齐刷刷倾斜着躯干,向着地面30度、45度、60度……有的甚至几乎匍匐在地。这景象,让人既感慨生命之顽强,又不由得思忖:这沿海地区,经历过多大的风浪!

是啊,大风大浪,风里混着沙尘和盐碱,这样的记忆,还清晰地留在许多年长者的脑海里。守护这片家园,也不仅仅是湿地这么简单。

“别看现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早前苦啊!”老林场人丁学农是1988年来到东台林场的,他记得那些年喝水是苦味的,出去一天,嘴唇是发白干裂的。更早之前,饱受风灾之苦的当地人就萌生了一个想法:造林。可是,海水常年浸灌,土地高度盐碱化,树能长活?

开渠挖沟、雨水冲刷,一边治盐碱,一边种苗木。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这项事业延续至今。过去那片杂芜的盐碱荒滩上,硬是生长出绵延繁茂的万亩森林,在中国黄海边上树起一道绿色屏障。

这里的树龄大部分都有30年。树木参天,长得够高,但树干却比“同龄”的纤细了不少——这是盐碱土地打在树木身上的烙印。但是,并不影响它层层叠叠的壮观。

“现在这里成了宝地啦。”丁学农说,要说真神奇,每年台风对我们影响都很小,就好像在这儿拐了个弯。

“我们想到了申遗这条路”

2019年,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所有有投票权的国家都签署了支持中国的意见。盐城,成为世界生态的焦点。

申遗背后的努力可以料想,但申还是不申,才是最初的难题。

“关于申遗,一开始是有争议的。”盐城市黄海湿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吴其江说,有人认为,盐城的发展已经因为自然保护区慢下来了,申遗之后,不是又给发展套上了一道绳索吗?

申不申遗?新话题背后是老问题: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如何把握?在二者的角力较量中,盐城已经走过了几十个年头。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盐城珍禽自然保护区和麋鹿自然保护区相继成立。“当时保护区划得很大,连有的县城都在里头。大家以为越大越好。”吴其江说。

随着经济发展,人与土地的矛盾渐渐突显。吴其江回忆,那时候老百姓围垦湿地、开辟鱼塘的也很多。在这样的背景下,盐城对沿海地区功能区进行调整,把不具备生态功能、人口稠密的地区从保护区划出去,适当放开一些港口,为发展争取更大空间。

另一次矛盾出现在2010年左右。吴其江说,盐城黄海湿地随着潮汐、海洋动力和上游泥沙动态变化,但按保护区条例,保护范围一旦划定就不能动。现实与条例冲突;人们对滨海湿地仍有认识上的不足;可持续的生态保护遇到瓶颈,这都是当地面临的难题。

“能不能借鉴国际通行的规则和理念?我们想到了申遗这条路。”吴其江说。

申遗一战告捷。下阶段保护工作如何开展?如何借鉴国际力量做好湿地研究、生态修复、实现可持续的开发利用?这些问题再次考验着盐城人的智慧。

“遗产保护做得好不好,其他国家,尤其是候鸟迁徙联系的20多个国家,都看着呢!”吴其江告诉记者,全球80%的世界自然遗产都分布在偏远地区,而盐城黄海湿地位于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以申遗为起点,或许能给未来的生态保护探索出不同的路子。

过去,地方干部下狠心拒绝的工业项目、园区建设,到申遗这里,似乎有了历史的回响:“绿色发展更是可持续发展之路。”

“黄海湿地申遗成功是基层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成果,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有力见证。”盐城市委书记戴源说,申遗成功后,盐城以争创“国际湿地城市”为抓手,统筹推进湿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让生态变资源、变资本,让更多人在生态保护中捧上“金饭碗”。

站在黄海湿地,向海的方向眺望,海水就这样一浪浪往复拍打着沙滩。日出日落、云卷云舒,景致似乎不曾变化,但盐城人的手中正在创造新的历史。

盐城有个真实的故事2

为湿地保护提供更多“盐城方案”“盐城样本”。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骆晓昀 编辑顾佳贇

野溪雄姿(杨国美/摄)

湿地是盐城最宝贵的家底。

作为全国唯一拥有两处国际重要湿地、一处世界自然遗产的地级市,盐城湿地保护地数量与等级在全国乃至世界均属前列。

目前,盐城全市受保护湿地面积达到47.53万公顷,湿地保护率由创建初期的52.75%提高到现在的61.77%。这里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重要补给站,沿海湿地有丹顶鹤、麋鹿等珍稀濒危动物,繁衍栖息。

盐城提出,要为湿地保护提供更多“盐城方案”“盐城样本”,高标准推进黄海湿地生态旅游业发展,提升条子泥、黄海森林公园、麋鹿和丹顶鹤保护区等景区品质,加强湖荡湿地旅游资源整合,构建全域旅游、全景世遗的旅游空间格局,打造令人向往的生态风光带、人海和谐的蓝色经济带。

麋鹿:回到故里,生生不息

麋鹿,俗称“四不像”。这个古老的物种,在盐城的滩涂得到新生。

麋鹿在地球上已生存了300万年。上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在盐城发掘出许多麋鹿化石,证实早在旧石器时代,其就已广泛分布于此处沿海。

人类活动使得麋鹿在近代中国几近灭绝。晚清时,它们仅存于北京皇家猎苑。八国联军入侵时,麋鹿悉数被俘掠,致使其在中国本土绝迹。

1986年8月,世界自然基金会从英国挑选了39头麋鹿(雄性13头,雌性26头),放养到地处海滨湿地的盐城市大丰滩涂。这里属于太平洋西岸典型湿地,成为久别故园的麋鹿生息繁衍的一块净土。

保护区边的少年

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林业部和江苏省在盐城大丰东南角林场内,联合建立麋鹿自然保护区。

当时设定,保护区分为三个放养圈,核心圈面积45亩,中圈1815亩,外圈1.314万亩,都用铁丝网围成,逐步扩大麋鹿群活动圈。一年后,保护区正式建立,当年8月,39头“神兽”在离别故土百多年后,坐着飞机回归。

这一年,14岁的任义军住在离保护区20多公里外的盐城市东南角,“我小时候来过这片荒草滩涂,那时只听说过麋鹿却没有亲眼见到。”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技术管理处处长任义军告诉本刊记者。

1996年底,该自然保护区面积扩大到2666公顷;次年,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年后,26岁的任义军从扬州大学兽医专业毕业,与麋鹿殊途同归,他回到故土,来到儿时游玩的荒滩,成为保护区一名基层技术工作者。

“时间一晃,22年过去了。当时保护区铺设的是砂石公路,很多地方车都不能到达,要靠双脚,寻找麋鹿。”任义军说。

任义军回来的这年,保护区内建有管理人员工作室和生活用房,共有20多名工作人员,麋鹿种群共400多头。时间来到2020年,工作人员已有100多名,麋鹿种群数量已达到5600多头。

沼泽救鹿

任义军最高兴的是麋鹿种群不断扩大,保护区人对麋鹿的深厚情感,早就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1998年,区内巡逻是任义军的工作重点。每一天,从早到晚,在滩涂、草场、芦苇间巡逻。

秋日的一天,夕阳西下,气温转凉,他正准备回宿舍区休息。不远处,几只麋鹿在沼泽中挣扎,它们陷住了,庞大的身体随着扭动渐渐下沉,情况危急。

“麋鹿体重在250公斤左右,靠两个人的力气很难营救,22年前通讯设备跟现在可没法比,同行的另一名同事当机立断决定跑回营地报警,我在现场守着。”任义军说。

晚上6点,天色已墨黑。人声由远至近,渐渐喧嚣,营地二十几个同志都赶到了现场。他们看不清沼泽与陆地的边界,却奋不顾身,向麋鹿聚集而去,几个人陆续被泥浆困住,依然没有放弃。

直到夜里12点,受困的麋鹿才被拉上来。所有人都精疲力竭,营地负责后勤工作的女同志都满身泥浆,在现场送茶倒水。

这一幕始终留在任义军的脑海中,从那一刻起他体会到保护区人长期深入沿海滩涂,在保护麋鹿的同时,对麋鹿生出的情感,这种情感随着时间越发浓烈。

放归野外的使命

“还记得小时候我喂你么?”任义军看着半饲养区中一头麋鹿,自语道。

1998年来到保护区后,任义军一直坚守在麋鹿种群管理一线。既要让麋鹿吃饱也要吃好。科学补饲是任义军的首要工作。

“保护区的最终目标是在黄海滩涂形成野生麋鹿种群。盐城麋鹿保护区目前有全世界最大的麋鹿种群,其中野生麋鹿有1350头,其余的属于半野生麋鹿。”任义军说。

黄海之边,一年四季中,冬季草量稀少,麋鹿觅食困难。

保护区内设有指定的料场。草饲料被投入巨大搅拌机中切碎后,置于结实牢固的料槽中,麋鹿在野外活动采食后,会聚集到料槽周围,槽里只要有料,它们就会再饱餐一顿。

据任义军介绍,目前保护区有三种类型麋鹿:驯养种群、核心种群和野生种群。根据三种种群的特性,采取相应的管理原则和方法。

“当半野生麋鹿达到一定数量,保护区就会向野生种群投放。目前,已投放近千头麋鹿实现完全野生。”任义军说。

有些麋鹿,出生时母亲因难产离世,是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一日日饲养长大的。放归后,每年冬天野外缺草时,它们会回到料场,“养父母”们看到膘肥体壮的“神兽”总是格外高兴。

一个真实的故事

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

走过这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

为何片片白云,悄悄落泪,为何阵阵风儿,轻声诉说,

哦,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

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第一位驯鹤姑娘徐秀娟”为了她热爱的事业不幸牺牲的故事。

她的精神感动了许多人,人与鹤的真挚情感在珍禽保护区内流淌不息。

盐城黄海湿地麋鹿保护区的一处小岛,两只出生不久的普通燕鸥幼鸟在巢穴中(李博/摄)

不能减肥的丹顶鹤

每年3月开始,盐城珍禽保护区就进入了当年的丹顶鹤育雏周期了,整个过程要持续到10月中旬,只有出壳的小鹤们都长成亚成鹤,才算育雏的阶段性成功。

“2020年,我们创纪录育雏25只幼鹤,连续三年成活率100%。”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研究中心动管部副经理姜官宏告诉本刊记者。

为了丹顶鹤的种群发展,保持种群数量的稳定增长,盐城作为中国丹顶鹤西线群体的越冬地点,开展育雏工作已有几十年。过去,人工育雏的技术难关并未全部攻破,通过经验累积和技术调整,此前数年,幼鹤成活率已得到保证。

“盐城雨多且温度高,我们在育雏过程中尽量模拟东北的气候条件,防蚊防病。此外,对于小丹顶鹤来说,腿部畸形是最容易引发死亡的常见病。”姜官宏说。

过去,人工孵化技术认为:只要幼鸟足够瘦,两只长腿的承重压力就能减轻,从而可以防止腿部畸形频发。

“这就是强行给幼鹤‘减肥’嘛,怎么可能健康。现在的技术着重于给幼鹤补给充足的营养,养成强壮的腿和强壮的身体。”姜官宏说。

自然环境中幼鸟孵化的成功率与诸多因素有关,温度、湿度、天敌等,任何一点细节的偶发,都使幼鸟出壳过程中危机重重。

在目前的人工育雏过程中,盐城珍禽保护区考虑到各种可能性,已经有能力将危险和意外降低到接近零。

孵化鹦鹉的电子工程师

2014年,姜官宏从上海华东理工大学毕业,回到家乡盐城。电子机械专业毕业的他,到保护区时,阴差阳错地从事了孵化工作。“那时候孵化组缺人,我就先从这里入手,一直坚持到现在。”姜官宏说。

不过对于“孵鸟蛋”这件事,这位电子工程师并不陌生。“我以前就喜欢养陆龟、蜥蜴这些两蜥动物,也帮它们孵化过‘蛋’。”

十年前,朋友送了姜官宏一只鹦鹉,为了鹦鹉能“成双成对”不寂寞,他自己随后又买了一只。第一年这一双鹦鹉就有了“爱情的果实”,可惜的是,这只鹦鹉蛋,最终并未能破壳。

第二年,鹦鹉又下蛋了。“它们自己不孵蛋啊,我看着着急,就购置了一套孵化器械。”姜官宏人生第一只“鸟娃”就此顺利诞生。

如今,在鸟类世界里,他已经“子孙满堂”。从“生娃”到“养娃”,陪吃陪玩陪成长,姜官宏从不错过任何一个细节。长达半年的育雏周期中,为了时刻观察小鹤生长情况,他要与鹤同吃同住,极少回家。

在珍禽保护区中,有一片百多亩圆形的训飞场,这里芳草萋萋,泽地相连,是幼鹤们学会飞翔的地方。

“鹤爸鹤妈们”喜欢坐在草堆旁,看着自己的孩子在天空盘旋,此起彼伏地低鸣;间或提来装满鱼虾的小桶,慰劳一下“运动辛苦的宝宝”,然后对那些只飞了一圈就偷懒的“娃”,揶揄着批评几句。

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朝晖颂(孙华金/摄)

如果“小七”飞了

“我们工作最大意义是,让丹顶鹤种群扩大,让丹顶鹤不再成为濒危物种。如果有小鹤真的飞了,才是真正的‘儿女成龙’吧。”姜官宏说。

有一只鹤名叫“小七”,因为它是那年育雏成功出壳的第七只。姜官宏说它特别让养鹤人牵挂,在鹤群里“小七”是内向的,“它不合群,却与我们几个人特别亲,喜欢围着我们跑,不过对陌生人还是有点凶的。‘小七’能从训飞场毕业进入野化场也算是个意外的惊喜。”

“小七”会在哪个春天飞走谁也不知道,但任何一只人工育雏丹顶鹤能真正“起飞”,都意味着这群养鹤人,数年如一日的努力已达成了内心的最高目标。

199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席多德维尔女士,在纪念徐秀娟去世10周年的信中说:“未来世界的命运不是由武力和经济实力决定的,而是依赖你与我,人类与生物之间的爱与爱相连、情与情相牵而铸成。我们对周围生灵的宽容所体现出来的价值,筑就我们的未来世界。”

在盐城珍禽保护区,人、鹤还有自然,早已在相濡以沫中融为一体。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新华社

盐城有个真实的故事3

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

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

走过这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

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

为何片片白云悄悄落泪

为何阵阵风儿为她诉说

还有一群丹顶鹤

轻轻地轻轻地飞过

20多年前,朱哲琴的一首《一个真实的故事》,让人们了解到“仙鹤姑娘”徐秀娟为了救鹤落入水中的动人故事。而今,爱鹤、救鹤早已不再是个体行为,为了一只受伤的丹顶鹤,历时8个月,跨越内蒙古、辽宁、湖南、江苏四省(区),政府部门、航空公司、环保组织、动物保护志愿者、媒体人……纷纷伸出援手,展开了一场跨省救助、远距离空运放飞的接力赛,直到这只不幸又非常幸运的落单丹顶鹤重返蓝天回归大自然的怀抱。

今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通辽森林公安人员发现了一只受伤的丹顶鹤,并将其送至沈阳猛禽救助中心救助。志愿者们天天在湖边、林间训练它的生存能力,使它尽快掌握觅食、行走、跑步、展翅等基本动作,还联系湖南一家公司无偿赠送仪器配合野化训练。经过半年的野外训练,它基本达到展翅飞翔回归大自然的能力,在环保、动物保护志愿者们的精心救助下,受伤的丹顶鹤羽毛换新,逐渐康复。12月3日,南航北方分公司带它“飞”到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

此次接力救助爱心行动不仅仅是为了爱,更是希望人们参与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志愿行动。我们相信,这只饱受关爱的丹顶鹤回到大自然中,一定会用它那特殊的语言将人类的美好祝福向伙伴们传颂。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 李海英

李浩摄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6日 星期一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关于盐城的故事(盐城有个真实的故事)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1033.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