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有没有好的故事书推荐(推荐有好多故事的书籍)

2023-02-28 13:08:01 技术常识4 基础知识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22915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58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请收藏!《2023年全国小学生寒假分年级阅读推荐书目》发布,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推荐有好多故事的书籍1

寒假来临 这份书单请收藏

寒假即将来临之际,一份由专业教师研制的《2023年全国小学生寒假分年级阅读推荐书目》发布。这份书目由浙江省特级教师张祖庆领衔全国各地78位一线语文名师共同研发。中国老教授协会学校文化研究委员会“青少年读物专家组”依据教育部《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及相关文件精神,对该书目部分图书进行了思想性、教育性、儿童性等各个方面的审读把关,确保适合向小学生推荐阅读。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波 通讯员 刘爽

用阅读之光照亮未来之路

孩子如何度过这个寒假,如何建立更好的心态、积蓄更多的成长能量以应对未来?多位老师提倡“假期阅读不能少”。阅读兼具娱乐性与教育性,一直以来都是最适合学生的假期活动。无论是从语言学习、增长见闻还是人格发展来看,阅读在儿童的成长中都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张祖庆老师从教近三十年、研究假期书目十余年,他认为,“我们有责任让孩子从阅读中汲取更多面对未来的能量。”自2020年暑假开始,他就与全国百班千人读写计划的70余位导师一起,以专业语文教师的身份,从语文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等角度出发,持续推出专业性的小学生假期书目,每个假期都引发众多学生关注。2023年的寒假书目更是以“送你一束光”为主题,大力推荐蕴含勇敢、希望、坚韧等成长意义的好书,意在用阅读之光照亮未来之路。

针对寒假分年级阅读书目,百班千人邀请了众多一线语文名师共同来带领孩子们读书,即便假期中,学生们依然可以感受到来自教师专业群体的指导。这些语文名师都拥有丰富的阅读教育理论研究与多年阅读教学的实践经验,深入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及各年级语文学习的要求,并对2022版新课标中整本书阅读的目标要求有系统性研究。百班千人为本次寒假书目的每本书都配置了阅读单和微课,每个年级还设有读写指导专场讲座。

据悉,许多优秀老师以此为基础,组织学生在假期成立阅读兴趣小组,继续共同阅读。来自深圳市罗湖区鹏兴实验学校的家长吴若晞妈妈表示,阅读教育毕竟有一定的专业性,假期继续有老师带领,是让家长非常放心的事。

主打原创,弘扬传统文化

令人注目的是,本次书目中近70%为原创作品。据连续三年参与书目研制的江苏省特级教师周益民介绍,这也是因为近年来在国家的力推之下,儿童图书界的原创力量得到了大力发展,不管是在图画书还是儿童文学图书方面,优秀作品辈出。已有累计7万多个班级、近400万师生参与的全国百班千人读写计划,也特别增加了“和作家一起读”原创阅读板块。该计划由上海虹口区启发文化青少年阅读指导中心主办,在推进班级整本书阅读方面已探索了近七年的时间,卓有成效。

近年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尤其是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涌现了很多高品质并具有国际水平的佳作,很适合每年寒假中的春节气氛。同时,该书目也一贯主张让孩子读到众多来自全世界的优秀作品,比如连续7次提名林格伦纪念奖的俄罗斯作家尼娜·达舍夫斯卡娅的童话《剧院老鼠的船长梦》。

这是一部充满情感之美、梦想之美、音乐之美的作品,主人公是一只内心充实、爱好丰富的小老鼠,他叫特奥,他会看书、能识谱、爱听歌剧,还会玩乐器,为了实现看海梦想不惜冒巨大风险,这个童话讲述了这只小老鼠既日常又传奇的生活,传达一个简单的道理,只要勇敢追梦,一切皆有可能。

专业审读力量及时响应

一直以来,儿童图书的质量问题广受社会各界关注,假期阅读高峰,更容易出现乱象。如何从根本上杜绝问题读物的存在?专家审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为此,中国老教授协会学校文化研究委员会牵头,邀请教育界、出版界、新闻界经验丰富的老编审、老教授们成立“青少年读物专家组”,意在为各类进校园的课外读物、假期读物提供专业支持。本次寒假书目也作为该专家组审读的首批书目接受专家们的严格审读。比如三年级书目中张秋生的著作《土地婆婆和阿菊阿宝的故事》,中国老教授协会编审委员会理事、原光明日报社《教育家》杂志副总编姜乃强从文学性、教育性、趣味性方面审读,认为其弘扬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引导儿童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湖南省长沙市长郡雨花外国语学校的吴桂媛老师表示,有专家团队来把关,老师和家长会放心很多。

2023年全国小学生寒假分年级阅读推荐书目

一年级:冬日里,种下希望

《大雪有多大》,薛涛/文,桃子/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鸡同鸭讲》,汤汤/文,贵图子/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阿圆的家》,符文征/著、绘,科学普及出版社

《灶王节的故事》,朱成梁/绘,张祖庆/改写,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绿色的毛乌素》,段雪飞/文、图,云南晨光出版社

《手套》,叶夫格尼·M·拉乔夫/编绘,任溶溶/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二年级:传递中的传承

《牛言·蜚语》,许蚕/原作,奇伟/改编、图,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稻草人与乌鸦》,【美】贝丝·费里/著,【美】埃里克·范、特里·范/绘,余治莹/译,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那里有条高高的河》,张建梅/文,刘九鸣/图,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不见了一只猫》,梁灵惠/著绘,百花文艺出版社

《男孩和铃兰花》,【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著,张舒、胡志远/译,明天出版社

《小狐狸》,向华/改编,绘本创作工作室/绘,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三年级:书香·趣话·故事年

《土地婆婆和阿菊阿宝的故事》,张秋生/著,春风文艺出版社

《惊险旅途》,曾有情/著,天天出版社

《斑马项链》,【英】亚历山大 麦考 史密斯/著,邹虹/译,青岛出版社

《秋小姐的服装店》,张牧笛/著,杨博/绘,天天出版社

《民间文学里的中国:民间故事》,周益民/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无字书图书馆》,【西】霍尔迪·塞拉·依·法布拉/著,李竞阳/译,新蕾出版社

四年级:总会遇见新朋友

《熊猫小四》,叶广芩/著,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在900年前航拍中国》,朋朋哥哥/编著,新蕾出版社

《作业机器的秘密》,【美国】丹·古特曼/著,筱舟/译,译林出版社

《铁路边的孩子们》,【英】伊迪斯·内斯比特/著,任溶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小学生孔子学本》,楼淑建/编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男生贾里全传》,秦文君/著,少年儿童出版社

五年级:寻找一束光

《浅的绿,深的绿》,程玮/著,一民/选编,长江文艺出版社

《走过两个月亮》,【瑞士】莎伦 克里奇/著,陈水平/译,湖南文艺出版社

《闪闪发光的心愿》,【泰】克里斯蒂娜 松托瓦/著,唐乃馨/译,中信出版集团

《空气是免费的》,常新港/著,海豚出版社

《向山而行》,杨筱艳/著,中国和平出版社

《绿光芒》,梅子涵/著,明天出版社

六年级:时间开出的花

《时间开出的花》,吴依薇/著,春风文艺出版社

《橡皮擦乐队》,荆凡/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梦想是生命里的光》,舒辉波/著,二十一出版社

《时间熊,镜子虎和看不见的小猫》,范晔/著,顾湘/绘,上海人民出版社

《剧院老鼠的船长梦》,【俄罗斯】尼娜 达舍夫斯卡娅/著,张洪波/译,接力出版社

《青鸟》,【比】莫里斯·梅特林克/著,郑克鲁/译,文汇出版社

《广州日报》2022年12月26日第A6版

来源: 广州日报

推荐有好多故事的书籍2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吴雨珂

万象更新之际,汲取力量,迎接新春。由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主办,组织专家评选和发布的“名人堂·年度人文榜”已经连续举办多届,在出版界、作家圈、读书群中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很多人阅读的一份高质量参考。2023年1月,“名人堂·2022年度人文榜”之“十大好书”的盘点如期而至。1月4日,“名人堂·2022年度十大好书”入围书单(50本)名单出炉。

鉴于图书评选的特性,为了评选更精准,在榜单评选的过程中,我们选择了这样的评选程序:以封面新闻app、华西都市报“当代书评 " 栏目在2022年推荐报道过的图书为重点,并放眼整个国内出版界在2022年这一年出版的好书,精心筛选出在阅读圈、出版界高口碑的50本图书。在封面新闻“当代书评”编辑部的组织下,由专业评审最终评选出封面新闻“名人堂·2022年度十大好书”。

这50本书中,有对城市生活的细腻描摹,也有对乡村未来发展的思考;有小说技艺的精彩展示,也有散文创作的宝贵收获……有人文社科,也有自然科学,有虚构也有非虚构,覆盖文学、医学、社科、自然等多个领域,作者中,有宝刀不老的前辈作家,也有崭露头角的青年写作者。

好书不分类别、体裁、题材,但任何一个榜单都有自己的审美判断倾向:典雅叙事,优美表达,有创造力、想象力、有探索性;帮助我们提高智性认知和审美敏感性;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明白、概括自己的经验和周遭的世界。

评选的目的不在于评比,而在于跟世界分享优秀的写作者,吸引人们接近卓越者的高光灵魂。不论最终哪10本书会成为封面新闻“名人堂·2022年度十大好书”,这50本书经过精挑细选,本身也是一份高质量的书单,希望可以成为您购书、阅读时一份有价值的参考。

1

《医之心——百名协和医学专家医学人文志》

张抒扬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北京协和医院跨40个科室100多位医学专家,讲述执医生涯中印象最深的往事。全书分为“治愈篇”、“帮助篇”、“安慰篇”三部分。“治愈篇”记述临床治疗不断创新和人文关切相知相融的案例,特别是疑难病例救治中专家们善于探索、敢于突破的故事;“帮助篇”讲述医学专家救死扶伤的仁心,抒写医患之间的互动和温情,体现医患相长的温暖和人文互动;在“安慰篇”通过医患之间真诚沟通和真情关怀的故事,加深对生命自然规律的认知和全生命周期卫生与健康服务的认识。

2

《回大周记》

周瑄璞 著 河南文艺出版社

“麦田平坦无垠,浓绿醉人,村庄被绿树包围,雨后薄雾轻漾,空气清新得让人感动......”一个作家用赤子之心,捧出一部深情细腻的还乡书。陕西70后小说家周瑄璞的童年,是在河南漯河临颍县的一个叫大周的村庄里度过的。故乡是她文学创作的重要灵感源泉,其长篇小说《多湾》就是以故乡村庄的亲人为主角写成。周瑄璞经常会回到大周村,甚至小住下来,认真倾听、观察与采访,重新认识与感受这片熟悉而陌生的土地,捕捉它不为人知的热闹与冷清,聆听日常生活的喧嚣之声,感受乡亲沉默时的内心诉说。

3

《寻常百姓家》

么书仪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书中记述的是北京一户寻常人家在20世纪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作者么书仪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后任职于社科院文学所。她珍藏有父母向女儿回忆过往的36盘录音带。双亲相继去世后,么书仪把录音整理成文字,仔细爬梳了父亲留下来的各种遗物:信、账本、单据、合同……写成本书。全书时间跨度为1919到2000年。上编写父母从河北丰润县农村移居到唐山、天津、北京,由农入商,再由商务工,克勤克俭、养家糊口、抚养子女的经历;下编写作者自己求学、就业、为人妻、为人母的经历,是具体而微的40后一代知识分子的成长史、心灵史。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一家人始终克勤克俭,诚实、努力贯彻为人的责任,从中可以看到无数中国普通家庭的身影。

4

《大湖消息》

沈念 著 北岳文艺出版社

一个人该怎么书写自己的故土?湖南作家沈念近十年百余次回到自己家乡所在的东洞庭湖湿地、长江集成孤岛,留下了大量的见闻与思考记录。湖区人的生存现实,麋鹿、候鸟、江豚、鱼类、杨林及各类植物,人和土地的命运交集,让我们看到远比教科书看到的“洞庭湖”更丰富的存在。湖区有许多的小村庄,有认识或不认识的草木、虫鱼、鸟兽。他曾在渔民家中借住,也在冬天空旷无人的湖上坐船夜宿。那些日子,他见到了与过去认知中不一样的湖,在人身上看到比湖更广阔的性情、心灵。那些经历过风浪的人,也正是在水流之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称得上是一部致洞庭湖和长江湿地的深情书,一部致“江湖”儿女生存情状的笑忘书。

5

《剑桥医学史》

罗伊·波特 主编 张大庆等 译 译林出版社

从古希腊时期医学的理性发端,到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推动的医学科学化,再到近两百年细胞学、细菌学、免疫学、心理分析等等重大进展,医学的进步毋庸置疑。但在几百年的高歌猛进之后,也从未远离争议。《剑桥医学史》既梳理了人类医学几千年发展的辉煌历程,也锐利地洞察到现代医学面临的困局与危机,不畏揭开医学的矛盾和挑战,直面医学与伦理的复杂关系。对于大众读者来说,阅读本书是一次获得医学专业通识、培养深度思考的良机。

6

《大地仍躲在棉被下越冬》

弗拉基米尔·伊万诺维奇·科利别里 著 陈淑贤 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

“星光对所有的人都一样闪烁,岁月像飞鸟一样迅速掠过,让我们寻找大自然的精神,获得心的安宁。”这是一本写森林和河流的自然之书,也是诗意之书。阿穆尔河的最终目的地是鄂霍次克海。森林、河流中蕴藏着大自然无尽的秘密与诗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阿穆尔河的四季轮转,像置身于远东,体验着那漫长冬季向春的迁移。微变当中,我们听到草木由枯转绿时,寒冰乍裂的声音。翻阅这本书,犹如听到脚踩在雪地上发出的声音,能够感受到无处不在的自然气息。

7

《铜座全集》

霍香结 著 作家出版社

开头中作者祖父李维的自述,几乎让人以为自己读的是一本人类学著作。但其实这是一部长篇小说。作者将小说主角设置为南中国的一个叫“铜座”的村庄。写作方式很特别,在田野考察和口述史文献基础上,采用方志体例和厚描述的方式,对铜座进行深厚描述,涉及到疆域、语言、神话、格言、列传,草木鸟兽虫鱼之属,又根据前文本生成应有之意的“艺文志”。“铜座”的原型或许可以追溯到作者的故乡,但却又完全是虚构的。

8

《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

许宏/魏兴涛等 著 中信出版集团

作为以考古视角呈现5000年中华文明的一个通识读本,书中精选15个大遗址,仰韶村、双槐树遗址、殷墟、三星堆、阿房宫、良渚、石峁、二里头、秦始皇帝陵、南越王墓、法门寺地宫、南海I号、海昏侯墓、后司岙、清平堡,其中12个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从1921年发现的河南渑池仰韶村,到2020年发现的陕西靖边清平堡,是中国考古百年发现和研究史缩影;从“50后”到“70后”的14位考古学家,见证了中国考古学的转型与发展。

9

《月亮照在阿姆河上》

罗新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这是北大历史学系教授罗新的最新文集。书中十篇文章写于过去十多年间,记录了他到访世界各地的踪迹,也包含与中亚、近东历史相关的读书心得。在这部书中,作者显示了他作为历史学家和旅行者的双重身份,将文学的热情和学者的智性熔炼为一体,完成了“学者散文”类型的典范书写。研究中古史的罗新由于不满于既有的汉语史料对内亚民族的有限记述,曾在四十岁的年纪上开始学习古突厥文,继而又学土耳其语,从而根据其他语种的史料重新审视内亚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悠久的、层层累加的历史,错综复杂的地缘关系,令人迷醉的、带有神秘色彩的文化,以及后来诸多旅行者的生动描绘,让罗新成为对于中亚土地“有特别梦想的人”之一。

10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作者:(美)王德威 主编 (译)张治 等 理想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0年前后,哈佛大学出版社找到学者王德威,邀请他主编一套中国现代文学史自此王德威和学术同仁开启了一场文学意义上的“冒险”。在数年编辑工作中,王德威组织了全球155位专家学者参与,完成了一部体例独特,长达千页的论述。2022年6月,在英文版面世五年后,《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简体中文版出版发行。王德威认为它不应该再停留在2014年(英文版编写的截止日期),增加了新的内容,比如网剧《庆余年》(2019年)的原著作者猫腻分享自己如何受到《平凡的世界》的影响。这部文学史一反以往文学史以大师、经典和历史事件来贯穿的线性书写,代之以一个个时间点和条目,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面貌以散点辐射的方式呈现出来。本书也打破了文学由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四大文类组成的惯例,将墓志铭、演说、音乐、电影、报纸、语文课和网络文学纳入了文学史的范畴,拓展了文学的边界。

11

《红楼梦讲义》

董梅 著 新星出版社

在攀登“红楼梦”这座文化高峰的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红楼梦》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林黛玉、薛宝钗谁才是女一号?曹雪芹是女性崇拜者吗?探春和王熙凤谁更懂管理?……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董梅,从生活美学、文学杰作、象征符号、哲学大观、社会百态五个方向,以30个核心问题为抓手,给你一份攀登这座文化高峰的地图。董梅的解读,无关红学,不涉及考证,而是从文本出发,梳理《红楼梦》的人物与情感、思想与意涵。回到文本,回到文学,回到人,品读“红楼真味”。

12

《穿越欧亚》

蒲实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这是三联生活周刊记者蒲实从2010年至2020年穿越亚欧大陆的旅行随笔。在俄罗斯,浅触堪察加,坐火车穿越辽阔的西伯利亚,体验了俄罗斯式的荒野意趣;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这两座城市的日常生活中追寻历史之痕。以此为起点,作者探访了中亚城市阿拉木图、阿斯塔纳、撒马尔罕等,也与柏林人展开了深度对话,在卡萨布兰卡、拉巴特听一段人生故事,获得另一种人生启示。新与旧、历史与现实、记者的观察与当地人的讲述,复调叙述贯穿始终,有别于寻常的旅行记事。

13

《榆林道》

胡成 著 后浪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

漫漫黄沙,驼铃声声。沉淀了太多历史尘埃的大西北,吸引着无数人踏上探寻之旅。摄影师、作家胡成在过去10年内,三次踏上陕北之旅,深度走访绥德、米脂、榆林、横山、靖边等地,沿途会遇到当地各式各样的普通居民,交流、观察,甚至融入。他白天行走、拍摄,晚上在小旅馆或者投宿的民居里写下一天的见闻、感受、思考。胡成不是西北人,大西北对他来说是遥远的边关,但所遇之人的淳朴、真诚,让他有亦见故园的亲切。与一般常见的游记文章多注重对景点、遗址等“物”的记录,胡成的书写更侧重于对遇到的西北“人”的描摹。毕竟,从活生生的人那里,往往能读出最深层的历史长在现实的样子。

14

《南腔北调:方言里的中国》

郑子宁 著 后浪出版&海峡书局

三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南腔北调”的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维系了各民族的历史记忆。这是继《东言西语》《中国话》之后,郑子宁又一部语言学科普作品,趣说各地方言话题,解锁其背后承载的历史文化。本书将大众熟悉的31个趣味话题分成八大板块,解读其内在的语言学原理;又从每一个话题延展开来,阐明同一话题在不同方言的流变,铺陈出一幅幅历史文化画卷。读者在收获语言学知识的同时,更能从各自方言的角度找到共鸣,在方言里发现不一样的中国。

15

《野望》

付秀莹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农村是文学创作者目光聚焦的重点对象,尤其是对于那些有着乡土成长背景的作家。小说《野望》以二十四节气为叙述的结构,以小寒开始,到冬至结束,冬去春来,夏秋更迭。节气的交替之下,呈现出平凡、普通的生活日常。在叙事展开的过程中,作者将北方农村自然风景的描绘与抒情融入其中。细细碎碎的铺陈式写法,让人似乎看见《红楼梦》等中国传统小说的影子。清新自然的文笔,又让人联想到荷花淀派的孙犁。付秀莹的付出也得到了评论家的认可,有人就评价这部小说是“中国传统美学在新时代的新探索”。

16

《关于告别的一切》

路内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主角李白是个作家,说话幽默有趣,却是行动上的失语者。爱情往往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品质。在李白的爱情生活中,可以看到他身上的闪光点,以及缺点处。更重要的是,他从自己谈过恋爱的女性身上,学到了如何去爱,如何去生活,以及告别和接受告别。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自然也不是一部优秀小说的全部。在路内的笔下,总是自然展现出20世纪80年代江南一带工厂的面貌、人情风味,读起来既能跟着他增长见识,也能感受到那个往昔时代的空气。以至于有评论家称路内是小说领域中的“年鉴学派”,认为“他以编年的叙事结构,以记忆为调度,让个人成长史混迹于故土的时代变迁。”路内的小说可读性很强,同时又有极高的审美文学性。

17

《起初·纪年》

王朔 著 新经典&新星出版社

《起初·纪年》取材自汉武帝故事,王朔以我们熟知的历史为出发点,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安放其中,凭借丰富的想象力,讲述了从汉武帝亲政到去世为止五十多年的人生,以及生活在他的时代的众多立体饱满的人物,李广、李陵、司马迁、苏武、张骞、司马相如、陈阿娇、卫青、霍去病、卫子夫等各自跌宕起伏又彼此交织的经历,构成了本书群星闪耀的故事之网。对于这部新作,王朔则称:“我以往的作品多少都在写自己,可算作‘非虚构’,只有这部作品,才是我真正意义上的虚构小说。”

18

《孙犁年谱》

段华 著 人民出版社

孙犁的创作生涯有两个高峰,早年的《白洋淀纪事》纯真质朴,晚年的《芸斋小说》老辣深沉,滋养了大量读者,启发了众多作家。追寻孙犁的人生道路、探索孙犁的创作奥秘,是众多作家、学人和孙犁作品爱好者的愿望。孙犁在世时,与不少文学青年来往,成为忘年交。段华就是其中之一。他潜心于孙犁作品研读,长期追踪和搜集孙犁的相关资料。30多年,段华念兹在兹,终于集腋成裘,写成这本共计40多万字的《孙犁年谱》,属于孙犁研究的拓荒之作。 2022年是孙犁逝世20周年,《孙犁年谱》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19

《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

罗新 著 理想国 &北京日报出版社

对魏晋南北朝史有精深研究的北大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罗新,阅读历史学家田余庆《拓跋史探》时,对其中涉及的一篇王钟儿墓志文,深受震撼。这个叫王钟儿的女性,漫长的一生,所经历的朝代更迭,穿越的时代风雨,深深吸引着他的探究兴趣。为了更深了解这位女性的精神世界,他决定为她专门写一本书,把她的故事讲出去。全书采用25幕“舞台剧”生动展示出来。一般常见的历史著作,依重点多是着眼于制度、人群、历史问题,很少会特别着重讲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但这本书在保持严谨的史学规范基础上,通过有文采的词句,进行适当的、节制的情感抒发,让学术作品插上飞翔的翅膀。

20

《鹊桥仙》

萧耳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才子佳人、烟雨水乡,历朝历代文人的作品,尤其是古诗词,培植了一个美丽、富饶的文化-地理概念“江南”。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江南更是孕育了数不清的卓越人物。不过,像《鹊桥仙》这样一部让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活生生的江南本地人现实生活样态、精神风貌的小说,依然是罕见的、宝贵的。《鹊桥仙》追忆运河边的大码头——江南古镇“栖镇”的纷纭往事,书写了数位小镇少年成长故事,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写到新世纪,展现江南繁华两代人,或留或走,半生戏梦,聚散离合的动人故事。一个女性在中年回望她的少年时光,所有她所经历的所思所想所感或者是生命体验都融入其中。书中对方言进行适当的运用,也让这部小说散发着独特的语言魅力以及浓郁的江南水乡人文气息。

21

《燕食记》

葛亮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将情感寄托于饮食,是古已有之的中华文化共情之源。《燕食记》延续其既往的美学风格以荣贻生、陈五举师徒二人的传奇身世及薪火存续为线索,借关于美食之跌宕故事,细致入微之文笔,生动描摹出中国近百年世态人情的变迁。众生百态亦皆入书中:岭南的气候时令、菜蔬瓜果,漫长的海岸线与山林乡村,天空四野的云霞雨雾、日月星辰,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贩夫走卒,街檐的旗幡、茶楼的招牌、亭台楼阁,还有战争、流徙,有朱门的离散萧索,亦有平民的温存安好,林林总总方方面面,堪称“岭南梦华录”。有评论家称这之是“对中国文学地理创作版图的一次推进。”

22

《椿树峁》

谢侯之 著 中华书局

史铁生在其自传体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里,写出一位北京青年在陕北插队生活时,所遇之当地民众的朴实、忠厚、积极乐观,以及当地独特的人文地理风貌,风格清新,感人至深,已成为文学经典。这本叫《椿树峁》的散文集,也是写同时代的陕北生活。1969年冬天,18岁的北京青年谢侯之与几位中学同班同学一起,来到陕西延安万庄大队里一个叫“椿树峁”的小队插队。在那片黄土高原,他们掏的,开荒,修梯田,办乡学,给娃娃们讲“古朝”;他们学会了炒洋芋,做酸汤,爱上了喝烧酒,吃臊子面;他们在雨里读巴尔扎克,在窑洞中研讨物理假说……有点类似《平凡的世界》,《椿树茆》采用方言土语,民风淳朴,很接地气,文笔自然、朴实、优美。作者和少年小伙伴们,在陕北与当地质朴人们的日常来往,勤奋自学、努力向上的生命经验,却超越时光,散发出馥郁的馨香,令人回味无穷。

23

《张一南北大国文课:六朝文学篇》

张一南 著 岳麓书社

北大中文系教师、80后文学博士张一南在课堂上所上的“大学国文通识教育课”深受学生喜爱,成了“不太容易选到的课”,经常教室爆满。这本书是她在北大课堂上的讲义被出版成书。在书中,张一南解读包括曹操、曹植、阮籍、陶渊明、谢灵运等在内的30余位文人的生平经历、名篇佳句与创作风格。她特别选取了《短歌行》《七步诗》《山居赋》等名篇佳作进行逐句解析,通过幽默诙谐的方式娓娓道来,帮助读者去领略六朝文学的独特魅力,见识贵族名士的精神世界。张一南既能讲得清新有趣,观点又不乏深度,尤为难得。

24

《花盐》

龚静染 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

川盐入黔、川盐济楚、盐务稽核、战时盐务、永利化工、川盐股票……中国近现代盐业发展的每一步,四川乐山五通桥都参与其中,并常常成为其中的主角。一个川南小城,三百年沉底盐史,说尽了川盐的沧桑。《花盐》是龚静染的小城系列作品之一,聚焦乐山五通桥,以当地花盐产业为纽带,串联起从清初到现在的三百年。全书分卤泉涌、凿井之地、鹾商春秋、西迁重镇、戏里有盐、咸味江湖六部分,既是小城三百年发展的时间线,也完成了六个维度对小城的解读。作者龚静染集中于对花盐的讲述,突出了小城与盐的历史关系。

25

《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

黄德海 著 作家出版社

金克木以一代大家而尚无详细年表或研究性传记,实为憾事。《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中国现代文学馆特聘研究员黄德海以时日为序,理出金克木一生线索,取其本人文字,佐以考证、参校所得,而撰成此自述为主、稽核为辅的独特编年录。全书作上中下三编,分别名为学习时代、为师时代、神游时代,写实又传神,勾勒出个人精进与时代激荡交错而成之“学人”的精神肖像。笔墨间,金克木的人生经历、交友游历、冥想顿悟、独对宇宙……面面俱到,但重点关涉其自学而成的方法,读书、读人、读物的思想,使得本书另具成长小说与思想点化的神采。

26

《隐武者》

何大草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何大草进入50岁之后,在小说写作中更加追求中国古典小说的韵味。他特别向《红楼梦》《水浒传》《儒林外史》中的小说方法学习。他给自己的小说《拳》《隐武者》起了一个新标签“武小说”。起新名字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因为跟常见的“武侠小说”不一样。何大草虽然写“武”,但文中基本不出现侠、武林、江湖这样的字眼,小说中角色们不会一飞冲天或者仙气飘飘。然而,它却充满了“武”的筋骨和内核,有“武”文化的魅力。《隐武者》里的故事发生在晚清,在成都周边刘安镇上的故事。整个小说行文质朴、紧实,精简克制,错落的短句,举重若轻。虽然小说里的情节、人物都是虚构,但镶嵌其中的成都及周边小镇是哪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城市街巷细节,却来自何大草少年时代在成都的生活体验。

27

《未婚妻》

阿乙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未婚妻》既有阿乙以往风格的延续,也包含着他更成熟的自我认知和更蓬勃的写作野心。小说中的“我”作为“未婚夫”,因为出走县城,而获得了多重身份、多重视角,爱情和“未婚”也由此变成了“想象另一种可能”。阿乙从记忆入手,打量文学青年、外省人的命运现实,用文学捕捉爱、醉、病、生与死。阿乙生于乡村、长于县城、寄居一线城市的经历,让他始终有一种在边缘野蛮生长的“野生”的气质;同时,他的审美悟性、开放的阅读视野和对先锋艺术探索的执着,让他的写作总是能够打破审美陈规。

28

《成都传》

蒋蓝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给人写传不容易,为城市写传也难。尤其是为成都这么一座庞大、丰富的城市(成都是一座3000年城址不迁、2500年城名不改、城市中心未移的历史文化名城)作传,更是高难度工作。蒋蓝的《成都传》聚焦这座城市纵横四千余年时空,呈现其浓郁而独特的西南气质与诗性空间结构。近些年,蒋蓝已进入巴蜀人文田野考察和研究型写作的深水区。开写《成都传》的蒋蓝,目标是从考古、民俗、建筑、动植物等领域进入,并由文学笔法落地。他此时也清晰意识到,掌握史料是必须的,但也是不够的,远非把《成都通史》压缩而成一部“简史”那么简单。他把自己过去20多年研究、写作蜀地所积累的经验、心得、功底,全部用在这部《成都传》里。

29

《凉山叙事》

罗伟章 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

为了写好凉山,罗伟章深潜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喜德,驻扎深入采访两个多月。白天采访,晚上整理,阅读,做笔记。看了很多书,人文历史社科,做了30多万字的笔记。最终写出这部反映大凉山彝族脱贫攻坚历程的长篇非虚构文学。在书中,罗伟章记录了脱贫攻坚过程中诸多令人动容的人与事,也陈述了自己的多维观察和思考,整部作品情感饱满,思想深刻。罗伟章两赴凉山,以信札的形式,讲述彝族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和日常生活。叙事从容有度,情感真挚热忱,完成了这个融现实性、文学性和思想性于一炉的典范文本。

30

《中国蜀葵——走向世界的丝路之花》

成都市植物园 编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

蜀葵是唯一以“蜀”命名的中国古老植物,在我国有至少2000年的栽培历史,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本土植物之一,15世纪以来备受西方画家青睐,深受当代世界各地园艺爱好者喜爱,堪称最具世界知名度的蜀地之花。作为国内第一部完整梳理古老乡土植物蜀葵文化源流的植物文化小史,本书编著者从数千幅画作、大量史籍和诗词歌赋中,全面总结了中国蜀葵在传统文化中的应用及其相关文化内涵,运用“图像证史”的研究方法,呈现其通过丝绸之路影响西方的脉络,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与融合。

31

《白发阿娥及其他》

西西 著 译林出版社

这是西西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书中分为两卷。“白发阿娥”卷收入八个短篇,温柔呈现城市老人的生活方式。“其他”卷收入西西晚年所写的风格多样、带有先锋气质的短篇、短章,是西西晚年仍坚持文学探索的精神闪光。白发阿娥,生于清宣统年间,生活在一个业已消逝的时代。白发阿娥曾经也是一位玫瑰少女,而如今,她出门要抹风油精,到百货公司怕冷气,到马路上怕晒太阳,到朋友家怕见人,后来竟沦落到要吃麦糊。但白发阿娥仍然寓生活于乐,研究赛马,收集过去的钱币,给亲友写信,写回忆录……对白发阿娥来说,衰老与成长一样惊心动魄。

32

《绘本三国志》

安野光雅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凭着对三国历史的神往和中国文化的热爱,日本画家安野光雅曾历时4年,行走1万多公里,将自己在三国故里的所见所闻所想,以精细入微的画笔和充满人文情怀的文学记录下来,成就了一部经典的绘本随笔集。《绘本三国志》中共收录了83幅与《三国志》内容相关的水彩作品,重现波澜壮阔的热血时代。风景秀丽的中原风光,在他笔下逐渐还原为烽火连天、英雄迭出的三国景象。字里行间又交织着时下的市井闲谈,苏州民宅的白墙黑瓦、剑门关的苍茫群山,在金戈铁马的萧瑟古战场景象中穿插浮现。同时,作者还为每幅作品配以说明性的历史随笔,使得本书呈现出了既可通过阅读深入了解三国历史、又可借由赏画感受时代风貌的双重阅读体验。

33

《西海固笔记》

季栋梁 著 北京出版集团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因为贫穷而声名显赫的西海固,曾经到底有多穷?为何如此贫困?以及后来如何脱离了贫穷?季栋梁选择了西海固脱贫攻坚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如“吊庄移民”“梯田建设”“盐池治沙”“扬黄灌溉”“井窖工程”“劳务输出”“菌草种植”“滩羊银行”等等,通过实实在在的生活变迁,以大量翔实的资料和数据,令人信服地反映了西海固地区的巨大变化。季栋梁是土生土长的西海固人,对西海固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了向众人展示一个完整的西海固,他踩进生活的泥土,贴近现实的人物,细致分析西海固贫穷的原因、状况,并敏锐地捕捉和表现脱贫攻坚事业中的新因素新气象。

34

《从疾病到人心——中古医疗社会史再探》

于赓哲 著 中华书局

古人如何看待瘟疫?瘴气是真实存在抑或只是人的幻想?从汉代至宋代,医者的形象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古代官方医学与民间医学有何不同?从来没有一门自然学科像医学这样与普罗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又受到人的主观因素的巨大影响,尤其在只有经验医学、实践医学的古代,更是如此。在摸索人与社会甚至人性的基本规律的时候,医疗与疾病是一个绝佳的窗口。医疗社会史的研究,意义不仅在于学术本身,更在于由此给我们带来的思考。这本书通过对海内外大量史料的爬梳整理,剖析实际案例,探索疾病与人心,试图还原中国古代医学的本来面貌。

35

《杜甫十讲》

莫砺锋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这是著名学者莫砺锋20年研读杜诗心得,也称得上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杜甫诗传”。书中分为旅食京华、乱离时代、仁爱精神、感怀身世等多个主题,精解《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 《秋兴八首》《江南逢李龟年》等杜甫名篇。莫砺锋从文献文本出发,以杜解杜,以杜证杜,用10个篇章串联起杜甫的生命历程,借杜甫坎坷一生的心灵史还原大唐王朝的盛衰史。书中将杜甫的一篇篇经典诗作细细察辨,让读者体会诗圣一生的仆仆风尘,在苍劲的字墨中深切感受“百年世事不胜悲”的苍凉,又在苍凉中遥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庄伟。在碎片化的激流中读这本书,不仅可以深度感受杜甫开辟的新诗境,更是一次文化人格的自我沉淀。

36

《土山湾画馆人物志》

上海市徐汇区文物局 主编 张伟 张晓依 著 中华书局

在上海徐家汇的南部,有一处曾经极其重要的地标——土山湾。在这块土地上诞生的土山湾画馆,是目前所知最早以学徒方式培养中国西洋画人才的重要场所。近百年间,有三百余名学生先后在此接受西洋画的严格训练,其培养人数之众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画馆的作品遍布中国及世界各地。因此,土山湾画馆被徐悲鸿誉为“中国西洋画之摇篮”。这本书聚焦历史上曾经为土山湾画馆的创建、运营而做出突出贡献的开创者、一代又一代的继任者以及从这里走出的杰出画家,当然还有无数默默无闻的中国画徒,通过爬梳史料、梳理人物事迹、采访土山湾画馆老人,配以珍贵的历史资料图等,全彩精印,系统地为读者全面呈现土山湾画馆的人物群像和历史发展轨迹。

37

《金枝》(全本)

邵丽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在中原千年故土的颍河岸边,有一个古老的村庄——上周村。像无数个家族一样,其中一个周氏家族经历了从乡村到城市,又从城市返回到乡村的历史进程,上演了一幕幕从隔阂到交融的人生悲欢。小说通过不同人对同一家族历史的讲述,将家族故事多层次的铺展开来,并以敏锐的笔触深入周语同、周拴妮以及周氏家族几代女性的内心深处,述说着从未被展示的痛苦、挣扎、忍耐与抗争。作为一位女性作家,邵丽特别在小说中着重描摹家族女性在传统文化下的恪守与抗争,挣扎与奋斗,撑起了这片故土的魂魄与新生。

38

《北流》

林白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北流》承继了林白以往的个人化写作风格,进一步展现了丰富驳杂的微观世界生活史。非线性叙事的故事从她自传体的讲述,深入拓展到自己的母亲、弟弟和成长旅途中的亲朋故交。他们的悲欢喜乐、风雨漂泊,通过碎片化的生活流凝聚在了北流这个小县城——作家肉身和灵魂的故乡。嬗变的词语照耀着寻回的故土。有的信息汹涌澎湃,汇聚成一首气象万千的南国之诗。

39

《上海爱情浮世绘》

潘向黎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潘向黎是沪上小说高手。《人民文学》主编、著名评论家施战军曾评价指出:从文学史上看,潘向黎的创作可以说在她的基本气质上是有文脉的,可以叫做“现代闺秀派创作”。《上海爱情浮世绘》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入《荷花姜》《睡莲的香气》等9篇短篇小说,各自相对单独却又彼此关联。主题基本上都是爱情,场景都在上海。书中人物性格各异,以各个不同的爱情故事共同演绎了上海这座大城的生动表情。书中不拘泥对现代大都市奢华物质层面的描摹,更加注重对高度文明化的现代人的精神困惑与突破的入木三分的关照。

40

《重走天山路》

巫新华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队长巫新华,曾于1995-1996年较为系统地考察过吐鲁番以及相关区域的古城、烽燧、戍堡、驿站等古代遗址、遗迹,并用车行、徒步、骑马、骑驴等方式逐一考察了吐鲁番地区沟通外部地方几乎所有的在地理方面可能成为交通通道的山谷、达坂、沙漠、戈壁。这些相关考察与研究成果,整理后于1999年10月由青岛出版社以《吐鲁番唐代交通路线的考察与研究》为名出版,得到学界同行的认可。2013年年初,巫新华有空着手把这些年来自己关于吐鲁番,乃至新疆古代交通、人文关系等诸多方面的思考放入进来,对《吐鲁番唐代交通路线的考察与研究》进行增补修订。这便是《重走天山路》这本书的由来。

41

《大医》

马伯庸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10年11月至1911年4月,东北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鼠疫,在6个月里,有6万多人死去。这段惨痛的往事,以及医学博士、“鼠疫斗士”伍连德的名字被历史铭记。但像伍连德这样的大医,对其记述主要是在一些学术专著和一些非虚构回忆录里。2022年9月,马伯庸推出长篇小说《大医》,再现晚清一群“苍生大医”的故事。用文学追踪历史,用通俗艺术表达深刻思想,是马伯庸最擅长的事情。通过高超的叙述艺术,将像伍连德这样的“大医”们从故纸堆里显影到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中,是马伯庸这次写作的殊为可贵之处。

42

《世上的果子,世上的人》

秦秀英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近些年,素人写作出书、画画办画展的案例,并不少见。在他们的作品背后往往都有一个不同寻常、彼此不同的人生故事。秦秀英就是这样一个人。在秦秀英的笔下,我们知道她的父亲是个做粉匠,爱听戏,老实巴交,她的母亲干活勤快、不记仇,乡村兽医邬生生医术高超等等。这些人头脑聪慧,努力上进,是乡村生活的亮光般的存在。除了写,她还继续画故乡的人物、植物、劳动场景等。20余位亲友故人,20种植物从秦秀英不愿放手的记忆里走出来,互相交织,勾勒出内蒙古河套平原60多年来的生态和历史。秦秀英用自然笔记、农事笔记和社会生活笔记,讲述天地万物,也讲述自己、讲述世事人生,称得上是一部平凡又丰富的心灵史。

43

《渴望生活:梵高传》

欧文·斯通 著 中信出版集团

梵高生活的时代距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但他的故事依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一百多年来,研究和叙写梵高的著作有很多,欧文·斯通的传记小说《渴望生活:梵高传》是其中绕不开的经典。1982年,这本书首次正式引进中文版,国内大批艺术工作者受其影响。时隔40年,该书中文经典版译者常涛再译此书,精细修订,推出新版《渴望生活:梵高传》。书中特别收录40张全彩梵高画作,所有画作信息考证自梵高博物馆、奥赛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等,仿佛一场纸上展览,让读者更直观感受他的精神成长及流变。

44

《追忆似水年华》

马塞尔·普鲁斯特 著 译林出版社

一个世纪以前,法国20世纪意识流文学大师普鲁斯特用生命写就的《追忆似水年华》,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艺术启迪性和精神力量。2022年11月18日,是普鲁斯特逝世100周年纪念日。译林出版社隆重推出《追忆似水年华》中文珍藏纪念版——新版译文全新修订。在全书近三百万字的《追忆似水年华》中,时间是真正的主人公,马塞尔·普鲁斯特凭着智慧和想象力,使时间变得具体、生动、完美。

45

《宝水》

乔叶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新时代乡村呼唤着当下的作家们用更新的眼力、脑力重新认识,写出新的力作。小说中的宝水村是太行山深处的正在由传统型乡村转变为以文旅为特色的新型乡村,因为转型而获得了多元力量的参与和支持,重新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乔叶写出了一个久违了的文学里的中国乡村。村子里那些平朴的人们,发散和衍生出诸多清新鲜活的故事。乔叶没有从一些大而无当的观念出发,而是深入到生活的底部,去观察乡村社会的人和事,包括乡村建设过程里面的每一个细节,写得非常的扎实、饱满。

46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

杨苡 著 译林出版社

在2021年爆款纪录片《九零后》里,著名翻译家、作家杨苡与杨振宁、马识途等几位平均年龄超过90的“九零后”担任主角,讲述他们的青春与理想,感动无数年轻人。片中首先登场的就是杨苡。2022年,杨苡先生103岁了。她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南京大学教授余斌历时10年整理撰写的《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由译林出版社出版。这也是她目前唯一口述自传。杨苡的人生经历了几个时代,见证了无数的人与事。家族旧事、翡翠年华、求学之路、山河故人,一个世纪的人与事在叙述中缓缓展开。

47

《名叫月光的骏马》

卢一萍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1972年出生于四川南江县的卢一萍,曾有过一段在高原边疆上长达27年军旅生活。2022年12月,卢一萍的全新短篇小说集《名叫月光的骏马》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推出,依然是与他的边疆岁月密不可分——令人心醉的草原、越过山冈的羚羊、驰骋草原的骏马,爱上哨卡小伙子的边疆姑娘、转场的塔吉克族女人,以及月光、边疆、荒漠。他用诗意的语言刻画故事,堪称一部小说版的西部高原心灵史。这部小说集收录10个短篇,包括《名叫月光的骏马》《银绳般的雪》《最高处的雪原》《七年前那场赛马》等。从茫茫大漠到边疆哨所,骏马承载着高原汉子的豪迈与细腻,铁血与柔情,善良与澄澈。卢一萍用诗意的语言,描摹出一部神秘悠远、雄浑瑰丽的西部高原心灵史。

48

《闲话汪曾祺》

孙郁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鲁迅、沈从文、张爱玲、汪曾祺、孙犁等人的作品,一直被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阅读,表现出极其茂盛的艺术生命力。有统计表明,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他们是去世后作品被再版次数最多的几位作家。这是为什么?在研究鲁迅、汪曾祺多年的人文学者孙郁分析看来,除了他们的作品里有智慧和人性的关照之外,在审美形式上,这几位文坛上的“明珠”作家都“把中国的传统与域外现代的艺术结合得较好,或者说是融会贯通”。《闲话汪曾祺》 以汪曾祺的人生轨迹为经, 以他的人际交往为纬,展开笔墨。以“一个儒者”、“爱的文学”、“诗人教授”等章节来写汪曾祺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同时将汪曾祺同废名、沈从文、黄永玉、林斤澜,以及阿城、贾平凹等结合起来进行评述,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想通过汪曾祺,来写这么一群人”。

49

《缓步》

班宇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从2015年前后开始,双雪涛、班宇等年轻作家崭露头角,以相通的主题书写,被称为“新东北作家群”等标签。加上同时期的音乐、影视、大众娱乐等领域的东北元素在文娱市场上受到瞩目,“东北文艺复兴”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缓步》收录了班宇近年来创作的九篇小说。作者与他笔下的人们站在一起,互为旅伴,途经软弱、孤独、恐惧与困顿,却不曾止住步伐。他们共同抱持着重构生活的愿景,越过生命的田野和群山,缓缓行进,“相信一切为时未晚,还会有另一个夏天”。

50

《看不见的生活》

赵志明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赵志明以非常稳健的笔法与文字,写了芸芸众生中的平凡小人物。脱胎于平淡日常的短篇小说,无论是故土记忆还是都市生活,赵志明都以真诚悲悯又不失先锋幽默的独特笔触呈现出来。在其中一篇《歧路亡羊》中,通过写两对陌生恋人阴差阳错的相遇及相处,不疾不徐地揭开人物各自的人生遭遇和困境,以细腻的笔触描摹出人物内心的起伏波动,用平静准确的语言,不动声色地将人性中阴暗与光明两种不同的面向一并呈现在读者面前,引领人们思考善恶、命运。《歧路亡羊》也获得2022年第七届华语青年作家奖中篇小说“双子星”奖。

(排名不分先后)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推荐有好多故事的书籍3

来源:【中国教育报】

书籍,具有绵长而浑厚的力量

无形中锻造着教师的专业品格

柔软其内心,丰盈其精神世界

引领师生迈向自由、灵动、创造之境

由教师推荐、教师评选、教师阅读的

“中国教育报教师喜爱的100本书”

充分体现了教师视角

自2011年推出以来

已成为深受教师欢迎的、有影响力的教育书单

@老师们

快收好2022年度最新书单吧~

TOP10

《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滑动查看

一幅光明的未来世界教育图景

张子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未来”国际委员会编写的报告《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从全球的角度清晰地阐述了未来的教育图景。当我们展望2050年时,教育将面临三个根本问题——当前的哪些工作应继续实施,哪些应摒弃,哪些需创造性地全新打造。教育工作者需要践行这份新的社会契约,在改变未来的同时,修复现有不公正。我从事基础教育实践工作已近30年,阅读此书,引发了我对全球教育的现状和未来教育持续深入的思考。

这本书主张通过变革教育来应对当前世界三大危机,即人类的生存危机、人权危机、地球生态系统危机,阐释了教育对于人类共同未来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地位。本书从教育学、课程、教学、学校和一切生活领域的学习等五方面审视全球教育现状,论证教育创新的方向,并呼吁拓展教育时空、加强科学研究、全球团结和国际合作,以促进新的教育社会契约的形成。

书中用大量的统计数据说明,全球依然有部分人因为各种阻碍而不能接受教育。除了入学机会不平等之外,学业完成率的趋势还显示出我们在教育质量和教育的适切性方面面临挑战。1948年颁布的《世界人权宣言》就明确了受教育权的地位,不同阶段和年龄段的人群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在21世纪,教育权利和教育均衡的内涵更加丰富,不仅要普及学校教育和增加教育经费投入,而且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保障并确保每个人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是教育新的社会契约的基本原则之一。举办优质教育,就是要提高教育内容的适切性,建设更加多元化、综合化、跨学科化的融合教育体系。学校和教师无疑是优质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因素,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促进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教育责任、提升家校社协同育人水平显得越发重要。

书中提出,教育公平必须接纳人类多种形式的知识和表达,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重视传承——对全球的、地方的、祖传的、具身的、文化的、科学的和心灵的种种知识都给予肯定和接纳。书中还提出,教育可以被视为帮助人类实现彼此和睦、与地球和平共处的核心要素之一,应该使人们能够为自己、为家庭和社区创造长期的社会和经济福祉,这是站在全球团结的高度提出的育人新目标。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在未来教育实践中,既要关注对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在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了解和包容。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在未来社会中既有坚定的国家立场,同时也能够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未来教育到底该如何进行,具体的对策是什么,并不是一本书能够解答的问题。答案蕴藏在千千万万与你我一样奋斗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的实际行动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呼吁,让我们看到一幅光明和包容的未来世界教育图景,虽然当下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干扰,但其中也蕴含着变革教育的潜力。与其现在就描述出一种确定的未来,不如接受、展望和期待未来的更多可能性。

(作者系北京育翔小学回龙观学校校长)

《人类未来细思量:科学与人文百题》

卞毓麟/著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滑动查看

科学与人文结合的双重体验

王召强

《人类未来细思量:科学与人文百题》是“寄情宇宙:卞毓麟科普与科学人文书系”中的一本,书中一共包含100篇文章,是卞毓麟先生40年来刊登在各大报章中的科学与人文类作品。本书可以说是卞毓麟先生几十年对科学与人文关系思考的结晶。

卞毓麟先生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客座研究员、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终身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前副理事长,著译科普图书30余种,发表科普和科学文化类文章约700篇。本书得到褚君浩院士、景益鹏院士、周忠和院士和著名作家孙顒联袂推荐。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卞毓麟先生对一些科普人文类名作的阅读感想和点评,比如《人类未来细思量》这一篇文章围绕英国马丁·里斯所著的《人类未来》一书展开,卞毓麟先生详细地介绍作者的学识、经历、背景,并总结出这本书是“立足科学,思考人类的现状与未来,探究人类应当如何选择自己该走的路”,同时也对每一章节的内容进行详细分析,认为里斯的这本书涉猎广泛,思路明晰,分为当前世界、未来科技、放眼宇宙、哲学探究、把握机遇五部分内容,并提炼出其中的精华亮点。

还有很多科学人文相结合,更为轻松有趣的一些图书,比如在《凝视星空让人们彼此更亲近》这篇文章中提及的由美国蒂莫西·费里斯所著的《望向星空深处》一书。这本书“充满引人入胜的故事,包括历史上的和今天的、作者本人的和其他观星者的、家乡的和世界各地的,总之是观星的或和观星有关的真实故事。这些故事激情洋溢,人文与天文并驾齐驱”。可以说,读本书是“阅读和观星的双重喜悦”,也是科学与人文结合的双重体验。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书评文章语言描述均浅显易懂,堪称书本导读的典范。将科学与人文完美结合起来,涉猎颇广,包括天文、哲学、数学、人文、物理等方面,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教师而言,都是不可多得的科普人文类名家推荐书单。

除了书评以外,在这本书中卞毓麟先生还给大家普及了各种各样有趣的天文星空知识,包括令不少优秀的科学家望而却步的天王星奇怪“越轨”行为的研究、新行星的不同命名习惯、由两个400倍巧合所造就的日全食奇观等。让各位读者朋友明白天文是观察和研究宇宙间天体的学科,它研究天体的分布、运动、位置、状态、结构、组成、性质及起源和演化,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书中更为创新的亮点是,部分文章有添加“追记”或“链接”,可以更好地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撰文背景及文中所介绍的科学的日后发展。这些新加的“追记”和“链接”栏目,在保留文章原貌的同时,让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相关的天文知识和宇宙探索的最新成就。

书中与文章内容相对应全新配置的高清彩色插图也是本书的亮点之一,图文并茂,非常适合青少年和热爱天文知识的人阅读。总之,本书所收录的文章整体风格偏轻松愉快,打破以往大家对于科普类著作枯燥的印象,实现科学与人文结合。正如作者所说,“科学与人文,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察之不尽,言之不竭”。

(作者单位系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中国文化精神(彩图新校本)》

张岱年 程宜山/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滑动查看

用一本书读懂中国

吴贤友

《中国文化精神》写作于20世纪80年代。那时候,国人思想困顿,文化荒芜,民族自信心低落。如何提振国人的自信心,有勇气和底气去重拾业已毁弃的传统文化,理解接纳汹涌而至的西方文化,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敏感的文化界率先掀起了文化讨论的热潮,大家各抒己见,大有百家争鸣的气象。作为新时期中国文化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张岱年先生义不容辞地走向潮头。1982年,他写就《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文,发表在《中国文化研究》上。在这篇文章中,张先生提炼出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和天人协调的中国文化精神。这样的精辟见解,着实令人耳目一新。

张岱年先生认为,文化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想准确理解中国文化精神,必须有一番系统的梳理考察并重新论述。这对年逾古稀的他来说绝非易事。机缘巧合的是,他的弟子程宜山愿意执笔书写,于是师徒合作,历经数年,最终写成如今的十二章、洋洋近四十万言的文化巨著。

第一部分是导论《我们的文化观》,标明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立场。其后各章的内容依次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就、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良倾向、中国文化的论争等,最后一章提出“综合创造论”的文化主张。全部内容条分缕析,纲举目张。最好的阅读当然是自始至终、一气呵成地畅读。当然,如果选择其中的几章拼读也是不错的选择。

作者的论述很友好,开门见山,直奔主题,首先定义“文化”“精神”。所谓“文化”,是人类处理人和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认识:第一层是思想、意识、观念;第二层是文物;第三层是制度、风俗。正是这三层“文化”的包围,才让我们成为特定文化下特定的人。

所谓“精神”,是相对形体而言的,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就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其本身也是文化发展的产物,随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中国文化丰富多彩,思想博大精深,因而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括诸多要素的统一体系。作者认为,这个体系主要有“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和“天人协调”四个要素。具体说来,“天人协调”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崇德利用”解决人自身的关系,“和与中”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刚健有为”是处理各种关系的总原则,包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也。

在作者看来,早在战国时期的《周易大传》就已经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刚中、及时、通变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以刚健为中心的宏大的生活原则体系。这些思想的影响很大,在铸造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也起了很大作用。中华民族之所以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一旦失去民族独立就一蹶不振,能够一次又一次地复兴起来,与刚健自强精神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这个意义上,刚健自强的精神也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改革开放40余年,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也在稳步上升,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倍增。阅读本书让我们明白,真正的自信源于文化,因为这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这时候,阅读这样的一本书正当其时,它能让你触摸到中国文化精神的内核,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与力量。

本书1991年第一次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名为“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张先生去世后,2006年本书再版,易名《中国文化论争》。北京大学出版社重新修订后,2015年第三次出版,改为《中国文化精神》。2022年的第四次出版,新增近百幅彩图,真正做到图文并茂,大大增加了阅读的趣味和品质。

书比人长寿。以生命书写学术,薪尽而火传。两位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很多年了,但他们的精神一直活在书中,照亮我们。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教师)

《先生之德风》

檀传宝/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滑动查看

教育之爱让我们如沐春风

吴贤友

教育之爱是人间大爱,教育之爱始终会让我们如沐春风。

读完檀传宝先生撰写的《先生之德风》这本充满教育温情和专业魅力的教育家回忆录,关于“好教师”的思考、想象、向往纷至沓来,思绪飞扬,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先生之德风》共收录作者回忆、研究大先生的文章总计19篇。其中13篇文章以人物随笔的方式记录了王策三、成有信、孙喜亭、王逢贤、文秉模、萧焜焘、瞿葆奎、陆有铨、陈桂生等著名教授的教育事迹,也通过《父亲老师》《远去的背影》诸篇生动描绘了作者的小学、中学老师等普通又伟大的教师形象。跟随作者细致入微的笔触,读者得以走近“大先生”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他们知行合一的教育精神——有爱、有趣、有风骨、有坚守。《先生之德风》所呈现的,正是一幅生动、立体的中国“好教师”的精彩群像。

《先生之德风》下篇选取了与上篇相关的教育大家(诺丁斯、鲁洁、黄济)思想研究的6篇学术性作品,集中阐释了内尔·诺丁斯先生的关怀教育理论、鲁洁先生的超越论教育哲学及“回归生活”的德育思想、黄济先生的劳动教育思想等。这些论文不仅让我们有机会深入、细致地了解三位杰出教育家的思想,也从另外一个侧面立体刻画了“好教师”的专业形象,是对上篇人物随笔的大有深意的补充。

《先生之德风》无疑是个人的教育叙事。作者每每谈及与很多先生的故事,都会细致呈现自己与先生们“从游”的每一个瞬间所获得的“当头棒喝”和“不言之教”,同时也由衷感恩先生对自己的“片言之赐”所带来的发展机会和成长助力。这些珍贵的教育之爱就像春天里播撒的种子,在作者的学术生涯里生根、发芽、绽放……而作为读者的我们,则在与一位位大先生在书中相遇并与作者一样深受教泽的同时,也会深切感受到来自写作者身上那种同样深沉的教育之爱。也正因为作者传承了先生的教育之爱,才会形成一种自然生动但思想深邃的叙事结构,才能让大先生个性迥异,“爱的教育艺术”跃然纸上,从而让读者也能随作者一起,共同沐浴在教育之爱的春风里。

作者非常用心地为该书选用了《先生之德风》的书名,并在《自序》中作出了有意义的解释:“《论语》有云‘君子之德风’,本书所有作品都是宣扬大先生的人格、学问之‘大’的,所以‘先生之德风’的书名,最为贴切。当然,‘先生之德风’的另外一个重要意味,就是本书希望能够对那些见贤思齐、有志成为大先生的读者提供可以效仿的榜样。”

“先生之德风”,教育之爱一定会传递。我坚信,《先生之德风》会激励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立志做大先生,传承、光大人世间最伟大的精神——教育之爱。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

《走向实证——给教师的教科研建议》

黄建初/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滑动查看

学会真实有用的反思

赵思敏

“教科研”一词,或许让广大教师朋友又爱又怕。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教科研工作可以帮助我们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但同时,繁杂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时也会让我们迷茫无措,一时难以找到教科研的方向。所幸,最近我阅读了《走向实证——给教师的教科研建议》一书。作为刚踏入职场的新教师,我从这本书中汲取到的不仅是写论文的技巧与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开启教科研的信念和勇气。

这本书分为四个单元,分别从教科研入门问题、教科研基本方法、教科研内容来源、教科研写作过程几个方面,给出了许多实用的建议。在每一个小节中,作者都设置了三个板块,分别是“问题呈现”“案例评析”和“一点建议”。按照这几个板块,作者先提出教师在教科研过程中常常出现的问题,然后附上详细具体的真实案例,最后提炼升华,给出自己的建议。作者平实的语言,让“教科研”这件事看起来不再那么遥不可及、困难重重。

近年来,批判性思维在教育领域是常常被提及的一个词。从整个大环境来讲,我们一直在说要学会质疑,敢于挑战权威,但从我个人情况来看,很多时候仅仅停留在“喊口号”阶段。在本书中,明确提到了培育批判性思维的几种途径,一是“阅读经典文章和书籍”,包括“撰写读后感”;二是“学习研讨”;三是“撰写驳论文”。书中举了两个案例,分别是“运用命题作文培育批判性思维”和“以有感而发培育批判性思维”。读到这两个案例时,我感到眼前一亮。首先,“驳论文”这样的体裁是我之前没有遇到过的,也从未设想过在教科研中可以采用这样的写作形式。如今课堂教学的要求是提升高阶思维含量,帮助学生建立起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作为授课教师,我自己本身就需要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而驳论文写作就是一种练习方式。其次,书中以案例形式,向我们展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驳论文写作方法,包括文章结构、思考角度等,我认为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

《走向实证》一书在第四单元专门讲到“如何撰写读后感”,这也是比较出乎意料的一段内容。在过去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中,我所理解的“教科研”从来没有和“读后感”产生过直接的联系,而这本书给了我另一种思路。教科研可以“高大上”,也可以“接地气”。或者说,从“接地气”开始的研究,对新手教师而言可能是更友好的一种方式,因为它相对没有那么严格、严肃,不至于让人产生太多畏难情绪。

我读书时期的一位老师曾经告诉我们,做事情务必“先完成,再完美”。这六个字听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并不容易。很多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过于关注细节,希望在每一步都做到最好,但这样往往会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并且给人一种“怎么一直完不成”的畏惧心理。现在我逐渐认识到,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教科研工作也同样无法一步登天。以新人身份横扫各类奖项的选手固然存在,但对于“平凡的大多数”而言,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并且稳妥地走好每一步更重要。例如,书中提到的“读后感”就是开启教科研之路的一种方式。并以乌海市海区一小李娜娜老师的读后感为例,给我们展示了“基于课堂教学谈收获”的可能性。读完这个案例,我想起之前读过的管建刚老师的《一线带班》,里面介绍了许多班级管理的经验,我也选取了一些方法用在平时的工作中。其中有的方法很有效,有的则不太适用。针对这种情况,其实就可以作出反思,探究一下为什么不适用,怎样修改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我认为,教师写作的核心在于反思,并且是基于真实的情景作出有用的反思。无论采用何种体裁进行写作,最终目的应该都是改进工作,那么是用“读后感”,还是用“课例研究”抑或其他来改进,本质是不变的。当然客观来讲,既然教科研的确区分了不同体裁的写作,那么其间的差异确实是存在的。在我看来,通往学术之山的路可能有数百级台阶,这些台阶需要一步步迈,一次迈几步可能会摔倒,而贪图省力停在半路,必定会错过山顶的风光。

总之,教科研写作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吃透艰深的理论,深耕现实的土壤,才能让教科研之花绽放。主观来讲,眼下务必要克服畏难心理,从小处着手,多听、多看、多读,学会作真实有用的反思。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澎雅小学)

《国际学习科学手册》

[德]弗兰克·费舍尔 [美]辛迪·赫梅洛-西尔弗

[美]苏珊·戈德曼 [澳]彼得·赖曼/主编

赵建华 尚俊杰 蒋银健 任友群 等/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滑动查看

研究“学习”的学问

焦建利

学习科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它致力于促进对学习的科学、人文和批判性理论理解,并参与学习创新的设计和实施,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学习科学从教育心理学发端,之后逐步有其他心理学学科介入,如信息加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超越心理科学范畴的相关学科,神经科学、脑科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

《国际学习科学手册》是全球学习科学家社群继《剑桥学习科学手册》之后的又一部巨作。来自四大洲17个国家的100多位杰出学者,向我们全景式奉献了多视角、多场景和多学科的学习科学最新研究成就,不仅系统介绍了学习科学研究的过去和现在,也对学习科学研究的未来走向指明了方向。

除第一章外,本书共分了三大部分共50章。第一部分系统介绍了学习科学的历史基础和理论取向;第二部分重点围绕着学习环境的设计、研究和评估而展开,集中展示了全球学习科学家在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研究中取得的最新成就;第三部分围绕着学习的科学和技术的研究、评价、学习的分析方法等问题展开,为读者呈现了学习研究的不同范式、路径和取向。

从这本书中,我们不难看出国际学习科学的一些共同特征:

1.多学科、跨学科融合聚焦研究人类学习与学习行为;2.学习科学超越了传统的实验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对学习一般原理进行探索的老路,关注重要概念,并以不只是通过典型测试衡量的方式寻找学习证据,在研究的思路、方式和方法上也呈现出多元多样的特征;3.设计创新的学习活动、学习环境以及学习评估方法;4.突出技术在学习中的作用,通常考虑到学习和创造性地使用技术的社会协作观点;5.研究学习活动系统,不仅仅是一个组成部分,或者说,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研究学习和学习的相关元素,整合了材料、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评估、领导参与,以及改变教学和学习所需的其他要素;6.打通了传统科学和技术的藩篱,在技术无处不在的时代,学习科学与学习技术相向而行;7.以研究作为实施的一部分来迎接挑战,力求对学习进行大规模干预和改进。

今天的学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全面的以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在内的技术演变,以及飞速发展的时代,学校不得不对历史上最多样化的学生群体进行教育,以达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高的学术标准。

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要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更加关注学习,尤其是高效数字化学习。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是终身学习者,持续不断地更新自己。作为教师,只有研究学习,才能胜任工作。从事终身学习的教育工作者为学生树立了榜样,这反过来又鼓励学生发展成为终身学习者。作为教师,我们尤其要率先垂范,做数字时代的终身学习者。

然而,到底应该怎样学习?学习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学习的机制和秘籍究竟是什么?如何干预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共同课题。

《国际学习科学手册》为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大背景下,全球各界各类学校走向技术丰富环境,在多元时空中,通过弹性混合教学实践,在不确定性和快速变化中,促进学生高效学习提供了重要参考。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教育为人生:变革教育宣言》

[法]埃德加·莫兰/著 刘敏/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滑动查看

在不确定的世界找寻教育的确定性

李百艳

教育何为?“承认我们人类所有的复杂性,充分理解他者和我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学会面对未来日益增加的不确定性,建立地球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这是埃德加·莫兰在《教育为人生》首页的题语。真理常常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现,法国思想大师、复杂性哲学的创始人莫兰先生这本关于教育的小书就是如此,读来让人欲罢不能。

在书中,莫兰先生淋漓尽致地剖析了当前各类教育危机。这些危机映射在现实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非常容易激发一线教师的共鸣。比如我们关注学生们每一科的成绩,关注他们学到了什么,学的水平如何,但往往却忽视了学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忽略了学习中的情感因素,从而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疏离感,常常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忘记了学习的目标和乐趣。而当他们真正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重重问题时,却可能无所适从,甚至产生负面情绪。今天,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分离,互相不踏入彼此的家门。“自然科学虽然了解客体,却忽视认识主体,缺乏对科学不可控的未来的反思”,从疫情到核泄漏,从校园暴力到区域战争,这是一场多维度的危机。

如何化解危机呢?莫兰先生在书中从复杂性哲学出发,号召来一场思想的革命。我们要告诉孩子,如何系统地、辩证地、全息地思考,如何学会面对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挑战,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莫兰先生在书中还大声疾呼: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真正的文明”“互不理解不仅危害我们的私生活,还让整个世界为之承受痛苦”“理解教育就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我真的不能更赞同了!我们教育中很多的师生疏离、亲子冲突、家校冲突,都是由不能达成理解与共识造成的。我尝试探索通过“对话”解决教育问题,教育就是引导学生不断与自然、社会和自我对话,以建构新的认知的过程。我感觉莫兰先生阐释的“理解”的概念、路径恰恰为我的想法提供了理论支持。教育中发生的问题,就是源于师生之间缺乏自我认知,缺乏对话,而导致相互不理解。正如莫兰先生所说的,“让新一代能够普遍理解他人,并承认他人既是自己的同类又与自己相异”,才可能弱化或化解冲突。我一直把对话作为一种人生态度和工作信仰,我相信“基于平等、经由沟通、达于理解、形成共识”的对话可以使人放弃成见,趋向共识,还能激发创意,创生新质,产生神奇的力量。

当然,所有改革的终点都将指向美好的人生。在莫兰先生批评西方将物质生活等同于美好生活,消费主义和金钱的权力损害了人的智慧,个人主义驱逐集体主义,偏执和阴谋论取代理性和批判的时候,我们又何尝不需要反思。美国学者丹尼尔·扬克洛维奇说,当今的美国社会,所有人都被套牢在自己的社群、更大的座驾、更小的家庭、专业的藩篱以及孤独的自我里,我们已经渐渐远离他人且越来越孤立,越来越不团结,无法融合在一起。我们的教育需要从分科走向跨学科,我们的世界需要从分裂走向和平,我们的生活需要从隔绝走向融合,我们的观念需要从单向度走向融合。融合的最高形式就是爱,就是接纳,莫兰先生以人本主义的立场在书的结尾,寄希望于“爱的再生”,他将西方的Eros(古希腊语:爱)与儒家的仁爱联结,化成变革的钥匙。

愿我们通过本书开启更多的对话,共执教育变革的宣言,携手前行在通向美好人生的大路上。

(作者系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

《教育者的心灵诗学》

金生鈜/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滑动查看

迷茫教育者的“解救”之书

赵彩霞

从初登讲台到如今,我坚守教育一线三十载,对教育有着特殊的情感,同时对教育现状也有诸多担忧,一直在苦苦思考其原因并寻找解决之道。近日拜读《教育者的心灵诗学》一书,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让我感受到心灵的震撼、智慧的启迪、思想的解放。这是一本对迷茫教育者的“解救”之书,值得深读。

教育如同一条长河,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是爱与责任。在这里,生命之树茁壮成长,生命之花迎风绽放,教育者与求教育者共同经历成长。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哲学,是诗篇,是精神,是行为,是生命,是对话,是尊重,是科学,是艺术,是博爱,是努力……本书提醒教师要不断追问教育的本质,促进求教育者心灵的变革。我由此深深觉得教育的真谛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其意义在于把人的本质引申出来,引申出一个超越自己而站立起来的人,赋予人更多的内涵,使人获得尽可能全面且自由的发展,使人生活得更美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在人生旅途中,无论是教育者还是求教育者,其实都处在“追求自己心灵的完善”的过程之中。正如一片树叶,只有不断地吸收养分才能成长,一旦拒绝成长,必然走向枯黄和死亡。“没有完善的心灵,只有心灵自我变革的过程。”“只有那些自觉地提升自己心灵的人,才是教化人的心灵的教师,即那些不断寻求向着美善而变革自身心灵的人才能被称作真正的教师。”这就意味着,真正的教师不仅仅是把某些技能、知识以某种方式传达给求教育者,他们是以自己的心灵与求教育者的心灵交流的人。不但教育者必须懂得心灵变革的智慧,而且要把教育者和求教育者作为心灵的拥有者。

“教育智慧的获得在于追求智慧或真理。”教育者必须热爱真理,但真理不是站在那里等着召唤,真理只出现在不断实践与追求的路上。在路上,追求有尊严的生存,追求人生价值的体现。作为教育者的真实的幸福,从来不讲形式、不讲排场、不讲热闹,教育者只有以如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才能成就使求教育者获得真善美的事业。

本书批判了那种“倾向于以专业化的技术和野蛮的方式让学生的心灵朝某些特定的方向发展”的教育机构的文化,强调了教育机构精神文化气质的重要性。这让我颇有同感。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走进过不同的学校,总能感受到每一所学校的文化,感受到不同的精神力量与人文内涵。学校文化反映着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是凝聚人心的有效载体,浸润着学校里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个学生,使人精神振奋、积极向上。学校文化能形成一种强烈的感人氛围,产生一种巨大的渗透力和约束力,使人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和同化,找到自己的合适的位置,实现自我发展。

读这本书,我深深体会到,教育一定要回归“育人”本身,在这个意义上,教育不是分数而是幸福,不是训练而是创新,不是约束而是唤醒。通过技能的掌握、智慧的增长、德行的完善,让人在活动中达到自由的境界,从而获得愉快的幸福感受,这是教育价值的体现。好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好像没有发生,却实实在在影响着人的灵魂。

读完这本书,虽然还有很多地方不甚理解,但是又有很多思想直抵心灵,唤醒了我积淀在内心的热情,解答了我教育实践中的困惑,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教育者的心灵诗学”,是一种坚持、一种态度、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系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小学校长)

《温儒敏讲现代文学名篇》

温儒敏/著

商务印书馆

滑动查看

回到常识阅读文学经典

马兵

温儒敏老师有多重身份,而这些身份可以对应大致三个场域的工作:文学研究、文学教育和文学生活。《温儒敏讲现代文学名篇》一书恰是将三种场域的工作统合起来的枢纽。这种枢纽意义体现在多向的传导上:多年来课堂一线的备课讲稿结合了他深耕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数十年的学术积累,这是文学研究和文学教育的结合;最近十余年来投身基础语文教育,尤其是作为教育部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的辛勤工作,结合由他首倡并带动学界研究范式转换的“文学生活”研究,又将文学研究、文学教育的心得体会融入无所不在的文学生活中。文学生活质量的好坏与文学教育是否得当密切相关,而恰当的文学教育又离不开文学研究的支持;反过来说,了解普通民众的文学生活、了解大众尤其是青年学生的阅读实际,也有助于反思文学教育的观念和实施路径,有助于新的研究视角的打开。

本书在分析现代文学的名篇时,有一种非常自觉地回到常识谈经典的立场,注重从一般读者的阅读认知出发。比如,本书有三十讲,涉及的作品不但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也是读者较为熟悉的,在篇目选择上注意与中小学教材的选目相结合。又如,书中提到“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的现象,温老师在解读时就着意从普通读者阅读的难点入手,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对《野草》的解读尤其如此。

温老师讲解经典作品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注重“方法性知识”的引领,二是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行文风格。

我个人在讲现代文学的相关课程时最大的感受是,大多数学生面对文学名篇的解读思路比较僵化和刻板,没有毛茸茸的审美感觉,不能有机地结合个人的情感体验,也没有真正细读的能力。温老师的这本书提供了很多“方法性知识”的干货,就像是给了学生们一把把解码的钥匙。比如解读《狂人日记》时的“反讽”、《莎菲女士日记》的“心理成长小说”、《子夜》的“新人”形象、《边城》的“白日梦”、《骆驼祥子》的“异化”、《零余者》的“情绪流”、《围城》的“结构分析”、《白毛女》的“民间伦理”等,这些概念背后其实都连接着复杂、体系化甚至可能是晦涩艰深的理论阐释。温老师却能融会贯通,化繁为简,化缠绕为晓畅,化艰涩为清通,极少“掉书袋”,这是很考验学术功力的。我记得听温老师在山东大学讲的第一堂课就是现代文学精读课,讲的是老舍,特别谈到了《骆驼祥子》采用的旅行结构,虽然此前已经看过相关的学术探讨,但听温老师现场娓娓道来,还是有如坐春风之感。在本书中,温老师用“五四摇滚”评价《女神》,用“土得掉渣的美”讨论赵树理,讲《荷塘月色》时提醒学生要懂得享受冥想和独处,等等,也是这种深入浅出的风格的体现,是对读者一种非常亲切平和的阅读引导。

读温老师这本书,让我想起两本小书,一本是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阅读指南》,一本是哈罗德·布鲁姆的《如何读,为什么读》。两位论敌在学术生涯的晚期不约而同地做起文学经典的普及工作,虽然他们观点不同、歧见迭出,但都是功德无量的。温老师此书的价值也在于此,它是真正的正本清源之书,书籍汇编了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篇目,也耐心地告诉读者如何借由慢慢扩大的方法认知和渐渐丰富的审美经验建立阅读的经典化,告诉青年人怎样沉浸在作品中,怎样激发审美想象,怎样留恋和进入细节,这都是特别有意义的。

(作者系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

《慈航:近世中国的儿童与童年》

熊秉真/著 周慧梅/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滑动查看

一趟关于中国童年的温柔航程

刘慧

学者熊秉真女士在《童年忆往》一书序言里写道:“对儿童与儿童问题的追寻,与其说是十多年来的一种执着,不如说是一种终生不得其解的大惑。”因为这样的大惑,她就有了若干知识上的访求,《慈航:近世中国的儿童与童年》即她访求之下的美好回响。

有关童年史研究,更多的学者与论著出自西方,其内容也多是基于西方历史发展中“儿童的发现”、家庭生活变化与社会福利研究等,熊秉真女士沉浸中国历史,致力中国儿童生活与健康问题研究,为中国童年写史,被称为该领域披荆斩棘的先锋。本书是她于“漫长的时间里应邀用英语发表的演讲和论文的结集”,成书时通过结构化的思考与整合,定为三编,分别是“身体状况”“社会生活”“多样性”,总计八章,涉及婴幼儿养育、医疗,儿童家庭生活、社会交往、情感世界等多个维度。这样的三编文字,恰好呼应书名“慈航”,是对传统中国儿童身体、精神成长的一段温情回溯,也如著者所译,“同情之旅”,在她的研究里,近世中国儿童的生活和童年的经历,“被投射成一趟关于中国历史的温柔航程”,令人赞叹,也令人神往。

所谓“神往”,此言实不为过。读者若假想有一个传统中国的孩子,自诞生之日,会经历什么样的成长,读了《慈航》几乎一目了然,著者钩沉史料之丰富之细腻,足以将这样一段成长拼接、描述清晰。从幼医的变迁来到新生儿的照护,第一编第二章里有《脐风和断脐法》一节,所述正是新生儿来到世界如何度过第一道健康关口。要不是从这本书里读到,我是完全不知道早在3世纪末,《针灸甲乙经》就提到了著名医生皇甫谧对婴儿脐风的治疗,换句话说,当时的人就已经被新生儿的这种疾病困扰。单这一个细节,是儿童生活史,是医学史,也是社会史,可见著者用功之勤,用功之深,而且,这本身就具有了学术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对一个话题,研究的起点该落在哪里?研究童年史,不仅是对成长后的童年生活进行观察,更有对童年的基础,也即出生、身体长大这些方面的调查,第一编第三章为《哺乳和哺育》,同样是好的例证。

此编读完,不由得感慨,都说古代中国没有“儿童”,以医案而论,对儿童的各种关照又可谓多矣,这该如何解读?在著者看来,儿科的成熟确实给这一群体带来“专业”的照料,导致了对身体、物质和文化的重新,而这种引发的社会压力和制度则侵蚀了在此前相对无忧无虑的儿童生活状态,也因此,儿童的精神生活就“被动”开始变化。

本书第二编“社会生活”着眼于上述儿童成长历程,建构起以儿童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场景:“幼教模式”“读书种子”“母亲的声音”“丧亲之痛”等,从这些场景看过去,正是一个活生生的传统中国,作者以大量年谱、回忆录、私人笔记为资料库,爬梳剔抉,参互考寻,虽是论文,但笔端常带感情,情理交融,读者如临其境,几多深思。

第三编“多样性”两章,可看作著者的拓展研究,但这个“拓展”极有价值,带来理论的先声,近二十年过去,童年社会学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著者这一编里所讲,大概也启发了太多人。比如第八章,有《好孩子》一节,短短的文字,是对儿童何以教养的省思与无奈。

说回熊秉真女士的“大惑”,与其说这是她的未知与不解,不如说这是她的热爱与努力,将“现代性”的注意力引导到社会上最脆弱却被忽视的人身上。她在书中引用了一个动人的细节:孔尚任记得花园的豆棚上长着一株漂亮的葫芦,结出的果实优雅,腰肢纤细。五岁时,他经常站在大孩子的肩膀上摘下一两个葫芦来做房间的装饰品。

这样一个自然、自由、自足的儿童形象,令我印象深刻。我想,阅读《慈航》,在对传统的回望中,体验近世中国儿童成长旅程,也就是为了今日儿童之理解与解放,让他们同样拥有一个自然、自由、自足的现在,由此,去往一个更加温暖、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深圳市龙华区和平实验小学教师)

90佳

1.《0—12岁儿童的正面引导:给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学建议》

[美]达拉·费里斯·米勒/著

刘晶波 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从北到南看建筑》

刘天华/著

天天出版社

3.《从课堂到课程:教师专业成长12讲》

张祖庆/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当代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丛》

朱自强 徐德荣/主编

明天出版社

5.《对话中国教育:未来教育创新的建议》

顾明远 等/著 滕珺 等/整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儿童自然法则》

[法]塞利娜·阿尔瓦雷斯/著

蔡宏宁/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7.《二十四节气儿歌》

薛卫民/著 赵光宇/绘

接力出版社

8.《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徐立京/著 徐冬冬/绘

中信出版集团

9.《高校治理现代化研究丛书》(6册)

钟秉林 周海涛/主编

湖北教育出版社

10.《高质量作业赏析(国际样本)》

胡庆芳 杨翠蓉 李爱军 季磊/编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11.《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

王新/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2.《给新孩子的中华优秀传统故事》(全18册)

朱永新/主编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13.《古典的春水:潘向黎古诗词十二讲》

潘向黎/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4.《哈桑的岛屿》

索南才让/著

天天出版社

15.《汉字再发现:从旧识到新知》

葛亮/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16.《好用的小学数学课例——来自教学现场的50条经验》

朱向阳/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

17.《侯会给孩子讲古典文学名著》

侯会/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8.《花朵小史》

[英]卡西亚·波比/著

杨春丽/译

文汇出版社

19.《桦皮船》

薛涛/著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荒野上的大师:中国考古百年纪》

张泉/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1.《绘本是亲子感情的脐带》

[日]松居直/著 唐亚明/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2.《绘本中的儿童哲学课》

汪琼/著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3.《家常课对谈》

管建刚 等/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24.《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高闰青/著

郑州大学出版社

25.《教师成长力:专业素养发展图谱》

郝晓东/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6.《教师的书桌:从阅读抵达教学》

周春梅/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7.《教师写作:从经验到专业》

宁彦锋/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28.《教师阅读那些事儿》

常生龙/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

29.《教育教学的辩证之道》

任勇/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30.《进击的病毒》

史钧/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31.《开窗放入大江来——刘跃进讲演录》

刘跃进/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32.《课程的超越:学校课程系统设计》

王凯/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3.《李叔同传:从风华才子到云水高僧》

汪兆骞 /著

现代出版社

34.《林徽音先生年谱》

曹汛/著

文津出版社

35.《零碳中国》

陈楸帆/著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36.《刘晓蕾〈红楼梦〉十二讲》

刘晓蕾/著

译林出版社

37.《鲁迅的七堂语文课》

邹一斌/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8.《勐宝小象》

湘女/著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39.《面向“双减”的教育》

汤勇/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40.《面向未来的育人之道》

王殿军/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41.《倪文尖语文课》

倪文尖/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42.《评课到底评什么:王小庆评析名师课堂》

王小庆/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43.《千里江山图》

孙甘露/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44.《钱理群新编鲁迅作品选读》

钱理群/著

当代世界出版社

45.《亲爱的,你好,晚安》

萧萍/著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46.《琴声飞过旷野》

徐贵祥/著

明天出版社

47.《全国名班主任风采录》

陶继新/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48.《三江源的扎西德勒》

杨志军/著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49.《“三研究”,幼儿园园本教研新图景》

李晓静 曾伟杰/编著

北京出版社

50.《散文中的北京》

张莉/主编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51.《“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丛书》

王枬 李政涛/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52.《时常有风吹过我心头》

孙犁/著 卫建民/编

中央编译出版社

53.《时间熊,镜子虎和看不见的小猫》

范晔/著 顾湘/绘

上海人民出版社

54.《素养时代的教师专业成长》

汪瑞林/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5.《天宫筑梦》

庞之浩/主编 王燕/文/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56.《图说鲸类百科》

[美]安娜丽莎·贝尔塔/著

李松海 薛天飞/译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57.《推开幸福教育之门》

高峰/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8.《伟大的小心灵:和孩子们聊聊哲学思辨》

[美]玛丽埃塔·麦卡蒂/著 凌春秀/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9.《为了更好的教育》

李镇西/著

江西教育出版社

60.《温和而坚定的教养:激发孩子的学习活力》

罗敏畅/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61.《文明的比较》

[英]艾伦·麦克法兰/著 荀晓雅/译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62.《文学的个人史——鲁迅传述和〈朝花夕拾〉》

吴俊/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3.《我的百科人生》

吴良镛/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64.《向山而行》

杨筱艳/著

中国和平出版社

65.《小孩童大观念:基于绘本的儿童哲学教育》

[美]托马斯·E.沃顿伯格/著 柯婷 韦彩云/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66.《小石匠:云冈的故事》

郑岩/著 李星明/绘

海豚出版社

67.《校长的超越》

童喜喜/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68.《新方案·新课标·新征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研读》

吴刚平 安桂清 周文叶/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9.《许倬云十日谈》

许倬云/讲授 冯俊文/整理

广东人民出版社

70.《学科作业体系设计指引》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义务教育高质量基础性作业体系建设项目组/编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71.《学习的进化》

倪闽景/著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72.《学习理论的日常教学应用》

[英]卡萝尔·汤普森 莉迪娅·斯彭斯利/著

郭晓娜/译

上海教育出版社

73.《雪豹梅朵》

刘炎林/文 李赞谦/图

贵州人民出版社

74.《养育的觉醒》

张贵勇/著

湖南教育出版社

75.《一代文宗欧阳修十讲》

洪本健/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76.《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案例式解读丛书》

李铁安 杨九诠/总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77.《有且仅有》

于是 林晓桦/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78.《幼儿教师的教育哲学观——通向幸福的教育之道》

胡华/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79.《幼儿为本 师幼同行——幼儿园课程实践与创新的多种样态》

苏婧等/编著

地质出版社

80.《幼儿园里的学习力衔接课》

赵微/主编

中国纺织出版社

81.《与世界对话》(第二辑)

傅国涌/编著

晨光出版社

82.《在家读诗》

薛瑞萍/著

江西教育出版社

83.《知心书(第五辑)》(5册)

[法]克里斯托夫·安德烈、丽贝卡·尚克兰、阿兰·布拉克尼耶、洛朗·施米特、马克-安德烈·迪富尔/著

欧瑜 张之简 周行/译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84.《“中国的文化”系列》(12册)

亲近母语/策划 朱爱朝 孔晓艳 冷玉斌等/编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85.《中国儿童百科全书》(第三版)

本书编委会/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86.《中国绘画简史》

陈师曾/著

中国画报出版社

87.《中国教育的百年记忆》

翟博/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88.《中国美术五千年》

杨琪/著

中信出版集团

89.《中国诗词曲史略》

张伯伟/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90.《朱永新谈读书》

朱永新/著

商务印书馆

(“90佳”书单按书名音序排列)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年12月30日读书周刊

责任编辑|王佳实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中国教育报APP吧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有哪些专心治学的故事书籍(有哪些专心治学的故事)

师生故事的书籍有哪些书名(师生故事的书籍有哪些)

有什么经典故事书(有哪些经典的书籍故事)

有爱情小故事的书籍吗(有爱情小故事的书籍)

让人有故事的书籍有哪些(让人有故事的书籍)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6日 星期一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有没有好的故事书推荐(推荐有好多故事的书籍)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79691.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