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西周廉洁的故事有哪些人物(西周廉洁的故事有哪些)

2023-02-26 09:50:01 技术常识4 简单易懂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4913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3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廉之语·廉洁司法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渭南市中级人民法院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西周廉洁的故事有哪些1

“廉之语·廉洁司法故事”展播活动,旨在通过身边人的心路历程、体会感悟、先进事迹的分享,展现渭南法院系统法官干警忠诚担当、勤勉务实、锐意进取、廉洁司法良好形象,诠释法官职业赋予的司法力量的伟大,诠释公正司法、司法廉洁对促进社会稳定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展示法官干警把“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落实到办好每一个案件,做好每一件工作的信心、勇气和决心,进而带动全体法官干警公正廉洁担当的司法信念,扎实推进“双进”工作,争创一流法院。

四知拒金——参观杨震廉政博物馆有感

渭南中院刑一庭员额法官 赵 勇

东汉的杨震以“四知”拒金的故事流传千古,其公正廉洁、不谋私利的品格为人所称道,其故事也成为现代廉政教育的好题材。其家风延续后代,缔造的“四世三公”天下流传。前往潼关县秦东镇四知村杨震廉政博物馆拜谒的人们络绎不绝。

杨震为官期间,始终以“清白吏”为座右铭,严于律己,“不受私谒”。杨震在由荆州刺史调任山东东莱太守赴任途中,路经昌邑县(今山东巨野县东南)时,县令王密得知杨震途经本县,为了报答杨震在荆州刺史任上举“茂才”(秀才)提拔自己的恩情,特备黄金十斤,趁夜深人静时送予恩公。谁知杨震拒不接受,反将王密数落一番。

杨震说道,正因为我了解你的真才实学,才提拔举荐你,希望你做一个廉洁奉公的好官。你这样做,违背了我的初衷和对你的厚望,也说明你不知道我的为人。为国效力是你对我最好的回报,而不是送金赠银。王密还坚持,说现在夜深,无人知道。杨震怒道:“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说无人知道呢!”王密羞愧难当,只好作罢。杨震“暮夜却金”、不徇私情被传为佳话,后人称其为“四知先生”。明朝宋濂诗《赞杨震》:关西夫子,刺史荆州。载迁东莱,四知名流。台涉太尉,清白遗休。

学生为感谢恩师的提拔之恩,以黄金馈赠,更无别事相求,看似正常的人情交往,但实则不然。杨震怒斥行贿送礼者,就是制止了这种官场不正之风,避免了歪风邪气的盛行。

参观完四知堂,步入后面东西两侧的清风廊,这里展现的是从西周到清代72位清官的图像、生平事迹及名言警句,振聋发聩,引人深思,将清廉文化及为官之道进一步发扬光大。对于个人来说,不贪不占、清廉一生才会无愧无悔。春秋时期鲁国的宰相公仪休也是不贪的典范。他喜欢吃鱼,于是有人投其所好,给其送鱼,他不接受。有人问其故。他说,我如果收了别人的鱼,就得按别人的意思办事,势必会歪曲违背法律,宰相就会被罢免,那时候拿什么去买鱼呢?老子曾说,这才是真正懂得爱惜自己的人。

孔子的弟子子罕在宋国为官,时秉国政,位列六卿。有人慕其名送给他一块美玉,被他拒绝,说:“我把不贪心作为宝,你把宝玉作为宝。我若收下你这块玉,我们都失去了自己的宝,还不如各人留着各自的宝物好啊!”人民公仆无论水平高低,能力大小,只要坚持以民为本,以廉为宝,定会立于不败之地。

古往今来,为民奔走的圣贤之士、为国操劳的仁人志士多矣。“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是李大钊清贫一生的真实写照。他终生致力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并为此献出宝贵的生命。李家三代,家风如一。李大钊之孙李宏塔说:“祖父虽然早早地就走了,但他留下了丰富的革命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清正勤谨的家风延续了近百年,传承了几代人。”李大钊的后辈们继承了李大钊留下来的好家风,以艰苦朴素为荣,生活节俭,克己奉公,一生清廉。

浩然厅是我们此行的终点,这里展示的是杨氏家风家训,杨震“清白传家”的思想对后世子孙产生了重大影响,历朝历代杨氏英杰层出不穷。优良的传统、良好的家风是宝贵的财产,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我们的一生保驾护航。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为了党的事业,焦裕禄用服务人民的公仆情怀,孔繁森等共产党人用亲民爱民的实际行动,为老百姓谋幸福,把博大无私的爱献给祖国和人民。

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身影,奋战在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的一线。新时代的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应该挺直腰杆,竖起脊梁,拒腐防变,廉洁奉公,砥砺前行。

唯如此,才能“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来源:渭南日报

西周廉洁的故事有哪些2

西周克商以后,积极总结和汲取殷商亡国的历史教训,不断加强政治意识反思,在政治制度建设与政治伦理构建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做法,最终形成了以“封建制”“宗法制”和“礼乐等级制”为主要内容的“大地域”天下国家治理模式,塑造了辉煌的西周文明,堪称中国古代“大一统”政治的1.0版,成为中国早期国家迈向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在廉政建设方面,西周统治者特别注重突出强调“天命”与“明德”、“保民”之间的内在关联,提出了一系列廉政原则与廉政思想,强调“明德慎罚”和“保民”理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对中国传统治理体系中的廉政与廉政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历史影响。但到了西周末期,因为在政治实践中破坏了原有的廉政原则,也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西周时期非常重视廉政制度的建设,并逐渐探索并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制度

第一,通过册命制度,以明确君臣关系,确定王臣尽心为政的本分。西周时期的官员任命和诸侯分封,均有一个正式而隆重的册命仪式。册命之际,周王在宗庙前向南而立,受命的官员在其上级引导下入场,面向北。册命时,书命的史官把册命书交给王,周王让宣命的史官宣读,并把命书交与受命官员。册命仪式的背后,是周王与受命官员之间达成的政治契约。在册命中,周王要反复申命“勿废朕令”,官员和诸侯也表态要“万年永保臣天子”。这表明,在西周君臣关系的确立中,已有相关权利职责的要求,体现了廉政伦理的内在要求。

第二,设立专职监察部门。西周时期,有“准人”之官,负责司法和政务监察。而据《周礼·春官·小宰》,西周时期还“以官府之六叙正群吏:一曰以叙正其位,二曰以叙进其治,三曰以叙作其事,四曰以叙制其食,五曰以叙受其会,六曰以叙听其情”。这里说言的“官府六叙”,就包含着对于吏治考察的六个基本方面。此外,《小宰》还有“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的说法,进一步明确了考察官员的六条廉政标准:所谓“善”者,指的是业务专精熟练;所谓“能”者,指的是政令执行有才干;所谓“敬”者,强调的是不懈于位,恪尽职守,勉力工作;所谓“正”者,强调做事的方正不曲,坚持原则性;所谓“法”者,强调的是依法行事,守法不失;所谓“辨”者,强调的是处事分明,无有疑惑。唐人贾公彦认为:“此经六事,皆先言廉,后言善能之等,故知将廉为本。廉者,洁不滥浊也。”据此可知,周人对官员廉政行为的考核,已是包含德、能、勤、绩等多个方面的要求,突出廉洁从政的要求。

第三,注重对于民意的搜集和反馈。《史记·周本纪》有“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天子听政,从公卿到普通贵族,甚至到庶人平民都要提出意见,这种民意的反馈制度,也是西周廉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加强法律建设,对违法行为施以刑罚。《尚书·康诰》记载,周公列举了几类应严惩的大罪,其中提到的“元恶大憝”,首先是“不孝不友”,不守人伦;其次是不循用常法(“不率大戛”);此外,还有造言惑众,不念王室,不用王令,危害君主,等等。《康诰》还强调,治民者如果不能教导自己家人,而他的内外官员威虐于民、放弃王命的,也要接受相应惩戒。据《周礼·小宰》记载,天子派出专职巡查人员,以木铎巡行天下,宣布法度,定期考核官吏业绩,对于其中有违法违禁行为者,则施以相应的刑罚。另据《周礼·春官·宰夫》记载,“岁终,则令群吏正岁会……正岁,则以法警戒群吏……书其能者与其良者,而以告于上。”也强调对官吏的警戒教育,确定优劣的制度性考核措施。

第五,任用贤臣,强调贤臣治国。《尚书》中有一篇《君奭》,记述周公与召公奭讨论如何辅佐成王。周公说道:上天赏赐中正平和的大臣,正是之前商代能长久保有国运的关键。如今我们记住这一点,就能够治理好我们新建的王朝。周公又举例说,文王获得天命,不仅因为他有“修和有夏”的能力,他还有诸如虢叔、闳夭、散宜生、泰颠、南宫括等等贤臣辅佐。他们奔走效力,引导文教,文王才能降明德给国人。这些贤臣秉持美德,了解天威,竭尽全力辅助文王。武王成功,也多亏有四位贤臣赞助。可知天命的维持,不是君主一人的责任,而是君臣上下的共同使命。如今成王年轻,正需要您与我一道齐心协力,共济时艰。此外,《尚书·顾命》记康王即位时发布诰命,其中提到,“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保乂王家”,也是强调贤臣治国的重要性。

西周中后期,廉政伦理日渐败坏,廉政制度不断瓦解,为后世留下了值得沉痛反思的历史教训

西周政治,以文、武、周公时期为初创时代,对建立廉政制度多有强调;成康昭穆是其巩固和向外扩张时期,国力达到强势的顶峰;穆王之后,共、懿、孝、夷时期,王朝内部秩序开始出现不稳定的倾向。周懿王以后,王室内部矛盾加剧,王位继承出现了不正常的现象,懿王死后,其弟孝王立,表明周初确立的父死子继传统受到破坏。孝王嗣后,诸侯复立懿王太子为夷王,开启了诸侯集体干预王政的先河,意味着王室权威的进一步下降。

——西周中期以后,廉政秩序的破坏,首先表现在君臣关系的变异方面。

种种情况表明,西周中期以后,政治松弛的现象日渐突出,导致君臣关系变异,进而出现了破坏性的吏治改易现象。西周中期以后的君臣关系变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西周时期,王室分封诸侯,以藩屏周,诸侯对天子有服从的义务。但西周晚期开始,随着分封出去的地方诸侯国势力的逐渐变强,周天子的权威却日渐衰萎。周夷王时候,就有诸侯不参加定期朝见。周天子与地方封国国君的关系,也逐渐紧张起来。如山东地区的齐国,本是西周分封在东方的重要据点之一,但由于齐国国君跟周王关系的紧张,其国君哀公被夷王烹杀。

另一方面,周王朝内部的周王与王臣关系,也出现了变异。在周代,天下所有的人民都应是周天子的臣民。《诗经》所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这个意思。周王册命诸侯和王朝官员,令其效忠王室,只有通过周王册命、与周王建立起直接的君臣关系的,才能代表周王实施管理和统治;地方诸侯和王朝官员,也仿照类似的册命仪式,令自己的臣属效忠于己,由此造成了西周君臣关系层叠架构的现象。一旦诸侯、王朝官员的忠诚度下降,王权君命就很难贯彻和执行下去。

西周早期的献簋,记毕公栌伯的家臣献,同时受到了来自周王和其主人毕公栌伯的赏赐,铭文中表达了对受到天子赏赐的感激之情:“枼(世)不忘献身在毕公家,受天子休”。但到了西周晚期,柞接受了周王“司五邑甸人事”册命,铭文中的致谢对象,却只有自己的上级“仲大师”了。许倬云先生认为,这种情况表明“柞担任的是王官,接受的是王命……柞作器‘对扬仲大师休’而不再‘对扬王休’,与铜器颂扬的文词惯例不合。这种受职公堂谢恩私门的情形,可能是王政陵夷,也可能是由于世官制已摇摇欲坠,任官的候选任必须有人保荐,有人赏识,有人考评;于是得官者对这位恩人感激涕零了。”作为王朝的官员,只知有恩主,不知有周王,正是西周君臣关系变异的写照。

——西周廉政秩序的破坏,还集中表现在王官的任命领域,愈来愈强调世官世禄,导致任人唯亲、权力集中于权臣的现象日渐普遍。

西周王权统治,非常依赖贵族家族的支持。有许多贵族家族,世代担任王官,这就是西周时期的“世官”现象。如西周时期的召公和召伯虎。此外,还有毛氏一族,武王时有毛叔,成王时有毛公,周穆王时毛班“作四方极”(班簋),宣王时毛公厝权倾一朝。金文中的毛伯、毛叔,也曾在王朝任职。总的来说,西周王朝政治中处于显要地位的贵族家族,早期有周、召、毕氏,中期有毛、井、虢叔氏,晚期则为毛、虢、荣、南宫、召氏等等。西周中期以后,随着世袭政治的权力固化,任人唯亲现象逐渐成为常态。不仅如此,西周晚期,出现了专权擅行的权臣。比如西周晚期的毛公,几乎执掌所有王朝事务以及王宫内务;还有番生,受命管理卿事寮、太史寮以及公族事务。

西周晚期,权力高度集中和垄断于权臣之手,也远远超过此前,由此进一步导致了王政的陵夷。有些职位较低、地位较卑的中下层王官,因其能够接近周王,就可以利用自己职司特殊性,谋取较高的政治地位或经济利益。比如原先处于内朝、地位较低的膳夫,原本是负责为周王做饭的厨师长,但因其与周王关系接近,靠近权力中心,逐渐拥有了较大的权力。西周晚期的膳夫克,颇得周王宠信,周王一次赏赐他舆服、钟鼓之外,还赐人、赐七处田地,从受赐内容的丰富程度看,在现存的西周晚期金文中已算非常少见。此外,周王还册命他出纳王命,使之具有了“钦差大臣”一般的权力。这些情况的出现,不仅导致了礼乐等级秩序的破坏,还会进一步滋生权力寻租现象,使一些人获利发迹。如金文记载,有一位负责为周王制作保管毛皮大衣的官员裘卫,就利用自己掌管朝觐用品的便利,从贵族矩伯手中换取了十多块田地,成为“突然发迹的人”。

——西周末年的政治危机,最为典型的事件,是厉王时期的“国人暴动”和幽王时期的褒姒之乱。

这两个事件的爆发,均与西周廉政伦理和廉政制度的破坏有密切关系。

周厉王原是夷王之子。夷王死后,厉王即位,“暴虐奢傲”(《史记·周本纪》),导致西周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国语·周语》记载,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荣夷公在聚敛财物方面很有一手,以“好专利”著称。大夫芮良夫进谏说,“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厉王不以为然,任凭荣夷公对国人进行勒索掠夺,引起了国人的强烈不满。芮良夫引用历史上夏桀、商纣不道招致丧家亡国的例子,规劝厉王,厉王置若罔闻。

周厉王对芮良夫的规谏,不以为意,依旧专宠荣夷公,使得人民怨声载道,“国人谤王”。召公规谏厉王:人民已不堪忍受了。厉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在如此恐怖气氛之下,国人人人自危,不敢说话,在路上见面,也只能用眼色打招呼。(《国语·周语》)。厉王得意地对召公说:“你看,现在没有人议论朝政了吧?”召公感叹说:“这只是在堵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老百姓的嘴,比堵住河流还要可怕);河流被壅塞,一旦决堤,会伤很多人;堵住老百姓的口,也是一样啊。就算一时有用,又能堵多久呢?”厉王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他的变本加厉的做法,最终引发了国人的暴动,厉王被流放,“出奔于彘”(今山西霍县东北),最后死于彘地。由此可见,放弃廉政伦理,放任官员以权谋私,会严重地威胁到统治所依靠的基础力量,乃至会发生根本性的治理危机。

周厉王死后,其子周宣王即位。宣王亲历国人暴动,对厉王的错误有所反思,他在政务上做了不少改进,使政局有所恢复,史称“宣王中兴”。但宣王的努力,依然无法阻止西周王权衰弱的总体趋势。宣王死后,其子幽王即位。幽王任用“佞巧善谀好利”的虢石父为卿士,“弃高明昭显而好谗慝暗昧”,有七个佞臣占据朝廷高位,随意征发赋税,导致民众哀怨。不仅如此,周幽王还偏好女色,宠幸褒姒,荒于政事,引起国人的不满。周幽王乱政,对西周建国时期的廉政伦理和廉政制度造成极大破坏,最终导致西方戎狄的侵入,周人被迫东迁,西周于是灭亡,其教训不可谓不沉痛。

(作者黄爱梅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西周廉洁的故事有哪些3

寇准:“圈茶”飘廉香

赵宙

图为寇准雕像

寇准 (961-1023),字平仲,北宋政治家,华州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人。19岁中进士,22岁任成安知县。因德才兼备,政绩突出,受到宋太宗赏识,官至宰相。至今,在河北省成安县还流传着寇准秉公断案、达济天下的许多故事。在刘兰芳播讲的长篇评书《杨家将》里,寇准是这样的官像:头上的乌纱帽,可能年头太久了,又旧又破,有一个帽翅用什么东西绑着,往下耷拉着。“皇帝要找这么一个寒酸苦主,到京城去断潘杨大案?”一见面,便令钦差大人大惊失色。更绝的是寇准招待钦差用的茶叶,竟然是“把草帽摘下来撕下一圈,用手搓巴搓巴放到壶里、沏上水”,还起了个名字叫“圈茶”。钦差觉得苦涩难咽,寇准却如饮甘泉,一个劲儿地捧附“好茶解渴”。圈茶,一种飘着廉香的茶,笑翻了全国听众。

历史上的寇准确实是一位勤政廉政的好官。公元983年至公元986年,寇准任成安县令,时值宋辽纷争,战火不绝,徭役不断,哀怨遍地,积案如山。寇准令衙役在衙前贴出告示:“本官初来乍到,暂停一切堂断,诉讼一律造册候处。”暗地里,他化装私访,早出晚归,调查、搜集黑绅恶霸罪证。嗅到危险的恶人,联名上告大名府,参寇准终日游逛,不务正业,当官不为。府尹差人调查,果然衙不开、案不理,勃然大怒,亲自督查。

见大名府尹光临,寇准当即在衙前贴出告示:“本官明日升堂,有冤诉冤,有仇诉仇,所有官司明过不候。”次日,县衙原被告云集,寇准稳坐公堂,府尹并坐于右,衙皂两旁站立,寇准响木一拍升堂:“本官审案不拘俗套,原告、被告一起陈述。”整个公堂之上人声鼎沸,震耳欲聋,府尹只好掩耳呆坐。半个时辰状词方毕,寇准依次断案,法度严谨,判罚到位,堂下众呼青天,府尹大人转怒为喜,连连赞许。这就是寇准“眼观千家状,耳听万人言”的由来。接着,寇准又重拳出击,惩办了那些作恶多端的贪官污吏、恶霸豪绅,大快了民心。

河北省成安县检察院检察长申玉良说——寇准在成安任职期间,为官清廉,痛恨奢侈。据其家谱记载,寇准远祖在西周时就当朝为官,他的父亲官至五代后晋国公,可谓“官二代”,而寇准受皇朝重用,平步青云断潘杨,凭的是他把成安治理得“县泰民安”。他励精图治,关注民生,治理漳河,修堤筑坝,灌溉良田,造福一方,因功绩卓著,荣升为宰相。

范仲淹赞誉寇准“寇莱公澶渊之役,而能左右天子,不动如山,天下谓之大忠”。王安石称赞他:“欢盟从此至今日,丞相莱公功第一。”如今在成安县城不仅有寇准庙、寇公厅,还有寇公门、寇公路等,都是为了纪念寇准而建。寇准在成安做了三年零六个月的县令,成安百姓世代为这位清官自豪。

近年来,成安县检察院注重挖掘寇准这一历史人物题材,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效仿古人勤政廉政,叫响社会公德必守、职业道德必有、家庭美德必固、个人品德必修。

(本报通讯员赵宙)

来源:检察日报

西周成功的故事有哪些人物(西周成功的故事有哪些)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6日 星期一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西周廉洁的故事有哪些人物(西周廉洁的故事有哪些)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78300.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