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宇航的名字有什么故事和寓意(宇航的名字有什么故事)

2023-02-22 05:40:01 技术常识4 详解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8374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1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从冰糖葫芦到宇航熊猫——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创作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新华社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宇航的名字有什么故事1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题:从冰糖葫芦到宇航熊猫——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创作故事

新华社记者姬烨 汪涌 王梦

在吉祥物评审过程中,冰糖葫芦的创意作品入围前十,这就是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最初的创意来源。这一作品来自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团队。

2018年10月10日,冬奥组委宣讲团来到广州美院进行宣讲。虽然那时距离征集截止日期已经很近,广州美院党委书记谢昌晶当即表示,要举全校之力做好设计的征集工作。他们第一时间组建了吉祥物设计团队,同时明确了此次将以集体创作的形式进行作品的创作和署名。

在初评和复评之后,2019年1月20日,北京冬奥组委主席办公会议指出,吉祥物设计方案的深化修改要突出冬奥元素、中国元素,造型要生动可爱、富有创意、被多数人认可。会议从10组吉祥物入选设计方案类别中,研究确定了深化修改类别。其中,冰糖葫芦方案位列其中。

1月25日,冬奥组委遴选了10名吉祥物设计方案修改专家,正式组建吉祥物设计方案修改专家组,为每一组设计团队都提供指导建议。

同一天,冬奥组委正式与广州美院设计团队联系,要求团队对自己的入围作品进行修改。

短暂开心过后,设计团队迎来的是长达7个月的漫长且颇感压力的修改过程。从最初的冰糖葫芦,到最终的“冰墩墩”,他们进行的大大小小修改不计其数,草图上万张,相关文件累计超过100G。

按照冬奥组委的要求,广州美院设计团队需要在2月13日也就是正月初九递交围绕这件作品的第一轮修改方案,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春节假期“泡汤”了。但大家没有怨言,正月初三早上八点半,全体成员准时出现在广美昌岗校区综合设计楼705工作室。这个工作室也成为接下来7个月设计团队的主阵地。

冰糖葫芦的创意正是出自广州美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刘平云之手,他说冰糖葫芦是他儿时对北京的记忆,而且糖葫芦外表的“冰壳”也与冰雪运动“或多或少有些联系”。

设计团队在元宵节前一天交出了第二份修改方案。经过短暂但又漫长的10天等待,新的修改意见是保留冰壳的创意,尝试围绕其他珍稀或特色动物展开设计。广美设计团队在冰壳里做了许多尝试,有鹿、虎、兔子,考虑到冬奥会正值春节,他们还设计了元宵、饺子等等。

出于保密需要,每次递交修改方案,都需要团队成员从广州“人肉快递”到北京冬奥组委,有的成员往返北京近20次,有时为了提升效率,还要当天往返。

广美设计团队负责人、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曹雪笑言,这7个月来京的次数已经超过他整个前半生来京的次数,“我原本最讨厌坐飞机,但现在已经习惯了,反倒是(冬奥组委)林老师几天不叫我来,我就难受。”

曹雪说的林老师就是林存真,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的设计者,如今她已经从中央美院调到冬奥组委,担任文化活动部高级专家。

3月,修改专家组建议更加突出动物特征,进一步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并且提出了吉祥物设计方案应融入互联网、新技术、时尚文化等元素的建议,明确了卡通动物、拟人化、科技化、立体化的深化修改方向。

整个3月和4月,广美设计团队对吉祥物形象的概念表达、角色造型、动作比例、装饰纹样、五官细节、说明文案和设计元素进行反复修改。

经过无数次的摸索,他们的修改重点终于逐渐明朗——被冰壳包裹的熊猫。

吉祥物评委会主席、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副会长蒋效愚解释说,选择动物作为吉祥物是冬奥会一个通行的做法,但选择在各种大型活动都担当过吉祥物的熊猫,相当于给自己出了一道难题。“选择熊猫确实有出人意料的感觉,但细想又在情理当中。”

“你设计的熊猫要与以往不同,而且还要与冬奥会相匹配。”蒋效愚说,“虽然是个难题,但只要我们有创新,就会有独特魅力。因为熊猫是我们的国宝,是世界上独一无二、中国本土的珍稀动物。国际上看到熊猫,就知道它代表中国,不用任何语言解释都会被认同。”

从设计内行角度来讲,选熊猫则是把双刃剑,因为用熊猫的太多了,如何做出一个易于传播、可爱、非传统的熊猫?

为此,广美设计团队专门成立一个资料组,把能收集到的熊猫资料全部收集,每天都去比对分析,无论是在冬奥组委办公室,还是广美工作间,都贴满了各式各样的熊猫图样。

由于冰壳的创意一直被保留下来,设计团队发现这种带透明冰壳的熊猫,之前没人做过。但还是感觉冰壳熊猫与冬奥会的联系不够。

“那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老觉得这吉祥物少点什么东西,虽然有冰晶外壳,跟冰有直接关系,但怎么就和冬奥会密切联系在一起,怎么就说它是冬奥会吉祥物,不是别的活动的吉祥物呢?”林存真指出了当时遭遇的困境。

由于迟迟无法突破,大家甚至一度怀疑这个方案是否可行。为了吉祥物,团队成员没少熬夜,在煎熬中过日子,也没少抱怨。可一旦难得地在交完稿等待消息的“安逸”时间中,又无比期待地想熬夜,用曹雪的话说:“我们还能熬说明我们还有希望,如果不让我们熬了,也就说明我们没戏了,所以,熬熬更健康。”

果然,灵感就在这种等待和期盼中悄然而至。4月30日,广美设计团队又一次进驻冬奥组委。“那天大家一起探讨,突然有个想法说能不能把‘冰丝带’融进去?”林存真说,这一下“点醒”了大家。当象征着冰雪运动赛道的彩色光环出现在熊猫脸庞时,这个身穿冰壳的吉祥物看上去酷似航天员,一下有了未来感、科技感,又是“冰丝带”,又有冰晶外壳,而且是中国国宝,全球人都爱的动物,这样马上就很清晰了。

围绕冰晶外壳和流动线条带来的速度感,设计团队又把代表互联网时代的5G概念加入其中,把熊猫头部装饰的彩色光环打造成可以赋能的能量环,让“宇航熊猫”的形象更加饱满丰富。

“(加入‘冰丝带’之后)效果特别炫,跟之前完全不同,所以那是一个大突破,‘宇航熊猫’抛开了之前所有(熊猫)的内容和特色。那个时候,我们感觉天要亮了!”刘平云激动地说。

突破瓶颈之后,团队朝着比较精确的方向进行小细节修改。在熊猫的掌心,为了表达爱心、和平的理念,他们画了一个心形图案。此外,还借鉴了入围十强的小学生作品中关于雪板图形的灵感,在熊猫的背后,把连接两个胳膊的黑色图案构成了一个雪板的图形。

5月,北京冬奥组委召开主席办公会议,听取吉祥物修改方案、社会评议情况以及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意见情况汇报。会议研究确定了4组候选方案。

2019年7月初,广美团队得到进一步的指示,对之前并行的三个吉祥物造型设计做出取舍和侧重,专注冰壳熊猫的修改完善。

广美团队与冬奥组委沟通,除了进京开会,更多是在电话或者网上,但因为保密,双方在非面对面沟通时只能用“暗号”交流,比如不能提“熊猫”二字,甚至连“黑眼圈”都不能说。

随着冰壳熊猫的方案逐渐完善,起名字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冬奥组委广泛动员,借助许多“外脑”。有人可能没有看到吉祥物的样子,就告诉他们几个点。

“当时外国人、小孩子都帮我们起名字,还有文学作者、艺术家等等,我们收到了几百个名字,在这几百个名字中来挑选适合冬奥会、冬残奥会吉祥物的名字,其实是很难的工作。”林存真说,要让中国人和外国人读起来都顺口、能理解,理念还要好,更重要的是过得了商标查重。

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当时吉祥物的名字并没有被要求注册。但如今国际奥委会专门提出名字也需要注册。在起名的时候,两个字的名字就放弃了,因为很难过查重关。当时就说起三个或四个字的名字。

冰壳熊猫的最初创意来自冰糖葫芦,“其实冰糖葫芦原来也叫糖墩儿,‘墩儿’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词。有一种北方冬天的特点,也特别亲切,像邻家小孩一样特别健康、活泼、可爱。”林存真说,“一有这想法以后,马上去网上查,结果没有重复的。后来又发现,南方人和外国人很难读出‘墩儿’,后来我们就改成了‘冰墩墩’。”

吉祥物正式发布前夕,在北京冬奥组委联合泵站5楼办公室,广州美术学院书记谢昌晶和设计团队正式得到冬奥组委确认,他们提交的方案被选为北京冬奥会吉祥物。

宣布的那一刻,设计团队的成员无不流下眼泪。谢昌晶说:“我们代表了南方为咱们北京冬奥会做的一个特别的贡献。南方少见冰雪,它对冰雪运动更加渴望和憧憬。我们是粤港澳大湾区独立建制的美术学校,现在取得这样的成绩,对于我们引领大湾区的美术设计发展将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

回望这段充实的岁月,曹雪不无感慨地说:“这个瞬间,就像过电影一样的,刹那间,所有不容易的感受全部涌到我的脑海里了。”

刘平云为了这个胖胖的吉祥物,2019年初以来瘦了十几斤,连原来束着个马尾辫的长头发都剃成了光头,留起了胡须。“我们之前也做过类似这样的吉祥物设计,一般来讲一周、一个月就搞定了。这个的话现在看来是满满的一个路程,不断地加压,不断地去推进、不断去修改,确实让我们整个身心受到很大的挑战。”(完)

宇航的名字有什么故事2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王新禧

1917年3月14日,下午六时。苏黎世图书馆的管理员收拾着一张堆满书籍的阅览桌,他惊讶地发现,这个座位上每天都第一个来图书馆的那位借书人,其所借阅的一大堆政经军史图书中,竟然还夹杂着数本威尔斯的科幻小说、珀西瓦尔关于火星的著作、库普林的《液体太阳》……同为科幻爱好者的管理员登时心生好感,便想着明天与那位秃顶的借书人好好聊聊。

然而,借书人一去不回头。

他秘密潜回祖国,领导了一场改变全球战略格局的大革命。大革命最丰硕的果实,就是诞生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此后,苏联快速崛起,在各个领域都擎天立地,气吞万里。其科技力量更是惊人:最早和平利用原子能、最早开启星际航行的大门、最早带领全人类探索太空……昂霄耸壑,壮阔恢宏。

弹指百年匆匆,曾有的建树与辉煌,不该随着苏联的逝去而被遗忘。特别是其既涌动着强劲的文学潮汐,又澎湃着忘我科学精神的科幻小说领域,还有那么多值得记忆、钩沉的经典。故此,本文特撷取苏联科幻星空中最耀目的三颗星辰与读者同赏。

幻梦始诞 科学家写硬科幻

前文所描绘的列宁在苏黎世图书馆的画面,虽未必尽然如此,但它也完全有可能发生。列宁从不反对科学幻想,他认为人类应努力探索未知世界。

105年前的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涤故鼎新,处处新风尚新气象,科学界与文艺界亦不例外。1921年初开始,列宁引导国家经济全面转向社会主义建设,文化领域的管制也随之宽松,高层又有意借科学文艺作品提高国民素质,苏联科幻小说在此相对优越的大环境下,迎来了第一次繁荣。

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1857-1935)是上世纪20年代苏联科幻文学界的代表者与领头人。作为现代航天学、火箭理论和星际飞行的奠基者,齐氏于十岁时不幸得病,听力迟钝,无法在学校中正常学习,只能选择边做小工边自学。他系统自修完了中学到大学的全部数理化课程,同时阅读了大量的科幻小说。这些小说不但为贫穷的他打开了一扇感知希望的窗口,也强有力地推动他走向广袤的科学天地,并为之奉献一生。

齐奥尔科夫斯基

在所有的科学门类中,齐氏对宇宙飞船与星际交通最感兴趣。然而在旧俄时代,无数像他这样的有志青年大志难抒。不愿蹉跎光阴的齐氏,为了向人们宣传建造星际火箭的梦想,干脆自己提笔创作小说,书写心中的热望。其创作期横跨沙俄与苏俄两个时代,第一部科幻长篇《在月球上》和第二部作品《宇宙在召唤》,分别创作于1878年和1895年,但在旧社会的恶劣环境下,发表相当困难,影响也是寥寥。社会巨变后,齐氏的才智终于得到应有发挥,不但在喷气飞行原理和太空飞行理论方面卓有建树,他最著名的科幻小说《在地球之外》也于1920年出版。

《在地球之外》

少年时期阅读的凡尔纳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在齐奥尔科夫斯基脑海中根深蒂固,他据此提出了“地球虽然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躺在这个摇篮中”的著名论断,并身体力行地为人类飞出地球的航天事业不懈努力。《在地球之外》的情节也围绕太空火箭、星际旅行展开,故事从幻想中的2017年开始,七名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齐聚在喜马拉雅山的一座城堡中,讨论乘坐火箭飞船到太空旅行的计划。他们在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的带领下,首先进行了环绕地球的飞行,然后降落在月球上,接着继续飞行到火星附近,最终完成了在整个太阳系的旅行,返回地球。地球上的人们受他们探索精神的鼓舞,大批移民到外层空间,住进了环绕于地球轨道上的温室城市。

《在地球之外》属于真正的科学家写硬科幻,它详细讲述了有严格科学根据的星际旅行的计划与实现手段。自学成才的齐氏凭借深厚的数学和力学知识,对火箭飞行和太空探索进行了严谨的科学数据计算与论证,探讨了人类飞向宇宙的可行性与实现方法。他通过大量嵌入科学知识的“技术性硬文字”,巨细靡遗地叙述了太空飞行、在飞船中生活、辐射防护服等超前的设想,尤其是小说中重点提到的人造重力旋转装置,是在太空中建立移民城市的关键构想,对后世的太空移民计划有着重大启迪。就连西方国家都承认他是预言太空殖民的先知。

自从“冲出摇篮论”提出后,人类的科幻作品就从未脱离对宇宙整体的遐想与欲望。走出地球襁褓的人类,在光明的太空中向自己孤陋寡闻的过去投去了最大胆的嘲笑。1935年9月19日,齐奥尔科夫斯基辞世,苏联政府为他举行了盛大葬礼,备极哀荣。如今,他那极有预见力的“幻想”,例如火箭列车、载人航天、太阳帆、“天梯”理论(太空电梯)、探索太阳系等都已实现或正在实现中。他点燃的宇航火炬,将以人类最伟大梦想的姿态,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齐奥尔科夫斯基纪念邮票

大师激情 科幻小说大众化

就在齐奥尔科夫斯基老骥伏枥、奋笔疾书之际,人称“小托尔斯泰”的阿列克谢·托尔斯泰(1882-1945),在流亡海外五年后,重回祖国怀抱。这个旧时代的高贵伯爵,此际决心彻底与白俄决裂,投身到讴歌人民政府的大潮中。

阿列克谢·托尔斯泰

世人知晓并铭记阿·托尔斯泰,大多是通过他的不朽巨著《彼得大帝》《苦难的历程》。阅历丰富、视野广阔、文化素养极高的小托尔斯泰,在苏联文学史上开辟了全景式史诗写作的先河。相较之下,他的两部科幻小说《阿爱里塔》和《加林的双曲线体》在中国就不那么有名,然而,此二作承前启后,开辟了科幻小说大众化的新路,意义非凡。

为响应苏联建国后的航天热,托尔斯泰用科幻文学的形式宣扬着苏维埃宇宙革命的万丈豪情。《阿爱里塔》的主人公罗希是位工程师、发明家,他认为无线电台里收到的奇怪信号,是火星人在与地球通讯,便和老红军古谢夫一道乘坐卵形火箭飞到火星探险。在这片红色大地上,富于幻想、生性浪漫的罗希与火星统治者的女儿,美丽的阿爱里塔相爱了。然而此时的火星专制横行,工农饱受压迫。古谢夫目睹火星人民的苦难,毅然担负起领导火星劳苦大众推翻黑暗统治的重任。阿爱里塔在爱人与父亲之间左右为难。最后,火星起义失败了,阿爱里塔协助罗希和古谢夫逃离了火星。罗希与阿爱里塔被迫分开,抱恨终天。

托尔斯泰在1922年动笔写《阿爱里塔》时,还在流亡途中,归国后续写完全书。他笔下的火星简直就是沙俄的翻版,颟顸腐朽的火星政府与满怀激情、无所畏惧的革命战士形成鲜明对比。地道的威尔斯式探险和巴勒斯式浪漫相结合,还有对幻想火星逼真传神的描摹、对人物情感生动细腻的刻画,赋予了该作进入主流文学的资格,使其成为被西方接受的第一部苏联科幻小说。同时这也是一部符合苏维埃价值与利益取向的科幻小说,所以得到政府的大力推介,高尔基更对其热烈赞扬。不少苏联青少年第一次接触科幻,便是通过该作。

根据阿·托尔斯泰原著改编的电影《火星女王阿爱里塔》

来自旧营垒的托尔斯泰,真诚地与新政权合作,三获斯大林奖,是克里姆林宫接待的常客。在优越的写作环境中,他的第二部长篇科幻小说《加林的双曲线体》(又译《大独裁者》)问世了。该书初稿写于1926年,经反复修订,截止1937年共出了四版。主人公俄国工程师加林,发明了一种可产生死亡射线的双曲线体,无敌于天下。美国大亨罗林格帮他买下一座岛,用岛上的液体黄金为根基建立起强大的科技帝国。全欧洲慑于死亡射线的威力,都不得不屈从于加林,加林成为大独裁者。后来幸亏一名苏联侦缉员发起工人革命,摧毁了科技帝国。

这部小说是托尔斯泰所经历的复杂思想转变的艺术反映,有着强烈的批判资本主义色彩。其以加林隐喻希特勒,以罗林格隐喻美帝国主义,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察照出法西斯的萌发,以及美国伪装民主,妄图独霸世界的野心。其间资本与科学、间谍与爱国者、个人英雄主义与集体主义进行殊死缠斗的情形,正是彼时世界真实斗争的投影。各方势力围绕着双曲线体展开的明争暗斗,无情揭露了西方社会尔虞我诈、私欲膨胀的黑暗面。

《加林的双曲线体》

托尔斯泰的如椽大笔下绝无空言,加林的所有行为,都依据了科学的基础与可能性而进行。托尔斯泰从大量的物理、天文、化学书籍里寻找资料,并寻求科学院博士的帮助,甚至还自学了最新的微分子学理论。这些苦功让小说在硬件方面显得有理有据,科学见解独到精辟;在软件方面更因为托尔斯泰大师级的文笔所造就的惊心场景、动魄情节,而倍增可读性。特别是姿色绝伦的黄金岛女王卓娅,给苏联科幻史留下了第一个难忘的女性形象。

奇思妙想 开辟幻想新天地

苏联科幻小说行世之初,在故事性、新奇性、趣味性上并不那么特别吸引人。广大的普通读者,读小说首先是为了消遣,满是深刻思想性的“高大上”作品,看不了几页就扔了。卿不食鱼,何言授渔?长此以往,科幻小说就要在老教授的书架上蒙尘吃灰了。这时,一个职业化的科幻作家横空出世了,他名叫亚历山大·别利亚耶夫,后来成为苏联科幻公认坐头把交椅的大师。他的地位,就相当于今日中国科幻界的刘慈欣。套用某研究者的话来讲,“他凭一人之力,把苏联科幻提升到了世界水平。”

别利亚耶夫

别利亚耶夫1884年3月生于斯摩棱斯克,少儿时代的他完全不理会父亲安排的宗教道路,自管自地沉浸在凡尔纳、威尔斯、博格林的科幻作品里,心灵随着大师们的生花妙笔驰飞天外。按理说,爱科学的孩子该有好果子吃,可惜,他入戏太深了,科幻小说虽然开拓了他的学识与视野,但智力上他毕竟只是个稚童。他向往自己能像凡尔纳笔下的主人公一样飞向天空、飞出地球,于是在某一天,他爬上草棚顶,纵身一跃……

别利亚耶夫摔伤了脊椎,虽然救了过来,但就此落下了隐患。伤愈后,他上学、毕业、求职,辛苦地奔忙糊口。1916年,病魔突降,摔伤脊椎的后遗症演变成了严重的脊椎结核。别利亚耶夫倒在了病床上,并且时刻面临着瘫痪的威胁。但是,依靠顽强的意志与惊人的复健毅力,特别是新恋人的鼓励,别利亚耶夫在苦熬三年后,竟然奇迹般战胜了病魔。这三年里,他不仅收获了爱情,还因为刻苦阅读,收获了更多的知识财富。其中一篇来自科学杂志的复活死者器官的文章,启发他萌生了一个奇妙的想法。

1925年,一本叫作《世界追踪者》的杂志上,登出了一部题材新颖的科幻小说,其名为《陶威尔教授的头颅》。小说的作者正是别利亚耶夫,而灵感就源自当年卧病时读的那篇复活器官的文章。这部处女作真实反映了作者经历病痛时苦闷挣扎的内心世界,在技术派硬科幻和宣教式科幻占据彼时科幻界主流的形势下,成功开辟了通俗化阅读科幻的崭新道路,甫一发表即引发轰动,读者与评论界好评如潮。

《陶威尔教授的头颅》

头颅移植是医学上一个非常大胆的设想,科学界迄今仍无法实现。别利亚耶夫把深奥的生理学医学知识、非凡的科学想象,用朴实淳美的文字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带领革命激情渐渐冷却的苏联读者走进此前从未接触过的幻想新天地。小说既有着前所未有的恐怖成分,又有不寻常的精巧构思。“合成的人究竟算是谁”的技术伦理拷问、科学家在探索器官移植时内心善与恶的斗争等等,无不撼人心魄。而且作者巧妙地将故事发生地设置在西方国家,通过对资本主义人性贪婪的披露,批判了苏联对立面的罪恶。这样的创作手法,既紧张惊险,让读者看得大呼过瘾,又符合“主旋律”,一炮而红也是意料中事了。

科幻创作的成功,让别利亚耶夫的心灵有了依靠,科幻杂志的约稿信也纷纷飞来。为了给多家刊物供稿,他写起了短篇。这期间一个知识渊博、性情诙谐的科学怪人伊万·瓦格纳在他笔下诞生了,以《瓦格纳教授的发明》为总标题的系列短篇陆续来到读者们的书架上。瓦格纳发明了不需要睡眠的方法,能用大脑的两个半球同时进行两件工作,所以他取得的成就远胜同侪。各种稀奇古怪的趣事伴随着瓦格纳的发明而发生,一系列貌似荒唐滑稽的发明背后,其实都隐藏着新奇的科学知识与合理的解释。读者阅毕,无不为别氏宏渊的科学知识所折服。

别利亚耶夫小说连载页面

仰望星空 打开追寻真理之窗

1920年代中后期,由于“新经济政策”所带来的短暂的苏联私人出版的繁荣,苏联图书市场上充斥着译自欧美的通俗科幻小说,占据了科幻阅读的大半河山,但别利亚耶夫的作品与它们同台竞技,从不曾落在下风。通俗易懂,没有阅读障碍又感人至深,是其最大的竞争法宝。

1928年,别利亚耶夫再度开始长篇创作。《水陆两栖人》通过阿根廷名医改造印第安孩子,使其获得水陆两栖能力,结果却导致两栖人受到宗教与世俗迫害的故事,深刻揭示出在唯利是图的社会里,任何科技突破都将面对社会阴暗面的戕害。纯洁、胆怯的印第安两栖人,尽管拥有非凡的能力,最终却只能远离尘嚣,孤独地在茫茫大海中了此残生。道德与艺术交缠而成的反思之力,在结尾扑面而来,摇撼人心。

1929年完成的《世界主宰》,在别氏小说中哲思性最为深刻,作者塑造了一个野心勃勃的枭雄人物斯迪纳,并把他的国籍设定成俄国的世仇德国。青年科学家斯迪纳发明了一部能操纵人类思想意识的机器,并利用这台机器兴风作浪,一步步击败国家力量,控制了全国经济命脉,并妄图做世界的主宰……

思想遥感可说是最可怕的黑科技,人类的自由意志与情感一旦沦为可控制的工具,结果必然是恐怖而凄惨的。时值希特勒行将掌权之际,法西斯利用强势手段控制人们的思想,企图成为世界主宰。斯迪纳的狂妄与野心,正是希特勒性格特征的体现。别利亚耶夫把德国作为故事发生地,绝非偶然和随意的。他用幻想、虚构的事件,向世人警示了极有可能出现的全球性危机的可怕。正与邪、自由与禁锢、黑暗和进步等一系列哲理问题在作品中也都有深入的探讨。

进入1930年代,别利亚耶夫作为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忠实拥趸,开始放眼星空,创作火箭和宇航题材的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是1933年的《跃入苍穹》。该小说故事以共产主义革命为背景,一群西方国家的上层人物,因恐惧革命,集资创办了一家建造宇宙飞船的公司,期望能远离被革命烈焰包围的地球,在茫茫宇宙中找到一个“世外桃源”。然而在飞行过程中,上层人物们发现驾驶员是个共产党员,认为他不可靠,于是强行自驾飞船,导致飞船在金星迫降。在金星上,这帮寄生虫仍想剥削劳动者,但现在有了共产党的领导,劳动者们团结一心,占领并修好了飞船,将资产阶级抛弃在金星。当飞船返回地球时,发现共产主义已经实现,人类进入了科技高度发达的大同社会。

别氏曾多次参与宇航火箭创建工作,对火箭理论十分熟悉。《跃入苍穹》不但介绍了宇航学说,同时还预言了火箭(导弹)将被用于人类的疯狂战争。作者更在行文中穿插了轻喜剧的笔调,嘲弄挖苦寄生阶级,令全书在紧张之余又有适当的轻松风趣,吸引读者不倦追看。

别利亚耶夫在1939年创作的《“康爱齐”星》全面向齐奥尔科夫斯基致敬,用宇航之父的名字给一颗人造卫星命名,并让一名生物学家和女友乘火箭去“康爱齐”星考察旅行,一路上所见所闻均以齐氏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展开畅想,笔致动人,如游记般令人观之心境畅快。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别利亚耶夫的身体状况日益恶化。他强撑病体,完成了最后一部小说《飞人阿利埃尔》,于1942年1月6日溘然长逝。他小时候凭借梦想从屋顶纵身跃下,以“飞天”始,以《飞人》终,也可算得其所哉。

《飞人阿利埃尔》是一部充满梦幻诗意的科幻小说,是别利亚耶夫毕生追求的文学化升华。他把儿时企盼人能自由飞翔的梦想寄托在主人公阿利埃尔身上,塑造了一个一生都在向往自由,却不曾享受过一天幸福自主的主人公。“阿利埃尔”的原意是空气之神,能够腾云驾雾,在天空飞行往来。阿利埃尔本是英国贵族,以人工控制分子运动的方法,具有了能够飞天的“特异功能”。他不甘被恶势力利用,即使身陷绝境,依旧不减飞向广阔新天地的信念。作者遵循着俄国小说固有的同情被侮辱被损害者的传统,在科学幻想之外又倾注了人道主义的光芒,借助对科学知识的诠释和遐想,展示着人间百态与人类的共有情感,进而冷静而有力地鞭笞嘲讽了西方上流社会的伪善与自私。

别氏知识渊博,作品题材广泛,涉及物理、生物、海洋、环保、医学、宇航、考古、无线电等多个领域。在短暂的十六年时间里,他共创作了十七部长篇科幻小说和三十多篇中短篇,除了上述有代表性的长篇外,尚有长篇《沉船岛》《神秘的眼睛》《最后一个大西洲人》《在北极》;中篇《永生粮》《空气贩子》《不死不活》《失面人》《看不见的光》《水下生涯》《雪人》;科幻电影剧本《发光的人》等杰作。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大陆翻译的别利亚耶夫小说内页

这些作品不但内容生动,对未来进行大胆幻想,而且善于在矛盾与冲突中展开情节,巧妙地将科幻故事与主人公的命运有机结合起来,绚丽多彩、光怪陆离,让人不忍释卷。此外,别氏作品还有一个共性,即全都立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进行创作,从不凭空臆造,具有确切推进科学进步的较大催化作用。科学是它们坚实的骨架,幻想是它们华美的灵魂,更有深邃到挥之不去的哲理思考延伸它们的魅力。它们形象地描绘了苏联科学上的新成就与新理想,以共产主义的科学精神教育青少年,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为苏联及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青少年打开了一扇仰望星空、追寻真理的天窗。

小结

尽管苏联科幻小说“前三巨头”都已化作星辰,但他们传留下来的作品曾经承前启后,夯实了苏俄科学文艺的根基,滋润了无数读者索求未知、向往远方的心灵。而其中呼吁人类建设美好未来的崇高精神,将一直激励一代代读者用科学的力量不懈奋斗,探索进步。如今,中国的航天与科幻事业方兴未艾,我们若以之为镜鉴,依然会大有裨益。

宇航的名字有什么故事3

极目新闻记者 余渊

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发射。随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指挥大厅里,看到火箭顺利升空的一幕,一名披着齐肩长发的女子长出了一口气。她是长征二号F火箭总设计师,来自湖北恩施的幕后英雄,有着让人一眼难忘的名字——容易。

父亲取名希望“小马吃草容易些”

神舟十二飞天,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史性的一刻,也是容易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然而,她远在湖北的父亲,却并没有守在电视机前。

“我不敢看。”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容易的父亲这样吐露心声。他说,最近几天,他没有和女儿通过电话,就连微信消息都没有发过。神舟十二发射太重要了,他害怕女儿因为自己分心。

得知发射成功后,容易的父亲才敢回看火箭升空时的画面。他拿出手机,给女儿发了一条祝贺微信,但并没有收到回复,“这么重要的发射,她压力太大了,肯定忙得脱不开身。”

在央视的直播画面中,容易的父亲看到了女儿熟悉的脸庞。面对镜头,容易表示这次是她第一次担任运载火箭总设计师的岗位,火箭发射时“有一点紧张,也有一些不舍,但更多的是期待,其实也是充满信心的”。她说,虽然空间站任务对火箭和自己都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但火箭发射非常优异,不辱使命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直播时,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也走进镜头中说道:“你看见她了,就容易了!”

随着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容易”的名字也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对于这位载人航天火箭唯一的女总设计师,大家给予了这样的赞美:“设计火箭就和吃饭一样容易”、“火箭上天难吗?总设计师:大家好,我叫容易”、“容易其实真不容易”。

关于“容易”这个名字,确实是有故事的。容易的父亲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女儿属马,当年在给女儿取名字的时候,希望“小马儿吃草你那个容易一些”,也希望将来女儿遇事能够顺遂,“最开始其实叫容艺,后来才改成了容易。”

数学老师眼中的独特思维女孩

毫无疑问,容易是整个恩施的骄傲。今年早些时候,容易的母校恩施市第一中学重新修建了校门,新修的校门旁,有一面张贴有优秀校友照片和个人简介的外墙,容易便在其中。

谭瑞卿是容易的高中数学老师,当年也是恩施一中的副校长,在他眼中,容易是一个有着独特思维的学生。谭瑞卿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当年数学考试时,容易做起题目和其他学生都不一样,“她总是先从最后的大题开始做起,先啃硬骨头,印象中数学成绩从没低于120分。”

早在高中三年之前,谭瑞卿就知道了学校有个叫容易的女孩。谭瑞卿说,恩施一中分为初中部和高中部,作为市里的重点学校,孩子想要考进初中部是非常不容易的,当年即使是在重点班内,容易也是其中拔尖的学生。除了学习成绩优异,容易还是班长,同时也是学校学生会主席。

如父母所愿,在学习成绩上,容易一直都是最顶尖的那个。从考上重点中学,到考取国防科技大学航天技术系,再到保送清华大学读硕士、博士,毕业后进入航天领域,容易的求学、工作之路一直都很顺利。

当年,被保送到清华大学之后,容易曾给谭瑞卿写过一封信。谭瑞卿说,至今他还保存着当年的信件,那时读到信里的内容,他就意识到容易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抱负的姑娘,“她能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我感到无比骄傲。”

容易和谭瑞卿在学校合影留念(受访者供图)

容易送给谭瑞卿的纪念册(受访者供图)

谭瑞卿记得,上一次与容易见面,是在2017年的夏天。那时候,他陪着容易一家人,回恩施一中看了看,在教学楼门前,两人合影留念。那一年正好是神舟十一发射的第二年,容易还特地给他带了一套神舟十一的纪念册。

每次发射对她都是一场“大考”

在火箭领域里,女性想要脱颖而出是及其困难的,容易肩负的压力之巨大,常人难以想象。

容易1978年出生,湖北恩施人,土家族,200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3月博士后出站,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某型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等。

自参加工作以来,容易先后参加了长征七号和长征二号F火箭的总体设计工作,在任长征二号F火箭总体设计师期间,她主要完成了故检逃逸总体设计的工作。据了解,故障检测系统和逃逸救生系统是为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而专门研制的系统,也是载人火箭特有的系统。一旦发生危及航天员生命的事故,火箭就要当机立断,通过逃逸塔等设施,让航天员脱离险境。

在一次采访中,容易曾提起,在火箭飞行过程中,大家最不希望发挥作用的,就是故障检测和逃逸救生两大系统。但平日里,大家都必须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对待这项工作,因为一旦需要它们发挥作用,对判断的正确性和决策的可靠性,其要求是极高的。

容易全程参与了载人航天工程交会对接和空间实验室的所有六次任务,两次担任火箭系统逃逸安控负责人、一次参加逃逸安控技术把关、三次担任发射现场火箭指挥。

每次发射都意味着迎接一场“大考”。容易曾说,坐在指控大厅里,总感觉像在考场里一样,既激动又紧张。当回忆起第一次参加发射任务的场景时,容易表示火箭升空的那一刹那,她突然变得冷静了,因为经过多轮严密的技术攻关和验证,自己没什么可紧张的。

如今,容易再一次漂亮完成了不容易的任务。未来,逐梦太空的路途注定不会容易,但这个来自恩施的土家姑娘,又何曾停下奋勇向前的脚步。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5日 星期日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宇航的名字有什么故事和寓意(宇航的名字有什么故事)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76026.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