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有插叙和倒叙的故事有哪些(有插叙和倒叙的故事)

2023-02-21 16:18:01 技术常识4 新人要懂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2650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32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记叙文写作技法:倒叙和插叙的叙述方法,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语文梦工场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插叙和倒叙的故事1

【学习目标】

一、了解记叙文六要素等有关常识。

二、掌握叙述的顺序中倒叙和插叙的叙述方法。

【学习重、难点】

一、掌握记叙文叙述几种叙述顺序。

二、倒叙和插叙的使用。

【学习流程】

模块一、知识准备(课前完成)

记叙文的基础知识

定义: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 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

1、请同学们回忆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2.请同学们回忆填空

记叙文的基本表达方式: 和 。

你了解的叙述的顺序有哪几种?写下来,与别人交流一下。

模块二、名家指导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文字,了解四种叙述顺序。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

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采用这种方法,文章脉络清晰。顺叙的方法又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如《最后的常春藤叶》就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故事,情节的推进呈现明显的单一线索,环环相扣,没有安排刻意的曲折和暗线。即便是故事最后,老画家死于肺炎,欧·亨利也没有故作神秘,而是让两个生者直接面对这个事实,故事戛然而止。二是以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来叙述事件,如《藤野先生》一文,就是从作者到东京开始写起,再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相处中的几件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崇敬;三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如课文《我与地坛》(节选),是散文的前两部分内容,表面上一是写地坛,一是写母爱,相对独立,各自成篇;但实际上二者互为说明,互为映照,都是在描写母亲的伟大。前者是用象征的手法描写地坛——大地母亲的伟大,后者是用写实的笔触再现生身母亲的伟大,两部分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有机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具有象征类比意义的浑然整体。不论是地坛还是母亲,都是给予作者生存感悟、重获新生的精神源泉。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例如《背影》中,用“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用最难忘怀的是父亲的“背影”,别开生面地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绵绵情思。然后再细致地叙写父亲的背影,抒发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感情,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倒叙法的好处在于:一是可以引发思考,形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是便于作者调动情感,勾起对往事的深情回忆,更符合生活的真实。使用倒叙方法应注意的是:文章开头交代了事件的结局后,要转回到事件的开头,从起因写起;在叙述完事件的经过后,还要回到结局上来,看《背影》文末:……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就做到了首尾相合、结构完整。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如鲁迅的《故乡》中有两处插叙。一处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引出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插叙。另一处是对杨二嫂形象的回忆。这两处插叙使闰土、杨二嫂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形象及不同生活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充实了文章内容,深入开掘了主题思想。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繁琐累赘。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如《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泥岗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看到这里,读者自然生疑: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这时,作者不慌不忙地交代了吴用、晁盖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绍了使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这样,通过补叙使得事件真相大白。由此可见,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断,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断“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

在一篇记叙文中,记叙的顺序往往是复杂的,各种叙述顺序常可以综合使用。

模块三、佳作范例

泥土情怀

吴昊馨

去年二月,外公上城里做了阑尾手术,之后住在我家里将近一个月。如此的“娇生惯养”显然让大半辈子扎在地里的外公不习惯了,他想给家里做些事。做饭?煤气灶,电饭煲还勉强凑合,微波炉就简直摸不着头脑了。“挣扎”了几天,外公改变了方向,扬言要给我们种点绿植,改一改我们家死气沉沉的现状。

妈妈找来5个花盆,里头装满了土,全是以往买回来的成品绿植,不出一月全死了。外公凑上前去,看了看土色,黑紫黑紫的。又用手指摁了摁测测硬度,接着撮起一小把在指间捏了捏、放到鼻前闻一闻。眉头一皱,将土掸回了盆中,不屑的说:“这算个什么土,还不是种什么死什么!”妈妈争辩到:“这些是营养土,营养成分都配得好好的,浇点水就能活。”外公撇起嘴,仿佛很嫌厌的样子。

下午外公要我帮他带路,出去挖点土。我还从没见过种东西,十分好奇,领着他左看右看,却也没有适合的土,外公要求高,建筑工地的沙土不要,干裂的黄土不要,这可让我上哪找?最后我跳进花坛子拨弄一盆土,拖着他赶紧跑,怕别人看见了骂。回家后,外公就着满满一盆土挑挑拣拣,一边拣一边抱怨:“我说这城里的草怎么的这么蔫头搭脑的呢,就这土也配叫土?”说着又从土里扒出了一缕塑料,外公气得连连摇头。外公长满老茧的手抚摸着这些土,挑出石块,枯枝,捏碎土块,一会儿工夫一整盆土只剩一半多。外公往里浇了点水,不种什么,说要先“醒醒土。”他庄严地把半盆土搁在了阳台上,望着他们,外公轻轻说道:“土是有灵气的,你甭指望不侍弄就有好收成,你对他好,它才给你回报。”

几天后,我上学了,外公也回家了,临走前把那盆土种上了东西,并叮嘱妈妈天天浇水,不得偷懒。妈妈留外公多住些时候,他不肯,还说“城里的日子太难熬,十天半月闻不见土腥味,憋死了。”

外公走了,妈妈也天天浇水。这土里也没多大动静。外公种的什么呢?是月季?兰花?还是芦荟?

外公回家十天后,打电话来了,他对我说:“还是家里舒坦,看着地里头即是什么也不长,那泥巴都让人感觉实在。”我笑了,外公这辈子都离不开那几亩地了。

我每天都去看那个那个颇有悬念的花盆,一直猜不到外公种了什么,今天望着“挣挣”地往上窜的葱芽,我忽然领悟,这青青的芽,黑黑的土里,就是外公质朴的泥土情怀。

点评:这是一篇以“泥土情怀”为题的命题作文,小作用质朴而不失个性的语言叙说了一个与泥土相关的故事,刻画了一位具有泥土品格的人物——外公。文章采用顺叙的方式,从去年二月外公来我家暂住说起,细细地述说起老人为我们培养绿植的过程。中间两段看不上所谓“营养土”和挑剔“城里土”的描写尤为出彩,幽默风趣又饱含深意,活脱脱写出了一位对泥土一往情深“土是有灵气的,你甭指望不侍弄就有好收成,你对他好,它才给你回报”,热爱泥土并懂得泥土以至于离不开泥土“十天半月闻不见土腥味,就憋死了”的老人。

文章采用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顺叙方法,完全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叙述自然却颇有悬念,感情真挚,细节传神,是符合新高考写实精神的典范之作。

你要好好的

向方朦

晚自习下课后,慢慢地收拾起东西,下楼,推车,学校里已经没有几个人了。我故意留到最后走,是想一个人静一静。【写情绪伏下文故事】

父母的不理解,老师的误会,同学之间的小矛盾。一时间,心里被这些烦恼充满了,堵得喘不过气来。【简省,轻描淡写极见笔力】

出校门口,迎面来了一个老师,应该是某个送学生下晚自习的主任吧。我习惯性地说了一句“老师再见”,主任似乎略有惊讶:“哎!你好!”——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场景了。就在我经过他的时候,他突然很亲切地说:“要好好的呀!”这样一句熟悉的话让还沉浸在烦恼之中的我产生了幻觉,仿佛那一刻,我不是他的学生,而是他的孩子。我心头一颤,忙回头想看清楚他是谁。昏黄的路灯下,他只留给我一个柔和而亲切的背影。【此处语言形象,将人物、事件、景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造成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也许他只是看天色太晚,我一个女孩子又没有人结伴回家,有点担心,就关心了一下。但就是这句再普通不过的话让我感动到想流泪。【写作记叙文时,在记叙和描写的基础上,适当穿插抒情和议论不仅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而且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记得读幼儿园、小学时,学校离我家不远,我都是自己去学校。每天出门前,妈妈都会叮嘱一声:“要好好的呀!”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只当是“再见”之类的告别语,并无多少感觉。

到了这儿来上学,妈妈不在身边了,外婆在这里照顾我。由于我骑车技术较差,跑车又难控制。刚开学那一阵子,我三天两头出状况,外婆很放心不下,每天早上出门前也总叮咛一句:“路上小心,要好好的啊!”现在我自以为技术过硬了,就没把这句放在心上,有时甚至觉得烦。但外婆每天都不忘说这句话。

其实,家里最唠叨的人是爸爸。他有事没事都会打电话给我。有时实在没话讲,关心两句后竟然问我有没有事要跟他讲,每次我都绞尽脑汁找话题,痛苦得很,以至于后来听到电话响我就想躲起来。但是,我忘不了的是每次爸爸打电话给我最后一句都是:“在那边要好好的啊!”听到最后我都没感觉了,就三个字:真麻烦!

也许我就是这样,习惯了别人的关心,从而忘记了感动,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生气。

也是到现在,我才明白,一句“要好好的啊!”实在包含了太多。

这就是生活的真谛了。好好地学习,好好地生活,好好地和人相处,这些才是最重要的。只要能够“好好的”,那点小矛盾、小误会、小摩擦又算得了什么呢?!

一阵晚风吹来,我顿觉神清气爽,忙加快了速度,外婆一定还在灯下等我呢。【首尾呼应,自然收束】

总评:一句话,一片情。一个不经意就感动了自己和别人,文章取材于真实的校园学习生活,本无很强的故事情节,故用最自然的开头,第二段是个插叙,这使得文章的情感真实有据,并且增强了情节的张力。于是有了下文小小的情节深深的感动。

从一句看似无心的话语回溯到从前,又满载感动和感悟从往事中轻盈的冲出,中间三段叙事是典型的插叙,而三段叙事本身则采用顺叙方式娓娓道来,自然成文毫无重复累赘之感。妈妈叮嘱的亲切,外婆叮咛的固执,爸爸唠叨的无趣,声声入耳,句句关情,都被“你要好好的”这一句再朴实不过的话语轻轻串起。这正是插叙的成功运用。

一阵晚风吹过,插叙结束,故事又回到原点,情绪豁然开朗了,通过插叙,文章骨肉丰盈,情绪饱满。读者仿佛和主人公一起经历了一次心灵之旅。

真情和自然是优秀记叙文的不二法门。这是一篇满分的考场作文,成功的记叙文永远都不是那种胡编乱造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百转千回的故事,在学习生活中遭遇痛苦情绪低落是经常有的事情,孩子出门前家长轻轻关照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的温馨记忆,而和家人通电话,与老师在校园中相逢致问候的场景也很普通,如此寻常的素材,经过用心构思,在叙述顺序上有精巧的安排,便写成了打动人心的作品。

模块四、文题布置

请以“那年秋(春、夏、冬)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至少要用两种叙述顺序。

记叙文中插叙的作用插叙的作用有三:一是,在叙事时运用插叙,可使所写的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分,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更鲜明、更深刻。二是,运用插叙,可以起到补充主要事件或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三是,加上插叙,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A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分,起到补充主要事件的作用。B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可以起到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C使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更鲜明、更深刻。D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一)母亲的菊花

(1)自从去年冬天父亲去世后,母亲便再没有拍过照片。我知道母亲是怕睹物伤情,因为以前的照片都是他们两人的合影。(2)这一年开春,长期憋闷的竹鞭爆开了,几十只尖钻捅破泥层,玩命似地往上蹿,母亲看着那节节飙升的绿势,眉目间有些开朗了。我说:\"妈,拍张照片吧。\"母亲叹口气,刚有些活泛的脸色又黯淡下去,\"等等吧。\"我没敢再说话。(3)仲夏时节,门前的景象壮观起来,整个麦地忽拉一下就变了颜色,千丝万缕的金线在天地间交织。母亲眯缝着眼,瞅着那一地金黄,脸上的表情生动起来。我说:\"妈,来张照片怎么样?\"\"再等等吧。\"她的目光投向远方,我想,她大概又想起父亲来。(4)风泼过来像一碗冷水的时候,已经是秋天了。田地里仰躺着一大片割倒的庄稼,一眼望去顿时空旷了许多。一种繁华落尽的感觉侵袭过来,我以为母亲的心情是不能好了。不想回屋后,发现母亲眉宇间竟隐约着几分喜气。\"再等几天,给我拍张照吧。\"我先是觉得惊喜,因为母亲终于能让心灵从阴影里迈出步来,摊在阳光下晾晒。同时我也有几分疑惑,母亲究竟在等什么呢?一天,母亲对我说:\"那菊花该开了吧,什么时候开了,你就给我照张相。\"(5)我顿时明白母亲等待的是什么了。父亲生花,常说养花可以怡情冶志,多年来一直汲汲此道,倒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清芬和愉悦。园前屋后,常见黄桃白李迎风摇曳,天井阳台,更有杜鹃、山茶步步生姿,窗台上的一盆文竹,檐角垂下的几线薜荔,无不透出盎然的生机和喜悦。但在这么多的花品中,父亲最喜爱的,还是后园篱下的几丛菊花。他一生淡泊名利,专心做学问,还有一手好书画,画菊是他的擅长,疏疏几笔,白纸黑墨,却透出凛凛的秋意和风骨。他常说菊花飘逸清高,最具品格。我幼时承欢膝下,耳濡目染,对这花中君子,向来有种偏爱。母亲与父亲相处日久,受到的影响想必会更深吧。于是从这一天开始,我与母亲一起展开了等待。(6)树叶是最先落下的,一片片在风中悬舞;然后是牵牛花,再也发不出那每个清晨都要吹响的生命的号角;后来连不时迸绽美丽火花的月季也消沉了。光秃秃的枝头上挂满了一颗颗糖葫芦似的圆珠。时光一天天地流走,篱下那些菊花的花蕾却探出嫩绿的头,有些还鼓胀开来,咧开惊喜的小嘴。母亲注视着菊花,眼中的笑意越发深了。如果说所有的等待都是一种惩罚的话,那么我想也许会有一个例外,那就是等待花开,等待美丽的绽放。一日晨起,我没有看见母亲,推门出外,却见母亲站在篱旁,两朵菊花早吐露开来,黄灿灿的像两张嗔喜的笑脸。以后的几天里,我们的等待已经变成一种享受,因为随时都会有惊喜撞进我们眼中。(7)终于有一天,母亲对我说:\"替我拍张照吧。\"我默默地拿起相机陪母亲走了出去。在秋天的阳光下,那些菊花明亮而安详,细长蜷曲的花瓣里涌动着一个个金黄的漩涡。母亲站在花前仿佛受到感染,我赶紧按下快门,留住了这永恒的瞬间。以后的日子里,母亲常常捧着那张照片端详,脸上也有了舒展的笑容。(8)篱下的菊花到底输给了时间,次第在枝头萎谢了。当最后一朵美丽也在时光中老去,我惊讶地发现那么多的黄花竟没有一朵从枝头落下。\"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在我们的生命中总有一些东西是需要坚守的,正如母亲对父亲的深情。(9)母亲的菊花在沁凉的秋风中,在萧索的枝头上,紧紧凝结着不肯掉落。 选文(5)段的插叙部分有什么作用?补充交代了母亲要等菊花开再拍照的原因,突出了母亲对父亲的深情,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使行文有起伏,避免了平铺直叙。

(二)萝卜花

①萝卜花是一个女人雕的,用料是萝卜,她把它雕成一朵朵月季花的模样。花盛开,很喜人。

②女人在小城的一条小巷子里摆地摊儿,卖小炒。一小罐煤气,一张简单的操作平台,木板做的,用来放锅碗盘碟,她的摊子就摆开了。她卖的小炒只三样:土豆丝炒牛肉,土豆丝炒鸡蛋,土豆丝炒猪肉。

③女人30岁左右,瘦,皮肤白皙,长头发用发卡别在脑后。惹眼的是她的衣着,整天沾着油锅的,应该很油腻才是,却不。她的衣服及干净,外面罩着白围裙。衣领那儿,露出里面的一点红,是红毛衣,或红围巾。她过一会儿,就换一下围裙,换一下袖套,以保持整体衣着的干净。很让人惊奇且喜欢的是,她每卖一份小炒,就在装给你的方便盒里放上一朵雕刻的萝卜花。这样装在盒子里的,才好看。她说。

④不知是因为女人的干净,还是她的萝卜花,一到吃饭时间,女人的摊子前,总围满人。五块钱一份的小炒,大家多很耐心的等待着。女人不停地翻铲,而后装在方便盒里,而后放上一朵萝卜花。整个过程,充满美感。于是,一朵一朵素雅的萝卜花,就开到了人的饭桌上。

⑤我也去买女人的小炒。去的次数多了,渐渐知道她的故事。

⑥女人原先有个很殷实的家。男人是搞建筑的,很有些钱。但不幸的是,在一次建筑中,男人从尚未完工的高楼上摔下来,被送进医院,医院当场就下了病危通知书。女人几乎倾尽所有,抢救男人,才捡回半条命--男人瘫痪了。

⑦生活的优裕不再。年幼的孩子,瘫痪的男人,女人得一肩扛一个。她考虑了许久,决心摆摊儿卖小炒。有人劝她,街上那么多家饭店,你卖小炒能卖得出去吗?女人想,也是。总的弄点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吧?于是她想到了雕刻萝卜花。当她静静地坐在桌旁雕画时,她突然被自己手上的美镇住了,一根再普通不过的胡萝卜,在眨眼之间,竟能开出一小朵一小朵的花来。女人的心,一下子充满期望和向往。

⑧就这样,女人的小炒摊子,摆开了,并且很快成为小城的一道风景。下班了赶不上做菜的人,都会相互招呼一声,去买一份萝卜花吧。就都晃到女人的摊儿前来了。

⑨一次,我开玩笑地问女人,攒了多少钱了?女人笑而不答。一小朵一小朵的萝卜花,很认真地开在她的手边。

⑩不多久,女人竟出人意料地盘下了一家酒店,用她积攒的钱。她负责配菜,她把瘫痪的男人,接到店里管账。女人依然衣着干净,在所有的菜肴里,依然喜欢放上一朵她雕刻的萝卜花。菜不但是吃的,也是用来看的呢。她说,眼睛亮着。一旁的男人,气色也好,没有颓废的样子。⑾女人的酒店,慢慢地出了名。提起萝卜花,大家都知道。 从全文看,文中(6)(7)两段的记叙顺序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插叙,交代上街买小炒,雕萝卜花的原因,突出了这个女人的坚强勇敢,对丈夫对家庭的爱;使行文有起伏。

谢谢,你拉得真好

①和朋友一起外出,在天桥上遇见了一个少年在卖艺。

②少年一身破旧的衣服,肩上的小提琴也很破旧,他的脸上一副麻木的表情,身前的盆子里散落着几枚硬币。我不知道他努力演奏的是什么音乐,但是我能清楚地分辨出,他的技艺并不高超。

③我掏出钱包,想同样丢下几枚硬币。朋友阻止了我的举动,拉着我站在那里倾听起来。少年的眸子显露出一丝生气,琴声也不再那么枯涩。一曲奏罢,朋友对少年鞠了一躬,掏出几张人民币放在盆子里,对少年说了句:“谢谢,你拉得真好。”我清楚地看到,少年的眸子里有亮晶晶的东西滑落。

④朋友是个小有名气的小提琴家,他怎么会赞扬如此蹩脚的技艺呢?和朋友离开天桥后,我问起朋友刚才的举动。朋友叹了口气说:“这个孩子像极了当年的我。”于是,朋友对我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⑤在他在读高中的时候,决定报考音乐专业,但贫寒的家境在为他买了一把便宜的小提琴后,根本无法把他送到辅导学校去学习小提琴。为了筹集自己的学费,他带着小提琴,用他那蹩脚的技艺在天桥上卖艺。天桥上人来人往,偶尔有好心人丢下几枚硬币,伴随着的是怜悯的目光。本就有些自卑的朋友感觉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他感觉到他的技艺逐步下降,他的行为是对艺术的一种亵渎。有很多次他都想跑回家,发誓再也不去卖艺了。

⑥有一天,在他卖艺的时候,有个老人站在他的旁边静静倾听。在临走的时候,老人对他鞠了一躬,对他说:“谢谢你,你拉得真好。”朋友第一次感觉到了尊重,感觉到了对艺术的尊重,对人的尊重。从那以后,朋友在外出卖艺的时候,再也不是以自卑的心态去演奏,而是倾注了所有的热情,用心去演奏,技艺也不断提高。

⑦“后来,我读了大学,却再也没有见到过那个老人。”朋友对我说,“时至今日,我一直都在感激老人。是他告诉我,尊重远远比廉价的怜悯更为重要。”

⑧我深深地被打动了。是啊,对于一个落魄的人来说,尊重远远比廉价的怜悯更为重要。

⑤⑥段在继续的顺序中属于什么?有什么作用?插叙。补充交代了我对天桥上的少年说“谢谢,你拉得真好”的原因,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尊重比廉价的怜悯更重要。使行文有起伏,避免了平铺直叙。(使行文有起伏,不呆板)

有插叙和倒叙的故事2

●考点讲练

【考点】

①第③④⑤段是插叙文字,结合全文分析这几段文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江苏 宿迁市)《拔下钥匙》

②从全文看,文中(11)—(20)自然段记叙的顺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插叙”)(岳阳市)《差一分钱》

【考点讲析】

“顺叙”也称正叙,叙述的手法之一。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作用:使叙述的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

“倒叙”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作用: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和结构的单调。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作用: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

补叙的作用:在叙事之后再补充叙述事件的结果等内容。补叙只对情节中的人、事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

插叙写的是相关的两件事,而倒叙和补叙都是同一件事。

【考点测试】

一、 河北省 别动世界上最美的那朵花

①温丝莱特是一个美丽的英国小姑娘。她有着一头金黄的鬈发,粉嫩的脸蛋上长着一双大大的蓝眼睛,长长的睫毛忽闪忽闪的。她的嗓音柔婉甜美,非常动听。她一笑起来脸上就像绽开了一朵花。街区的人都亲切地称她为“雷丁市的安淇儿”。

②雷丁市是伯克郡的一个辖区,那里花木繁盛,风景如画,气候舒适宜人。经常有外地人来到这里定居。这年春天,温丝莱特家的左邻新搬来了一位老妇人——珍妮芙太太。她是一个孀妇,无儿无女,只有一个侄子,也不在身边,因而显得非常孤单。大人们都很忙,没有人愿意在她家门前驻足片刻。老妇人却吸引了温丝莱特的注意,因为她跟老妇人一样孤寂。温丝莱特的父母都是职业演员,忙碌是他们的生活常态。每天放学后,温丝莱特就会到老太太那里去,和她玩一会儿。她给老妇人讲幼儿园的趣事,老妇人给她讲好听的童话故事。尤其是周末,老少两人常常在一块儿共享快乐的时光。

③这个春天,珍妮芙太太感觉异常明媚。

④有一次,珍妮芙太太问起了温丝莱特长大后最想做什么。温丝莱特毫不犹豫地回答,像爸爸妈妈一样做演员。不过,她要成为大明星,拿奥斯卡奖。珍妮芙太太一边为小女孩梳头,一边赞许地点点头。

⑤在早春的花草开始卖弄风姿的时候,不如意也悄然降临了。温丝莱特的脖子上长出了一个肿块儿,足有鸽子蛋大小。父母急忙把她送到伯克郡最好的医院治疗。医生说那是一个良性肿瘤,尚处在早期,只要一个手术问题就解决了。不过,主刀医生的手术排得太满,温丝莱特的手术要在下一周进行。

⑥温丝莱特回到家中,变得沉默自闭了。她不愿去幼儿园,也不再去珍妮芙太太那儿了,她害怕手术。一个黄昏,珍妮芙太太来到了温丝莱特的家。她问了问关于手术的一些情况,摸了模温丝莱特的头,鼓励她坚强一些。接下来的两天,珍妮芙太太再也没有来过。温丝莱特有点儿想她了。可是,珍妮芙太太家的门一直紧闭着。

⑦温丝莱特的手术很成功。她在医院疗养了一周后,回到了自己的家。可是,她依然没有见到珍妮芙太太。两天后的傍晚,温丝莱特放学回家后,欣喜地发现珍妮芙太太家的门敞开着!她三步并作两步跑了进去。可是,她没有见到珍妮芙太太。在房间忙着收拾东西的,是一个男子。仔细看,竟是马休医生——她手术时的主刀医师!温丝莱特惊奇地问:“您怎么会到这里来?”马体医生说他是珍妮芙太太的侄子。温丝莱特于是急切地同珍妮芙太太到哪儿去了。马体医生的眼神黯淡下去,他轻声说道:“她去世了!”

⑧原来,当珍妮芙太太得知是自己的侄子为温丝莱特主刀后,便赶往柏克郡,找到了马休。她向马休提出一个建议,一定要按颈部皮肤的纹路横向切口。因为温丝莱特脖子上的肿块儿是竖着长的,马休原本的方案是纵向切口,那样手术难度最低,风险最小。所以他显出了为难的样子。可姑妈不依不饶,非要他改变方案不可。她说:“如果刀口是纵向切的,那么将来就会留下一道醒目的疤痕,她做大明星的梦想也就被这一刀给割掉了。”马休医生答应了。可就在次日,珍妮芙太太在回雷丁市的路上不幸遭遇了车祸。

⑨温丝莱特听着,哭成了一个泪人……

⑩时光的脚步永不停歇。转眼,温丝莱特出落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美貌女孩儿,顺利地成为一名演员。凭借世纪之作《泰坦尼克号》中女主角罗丝这一角色,她创造了电影史上的一个神话,并一举获得第81届奥斯卡影后的桂冠。

1.为什么珍妮芙太太感觉这个春天“异常明媚”?(2分)

答案:因为有了温丝菜特的陪伴,珍妮芙太太不再感到孤单,心情特别舒畅。

2.选文第②段加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自然环境(景物)描写;为珍妮芙太太的出场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列加着重号(线)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在早春的花草开始卖弄风姿的时候,不如意也悄然降临了。

答案:运用拟人(或贬词褒用),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花草炫耀风姿的情景。

(2)温丝莱特听着,哭成了一个泪人……

答案:运用夸张,突出表现了温丝菜特听到珍妮芙太太不幸遭遇后极度悲伤的情感。

4.第⑧段插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4分)(考点四 顺叙、插叙、补叙和倒叙的意义或作用)

答案:交代了珍妮芙太太劝说医生改变手术方案的经过和遭遇不幸的情况;使文章内容丰富,情节起伏,突出了主题思想,增强了感染力。

5.结合选文内容,为温丝莱特写一个简短的获奖感言。(3分)

答案:示例:站在领奖台上,我感动十分荣幸!在这里,我要感谢已经去世的珍妮芙太太!没有她无私的关爱和帮助,就没有我今天的荣耀,我将永远怀念她!

二、 云南大理 好好活着就是爱 (李晓)

①21年前的3月26日凌晨,一个年轻男人躺在了山海关的铁轨上,一辆呼啸的火车碾压过一个中国田园诗人的身体。那天,正好是他25岁的生日。

② 这个男人,就是写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

③一个年轻的生命就在这春意浓浓的季节里消逝了。春天是生机勃发的美好季节,海子却走了,走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里。

④然而,这个原名叫做査海生的孩子,他在另一个世界不会知道,在他生日的那天早晨,母亲已经在乡下的炊烟中熬好了一锅红米粥,以这样一种传统的方式,为在异乡的儿子默默祝福。

⑤在那个雨水滴答的乡村三月,这个叫做査海生的男人的骨灰,被送到了母亲居住的查湾村,就在房门前三百多米的树林下,垒起一座土坟。

⑥从此,母亲的视线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儿子的土坟。陪同儿子入眠的,是母亲的灵魂。在21年乡下的风雨声里,母亲哭她的儿子海生,哭坏了眼睛。

⑦海生15岁时考进了北京大学,一个村子沸腾了,一个县城也轰动了,母亲挨家挨户发送她深夜蒸好的白糕。这个儿子毕业以后,在北京成了一个诗人。第一次去北京看见儿子留那么长的头发,母亲只是笑眯眯地说:“海生,去剪了吧!”母亲走的那一天,这个贫穷的诗人找人借了三百元钱,执意揣进了母亲的包里。母亲的那个包,装了家里的五十个鸡蛋,母亲在乡下为儿子养着一群小鸡。经过几天几夜的颠簸,到了北京,居然一个也没有破。母亲一直把装满鸡蛋的布包搂在怀里,因为她相信,儿子每吃下一个鸡蛋,那个叫做诗人的儿子,他苍白的脸色就会多一丝红润。 ⑧儿子塞给她的那三百元钱,听说,至今还在80岁的母亲的怀里掖着。母亲说,等她去世以后,用儿子的这三百元钱送她上路就够了。

⑨海子自杀后,很多人惊呼,这是一颗彗星的陨落;更有人叹息,他的诗歌是惊雷。然而,在母亲的眼里根本没有彗星,只有连着她心房的一个生命,更没有惊雷的声音在母亲的耳畔响起,在耳畔响起的,只有一个孩子在梦呓里的啼哭。一个国家,可以没有诗人,而一个母亲,根本不能失去孩子。海子,他把最疼痛的一首诗,没有写进他歌颂的土地里,而嵌进了一个母亲疼痛的血脉里、心房中。

⑩ 所以,我总觉得,在春天里怀念这样一个诗人,其实对母亲来说,更是一种剜肉剔骨的残酷。浩瀚无际的天空,它对广袤无垠的大地,如何表达深沉的爱意与温柔的呢喃?我认为,那是密集的、轻盈的雨水和雨丝。那么,一个孩子对于母亲,如何表达最深的爱呢?我想,答案只有一个,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的爱。

(本文选自《读者》,有删改)

1.从全文看,第①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说说其作用。(3分)(考点四 顺叙、插叙、补叙和倒叙的意义或作用)

答案:运用了倒叙的记叙顺序(1分),交代了事情的结局(1分),造成悬念,吸引读者(1分)。

2.结合语境,谈谈你对“第一次去北京,看见儿子留那么长的头发,母亲只是笑眯眯地说‘海生,去剪了吧!’”中加点词“笑眯眯”的理解。(2分)

答案:母亲以和蔼可亲的态度来劝诫儿子,从中可看出母亲对儿子的爱与包容。

3.从“从此,母亲的视线一天也没离开过儿子的土坟,陪同儿子入眠的,是她的灵魂。”这个句子中你读出了什么?(3分)

答案:儿子是母亲的希望,是母亲的全部,儿子的离去让母亲无比思念、万分悲痛。母亲虽然活着,但是她的灵魂已经随儿子去了。可见儿子对于母亲是多么地重要,母亲对儿子爱得是多么深沉。(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4.从内容和修辞两方面对第⑩段中划线句子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内容作者借天空对大地表达爱意的形式,告诉我们做儿女的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来关爱和回报自己的人(2分)。修辞:运用了设问、拟人的修辞手法(答出一种即可,1分)形象生动地强调了儿女应该如何回报亲人对自己的爱(1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5.文中哪一个细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3分)

答案:开放题。找出细节(1分) 答出感动的原因。(2分)

6.结合文章题目及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感悟。(3分)

答案:开放题。紧扣标题内涵、联系生活实际,答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语言流畅,言之成理即可)

有插叙和倒叙的故事3

写记叙文,要有个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安排得恰当,才能叙述得条理清楚,适应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

(一)顺叙

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顺叙又称直叙或正叙。采用这种方法,文章脉络清晰。顺叙的方法又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如《最后的常春藤叶》就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故事,情节的推进呈现明显的单一线索,环环相扣,没有安排刻意的曲折和暗线。即便是故事最后,老画家死于肺炎,欧·亨利也没有故作神秘,而是让两个生者直接面对这个事实,故事戛然而止。二是以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来叙述事件,如《藤野先生》一文,就是从作者到东京开始写起,再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相处中的几件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崇敬。三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如《我与地坛》(节选),散文的前两部分内容,表面上一是写地坛,一是写母爱,相对独立,各自成篇,但实际上二者互为说明,互为映照,都是在描写母亲的伟大。前者是用象征的手法描写地坛——大地母亲的伟大,后者是用写实的笔触再现生身母亲的伟大,两部分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有机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具有象征类比意义的浑然整体。不论是地坛还是母亲,都是给予作者生存感悟、重获新生的精神源泉。在叙述一个事例时,由于时间变化与空间地点的转换顺序往往是一致的,所以在一篇文章中常常是几种顺叙的方法兼而有之。

(二)倒叙

1.倒叙的定义

在修辞学上,原本应该顺着这么说,但为了某种需要,却故意将其倒过来说,称为倒装。如,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就远比顺着文法规律而描述的“瞧去,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嫩嫩的绿绿的小草”鲜活太多了。写文章也是这样,叙述一件事情,原本是该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到结束的顺序来进行,但有时为了补救顺序的“平铺”之弊,或为了凸显、强调那有特殊意义的结果,或为了造成悬念,引发读者寻根究底的兴趣,故意将“后面发生的事移到前面来写,前面发生的事移到后面再写”,亦即改变记叙的时间顺序,这就是所谓的倒叙。

倒叙就是这样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倒叙的文章,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一件小事》《回忆我的母亲》《记一辆纺车》等。倒叙在文章开头交代了事件的结局后,又转回到事件的开头,从起因写起;在叙述完事件的经过后,还要回到结局上来,这样才能首尾相合、结构完整。

侦探小说常常运用这种“局部倒叙”的技巧。一个案件要先有犯罪的人、犯罪的动机、犯罪的方法、以及实施的步骤。而侦探小说一开始就写犯罪的结果,从罪案的发生来看,侦探小说是倒叙,而且显而易见的,作者的布局也的确想倒过来写,但问题是他不能以凶手的眼睛建立视点,要以警察查获侦探的眼睛建立视点,因此就侦办的过程看,一定得先看见了尸体,再去查死者的姓名,清查死者的人事关系,进而假设涉嫌的人,再一步一步水落石出,最后将凶嫌逮捕。因此,运用倒叙写作时,要从内容的表达需要出发,不要盲目地将内容颠来倒去,致使层次不清。若读者觉得它违反自然,就不容易接受。倒叙时要交代清楚倒叙部分的起止点,从“倒”到“顺”的界线要分明,过渡时的衔接要自然巧妙,且前后要能互相照应,否则文章的气脉就难以连贯,线索就不清晰。这种“局部倒叙”的技巧,对同学而言,是必要且值得推荐的。它不仅可以补救大家写记叙文时“平铺”之弊,更能使文章内容起伏有致,富于变化。大体来说,同学们是喜欢读、写这种倒叙文章的,因为“好奇”乃人类之天性,这类文章能激起人类追根溯源之欲望。如,《一个心灵美的人》这篇文章将“结果”提到文章的前面写,再逐步交代事情的起因、发生和发展。段落之间的衔接过渡显得十分自然,仅仅一句话——“事情是这样的”;再者,前后照应也恰到好处——“我望着她那身土里土气的红衣服,那两条土里土气的小辫子……说不出话来。”由于衔接过渡、前后照应自然、恰当,文章就显得层次清楚,条理分明,而且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2.倒叙的类型

倒叙有两大类,一种是将整件事倒过来写。如,有一个民间故事是这样的:村庄外头正上演着一出野台戏,看着看着,忽然王大娘推了李大嫂一把说:“你怎么抱着南瓜来看戏啊?”那完全沉浸在剧情中的李大嫂倏忽间才回到现实,大叫一声:“我的孩子呢?我的孩子怎么不见了?”她本来是抱着孩子跑到戏台前的呀!继而一想,方才跑过南瓜田时,曾被瓜藤绊倒摔了一跤,孩子一定还在瓜田里。于是戏也不看了,瓜也不要了,急忙跑回瓜田里找孩子。找来找去,却找不到孩子,只找到一个枕头。李大嫂急得都快哭出来了,只好顺着原路找回去。好不容易回到家,开门一看,孩子好端端的在床上正香甜地睡着。原来是李大嫂正搂着孩子睡在床上,听见外面锣鼓响,知道有野台戏要上演,她好久不曾看戏了,太兴奋了,抱着孩子就往外跑,没想到快中有错,抱起的是枕头,跑到瓜田被瓜藤绊倒时,一方面因为视线不良,一方面也急着要赶路,才又出了差错。这个故事就是完全倒过来说的,倒着说才会有趣。

另一种倒叙的写法,是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精彩的片断提到前边写,然后再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这种倒叙的写法大抵可分成三种类形。

一种是把事件的结局提前,造成悬念,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叙述事情的发生与发展。如《永不忘记》。在《永不忘记》一文中采用把情节的结局放在开头叙述,然后再叙述情节的发生、发展的叙述方法。这是最典型的倒叙的方法。文章的第一部分(开头到“她语带感情,几致哽咽”)写潘老师和王翔的父亲、妹妹到车站送王翔上大学,王翔送给潘老师一幅自画像。无限的深情都凝结在一幅画着一个卖冰糕的孩子,写着“永不忘记,谢谢老师”的铅笔画上。画有什么含义?永不忘记什么呢?这种先叙事情结局的手法既曲折、引人入胜地点了题;又制造出悬念,引起读者急切地关注。这里又借人物对话交代画上的孩子就是王翔,他是个难得的孩子,他能上大学全靠潘老师的帮助。自然地引起倒叙。

一种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把事件中最精彩的或最紧张的片断截取下来,写在前面,用以震动和吸引读者,然后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的起因、发展与结局。像《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那样,把中间扣人心弦的部分提前。

还有一种是先写当前的情况,再回忆过去的情况,以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或写眼前一事物,由此及彼,引起回忆,再追叙往事,形成倒叙。这都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由眼前事物引起对往事的回忆,造成悬念,以期引人入胜。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修鞋姑娘》。

这各种不同的倒叙,其实只能称之为“局部倒叙”,因为在“倒叙”的部分叙完以后,多半要回到主流,继续顺叙下去,但它却是使文势变化的方法之一。

(三)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作者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即不依时间顺序而插入有关的另一故事片断或事件,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电影《末代皇帝》及《阿甘正传》,皆是用插叙的手法拍摄的。

鲁迅的《故乡》中有两处插叙。一处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引出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插叙。另一处是对杨二嫂形象的回忆。这两处插叙使闰土、杨二嫂过去现在的不同形象及不同生活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充实了文章内容,深入挖掘了主题思想。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繁琐累赘。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插叙灵活多样、表现力强,它可以使主题开掘得更深刻、情节展开得更充分、内容表达得更充实、人物形象刻画得更丰满;而且在结构上可以避免平铺直叙、一泻无余,使行文有波澜、多变化。

(四)补叙

补叙是对情况和事件作某些补充,一般并不发生于原来的情节,仅仅是补充原来叙述的不足,丰富叙述的内容。补叙,也叫追叙,它在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如《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泥冈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看到这里,读者自然生疑: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这时,作者不慌不忙地交代了吴用、晁盖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绍了“使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这样,通过补叙使得事件真相大白。由此可见,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断,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断“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

补叙有放在文末的,如《小英雄雨来》就是在结尾时交代雨来没有死的原因的。也有在文章中间补叙的,如《第二次考试》,苏林教授深入弄堂调查,通过孩子之口介绍了陈伊玲救灾的经过:两三天前,这里因为台风造成电线走火,烧毁了不少房子。陈伊玲协助里弄干部安置灾民,忙得整夜没睡,影响了嗓子。第二天刚好是复试的日子,她说了声“糟糕”还是去参加考试了。

运用补叙,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补叙与文章的情节或人物相关的背景或原因,使文章的情节更加完整,便于读者把握文章的结构,增进读者对人物事件发展情况的了解;便于全面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完整,便于突出文章的主题。

在鲁迅的《故乡》中,“我”和“母亲”谈到润土时插入少年闰土和“我”的友谊的片断,就是补叙的例子。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插叙,那插入的叙述是逆行的,即由近及远,由今及古。这种插叙有人称为逆叙。

(五)各类的区别

一般叙事必须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局)要素。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就是记叙文中最常用的四种方法,它们是有区别的。我们先假设正常的时间顺序为A-B-C,以它为参照标准来分析这四种记叙方法的区别。

顺叙按照事情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记叙一件事,用字母表示就是A-B-C。先发生的先写,后发生的后写,完全忠于事情的实际。如,阿累的《一面》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他与鲁迅先生的一次见面。作者从1932年秋天的一天中午写起,进内山书店、看到鲁迅先生的书、欲买书又怕贵、鲁迅先生送书、直到“走出书店的门”,这半个钟头内发生的事,作者如实记下来了,并且与实际情况一致。这就是顺叙,一种最常用的也是最忠于实际的写法。

顺叙的写法由于与事情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因此写起来比较容易操作,读者读起来也易于感知文章所写的内容。不过运用顺叙的记叙方法要注意有详有略,不可流水账似的平均使用笔墨。不然,作文就平铺直叙,读起来索然无味了。

倒叙与顺叙恰好相反,它的模式是C-A-B。也就是说,倒叙先把结果或者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叙述,然后再交代事情的起因和经过。一般新闻类作品或回忆性文章多采用这种写法。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第1、2句)即交代了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概貌,后面的主体部分才分别从我中路、西路、东路“三路大军”详细介绍了战役的具体进展情况并作了事实分析。又如《猫》,作者一开始就说:“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可见,这就是倒叙了。

顺叙与插叙是一个范畴的,都是中心叙事,它们是构成一个叙事的。而补叙与插叙属于另外一个范畴,它们是补充或扩展一个叙事的。例如,“今天傍晚(时间),我家的狗被自行车撞死了,我(人物)很伤心(事件)。”顺叙,简单来说就是记“流水账”,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事情从头到尾说出来,而“我今天很伤心,因为傍晚时候我家的狗被自行车撞死了”。倒叙就是为了吸引眼球,先把故事的结果,或造成的影响,或事件中最突出的部分放置在开头。插叙就是插入与中心事件之外的相关情节,如一些回忆或典故等,如在该例中“狗被撞,很伤心”这个基本事件中插入买狗或养狗的情节,又或别人的狗被撞等,这一部分的叙事方式就属于插叙。

而补叙是补充对中心事件或人物的说明与交待。如在本例中,补充自己忘了关门让狗跑了出来,或最后把骑自行车的人打了一顿等,就属于补叙的范畴,它的作用是使得文章的情节更完整或逻辑更缜密。

顺叙和倒叙的差别是一眼便能看出来的,但插叙与补叙的区分则比较困难,其根本的区别在于:

在事件组成上,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从在文章位置上看,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六)举例及点评

名作欣赏

问案

一位县太爷升堂问案,案情是妻子告丈夫伤害。县官问丈夫:“为什么要打太太?”“因为她毁坏了我的全部家当。”“哦!有这么严重?你的家当有哪些?”“就是一枚鸡蛋。”县官接着问这位妻子:“你为什么要摔破那个鸡蛋?”“因为丈夫要娶小老婆。”“鸡蛋和娶小老婆有什么关系?”“因为丈夫说一枚鸡蛋可以发家,蛋可以孵出鸡,鸡再生蛋,蛋再孵出鸡……等养了一群鸡后,就卖鸡养猪,猪养大了生小猪,等养了一群猪后,再卖猪养牛……然后再卖牛买田造屋,那时就成了富翁。而富翁不能只有一个太太,我一听,气往上冲,就摔了那枝鸡蛋,然后丈夫就打我了。”

佳篇品读

春节前,我和妈妈到外婆家,只见外婆在厨房灶台上拨弄什么,外婆看见我们来了,忙问妈妈:“这电磁炉怎么用?”原来外婆家买了台“美的”牌的电磁炉。妈妈说:“用电磁炉时,放好锅后,插上电源,煮食物时,你觉得要大火炒,就按大火键,你觉得要小火,就按小火键。要注意不要堵塞灶上的吸气口和排气口。”

我好奇地问:“这炉怎么没有火呢?”妈妈说:“这电磁炉是通过电流作用产生热量的。”妈妈蒸煮一只鸡蛋教外婆用。外婆边看边对我说:“以前用过的很多炉灶都是明火,这没有明火的炉灶,我也觉得很特别。”

接着,外婆就介绍起她家灶台的历史:“在你妈妈像你一样大的时候,我们烧的是柴灶,灶占有一张桌子大小,房子有多高,烟囱就有多高。用柴烧火,有时候烧锯粉、木工的下脚料,火力大小不均匀,烟很多,煮饭容易烧糊。后来,你妈妈在煤炭公司工作,我们开始使用煤灶烧水煮饭,可家里电器容易生锈。十年前,改用液化气,现在用电磁炉了。”

“来吃蛋了。”外婆才说完,妈妈就煮好了。我们品尝妈妈端上来的鸡蛋,真是感受到一“灶”胜过一“灶”呀。煮饭只要按几个开关,又没有烟,也不会腐蚀家电,还不用让人一直守在灶台边。这灶真是集中了以前各种灶的优点:快速、干净、方便、安全。

——节选自黄亦镇《炉灶的变迁》

点评

《问案》这件事情的前后顺序是:(1)丈夫提出了“一枚鸡蛋兴家计划”。(2)丈夫说发财后要娶妾。(3)妻子怒摔鸡蛋。(4)丈夫打伤妻子。(5)妻子告状。(6)法官问案。但说故事的人完全把顺序倒转了过来,也由于首尾变化,前后易位,使其情节能先声夺人,结构得以开合自如,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亦能启发读者思索,激起追根溯源的兴趣,使文章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但就整体而言,这种完全把首尾倒转过来的文章并不多见。

《炉灶的变迁》巧妙地通过对话叙述了灶台的变迁,让人感受到厨房的变化,客观地说明了社会的发展。通过以上介绍,“快速、干净、方便、安全”的总结语有根有据。在写作过程,穿插“外婆就介绍起她家灶台的历史”,介绍外婆家灶的历史。写完又接着叙述刚买来的灶的特点,通过对比,总结出新买了的灶的优点,显得有根有据。

(七)需要注意的问题

采用倒叙应从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出发,或为了表达主题的需要,或为了结构变化的需要或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起到特殊的表达效果。千万不可为倒叙而倒叙。运用倒叙,非有过渡句或过渡段衔接不可。当倒叙的部分叙述完毕回到顺叙时要交代清楚。否则,会使文章头绪不清,脉络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运用插叙写作时,一是要符合文章的需要,亦即要根据所刻画的人物、所开展的情节、所表现的主题之需要,很自然贴切地插在关键处,不能单纯为追求形式的变化而到处乱插。二是所插叙的内容应与主要情节或中心思想有关。三是插叙的起止要交代清楚、承转要自然缜密,使读者能很清楚地分辨插叙的内容与情节的主干。四是插叙内容不管如何精彩,毕竟不是主要情节,切不可任意铺饰、尽力渲染,以致喧宾夺主,淹没主题。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5日 星期日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有插叙和倒叙的故事有哪些(有插叙和倒叙的故事)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75675.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