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海口男生学什么乐器好找工作(海口男生学什么乐器好)

2023-02-20 08:20:01 技术常识4 知识普及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4759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2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从“守艺人”到“播种人”,这位老人将“海南八音”带出国门,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南海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海口男生学什么乐器好1

编者按:2月23日出版的新华每日电讯刊发《从“守艺人”到“播种人”,将“海南八音”带出国门》一文,点赞黄兹合从“守艺人”到“播种人”、将“海南八音”带出国门的事迹。文章提到,他坚持了14年的海南八音传承工作,越来越见成效,懂弹的、爱听的人越来越多,这项曾几近失传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火”了起来。以下是版面图及报道全文:

据新华每日电讯丨记者赵叶苹

春节以来,86岁的黄兹合和他的海南八音乐队不断接到演出邀约,虽然忙碌,他却乐此不疲。

因为,他坚持了14年的海南八音传承工作,越来越见成效,懂弹的、爱听的人越来越多,这项曾几近失传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火”了起来。

黄兹合在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中心小学传授八音演奏技法。受访者供图

“不仅不能失传,还应该发扬光大”

海南八音是海南乡土艺术的重要品种,至今已流传千年,既指8大类使用当地材料椰子壳、黄花梨、槟榔木制作的乐器,也指《庆丰年》《新拜堂》《酬宴会》《拜寿曲》《万花灯》等500余首地方独特曲目,它们记录着当地人的点滴生活,承载着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是一种特殊的记忆载体。

在海南琼北地区,每逢传统佳节、婚丧礼仪、重要社交、祭祀场合,请八音队演奏是一种标配风俗,最繁盛时,几乎村村都有八音乐队,代代相传,“声声”不息。

然而,在历史上海南八音经历过浩劫。1939年日本入侵海南,实行“三光政策”,民不聊生,不少人背井离乡,鼓息锣停,乐队散落。

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海南八音面临着很多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共性问题:受众减少、创作人才匮乏、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探索有待深入……

黄兹合在海口市美兰区群上村关圣庙的传习所授课。受访者供图

是年6月,时年72岁、定居澳大利亚的黄兹合,看到家乡报纸上一篇题为《海南八音将成绝响?》的报道后,得知海南八音严重缺乏专业老师,正面临失传危险。而当时黄兹合正在澳大利亚给外国人教授海南八音。他出国第一年就应邀参加悉尼华人春节演出,发现家乡音乐很受外国人喜爱。

“到了国外才知道自己的东西价值大,比如西洋乐器的管乐器有16孔的、32孔的,而海南八音的管乐器只有7个孔,外国人就很惊讶,7个孔的喉管就能吹奏出全部的音符,这么好的东西不仅不能失传,还应该发扬光大。”黄兹合说,他心想,与其在国外教外国人,何不回家教自己国家的年轻人?

心动不如行动。年迈的黄兹合带着“传承”的初心,毅然回到家乡,找到美兰区灵山文化站,主动请缨成为一名八音传承人。黄兹合从小跟着邻村的八音师傅学秦琴、二胡,也是海南省琼剧院退休的专业乐工,有能力将八音吹拉弹技术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

黄兹合最初是在美兰区灵山镇文化站教八音艺人,还到公园去为有兴趣的中老年人授课,不仅全部免费,而且提供乐器。

实践中他发现培养年青一代迫在眉睫,于是,他引导灵山镇中心小学的学生到文化站学习八音。一年不到,学生们已经能够登台演奏,舞台上的精彩表现深受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好评。

黄兹合在海口市美兰区群上村关圣庙的传习所授课。

“乡音的力量是无法替代的”

在学校和家长的支持下,2012年起,黄兹合将八音带进了灵山镇中心小学的课堂,一教就是六七年时间。“他是我们学校八音特色教育的开创者,先后教授了两三百名学生,没有收取过一分钱费用,现在虽然去别的学校授课了,但还是我们学校的八音教学顾问,时常邀请他回来给老师们讲课。”灵山镇中心小学校长陈继俊说。

最近几年,非遗项目提供了一些补贴,也有了固定的传习所,黄兹合每周半天前往位于美兰区群上村关圣庙的传习所授课,只要是愿意学的,他都免费教,雷打不动、风雨不改。学期内,黄兹合则前往龙峰实验小学,给两个八音班的孩子授课,每个班每周一节课。

黄兹合在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中心小学传授八音演奏技法。

14年下来,黄兹合已经培养了一大批中老年徒弟和数百名中小学生,很多徒弟已经出师,随随便便就能拉出一支乐队。

2019年,黄兹合带领“海南乡音访问团”,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在给海南华侨演奏时引发强烈反响。“乡音的力量是无法替代的,一下子就能拉近距离,很多老侨胞听到我们弹奏《拜寿曲》《送京娘》时泪流满面。”黄兹合开心地说,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和小学生懂得海南八音,这项技艺未来必将得到新的发展。

黄兹合八音乐队成员牟桂芬是辽宁人,从零开始跟随黄老学习了4年,也有幸跟随乐队出国演奏,“越弹越喜欢,一学就放不下,只要有时间就想弹。”

谈到高龄导师黄兹合,她连声赞叹,“老师不图钱、不怕累,不知道疲倦,有时候我们坐着弹一个多小时都累了,他站着指导却不觉得累。”去年10月举行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中,乐队二十几个队员在黄兹合的带领下前往8个学校连演8场,黄老一场不落。

美兰区文化馆馆长陈帅觉得,“一定是一份要将家乡音乐传播得更远的信念在支撑着黄老。”

黄兹合在海口市美兰区群上村关圣庙的传习所授课。

“希望孩子们好好传承这一文化遗产”

黄兹合不仅充满热情,在教学上还特别有想法、有办法。针对老年爱好者和小学生,黄兹合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授课方法。“教老年人,要直接弹曲子,这样上手快,练习时有成就感,才能持续坚持。小孩子可以注重打基础,但入门时会觉得难,我就把八音音律注入儿歌中,孩子们学起来会觉得有意思。”黄兹合说。

龙峰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李彦希、欧阳梓奕、张丁健等一批少年,已经跟随黄兹合学习了3年,都非常喜欢八音乐曲,也都能够娴熟地弹奏和演出。欧阳梓奕对记者说,他父母非常支持他学八音,他同时也学习钢琴,“八音虽然是一种本土器乐,但一点都不土,反而魅力独特,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家乡民间器乐。”

500余首,流传千年,说明了八音本身是美的、有生命力的。然而老树还得长新芽,祖先留下来的遗产不仅要传承,还要丰富和发展。为了适应当下的艺术环境、审美习惯,黄兹合大胆创新,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引进新中阮、扬琴、大提琴等乐器,更新改进旋律和伴奏技巧,使之更加符合年轻人的喜好,也更加适合舞台演出。

“能工作,能传承,是一件幸福的事;做一个海南八音的播种人,很有价值;希望孩子们好好地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并能将海南八音带出国门,走向世界。”黄兹合开心地说。

原标题:

从“守艺人”到“播种人”,将“海南八音”带出国门

海口男生学什么乐器好2

黄花梨,学名降香黄檀,属于豆科蝶形花亚科黄檀属的一种珍贵木材。产于我国海南省,是我国制作古典家具的传统用材。明清时期,它还是宫廷的专用木材。它以其木质坚实紧密,不易变形开裂,易于精雕细刻,纹理清晰美观等优良特性,一直被视作制作家具的珍贵良材,承载着千百年来文人的情怀和精神,作为文人审美的代名词而被人们极尽褒扬,在中国传统的木文化中享有着高贵、典雅、圣洁、幽娴而温婉的高尚位置。它为中国古典家具做出过非凡的贡献,如今,这些家具已成为家具艺术中的珍品。

由于黄花梨生长缓慢,100年才能长到茶杯口粗细,500年才能长成大材,(现在虽然已经有了人工种植材,但要等到成材须100年以上,我们的子孙都等不到用了,基本上是全人类而种吧)所以极为稀少珍贵。它除了用作高档家具外,还适宜制作乐器、算盘,文房器具及各种摆件和雕刻工艺品,此外还能提浸做成香料和药剂。因此,它从古至今都倍受人们追奉,价值也一直不菲,被称为“中国神木”和“木黄金”。

自黄花梨木身价在市场上一路走高以后,收藏或使用体型较大的黄花梨家具对于许多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使得不少想玩黄花梨的藏家逐渐将目光投向了小巧玲珑的黄花梨小玩意:小摆件,把玩件,佛珠手串,抑或乐器等。这些小东西,不仅可以满足他们收藏的雅兴,同时也不乏升值的空间。

本人就有一把用海南黄花梨精制的乐器——二胡。因为从小学习二胡这个乐器,并靠它考入了文革时期的文艺院团,获得就业工作机会,后来虽然从事过多种工作,但是对二胡的爱好仍一直保持至今,虽年近花甲,兴趣却有增无减。操琴之余,还热衷二胡的收藏,手中就拥有印度小叶紫檀、红酸枝、老红木(明清旧料)、绿檀等材质的二胡。但最让我倾心的还是这把黄花梨木的二胡。它是由当代制琴大师,江西九江辜存雄先生亲自手工精制而成,使用的材料是在旧家具市场上收购回来的海南黄花梨做的老家具残件改造的,经过精心打磨,老料重新焕发出迷人的光采,整把二胡呈现出尊贵的金黄与深褐色交织的色泽,深浅不一,黑褐色条纹如水波纹般荡漾开来,细密华美,光线下观察,隐隐现现一种荧光,表面光滑如镜,像打了一层蜡或者复了一层透明清漆,泛着琥珀一样的光泽,用手抚摸,就像婴儿皮肤一样细腻柔肤,真让人爱不释手。

自从拥有了这把黄花梨二胡以后,我比以前更加琴不离手,面对让你喜爱倾心的珍宝,岂能不亲近它,善待它,溺爱它。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会徜徉在与它娓娓交流的音乐世界之中。悠扬的琴声在指下流淌,飘荡在我所居处的“檀榈琴斋”。伴着我渡过人生的若干岁月。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不能奏响琴声,我往往也会将它揽在手中,抚摸凝视着,无言地与它深情对话,去爱抚它、品味它、阅读它,通过它那梦幻般的如行云流水的天然纹路,想像着它在海南吊罗山尖峰岭生长的情景,历经数百年风吹日晒雨淋,见证了大自然的沧海桑田变化;也默想它成材以后,经过人工打造,变成了人们生活起居的家用器具,同样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世态炎凉,时代变迁。如今,它最终变身成为了一件让人宠爱有加的珍贵乐器。但是,在它的身上,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它所承载和经历的太多太多自然和人文的历史沧桑。

这样的历史沧桑还将继续远伸……

海口男生学什么乐器好3

陈和昌吹奏哔哒。

文\海南日报记者林诗婷 图\海南日报记者武威

只有拇指大小的口唎却能发出洪亮声音,“高矮胖瘦”不一的唎咧能“唱”出不同的音调,1米多长的灼吧独具特色,椰子壳内传出的乐曲低沉婉转……走进海南省民族歌舞团黎族乐手陈和昌不足30平方米的宿舍,其20多年来探索自制的上百件黎族竹木乐器分类摆放,犹如闯进了一个生动而丰富的黎族竹木乐器博物馆。

这些取材于大自然中的竹木、果壳等原料,经过手工制作成大大小小的乐器,通过吹、敲等方式便能发出时而声轻委婉、时而声细悠扬的声音,幻化出一首首美轮美奂的黎家乐曲。

“看,这个是口拜,我们称为‘黎族的唢呐’!”每当介绍起这些独具民族特色的乐器时,平日里内敛低调的陈和昌总是神采飞扬。兴致来时,他索性随意拾起一件乐器演奏,尽展原生态的黎家音乐旋律。

这份对音乐热爱的自然真情流露,对于53岁的陈和昌来说,是从小就有的梦想——倾注一生岁月,将黎家音乐发扬光大。

“歌声不停,笛音不止”,凭着这份对黎家音乐的真挚情感,“黎家娃”陈和昌音乐追梦数十载,制造改良了数百件黎族竹木器乐,并助力黎家音乐走出国门,登上国际大舞台,成为传播黎家文化的使者。

陈和昌吹奏椰呜。

陈和昌的口拜。

自制乐器传播黎家好声音

陈和昌来自陵水隆广镇母造村,进入海南省民族歌舞团已有20余年,他有着精湛娴熟的演奏技艺,以及高超的黎家乐器制作技能,团员们总亲切地称这位“老资历”为“阿公”。

若不是亲眼目睹,我们很难将硬邦邦的竹子,同焕发着音乐色彩的各式黎家乐器联系起来。在省民族歌舞团的宿舍内,阿公兴致盎然地演示着灼吧、鼻萧、唎咧、哔哒等各具特色的竹木乐器,展示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表演风格,很快解开了记者的疑惑。

原来,生活在海南中、南部地区的黎族人民,善于利用村边或山里常见的竹子、树木等作为原材料,制作乐器或劳动生产工具,有时候甚至只是一片树叶,在心灵手巧的黎族百姓手下,都成为了可以传递各种美妙声音的乐器。

土生土长的“黎家娃”陈和昌,正是在老一辈人的熏陶下,耳濡目染地爱上了黎家传统音乐,爱上了这一件件造型独特、颇具海南韵味的黎家乐器,并积极投身于黎家竹木乐器的制作、改良、发扬事业中。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正式接触黎族竹木乐器制作、改良工作以来,阿公制作的黎家乐器已有数百件,唎咧、灼吧、哔哒、口拜等近十种乐器经过改良后,亦通过省民族歌舞团的平台,一步步走出琼岛,登上国内外大舞台,助推着海南民族文化发扬传承。

阿公对黎家音乐究竟有多热爱?走进他的宿舍,或许便找到了答案。在其不足30平方米的宿舍中,除了锅碗瓢盆等生活必需用品外,目之所及,墙上挂着,桌上摆着,地上堆着,便是一件件用竹木、牛角做出来的黎家乐器,餐桌上放着一碗碗小竹管、哨片,阳台中还堆满一摞摞竹子,他的宿舍就犹如一间神奇的音乐制作工坊。

一根仅有5厘米长的小竹管,夹着哨片,便能演奏出洪亮高昂的乐曲,这件“迷你”乐器格外引人注意,阿公称之为口唎。

“小时候为了哄小孩开心,老人们常掐一小段竹子吹音乐,模仿知了的声音,我便以此为创意制作了口唎,表达我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怀念。”在阿公眼中,一件件透着古朴与原始的乐器,都是他生命中珍贵的财富,有着一段段悠久、美好的故事,“每一种黎家乐器,都牵动着我关于儿时的回忆,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份珍贵记忆以音乐的方式珍藏。”

陈和昌的唎咧家族。

陈和昌吹奏灼吧。

正式触乐开启非凡音乐之路

事实上,阿公的音乐之路在其童年时期便开始萌芽。

受村里长辈们的影响,阿公童年就开始喜欢上各式各样的黎家乐器。“茶余饭后,大家都喜欢坐在村口或者自家门口‘玩音乐’,用竹子、椰子等材料制作的乐器演奏曲调各异的黎家曲子。”原生态的材料,经过长辈们的巧思设计,成为一件件独具特色的乐器,这着实引起了阿公对音乐的兴趣。

“没有钱买笛膜,我们便用甘蔗皮替代;缺乏制作材料,我们用椰子壳做二胡;没有钻孔设备,我们便用烧红的钢筋管在竹子上烫出一个个孔。”在阿公的回忆里,没有标准的制作流程,童年时期的乐器常常五音不全。

正是村里的长辈们对音乐的向往与追求,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制作出一件件特色乐器,令阿公逐渐爱上了与音乐相伴的日子。11岁时,他开始学习第一件乐器——口拜。凭借着黎家血液里天生对音乐的那份敏感,仅用了2个月的时间,阿公便能与长辈们一起参加八音乐队演出了。此后,阿公课余时间便常与长辈们走村串巷表演,逐渐培养出了过人的乐感与扎实的音乐基本功。

如果说童年时期是对阿公音乐梦的启蒙,那么,1982年,阿公在17岁时,有幸进入到当时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便是其正式迈上音乐道路的开始。

当时,阿公的音乐才华被一名老师看好,便将其推荐到歌舞团学习。以往,阿公都是跟着村里长辈们学习“野路子”音乐,不懂看乐谱,演奏时也常随心所欲。进入歌舞团后,阿公第一次系统学习了乐理知识,接触到了唎咧、哔哒等更多的黎家乐器,并开始登上了更大的舞台表演。

而后,阿公的音乐世界大门正式开启。在接下来的十余年时间里,阿公先后到陵水、琼中等地的歌舞团工作,累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

“没有演出工作时,便一边务农,一边做音乐,音乐成为了我生活的主线。”阿公说。

1997年,经过层层选拔、考核,阿公正式进入到省民族歌舞团,成为一名黎族乐手。从那时开始,阿公开始接触到更多的黎家音乐文化,着手研究、制作黎家乐器。

“黎家乐器音调与其它乐器不同,有的乐器仅能发几个音符,只有真正了解黎家乐器,才能创作出真正适合黎族本土乐器演奏的作品。”2002年,经过多年潜心研究,阿公与其老师花了数月时间,改良制作出了唎咧、哔哒、口拜、鼻箫、灼吧等传统黎族乐器,并用这些乐器呈上了一场元素丰富的海南黎族歌舞诗《达达瑟》,作品广受好评,黎族音乐开始被更多的人熟知。

陈和昌展示口唎。

毕生夙愿黎乐登上国际舞台

阿公对黎族乐器有着深厚的情感,为了制作出更能表达黎族音乐魅力的乐器,从制作原材料的选取开始,他都花了很多功夫。

为了挑到称心的竹子,阿公深入五指山、琼中、万宁、陵水多地,走村入户、走进深山寻找好材料。“竹子要挑结实的,水分不能太多,海南高温天气较多,要选择更易储藏的材料,以免材料缩水、变形,影响了音乐呈现。”经过多番寻找、反复试验,阿公逐渐总结出一套经验,最终发现,陵水地区一带的毛竹,是制作黎家乐器的上等材料。

材料的处理亦非易事。为了尽可能最大化呈现最佳演奏效果,阿公有着严格的原材料处理流程。竹子切断后,需要先晾晒1天,让植物内的水分蒸发,再放置在阴凉处阴干2年以上,令竹子逐渐成型,变得更加结实。

紧接着,挖孔试音又是一大难题。竹子究竟适不适合做乐器?试音是初步筛选的方式。“试探地在竹子上挖一个小孔,尝试能否吹出声音,并用定音器对调,对原材料适合做哪种乐器进行初步判断。”阿公说,挖孔过程需要谨慎小心,往往孔洞位置稍有偏差,音乐质感、音准便有很大差别,“牵一发而动全身”。

经过精挑细选,阿公根据不同竹子细微的差别,再进行挖孔、打磨、造型,制作出不同的黎族竹木乐器。

从选材、试音,再到打磨,制作乐器的每一步,都是精细活。“有时候为了做好一件乐器,仅试音、制作,就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甚至要做出十几种样式,才能挑选出最佳的乐器。”阿公说。

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阿公对黎族乐器的热爱愈加浓烈,一件件颇具海南特色风情的黎族竹木乐器先后呈现,有音纯嘹亮的唎咧、哔哒,也有悠扬高昂的口拜、灼吧,也有能表达哀思乡愁的尺吧……每一件乐器均寄托着阿公对黎家文化的深深情怀。

“做了一辈子的黎族音乐,我没有什么财产,这些竹子就是我的财富。”望着摆满房间的各式竹木乐器,阿公动情地说。

如今,随着海南黎族传统文化逐渐声名远扬,包括阿公在内的越来越多人投身到保护、发扬黎家文化事业中,而曾经“音不准”“调不全”的老人家制作的乐器,也在这一代代的“黎家娃”手中得到改良、提升。阿公也带着这些黎家乐器,先后到泰国、韩国、美国等国际舞台上表演,海南黎乐传播到了大洋彼岸。

“一生之中,最怀念的就是和老人们学习八音乐器的时光。”阿公说,他将继续研究更多的黎家乐器,将黎家最美的回忆留在音乐里。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5日 星期日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海口男生学什么乐器好找工作(海口男生学什么乐器好)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74831.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