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有趣的文言文故事及道理(有趣有哲理的文言故事)

2023-02-20 01:08:01 技术常识4 内部分享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4722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2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左传》里6个富含哲理的故事,你熟悉几个?,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九木文化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趣有哲理的文言故事1

1、曹刿论战

曹刿和鲁庄公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与齐军作战。庄公要击鼓,曹刿制止。齐军三次击鼓后,曹刿同意击鼓。齐军大败。庄公要追齐军,曹刿制止。他看齐军车迹,登上战车望齐军队形后,才说“可以”,就追击了齐军,从而大破齐军的故事。

2、郑伯克段于鄢

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便以此讨伐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

3、烛之武退秦师

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4.齐晋案之战

齐晋鞌之战发生于公元前589年。当时,晋国的执政卿士郤克为报齐国戏辱之仇,借鲁、卫求援之机,发兵攻齐。主战场为鞌,故史称“鞌之战”。这场战争以晋国胜利而告终,但大大消耗了交战双方的实力。

5.子产不毁乡校

子产把乡校作为获取群众议论政事的反馈信息的场所,而且注意根据来自公众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政策和行为。子产执政后,重视听取百姓的议论,还把刑书铸在鼎上公告于世,努力疏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颇得百姓的爱戴,从而使郑国强盛起来。

6、重耳流亡

重耳流亡是指晋献公之子,重耳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被迫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各国进行流亡的生涯。

重耳在国外颠沛流离了19年,辗转了8个诸侯国,直至62岁才登基做国君。他即位后,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晋国很快就强盛起来。后来又经过关键性的城濮之战,晋文公重耳终于在花甲之年当上了中原的霸主

有趣有哲理的文言故事2

随着语文改革的推进,小古文悄悄进入小学生语文考试的阅读理解当中,这对从没有接触过课外文言文阅读的孩子来说,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其实,古文阅读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入驻小学语文考试范围,并要求孩子们背诵一定数量的小古文。

小学生必背小古文共有75篇,其中寓言故事有13篇,大多选自《韩非子》《庄子》《战国策》《墨子》《吕氏春秋》等,寓意正符合我国“立德树人”,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理念。因此小古文已悄悄入驻小学生语文考试,特别是寓言故事更是必考内容,而寓言名篇中的寓意及道理更是难点,应该让孩子多加背诵。

1、《郑人买履》

这既是一个成语,又是一个寓言故事,讲的是有个郑国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肯亲自试穿一下鞋,看鞋是不是适合脚,结果最终因忘拿了脚的尺码而没能买到鞋。讽刺了那些固执己见,墨守成规,不懂得根据客观变通的人。

三年级下册课文《方帽子店》告诉孩子们的道理和这篇寓言异曲同工,都是告诉我们事物都是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改变,不能墨守成规。

2、《矛与盾》

本篇说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与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是成语“自相矛盾”的来源,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实是,不能言过其实,更不能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不要自相矛盾。

3、《鹬蚌相争》

此篇寓言衍生出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同志、朋友之间要团结互助,不应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会被敌人钻了空子,让彼此都遭受灾难。

4、《东施效颦》

讲春秋越国丑女东施模仿美女西施捧心皱眉,然而更见其丑的故事,告诫人们:盲目胡乱地模仿他人,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5、《楚王好细腰》

是谚语“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的出处,表达上有所好,下争相效仿的意思。讽刺那些投其所好者的可悲下场,也告诫领导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用正确的方法修身养性。

6、《揠苗助长》

告诉人们:做事要顺其自然,不能违反事物本身的规则与发展规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

7、《刻舟求剑》

告诉人们:要用发展眼光看待问题,不得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8、《南辕北辙》

告诉人们:做事要认清方向,切合实际情况,如果方向错了,那么再怎么努力,结果只能离目标越来越远。

9、《守株待兔》

告诉人们:不努力,而抱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结果只能一无所获。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10、《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作为成语,意思是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告诫人们:做了坏事想要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不要自欺欺人。

11、《鸦狐》

讲述乌鸦被狐狸骗张口唱歌,而将口中的肉掉落,被狐狸吃掉的故事,告诫人们: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话,特别是那些吹捧话,要有自己的主见,保持清醒的头脑,才不会受骗。

12、《工之侨献琴》

故事讲述工之侨第一次献琴,琴虽好却遭到贬抑被退了回来;第二次献琴,因为经过伪装又是由贵人献上的,竟得到极高的评价,成了“希世之珍”。讽刺了元末那些缺乏见识、不重视真才实学只重虚名的人。告诉我们判定事物的好坏,要看本质,不能通过外表来下结论。

13、《烧衣》

故事讲述一个性子慢的人看到别人衣服着火,却不赶紧告诉别人,反而怪别人性急。用以讽刺那些遇事不分轻重缓急,自以为是,愚蠢可笑的人。

随着语文改革的推进,小古文已经进入小学生语文考试中,小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古文言文阅读能力,就应该从小古文背起,要记住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背诵古文并流利翻译古文的意思。对寓言式小古文来说,更重要的是记住寓意。俗话说“文以载道”,早接触这些富有哲理的道理,可以促进孩子思想成熟,对写作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都很有好处。

同学们,现在就打印一份背起来吧!

有趣有哲理的文言故事3

精选文言文小故事,品味人生大道理!


1、伯牙绝弦

未知 · 佚名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鉴赏解读〕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了。“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2、承宫樵薪苦学

先秦·佚名

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寻之。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译文〕承宫,琅琊姑幕人,幼时丧父,在他八岁的时候,帮别人放猪。乡里的徐子盛精通《春秋》这本书,传授的学生有上百人。承宫从他房前经过,看见那些学生在朗诵,感到很喜欢,便忘记了他的猪,听徐子盛讲经书。猪的主人对他还未回来感到十分奇怪,便前往去向承宫索要(他的猪)。看见他在听讲经书,就想用竹鞭打他。学社内的学生一起阻止,猪的主人才没有打他。承宫于是就留在徐子盛门下学习。承宫在那干苦活,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很多年后,最终精通了这本经书。

​​

〔鉴赏解读〕

承宫的特点是好学上进,吃苦耐劳。

勤奋能使不能人有所作为。

学习须勤奋。

学习要有毅力方可成大业。


3、揠苗助长

先秦 · 佚名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同“余”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春秋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奔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

〔鉴赏解读〕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3、要按照自然规律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


4、刻舟求剑 / 楚人涉江

先秦 · 佚名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鉴赏解读〕

“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


5、人有亡斧者

先秦·吕不韦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视其颜色,窃斧也;听其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其行动、颜色、动作皆无似窃斧者也。

〔译文〕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他的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像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是偷斧子的人。不久,他挖掘山沟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之后有一天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的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鉴赏解读〕

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原来客观事物的原貌。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调查,而不是主观的猜想。  

不要多疑,重要的是要从实际出发,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随便猜疑别人。


6、掩耳盗铃

先秦 · 吕不韦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译文〕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鉴赏解读〕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7、父善游

先秦 · 吕不韦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译文〕有个经过江边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带着一个小孩想把他投到江里,小孩吓得直哭。这人问他原因,那人回答:“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孩子的父亲虽然擅长游泳,这个小孩难道也立即会游泳吗?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也一定是违反常理的。

〔鉴赏解读〕

故事告诉我们,知识与技能是无法遗传的。一个人单纯强调先天智力和体能因素的作用,而忽视后天刻苦学习的重要性,那是幼稚可笑的。


8、学弈

先秦 · 《孟子·告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鉴赏解读〕

围棋见于我国史籍最早的记载,是春秋时期,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的历史了。弈秋是见于史籍记载的第一位棋手,而且是位“通国之善弈者”。关于他的记载,最早见于《孟子》。由此推测,弈秋可能是与孟子同时代的人,也可能稍早一些,由此也可以推测他大约生活在战国初期。出现弈秋这样的高手,说明当时围棋已相当普及,可以肯定,像弈秋这样的国手不只一人。

这则小故事都记载在史书上。人们把它记下来,大概是想告诫后人们,专心致志是下好围棋的先决条件,做事情要一心一意。


9、郑人买履

先秦 · 韩非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鉴赏解读〕

这个郑国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只懂死守教条而不懂变通的人,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的确是有的。而且并不少。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容易碰壁。


10、滥竽充数

先秦 · 韩非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齐宣王去世了,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鉴赏解读〕

像南郭处士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


11、曾子杀彘 / 曾子烹彘

先秦 · 韩非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译文〕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边走边哭。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想抓只猪准备杀了它。他的妻子马上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曾子说:“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儿子什么都不懂,他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于是曾子就煮猪给孩子吃了。

〔鉴赏解读〕

不论在教育子女,还是做人,要注意言传身教,不能以欺骗作为手段,做任何事都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这样才能获得他人信任。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这种教育方法是可取的。


12、矛与盾

先秦 · 韩非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鉴赏解读〕

出自韩非子著作,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常用来讽刺那些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人(或现象)。 《矛与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一致,不能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也说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5日 星期日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有趣的文言文故事及道理(有趣有哲理的文言故事)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74640.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