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一个有故事的人的作文(找到有故事的人的作文)

2023-02-18 17:54:01 技术常识4 社会常识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6148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6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离散的人,寻着故事回家,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找到有故事的人的作文1

古尔纳首辑五部作品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作者:刘鹏波

202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坦桑尼亚裔英国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以表彰其“对殖民主义文学的影响,以及对身处于不同文化夹缝中的难民处境毫不妥协且富有同情心的洞察”。将近一年后,古尔纳作品第一辑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并推出,包括《天堂》《来世》《海边》《赞美沉默》《最后的礼物》五部作品。

《天堂》和《来世》追溯桑给巴尔祖辈,讲述主人公逃离殖民统治、流浪异乡的故事,两部小说可以当作“成长小说”来阅读。《海边》以多视角叙述的方式揭开主人公背井离乡的原因,将小到家族恩怨大到殖民独立史的种种记忆镶嵌进宏大的时代社会图景,曾入围2001年布克国际文学奖长名单。《赞美沉默》和《最后的礼物》则可视作姐妹篇,聚焦两代移民遭遇的身份危机,并尝试探讨出路何在。

近日,“离散的人,寻着故事回家——阅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新书分享会在北京举办,上海译文出版社邀请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茅盾文学奖得主徐则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原所长陆建德和外国文学资深出版人、译者冯涛,分享对这位新晋诺奖得主作品的阅读感受并探讨其文学价值。该分享会由冯涛主持。

“熟悉的陌生人”

犹记得去年诺奖揭晓之时,守在电脑屏幕前的许多中国媒体都感到一阵茫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是谁?在此之前,中国大陆的普通读者几乎没有听闻过这位作家,遑论其作品。唯有多年前译林出版社引进的一本非洲短篇小说选里,曾出现过这位作家的身影。不只是中国,世界许多国家,甚至英语世界的读者都对古尔纳有种陌生感。古尔纳获奖,可谓爆出了冷门。

一年后再回忆这件事,陆建德对诺奖委员会做出的这个决定感到由衷敬佩。他表示,古尔纳在众星云集的英国作家群里不算特别突出,选择他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并最终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凸显了委员会的勇气。古尔纳小说的特色在于精致的叙述方式不断带给读者挑战,阅读古尔纳的过程就是克服这种叙述难处的过程,也是阅读愉悦的来源。

“一个作家如果不够复杂,他可能是有问题的。”徐则臣认为,世界的复杂性意味着作家也要用复杂的方式进行诠释。古尔纳之所以获奖,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间进行了缝合。古尔纳的小说既是地域性的,也是世界性的。尤其当他在英国接受西方文化教育,返回故乡后创作的作品,可以“随时在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之间来回切换、做比较”。如果古尔纳的视野局限在坦桑尼亚或桑给巴尔,一直述说本地的故事,缺少世界性参照,或放回到更宏大的背景,故事便很难有张力,他也很难获奖。

冯涛称古尔纳是一位“熟悉的陌生人”。古尔纳获奖,就像一束强光打在一位一直跳舞的舞者身上,让观众看到他的舞技有多么精湛。不只是因为光照的缘故,大家才发现舞者的舞技,而是他一直都跳得这么好,只是没有被发现。邱华栋颇为认同这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2021年这束光打到古尔纳的身上,给我们带来一个新的文学空间,新的文学天地”。

殖民与移民,聚焦身份问题

之前,上海译文出版社举办古尔纳新书发布会,古尔纳特意发来视频致辞。在视频里,古尔纳表示读者若想进入他的文学世界,可以先从《天堂》和《来世》读起。这也是邱华栋最先阅读的两本古尔纳小说,读完后他对古尔纳的建议深表认同。

古尔纳的小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书写桑给巴尔小岛的殖民历史,一类探讨移民身份危机。这一点与他的经历息息相关:古尔纳出生在东非海岸边的桑给巴尔岛,并在此长大。因为地理位置特殊,桑给巴尔不断上演动荡的历史,先是被英国殖民数十年,后短暂独立,并于1964年与坦噶尼喀合并组成坦桑尼亚。1968年,古尔纳以难民身份赴英国留学,并在随后几年间用日记写下自己漂泊异乡的感受。这些内容后来演变成了古尔纳的第一本小说《离别的记忆》。

邱华栋认为,古尔纳的小说将记忆和现实交织在一起,刻画两次世界大战和当下难民问题的图景,呈现了非洲大陆和欧洲大陆在100多年间深邃、痛苦、复杂的关系。通过阅读这位异域作家写下的陌生经验,邱华栋唤起了自身的生命经验。“文学作品最神奇的地方在于,不管书写哪里,只要书写主体还是人类,别处的经验就是我们的经验。”

陆建德表示,古尔纳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多元的、混杂的、“绝对的家园再也回不去”的现代社会,我们要学会在其中找到一个相对合适的空间。同时,古尔纳的移民题材类小说展现出一种身份上的“混杂性”:“不一定要追求一个特别纯而又纯的身份认同,那样既不现实,也会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徐则臣称阅读古尔纳的小说有如看宗教典籍,去掉了火气。这与古尔纳给他的印象一致:朴素、平和,对照到小说里便是不紧不慢的叙述方式。古尔纳之所以能沉得住气,在于他拥有宽阔的全球化视野。徐则臣认为,这种视野得益于古尔纳在英国的求学经历,尤其是他对后殖民作家的研究。“当作家处理的仅是偏僻、个体化的写作资源,容易产生猎奇式的描绘。古尔纳则后撤一步,选择站到更广阔的背景中。”

古尔纳的沉稳也给陆建德留下深刻印象,他称古尔纳是一位老练的作家。作品篇幅虽然不大,但用笔很注意铺陈,也忠实于叙述的技巧。他提醒读者注意,阅读古尔纳的第一人称小说,一定要与叙述者“我”保持清晰的距离,不要被叙述技法所迷惑,才能发现更多被遮蔽的细节。

感悟与启发

“文学到底有什么用?文学没有什么实用价值,饿的时候它不管饱,冷的时候它不管暖,为什么我们还需要文学?”冯涛在自问后总结,“文学是一种精神的需求”。读者之所以对古尔纳的小说感到熟悉和亲切,是因为古尔纳小说跨越了大陆和大陆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为读者提供了精神的需求。

读者在古尔纳小说里找到的共鸣,不是殖民因素使然,因为大家都没有被殖民的经历,古尔纳也没有,他是在回溯故乡的殖民历史。现在很多人背井离乡,到城市里生活,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称得上“移民”。不同的是,古尔纳是移民异国,现代人是移民他乡;相同的地方在于,大家都会在精神上产生某种困惑,比如无法在城市找到原初在故土的归属感,类似这种疏离的感受会在古尔纳小说里得到深切的呈现。

陆建德的共鸣在于,古尔纳的小说让他看到了,每个人身上其实都背负着历史的包袱。就像他说的,历史时不时就会进入当下的生活,想要抛弃或改变这个包袱,既不现实,也困难重重。最终,只能通过达成某种妥协,追求一种更大的对自我的“生成”。

古尔纳给邱华栋带来了两个启发:一、古尔纳属于那类未来50年仍有读者阅读的作家,是人类文学史上的鲜明路标;二、古尔纳用英文写作,壮大了英语文学的繁荣。这让他想起一位在中国用日文写作中国生活的日本作家,他期待未来有一天,当中国文学足够强大,会有其他语种的作家来到中国,创造一种新的属于中文的世界文学。

徐则臣读完古尔纳的感受是他与其他非洲作家不同,他的视野没有局限在一个地方,而是联结不同文明、不同种族、不同文化,是一位真正意义上全球化时代的作家。“古尔纳的写作开阔了我的见识,不仅仅是文学上,更多也是社会学上。读他的小说,我看到的不仅是一块小地方,而是整个文明,甚至不同大陆之间的融合。”徐则臣由此感悟到,作家不要过于计较非得有一个“预设”,并以文学的方式论证“预设”,而要兼顾不同层面的整体感,不单单是创作局部的地域文学。

日前,古尔纳作品上海首发会举行,孙甘露、小白、毛尖、黄昱宁四位作家参加了分享活动。古纳尔作品第二辑五部作品《离别的记忆》《朝圣者之路》《多蒂》《遗弃》《砾心》也已在编辑出版过程中,不久读者将可以一睹古尔纳作品的全貌。(刘鹏波)

来源: 中国作家网

找到有故事的人的作文2

爱美的刺猬(一)

  从前,大森林里住着一只爱美的刺猬。狡猾的狐狸一心想把那刺猬用来做一顿美餐。他想:最讨厌的是那些可怕的刺了,要是我能把刺猬的刺变消失,那我就能美美地吃一顿啦!狐狸想着想着,突然就想到了一个鬼主意。

  第二天清晨,狐狸就在大街上大声吆喝着“谁爱美,谁爱美,我能让他变最美!”小刺猬一听,哇,太好了!他一溜烟地跑了过来。“欢迎光临,请问您要化妆吗?”狐狸说。小刺猬说:“我要,我要。”接着狐狸便开帮刺猬化妆。“化好了,您照照镜子看看吧!刺猬一看,很满意,便连连点头。狐狸又说:“需要把刺拔掉吗?我觉得您把刺拔掉会更看的。” “好的,我一直都想,可是妈妈说我们的刺是武器,不能拔。”“不不不,这个思想太落伍啦!我们年轻人就是要追求时尚漂亮!”刺猬觉得很有道理,点点头。“那你跟我走吧!我把那个神器忘家里了。”狐狸说。

  小刺猬跟着狐狸走了。他们一到狐狸家,还没有关上门,狐狸就急不可耐地一拳把刺猬打晕了,它正准备把刺猬的刺拔了,美餐一顿。刺猬妈妈赶来了,她立刻把身体缩成球,向狐狸拼命滚去。狐狸痛得哇哇大叫。刺猬妈妈抱起小刺猬,把他送去了医院。

  可怜的小刺猬为了爱美,差点把性命都弄没了。

来自网络

爱美的刺猬(二)

  从前,大森林里住着一只爱美的刺猬。狡猾的狐狸一心想把那刺猬用来做一顿美餐。他想:最讨厌的是那些可怕的刺了,要是我能把刺猬的刺变消失,那我就能美美地吃一顿啦!狐狸想着想着,突然就想到了一个鬼主意。

第二天清晨,狐狸在街上吆喝着:“你想要变美吗?快来狐狸理发店吧!”爱美的小刺猬听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跑了过来。这可把狐狸给乐坏了,进店后只是邪笑了一下:这真是天上掉下刺猬肉,得来全不费功夫。狐狸让小刺猬坐了下来,假惺惺地说:“小刺猬,你这刺真难看,我推荐你把头发弄成卷发。这样你就会变得比梅花鹿还要好看!”小刺猬一听,居然比梅花鹿姐姐还美,立即乐得合不拢嘴,连忙说:“快!我要 卷发!我要卷发!”狐狸赶紧把小刺猬的一根根刺用钳子卷了起来,激动的手都在不停地发抖了。就在快剩最后一根的时候,刺猬妈妈来到理发店,看见小刺猬的刺被卷了,她生气地对小刺猬说:“孩子,刺是我们唯一的武器,怎么能因为难看把它卷起来呢?”刺猬妈妈又看了一眼理发师,原来是诡计多端的狐狸,刺猬妈妈已经知道狐狸想的什么坏主意了,她立刻缩成球状,向狐狸撞去。狐狸被刺得哇哇大叫。

小刺猬因为追求美,差点失去了自己的武器,真是太不应该啦!

来自网络

爱美的刺猬(三)

  你们知道吗?从前有一只爱美的小刺猬叫花花,他很想穿漂亮的花裙子,为此她还差点丢了性命呢!

  小刺猬花花一直想买一条花裙子,可是妈妈总是不同意,他说我们刺猬身上的刺虽然不美,但却是保护我们最好的武器,画画听了很不开心,森林里的老狼可高兴了,他想:我听说那只小刺猬很爱美,说不定我可以趁着机会把它给吃了,老狼想到这里口水已经满地都是了,老狼马不停蹄地奔到刺猬住的小镇,他来到了小镇,就大声喊道,谁要买谁要没我能把它变得美,老狼刚说完,他的身旁就围满了人,花花也在这群动物中,可是他被挤到了最后面,花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到了最前面。老狼说,小刺猬今天你就是那个最幸运的观众了,你跟我走,马上就是见证你最美的时刻到了。”

  小刺猬跟着老狼走了一会儿,功夫就跑得无影无踪,老狼回到了家,先把花花打晕了,在老狼准备拔刺的时候,花花的妈妈出现在老狼的面前,把自己围成一个小球,向老狼滚去,老狼被刺的哇哇大叫起来,花花得救了。

来自网络

作文点评:

可爱的小刺猬,

因为爱美,

差点失去了性命。

小作者们通过丰富而合理的想象,

让我们读到了三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并告诉我们小朋友以后

不能虚荣,

不能被甜言蜜语所欺骗,

不然你就可能命就没啦!

找到有故事的人的作文3

作者 王保利

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全国助残日。在此特殊的日子,谨以此篇献给可尊可敬的郑乃谦老师。

——题记

春雨时节,万物复苏,农民摄影家、作家郑乃谦被中共修武县委评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十佳优秀服务党员标兵,这是对年届六旬、身残志坚的郑乃谦矢志传播红色故事最好的褒奖。

用镜头传颂红色资源

1962年10月,郑乃谦出生在河南省修武县西村的一户普通农家。就在他蹒跚学步时,不幸染上了当时流行的脊髓灰质炎,以致右下肢终身残疾。身体有了缺陷,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

1979年郑乃谦高考成绩超过了本科分数线,只是因为腿部的残疾才与大学失之交臂。这对十七岁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晴空霹雳。是保尔、吴运铎的事迹让他从苦闷中解脱出来,他不甘屈服命运的摆布,积极向命运挑战,努力与命运抗争。

1990年,郑乃谦在山村里办起了个体摄影服务部。他给自己定下的经营宗旨就是“三个服务”,即为山区群众的生活、工作服务,为活跃山区群众文化、建设精神文明服务,为发展山区旅游经济服务。

对待老兵,尽最大努力服务周到。 1992年,家住深山的桃园村老复员军人黄后玉,需要照像办证。郑乃谦就随民政所的工作人员,从孤山村沿羊肠小道走到该村,一天步行了八十里的路程。路途虽然遥远,他却分文未取,感动得老军人热泪盈眶。双庙村的伤残军人张永芝需要照像,他依然是上门义务服务。暑期里,田坪村一位烈属过生日想照张全家福像,他就蹚着没膝的河水进村,满足了老人的愿望。1994年,他的第二次个人摄影展上,组照《志愿军英雄赵成金》得到权威人士的赞同。三十年过去了,许多人看到郑乃谦当年为他们拍的照片,倍感珍贵。

作为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从小接受党的教育,加上1946年父亲参加革命的熏陶,郑乃谦有着浓厚的红色情结。 英雄战斗的地方人杰地灵,烈士的家乡山青水碧。郑乃谦在追寻革命老区红色精神时,青龙洞、影寺这两处原属市级景区群峰竞秀的风光让他激动不已。他随身带着三样宝:相机、笔记本和镰刀,常常一人奔波在羊肠小道上,攀爬在山崖边,把一幅幅美景定格下来。先后四次自费举办影展,宣传家乡的风景,宣扬英雄事迹,引起省市多家媒体关注报道。他的摄影活动,对景区开发起到促进作用。从当地老百姓到有关部门,公认郑乃谦是“开发家乡景区的吹号人”。

郑乃谦的足迹在踏遍家乡的山山岭岭之时,还千里迢迢两次到北京、延安去采风。圆明园中、卢沟桥畔,他为祖国母亲昨天的灾难深感痛心;宝塔山下、延水河边,他接受了革命圣地心灵的洗礼;金山岭上、天安门前,他看到了民族的崛起和祖国的希望。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郑乃谦就像一头默默耕耘在山间的老黄牛,用摄影留存英雄的形象,推介家乡的青山绿水,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家乡、对乡亲爱恋得多么深沉!1992年以来,郑乃谦作为残疾人自强模范,先后受到焦作市人民政府和河南省人民政府的表彰,各级媒体对他多次进行专题报道,其事迹还被载入《河南文化艺术年鉴(1996)》和《焦作年鉴(1997)》。对此,他没有丝毫的骄傲自满,因为他深知没有周围朋友热心相助,自己将一事无成。他给自己的博客取名为“太行山里的跋涉者”,封面上写到:“其实我很普通,犹如山里的石头。”

似水流年,数不清的照片,蕴含他的情怀;步履维艰,不知多少路程,记载他的故事。

用笔尖传播红色文化

2012年加入党组织以后,郑乃谦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西村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这些资源进行保护和传承,郑乃谦认为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刻不容缓的工作,因为随着了解史实的老一代人陆续故去,随着历史遗址遗迹的渐渐湮灭,很多宝贵的红色资源就会永远地失去。于是,郑乃谦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一己之力,拖着残障之躯,经年累月,深入现场考察情况,收集查阅资料。2014年写成《共和国功臣赵成金》,他在为先烈立传,也在向英雄致敬。2017年6月被政协修武县委员会聘为文史撰稿员,两年后被政协焦作市委员会聘为特约文史专员,他更加积极地尽职尽责。

从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西村乡数以千计的庄稼汉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放下锄头握起枪杆参军参战,为了新中国而浴血奋战,涌现出来一批批英雄人物,其中200人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018年深秋,他又来到葡葡峪村采访,这个仅有600人的小山村,居然有20位热血男儿血洒疆场,令人肃然起敬。此时的山村全被红色主宰氤氲着,那一丛丛黄栌,那一棵棵黄楝,霜染之后,在蓝天衬映下,显得血红、血红的……

耳闻英烈的光荣事迹,郑乃谦胸中的激情燃烧,他感到那些隐匿的红色故事和遗址在呼号,他觉得自己必须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他拖着残障之躯,翻山越岭跋涉在古道。饥了啃一口凉蒸馍,渴了捧一口山泉水。就是这样,他以顽强的意志,撰写出一篇篇生动鲜活且极具史料价值的文章。

西村乡至今留存着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中共修博武中心县委旧址、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遗址、“抗日建国”摩崖石刻、道清支队驻地、韩秩吾烈士故居等等。郑乃谦经过三年考察、印证,于2017年撰写了《山门河畔红旗飘》一文,一经发表,引起强烈反响,使这些红色遗址遗迹既成为研究豫西北地区抗战史的重要文物,又成为传统教育的好教材。2020年1月焦作市委组织部公布了首批红色资源旅游访问点,10处党政旧址中,中共修博武中心县委旧址、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遗址榜上有名。可以说,红色资源的发掘,郑乃谦功不可没。每每谈及此事,他总是脸一红憨厚地说:应该的,应该的。

身有残疾的郑乃谦,栉风沐雨搜集,焚膏继晷撰写,庄稼误了农时毫不在意,腿肿脚疼也全然不顾,他以缅怀革命先烈的深情,先后采写了《满门忠烈名扬太行》《群英荟萃磨石坡》《巍巍南山话辉煌》《上甘岭上逞英豪》《侦察英雄赵福全》《前赴后继亲弟兄》《当阳峪村有功臣》《道清队员赵树温》等35篇红色文章,在多家媒体发表。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服务党史学习教育,郑乃谦历时一年多精心筹备,于2021年6月把自己18万字红色题材汇编成册,由爱心人士资助印刷出版了《山门河畔——西村乡红色历史散记》一书,在焦作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随后他将这书赠送给了乡直机关、各村党支部、部分企业,以及老党员、老教师、市县艺术家和英雄人物家属。焦作市博物馆和图书馆也予以收藏。正如一位专家所评价的:“他撰写的材料,真实客观;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挖掘深刻,把握准确,贯穿了正确的历史观;文字简洁、生动,富有可读性和感染力。”

为了追寻受到毛主席接见和表扬的原修武县委书记张洋芹的足迹,他历时半年多时间寻访,还特意跑到卫辉让八十多岁的老干部毛成身帮助审稿。为了写好修武籍上甘岭功臣赵连明,他和功臣家人专程远赴信阳和湖北省孝感,采访上甘岭英雄张计发,参观十五军纪念馆……英雄们的事迹让他深受感动,采访写作的过程,也是接受教育的过程。

郑乃谦痴情搜集整理红色故事,一心扑在弘扬红色文化上,经营的摄影门市部经常锁着门。家里93岁的老母亲,妹妹主动照料;6亩耕地,由妻子协助管理。从1990年开始,他骑车跑遍了全乡100多平方公里的山区,拍照采访,被称为西村乡的“活地图”、“百事通”。

35个村的角角落落,留下他跋涉的足迹;20万字的字里行间,书写着他的挚爱。他认真传播英雄人物的光荣事迹,影响深远,连续四年被修武县政协评为优秀文史撰稿员。他提出的“西村,焦作小延安”的观点,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为修武县发展红色旅游争得一项话语权。

建展馆传承红色基因

“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西村乡,红色文化的沃土,曾经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韩秩吾烈士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

韩秩吾1903年出生于磨石坡村,1925年河南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毕业,1933年担任焦作扶轮小学校长,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2月,接受党组织的指示,发动焦作进步师生、路矿工人和当地农民在磨石坡村成立了修武第一支抗日武装——道清抗日游击队。4月,韩秩吾利用自身影响力与同仁召集修武县各界代表,在大东村成立了河南省第一个县级抗日政权——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自己担任粮秣科长,为保障多支抗日武装的后勤供应作出了贡献。1940年春,根据组织安排他到华北新华日报社工作,任材料科科长,次年任总务科科长。1942年5月下旬,日军包围八路军前线指挥部,为掩护机关突围,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不幸壮烈殉国。韩秩吾帮助几位同事转移到庄子岭后,返回寻找战友,归途中在涉县寺沟村遭遇鬼子而牺牲,年仅39岁。

巍巍太行,永放光芒。2009年9月,韩秩吾被中共焦作市委组织部等12家机构评选为“为新中国成立作出有突出贡献的焦作英雄模范人物”。这是西村乡亲的骄傲,也是焦作人民的自豪!

郑乃谦历时一年半,撰写了红色故事《满门忠烈,名扬太行》。受此启发,磨石坡村老党员韩满常、赵继忠决心筹建韩秩吾烈士纪念馆,以便让更多人了解英雄的事迹,把红色信念传承下去,让红色血脉世代庚续。

任何事情都是这样,若要想把想法变成现实,就必须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他们筹建纪念馆就是如此,经历了“外出寻找、访谈撰写、筹备建造和现场讲解”四个过程。

为了进一步核实韩秩吾烈士牺牲的有关情况,他们决定到现场去寻找。2020年11月,韩满常、郑乃谦一行6人来到山西左权县寻找烈士的生平事迹。到麻田镇,过山庄村,上十字岭。通过华北日报社旧址和新闻烈士纪念碑,寻找到了韩秩吾的第一手资料。次年清明节期间,他们又来到河北省涉县寺沟村,听说烈士牺牲在南凹岩。站在山下,只见200多米高的陡峭山崖,棘荆密布。他全然不顾,一边攀爬,一边拍照。攀登过程中,他的手被划破了,摔跤了爬起来。回忆到这些,韩秩吾烈士的侄孙、年过古稀的韩满常老人都会话语哽咽,难掩感动。

为了完善英雄事迹,郑乃谦多是在晚间找人访谈,往往一聊就到深夜。饥了,就吃包方便面;困了,就用冷水擦脸。冬季山上的小屋里没有取暖设备,他硬是寒夜里连续访谈写作三个多月,为展览馆整理了20万字资料及百余张照片。

郑乃谦历时半年,帮助磨石坡村建起了韩秩吾烈士纪念馆。几位胸怀初心的老党员,因此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展出的80幅大型版面,总面积160平方米 。内容图文并茂,除了韩氏红色大家族与西村乡英模人物外,还涉及地方党史、地方革命斗争史等。与此同时,他还精心设计编制了宣传彩页。这些硕果,不知浸透了郑乃谦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心血和汗水。每每提及这些,郑乃谦总是那句:这与英雄比,真不算啥。

纪念馆建成后,磨石村成为修武县最大的抗战史教育基地。市县记者团、文艺团体、政协委员、读书组织、中小学幼儿园师生、朗诵艺术团等单位和人士,纷纷走进磨石坡村,人们已将这块热土奉为红色教育的活教材,澄澈心灵的洗礼地。为了配合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凡是市县有关单位的党组织到西村乡进行主题党日活动,郑乃谦总是热情接待,声情并茂、不厌其烦义务进行讲解。面对西村乡近200名烈士名单,他总是神色凝重讲道:“我们西村乡的人民,为新中国成立作出了很大牺牲”,闻此人们无不动容。一年来,他共为全市40多个单位的参访者进行了认真讲解。除了认真讲解,他还向纪念馆赠送《山门河畔》100本。

“红色文化,青山绿水;两翼齐飞,振兴西村”。郑乃谦坚持不懈地为乡村振兴献计献策,呼吁呐喊。他的感人事迹先后被《学习强国》、大河网、人民视点、焦作先锋、焦作晚报、修武政协公众号、修武融媒等媒体予以报道。

猛虎潜深山,长啸自生风。到了本命年,郑乃谦依然用虎虎生威的眼睛,炽热的红色情怀,关视着红色的热土,回望家乡的历史,远眺家乡的未来,在望眺与沉思之间,积淀出可贵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编辑:实习生 周傲珺

悲伤的人有悲伤的故事是什么歌(悲伤的人有悲伤的故事)

还有哪些身残志坚的人的故事(有哪些身残志坚的人的故事)

关于爱心人士的故事(做有爱心的人的故事)

最火的有故事的人是谁(最火的有故事的人)

考研的人有多拼(考研有多拼的故事)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5日 星期日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一个有故事的人的作文(找到有故事的人的作文)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73828.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