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古人爱书的故事有哪些名字(古人爱书的故事有哪些)

2023-02-18 01:48:01 技术常识4 技巧分享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6955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8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庐山红色记忆——伟大的读书者毛泽东在庐山读书的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庐山味道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古人爱书的故事有哪些1

一个爱读书的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创造力的民族。毛泽东的一生,就是孜孜不倦读书的一生,他那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极富于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优秀品质以及厚实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修养、强烈的求知精神、渊博的学识,集中体现在他对祖国大好河山所怀有的深厚感情中。

毛泽东一生爱山乐山,对庐山情有独钟,1959 年、1961年、1970年毛泽东主席曾三次登临庐山,前后居住达100多个日日夜夜,他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在庐山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三次上庐山,除了阅读从北京用几大木箱装来的书籍外,还在庐山图书馆借阅了200余册图书,留下了许多感人的庐山读书故事,在庐山文化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红色印记,为庐山人民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庐山红色记忆——伟大的读书者毛泽东在庐山读书的故事

1959年6月30日,第一次登上庐山的毛泽东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讲起了“下轿伊始问志书”的典故。这个典故说的是南宋淳熙六年(1179),朱熹走马上任知南康军时,刚一下轿,就开口问迎候他的人员是否带来《南康郡志》。讲了这个典故,毛泽东微笑“问志书”,要看《庐山志》,庐山的同志很快从庐山图书馆借来了1933年吴宗慈编纂的《庐山志》送到毛泽东下榻的美庐别墅,当天毛泽东翻阅了目录后,又借来了吴宗慈在1947年编纂的《庐山续志稿》,毛泽东在庐山的第一天,就两次借阅庐山志书来了解庐山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毛泽东阅读庐山志书之后,在庐山期间就加以了运用,并对“庐山”的得名与时间,谈了自己的见解。读了《庐山志》后他说:“庐山的山名由来,众说不一。有人说是周文王时由匡俗兄弟在山中结庐而居,周文王往访,只见空空草庐一座。又有人说周威列王往访,人去庐存。”对《庐山续志稿》毛泽东阅后也进行了评论“这部续志很好,对现代历史有参考价值”。

庐山红色记忆——伟大的读书者毛泽东在庐山读书的故事

毛泽东博古通今,对中国史学和文学作品十分熟悉,他在写文章和谈话中,经常引用中国古典名句形象地解释现象、说明问题、证明观点。在庐山期间,毛泽东阅读了《水经注》《史记》《论语》《资治通鉴》《楚辞集注》《三国志集解》《梁书》《昭明文选》《元人小令集》《明忠愍杨椒山先生集》《鲁迅全集》《桃花扇》《西厢记》《牡丹亭》《安徒生童话集》等大量古今中外书籍,他还经常与人交谈读书心得。

在与湖北省委秘书长梅白谈话时说:“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然后问梅白:“你晓得是哪个的作品?”当梅白回答这是明代杨继盛的诗后,毛泽东高兴地笑道:“是的,这是椒山先生的名句。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这两句,并照此去做。这十几年的体会是头一句“遇事虚怀观一是”难就难在“遇事”这两个字上,即有时虚怀,有时并不怎么虚怀。第二句“与人和气察群言”难在“察”字上面。察,不是一般的察颜观色,而是要虚心体察,这样才能从群言中吸取智慧和力量。诗言志,椒山有此志,乃有此诗。这一点并无惊天动地之处,但从平易见精深,这样的诗才是中国律诗中的精品。”接着他又引用了唐代诗人韦应物名诗中的一句“邑有流亡愧俸钱”,并说“这寥寥七个字,写出了古代清官的胸怀,也写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写诗就要写出自己的胸怀和情操,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才能使人振奋”。

在与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的夫人水静交谈时,水静看到客厅里摆着几本《安徒生童话集》,觉得很奇怪,便问他怎么还有兴趣看童话,毛泽东说:“写得好的童话,往往包含着许多哲理,能给人以启示,凡是有价值的书,我都喜欢看。”

庐山红色记忆——伟大的读书者毛泽东在庐山读书的故事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毛泽东最喜欢的是鲁迅,在庐山期间他仔细阅读了《鲁迅全集》《鲁迅日记》《鲁迅书信集》,他还最喜欢书写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1959年在庐山的一次政治局常委会上,毛泽东在讲话中引用了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并说:“要做到这一条。这句话原于齐景公的一则故事。齐景公70岁了,小儿子七、八岁,同他玩耍,学牵牛,拿条绳子,娃娃拉一端,齐景公用口咬住另一端,小孩子摔了一跤,齐景公掉了几颗牙。孺子牛的故事是这么来的。”毛泽东对鲁迅非常尊重,评价也很高。他提到这两句诗,既是为了自勉,也是与大家共勉。

毛泽东工作起来常常昼夜不眠,读书也是如此,他几乎把一切工作之余的时间都用于读书了。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毛泽东在芦林一号别墅办公和休息,挑灯夜读是每日的必修课,执着地从书本中吸取知识。秉烛夜读的身影,深入思考的批注,无不体现毛泽东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庐山红色记忆——伟大的读书者毛泽东在庐山读书的故事

爱读书,是毛泽东一生的爱好。毛泽东博览群书,最爱阅读的是马列著作、哲学、中国历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为了探索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毛泽东在庐山积极推荐并带头阅读经济类书籍,在阅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文选》《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资本论》《列宁全集》《列宁文选》《简明哲学辞典》等著作时,他发表了大量评论性的意见,提出自己的许多观点。

毛泽东不但自己喜欢读书,还提倡大家读书,鼓励大家读马列著作、政治经济学、哲学、历史等书,亲自安排各级干部政策理论学习。他在开会前批示:读书。高级干部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三版下册。读者范围由中央委员到县委书记,都要读。县级主要干部,首先是第一书记,另读三本书:“好人好事”一本、“坏人坏事”一本、中央的政策和工作方法的文件一本。三本书不要超过十万字,七天能够读完。然后讨论三个星期,共学一个月。每年轮训县社干部。

1970年9月,毛泽东又就高级干部的读书学习提出:“要读几本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欧洲哲学史,一讲哲学史,那可不得了呀,我今天的工作怎么办?其实是有时间的。你不读完,你就不晓得。”充分体现了他对干部提高思想文化政策水平寄予的极大希望。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读书丰富我们的知识,开拓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智慧,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毛泽东说:“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毛泽东的读书精神,坚持爱读书、读好书、学到老,读到老,传承好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庐山# #庐山天下悠#

文:庐山博物馆

来源:#庐山旅游# #庐山味道#

[微风] 庐山旅游:庐山旅游景点推荐

​[微风] 庐山旅游:庐山住宿温馨提示

​[微风] 庐山旅游:庐山的特色美食

古人爱书的故事有哪些2

来自河南农村、在深圳工作的年轻人梁家民,在课桌、流水线和办公桌之外,把时间几乎都献给阅读。书,伴随着他的日常生活,影响着他的心灵和命运。

■张琦

追忆往昔对长期钟爱阅读的梁家民并不是什么难事。小时候家里平房,砖瓦造的。走近堂屋,抬头能望见门框顶着一处洞窟,方方正正,存放生活物件用。父亲收集的农业书籍被摞在里面,撑起了空间的形状,像人造小山丘。他起初够不着,后来也读不动,但仍记得里面的画太好看,或是棉花柔软,或是小麦翠绿。鞭炮声中,走动频繁的邻居,家门口贴着春联,家里供着人祖伏羲像。他随处蹲下,随手拾起树枝,在地上抄写和作画,不解其意又乐在其中。

相较向内追忆,向外社交好难。他内向、钝感、讲话不温不火,待人又紧张又客气。他说小时候周末就闷在家里看书写作业晒太阳,不怎么出门,不愿搭理人,与其他小朋友生疏,这让爸妈相当困扰:“你可别成了书呆子!”我惊惶,七八岁时听过一模一样的话,甚至被疑自闭,老师“传唤”了家长。一切一切,都是因为读书的本能吧。他说,书使自己进入另一个世界。他多年前觉得,所有人都如此。后来发现,不是每个人都会在复杂人生走了几十年后,还会以书籍作为童年记事的明确开头。他哑然失笑,也接受。

采访过半,问他是否需片刻休息,“那么喝口水继续?”回过神来,他这么说。初中毕业后,到深圳打工,每周末在图书馆长熬,孤灯一般,就不吃午饭,虽然觉得饿。在书与现实的碎片间,我们升起又降落,拆散又聚拢,构成了属于一个中国普通人的读书往事,既有火花也有烟雾。

“可这不协调吧。”其实见他开头,我不止一次这么想。因为刚穿梭在偌大、规整、密集、重复的科兴科学园,按工业轨迹走,像机器人,没想象力。直到采访结尾,他欣然向我解释,在他身上,中国古籍与互联网科技可以互动、可以融合。我顿时收获一种新的理解,这全部因他,无关什么理论。于是,打消了上述矛盾念头后,我想到了这句“何故乱翻书”。

小百草园

何故乱翻书,梁家民说,是为了弥补童年缺憾。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河南农村,家里穷,吃不起菜,蘸着盐水啃馒头,挖路边苋菜下面条,没法谈买书的事。唯一的、小山丘般的那摞书,在记忆里闪着白光。

但在他识字前,它们纷纷撤离、消失,洞窟变得黢暗。他猜测,是大自己好几岁的邻居家小孩上了初中,把一些认得的书捡走。其余的,家里人似乎用到了土地种植,一本没留下。当时,他想不到,自己长大后心有戚戚,仍想把书找回来。

他觉得自己一贯偏执,打定主意后,就不管不顾。事后回想起来,又生出些无奈。看到村里有些家庭配了黑白电视,说一定要买,坐在地上打滚,扯掉了爸爸的衣服扣。读小学,成绩还行,考过年级前五,语文蛮好,但买课外书还是太费力气。读初中,发现教室楼上有间小图书馆,一直锁着。他透过窗户往里看,书架橙黄,放着好多教材,真的是望眼欲穿。那段时间,他晚上总梦见自己是孙悟空,变成小蜜蜂飞了进去。醒了后又觉得力有不逮,策划撬或砸开玻璃门,但最终没付诸行动,也藏在心里,生怕被别人发觉自己有点坏。

从小学到初中,梁家民只读到了两本课外书。一为《汉语大辞典》,是学校老师安排,家里表示支持配合。二为《水浒传》,这是因为先前争取而来的电视,搬到家里信号却不稳,有的集没法看,剧情不连贯。和电视一样,为了读到在县里偶然发现的拼音袖珍版水浒,闹了很久,爸妈赖不掉。拿到书后,八九岁的他急切地读,趴在墙头读,斜靠在用来上房和做农活的木梯子读。

热烈的阳光在脸前晃着,缺失的情节终于补上了。在太阳底下,从未这么晓畅美妙。他对我说,小时候拖延,晚上不想写学校作业,总是先睡觉,然后深夜惊坐起,开始忧虑第二天怎么度过。但两本课外书,却是翻烂了,读懂了繁体字,画了水浒一百单八将的肖像,几乎成了水泊梁山万事万物。在小说世界,他喝酒打虎、倒拔垂杨柳、替天行道,在现实,或体现为一个沉醉、轻微的趔趄。

读书带来的沉醉,是不容置辩的。梁家民自嘲从小不擅长干农活,掏不出力气,甚至系不紧装麦子的麻袋,这在农村显得尴尬。却因在课堂上读了鲁迅某个爱不释手的短篇,自此就选了家里院子一处空地,大刀阔斧开工建设。他饶有兴味,拿出白纸和铅笔,向我勾勒作图,“北方农村的传统小院,差不多是这个形式,这片空地,在平房和厨房的夹角处,即这面墙的一侧。”

因读了小说,梁家民变成了工程师,将空地命名为“小百草园”。他在院子里摸出砖头用来砌墙,一板一眼,这技术来自外出打工做砖瓦匠的父亲。几面砖墙,将这片空地划分了区域,有的种蔬菜,有的种水果。甚至,还设计了排水功能,我笑着说,“普通农活做不下,灌溉系统却很好。”

鸡冠花、紫茉莉、牵牛花、月季、凤仙等所有能在村里找到的种子被撒在了小百草园,他每天浇水、施肥、翻土,用烧火棍在墙上写下“小百草园”的简体和繁体字,“感受鲁迅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植物们,有的长势凶,有的长得高。不久之后,他就搬着凳子,坐在小百草园的桃树下读书了。

▲梁家民读书速度惊人,像跃出山林的野人,将书作为美食,行动迅捷、宁静决绝。

路边野餐

2004年,城市,远不可及的城市,像一场暴风雨骤降至梁家民的眼前。

他选择毕业后不再读高中,跟着同乡来深圳打工,在观澜一家仓库干清洁、拉货盘货,再到三和,辗转在礼品盒厂、塑胶厂、电子厂等各种流水线,与大多数工人一样。而书,漫山遍野的书,是风雨中的一颗水珠,从海上扫来,颮颮纷纷,吐纳彩虹。

工人宿舍安排在当时的二线关外城中村,尘土飞扬,和家那边县城类似,只是更危险。与同龄工友比,梁家民晚熟,每天想家、想父母、想小百草园的近况。但他也庆幸,在村里卖衣服、五金、家居的便利店之间,找到些路边书摊,并由此改变了生活轨迹。虽然大部分工友觉得读书好无聊、也不酷,更没什么特别,但他笃定,日常不交流问题不大,还能表现得合群,内心却“完全不是一个世界”。

如果准点下班,梁家民会径直去夜市,坐在书摊旁边,直到深夜。眼前的书,时兴还是传统,务虚还是务实,都未知;不论武侠言情科幻园林建筑,抑或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痞子蔡,都好奇。即便扫到中小学生书目,也拿出来看一眼,当是知识补充。将眼前的书摊读完后,周末两天,转到附近的公共图书馆。从开馆到闭馆,他如钉子般扎进去,起初同样不选书。图书管理员愕然注视着,一副瘦小身躯,沿着书架将一排排书抬出又抬入,像祭祀。

确实,与温吞的口语相反,他读书速度惊人,像跃出山林的野人,将书作为美食,行动迅捷、宁静决绝。还是来自童年的缺憾:萌动的绘画、消失的山丘、梦中的伟力,都是集中回头弥补的汹涌前提。他说,有点报复性心理,像犯罪分子吐露作案动机。又提起,后来也没再去教室楼上的图书馆,因为已经知道了里面的书所讲的大概。他进一步想,本质上,还是生理性的知识渴望。“像农村有些老人闲不住,在村口讲话。我也闲不住,不想让眼睛和脑子停下来。”

无疑,书是复杂知识的集合,是思维兴味的介质。来深圳头几年,梁家民竟继续保持着做几何题的爱好,并逐渐产生对电脑的兴趣。将问题抽丝剥茧、推导结果的过程,比如如何增加辅助线,如何计算三角度数,就像读侦探小说。他在书摊买了《红楼梦》的盗版,起初看不动,后来读着读着,居然开始作图,家族、人物、关系,条分缕析、天罗地网。然后随着图纸,置身于小说密室,在最为精细的情节间翻腾和飞跃。

▲梁家民在百度百科工作时期(右二)。

临界间隙

书摊所牵引出的、属于新世纪的现代视野,曾经满怀希冀地等待着钟爱阅读的自由心灵。

梁家民对电脑的兴趣,或偶尔经受过在深圳电子厂检测和装配零件的启迪,但更多地——他毫不迟疑地说——仍然来自读书,来自对知识的渴望。

在深圳打工六年,他读过了图书馆的大部分书,又去购书中心,一层层大规模输入。有段时间,他觉得自己似乎抵达了某个临界点,不再需要太广泛的信息,而是有意聚拢、生发出新的方向。

梁家民从《电脑报》合订本里学习理论和背诵方法,再赶紧去网吧实操。图书馆里的电脑书他早就通读了一遍,熟络了一遍,如此循环往复,变成了专业人士。他原本就擅长逻辑和推理,读侦探小说、做几何数学,又精通前沿的电脑技术。在网吧,他开玩笑,用工具软件将QQ反编译,朋友打开QQ视频,初始界面竟是梁家民,大惊失色。他挺满足,决意做黑客。

起初,其实是工友带他去网吧,使他接触到互联网。但他看见游戏界面就想吐,还是喜欢不停翻动网站。第一次打开河南某门户网,觉得奇异,第一次使用百度搜索,惊为天人。无数个超链接文本像压缩饼干,迅速提供海量信息,又给了个体生产内容的主动权。

2006年4月20日,百度百科上线。作为粉丝,他按照个人喜好,开始编辑词条,是2519个新词条的创建者。只在当年4月23日,就上传了“鲁迅”、“梁启超”、“周瑜”、“吕布”和“脂砚斋”,还有“马化腾”。4月21日,百科上线第二天,是“尤利西斯”,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小说。

对他而言,上网和乱翻书非常类似。互联网作为媒介,替代了书的一部分功能。后来,他做互联网工作,有了收藏古籍的癖好,又是一段后话。采访时,我想到,如何感知到新的临界点?——只得依凭读下一本书时的本能反应。在此之前,时空只是阅读的间隙。而无论如何,过程都自由。

2010年,某天下班后,梁家民的诺基亚3230突然收到一条来自百度的消息。他非常兴奋,他要辞职去北京,到百度工作。

▲梁家民收藏的历史教科书。

心灵珍本

梁家民形容《水浒传》的每个人物都是湖泊,“小说渐次引入新人物的方式,像是有条溪流,连接下一片湖泊。”这一比喻,状如描述人生阶段。他上学时成绩好,但没再读高中,毕业后在深圳做流水线工人,六年后到北京百度工作。然后,转去虎嗅网、雷峰网,又辞职在深圳开新媒体公司。全部转折并不因读了某本具体的书。书是启示:前方有更多纤细的溪流,或将通往梦中的湖泊。

刚到北京,梁家民觉得自己整天像气球一样飘在空中,完全不真实。首都的冬天,寒风凛冽,面如刀割。可文化氛围特别浓,他关注上古董、文物,总去国博和各家旧书店。2011年,读完刚刚出版的《史蒂夫·乔布斯传》,他打算重走乔布斯之路,开始接触中国字体历史,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不同朝代的字体风格、心理状态、社会情境。自此,他陷进了古籍的收藏和研究,他视之为一生“最大的癖好”。

梁家民终于开始买书了。周末,去潘家园和报国寺逛书市。更多时候,在线上二手书网站淘书,比如中国收藏热线和“孔夫子”。好多古籍来自明清,贵的要数千,实在喜欢,也下狠心买过。他印象深的是晚清民国的历史教科书,比如1901年上海普通学书室的《普通新历史》。“当时的学生,如何学习国家概念、秩序关系、变法事件。”他能站在编书者视角体会到旧日的情形,“每段时代,都有每段历史的自我书写。”

而古籍研究与互联网科技,看似一旧一新,在他身上却显得融合。互联网存着旧日记忆,古籍也可能涌现新版本。他用新媒体手段运营“古籍”公众号,收纳各网络平台的相关信息,集中给读者看,从而普及知识。他提起,曾创建的“尤利西斯”百度贴吧,某年前的文本都消失了。但他对公众号暂时不担心,先“做好当下”。

2013年回深圳,他重新开始做收藏。书单也有了新鲜面貌,从《物种起源》到《天工开物》,从《胡适研究》到《细说相对论》。近期,他研究乾隆玉玺,在整个深圳以及上海图书馆遍寻文献。发给我的截图,在读《善本掌故》《中国古籍版本学》《明嘉靖刻本研究》,在读韦力的《得书记》《古书之爱》,在读尾崎康的《正史宋元版之研究》。“古籍”公众号,在学界有影响力,身处高校的专业学者来交流,意欲将其评论文章做教学课件。“文史”,他终究朝向这边,并精准发力。互联网变得“初级”,再无法满足需求。

他对我讲,离京前不便搬家,就去潘家园卖书。自己懂点古籍市场,比如散买的丛书成套卖,能提些价格。但还是心惊胆战,迅速在地上铺块布,撂上手头近百本书,两天后“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心灵洒脱,挺稀见。

▲在深圳打工六年,梁家民读过了图书馆的大部分书。

尽数洒落

埋首古籍,研究文史,有种美妙的专注感,孜孜不倦、皓首穷经,求几篇文章留世。新的临界点是脱身互联网重新回到书,只不过这次是古籍。梁家民用孔飞力的《叫魂》举例,互联网的信息琐碎冗杂,若继续追求深度,概论性通识性的书对其也不够用,还是要读学术书。

他说,初中毕业后没再继续上学,导致自己无法深入了解高深知识,比如张益唐如何证明“黎曼猜想”,何为“零点不存在”的宇宙。刚打工时,做了几年的几何题,他希望洞察数学定理背后,体现了何种宇宙关系和原理,如今似乎“离宇宙越来越远”。

但令我振奋的是,他虽自认没有接受系统性的学校教育,却分明走出学术化的阅读道路来。近年间,他读文史的书,以前偏向戏说,现在走向严肃,从细节的微妙之处往前无限延伸,扩展出千千万万本书,疏密不定又轰然聚合。他觉得,自己读书的类型一直在变,也一直没有变。“读什么,或者不读什么,就是看缘分。”我又追问,为何不再走深一步,以古籍为史料,研究思想史的学问。他说,自始至终,全是好奇心所驱动,比如通过字体了解古籍,比如翻阅教科书了解教育。达到一个阶段就可停下,在此沉溺。

历史从不是单向度的延伸,更像网状物,曾被视为余光的事,某天便现身于聚光灯。2018年,梁家民创业失败后漂泊辗转,2021年回到雷峰网,管理新媒体运营团队。因为工作,每天刷挺久短视频,坦言有时读不下去书。他读了好几年的《资治通鉴》,将其视为长期任务,目前在读《宋纪》,最近也在翻游彪的“宋史三部曲”,速度越来越像蜗牛。他读欧洲的意识流小说,自视愚钝,像白纸放空自我,反而容易读进去。我问,何时读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等退休吧!”

何故乱翻书。梁家民说,如果从未读过书,自己可能在打零工或者回家种地,但这也未必是坏事。他还讲,他小时候在小百草园挖了很深的地洞,将写着自己名字的砖头埋进里面。藏书也有这个原因,为了让自己不被世间遗忘,在珍本上施以印章,或可流传到博物馆。可现在仍没有古籍被盖章,他还舍不得。

上学时,他写一些神话故事。一群宇航员到外太空,突然昏迷,醒来后返祖,长出恐龙的爪子。一滴雨水之神,在风云雷电之间战斗,随后落下和蒸发,重回天上。在循环周期里,他们抛掷命运,像种执念,又宛如神谕。

读了好多年,小百草园的桃树被砍掉又生长,如今和平房一样高了。

“想想吧,当一棵树摇晃/累累果实中间/便有一个孩子在摇晃

想想这个秋天的孩子摇晃/叫那蓄满一天的雨/尽数洒落,毫不吝啬”

——吕德安《一棵树》

版权声明:

本专栏刊载的所有内容,版权或许可使用权均属晶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复制或改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需转载或使用,请联系晶报官方微信公号(jingbaosz)获得授权。

来源 │ 晶报APP

统筹:李岷

制图:勾特

编辑:叶辉

#真实元故事#

古人爱书的故事有哪些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墨家巨子田鸠去拜会楚王。楚王问他:“墨子是赫赫有名的学者。他的亲身实践还算可以,可为什么他讲的话虽然很多,却不动听呢?”

田鸠先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说,秦王把女儿嫁给晋国公子,陪嫁的媵妾有70人,衣着都很华丽。到了晋国,晋国人反而喜欢陪嫁的妾,而看不上秦王的女儿。

再一个故事很有名,买椟还珠,说有个楚国人到郑国去卖宝珠。他用名贵的木兰香木做了一个精美的匣子,用香料熏烤,用珠玉点缀,用玫瑰装饰,用翡翠衬托。结果郑国人只买了他的匣子,却退还了宝珠。

田鸠得出结论:当今世人的言谈,说的尽是些华丽动听的辞令。君主往往只欣赏言辞的华美,却忽视了它的实用价值。墨子的学说传授先王治国的办法,阐述圣人的言论并宣告于天下人。假如只想使言辞动听,那恐怕人们就会只追求言辞华美而忽视它的实用价值,因为言辞而损害了实用。所以墨子讲的话虽然很多,但是不动听。

上述对话见于《韩非子》,说明当时学者对于墨家学说“多而不辩”的特点很清楚。这与我们阅读《墨子》时的感觉一致。与诸子文章相比,《墨子》可能无《论语》的简约,无《孟子》的雄辩,无《荀子》的精细,无《庄子》的奇诡,这与墨子、墨家学说重实利的特点有关。

墨家祖师墨子,一般认为是春秋战国之际的鲁国人,工匠出身。儒道墨法,先秦最重要的四家学派,孔子、老子、韩非子在《史记》中都有自己的传记,唯独墨子,司马迁只在《孟子荀卿列传》里附带提了这么短短一句:“墨翟是宋国的大臣,在军事上擅长守卫,在思想上主张俭朴节约。有人说他和孔子是同时代人,也有人说他比孔子晚。”

这说明早在汉初之际,墨家就已衰落到乏人问津的田地了,接下来又沉默了几乎2000年,一直到清末民国时期,才被重新发现。当时一批著名学者整理注解《墨子》,诠释发扬墨学,让墨子重新回到人们视野中来。

于是,今天我们得以看到,墨子以一介平民的身份,保持着席不暇暖的勤奋状态,终日奔走在制止战争、劝说兼爱的路上,具有一种摩顶放踵的牺牲精神。因此,他开创的墨家,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救世情怀的学派。其观点集中在《墨子》一书中。

《墨子》成书于战国时期,今存53篇,内容驳杂,按照胡适、梁启超等学者的观点,大概可以分成5组。

第一组《亲士》《修身》《所染》《法仪》《七患》《辞过》《三辩》这7篇,都是后人伪造的。前3篇全无墨家口气,颇有道家儒家言论。后4篇是根据墨家余论而作,可以看做墨学概要,梁启超认为应当先读。

第二组包括《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非儒》等24篇,多“子墨子曰”的字样,应该是弟子记录、推演墨子学说的文本,也有后人加入的内容。

这些篇章每个主题都分上中下3篇,文义大同小异,为何如此?民国学者陈柱做了一番复盘:“余意墨子随地演说,弟子各有记录,言有时而详略,记有时而繁简,是以各有三篇。当时演说,或不止三次,所记亦不止三篇。然古人以三为成数,……故编辑《墨子》书者,仅存三篇,以备参考,其或以此乎?”很有道理,但细读文本可以发现每个主题的上篇往往比中下篇的逻辑更严密、论说更到位,有学者推测上篇的形成比中下篇要晚,因此更加成熟一些。编辑者把最好的文本置于最前,说明深谙传播之道。

第三组《经》《经说》《大取》《小取》等6篇,既不是墨子的书,也不是墨者记墨子学说之书,而是与惠施、公孙龙等名家学说十分接近。惠施、公孙龙的学说,差不多全保存在这6篇之内。

第四组包括《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5篇,是墨家后人将墨子言行编辑而成,类似《论语》。其中很多材料比第二组还重要。

第五组从《备城门》到《杂守》11篇,所记皆墨家守城之法,在《汉书·艺文志》的分类中属于“兵技巧”,也夹杂着一些阴阳学说。

总之,集中体现墨子思想的,是第二和第四组文章。清代学者孙诒让说,读墨子,从《尚贤》到《非命》就够了。从中可以看出,墨家是儒家最早的反对派和论敌。儒家说爱有差等,墨子就说要兼爱;儒者讲究厚葬,墨子提倡薄葬;孔子推崇音乐,墨子就说非乐;儒学远鬼知命,墨子明鬼非命……可以说,凡是儒家支持的,墨家就反对;凡是儒家反对的,墨家就支持。因此,读完《论语》看《墨子》,就像去完极地去赤道,冰火两重天。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组和第五组文章,在逻辑学、光学、物理学、兵法等诸多方面对中国古代科技有卓越贡献。李约瑟就曾据此称赞“墨家的科学成就超过整个古希腊”。是不是过誉暂且不论,极力肯定的背后说明墨家在这方面确实有两把刷子。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5日 星期日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古人爱书的故事有哪些名字(古人爱书的故事有哪些)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73419.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