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科学真理的故事(有科学道理的故事400字)

2023-02-17 23:56:01 技术常识4 小白必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5170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3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科学的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ANNA书游记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科学道理的故事1

1.“科学”不是“技术”。在人类文明史上,“科学”并不是遍地开花,而是孤枝独叶地生长了差不多两千年。直到近几百年,才枝繁叶茂,蔚为大观。

2.公元前6世纪到前4世纪,科学在希腊城邦文明中诞生。前4世纪到后2世纪,在希腊化地区茁壮成长。托勒密埃及的首都亚历山大城,成了古代世界的科学中心。

3.文艺复兴从希腊文直接翻译希腊科学文献,形成了亚里士多德—经院哲学与柏拉图—人文主义的对峙局面。

4.近代科学是希腊理性科学与基督教唯名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数学加实验”的科学方法论。科学革命以天文学为发端,以牛顿物理学的建立而告结束。

5.19世纪是近代科学开始大显神通的世纪,也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科学的世纪。在这个世纪,科学开始了自己分科化、职业化、技术化、力量化的历程。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学、生物各自完成自己的学科化。

6.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重心是意大利,那里诞生了伽利略这样的大家。此后,科学革命时期的科学重心是英国,那里出现了波义耳、胡克、牛顿这样的科学巨人。18世纪经过启蒙运动之后,法国成为科学重心,拉瓦锡、拉格朗日、拉普拉斯、拉马克、布丰、居维叶,一时星光灿烂、风头无两。19世纪,德国后来居上,引领了以内燃机和电力电信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20世纪,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取代欧洲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7.纵观科学的历史,是一部在希腊诞生,在罗马边缘化,在中世纪被遗忘,在伊斯兰世界被继承,在近代早期的欧洲被复兴和重建,在19世纪被力量化的历史,与中国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没有交集。

8.希腊是一个航海和贸易的民族,商业非常发达,粮食进口是常态。认为粮食必须自给自足,那是农耕民族的想法。

9.古代地中海这个地方,有两个著名的航海民族:一个是腓尼基人,生活在今天叙利亚那个地方,一个是希腊人。

10.城邦文明之前的远古希腊,不是信史记载下来的,是19世纪通过考古发现的,故称“考古文明”。在考古发现之前,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存在于神话传说里。

11.神话不是鬼扯,而是古代人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要理解希腊文明,首先就要了解希腊神话。

12.希腊诸神的天真烂漫,折射的是希腊人民的天真烂漫。总而言之,希腊神话中的神,第一是“不死族”,第二是神人同形同性。

13.克洛诺斯是时间之神,他对待自己的孩子是生一个吃一个,这也道出了时间的真相。在希腊人看来,时间就是这样的残忍:迎接未来,但又立即将之变成过去。

14.希腊城邦的第四个空间场所就是竞技场、体育场、运动场。我们都知道希腊诸神体魄健美,这其实折射的是希腊人对自己身体的要求。参加体育运动,是希腊自由民的日常生活,因为健身就是敬神。

15.亚里士多德说,最高级的知识是第三类知识,即科学。科学与技艺的区别在于,技艺有功利目的、服务于日常生活的需要,而科学没有功利目的,只是单纯为着知识本身。

16.“科学”知识的关键是着眼于“自身”“自己”和“自由”。它之所以独独出现在希腊城邦时期,原因在于,希腊城邦恰恰是一个“自由民”自由地生活的地方。自由民与奴隶的区别在于,自由民为了自己而存在,而奴隶为他人而存在。

17.科学并不是一种天然有助于国家统治、人民富裕的东西。但是,它的确是一种“自由”精神的象征和体现。

18.亚里士多德将知识分为三种类型:经验:由记忆积累而成。技艺:关于普遍事物的理论知识。科学:为了“自身”的目的而存在的高级知识。

19.泰勒斯被认为是几何学的创始人。几何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提供比测地术更普遍的知识,更在于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知识类型:证明性知识。

20.几何学不再关心现实的空间测算,而只关心概念之间的逻辑关联。几何学的点没有大小,线没有粗细,面没有厚薄。几何学力图展开的是一种内在性知识,即由概念本身蕴涵的知识。换而言之,几何学研究空间关系“本身”。

21.泰勒斯提出了万物的共同“起源”问题。问题是:这个作为万事万物共同起源的“始基”是什么?泰勒斯的答案是:水。万物源于水。

22.现代科学的方法论基本上是还原论:宏观事物向微观还原、复杂事物向简单事物还原、质的东西向量的东西还原。

23.爱因斯坦后来提出了三种学术自由:一是免于贫困的自由,二是免于恐惧的自由,三是内心的自由。

24.以米利都学派为标志,希腊科学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天文学、几何学和自然哲学。天文学来源于巴比伦的占星术但超越了占星术,几何学来源于埃及的测地术但超越了测地术,而自然哲学完全是希腊人的独特创造。

25.一种称为科学的思维方式认为,太阳就是太阳“自身”,不是什么其他东西的“替身”“象征”。科学世界观的最显著特征是摆脱了神话世界观,但是,本质上,是确认了事物有其自身的逻辑。

26.变化”问题和“永恒”问题是同时出现的。你充分意识到这个世界在“变化”的时候,也就是你同时意识到“变化”背后有“不变者”的时候。

27.提出了“永恒”问题,并且指出“永恒”在于“比例”和“和谐”,这就把追求永恒之路落实到了追求“比例”和“和谐”,而这就是“数学”的工作。

28.“科学”和“艺术”的清晰划分是18世纪之后的事情,之前在西方世界,今天被我们称为艺术的东西和被我们称为科学的东西,都被称为“艺”(arts)。

29.整个现代科学,都是用数学化的方式来处理自然界。在现代科学家这样做之前,有一个自然数学化运动。自然只有被充分数学化了,用数学的方式来处理自然界才是合法合理的,而自然数学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就是柏拉图。

30.简单说来,柏拉图所推崇的理论是超越的、超经验的,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所谓柏拉图式爱情,指的就是不进行肉体接触的纯粹精神恋爱。

31.亚里士多德说,通往科学的道路只能是证明,证明性知识才是科学知识,一种知识如果不能纳入一种逻辑严密的证明体系的话,这就只是一个意见。

32.“意见”是与“真理”相对立的。意见因为没有得到证明,因此是可错的、不可靠的,而真理因为得到了证明,是恒真的。真理要求证明,这是希腊人做出的伟大贡献。

33.牛顿的世界观是现代人类精神生活的基础。现代性的诸多危机,理论上说都可以追溯到牛顿力学第一定律。这个定律,可以说就是现代性的“原罪”。赞扬牛顿的诗歌说,“天不生牛顿,万古如长夜”,但是,牛顿一出生,我们的世界就变得“空空荡荡”。从此后,茫茫宇宙,无边无际;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些问题在现代科学的世界观里都是无法回答的,这就是我们今天重温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意义。

34.。1930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全部天区划分成88个星座,成为现代天文学的统一坐标。

摘自《科学的故事》

有科学道理的故事2

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是20世纪中叶在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科幻作家之一。阿西莫夫的作品《基地》系列、《银河帝国》系列、《我,机器人》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对包括刘慈欣在内的科幻作家的创作风格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阿西莫夫的《我,机器人》系列中的《钢穴》的封面 图片来源:wikipedia

阿西莫夫的科幻作品在文学风格上并不算引人注目,也很少使用华丽的辞藻。他的作品最让人流连忘返的部分是其在那个年代对于未来世界(科幻世界)的超前设定与想象。阿西莫夫能够形成这种偏“理工男”的行文风格,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紧密相关。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阿西莫夫在科幻之外的另一个投影~

想象式论文写作第一人

从专业上讲,阿西莫夫是个正经的“科研狗”。1948年,阿西莫夫获得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免疫化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方向是当时传染病领域的热门方向:疟疾相关药物。从此,与传染病相关的故事伴随了他一生。

在“科研狗”之外,阿西莫夫还有另一个投影 图片来源:Flickr

阿西莫夫在疟疾研究领域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造诣,毕业论文《邻苯二酚有氧氧化过程中酪氨酸酶的反应失活》(On the Reaction Inactivation of Tyrosinase during the Aerobic Oxidation of Catechol)也是那种看一眼就能有催眠效果的文章。

相对于在实验室里做中规中矩的博士研究,阿西莫夫的课外生活要热闹得多。二战期间,他为美国军方工作了四年之久,还在此期间将写作的爱好发扬光大。

在费城海军造船厂工作的阿西莫夫(最右)图片来源:wikipedia

为了吐槽枯燥乏味的化学研究,他在撰写博士论文期间还顺手撰写过一篇名为《再升华硫代吗啉的内在化学性质》(The Endochronic Properties of Resublimated Thiotimoline)的恶搞论文。他用一本正经的科研口吻介绍了硫代吗啉这种物质的分子构象、相变条件、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等物理化学性质。全文毫无破绽而且图文并茂,共有两个表格四张配图。然而这一切都是阿西莫夫胡编乱造的结果,再升华硫代吗啉这种物质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当然,与当今的博士生一样,为了顺利毕业,阿西莫夫也没敢让自己的答辩委员会知道他写了这么一篇惊世骇俗的雄文。

一篇可以乱真的恶搞论文:再升华硫代吗啉的内在化学性质,里面的所有数据都是瞎编的。图片来源:纽约大学

阿西莫夫性格诙谐,而且极其善(ài)谈(pēn),即便是完全停止科研,专注写作之后,他依旧与一线科学家们往来频繁,非常热衷于参加各类交流活动,经常与参会的科学家们辩论。阿西莫夫本人将这种类似“茬架”的行为视为一种寻找灵感的方式。

为什么写作?因为他们给的实在太多了

1949年,阿西莫夫以讲师头衔入职波士顿大学医学院,主要教授生物化学课程(同时继续他在抗疟药方面的研究)。对于一个拥有故事大王本性的人而言,相比于化学研究,教课简直是一种享受。不过他很快就发现,青年大学教师这个工作挣得实在是太少了。

在阿西莫夫入职之初,他的年薪仅有5000美元(根据一些说法,这一金额的购买力大致相当于2022年的60000美元)。这个待遇如果用于维持一个人的生计已经足够,但如果用于养家则明显捉襟见肘。阿西莫夫逐渐意识到,写作为其带来的收入,已经远高于按部就班教书的工资。1954年之后,阿西莫夫逐渐停止了科学研究。

1955年,因为授课及写作方面(主要是写作)的成绩,他被升为终身岗副教授(Tenured Professor)。但很快,他连课都懒得教了。1960年,波士顿大学与阿西莫夫达成协议,允许他在保留副教授头衔的同时将主要精力放在写作上。从此,那个我们熟悉的作家阿西莫夫出现了。

著名的《基地》系列某一版的封面图 图片来源:Flickr

成为作家的阿西莫夫不仅涉猎广泛,而且十分高产,平均下来,每年都能出版十余本书(包括科幻、科普、文学、儿童读物等多个类别)。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工作效率被阿西莫夫一直保持到了晚年,终其一生共撰写或编辑了超过500本书。

在琳琅满目的科幻作品之外,阿西莫夫还创作了数量相当可观的科普作品,以及搞笑科学故事。与其科幻作品风格类似,他的科普作品尺度与格局都比较大。尤其是他相对早期的科普作品,介绍的尺度横跨原子核、地球、其他行星、恒星、宇宙、时空,颇有“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气魄。

从其写作生涯的中期(1970年代)开始,阿西莫夫的科普文章开始将视线逐渐移回他最熟悉的生命科学领域,尤其是聚焦于传染病和致病微生物。1981年,故事大王阿西莫夫甚至出版了一本面向低龄儿童的画册——《我们是如何发现细菌的》(How Did We Find Out About Germs),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了现代生物学的“祖师爷”列文虎克、巴斯德等科学家发明显微镜及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也介绍了在中世纪造成了数千万人死亡的黑死病及天花疫情。值得称道的是,这本著作用比较精致的配图展示了阿米巴原虫、肺炎衣原体、多种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甚至介绍了当时刚发现不久的病毒。带领无数少年儿童迷上了这个“二十一世纪的专业”。

在详细介绍各类病原体的同时,也许是由于青年时代做科研导致的心理阴影,阿西莫夫刻意回避了最熟悉的微生物:疟原虫。在整本书中,他对这一导致二十世纪大量人口损失的病原微生物只字未提。

阿西莫夫撰写的儿童科普读物:我们是如何发现病原菌的。右图为书中展示的一部分微生物,从上到下依次是钟形虫、阿米巴原虫以及草履虫 图片来源:asimovreviews.net

为表彰阿西莫夫在科幻创作及科普工作上的卓越成绩,1979年,波士顿大学授予他正教授头衔(并不担任实际职务),此时的阿西莫夫已经59岁。

用生命推动传染病检测技术的发展

1977年,57岁的阿西莫夫在纽约经历了一次心肌梗塞发作。此后的数年间,他一直接受保守药物治疗,但效果不佳。1983年,他在纽约大学医院进行了三根冠状动脉心脏搭桥手术(这一手术是在他主动要求下进行的)。由于手术中正常存在的失血,阿西莫夫接受了数量不小的输血。但很不幸的是,由于当时血液中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毒)抗原难以被常规方法测出,在输进他血管的血液中,有HIV感染者的血液。

HIV病毒有较长的潜伏期,阿西莫夫直到二十世纪80年代末期才逐渐出现了艾滋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崩溃的典型症状,并随后出现了肾衰竭及病毒性心肌炎的表现。虽然阿西莫夫已对其感染艾滋病的事实有了一定心理预期,但直至他1991年因心肌炎再次接受治疗时,才最终确诊了艾滋病。最终,阿西莫夫于1992年4月16日不幸去世,享年72岁。

因担心公众对艾滋病患者(以及艾滋病与同性恋之间的关系)的歧视性看法影响阿西莫夫的评价,他的第二任夫人珍妮特·阿西莫夫(Janet Asimov)在阿西莫夫去世十年后才公布其真实死因(此前只称阿西莫夫死于肾衰竭)。不过,阿西莫夫感染艾滋病的事实在其生前就算不上是什么最高机密,其中的原因是他本人对此事持相对开放性的态度。

甚至于他的去世,带给传染病和生物传感器研究领域更多是一种震动和启发。在1980-1990年代,输血导致患者感染艾滋病的病例层出不穷,名人的感染与不幸去世,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传染病检测技术的开发与大规模应用。

我的导师,纽约大学物理系教授Stephen Arnold就是被阿西莫夫的故事刺激到的科学家之一。他曾说,正是阿西莫夫的染病与去世促使他将研究方向转向生物传感技术的研究,并将研究目标定为检测单个病毒颗粒。

现如今,各类传染病病原体鉴定及快检技术蓬勃发展,艾滋病抗原检测也已经作为术前常规检查广泛推行。如果阿西莫夫泉下有知,想必也会感到欣慰。

作者:谭骁天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有科学道理的故事3

【创新故事】

◎本报记者 唐 芳

池塘里颇不平静。有公鱼正在追赶母鱼,两三对。

“追尾了,抓紧!”

凌晨时分,湖南师范大学鱼类育种基地,几个人影在晃动。这一声轻呼,意味着他们没白熬夜;也意味着,可以“挤”鱼卵了。

这不是一般的鱼卵,而是红鲫和团头鲂(俗称鳊鱼)杂交、再自交产生的后代——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同源四倍体鲫。3天后,小鱼苗将破卵而出。

每年3月到6月的凌晨,这片基地,这样的诞生,持续上演……

基地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少军负责。凌晨观察鱼类产卵这件事,他已经带头干了30余年。

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不同种属的鱼存在生殖隔离,杂交后代难以存活或不可育。中国科学家用跨越几十年的努力,打破了教科书上的这一“铁律”,在世界上树立起“远缘杂交可育”的崭新观点。

2022年底,湖南沅江500万尾优质合方鲫2号上市。“鱼类的良种创制是无止境的。让渔民养好鱼,让餐桌上多一条好吃的鱼,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刘少军说。

1万颗鱼卵出1条活鱼

自然环境下,鱼类的自我繁殖易发生种质退化,出现生长慢、鱼病多等一系列问题。远缘杂交可以改变鱼的性状,并把优质的性状保留下去,但前提是突破生殖隔离难关。

上世纪90年代初,刘少军的父亲、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筠带领团队培育出世界首例异源四倍体鲫鲤品系。

然而,当时学界认为,这只是个案,鱼类远缘杂交的普遍规律还有待探索。

异源四倍体鱼,是由双亲染色体相同的鲫鱼和鲤鱼杂交获得。那么,双亲染色体不同的鱼进行杂交,能产生可育的后代吗?

刘少军决定试一下。

这一试,就是5年。

一卡车、一卡车的鱼拉进来,又拉走。历经反复筛选,刘少军发现,红鲫和团头鲂是理想的杂交组合,并由此产出了鱼苗。

池塘清洁、消毒、喂食……杂交一代又喂了两年,终于等到性成熟。

但问题又来了。

母鱼卵子极少,公鱼的精液稀薄到跟水一样,多年实验的结果,几乎被判“无效”——两性不育。

以父亲为榜样,刘少军知道,不能轻言放弃。他把水样的精液放到显微镜下,结果,发现了精子。

“不是不育,而是少精症!”刘少军做了一件打破常规的事。他决定,带领团队把杂交一代极少的卵子和精子收集起来,进行人工育种。

这并不容易。鱼捞上来浑身是水,拿一条干毛巾给鱼先擦干,紧接着进入工作环节:挤鱼。

这需要极强的团队协作能力。

一人端盆子,盛放挤出来的卵子和精液,拿一根羽毛在盆里搅混。人工授精的鱼胚胎被铺在培养皿中。再注入买来的大桶矿泉水,让胚胎在干净的水里孵化。

十几个人,围着几百个培养皿打转。培养皿的水一小时一换,没能存活的受精卵会发霉,一颗颗都要挑出来。

最终,从这些受精卵里,刘少军团队培育出6条同源四倍体鱼。

“1万颗卵里才能出1条四倍体鱼。”刘少军说,拼了命也要把这“宝鱼”养大。

保鱼之战

育鱼是一生的事业。鱼的生长周期是一定的,每一代鱼的培育,都意味着光阴的流逝。

又一年过去,6条“宝鱼”的后代中选育出了几十条四倍体鱼,为杂交二代。再一年,杂交三代选出了几百条四倍体鱼。

鱼,终于变成了鱼群。

时间回拨到2008年春节。50年一遇的低温暴雪突袭长沙,当地电力、交通、通讯一时全部中断。

那天晚上,觉察天色有变,刘少军从床上跳下来,披了件衣服就冲了出去。

增氧机停电,鱼群在挨冻。

“鱼是无价之宝,如果一次冰灾全死了,十几年功夫就白费了,重头再来的代价太大!”

时间紧迫。他要带头破冰。

“哗!”“哗!”“哗!”天寒地冻,一声一声破冰的声音,在湖南师范大学这个不起眼的基地回荡。

博士们拿铁棍敲冰,一敲就是30天。手磨破,全然不顾。滑倒了,爬起来。几个人日夜坚守在池塘边。

“不惜一切代价,我们咬着牙挺过来了。十几种鱼基本都保住了。”说起死了的一部分鱼,刘少军长叹一口气,“想想还是心痛。”

冰灾过后,刘少军团队回到实验室,为了鱼群走向更广阔的水域,继续忙碌着。

好鱼端上亿万家庭的餐桌

在“鱼米之乡”湖南,鱼类保种、扩繁的主要基地在长沙望城。

随着同源四倍体鱼的持续扩繁,从2016年开始,部分鱼种被转到望城基地备份,进行大规模育苗。

截至目前,刘少军团队培育的同源四倍体鱼已繁衍到第十七代。在望城基地,以其为亲本开展的自交、回交、杂交、雌核发育等实验,培育出了十几种新型鱼类。

人不负光阴,光阴终不负人。

30多年来,刘少军带领团队做了40多个远缘杂交组合,在染色体水平揭示了鱼类远缘杂交的主要遗传和繁殖规律,培育了一系列可育品系和优质新品种,打破了鱼类远缘杂交不可育的认知藩篱,让我国鱼类远缘杂交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其中,同源四倍体鲫是世界首例亲本染色体数目不同的四倍体鱼品系,也是世界上第一条源于母本基因组的“纯”鲫鱼。

2019年初,刘少军领衔的“淡水鱼类远缘杂交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历经两代人努力,该团队已获得合方鲫、合方鲫2号、湘云鲫2号等8个国家级水产新品种。目前主推的新品种合方鲫2号,已在全国除新疆外的各地养殖,即将走向千家万户的餐桌。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米满仓、鱼满仓,鱼米满满仓。下次你吃到美味的鱼,可能就来自我们的鱼缸!”刘少军信心满怀地对记者说。

来源: 科技日报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5日 星期日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科学真理的故事(有科学道理的故事400字)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73369.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