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农村年画的故事有哪些图片(农村年画的故事有哪些)

2023-02-17 20:32:01 技术常识4 真实解答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4871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3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美文 | 乡村年画,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重庆政协报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农村年画的故事有哪些1

时至腊月,春节即将到来。每年此时,我都会想起年少时乡村过年那好看的年画。

那时,对于农家人,过年贴年画就像贴春联一样,是不可缺少的。父亲常说:“过年嘛,墙上都要见红,开门也要见喜,来年才红红火火平安吉祥。”的确,再旧的房屋墙上门上只要贴上几张大红年画,浓浓的年味儿,便久久地在乡村院坝飘散着。

童年的年画,多是日历画,画着一些财神或丰收的图案。画的内容大红喜庆,图案简单明快。印象最深的是《金玉满堂》,两个憨憨的白白胖胖的小娃娃捧着两条肥壮的金红鲤鱼。还有《福禄寿喜》,画着一棵大摇钱树,枝头挂满一串串铜钱,树下供奉着闪光的金元宝,如寿星的老爷爷翘着雪白的胡子笑得合不拢嘴,旁边是一串鲜艳的荷花或牡丹花。

每到腊月二十几,父亲都要到街上买回几张年画,用稀饭米汤贴在大门和堂屋墙上。父亲最喜欢买画着财神、金元宝、粮食和瓜果等丰收图案的年画,期待来年五谷丰登、财源广进。

我最喜欢的是电影剧照年画,电影年画一般都是两张一套。每张有八幅图画,画面很清晰,下面还有文字说明,能读出电影的故事情节,就像简单的小人书,让人赏心悦目,百看不厌。

那时,乡村看电影的机会很少,一个月都难得看上一次。不能在电影上看到,我们就在年画上看,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每到春节期间,我们到外公外婆等长辈家拜年或到邻居家串门,都要把他们家新贴的年画,仔细地欣赏一番。

在春节的喜庆气氛里,那些年画始终静静地站在贫穷的农家。在寂寞的夜晚,我看着年画入睡,看着年画起床,是它们默默陪伴着我单调贫穷的童年生活。

现在的人们,对年画已逐渐淡忘,但生活在乡村的父母还一直保留着过年贴年画的习俗。每逢春节回到老家,我都要把父亲和邻居家的年画细细看完。如今的年画,虽然内容更加精彩、材质更加优良、颜色更加艳丽,但我还是觉着儿时的年画更有“味道”。(作者 刘凤)

农村年画的故事有哪些2

年画是民间最为常见的一种绘画

天津杨柳青 我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产地

这里的年画以细腻 精致 文雅著称

中国木版年画有“南桃北柳”之称。“南桃”是指苏州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北柳”是指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拥有400多年发展历史的杨柳青木版年画,蕴藏着古老而深厚的中国文化积淀。

一张年画,数百年来既承载着老百姓的春夏秋冬,也记录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历史的车轮隆隆向前,年画的社会功能逐渐消亡,这种发端自民间的艺术形式究竟何去何从?

导演手记

文 | 张玲

这部用两年摄制完成的纪录片,创作来自一动念,一探索,一凝思,一悟道,一呈现……

01动 念

回想2020年的春节,为该片撰稿的三波导演和作家们都遇到了瓶颈。于是,我被两位前辈赶鸭子上架,担起了总撰稿的重任,他们一位是本片的总导演祖光老师,一位是本片全程顾问、天津文史馆馆员陈雍老师。

干就干呗,无知者无畏。现在看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题材,实在是一个难啃的骨头。

02探 索

我对于杨柳青木版年画最初的印象,和大多数人的认识差不多,就是那个色彩浓艳、抱大鱼的胖娃娃。

在落笔之前,我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的积累过程。

总导演祖光首先列出了五集的主题方向,陈雍老师也开出了书单——《中国版刻图录史》、《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以及《天津古代城市发展史》、《近代天津城市史》、《中国年画发展史》和《中国民间年画史论集》……

另外,我还拓展阅读了中国民间诸神、中国民间信仰、中国传统符号、中国美术史、以及个人传记、回忆录等等五花八门的书籍......

大量的阅读,让我的认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感觉杨柳青木版年画变得厚重了。

“人生40不惑”,意味着人进入成年阶段,而成年的两个标志,一个是认清自己,知道我是谁,从哪来;另一个就是反思自己,知道自己的缺陷。所以人生总是绕不开哲学的终极三问,我是谁?从哪来?要到哪去?

这部片子,我们同样给杨柳青木版年画赋予了哲学的终极三问。

为了说清楚杨柳青木版年画是谁,从哪来?我们用人类学样本分析和归类比较的方法,分析出杨柳青木版年画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并结合学者、后代、亲历者、保护者、传承人等人物的不同视角,以及地缘环境、社会巨变的影响,将其功能、内容、技艺的演化进行文化样态分析。

我们将中国文人画和传统人物画、中国美术史和民间美术史,将杨柳青和桃花坞、天津和上海等等进行了一系列相似性与独特性的比较。

就像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想要揭开冰山的秘密,就要挖掘冰山下面的东西,在那里会看到我们生命中的渴望、期待、感受和观点。而隐藏在冰山下的那些历经社会变迁、生活巨变之后,呈现出的人性特质,才是启迪我们最有价值的东西。

经过多角度、多线条、多时空的研究,我终于得到了哲学终极三问的最后一问“到哪里去”的答案。

于是,在全片结尾我写道:经历了400多年的社会巨变、生活变迁,杨柳青木版年画一路走来,不断变换着模样,而不变的是,它始终传承着中华的文脉、承载着百姓的悲喜。今天,那张过年的画早已融进生活的角角落落,只等待我们发现它的那双眼睛。

03凝 思

随着研究杨柳青木版年画的逐渐深化,一个问题总在我心头萦绕。

2006年,拥有400年历史的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然而,一旦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明它可能远离了现代人的生活。

我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抢救、传承、保护、发展它?今天,它对我们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看清自己,需要借助他者。

于是,我通读了西方现代思想史。其中,现代社会学奠基人、德国人马克斯韦伯的思想,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说:“‘古今之变’意味着被科学充分理性化的世界不再神秘了,现代人在回望古代世界的时候,会有一种'大梦初醒'的感觉,这就是所谓‘世界的祛魅’”。

然而,科学、理性并不能解决“幸福”、“意义”的价值判断,现代性与生俱来的深层缺陷,就是精神的缺失。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擎说:“科学理性打破了传统的价值规范,却没有建立起新的价值标准。这让现代人很容易被焦虑和无意义感所困扰,这是个人精神层面的问题。”

这些“古今之变”的哲学思想让我体悟到,科学主导的现代社会深层的缺陷,就是物质与精神、文明与文化的失衡。

我认为,物质与精神、文明与文化,它们如同硬币的两面,我们缺一不可。而现代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那些传统技艺承载的精神情感和文化价值。这正是我们为什么要呼唤抢救、传承、保护、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意义。

所以,在片中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木版与石印,究竟是一场技术的对抗,还是一个时代的谢幕?”

04悟 道

人生不过舍与得,接下来我经历了由繁到简的心路历程。

让一部250分钟的纪录片,面面俱到地细说有着400多年的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人文历史,和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可能的,也不会精彩。

我曾将中国雕版印刷和中国木版年画的关系、中国木版年画由宫廷至民间的演化过程等等大历史背景一一放进稿子里,写完虽然洋洋自得,但两位老师反馈说稿子不好看了。

无意中看到一句话,说撰稿的过程就像走迷宫,什么时候放下自我,迷途的出口就会立现。

人生不也如此吗?舍谁,得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价值标准,答案千差万别。“无我”之境使我认识到,要让片子有价值有魅力,而不是彰显自己的知识储备,那一切片外之物就皆可抛了。

删减掉这些苦苦建立的知识壁垒,让整部片子增强了大众传播性,我也走出了自己的“迷宫”。

05呈 现

祖光导演常说,纪录片最终打动人心的是人性和人文的感召力。是的,人性之光,值得每代人的老生常谈。

那么如何呈现出人物的命运感和人性情感呢?

作为女性导演,我擅长的就是捕捉着人的话外之音,以及生活中的细节之光和情感之光。

在前期采访时,我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与每位拍摄人物交心,力求追溯到深藏在表象之下的人性部分,这样才能梳理、刻画出人物与杨柳青木版年画之间,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深层次情感世界。

其中最难忘的,是采访中国民间美术史学家王树村的夫人林凌风。在拍摄前,我做了大量的阅读,由50多个人回忆他的文章集锦《民间盟报国志》,还有很多王树村的个人回忆录,包括难得一见的视频资料。这些储备,早已让我深深的陷进王树村的精神世界里不能自拔。

我希望通过林奶奶的采访,帮我串起王树村与年画的种种细节故事。

然而,现实总是差强人意。

2021年6月30日,当我带着熬夜写得满满一纸的采访提纲,满怀希望地坐在林奶奶面前提问时,92岁的奶奶却摇着头都回答不记得了。

脑子里嗡地一声响,记忆一片空白,还感觉有点麻。过了几分钟,本能让我从导演的角色,回归到女性的视角,提出了第一个“芝麻开门”的问题“家里的卫生谁打扫?饭谁做?”

于是,作为妻子的林奶奶,终于打开了发牢骚的话匣子:

“这几十平方,当时满满的,脏得不得了,还不让打扫,他不怕脏,他说他那么脏,他也不生病。”

“他脾气很坏,很偏激。他都是觉得年画特好,其他画什么都不好......我经常批评他,他不改正,我也不改正。”

“包括他的儿子女儿,他都看得很淡的,包括他对我也是,他就最重视,就他这些宝贝,因为他就抢救这些东西,因为我们都好好的,用不着他抢救。”

王树村的与年画的情感与精神境界,在夫人家长里短的回忆中,逐渐变得有血有肉有性格了。

那天拍摄前还乌云密布,等到采访完毕,阳光刺破云层,我仿佛感知到了王树村在天上的关照。

转天,我带着摄制组再去奶奶家拍一些空镜头。空暇之余,我看到厨房里还摆放着王树村曾经用过的简陋餐具,我赶忙网购了一个蒸锅,还为奶奶做了一个天津口味的土豆沙拉。

奶奶吃得兴起,跟我聊起了喝酒,于是,就有了第一集片尾那段让人难忘的采访“他对我的影响很大,后来跟着他就懂得喝酒,以前我酒精过敏,连打针都不能擦酒精,现在我喝酒了,觉得特好,没有酒,那个菜就不好吃。”

这段采访意味深长,它暗示着王树村为年画付出了一生的时间与精力,最后,王树村的精神也改变了夫人的生活习惯。

还有为了呈现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阎国栋院长的性格特点,拍摄他出场的那场篮球比赛,我足足等待了一年;还有仅凭名字和一个作废的邮箱地址,大海捞针般地追踪到齐健隆后人,呈现出一段充满乡愁的寻根之旅......

稿子完成后,我用计算器认认真真的统计了一下,五集纪录片平均每集有6个主线人物出场,陈雍老师说“人类学就是研究人的学问。”还说“这是一部真正写人的纪录片。”

片中用30多个饱含丰富人性、情感的人物故事,将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故事中,融入浓浓的生活细节和人性情感。

至今,每次看片子,还会为之动情、流泪。因为片中人物的情感,不是个人的情感,而是承载了个人与大历史、社会变迁、生活巨变纠缠在一起生发的情感,这样人物命运才有史诗感,才能见人、见物、见精神。

在撰稿过程中,我记录下这样的感受——

悲情,能治愈吗?就是缠绕在时间轴上,那些年画人精神世界里的悲情。我拿着一把时间刀,把他们、她们放在书案上,一片一片切开,我看见时代大潮,看见他们的渺小,看见他们的情感,看见他们和年画死死的纠缠……也看见了自己,因为他们血淋淋的悲情,也是我的。这种悲情,能治愈吗……

《过年的画》分集介绍

第一集《岁岁年年》

中国木版年画有“南桃北柳”之称。“南桃”是指苏州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北柳”是指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

本集用比较的方法,深度挖掘两个著名木版年画产地的地缘环境和人文特征,呈现出两地风格既近似又不同的原因,进而刻画出杨柳青木版年画与众不同的形象。

拥有400多年发展历史的杨柳青木版年画,蕴藏着古老而深厚的中国文化积淀。

从杨柳青古镇走出来的中国民间美术史学家王树村,在生命的尽头,对杨柳青木版年画发出一生的慨叹:“这是民族的灵魂,别的绘画没有办法跟它比”。

1907年,一位俄罗斯学者这样描述杨柳青木版年画“这里描绘了他们多彩的生活、神奇的世界,有讲述传说寓言、神话的,有进行道德教育、针砭时弊的,有漫画、桃符、画谜,还有以张灯结彩、披红挂绿、祭拜神明为主要内容的过年的画”。

本集通过中国民间美术史学家王树村、俄罗斯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和杨柳青木版年画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呈现了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价值与魅力。

第二集《点染丹青》

自明代以来,杨柳青木版年画,在4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勾描、刻版、印刷、彩绘、装裱五步复杂的工序流程,体现出其独特的刻、绘结合的工艺特色。

而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历代创作者们,更是敏锐地感知着时代的风向标,将充满民间智慧的火花,定格在一幅幅杨柳青木版年画里,他们沉淀至今,感染着我们的思想、情感、观念和思绪......

中国传统文化润物滋养着民间艺术,这也是杨柳青木版年画,留给我们的精神家园。

本集通过中央美术学院版画专业的博士生冀北的田野调查;通过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行业翘楚——齐健隆年画老店后人的寻根之旅;通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霍庆有,痴情于年画老版的半生缘;通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冯庆钜和师傅们的情感纠葛,《点染丹青》为您一点点揭开,隐藏在杨柳青木版年画背后的历史过往。

第三集《画里新风》

本集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视角,看近代天津如何开风气之先。

当杨柳青木版年画遇到天津开埠,原来的老城风景,就变成了铁桥、火车、教堂、机器局……

当杨柳青木版年画遇到近代工业技术,原来中国的马车、长袍、渔船,换成了西方的汽车、洋装、火轮船……

当杨柳青木版年画遇到庚子国变,原来繁衍生息、祈福纳祥的内容,又换成了启蒙大众的新思想……

本集通过穿越机发烧友FPV眼睛中的新视角,通过民间学者方博收藏的一本天价木版年画大书,通过民国一次轰动津城的航空表演,通过西方石印技术对中国木版年画的冲击,讲述了原本承载着祈福纳祥、美好期盼的杨柳青木版年画,与时俱进,与世画像,出现了战争、新闻时间、新鲜景物、启蒙思想......等等新内容。这种世像画里透出的时代新风,是近代杨柳青木版年画与近代中国,共同经历的苦难、觉醒与变革的漫漫长空,是中国人历的屈辱、裂变与重生的集体记忆。

第四集《老城味道》

中国传统符号的象征寓意源远流长,蝙蝠同福气的“福”,佛手代表“多福”,寿桃代表“长寿”,石榴子代表“多子”......不同符号呈现出不同的生命状态。这些被我们认同的符号,会逐渐成为约定俗成的东西,我们把它叫作“文化”。

杨柳青木版年画里的传统符号,在天津老城文化中孕育形成。传统的生活和朴素的梦想反复叠加,沉淀为天津人幽默的性格和独特的生活习俗。

本集通过追本溯源杨柳青木版年画中“缸鱼年画”、“戏出年画”、《俏皮话》等等土特产,讲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天津历史文化特有的文化韵味,这是杨柳青木版年画,留给我们的精神家园。

第五集《年画回家》

远离现代生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正在面临的困境。

今天,手机、电视、装饰堂皇富丽的墙壁,哪里是木版年画的栖身之地呢?

本集通过回顾在战争年代,杨柳青木版年画被刀砍斧劈,几乎奄奄一息。新中国后,在延安老鲁艺人张映雪等有识之士的抢救下,招募民间老艺人,成立杨柳青年画社,收集年画和老版,杨柳青木版年画枯木又逢春。

通过新一代杨柳青画社的传承人,通过新生代的创新、通过舞者在年画中寻找沉浸式表演的灵感,通过人们奔走于传承、保护、创新的艰难历程,呈现出杨柳青木版年画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美术的重要意义,思考着如何让杨柳青木版年画回家?

农村年画的故事有哪些3

新华社南京2月11日电(记者朱国亮)11日是中国农历除夕,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按传统习俗,在这一天,人们要将家里家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贴上新的春联、门神、年画,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守岁。

年画和春联一样,曾经都是过年的必备品。一幅新的中堂年画挂起来,再配上一副对联,年味就起来了。到了夜里,丰盛的年夜饭端上桌,那年味就更浓了。

保彬创作的《丰收图》

在新中国年画发行史上,一幅名为《丰收图》的年画曾火遍大江南北,发行量达1.1亿张。当年,这幅年画以丰收为主题,色彩绚丽喜庆,人物形象丰富饱满,一改传统年画风格,在人们记忆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然而,少有人知晓,当年创作这幅年画的竟是一位刚刚从装潢设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名叫保彬。这位全国知名的艺术家、教育家今年已85岁,曾担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

“那是1961年,我刚从南京艺术学院毕业,留校成为助教。”保彬回忆说,“当时,有一个‘新年画创作运动’,江苏人民出版社找了一批人设计新年画。我花20多天创作了这幅年画,不想最终被出版社挑中,更没想到那么受欢迎。”

年画是中国民间一种古老的艺术,不同时期的年画有不同的特点,甚至不同地域的年画也有不同的风格、题材,其中最为知名的是江苏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以及四川绵竹的木版年画。

保彬与他设计的南京市徽

新中国成立之后,曾发起“新年画创作运动”。传统年画多以戏曲典故、神仙鬼怪为题材,意在驱凶避邪、祈福迎祥,而新年画更写实,人物、景致都与现实生活更接近,反映了新的时代生活,有一定装饰作用和较高的观赏价值。以农村人民公社为题材的《丰收图》,正是一幅典型的新年画。

专业人士认为,这幅年画当年之所以热卖,是因为它既运用了传统桃花坞年画的色彩,又融入了现代装饰的表现手法,是年画技艺的一次突破。与此同时,这幅年画的主题契合了广大群众期盼丰收的诉求。

“画中,狮子鬃毛是一笔笔勾画出来的,光这些鬃毛我就画了六七个小时。”保彬说。

这幅年画发行后,出版社总计付给保彬200元钱,在当时相当于他四五个月的工资。保彬把这笔钱都给了家里,用于母亲治病和其他开支。之后,保彬又创作了10多幅年画,但其发行量、影响力都没能超越这幅《丰收图》。

随着中国城市化率不断提高,曾备受农民喜爱的年画如今也从过年的必备品变成了稀罕的收藏品。包括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等年画在内,全国已有18个地区的年画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保护对象。

前些年,曾有人出资70多万元,想收藏《丰收图》原画,保彬没舍得出售。他告诉记者,年画虽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但这是一段岁月的记载,一种文化的传承。在他的记忆中,“年味里应有年画”。

今年春节前,《丰收图》丝绢版亮相。保彬说:“今年是这幅年画创作60周年,发行丝绢版,也是希望能勾起人们一些回忆,添一些过年的喜庆氛围。”

来源: 新华社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5日 星期日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农村年画的故事有哪些图片(农村年画的故事有哪些)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73279.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