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古代有哪些名人故事?(有哪古名人的故事)

2023-02-17 11:04:01 技术常识4 粉丝投稿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3620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35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10个名人小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一名文艺人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哪古名人的故事1

孔子读书的故事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名人励志故事2:

西汉司马迁的故事

司马迁少年时就涉猎群书,立志继承父业。正当他撰写的《史记》进展顺利的时候,“李陵事件”的牵联,使他遭受宫刑。面对这奇耻大辱,他不是叹息、沉沦,而是锐意进取,“幽而发愤”,他含冤蒙垢数十年,终于写出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流芳后世。

名人励志故事3: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名人励志故事4:

孙康映雪夜读

晋人孙康,家贫而酷爱读书。夜晚,虽有时间却买不起灯油,只好默默地回忆,消化白天学过知识。有年冬天,他半夜醒来,感到屋内并非漆黑无光,还能隐约约看到一些东西,原来是皑皑白雪反映所致,这给了他启发:何不借雪光来看书呢?于是雪夜,特别是月光映照下的雪夜,就成了孙康苦读的好时光。由于勤奋好学,他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学者,并当上了御史大夫。

名人励志故事5:

唐朝诗人李白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趁老师不在屋,他悄悄溜出门去玩。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到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就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愤读书,终于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并被称为“诗仙”。

名人励志故事6:

勤学惜时的司马光

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当时了不起的大学问家。流传千古、影响深远的历史著作《资治通鉴》就是他编写出来的。

司马光小时候在私塾里上学的时候,总认为自己不够聪明,他甚至觉得自己比别人的记忆力差。为了训练自己的记忆力,他常常要花比别人多两三倍的时间去记忆和背诵书上的东西。每当老师讲完书上的东西,其他同学读了一会儿就能背诵,于是纷纷跑出去玩耍了。司马光却一个人留在学堂里,关上窗户,继续认真地朗读和背诵,直到读得滚瓜烂熟,合上书本,能背得一字也不差,才肯罢休。

他还利用一切空闲的时间,比如骑马赶路的时候,或者夜里不能入睡的时候,一面默诵,一面思考文章的内容。久而久之,他不仅对所学的内容能够记诵,而且记忆力也越来越好,少时所学的东西,竟至终身不忘。由于他从小学习一丝不苟,勤奋用力,为他后来著书立说奠定了很坚实的基础。

司马光一生坚持不懈地埋头学习、写作,往往忘记饥渴寒暑。他住的地方,除了书本,只有非常简单的摆设:一个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做的枕头。

为什么要用圆木做枕头呢?原来是这样的,司马光常常读书到很晚,他读书读累了,就会睡一会儿,可是人睡觉的时候是要翻身的,当他翻身的时候,枕头就会滚到一边,这时他的头自己会碰到木板上,这样一振动,人也就醒了。于是,他就马上披衣下来,点上蜡烛,接着读书。后来他把那个圆木枕头看成是有思想的东西,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就是凭着这种永不自满、永不懈怠的精神,司马光和他的助手,花了整整19年时间,编成了《资治通鉴》这本历史巨著。

名人励志故事7:

诚实好学的宋濂

明朝著名的学者宋濂少年时特别喜欢读书。但那时由于家里穷,买不起书,所以每一次都是从别人家里借书来读。而每次借书,他都按时还书,从不违约,因此,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有一次,他从别人那里借来了一本好书,越读越爱读,便决定把书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便连夜抄书。

当时正是寒冬腊月,滴水成冰。夜深了,母亲见他仍伏案抄书,便心疼地劝道:“孩子,都深更半夜了,天又这么冷,天亮再抄吧。别人又不是急等这本书看。”

宋濂说:“不管别人等不等书看,到期限就要还,我不能说话不算数。如果我失信于人,就是对别人的不尊重,那么,我又怎么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呢?”

又有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请教,并约好了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了鹅毛大雪,漫山遍野一片白色,西北风还猛烈地刮个不停。

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拉住他问:“儿啊!你这是要去哪里啊?”

宋濂回答说:“我去向老师求学啊,这不是早就约好的吗?”

“可是这的天气怎么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也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样一件旧棉袄,根本抵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母亲心疼地劝宋濂。

宋濂说:“娘,今天不出发就会错过跟老师约定的日期,这就是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说完,宋濂就冒着风雪上路了。

当宋濂赶到老师家里时,老师不住地称赞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后来,诚信求学的宋濂终于成为一代学者。

名人励志故事8:

鲁迅酷爱读书的故事

鲁迅年轻的时候,家里条件很不好。为了读书,他揣上8元钱上路了。就这8元钱,还是母亲多方设法为他张罗来的。在南京,他进了江南水师学堂,这是一所免费的学校,然而,鲁迅很快发现这里校风不太好,他转入另一所陆师附设的矿路学堂。矿路学堂是新办的,不仅免费,学生津贴也多一些,这样鲁迅就可以多买一些书籍和文化用品了。

鲁迅酷爱读书,在当时,正是西方文化引入时期,几乎每一月都有优秀的西方著作出版,为了买到这些书籍,鲁迅省吃俭用,节衣缩食,饿肚子现象时有发生,寒冷的冬季,他还穿着单薄的夹衣。鲁迅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却是成绩最好的一个,他有着极强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平时学习又刻苦,所以几乎回回得第一。矿路学堂有着一套完善的奖惩制度,每次小考成绩优异的,都发给一个三等奖章;若干个三等奖章,可以兑换一个二等奖章;积够若干个二等奖章,就发给一个头等奖章。头等奖章是金质的,很值钱。鲁迅是班里唯一一个荣获过金质奖章的人,他把奖章变卖了,换回许多优秀的图书。

有些同学觉得不可理解,金质奖章在同学中可是无限的荣耀呀。在鲁迅看来,图书比奖章更有用,他不需要任何满足虚荣的物品,鲁迅把这一谦逊的.品格保持了一辈子。鲁迅一生写成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他的作品往往内容深刻,笔法冷峻、简练,深受老百姓喜爱,有人把这一成就说成来自鲁迅的天才,还有些当面盛赞鲁迅是天才的文学家,鲁迅却很有感慨地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的。”

名人励志故事9: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名人励志故事10:

海伦·凯勒双目失明、两耳失聪,却努力的从一个让人同情默默无闻的小女孩变成让全世界尊敬的女强人。如果生活真的不公平,那么,生活对她的不公平可谓到了极致。她完全可以放弃她的梦想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放声痛哭,没有人会责怪她,她也完全可以躺在床上或坐在轮椅上,像一个植物人一样由人服侍。可是这一切,她都没有做,她只是吃力的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盲语,触摸着事物,仅仅凭着她永不言弃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她把她理想的天空涂上了人生最亮的色彩。

有哪古名人的故事2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高申

“天津还有清代王爷坟?我怎么记得王爷坟都在河北易县西陵,或者遵化东陵呢?北京城区的周边,也有西山的七王坟、九王坟,东郊的八王坟。怎么会把王爷坟迁到天津啊?”说这话的,是笔者在津门的一位多年好友。好友对历史人物不太关心,其实,在天津确实有着数量不少的王爷坟。其中的一些王爷,生前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还发挥过一些作用,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天津的王爷坟集中在天津北部的蓟州区。说起天津的行政区域轮廓来,有点儿像一匹纵向卧蹄的天马,蓟州区位于天马的头部。这里既安葬着顺治帝最疼爱的儿子,也有曾经的太子之陵。这些清代的皇家子弟,为何“生于京师,葬于津门”?他们的生前与身后,都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荣亲王 顺治帝最疼爱的儿子

古迹圈里一朋友曾经写过这样的一段话:世间知道荣亲王的人并不多,但要说起顺治皇帝和董鄂妃的故事,那很多人就耳熟能详了。是啊,董鄂妃乃是顺治帝的皇贵妃,也是最受顺治帝宠爱的女人。以此为证的,是董鄂妃为顺治帝生下皇四子的时候,顺治帝欣喜若狂,颁诏“此乃朕第一子”。为此,顺治帝还祭告天地,接受群臣朝贺,大有要立为太子之意。可惜了皇帝的这份儿诚心,此后不久,只有三个月零十七天的皇四子连名字还没起,就不幸夭折。顺治帝大为悲痛,追封他为和硕荣亲王,并命钦天监在今蓟州区黄花山卜测吉地,建造荣亲王园寝。荣亲王园寝建造只用了四个月,包括地宫、宝顶、园寝门、享殿,宫门环以围墙,覆以绿色琉璃瓦,宫门外建立值班房、东西厢房,不建碑亭。

只活了三个多月的四皇子,生前究竟住在紫禁城的哪座宫室?是不是跟他的母亲董鄂妃一道居住呢?由于未查到相关的清宫档案文献,笔者只能先推测:按照清宫规矩,四皇子满月前与董鄂妃生活在一起,此后,有可能被宫中的嬷嬷抱去哺育。而董鄂妃又住在紫禁城内的哪座宫室呢?说法有二:永寿宫与承乾宫。永寿宫为内廷西六宫之一,承乾宫则是内廷东六宫之一。顺治十三年(1656),董鄂氏入宫,中秋节过后未久,便被晋封为皇贵妃。到了第二年,四皇子降生,他很有可能在这两座宫室中居住过。

承乾宫 摄影:高申

永寿宫 摄影:高申

荣亲王的二哥是裕亲王福全,他也被安葬在黄花山的区域内。据说,福全天生对皇位和权力没有多大兴趣,只想做一位“贤王”,所以他对于弟弟玄烨可谓是忠心耿耿。康熙二十九年(1690),福全出任抚远大将军,出击噶尔丹,为平叛作出重大贡献。康熙六年(1667)正月,福全受封裕亲王,入镶白旗。至康熙四十二年(1703)病故,终年五十岁。

福全仅比康熙大一岁,兄弟俩感情很好。根据史料记载:福全自幼与康熙共同孝敬祖母孝庄文皇后,每次陪同祖母出游时,兄弟二人总是前引后扈,祖母病重时他俩又精心护理,直至孝庄文皇后去世。

福全死后,正出巡塞外的康熙皇帝急忙回宫,亲自祭奠。出殡时又亲往福全王府,恸哭不止。康熙帝又命御史罗占在黄花山为福全监造坟茔、建碑,规定除常年祭祀外,另有加祭。此外,康熙帝特命画工绘制一幅画,画中康熙帝与福全并坐于桐荫之下,有手足同老之意。康熙帝以图诉衷肠,表示了对福全的思念之情。

福全府旧址 摄影:高申

福全在世时的裕亲王府邸,就位于北京东交民巷之中的台基厂。而今,这里已经寻找不到昔日王府的任何痕迹了。府邸的旧址,于“庚子国变”之后,曾被作为奥匈帝国驻华公使馆、奥地利驻华使馆、匈牙利驻华大使馆等使用。

裕亲王福全园寝就坐落在今蓟州区黄花山下,在黄花山六座清代王爷坟中,福全园寝居于正中,西边是纯靖亲王隆禧园寝,东边是理亲王允礽园寝,相距均不到一里。目前福全的墓园遗存中,有完整的螭首龟趺碑一通,但水盘仅剩下三分之一,雕刻倒也十分精美。其后建筑无存,原址有大量砖瓦碎片,以及柱础石若干,可以断定享殿的位置和规模。

福全墓墓园遗存 摄影:高申

理亲王允礽 多年的太子泡了汤

埋在天津域内的,除了顺治帝的子嗣外,还有康熙帝、乾隆帝的一些子嗣。其中,在热播剧《雍正王朝》中依次登场的康熙帝的皇长子允禔、皇次子允礽、皇十四子允禵,都被埋在津门大地之上。

允禔,这位在“九子夺嫡”中自成一派的大阿哥,因贵为皇长子却未被立作储君而心生不满。他狠毒地诅咒太子允礽,并妄图夺得太子位。在《雍正王朝》中,允禔是个眼高手低却异想天开、“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厚脸皮王爷。

其实,允禔的形象,并没有《雍正王朝》中表现得那般油腻愚蠢。按照史料文献中的介绍,允禔不仅人长得帅,还十分能干,并且有一定战功。这样的外貌与行止,倒与电视剧《康熙大帝》中的皇长子更为吻合些。允禔生于康熙十一年(1672)二月十四日,曾从征厄鲁特蒙古噶尔丹。至康熙三十七年(1698),26岁的允禔被封为直郡王,但是,在立储之事上,他败给了二弟允礽。康熙四十七年(1708)十一月,允禔诅咒太子东窗事发,康熙皇帝震怒,直斥其为“乱臣贼子”,并将其长期幽闭,至雍正皇帝继位也没有得到宽赦。

雍正十二年(1734),62岁的允禔病逝,雍正皇帝命以贝子之礼安葬。其园寝规制较低,布瓦盖顶,不建碑亭。允禔的墓寝规模很小,应是黄花山六座王爷坟中最小者。

允禔的二弟,便是康熙帝两立两废的太子允礽了,他可是有清一代唯一被正式确立的储君。康熙五十一年(1712)十月,允礽再次被废黜。又过了十二年,允礽于雍正二年(1724)十二月病死,时年51岁。允礽死后,被追封为和硕理亲王,并被安葬于黄花山理亲王园寝。

至于允礽在京的府邸位于何处,有些了解清史的朋友,会直接说“昌平区的郑家庄,也就是平西府”。其实,郑家庄的确有过一座理亲王府,只是该府的主人,并不是允礽,而是他的次子弘皙。允礽死后,雍正帝册封弘皙为理郡王。但雍正帝始终提防二哥一家,所以将弘皙迁至郑家庄。尽管如此,弘皙还是于雍正六年(1728)被晋封为亲王,以示雍正帝的宽仁。到了乾隆四年(1739),弘皙因“谋逆”获罪,被革去亲王爵位。他的王府,再也不能叫理亲王府了,于是被当地民众称作“弘皙府”。因地处昌平,人们又叫它“平皙府”,时间久了就叫成平西府了。平西府作为王府只存在了17年。而今王府没了,只剩下地名。

紫禁城的秋意 摄影:刘平

允礽毕竟是多年的太子,他的太子府究竟在哪里?其实,允礽的大半辈子,都没有离开紫禁城,他的“太子府”也在宫内。允礽的出生地,是在坤宁宫。他的童年时光,是与父皇一道在乾清宫里度过的。长大后,允礽住在毓庆宫。而位于故宫内廷东路奉先殿与斋宫之间的毓庆宫,正是康熙帝为储君所建。待允礽失去太子名位后,弘历在毓庆宫内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岁月。弘历成为乾隆帝之后,他的儿子颙琰又与兄弟子侄们居于此宫。颙琰长大后,曾迁往撷芳殿。但在乾隆六十年(1795)继位之后,颙琰(嘉庆帝)又迁回毓庆宫。到了晚清时期,同治、光绪、宣统三位皇帝都以毓庆宫作为读书的地方,光绪皇帝还曾在此居住。看来,毓庆宫就是清代唯一的“太子府”了。

如今的允礽园寝,坐落在荣亲王园寝以西,被一大片果园包围,基址虽有破坏,但仍可见柱础石等遗存。在享殿后有一小片芦苇塘,根据位置推测,正是允礽地宫的废坑。允礽园寝的螭首龟趺碑在当年翻整土地时被推倒砸毁掩埋,近年又被重新刨出来。在方形大坑里除一直躺倒的龟趺外,还有很多碑身碎片。

恒亲王允祺 明哲保身的皇五子

在今蓟州区城乡结合部的东营房村北,有一片山地,这里埋葬着康熙帝的第五子允祺。

允祺比排行老四的胤禛只小两岁。胤禛生于1678年,而允祺则生于1680年。允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晋封为和硕恒亲王时,正值废太子允礽再度被确立为储君,与之同时被册封的,还有皇三子允祉与皇四子胤禛。此时的这三位皇子,还都是“太子党”的成员,只不过各有盘算而已。这种小算计,终于在三年之后将太子允礽二度扳倒。此后,允祺与胤禛之间的小联盟,便一直维持了下去。尽管比不得允祥那般受到雍正帝的信赖,但以“心性甚善,为人敦厚”著称的允祺,最后还是得以善终。他比“四哥”胤禛早死三年,其子袭亲王爵位,对未被册封为铁帽子王的恒亲王家族来说,已属莫大的恩典了。

恒亲王府现存部分 摄影高申

若论这位得以善终的恒亲王“敦厚”与否,由于史料缺失,笔者无从考证,但有一节百思不得其解。胤禛曾命允祺给九弟允禟更名,终定为“赛思黑”(意为讨厌之人),似乎并不能体现允祺“敦厚”一面。然允祺毕生与政治为伍,也算是明哲保身之举。

找寻恒亲王府的遗迹,很少有人会钻进朝内大街那擎天柱一般的楼宇之内去一看究竟。恒亲王府邸位于烧酒胡同,然胡同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一条名不副实的窄街,以及隐藏于一片竹林背后的恒亲王府。当然,如果不是从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的过道里穿越,该王府还是找寻不到。待我敲开恒亲王府的大门时,尚需等待一段时间,在出版局的管理人员问明来意且亲自接待之下,才可前前后后地观览了一番。

恒亲王府现存部分 摄影高申

允祺之后,恒亲王府邸又被其家族后裔们居住87年之久。据说,恒亲王府的院落之中,曾有一个十分离奇的现象。夏季无论雨水有多大,地面皆无积水。多年后,在文保部门复建残存院落时,工人在埋设地下管道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位于院落正中位置的一个大坑。此坑内居然紧密排列着400多个无底的酒坛子。经文物专家查阅资料后得出结论:此乃旧时有助于雨水回灌地下的“渗井”。

而今的恒亲王府,所遗留的建筑并不太多。在1949年前后,此府尚存三路院落,规制尚且严整。历经了多年拆改之后,现存部分已然成了由56户居民占据着的大杂院。曾经的三路院落,最终只保留下西跨院的正房、东西耳房,以及东配房,余者皆已无存。而这24000平方米的两进院落,实乃王府的祠堂是也。其建筑面积,不过曾经王府面积的六分之一。在2003年成为市级文保单位之后,市政府曾将其作为“北京市文保计划”抢救的首个王府,且拨款将残余建筑重新修葺,随即交由新闻出版局管理使用。

恒亲王府现存部分 摄影高申

恒亲王允祺所葬的钟灵山墓园,规模有些过于狭窄了。所以第二代恒亲王弘晊,只好另择园寝在今蓟州区穿芳峪乡果香峪村一带。此后,几乎历代恒亲王家族直系成员都葬在这处坟地里。

恂郡王允禵 留下一段历史公案

于天津境内埋葬的,还有一位重量级的皇子。而这位皇子,居然能牵扯出一桩事关皇位大统的离奇公案:康熙帝到底“传位于四阿哥”还是“传位十四阿哥”。这里所说的十四阿哥,就是胤祯。由于他的名字与亲哥哥的名字发音一致,所以在雍正元年被改名为允禵。同样,雍正帝的其他弟兄们,都把“胤”改为“允”。

允禵与雍正帝胤禛都是孝恭仁皇后乌雅氏的儿子。允禵曾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作为西征统帅领兵出征,可见他的个人能力确实超群。作为八爷党的核心人物,在八阿哥夺储无望后,允禵一度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因此,雍正登基后,允禵遭到了强劲的打击,最后被囚禁于景山寿皇殿内。

景山寿皇殿 摄影:邓伟

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帝去世后,乾隆帝继位不久,便下令释放十四叔允禵。乾隆二年(1737),允禵被封为奉恩辅国公,乾隆十二年(1747)封多罗贝勒,乾隆十三年(1748)晋为多罗恂郡王,并先后任正黄旗汉军都统、总管正黄旗觉罗学。不过,这时他年事已高,政治上不可能再有大的作为。乾隆二十年(1755)允禵薨逝,年68岁。乾隆赏治丧银一万两,赐谥“勤”。

允禵的恂郡王府邸位于西直门内大街的后半壁街,这座府邸于道光年间改成了寿庄公主府。待到光绪十四年(1888),此府又为成亲王后裔贝子毓橚之府。直至清朝灭亡,该府一直被叫做橚贝子府。但据一些资料中的说法,而今除了府邸西南角尚保存一段府墙及几棵松柏树之外,其余建筑均已无存。当我去后半壁街找寻遗迹时,竟然一无所获。甚至连当地的民众,都不知晓这里曾经有过王爷府邸。

允禵的园寝,则位于黄花山六座王爷坟的最西端,也就是石头营村东部后山。而今,允禵父子的两通墓碑尚且留存。允禵享殿尚存夯土基址,但殿后宝顶已不在,唯有月台夯土基址,月台之上有现在土坟一座。月台四周围绕松树数棵,园寝后墙基址也还在。

太子陵 清代唯一的太子陵园

除了康熙帝的皇子们以外,乾隆帝的若干子嗣,也被安葬于天津境内。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便是蓟州区朱华山的太子陵与十二贝勒永璂墓园了。

朱华山太子陵,又称端慧皇太子陵或“八仙陵”。在这座清代唯一的太子陵园内,埋葬的是乾隆皇帝所立太子永琏。永琏是由乾隆帝宠爱的孝贤皇后所生,于乾隆元年(1736)七月初二被密定为太子。然天不假年,到了乾隆三年(1738)十二月,永琏却因“偶感风寒”崩逝,年仅九岁。乾隆帝为此悲痛不已,用太子礼将永琏隆重下葬。

朱华山太子陵

到乾隆十一年(1746)四月初八,36岁的孝贤皇后又生下了一个皇子,排行第七。乾隆帝大悦,为此皇子取名永琮。然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待次年腊月二十九,永琮因天花夭折,时年不满两周岁。永琮死后,同样被葬在端慧皇太子陵。继永琏、永琮之后,这座园寝又陆续葬入了乾隆帝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三子、皇十四子、皇十六子、皇八女,总共有八位皇族贵胄。于是,当地人为这座墓园起了一个雅号,叫“八仙陵”。在这八位皇子皇女中,最大的八公主,也只有十一岁。最小的皇七子永琮,还不到两岁。即便将八个孩子的年龄加起来,也不满二十九岁。

这座园寝因为是为端慧皇太子建的,皇太子的身份要高于和硕亲王,所以园寝的规制很高。这座园寝的最特殊之处,是这八位皇子皇女分别葬在四处地宫内。端慧皇太子葬在正中地宫之中。皇七子永琮和皇九子、皇十子葬在东旁地宫内,皇七子居中,皇九子在左,皇十子在右。西旁地宫内,皇十三子居中,皇十四子在左,皇十六子居右。皇八女则葬在用砖砌的长方形天落池中,其位于园寝后院的东南角。此外,依照《朱华山下皇子皇女园寝》中的记载:这座园寝的特色,还在于这三座地宫之上不是各建一座宝顶,而是堆土成山,山的顶部并排堆出三个山头,中间的高,两侧的低,左右对称,整个山形就像笔架一样。这种坟丘的形状,不仅在清代绝无仅有,就是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今朱华山南被开辟成元宝山庄陵园,太子陵也被一同纳入公墓景区范畴。关于这座太子陵遗存情况,仅有三座长方形地宫废坑,其中西侧废坑因为种植果树毁坏较为严重。

这么小的皇子皇女,在他们生前是绝不会开府别居的。所以,紫禁城及帝后的其他居所,才是他们曾经的家。

比起永琏来,同为乾隆帝子嗣的永璂,其人生境遇就要落魄得多。两位皇子截然不同的境遇,源自乾隆帝对于他们母亲的不同态度。热播剧《还珠格格》里的那位歹毒皇后,其原型便是被乾隆废掉的皇后乌喇那拉氏,她便是永璂的母亲。尽管历史上的乌喇那拉皇后可能并不那么坏,但其不得宠是事实。古代宫中常常上演母以子贵或子以母贱的悲喜剧,乌喇那拉皇后为乾隆帝生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三子永璟。其中,永璟三岁便夭折,葬于太子陵,彼时的乌喇那拉氏还风光无限。但活到成年的永璂,却因母亲失宠的原因而不再受乾隆皇帝待见。

永璂生于乾隆十七年(1752)四月二十五寅时,而其母亲乌喇那拉皇后于乾隆三十年(1765)被废。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正月二十八丑时,永璂去世,年仅24岁。由于母亲的关系,永璂生前并未封爵,他的丧事按入八分公办理。乾隆四十二年(1777)九月二十卯时,永璂葬入太子陵西南侧单独修建的园寝。他的福晋病逝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七月中旬,同年九月初八也葬入了这座园寝。嘉庆四年(1799),嘉庆皇帝追封他的这位兄长为多罗贝勒。

因为永璂死时没有爵位,是按入八分公入葬的,所以他的园寝规制很低。不仅如此,有学者推测,在北京的永璂贝勒府,也不是他生前能够居住的。所谓的“永璂贝勒府”,位于西直门内大街路北,府门朝向西直门内大街,西起高井胡同,东接一片民宅至西章胡同,北面到永泰胡同。永璂去世后,由于没有子嗣,乾隆帝便指定皇十一子永瑆的第四个儿子锦偲作他的继子。再过去一些年,锦偲的后代获得了追赐给永璂的爵位,并一直延续下去。

而今的“永璂府邸”,除几棵古树外,其余的建筑都化作了历史的尘埃。

(部分资料由天津文保研究者刘德旺提供)

有哪古名人的故事3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千古传颂着许多感人的爱情故事,每一种爱情故事的背后都有其典故和寓意。每一个人,都已经或即将经历一场属于自己的爱情,留下一段难忘的回忆。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爱情故事。

No.1 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梁祝》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与莎士比亚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齐名。

发生年代:晋代(距今约1700年)。

发生地点:因有多个版本,具体地点不详

核心故事:十八里相送,地裂、入坟、化蝶

故事梗概(上虞版本):

东晋时期,在一线大都市会稽(今浙江绍兴)下辖的上虞县祝家庄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祝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会稽城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

英台女扮男装,去会稽求学。途中,邂逅了会稽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会稽城,拜师入学。从此,两人同窗共读,日则同食,夜则同眠,诗文唱和,形影相随。三年之中,英台始终衣不解带,山伯虽屡起疑惑,但均被英台支吾过去。山伯始终不知英台为女子。

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鄮县(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

(PS:在越剧《梁祝》中,《十八里相送》说的是梁山伯送祝英台回家,从杭州城里送至城外,送了十八里。)

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鄞州区)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贸阝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两只蝴蝶,蹁跹飞舞,传为梁祝两人之精灵所化,黑者即祝英台,黄者即梁山伯,情侣依依,形影不离,比翼双飞于天地之间。

PS:关于梁祝传说,有众多权威专家学者考证历史上确实真实存在过,而且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并有众多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可供佐证。

爱情是永恒的,不是吗?

No.2 白蛇传

No.2 白蛇传

《白蛇传》传说源远流长,家喻户晓,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一说源于唐传奇《白蛇记》,一说源于《西湖三塔记》,到明代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警世通言》),故事已初步定型。《白蛇传》表达了人民对男女自由恋爱的赞美向往和对封建势力无理束缚的憎恨。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

发生年代:北宋(距今约1000年)。

发生地点:浙江/河南

核心故事:断桥相会,篷船借伞,白娘子盗灵芝仙草,水漫金山,雷峰塔,许仙之子仕林祭塔,法海遂遁身蟹腹以逃死。

故事梗概:

在宋朝时的镇江市。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并嫁与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灵芝将许仙救活。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因为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还有可爱的小青也找到了相公。

传说,爱有前世今生,你相信吗?

No.3 牛郎织女

No.3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是非常有名的一个中国民间传说故事,是中国人民最早关于星的故事。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里有这么一段:“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发生年代:古代

核心故事:鹊桥相会

故事梗概:

相传天上有个织女星,还有一个牵牛星。织女和牵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是,天条律令是不允许男欢女爱、私自相恋的。织女是玉帝与瑶姬的女儿,王母便将牵牛贬下凡尘了,令织女不停地织云锦以作惩罚。

一天,几个仙女向王母恳求想去人间碧莲池一游,王母当时心情正好,便答应了她们。她们见织女终日苦闷,便一起向王母求情让织女共同前往,王母也心疼受惩后的织女,便令她们速去速归。

话说牵牛被贬之后,落生在一个农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后来父母去世,他便跟着哥嫂度日。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与他分家,只给了他一头老牛和一辆破车,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独占了,然后,便和牛郎分家了。

从此,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牛郎并不知道,那条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有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了,它对牛郎说:“牛郎,今天你去碧莲池一趟,那儿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红色的仙衣藏起来,穿红仙衣的仙女就会成为你的妻子。”牛郎见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兴,便问道:“牛大哥,你真会说话吗?你说的是真的吗?”老牛点了点头,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莲池旁的芦苇里,等候仙女们的来临。

不一会儿,仙女们果然翩翩飘至,脱下轻罗衣裳,纵身跃入清流。牛郎便从芦苇里跑出来,拿走了红色的仙衣。仙女们见有人来了,忙乱纷纷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飞鸟般地飞走了,只剩下没有衣服无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织女。织女见自己的仙衣被一个小伙子抢走,又羞又急,却又无可奈何。这时,牛郎走上前来,对她说,要她答应做他妻子,他才能还给她的衣裳。织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牵牛,便含羞答应了他。这样,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们结婚以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日子过得非常美满幸福。不久,他们生下了一儿一女,十分可爱。可是,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马上派遣天神将织女捉回天庭问罪。

这一天,织女正在做饭,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赶回,眼睛红肿着告诉织女:“牛大哥死了,他临死前说,要我在他死后,将他的牛皮剥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飞上天去。”织女一听,心中纳闷,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贬下凡的牵牛说了几句公道话,也贬下天庭。它怎么会突然死去呢?织女便让牛郎剥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这时,天空狂风大作,天兵天将从天而降,不容分说,押解着织女便飞上了天空。

正飞着、飞着,织女听到了牛郎的声音:“织女,等等我!”织女回头一看,只见牛郎用一对箩筐,挑着两个儿女,披着牛皮赶来了。慢慢地,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织女可以看清儿女们可爱的模样,孩子们了都张开双臂,大声呼叫着“妈妈”,眼看,牛郎和织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这时,王母驾着祥云赶来了,她拔下头上的金簪,往他们中间一划,霎时间,一条天河波涛滚滚地横在了织女和牛郎之间,无法横越了。

织女望着天河对岸的牛郎和儿女们,直哭得声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来。他们的哭声,孩子们一声声“妈妈”的喊声,是那样揪心裂胆,催人泪下,连在旁观望的仙女、天神们都觉得心酸难过,于心不忍。王母见此情此景,也稍稍为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所感动,便同意让牛郎和孩子们留在天上,每年七月七日,让他们相会一次。

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深人静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No.4 孟姜女哭长城

No.4 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发生在河北北部的万里长城脚下,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着。

起源年代:秦始皇(距今约2200余年)。

发生地点:河北

核心故事:孟姜女哭倒800里长城、望夫石

故事梗概: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征集了数十万民夫,于公元前214年将秦、燕、赵三国北边的城墙连通、修缮合一,这便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哭倒长城八百里的传说就发生在那个时候。

古时候,孟老汉和姜老汉互为邻居,仅一墙之隔。一年春天,孟老汉在自己院中种了一颗葫芦籽,经过浇水、施肥精心培育,葫芦秧长得肥壮、高大,从墙头爬过去,到姜老汉的院里结了个很大的葫芦,有几十斤重。等葫芦熟后,姜老汉拿刀把它切开,突然见里边躺着个又白又胖、非常可爱的女娃娃,姜老汉喜台望外,奔走相告,村里人听说后,纷纷前来观看这新鲜事,可是孟、姜两老汉却因此产生了矛盾,吵得不可开交。孟老汉非常坚定地说:"这葫芦是我亲自种下的,胖女孩该归我。"姜老汉却固执地说:"这葫芦结在我的院子里,这女娃该是我的。"吵了三天三夜,难解难分,毫无结果,后经村里人调解为:女娃娃属于两家共同的,轮流居住,共同扶养,并取了个"孟姜女"的名字。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孟、姜两家老人为现已长大成人的孟姜女选了个女婿叫范杞梁,选定良辰吉日,准备成亲。天有不测风云,成亲之日,新郎、新娘正要拜堂,突然从门外闯进几个衙役,一拥而上把新郎范杞梁当民夫抓走了。

原来,当时由于秦始皇在全国各地抽调大批民夫修筑长城,日日夜夜拚命干,民夫们被累死、饿死的不计其数,为了加快工程速度,他们又到处抓民夫补充,范杞梁也被发配去充当修长城的民夫了。

转眼一年过去了,范札梁杳无音信,急得孟姜女饭吃不下,觉睡不着,不知如何是好,跟两家老人商量后,决定去找丈夫,发誓找不到丈夫绝不回家。她带上干粮和给丈夫特制的御寒衣服上路了。一路上,风吹雨淋、日晒风寒、饥寒交迫、步履艰难,经过千难万险的万里跋涉,终于找到了修长城的地方,一打听才知道,为修长城死了许多人,丈夫范杞梁早就累死了,并被埋在长城下,尸骨都找不到了。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孟姜女顿时就伤心地恸哭起来,泪如泉,声如雷,哭得惊天动地,天昏地暗,眼看着长城一段段的倒塌,哭到哪里塌到哪里,足有八百里长。这下可急坏了工程总管,急忙去报告正来此巡查工程进展的秦始皇。秦始皇赶忙去见孟姜女寻问根由。一见之后,便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为"正宫娘娘"。孟姜女虽然怒火满腔,但还是压住心头仇恨,灵机一动,将计就计地非要秦始皇答应她三个条件,才能当"正宫娘娘"。一要找到丈夫范札梁的尸体;二要为其丈夫举行国葬;三要秦始皇为范杞梁披麻戴孝、打幡送葬。秦始皇听罢孟姜女提的三个条件,思索片刻,为了得到美貌的孟姜女,便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孟姜女戴着孝拜了为筑城而死的范札梁坟墓后,宿愿已偿,面对滚滚的渤海,纵身一跃,投海自尽了。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很快就被人们所传颂,人们为纪念她,在山海关附近的一个山头上,给她修了坟、建了庙,取名为"姜女庙"。"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哭倒长城八百里"的故事家喻户晓,流传至今。

据说庙东南4公里处两块露出海面的礁石便是孟姜女的坟与碑,而庙后巨石上的小坑,为孟姜女望夫所踏足迹。所以石上刻有“望夫石”3个大字。庙内殿门两侧还有一副非常有名的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朝”、“长”两字按汉字不同读音才能读出有几种不同的意义。

No.5 尾生之信

No.5 尾生之信

发生年代:春秋时期(距今约2500年)。

发生地点:山东

核心故事:尾生抱梁柱而死

故事梗概:

庄子曾经用简短的话语概括过这个故事:“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春秋时,鲁国曲阜有个年轻人名叫尾生,与圣人孔子是同乡。尾生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和朋友交往很守信用,受到四乡八邻的普遍赞誉。后来,尾生迁居梁地(今陕西韩城南)。他在那里认识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君子淑女,私订终身。但是姑娘的父母嫌弃尾生家境贫寒,坚决反对这门亲事。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姑娘决定背着父母私奔,随尾生回到曲阜老家去。那一天,两人约定在韩城外的一座木桥边会面,双双远走高飞。黄昏时分,尾生提前来到桥上等候。不料,六月的天气说变就变,突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吼,雷鸣电闪,滂沱大雨倾盆而下。不久山洪暴发,滚滚江水裹挟泥沙席卷而来,淹没了桥面,没过了尾生的膝盖。

城外桥面,不见不散,尾生想起了与姑娘的信誓旦旦;四顾茫茫水世界,不见姑娘踪影。但他寸步不离,死死抱着桥柱,终于被活活淹死。

再说姑娘因为私奔念头泄露,被父母禁锢家中,不得脱身。后伺机夤夜逃出家门,冒雨来到城外桥边,此时洪水已渐渐退去。姑娘看到紧抱桥柱而死的尾生,悲恸欲绝。她抱着尾生的尸体号啕大哭。阴阳相隔,生死一体,哭罢,便相拥纵身投入滚滚江中,谱写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幕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

中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的故事。而一个小小的尾生仅凭坚守那个或海誓山盟或漫不经心的约定,“抱梁柱而死”名留青史,似乎显得那么另类而离经叛道。尾生的故事起初是盗跖作为反面例子讲给孔子听的,“尾生溺死,信之患也。”但是随着时光的推移,历史的变迁,才有少许人渐渐认识到尾生重情守义明信的可爱与可敬。于是便有了“常存抱柱信,岂登望夫台?”的感叹,于是便有了“安得抱柱信,皎月以为期?”的浅唱,于是便有了“风波若未乖前约,一死何辞更抱桥。”的低吟。而今,又有几个人能够记得尾生、理解尾生、欣赏尾生、愿做尾生呢?

No.6 破镜重圆

破镜重圆这个成语典故是由华阴人、隋越国公杨素的一段成人之美的佳话而来的。

发生年代:隋朝(距今约1500余年)。

核心故事:破镜重圆

故事梗概: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陈国为隋所灭,陈后主叔宝的嫔妃、亲戚都被虏掠进宫,其中有陈叔宝的妹妹枣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也就是陈国的乐昌公主。

由于杨素破陈有功,加之乐昌公主才色绝代,隋文帝就乱点鸳鸯,将乐昌公主送进杨素中,赐为杨素小妾。杨素,字处道,在辅佐隋文帝杨坚结束割据,统一天下,建立隋朝江山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不仅足智多谋,才华横溢,而且文武双全,风流倜傥。在朝野上下都声势显赫,颇著声名。杨素既仰慕乐昌公主的才华,又贪图乐昌公主的美色,因此就更加宠爱,还为乐昌公主专门营造了宅院。然而乐昌公主却终日郁郁寡欢,默无一语。

原来,乐昌公主与丈夫徐德言两心相知,情义深厚。陈国将亡之际,徐德言曾流着泪对妻子说:“国已危如累卵,家安岂能保全,你我分离已成必然。以你这般容貌与才华,国亡后必然会被掠入豪宅之家,我们夫妻长久离散,名居一方,唯有日夜相思,梦中神会。倘若老天有眼,不割断我们今世的这段情缘,你我今后定会有相见之日。所以我们应当有个信物,以求日后相认重逢。”说完,徐德言把一枚铜镜一劈两半,夫妻二人各藏半边。徐德言又说:“如果你真的被掠进富豪人家,就在明年正月十五那天,将你的半片铜镜拿到街市去卖,假若我也幸存人世,那一天就一定会赶到都市,通过铜镜去打问你的消息。”

一对恩爱夫妻,在国家山河破碎之时,虽然劫后余生,却受尽了离散之苦。好容易盼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徐德言经过千辛万苦,颠沛流离,终于赶到都市大街,果然看见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而且价钱昂贵,令人不敢问津。徐德言一看半片铜镜,知妻子已有下落,禁不住涕泪俱下。他不敢怠慢,忙按老者要的价给了钱,又立即把老者领到自己的住处。吃喝已罢,徐德言向老者讲述一年前破镜的故事,并拿出自己珍藏的另一半铜镜。颤索索两半铜镜还未吻合,徐德言早已泣不成声……卖镜老人被他们的夫妻深情感动得热泪盈眶。他答应徐德言,一定要在他们之间传递消息,让他们夫妻早日团圆。徐德言就着月光题诗一首,托老人带给乐昌公主。

诗这样写道:

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

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乐昌公主看到丈夫题诗,想到与丈夫咫尺天涯,难以相见,更是大放悲声,终日容颜凄苦,水米不进。杨素再三盘问,才知道了其中情由,也不由得被他二人的真情深深打动。他立即派人将徐德言召入府中,让他夫妻二人团聚。府中上下都为徐陈二人破镜重圆和越国公杨素的宽宏大度、成人之美而感叹不已。在欢庆的感激之情。宴罢,夫妻二人携手同归江南故里。这段佳话被四处传扬,所以就有了破镜重圆的典故,一直流传至今。

No.7 沈园情梦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一生波折重重,他不但仕途坎坷,而且爱情也很不幸。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婉结为伴侣。两人青梅竹马,婚后情投意合、相敬如宾、伉俪情深。但却引起了陆母的不满,她认为陆游沉溺于温柔乡中,不思进取,误了前程,而且两人婚后三年始终未能生养。于是陆母以“陆游婚后情深倦学,误了仕途功名;唐琬婚后不能生育,误了宗祀香火”为由逼迫孝顺的儿子休妻。虽然两个感情很深,不忍分离,但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种种哀告,终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

虽然万般无奈,但最终陆游还是遂了母亲的心意另娶王氏为妻,而唐婉也被迫嫁给越中名士赵士程,纵然百般恩爱,终落得劳燕分飞的地步。

转眼十年,公元1151年(南宋绍兴二十一年)春日,沈氏园对外开放,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前往,却意外地遇见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尽管两人中间隔着十年的光阴悠悠,但那份刻骨铭心的情缘始终留在他们情感世界的最深处,正当陆游打算黯然离去的时候,唐婉征得赵士程的同意,差人给他送去了酒菜。陆游触景伤情,怅然在墙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婉见之,感慨万千,一病不起,终因愁怨难解,郁郁而终!病中,唐婉提笔和《钗头凤·世情薄》词一厥: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唐婉是个重情谊的女子,与陆游的爱情本是十分完美的结合,却毁于世俗的风雨。赵士程虽然重新给了她感情的抚慰,但毕竟曾经沧海难为水。在女人的感情世界里,往往比男人来得执著。唐琬被家婆逐出家门后,嫁给赵士程。此时的唐琬是万般无奈的,她或许在试图接纳另一个人,但并不是因为她爱他,而是因为她需要爱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排挤心中那个人(陆游)。然而唐琬终是一个放不下的女人,她的内心始终装着一块大石头,也许改嫁后曾有过一段相对平静的日子,然而后来在沈园偶遇陆游之后,她心里那块大石头又浮出水面,最终因承受不了沉甸的生命而离开人世。追忆似水的往昔、叹惜无奈的世事,感情的烈火煎熬着她,使她日臻憔悴,悒郁成疾,在秋意萧瑟的时节化作一片落叶悄悄随风逝去,只留下一阙多情的《钗头凤》,令后人为之唏嘘……

此时的陆游,仕途正春风得意。他的文才颇受新登基的宋孝宗的称赏,被赐进士出身。以后仕途通畅,一直做到宝华阁侍制。这期间,他除了尽心为政外,也写下了大量反映忧国忧民思想的诗词。晚年,他上书告老,蒙赐金紫绶还乡了。陆游浪迹天涯数十年,企图借此忘却他与唐婉的凄婉往事,然而离家越远,唐婉的影子就越萦绕在他的心头。此番倦游归来,唐婉早已香消玉殒,自己也已至垂暮之年,然而对旧事、对沈园依然怀着深切的眷恋。孤独的老人常常在沈园幽径上踽踽独行,追忆着深印在脑海中那惊鸿一瞥的一幕,这时他写下了“沈园怀旧”。泉路将近,陆游仍是念念难忘当初的那份深情,但灯暗无人说断肠,这忏悔之心,恨意切切,即使到了今天,做为看客的我们读着那些诗句,仍能体会得到那份凄凉与怅惘~~。

半个世纪的光阴流逝可以让世间万事消磨殆尽,但那份思念却历久弥新,只可惜有些人、有些事错过了就是一生!当你不能够再拥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No.8 凤求凰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私奔的故事,长期以来脍炙人口,传为佳话。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他人京师、梁国宦游归蜀,应好友临邛(今四川邛崃)令王吉之邀,前往作客。当地头号富翁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才貌双全,精通音乐,青年寡居。一次,卓王孙举行数百人的盛大宴会,王吉与相如均以贵宾身份应邀参加。席间,王吉介绍相如精通琴艺,众人说:“听说您‘绿绮’弹得极好,请操一曲,让我辈一饱耳福。”相如就当众以“绿绮”弹了两首琴曲,意欲以此挑动文君。“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婢女)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但是卓文君一到司马相如家才知道他家一贫如洗,生活逐渐拮据,司马相如只好卖了房子与卓文君一起回到了临邛,开起了酒店。最后由卓王孙救济才慢慢好起来。

汉景帝之后,汉武帝即位,对司马相如原来随梁王时所写的《子虚赋》十分赞赏。于是司马相如再次来到京师,在狗监杨得意的_引荐下,武帝召见了司马相如,司马相如更竭尽才智写了一篇《上林赋》,汉武帝大喜,再拜其为中郎将,持节出使西南边陲地区,对蛮夷进行宣慰;拥旌旗、饰舆卫,声势赫耀地回到了成都;与卓文君会合后一路朝西南进发。当然是一定要绕道临邛去看看的,当地官员纷纷出廓相迎,百姓更是夹道欢呼,卓王孙自然是十分光彩,执意挽留这位乘龙快婿与宝贝女儿小住数日,与当年的穷困潦倒,当垆卖酒,自然是此一时,彼一时了。

司马相如的文采,卓文君之美艳,当垆卖酒,白头兴怨,长门灵赋;封禅遗书传为千古佳话。或许有人会说一向重视礼教的古代,大家闺秀夤夜私奔,实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事实上汉唐时代豪放女子所在多有;深居闺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那是宋代以后的事了。

No.9 人面桃花相映红

No.9 人面桃花相映红

《题都城南庄》

崔护(唐代)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的这首七言绝句,字面简单,语言率真自然,明白流畅,几百年来一直为后世人传诵。说到这首小诗,还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唐诗纪事》和《本事诗》对此都有所记载。

博陵人崔护,资质甚美,性情孤洁寡合,应举进士及第。清明节这天,他一个人去都城南门外郊游,遇到一户庄园,房舍占地一亩左右,园内花木丛生,静若无人。崔护走上前去扣门,过了一会儿,有位女子从门缝里瞧了瞧他,问道:“谁呀?”崔护告诉了自己的姓名,说:“我一人出城春游,酒后干渴,特来求点水喝。”

女儿进去端了一杯水来,打开门,让他进去坐下。她一个人靠着小桃树静静地立在那里,对客人有着极为深厚的情意。她姿色艳丽,神态妩媚,极有风韵。崔护用话引逗她,只是默默不语。两人相互注视了许久,崔护起身告辞。送到门口后,她似有不胜之情地默默回到屋里,崔护也不往地顾盼,然后怅然而归。

此后,崔护决心不再去见她。到了第二年清明节,忽然思念起她来,思念之情无法控制,于是直奔城南去找她。到那里一看,门庭庄园一如既往,但是大门已上了锁。崔护便在左边一扇门上题诗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过了几天,他突然来到城南,又去寻找那位女子。听到门内有哭的声音,扣门询问时,有位老父走出来说:“你不是崔护吗?”答道:“正是。”老父又哭着说:“是您杀了我的女儿。”崔护又惊又怕,不知该怎样回答。

老父说:“我女儿已经成年,能知书达理,尚未嫁人。自从去年以来,经常神情恍惚若有所失。那天陪她出去散心,回家时,见在左边门扇上有题字,读完之后,进门她便病了,于是绝食数日便死了。我老了,只有这么个女儿,迟迟不嫁的原因,就是想找个可靠的君子,借以寄托我的终身。如今她竟不幸去世。这不是您害死她的吗?”说完又扶着崔护大哭。崔护也十分悲痛,请求进去一哭亡灵。死者仍安然躺在床上,崔护抬起她的头让其枕着自己的腿,哭着祷告道:“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不一会儿,女儿睁开了眼睛。过了半天,便复活了。老父大为惊喜,便将女儿许给了崔护。

人生最美好的瞬间莫过于一见钟情!

No.10 西厢记

No.10 西厢记

《答张生》(一作明月三五夜)

崔莺莺(唐代)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等,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今河北安平县)安葬,中途道路遇阻,暂住于河中(今永济)普救寺。一天,准备赴长安赶考的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因雨滞留在河中。在游普救寺中与莺莺相遇。为了追求莺莺,张生借宿于普救寺。一天晚上,张生见莺莺正在园中烧香祷告,隔墙的他便趁机高声吟诗一首。莺莺知道吟诗者是张生,便回诗一首。一去一来,以诗为媒,彼此感情徒增。

守桥叛将孙飞虎因贪恋莺莺的美貌,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便许诺:“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好友白马将军杜确。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事毕,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莺莺嫁给张生,只许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此致病。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深夜来到了张生书斋,与张生私订终身。此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最后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崔夫人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却造谣谎说,张生已做了卫尚书的乘龙快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喜结连理。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人们代代传颂着这个爱情故事,因为人们始终向往与追求着纯洁不变的爱情,并且在心里总有一个美好的愿望:有情人终成眷属!

当然还有《天仙配》、《孔雀东南飞》、《长恨歌》、《嫦娥奔月》、《红楼梦》等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

有什么关于名人的故事(有哪些关于名人的故事)

有关一些名人的故事(各种名人的故事有那些)

关于故事的名人名言有哪些?(有关故事的名言有哪些)

乌海有哪些人文轶事(乌海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中外名人的故事有哪些(有什么中外名人的故事)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5日 星期日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古代有哪些名人故事?(有哪古名人的故事)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73028.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