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哪吒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哪吒的故事有哪些道理)

2023-02-17 06:08:01 技术常识4 知识普及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6121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6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姜子牙为何“败”给哪吒?,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哪吒的故事有哪些道理1

作者:满羿

假如票房不是衡量一部影片好坏唯一的标准的话,那么电影《姜子牙》就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 “尴尬”的现实:人们自然而然地将它与《哪吒》进行比较,但显而易见的是,《哪吒》更受偏爱。

个人好恶并不能代表一部影片的真实水平,但如果将这两部电影进行比较,其实我们能够更清晰地明白为何《姜子牙》不如《哪吒》更容易招人喜欢。

这绝对不是“希望值越高失望值越高”这么简单。

“创新”与“颠覆”

两部影片同源于《封神演义》,但它们对《封神演义》的利用方式和方法是有本质区别的。

就《哪吒》而言,它的故事框架并没有完全脱离《封神演义》,故事的主线也没有摆脱“哪吒闹海”这一经典IP,只不过是将原著中的一些情节加以改编,通过合理想象,融入当下人的理解,例如灵珠子转世、哪吒斗敖丙等等。

新“哪吒”固然说出“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样的豪言壮语,但其精神并没有与传统哪吒所代表的那种反强权、反压迫、反暴虐的文化内涵相违背,本质上是一种顺接关系。整体上,《哪吒》的故事是对传统IP的继承与发展。

《姜子牙》则不同。创作者放弃《封神演义》全书所讲故事,后者仅成为前者创作的背景,这就意味着它不得不生造出一个故事来,并且完成一个崭新的叙事。通常,这对于中国电影人来说是一种冒险,他们不得不考虑这个故事如何精彩,会有哪些符合逻辑的情节和细节,在这些细节与情节中如何塑造人物……更重要的是,它们如何让已经熟悉《封神演义》的观众去接受一个完全背离《封神演义》的故事,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接受完全背离原著或者历史所积淀下来的姜子牙的形象。

创作者其实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这个大坑叫做“颠覆”。

讲好故事与讲大道理

在讲故事这件事情上,《哪吒》的风险显然是小的,也是容易上手的。其实,它的叙事模式并非鲜见,但由于人物形象的饱满、情节的曲折、语言的幽默再加上强大的视觉效果,自然容易获得观众的好感,其主题里所反映的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征候的一部分,也就在人们接受故事的过程中接受了。

但是《姜子牙》并没有填好自己挖的这个坑。从影片呈现的叙事来看,这个故事本身并不新鲜,无非是寻找真相、破坏阴谋、摧毁强权、拯救世界、获得新生的套路。而具体的情节和细节,也同样没有特别之处,特别是姜子牙、申公豹和小九之间的故事设定,不足以支撑姜子牙最后的行为,从而导致叙事的精彩度和观众的接受度下降。

在情节、细节、人物都没有意外惊喜的情况下,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却又太宏大:精英阶层以碾压甚至牺牲个体和人性来实现对社会的统治——“卫道者”即“妖魔”。只有尊重自我精神和个体意识,才能最终识别真相,突破屏障,创建新的社会秩序。

但由于故事本身缺乏新意,使得这样宏大的现代主义主题无法自然而然地为观众所接受,换句话说,更多的观众更喜欢看故事,看故事里具体的情节和细节,看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而不是在电影院去听空洞的大道理。

对观众有门槛要求

其实,如果仅仅从道理的深刻性上和主创的情怀来说,《姜子牙》显然比《哪吒》更具有“远大的志向”。当姜子牙拿着树杖似的打神鞭穿越沙漠、走上天梯……事实上,除了叙事和人物造型,在具体的镜头内部造型上,我们甚至于能够看到米开朗基罗《创世纪》的影子。

坦率地说,这部影片抛却故事和叙事,仅就视觉造型和部分桥段的台词来说,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但这种“形东实西”的艺术作品到底是给什么样的受众看的呢?理论上,它对观众是有门槛要求的。但这部已经被包装为《哪吒》接力棒的院线动画电影,注定它的主流观众是孩子和年轻人。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未必能明白创作者的深刻;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能明白那些道理,但由于少了那些风雨,他们很难达到来自于亲身经历而形成的理解与共情。

从这个角度说,这部更像是“寓言”的影片,其格局,小了。(满羿)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哪吒的故事有哪些道理2

前几天笔者刚看完了《新神榜·哪吒重生》这部电影,感觉对“哪吒”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新的认知。

前段时间写过一篇关于哪吒的文章,但只讲了哪吒的出处。

原来这些神话形象,都源自外国,只不过被我们“收编”了

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哪吒的人物形象演变。

最耳熟能详的哪吒

说出来大家可能不相信,哪吒被《封神演义》的作者许仲琳先生“黑”了。

相信如果有朋友看过《封神演义》原著或者改编的没那么离谱的影视作品,心中应该都有一个疑问,凭什么哪吒能受民间喜爱,被大家供奉祭祀。

笔者给大家捋一下哪吒在《封神演义》里都干了什么。

第一件事,哪吒闹海。

哪吒闹海,本质上就是“仙二代”哪吒和“仙二代”敖丙的一次冲突。这场冲突中,没有一方是占理的。

哪吒去洗澡,由于自身能力过强(混天绫、乾坤圈太牛了),导致东海波涛汹涌,龙宫都地震了。

哪吒立起身来,走到河边,叫家将:“我方才走出关来,热极了,一身是汗。如今且在石上洗一个澡。”家将曰:“公子仔细,只怕老爷回来,可早些回去。”哪吒曰:“不妨。”脱了衣裳,坐在石上,把七尺混天绫放在水里,蘸水洗澡。不知这河是九湾河,乃东海口上。哪吒将此宝放在水中,把水俱映红了。摆一摆,江河晃动;摇一摇,乾坤动撼。那哪吒洗澡,不觉那水晶宫已晃的乱响。

然后丑得令人发指的巡海夜叉李艮(面如蓝靛,发似硃砂,巨口獠牙,手持大斧)探查事情真相。

李艮没想到的是,自己已经算说话难听的了,哪吒直接是张嘴就骂人,自己脾气已经够暴躁了,哪吒脾气更大。三下五除二,先动手的李艮被哪吒反杀了。

然后事态逐渐失控,哪吒用乾坤圈打死李艮之后,发现圈子上有血迹,又开始洗乾坤圈,最后三太子敖丙上来了。

俩人话不投机便要打了起来,哪吒这张嘴是真的臭,直到对面是东海龙君三太子,张嘴就是“你家老泥鳅”,当面骂人家爹,械斗直接改死斗。

后来的故事大家就知道了,太乙真人也出的馊主意,让他去聚仙门外等龙王,又把龙王揍了一顿。

第二件就是,射死碧云童子。

这件事放到现在就是,有一个美国人收藏了一杆一战时期的步枪,都已经坏得不行了,谁知道他儿子拿起步枪对着邻居家就来了一发,枪还真响了,邻居儿子也没了。

咱就说这个事情,邻居找来,让这小孩偿命,有问题吗?结果这小孩老师来了,这老头发现邻居是个黑人,是当年南北战争时的对手,直接一枪给邻居崩了。

讲道理,笔者看到这段情节,满脑子问号。

最后一件很有担当,削骨还父,割肉还母。四海龙王拿着玉帝签发的逮捕令来抓李靖夫妇,哪吒直接一人做事一人当,当场自杀,并以割肉剔骨方式断绝亲情。

这其间没有什么水淹陈塘关,四海龙王只是很单纯地来抓人,没有以陈塘关百姓的生命要挟李靖一家。而且那个时候天庭没死绝,四海龙王干这种事等于毁掉政治生涯。

等到后面追杀李靖纯粹是因为李靖把哪吒的庙给砸了,差点让哪吒不能还魂。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在《封神演义》里,前期的哪吒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小英雄的角色,后来拍的那些影视作品,九成以上是为了避开这些“黑点”,强行抹黑四海龙族来洗白哪吒。

本质上,这就是两大家族因为两个仙二代起的冲突。

还原最早典籍上记载的哪吒

其实历史上,哪吒真正有一个明确的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是在编纂《三教搜神大全》的时候。

在《三教搜神大全》中,哪吒的故事非常简单。

哪吒原本就是玉皇大帝坐下的大罗仙,本身就有“三头八臂九眼”的神通。因为凡间妖魔过多,转世投胎到托塔天王李靖家中。刚出生第五天,出去洗澡,现了真身,结果一脚就踩在了东海龙宫房顶,吓得哪吒直接就会飞回家(托塔宫)了。

结果龙王直接率领龙子龙孙,虾兵蟹将上门挑战,觉得面子被哪吒踩了一脚。哪吒孤身一人出战,打了七天七夜,哪吒大胜而归,杀了九条龙。

龙王不服,决定告御状。哪吒直接在南天门外拦住龙王,把龙王打死了。哪吒顺便进了一趟凌霄宝殿,拿着如来送的弓箭,玩了一下,一箭射向西方,把西方魔主石矶的儿子射死了。

石矶来寻仇,哪吒拎着他爹李靖的降魔杵,怒杀石矶。这一下捅了魔窟了,众魔起兵来犯,哪吒为了保全父母,削骨剃肉。

真灵不散,飘向西方,在如来面前哭诉,佛祖赐他莲花化身,亲授神通。后来玉帝又加封他为“三十员第一总领使天帅之领袖,永镇天门”。

我们来看这个故事,就很好,龙王就是典型的好面子反派角色。哪怕哪吒射箭误杀一人,杀的也是西方魔族首领的儿子,这叫替天行道。

这样的神仙,才值得接受人间香火供奉。

再看看许仲琳先生写的《封神演义》,那叫“什么玩意”!

顺嘴提一句,哪吒最早就是三头八臂的形象,以及据传说明朝建的北京城就是“八臂哪吒”。

其实《封神演义》里的哪吒很真实

虽然上一段,笔者刚刚吐槽了《封神演义》写得不咋地,抹黑了哪吒这一神话形象。

但其实,哪吒的故事,恰恰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人性。

一个孩子,如果没有经受教育,那就是人类幼崽(动物)。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本能。

所以当一个孩子拥有哪吒那样的战斗力(破坏力)的时候,带来的灾难是极其恐怖的。

笔者说哪吒嘴臭,其实不是。

因为李艮长得丑,所以他说的话就等于骂人,这不就是赤裸裸的人性吗?

因为哪吒或者说所有的仙人(不管是阐教还是截教还是西方教)都看不起四海龙族,所以哪吒直接说,这货就是个老泥鳅。他说的不就是那些仙人的心里话吗,只不过其他仙人经历了社会的险恶,知道有些心里话不能当面说,要顾及面子。

而所谓的把敖丙抽筋,这种行为和小的时候,孩子们烤昆虫,拔蜻蜓的翅膀,拽掉螳螂的腿,不是一个道理吗?仔细想想,这就是处于食物链顶端生物的本能,这就是“弱肉强食”。

换言之,《三教封神大全》写的是“神性”的哪吒,而《封神演义》写的是,人性的哪吒,是人性最初始的样子。

为什么哪吒成了护法神

注:以下皆为笔者个人观点,如有雷同,不胜荣幸

不难发现,其实在哪吒的故事里,所谓的“魔”并没有太多的镜头。

即使是原版《三教搜神大全》中,魔也只是一个跑龙套,那为什么佛教和道教都认为哪吒是护法神、降魔神呢?

在哪吒的故事中,作为降魔天神的他,早已降服了世间最大的魔,那就是他自己,是他在故事中展现出来的人类最原始的本性(冲动易怒,肆意妄为)。

从宗教角度来看,哪吒是一个非常具有佛教特征的神灵,这体现在他的思想上彻头彻尾的变化。尤其是在《封神演义》之中,进入周营之后的哪吒在思想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成功地压制住了自身的冲动易怒、肆意妄为,这是一种非常“佛教”的思想。

这种思想,不同于道教思想。道教更倾向于对人内心欲望的承认。道教的核心是“见心明性”,知道什么是自己的终极目标,不同于佛教对欲望的压制,追求“佛”的境界。

如果说佛教希望他们的信众能成为下一个“佛”,那么道教就是希望他们的信众能够成为真正的“自己”。这是两个宗教在思想上最本质的差距。

关于笔者看的那部国产动漫

最后笔者推荐大家在视频网站上去看看这部国产动漫,他用了一个新的角度,用一个新的脑洞去解释“封神”。

稍微剧透一下,这部剧对哪吒的设定是,莲花化身的哪吒,兴周灭商的哪吒只是一个木雕傀儡,是一个工具人,真正的哪吒在自杀的那一刻就开始了投胎转世与轮回。

笔者看完之后想了一下,也很有道理,再次下山辅佐姜子牙的哪吒,和之前的哪吒判若两人。如果我是他的老师太乙真人,可能也会选择让哪吒的元神投胎转世,元神不灭,以第三者的视角,亲身体验人间冷暖。

只有经历了真正的人生,才能做一个体恤百姓的神。同样,也只有经历了普通人的生活,才知道普通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参考资料:《封神演义》,《三教搜神大全》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哪吒的故事有哪些道理3

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根据《封神演义》中的哪吒故事出品动画《哪吒闹海》,此一动画形塑了当时中国人对哪吒的基本认识。

虽然这一故事出自《封神演义》,但其叙事基调发生了重要转换。此片虽面向少年儿童,但却有强烈的现代中国的思想政治观念表达。此片叙事的核心由汤武革命转向了现代政治革命,在人伦关系上从父子关系转向了师弟子关系。

首先发生重大改变的是龙王的“黑化”和“腐化”,龙王不再遵守天条秩序,他成了对人民作威作福的压迫阶级的化身;与龙王成为邪恶化身相对应的则是哪吒彻底变身成了正义的化身,他天真无邪,不再无知、骄纵、需要磨炼才认识道理,他关心普通百姓的疾苦、敢于牺牲。

由此,龙王与哪吒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由天命与无知交织而有的矛盾,而是正义与邪恶、压迫与反压迫的斗争。此外,母亲完全消失了,父亲则完全成了另一种负面的象征。与之对应的则是太乙真人作为老师的地位的上升。

影片一开始,李靖就对出生奇异的儿子充满不信任,是老师的出现,让父亲多少接受了儿子,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父子冲突。当人民遭遇大旱向龙王求雨时,作为陈塘关总兵的李靖是失语的,而龙王却不满足老百姓的“献祭”而要索取更多——“献祭”就等于不“斗争”,群众面对压迫只能苛求统治者的“恩惠”,此时的群众还没有斗争的觉悟。

影片中龙宫的每个人都成了剥削的象征,成了人民的对立面。龙王讨要童男童女,成了哪吒与其矛盾的展开点,“天真无邪”的哪吒自觉地与龙王作斗争,打了龙王的仆从与儿子。当龙王向李靖讨说法时,李靖正在抚琴,此时人民群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抚琴”恰是李靖闲情逸致的体现。

面对龙王,李靖充满了恭敬,而对龙王的指控,他眼神左右游移,充满了对“儿子”的怀疑。李靖对儿子无一丝一毫的爱和理解,只是埋怨儿子伤害“天神龙种”,而不在乎儿子行为的正义性。哪吒处处占理,龙王时时威逼,李靖总是妥协,这些都与《封神演义》全然不同。

当龙王要告上天庭时,哪吒向师父寻求帮助,面对徒弟的斗争精神,太乙真人十分欣赏,在他看来哪吒这“祸闯得不错,有点儿道理”,他自然站在道理这边,接着鼓励学生继续斗争。龙王在他看来凶狠狡诈,哪吒懂事明理,他给哪吒出谋划策,让哪吒制服了龙王。而面对被制服的龙王时,李靖依旧不理解儿子,认为打龙王是“以下犯上”“胆大包天”,因之要断绝与哪吒的父子关系。

李靖讲的不是“理”,而是上下尊卑之序。更甚的是,父亲不但不理解儿子,反而剥夺了儿子的斗争武器,将儿子捆绑起来。这里父权完全服从于君权,父子之间无丝毫爱、敬可言,父亲成了儿子斗争的“枷锁”。在此可以看出,龙王代表了压迫阶级,哪吒代表了革命青年,父亲则是旧秩序的维护者。这就已经不是传统的伦理叙事,而是现代革命的政治叙事。革命青年要想打倒压迫者,必然要冲破旧家庭的束缚。

当然,动画里的哪吒低估了龙王的狡诈,革命青年是需要在斗争中成长的。龙王面对哪吒,寻求的并不是公理抑或天理,而是联合世界上各种恶势力反扑。

他们要求哪吒的父亲惩罚敢于挑战权威的儿子,而父亲也处处展现出妥协。父亲要哪吒下跪认错,利用家父权力压制他,甚至要亲手杀了他。

哪吒选择自杀,并不是要保全父母,而是看到苍生遭受苦难,他希望用自己的死换来群众灾难的解脱,他此时内在的情感是对广大穷苦无告者的同情。哪吒挥剑自刎前背视父亲,呼唤的是“师父”。通过哪吒之死,群众只是换来暂时的解脱,李靖依旧要满足龙王的各项要求。

父亲并未考虑儿子,也未为儿子收尸,至此父亲完全退场。真正拯救青年的是“师父”。导师让哪吒获得了新生,并重新赋予青年以斗争的武器。哪吒通过斗争与师父的重塑得以“长大”。

太乙真人作为“师”,成了哪吒精神上的“父”,并让哪吒冲破一切旧的束缚。动画中的师弟子情完全替代了父子情。经过升华的哪吒打破了一切旧“牌匾”——砸碎“龙王庙”“水晶宫”可以引发我们很多联想。面对有了“新的武器”的哪吒,“四海”龙王并不是对手。而在哪吒遇到危险时,师父也会以某种方式帮忙。哪吒最终完全战胜了龙王,大海重新平静,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这时,被哪吒解救的人民和曾经给予哪吒帮助的仆人欢迎哪吒归来——这里没有父亲的位置,我们没有看到父子的和好、父亲的忏悔等表现,有的只是哪吒重新奔赴新的征程。

《哪吒闹海》的结构是十分清晰的,“闹”成了影片要展现的中心意涵,其二元斗争也是近代以来革命史观和革命文学叙事的重要展现。

作为革命青年的哪吒与作为青年导师的太乙真人代替了原有的父子关系,打破压迫、追求更高的理想代替了汤武革命。“师”得到了高扬,“父”则彻底沉沦,成了吃人的礼教的象征。

可以看到,哪吒的形象是近代无数文学作品中革命青年的化身,他们走出旧家庭,为了人民的疾苦而斗争,在斗争中成长,在革命导师的教导下获得提升。传统的父子完全不在了,无论是爱还是敬,在这一叙事中完全不占有位置。《哪吒闹海》成为近代以来人伦关系的一种形象象征。

哪吒的叙事随时代而变化,此种变化并未停留在《哪吒闹海》,父子人伦也并未始终处于“告别”状态。电影《哪吒》让人伦重新成为叙事的核心,但是随着时代以及文化心理的变化,其人伦形态与内在思想张力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中可以窥探隐藏在传统名称下的现代人伦关系。

第一,“天命”转化为“定命”,“汤武革命”等政治因素虚化,而“定命”也遭遇挑战,善恶的天定被打破。武王伐纣这一事件仅仅成了故事的“引子”,抑或出于“母题”而不得不有的“背景”,完全不影响后续故事的展开。政治不再是故事讲述者关注的中心。哪吒面对的是“定命”,但此种定命也没有终极的决定力量,是可以被后天的“教化”打破的。此外,善恶也不需要由“命”来保证,善恶不再具有古典的形而上学基础。

第二,女性形象不再缺失或无力。《封神演义》中的殷夫人除了爱子之心别无表现,母亲对子女的塑造不具备决定性力量,而女性自身也完全局限在“家内”。《哪吒闹海》则完全将母亲“隐退”。在各个版本的有关哪吒的影视作品中母亲具有地位的是TVB版的《封神榜》,其中的殷十娘学法于女娲,协助李靖征战沙场,同时以“母爱”守护并感化哪吒,最终塑造哪吒的不是“父”,而是“母”的牺牲。比起 TVB版的殷十娘,《哪吒》中的殷夫人则与李靖的地位更加平等,不再是辅助性角色,她披挂上阵、斩妖除魔,能力不在李靖之下;性格则突破了前版殷十娘的“柔”,更加刚柔相济,在事业上更加积极主动,对待“魔童”则又充满了柔情。此外她身上还多了事业与亲情的矛盾,为了事业,母亲不能时刻陪伴在孩子身旁,这也是以往版本所不具有的。新版中的母亲可以说是当代某种对女性形象“想象”的一次影视展现,至于这种“刻画”是否正确则有待检验。

第三,“师”的作用完全发生了变化。比起《哪吒闹海》,“师”在《哪吒》中彻底反转,甚至“弱化”。太乙真人、申公豹都被娱乐化了。太乙真人像是一个“段子手”,不停地“讨好”学生,而无丝毫“权威”。同时,师的教化在哪吒和敖丙那里都不是决定性的力量。真正改变两人命运的都不是老师,老师没有在学生心灵当中留下有效的印记,老师在孩子命运面前是“辅助性”的,而非主导性的。这与《封神演义》和《哪吒闹海》都不一样,根源上则在于叙事基调的差异,在价值基底上《哪吒》与之前版本已经分离,是彻底的“去政治化”形象。这样的老师形象已经远离了古典的“东亚世界”,也远离了革命语境,其形象更接近好莱坞娱乐片,也符合当下某些情景。

第四,朋友一伦得到了强化,但朋友的内涵却与古典发生了变化。《哪吒》中激发哪吒“魔性”的与其说是“命”,不如说是人们的“偏见”。哪吒渴求得到朋友,却得不到同龄人的理解,进而激发出他的“叛逆”。而在拥有朋友之后,哪吒则换了面孔。故事中,敖丙不再仅仅是一个反派小角色,他与哪吒成了“朋友”,成了故事的另一主角,而朋友关系也深刻影响了二人的行动选择。面对“命”的不仅有哪吒,也有敖丙,朋友共同面对命运,也一同尝试“改命”。当然,此种朋友关系依旧是现代的,是两个“孤独”个体的相互吸引造成了友谊。这种友谊不是古典的“同志曰朋”,更非革命友谊。

第五,比起前面几种变化,更为深层的差异是“敬”的消失,“爱”完全替代了“敬”。在《哪吒》中,“爱”和由爱产生的牺牲成了改变“命”的主导性力量。哪吒与父母只剩下了“爱”,而没有了“敬”,我们没有看到父亲以“敬”约束“顽童”,更看不到哪吒对父母的“敬”。而此种爱敬模式,也更符合当代家庭形态。当代核心家庭的“亲亲”性更强,爱更浓,同时“尊”的权力则无法声张。没有一个父亲可以名正言顺地诉诸“敬”而要求其家内地位,此种要求也得不到社会性的支撑,只会带来父子间的冲突。父母对子女的“规训”只能以“爱的名义”,家内秩序只能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而子女对父母也只有“爱”而非传统的“报”。由于“敬”的退场,父子关系的实质也就发生了转化,进而政治秩序与家内秩序的联系也被斩断,因此,影片不需要一种政治关系作为情节支撑。敖丙那里“敬”还有残存,当然此种残存并非以正面形象示人,反而成了一种“负担”。

由于以上种种变化,面对命运,起决定性力量的成了“亲”。此种“亲亲”的强化有着思想史的背景,我们可以看到晚明思想中,由于阳明学的兴起,“亲”的地位变得突出。但是,社会结构的变迁则是影片中反映出的“亲亲”压倒“尊尊”的根源性力量。

当然,亲的力量在哪吒那里是正向的,而在敖丙那里则成了负担性的“家族”。为了一个背景性的“家族”,敖丙要做出自我牺牲,进而造成自己命运的改变,而哪吒则不具有此重负担,父母对他的要求相对简单,甚至这种要求最后完全可以化约为爱。而这也是哪吒与敖丙的“一体两面”。哪吒与敖丙的一体两面,表面上与“善恶”有关,其实与原生家庭密切相关。

对哪吒来讲,对改变命运起决定性作用的“亲”不仅有母亲,更有父亲的作用。故事中的李靖以其实际行动“控诉”了当下社会中的“丧偶式抚养”。在革命中退场的父亲在“化魔”中回归。更为有趣的是,影片中最后做出牺牲的模式并非一般想象的“母爱”付出,而是父亲主动要求牺牲。但由于“敬”的缺失,此种父爱其实已经“母爱化”了。拥有性别差异的父母在“亲”面前,其对子女的爱没有实质性的差异。这其实是核心家庭的基本形态。

有学者指出,为了叙事,电影中的哪吒和敖丙均“独子化”了,而故事的逻辑也更符合此种独子化的核心家庭的人伦关系,这也是为何影片能打动很多当下观众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此种核心家庭中,父亲重获尊严,但却不是依靠“尊”“敬”,而仅仅靠牺牲性的爱。当然,父的牺牲在哪吒与敖丙这里同样是“一体两面”的。龙王的牺牲并没有赢得尊严,而只是加重了敖丙的负担。影片似乎要求的是一种“纯粹的爱”与“纯粹的牺牲”,而不能夹杂任何多余的诉求。龙王的牺牲与敖丙的命运,其实留下了近代对家庭、家族批判的尾巴。但总的来说,在《哪吒》中礼教不再吃人了,因为礼教消失了。

作者简介:赵金刚,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儒家哲学、宋明理学及中国古代历史观。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史》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注:原文载于《道德与文明》2020年第2期。此文有删减,感谢作者授权推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参考文献:

[1许仲琳.封神演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赵金刚.朱子思想中的“鬼神与祭祀”[J].世界宗教研究,2017,(6).

[3甘阳,张祥龙,吴飞.家与人伦关系[J].读书,2017,(11).

[4]张晖.忠孝观念与革命困境——《封神演义》中的忠孝与武王伐纣的合法性[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5日 星期日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哪吒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哪吒的故事有哪些道理)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72895.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