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景宁的民俗故事有哪些名字(景宁的民俗故事有哪些)

2023-03-30 04:26:01 技术常识4 完整干货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5759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5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田野记︱走进景宁:畲族县与畲族人,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澎湃新闻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景宁的民俗故事有哪些1

2019年8月7日至20日,华东师范大学民间记忆与地方文献研究中心组织举办了第三届“浙南田野调查班”。来自全国各地共计15所高校的27名本科生、硕博士研究生在中心主任冯筱才和中心副主任李世众的带领指导下,一同前往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田野调查。

多年来,华东师范大学民间记忆与地方文献研究中心一直以浙南地区作为主要研究区域,曾多次举办浙南区域史研究工作坊及相关学术会议,并数次派遣团队开展实地调查。2017年的夏天,中心曾组建第二届“浙南田野调查班”,以丽水市遂昌县为考察点,进行了普查式的文献搜集与口述访谈。今年上半年,李世众老师带领多位中心成员在丽水市各县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前站调研,最终确定将景宁畲族自治县作为本届田野班的调查地点。

整体的浙南区域社会史研究

在调查正式开始的前夜,两位带队老师向调查班全体成员传达了田野调查及社会史研究的理念与方法。

冯筱才教授首先指出了研究“浙南”的重要意义。他认为,与华北等地不同,浙南保留了较多古村落的原始格局和构造,遗留有带有地方独特气质的民间信仰和庙宇建筑,故能够较深刻反映当地的历史发展脉络。之后,冯老师简要地介绍了此次的考察对象——景宁。自1984年景宁建立畲族自治县以来,“畲族”便成为景宁的一项标签。如何在有效使用这一符号的同时,考察本地畲族的生活实态,是此次田野班需要重视的问题。此外,冯老师还提到了“制度”与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关系。典章制度历来为历史学者所高度重视,但这并不等同于历史真实。事实上,制度往往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因此在具体的区域环境下,制度也会具备特有的地域色彩,这是田野工作者需要具体考察的部分。而揭示这种区域特质的最佳方式,则是关注特定时空下,具体的“人”的活动。总言之,正如中心名称所展现的那样,历史研究应重点关注“民”与“地”,前者意味着去观察“人”的生活与观念,后者表现为深入到具体的地方社会中去。

之后,李世众老师进行了补充。他首先细致地解释了何谓“地方史”。“地方史”并不等同于“地名史”,基层社会研究并不是简单地撰写“镇志”或“村志”,而是要梳理该地区发展的历史脉络,挖掘出其独有的特质。为此,需要着重关注该地区的以下几项历史过程,譬如其移民的历史、山地开发的历史以及基层社会组织发展和演变的历史。此外,李老师还指出口述访谈时可应用的重要概念——“生命史”。较小层面的“生命史”指代个人的生命历程,在与访谈对象交流时可从其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切入。而与此同时将个体的“生命史”延伸,则能够与村落、乃至整个区域的历史进程产生联系。比方说,受访者的生活出现重大转折时,村庄是否发生了重要的社会事件,政府在地方上是否推行了特定的政策和制度。换言之,个人“生命史”的背后隐藏着地方社会的“生命史”。以个人为线索,与区域社会相勾连,可以反映区域社会的“前世今生”。总的来说,历史研究中最重要的还是“人的历史”,宏观、权威的历史书写背后都需要真实生活过的生命个体作为支撑。

畲族县与畲族人

畲族系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普遍认为发祥于广东潮州凤凰山。1995年版《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志》称,唐永泰二年(766年),畲族一支从福建罗源徙居浙江青田鹤溪大赤寺(今景宁畲族自治县澄照乡),定居叶山头村(今鹤溪镇),开畲族入迁之线路。而据《同治景宁县志》等文献记载,景宁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置县,时兵部尚书孙原贞以“山谷险远,矿徒啸聚”为由,奏析青田县柔远、沐鹤二乡,始置景宁县。到了万历年间,畲民大量迁入,开始和汉族一起开辟山林。时至1984年6月,国务院批准以原景宁县地域建立景宁畲族自治县,景宁成为我国第一个畲族自治地方。

学界对景宁畲族的关注由来已久。民国18年(1929年)夏,德国学者史图博和上海同济大学教师李化民前往景宁实地调查,撰写了《浙江景宁县敕木山畲民调查记》一书。1953年8月,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派民族学专家施联珠带领调查小组赴景宁畲乡进行民族识别调查,后编写了《浙江景宁县东弄村畲民情况调查》等作。中心此次来到景宁,也将“畲族”作为重点考察对象之一,希望能沿着前人走过的路途,对畲族在学术上有进一步的深化认识。

根据景宁地方政府提供的最新数据,目前景宁全县总人口17.22万人,其中畲族人口1.99万人,占总人口的11.5%。而在例如鹤溪街道管辖的敕木山地区,仍存有以畲族人口为主体的畲族村落。在田野调查正式开始的第二天(8月9日),调查班全体成员便前往敕木山进行集中考察,在该地走访了敕木山、周湖、惠明寺、东弄等畲族村,期间还曾一度踏入了九十年前史图博住过的房间。

敕木山村的史图博旧居

作为全国首个自治县,“畲族”自然成为了当地重要的文化标签。一些村镇已经尝试借助“畲族”的身份打造旅游行业,同时也有一些畲民或出于文化认同开始有意识地传播和推广畲族文化。在敕木山村,我们曾向一位畲族女性了解到,当地的女性朋友会在微信上组建畲族山歌的好友群,在群中大家会互发语音唱歌来进行互动。另外,我们也接触到一些带有知识分子背景的畲族老人已长期从事畲族民歌与畲民宗谱的编纂工作。在这样的畲族文化工作者的帮助下,我们对畲族的民俗习惯与文化传统,如婚嫁、服饰、娱乐、饮食等有了更多的知识性的认识。

在村民家中拍摄到的《畲族山歌》手抄本

但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外界接收到的畲族形象与畲族民众的生活实态之间却有着非常大的距离。例如,“三月三”通常被公众视作畲族最具标志性的节日。据说过往逢农历三月初三,畲民会用乌枝叶蒸糯米饭,俗称“染乌饭”。然而在访谈过程中,有畲民表示“三月三”这个节日是近些年才开始过的,反倒是在春节或端午等全国性的重大节日期间,他们才会真正盛大地进行庆祝。种种类似的情况似乎说明,大众对畲族的认知很有可能是人为建构的结果。事实上,现实生活着的畲族人与概念化的“少数民族”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仅仅借助文献中的琐碎片段便向其强加种种他者想象,无疑会与历史真实背道而驰。

在与畲民访谈的过程中,我们还尤其关注畲族与汉族的关系。历史上,畲族人民曾数次发动以“反对民族压迫”为名义的社会运动。如清光绪八年(1882),张春乡畲民三人抗议武生会试存在民族歧视,又如民国22年(1933年)6月,景宁畲民代表蓝政科等10人联名上书称畲民遭受压迫。是故,畲族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关系成为我们迫切想探求的学术问题。对此,我们得到了许多截然不同的回答。有的汉族老人回忆,自民国以来,汉人与畲民之间便一直保持着平等的经济合作,汉族还会向其传授生产方法,堪称“汉畲一家亲”。但另有受访者指出,畲族人初到某村,往往需要向汉族人租种土地维持生计,二者的关系是租佃关系,而畲民只能在受雇时私自学习耕种技术。显然,田野中的许多受访者会受到当今社会思潮和舆论的影响,对往事进行二次加工,而真正的历史细节则被遮蔽了。历史上畲族与汉族的关系究竟如何,畲族如何进入当地社区并与之互动,过往那些“民族运动”的实质是什么?这些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山林经济:种菇与放排

景宁地处浙南山区,县境内山岳重叠、森林茂密,故在产业上呈现出山林经济的特点,而其中又以香菇种植和木排水运最为突出。

景宁地区的香菇种植由来已久,据食用菌专家张寿橙、赖敏男编著的《中国香菇栽培历史与文化》载,香菇栽培即源自浙江龙泉、庆元、景宁三县(市)连成一片的、以创始人吴三公住地龙岩村为中心的菇民区。而在景宁县境内,又以英川镇名气为最盛,被称为“世界香菇栽培的发源地之一”,近年来曾多次举办“菇民节”等文化旅游活动。

8月11日至12日,调查班到访英川。通过大量问访,我们对本地香菇的生产流程和菇民的生活状况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做椾守菇烧炭赶圩”八字,可精练概括菇民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流程。除了生产本身,香菇种植还延伸出相关的行业神崇拜与行会组织。在英川镇底垟村包坑口,有名为“三合堂”的堂庙,其在承担宗教功能的同时亦是过往解决行业争端的公共场所。此外,菇民群体还孕育出极具生存特征的行业文化,如其买卖过程中的行话暗语,以及日常习“菇民拳”的生活习惯等等。

英川镇底垟村的菇神庙

作为香菇起源地,英川镇的大部分生产者都继承了祖辈的技艺。但与预期不相符的是,英川本地的香菇产量却很少。据村民说,香菇种植需要原木,但本土木材资源较为有限,故实际上,几十年前的菇民往往会办理一张所谓的“菇民证”,远走他乡至江西或福建等地租下山林、种植香菇。而在集体生产时期,稻谷、番薯和大豆方构成本地主要的经济作物,菇民仅在有限的农闲时期才会外出种菇。

这一现象让我们去反思自然环境与经济模式之间的关系。香菇的“起源地”与“种植区”之间并不能画上等号,即便本地的山林环境催生了香菇业的产生,但本地人在选择生计方式时仍会受到多种外部因素的制约,故最终会呈现出“名”与“实”的差异。

景宁亦位于瓯江流域,境内的小溪是瓯江最大支流。在此依山傍水之地,借助水流运输木材的放排业便自然形成。

景宁县的沙湾镇有“纤夫故里”之称。通过8月15至17日的走访调查,我们了解到,过往排工放排大致按照“沙湾-青田-温州”的线路,木排顺流而下,沿岸的村镇便由此产生了贸易联系。根据当地一位纤夫的描述,航道上主要运送的货物是茯苓、茶叶、木材、扁担和挑担,通常2天左右可以到达温州,但逆流而上回到沙湾则需要一周以上。

依山傍水的“纤夫故里”

时至世纪初,沙湾镇七里村仍有人从事放排。但随着河道逐渐收缩,河流的运输能力随之下降,但凡温州市场对木材的需求增加,木排运输的弊端便被放大。如今公路修缮成熟,放排这一传统行业最终成为了“时代的眼泪”。

通过考察放排业,我们得以深入接触在沿江地带生活过的水上群体,而木排运输的路线则勾勒出景宁与下游地区贸易往来的网络。透过行业及其人群,研究者方能以小见大地观察区域整体的经济活动,进而重新定义地区之间的互动关系。

地方民间信仰与民众精神世界

在很长的时间里,民间自发的神明崇拜都被视作“封建迷信”。现如今,人们对“民间信仰”的认识逐渐趋于理性,研究地方社会的信仰问题不仅是对法定宗教的补充,同时也是了解地方民众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有效窗口。

景宁县境内民间信仰种类众多、分布广泛,马天仙、汤夫人、何八公、五显灵官等神明信徒众多,其中又以马天仙影响最大。

8月17日,杭州师范大学陈明华老师带领田野班的一个小组前往景宁县鸬鹚乡,对马天仙信仰进行专门调查。马氏天仙信仰集中在浙闽两地,鸬鹚乡的宫庙乃是“祖殿”,亦为马仙崇拜的信仰中心。据鸬鹚本地当地人介绍称,马天仙本名七娘,原系陕西人,因逃难来到景宁,后于此地飞升。马仙崇拜始于唐开元年间,肃宗乾元年间李阳冰任缙云县令时撰有《马仙庙碑记》可以为证。宋时亦屡屡显圣,被敕封为“护国马氏夫人”。自后,马仙殿香火不断,马仙崇拜成为一地习俗。

解放后破除迷信时期,村民的信仰活动被禁止,但仍有信众私下偷偷祭拜。八十年代,当地善男信女自发出钱出力开始重修,相关的信仰活动逐渐恢复。据传说,马天仙的三女儿嫁到福建,故福建一带也有马天仙的庙宇。每年七月初七,鸬鹚祖殿都会有极为隆重的祈福巡仙活动。香客不仅来自景宁本地,周边的庆元、龙泉等地也会有人来参加活动。

马天仙信仰在景宁极为普遍,图为沙湾镇季庄村的另一所马氏天仙庙

除了带有浓厚本土特征的地方神外,景宁也受到了外乡神灵的眷顾。例如沙湾镇水井村的村民额外供奉着来自福建的陈十四娘娘。陈靖姑信仰遍布闽北,在两年前调查的遂昌县也较多见,但在景宁却属例外。陈十四娘娘出现在水井村或许与该村特定家族的迁徙有关,为当地的移民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此外,本土神与外来神的共处也颇具可探讨之处。通过访谈,我们获知当盛大节日来临,村民会去邀约陈十四娘娘和本地的汤夫人一同出巡。非常有趣的是,陈夫人可以“选择”是否接受道士的祈求离开神殿,而汤夫人却没有拒绝的权利。还有村民直接表示,陈夫人经过皇帝封敕,故比其他神都“厉害”,相较之下村民会较看低不具封号的神灵。这些现象或许反映出当地民众超自然观念中较为功利的一面。人们对不同神灵的接受或认可程度存在着显著的区别,体现出地方神灵世界与现世相类的科层体系。

沙湾镇水井村的麒麟殿,里面供奉着来自福建的陈十四娘娘

通过与相关宗教人员进行对话,我们得以重构浙闽一带以特定神明为中心的信仰圈和移民网络。而在考察过程中,我们也开始注意宗教制度在地方的落实问题。即便在相关政策较严苛的时期,基层民众也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延续民间信仰,从而灵活地回应制度。这些现象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当地人的精神世界,从而进一步碰触某些历史片段更真实的一面。

一直在田野

8月20日晚,调查班全体成员在景宁县城举行告别晚宴,历时近半个月的第三届“浙南田野调查班”在欢笑与泪目中圆满结束。

对于本中心而言,此次在景宁畲族自治县的田野调查是整个浙南研究工作的重要一部分。与先前在遂昌、温州等地的考察情况相联系,我们发现了许多类似的历史信息,从而进一步提炼出具有区域普遍意义的学术问题。相信这次在景宁的种种收获对于浙南地区的研究者来说可以形成一种鼓舞,这段经历印证了许多过去的猜想,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此外,本次实地作业也是一次方法论和治史理念的实践。“眼光向下”的田野考察不仅意味着实地获取地方文献,同时也包含着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走出书斋进入田野,了解基层民众的真实体验,为他们发声、保留记忆,目睹现实世界不为公众重视的社会问题,这理应是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本次田野班的许多成员此前并没有田野调查的经验,通过这次学术活动,能让参与者培养在学术能力的同时,对学术之外的问题有所思考,无疑是非常骄傲的事情。

未来,中心还将继续举办有关的田野调查班与学术工作坊。浙南区域社会史研究仍需要学界同人源源不断地深入基层进行实地考察。这是一项事业,我们一直在田野。

(感谢洪珊珊、黄一彪、张柯、何泽明、蒋丽萍、袁凯旋、张丹蓉、施琪等同学供稿,本文部分内容引自调查班成员的田野材料,在此一并致谢。)

景宁的民俗故事有哪些2

20年前,和60多个全国各地的作家,参加“瓯江文学大漂流”的活动,由浙江省的龙泉县城外高山上,瓯江的发源地出发,一路上或坐船(瓯江上船民称为舴艋舟)或坐车,或直接在无篷的竹筏上漂流,始终沿着瓯江两岸的每个县走了半个月时间。其间路经景宁,在畲族村寨聚居的山岭上,和畲族老乡有了两三天的互动接触,听穿戴着民族服饰的妇女们唱歌跳舞,看她们的即兴表演,还同村、乡里的畲族村民干部座谈。

  是对贵州的苗族风情俚俗甚为熟悉的缘故吧,两三天时间的相处,我武断地认定,这浙江省景宁县的畲族,简直就是我曾接触过多年的贵州苗族。他们的服饰,佩戴的银饰,唱的歌,跳的舞,及交谈中了解到的民族风情,婚丧礼仪,都同我在贵州打过交道的苗族大同小异。我甚至想当然地说,苗族在由黄河流域向南方迁徙而来的过程中,其中的一支,到了景宁地方的大山之中,觉得这里有山有水有田地可开垦,便栖息下来了。而大部分苗族,还是一路往江西、湖南、贵州、云南方向以后,才在云贵高原上定居下来。

  同行的作家问我有何依据,我举了“放七姑娘”为例,我说你看畲族每年7月有“放七姑娘”的习俗,在贵州的苗族,也有“放七姑娘”的风俗,几乎是一样的。在离我插队落户的地方不远的苗族中,就有“放七姑娘”的俚俗,其讲究和要求,和景宁的畲族几乎是一样的。景宁离贵州有多远啊!不是同宗同族,怎么可能如此相同?在贵州龙里县平坡苗乡的女画师笔下,还画过“放七姑娘”的彩画哩!

  同行的作家仍将信将疑,我不得不引经据典地来证实自己大胆的猜测和想象。我说:康熙年间出版的《贵州通志》里写得明明白白,“出国门而望,烟墟林寨,尽皆罗之……通谓之苗蛮。苗中,又有花苗、青苗、东苗、西苗、牯牛苗、白苗、黑苗,平伐九名九姓苗,大苗……因未易更仆也”。另外,《黔记》一书中记有13种苗;《通志》写的有20种。光是贵阳附近的贵定县,言之凿凿记有6种苗。

  我51年前到贵州,省里面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老同志和我交谈,伸出一个巴掌,说得十分肯定:苗族从大支分,计有5种。如若按服饰、按地域、按不同语言分,习惯的讲法是99种。其实一百多种都不止。

  民国时期,把所有服饰相近、生活习俗大同小异的少数民族,称为“苗夷”,只因为苗族人口最多,影响最大,其生活中的风情俚俗最有特点。被视为“化外的化外”的深山村寨中的少数民族,故统称为“苗夷”。

  在历史长河掀起的汹涌波涛之中,各个民族有交往,有融合,有相遇之后的相互影响,也有失散之后的重新归并;贵州的畲族总共也没有景宁县多,才4万多人,且其中的3万多集中在麻江县。

  麻江畲族每年的七月份,要在七月半之后,九月初九重阳节之前“放七姑娘”,既娱乐自己,由四姑娘“朵妹”带头唱歌,也娱乐天上的神明。在畲语中,“朵妹”就是四姑娘。而在苗语中,四姑娘被称为“嘎闹娜”。畲族认定,他们民族所有的歌谣,都是朵妹传授的。

  “放七姑娘”,翻译成汉语就是七仙女下凡。在整个汉族地区,谁不知道七仙女下凡的民间故事啊!故而汉族百姓认定,苗族啊、畲族,其他少数民族和七仙女下凡故事大同小异的传说,都是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而每一个少数民族,包括畲族在内,就会追溯远古的历史,来证明“放七姑娘”是本民族产生的。

  “放七姑娘”这一古已有之的俚俗,是4万多贵州畲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存在着,也会随着畲族的繁衍生息,传播给畲族的子孙后代。至于将来会不会演变,那要看畲族子孙的坚守了。(叶辛)

景宁的民俗故事有哪些3

在浙南深处有这么一个地方

远离城市喧嚣

浓浓的年味藏在了大山之中

今年春节

不妨就带着老婆孩子一家人来这里

还能打麻糍、磨豆腐、酿酒…

各种有趣的民俗活动让你一整天都不会无聊

一定能激起你那颗蠢蠢欲动的心~

云中公社春节不打烊

邀您一起

过难忘的年味儿春节

一处隐逸城市之外的世外桃源,一个独享一片安逸的诗意栖居;来这里,和村民一起融入山水天地间,观日升月落,谈天说地分享山水情、人间趣。在畲寨李宝做一回闲云野鹤,在云中公社留下您那温暖的故事......

度假有一百种方式

最好

清晨推开窗就是

一片树木葱茏或雾气氤氲的远山

位于景宁县大均乡李宝村的云中公社

驱车盘山而上

坐落于原生态的“山谷氧吧”中

这个地方你或许不曾听说过

但去了,你和孩子便会爱上了

在城市文化不断吞噬着传统文化的今天

不妨走入畲寨李宝

体会一番原生态生存状态

寻回久远的“年味”记忆

打麻糍

过去许多农村农民在新糯米收到家后的空闲季节或春节期间,家家户户以打麻糍来增添丰收的喜悦,享用丰收的硕果。营造春节气氛。

糯米蒸熟后,经杵捣舂捶加工而成的形状各异的熟食品,便是麻糍。麻糍有着悠久的历史,因香糯粘滑、口感独特而颇受众人喜爱。由于携带方便、储存简单,曾是村民上山下地出远门劳作或春荒时节居家度日的干粮和主食。

如今麻糍渐渐演绎成了点缀生活的美食小吃。打麻糍粗略分为蒸、舂、整、晾四道工序。 麻糍打得越烂,麻糍就越“糍”。

回味年幼时

用木槌使劲捶打出来的麻糍味道

体验亲自动手做麻糍的乐趣

来李宝寻乡村年味

通过劳动打出来的麻糍别具风味

一口一个,简直完美!

在江南以南,山境之境,有一处世外桃源——畲寨李宝。

李宝的景,如同定格的乡村画卷,远离尘世的车马喧嚣,只有宁和平静。春夏秋冬,各自成景,我想不到有任何理由可以拒绝这里。

你说,一定有人在不一样的地方,用不一样的方式过着我们截然不同的生活。那么,便是李宝了吧!背负苍山,闲逛小村,寄情乡野,这里的日子,永远风轻云淡。

这里的山是青的,水是绿的,空气是清新的,食物是纯净的;这里民风淳朴,夜不闭户;这里耕种养殖都沿用古法技术。在这里,你可以体会和品尝到用古法农耕种植出来的食物喔。

餐后走村串巷,体验春节浓浓的乡村年味,欣赏拍摄人文风光图片,享受有山、有水、有“年味儿”的年。

值此新年之际

云中公社在已有绿色食材的基础上

特别推出了古法六味大礼包!!!

一份有温度的伴手礼

把自己向往的地方

变成自己走过的地方

人生才不枉过

从古朴村落到旅游度假区

这里装载了老人的故事和年轻人的梦想

它也有古老的一面

朴实的村子里老人们坚守着生活阵地

在它的山里

你会嗅到采菊东篱下见南山的感怀

天南地北的朋友

因年相逢,因山水而相聚在李宝

亲手制作

过年的传统美食、小吃

人生的快乐

就是在自己劳作的过程中缓缓酝酿出来

没有过程,哪来真正的年味的快乐?

说起李宝,总是略带着几分“神秘”的色彩。这不是离天最近的地方,却是离喧嚣最远的地方。小住于此,一方露台,身后云雾缭绕,拍张照片,便羡煞整个朋友圈!

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最治愈内心的良方,这份良方,或是人,或是物,同样也可以是一方院落,一座大山,蓝天流云,这里全都齐了。

看惯城里的灯火璀璨,不妨来村里走走,寻一处民宿,品味地道年味,方不负大好时光。李宝的年除了美食和仪式感,更在“回家”的人情味。

欣赏畲寨美景,品味传统民俗,感受地道年味,这里有传统而古老的迎新年方式,有真诚的笑声 温暖的灯光,浓的化不开的年味。

在春节长假之际,来畲寨李宝温暖地窝着、吃着、睡着。把生活过成故事,把故事写成诗,人世的美好大抵不过如此。

地址:景宁县大均乡李宝村

电话:1516839178

素材来源:畲乡景宁旅游

【凤凰旅讯】原创或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凤凰旅讯】仅作分享之用,文章中插图版权属于原作者。如遇到:1、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2、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3、文章内容发现错误等情况,请第一时间私信【凤凰旅讯】, 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30日 星期四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景宁的民俗故事有哪些名字(景宁的民俗故事有哪些)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97118.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