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唐太宗的历史故事有什么(唐太宗的故事有哪些)

2023-03-29 07:16:01 技术常识4 新人必懂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4841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3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李世民的小故事,个个够你吹几天,贞观之治就这样累积起来的,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国学思想与深度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唐太宗的故事有哪些1

黄金盛世这个概念是台湾作家柏杨提出来的。他认为中国历史上有过三个黄金时代,分别是汉武帝时期,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时期,以及康乾盛世时期。对这个说法的具体内涵,老严是有一些意见的,但是黄金盛世这个概念,老严觉得可以搬用。今天讲的黄金盛世,是盛唐黄金盛世的前面部分,即贞观之治。本文讲述历史记载的故事,分析贞观之治的形成原因。

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贞观之治就指的是唐太宗统治的那一段时期,即从公元627年到公元649年。对于贞观之治的具体内涵,相关分析文章比较多,读者们也都知道,这里只简单提几点:国家实现了大一统,疆域到达了高峰;政治开朗清明,官员积极主动;法治建设出现效果,民生工程节节向上;社会安定团结,经济发展迅速,又现万国来朝。对于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老严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由乱入治的历史形态,对推动贞观之治起了巨大的作用。李世民登基不久,就在朝廷上和百官进行过一次讨论。李世民的观点是,人民在国家动乱中学坏了,在达到大一统之后很难学好,所以要促使社会安定任道重远。房玄龄、魏征的人的观点是,正是经历了长久的动乱和苦难,老百姓才分外珍惜今天的生活,但凡有口饭吃,有个房子住,他们就会安守本分。讨论是按逻辑进行的,李世民并没有经过实际调查,但是他也承认自己想多了,魏征的人的观点才是正确的。

从三国算起,中国已经分裂了近400年了。尤其是南北朝时期,五胡入华,大量光怪陆离的现象出现,统治者把人民群众带入了一个又一个深渊。再加上连续不断的战争,民生凋敝,饿殍遍野,卖儿卖女,哭声震天。中华民族几乎已经到达危机存亡的程度。隋朝短暂统一了,但是也仅限于华夏本土。之后隋炀帝杨广肆意行事,大兴土木,激起民变。小说上说隋朝末年有十八路兵马、六十四路烟尘,事实上远远不止这么多。为了自保,很多地方人民自发组织成武装团体,独立为政。后来传了千古的程咬金,就组织了一个2000多人的武装团体。各起义队伍、武装团体之间互相倾轧,互相征伐,中华大地上战乱不堪。以至于作为一国之君的隋炀帝,竟然困在江都寸步难行了。皇帝都走不动了,老百姓可想而知。这样剧烈的动乱,老百姓早就受够了。一年时间,从李渊起义到唐朝建立,终于有了一个稳固的政权,老百姓有了安居乐业的上层建筑,自然勤奋劳动,兴家立业,成为社会发展的最强大动力。

第二个原因,则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李渊虽然仅仅在位9年,但这9年是从乱到治的关键时期。李渊有决心,也有能力让中国社会安定下来,让人民群众不再颠沛流离。李渊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弱点,比如犹豫不决啦,比如经不起挫折啦,等等,但是作为皇帝,他是非常开明的。他很有胸怀,任用了大量有能力的前朝老臣,萧瑀、杜淹、封德彝、宇文士及,这些人都是从南朝跨越隋朝来到唐朝的。他们历经动乱,政治经验极其丰富,为国为民之心非常强烈。这些老臣是武德政治的基础。李渊的开明,还表现在他丝毫不独断行事,很善于听从大臣们的意见。有这么一个细节。有一次大臣们上朝的时候,发现高高在上的龙椅不见了,李渊不知道从哪儿搬来一把椅子,和大臣们坐在了一起。看到大家都很疑惑很慌张,李渊说:“我考虑到君臣之间的座位,可能影响大家发表意见,因此我跟你们平起平坐,我就是你们当中的一员。你们一定要充分说清自己的想法,对的错的都没关系,大家来讨论。”李渊的武德政治,可以看作是贞观之治的序曲,不管从吏治、军事、民生等方面来说,都开了一个好头。

第三个原因,也是核心原因,是作为国内最高统帅的李世民,对他的老百姓是真心实意的,从心底希望老百姓过上美好的生活,并把这个心愿传遍了大小官吏。关于这点,《资治通鉴》也发现了,不厌其烦地罗列了很多李世民关于民生的小故事,这里摘抄几则并简单翻译如下:贞观元年,长安地区出现了蝗虫。李世民到玄武门北面的禁苑,看见了蝗虫,拾取几只祷祝说:“百姓视谷子如生命,而你们却吃它们。我让你们吃我的肺肠,把粮食给百姓吃。”他想吞掉蝗虫,身边的人赶紧说:“吃脏东西容易得病。”李世民说:“朕如果能为百姓承受灾难,生点病算什么!”于是吃了蝗虫。这一年,即贞观二年,蝗虫没有成为灾害,国内大丰收。这一则故事流传很广,成为后世明君的典范。有一次,李世民和群臣讨论防盗问题。有人认为应该设严刑重法,李世民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做盗贼,是因为赋税太多太高了,官吏贪污腐败,百姓饥寒交集,只能不顾廉耻了。朕认为应当杜绝奢侈浪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老百姓有吃有穿,自然不会去做盗贼。”李世民的见识的确超过一般官员。

当初,李渊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他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包括未成年人都封为王,总共有几十人。为此,李世民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前世只有皇帝的儿子及兄弟才封为王,其他宗亲如果不是有绝世功勋,是没有封王的。太上皇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这些王室都需要赐给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吧!”李世民说:“有道理。朕做天子,就是为了养护百姓,怎么可以劳顿百姓来养护自己的宗族呢!”当年,就下圣旨,废除宗族封王,只有几位功勋卓著的如李孝常、李神通等不降。儒家自古以来就有民贵君轻的观点,然而现实中又有多少人能办到?那些君主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视百姓如蝼蚁。把百姓养着诸王和国家养着百姓相提并论,普天之下只有李世民一个人。仅此一人。

第四方面,那就是法治。在这点上很少有人提到过,李世民时代是非常注重法治的。虽然完备的《大唐律》,在唐高宗时代才由长孙无忌主持撰写出来,但是在李世民时代也形成了一定的法律基础。包括李世民自己,都尽量在法律框架内行事,成为取信于天下的最有力的武器。当时许多候选官员都假冒资历,李世民发声谕他们自首,否则处死。没过几天,又有假冒被发觉的,李世民要杀掉他。大理寺少卿戴胄上奏道:“根据法律应当流放。”李世民大怒道:“我都已经说过了的事情,你还想依据法律,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回答道:“敕令出于君主一时的喜怒,法律则是国家用来向天下人昭示最大信用的。陛下气愤于候选官员造假,所以要杀他们,但是如果按照法律来裁断,这就是忍住一时的小愤而保全大的信用啊!”李世民立即想通了,说:“你如此执法,朕还有何忧虑!”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而执行法律,奏答时滔滔不绝,李世民很多时候会听从他的意见。侯君集因为教唆太子李承乾谋反,根据当时的法律,应该判死刑。考虑到侯君集功劳很大,尤其在平地西域的过程中,功劳显赫。李世民对身边大臣说:“君集有功于大唐,乞求还他一条生路,可以吗?”众位大臣都认为不可。李世民只好放弃。

第五个方面,那就是任用人才。李世民真的是求贤若渴。贞观年间有一个遴选人才的制度。除了遴选,李世民还要求中央和地方文武百官举荐人才。有这么一个故事。李世民让封德彝荐举贤才,很长时间没有回音。李世民质问其原因,封德彝说:“不是我不尽心竭力,而是现在没有奇才!”李世民说:“君子用人如用器物,各取其长。古时候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君主,难道是从别的时代去借人才的吗?你正应当怪自己不能识别人才,怎么能说整个时代没有人才呢?”有一次,天下大旱,李世民令文武百官畅言得失,并写成奏章呈上来。常何一介武夫,不学无术,不知道说什么,但是他家里有人。茌平人马周游历来到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里。马周便代他上呈建议二十多条。李世民看了大吃一惊,没想到常何有如此真知灼见,便问常何,常何不敢欺瞒,只好说实话:“这不是我能写的,而是我的客人马周代我起草的。”

李世民立刻召见马周,马周怕见皇帝,不敢来,李世民又派人催促了几次。马周到宫中谒见李世民,李世民与他谈论,十分高兴,任命为监察御史。马周后来当过宰相,成为一代名臣。因为推荐马周,李世民认为常何有功劳,赐给绢帛300匹。唐朝比较特别,不是君权高度集中的政治制度,各级官员都有一定的权力。比如有明文规定,五品以下的官员,宰相可以直接任命,只需要把名单和简介汇报给皇帝就行了。在这种政治制度下,知人善任尤为重要。而李世民在大多数时候体现出了这一点,他所任命的朝廷大员,大多数能鞠躬尽瘁,能围着国家进步这个石磨不断地推动。

最后一个原因才是大家非常推崇的政治清明。这其中包括很多内容,比如赋税政策啦,比如官员制度啦,治军方略啦等等。而大家最为熟悉的,就是纳谏。贞观一朝,因为谏议而留名的人可以列举一长串:萧瑀魏征孙伏伽王圭戴胄封德彝褚亮虞世南姚思廉……可以写成厚厚的一本《贞观从谏史》。关于这方面的故事实在太多太多了,读者们知道的比我还多,老严就不在这里讲述了。老严要指出的是,善于纳谏其实体现的是一种集体政治。李世民本来就是一个杰出人物,可以说千载难逢,又有那么多政治精英不断给他修正和深入,可以保证绝大多数政策和行为都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昭陵,李世民坟墓

在政策当中,反贪反腐是一个重点领域。李世民亲身经历过隋朝的腐败,所以在这点上也毫不留情。从太原起义就跟着李渊的长孙敬德,手脚不太干净,在贞观年间有一次贪污了20匹绢。李世民很生气。但是20匹绢数量比较少,又够不上刑法。他于是当众自责,说长孙敬德是开国元勋,自己考虑不周,他家里缺少20匹绢,自己竟然不知情。贪污的20匹绢固然被没收了,李世民叫人从自己的仓库里拿来20匹绢,赐予长孙敬德,给他披在身上。从早到晚在朝廷议事,长孙敬德又不敢把绢放下来,热得满头大汗,累得气喘吁吁,当然也非常尴尬,非常羞愧。不与民争利,不侵占国库,这是李世民反贪反腐的最基本要求,这也是政治清明的最基础。

其实归根到一点,创造辉煌灿烂的贞观之治,固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有一个原因不可忽略,那就是必须有一个合适的掌舵人。这个人当然就是李世民。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杰出的帝王之一,他被康熙誉为千古圣帝。当然这是李世民选择了历史,而不是历史选择了李世民。如果历史选择张世明、王世明当皇帝,也有可能出现贞观之治这样的辉煌盛世,不过概率比较小。

唐太宗的故事有哪些2

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被称作“千古一帝”,除了他抵抗外来侵略、拓展中华版图、促进民族融合、开创盛世局面的丰功伟绩外,还在于他实行了“慎刑宽法”的清明政治。李世民在位期间,朝廷每处决一名重囚犯,他都要求“三覆五奏”,并把死刑的终审权收归中央,以免出现冤假错案;他还一再告诫大臣们说:“死者不可复生,用法务在宽简。”从贞观六年,他让近三百名死囚犯回家过年的创举,就可以领略到他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文的关怀。

对犯人如此,对开国功臣和社稷重臣更应当珍惜呵护,但李世民却多次制造冤假错案,让一些有功之臣蒙受不白之冤,不少贤能之士遭受无妄之灾。盛彦师的无辜被戮,李君羡的因谗而死,张亮的受赚殒命,刘洎的失言遭殃,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在这四起人命关天的案件中,李世民既没有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更没有遵循“三覆五奏”的程序,就草草地下达了死刑命令。这不仅成为唐太宗光彩人生中多了一大污点,也让后人感到莫可名状的疑惑。

盛彦师是员武将,从剿灭李密、平定王世充的两次漂亮战役中,可以看得出他在军事指挥方面是位奇才。但如果让他当劝降的说客,可就是门外汉了。徐圆朗叛乱时,李世民有意选派盛彦师为安抚大使,目的是想借助他的威名让徐圆朗束手就擒,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效果。不料,盛彦师话还没说上两句,就被徐圆朗活捉。据《旧唐书·盛彦师传》记载:盛彦师被俘后,面对徐圆朗的威逼利诱,始终大义凛然,表现出了对李世民的耿耿忠心。然而,“贼平,彦师竟以罪赐死。”盛彦师落入敌手,有辱使命,罪过不小;但李世民策略失准,用人不当,其罪更甚。李世民赐死盛彦师,如果说是为了发泄对盛彦师的不满,倒不如说是为了推脱自身责任,掩盖自身失误。

如果说盛彦师被赐死,有其自身过错的因素,那么李君羡的死就更不可思议了。一句疑神疑鬼的谶语,一道无中生有的谗言,就轻松的让久经沙场、赫赫战功的李君羡断送了性命。据《旧唐书·李君羡传》记载:贞观初年,一句“唐三世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谶语,引起了李世民的高度警惕和对大臣们的猜疑。当他得知李君羡小名叫“五娘子”,其“武连郡公、左武卫将军、玄武门守将”等一系列封号官职中皆带有“武”字,正好与“女主武王”暗合时,李君羡的霉运便接踵而至。先是被皇帝“深恶之”,接着被调出京城,不久就被御史弹劾“与妖道密谋勾结,欲行不轨”,最后李世民连审都不审,就下诏“君羡坐诛,籍没其家。”厄运来的如此迅速,如此连贯,恐怕李君羡至死也弄不清楚自己怎么得罪了李世民。

刑部尚书张亮被杀的罪名是“谋反”。因为老家郑州荥阳被人传言是“形胜之地,不出数年有王者起”,因为有人发现了“有弓长之君当别都”的图谶,因为私下里与几个江湖术士谈论了这些敏感话题,因为老婆喜欢巫术进而干预政事对他的负面影响,使这位农民出身的凌烟阁功臣成员,很快就被推上了被诬告的风口浪尖。谋反,是皇帝最不愿意听到的字眼,不管是真是假,无论是空穴来风还是风吹草动,除之而后快。正当李世民因为找不到过硬的证据而焦头烂额的时候,突然又听到张亮私下里畜养五百壮士为义子的事儿,这是让李世民极其愤恨的,虽然其“反形未具”,但总算是一个现成的把柄。于是,李世民就来了个主观推断,对侍臣曰:“亮有义儿五百,畜养此辈,将何为也?正欲反耳。”(《旧唐书·张亮传》)于是,这位当年为了辅佐李世民争夺帝位的死党,这位刚刚从高丽战场返回长安的沧海道行军大总管,这位临死前还在苦苦哀求宽大处理的刑部尚书,被“下诏处斩,籍没其家”。

能够得到李世民高度评价的人不多,除了“镜子”魏征,就应该是“性最坚贞”的刘洎了。刘洎因为忠于职守,敢于直谏,有能力,有忠心,所以李世民在远征高丽时,才把辅佐太子监国的重任放心地交给他。贞观十九年,远征高丽归来的太宗,听信了褚遂良谗言,在没有充分调查研究的情况上,草率地把刘洎给杀了。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出征高丽时得了“痈疽”,刘洎听到消息后,忧心忡忡,曾和同僚们说了八个字:“疾势如此,圣躬可忧!”这本是一句忧国忧君的肺腑之言,但被进馋者传到唐太宗的耳朵里,却完全变了味:“刘洎言国家事不足忧,但当辅幼主,行伊、霍故事,大臣有异志者诛之,自定矣。”宫廷中最敏感的字眼除了“谋反”,就是“传位”了。在太子人选上,太宗可以说是绞尽脑汁,费尽心思,立了废,废了立,摇摆不定。进谗者十分了解李世民的“心病”,在接班人问题上大肆进馋,皇帝因此才会失去理智,龙颜震怒,二话不说,即刻下诏:“刘洎与人窃议,窥窬万一,谋执朝衡,自处伊、霍,猜忌大臣,皆欲夷戮,宜赐自尽。”对于这桩冤案,司马光在记述时也用了一个“谮”字,以表明史家的看法。

唐太宗李世民一面倡导“宽大安抚”,实行开明统治,体现人文关怀;一方面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疑忌心理,对大臣动辄问罪,轻则贬黜,重则杀戮,甚至连尉迟敬德、房玄龄这样一些佐命功臣,也未能幸免。李世民是一位贤明的皇帝,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他看来,没有什么能比政局稳定更为重要。平庸之才犯了错误,他可以不予追究,一笑而过,但位高权重的臣属尤其是功臣,哪怕有一点点扑风捉影的风吹草动,只要有可能威胁到自身利益和皇家利益,他都会兴师动众,杀气腾腾。尤其是到了贞观中后期,随着“隋亡为戒”历史教的训逐渐淡忘,随着骄傲自满情绪的不断滋长,封建帝王的专制本能越来越多的在李世民身上体现出来。

皇帝高深莫测,臣子如履薄冰,在君臣的政治游戏中,皇帝始终是赢家。难怪岑文本被唐太宗任命为中书令后,不仅高兴不起来,反而面露忧色。母亲问他为什么,他说:“非勋非旧,滥荷宠荣,位高责重,所以忧惧。”亲朋好友前来道贺,他正色道:“今受吊,不受贺也。”寥寥数语道出了他对“伴君如伴虎”这句至理名言的深刻认识。(刘秉光)

唐太宗的故事有哪些3

李世民不能玩鸟

作为君主,基本上是天下所有东西都可以享受的到,为什么李世民不能玩鸟呢?这因为有一个大忠臣魏征,魏征有一次去给李世民汇报一些地方上的情况。李世民这时候沉浸在玩鸟的乐趣中无法自拔,突然看到魏征来了,赶紧把鸟藏到自己袖子里。魏征为了让皇帝不玩物丧志,故意拖延时间。硬生生的把鸟给捂死,鸟儿没有叫声之后魏征才离开。这看似十分荒诞的事,确确实实发生了。不过正是这些能臣的劝解,唐朝才出现盛世。如果在隋朝时,别说玩鸟了,什么珍稀动物都可以取来,但隋朝灭亡的也是很快。

李世民和魏征的相爱相杀

魏征之前是李建成的部下,曾经还出过杀害李世民的计谋。后来李建成死后,李世民不计前嫌继续重用了魏征。而魏征也是感动万分,成了朝堂上著名的谏臣。经常为了一点事和李世民争的面红耳赤,有一次李世民要修建园林。魏征苦苦相劝,不要大肆挥霍。李世民这一次真的生气了,想到自己当了皇帝什么不能享受,魏征得理不饶人,继续劝说。李世民大怒,然后下令把魏征抓了起来。晚上陪长孙皇后时,皇后劝解:“园林没有了可以建,魏征没有了可就真没有了。”李世民想来想去,觉得皇后说的有道理,后来又被魏征放了出来。

为了百姓,活吞蝗虫

李世民在世时,爱民如子,经常去私巡百姓。有一次突然发生了蝗灾,颗粒全没有收成。朝廷赈灾根本填不完这个无底洞,李世民彻夜难眠。他经常烧香拜佛,念经诵歌,可是蝗灾还是没有祛除。后来他来到灾区,亲自吃了蝗虫。下人赶紧劝阻,他继续吃:“如果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请你责罚我吧,不要再责怪这些受苦的黎明百姓了。”后来蝗虫果然祛除了,天下都对他感恩戴德。

征兵中找到自己的错误

有一年,太祖征兵。有大臣建议就说未满18岁的其实也可以去当兵,只要长的壮实。李世民认为言之有理,同意了这个批文。可是魏征却死活不去执行下达这个命令,太宗把他叫过来问什么原因让他抗旨。魏征不急不缓地说:“你把鱼塘的小鱼小虾都摸完了,明年想吃鱼就没有了。现在征兵18岁以下的,以后如果打仗了怎么办?国家赋税又怎么办。”李世民听了以后恍然大悟,于是重新下诏。征兵必须大于18岁。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29日 星期三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唐太宗的历史故事有什么(唐太宗的故事有哪些)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96672.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