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杜审言生平简介(杜审言的故事有)

2023-03-21 21:08:01 技术常识4 亲测有效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2007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31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杜审言:一身才气成就五律冠名,造化捉弄无不令人唏嘘,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月望东山y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杜审言的故事有1

1 、才大志高,却抑郁失意

在初唐的诗歌江湖里,恃才傲物之诗人不在少数。从王绩到初唐四杰,又到文章四友,又到陈子昂,哪一个诗人可曾于他人面前谦虚过?他们个性张扬,异彩纷呈,初唐诗坛因为他们的存在无不大放光茫。

而在诸多才华盖世的诗人之中,如果要挑出一个狂得无边,傲视千古,让人哭笑不得的人或许非杜审言不可了。

杜审言,字必简。古语云:凡属文,能精审语言,文章必然简要,故名审言而字必简。

杜审言因为家里排行第五,江湖又称杜老五。出生是无法选择的,但才华是可以选择的,在初唐的江湖里如果他说他排行第二,谁又敢说自己第一?是的,文章四友之中,数杜审言的诗歌才华最为出众。初唐时期,五律诗发展得如火如荼。如果说王绩、王勃及杨炯等人奠定了五律的基础,那么杜审言就是五律的完成者之一,且被称为“初唐五言律第一”。就这点,杜甫也是毫不逊让地说道:“吾祖诗冠古。”历史不是偶然的。杜审言成就了“初唐五言律第一人”的江湖称号,而到了盛唐朝,杜甫又以一首《登高》成就了七言律的巅峰,从此无人超越。由此可见杜甫之律诗功夫,原来是出自于其祖父杜审言之家传。于是杜甫又无不自豪地说,律诗是“甫之家传”。

有这样的一个祖父,杜甫怎么能不引以为傲呢?

然而历史又是充满宿命感的。杜甫穷其一生,渴望兼济天下,却处处碰壁,被人推扯,最后只得落魄于江湖之中。须不知, 此中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在杜审言一生之中,又何曾少过半撇?

那时,二十一岁的杜审言初出仕道,仅被州县辟为僚属。

起点是低了点,但又奈何?张仪舌头尚在,自知未来可期;杜审言才华出众,还怕没个未来么?

第二年,杜审言中乡贡进士,赴省试。但是,他没考中。

直到二十五岁时,再度奋发,这才中进士及第。

那是咸亨元年(670)的事了,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同年,文章四友之一的苏味道亦中进士及第。

杜审言和苏味道犹如两条来自不同地方的河流,于此交融然后就此拉开,朝着各自的命运方向进发。中高第后,杜审言和苏味道分别被委任为县尉。杜审言任汾州隰城县尉,苏味道为咸阳县尉。看似平淡无奇,不料多年以后,猛然回首,杜审言还在原地打转,而苏味道犹如龙卷之风摇扶直上,俩人仕道泾渭分明。

杜审言隰城县尉秩满后,徒蜀川县尉。就在上任之时,初唐四杰排行第一的王勃前来给他送行。

杜审言为文章四友第一,两个第一的人,凑成一段千古佳话,诞生了一首著名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少府,在唐代指县尉。杜少府即杜县尉杜审言。

曾经,王勃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打击,因为一篇“斗鸡檄文”卷入宫中政治旋涡,被唐高宗逐出李贤王府,不得已,只得落魄悠游川蜀。杜审言被徒川蜀县尉,亦是不得志之时。回首往昔之路,想起杜审言即将入蜀,曾进入川蜀后又做过虢州参军的王勃才不得不感叹“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杜审言入蜀时约三十岁,时王勃二十六岁。不久,王勃离开长安前往交趾郡探望父亲,回来路上不幸渡海溺水身亡。王勃工于律诗,杜审言亦工于律诗,然则王勃英年早逝,他留下的律诗江湖空白,唯等杜审言前来填补。

数十年后,杜审言终于爆发,写出了属于他的五律代表作,从而奠定了他的律诗江湖地位。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这一年 ,杜审言四十八岁,时为常州江阴县丞。

二十几年以来,他不是做县尉就是当县丞,多年辗转各地任小官,心中自然不平。而这首《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五言律诗,一句“独有宦游人”即写出了他的孤独与落寞。尽管中间两联写的是早春乐景,然而异地他乡,孤独天涯,落寞不得志,好友陆丞一曲古调激起他的思乡哀情,又怎么不惹他伤心落泪?

当年,他宦游川蜀,王勃劝他不要儿女情长哭哭啼啼。那时青春还在,意气尚足,如今二十年光阴一瞬,物是人非,人生看透,却还是情不自禁要流下两行伤心泪。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难道杜审言落魄多半生,人生就此抑郁了结么?

2 、恃才傲物,藐视当世

四年后,五十二岁的杜审言仕旅略有好转,从遥远的江阴回到了洛阳。尽管当的还是县丞,但洛阳是神都所靠之地,且离家亦较近,再也不会犯什么思乡之情了。

这一年,杜审言参加铨选考试,没料到,一见到主考官,他心中之气就更加郁闷不平了。

所谓文章四友是指杜审言等几人以文章唱和为好友的四人,分别是崔融、李峤,杜审言,苏味道。

论年龄,李峤最长,其次是杜审言,苏味道,崔融;论官职,李峤和苏味道做的官最大,都是大唐宰相,而苏味道还创下了两度出相的神话。崔融的官当的不大不小,唯杜审言二十多年来都是在最低级的县尉县丞上挪窝,十分难堪。但是论才华,杜审言却是四人当中最厉害的,而后面三人,甚至是年长而官又当得大的李峤都要让他三分。

同样都是进士出身,一样的起点,为什么转眼二十多年,就天差地别了呢?

杜审言做官不大是有原因的,最大原因就在于性格使然。

杜审言和苏味道出仕的时候,掌握天下官使铨选的人是吏部侍郎裴行俭。裴行俭独具慧眼识人,曾以点评初唐四杰出名。当时,初唐四杰名满天下,众人都认为他们会出人头地,尽享高爵。可裴行俭却不以为然,这样说道:“士之致远者,当先器识而后才艺。勃等虽有文华,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邪!杨子稍沈静,应至令长;馀得令终幸矣。”

后来初唐四杰的命运果然被他判中,八九不离十!

初唐四杰之后,文坛的天下是文章四友及陈子昂等人的。而在诸多人当中,裴行俭独看中时为咸阳县令的苏味道。当裴行俭出征突厥时,将苏味道调到身边任管书记。裴行俭认为苏味道将来一定成为铨选官吏的高官,并以女嫁之。多年以后,苏味道在大唐官场可谓顺风顺水,一路做到大唐宰相,武则天称帝时,他因事被牵连一度贬斥,可不久又将他调回中央任天官侍郎,掌铨选。

武则天上台后,换了许多官职之名,搞得后人莫名其妙,不知天官为何物。事实上,天官即吏部,天官侍郎即吏部侍郎,大唐上下的官员挑战,全掌于其一人之手。

果然又被裴行俭说中了。

万岁通天二年(697),苏味道主持官员铨选考试,而五十二岁的洛阳县丞杜审言也参加了考试。

一考完,杜审言就雄赳赳地走出考场,逢人便神秘地说道:“味道必死!”

当时,武则天称帝,年年诛杀高官。之前,苏味道因事被撤掉宰相之职,贬官出场,好不容易又调回来任天官侍郎,难道又被武则天抓到什么把柄了么?

众人莫不惊讶,连连追问。不料,杜审言却悠悠地说道:“苏味道见了我的判文以后,必定羞死!”

众人一愣,猛然大悟。杜审言才华高于苏味道,且又是同年进士及第,如今人家当了大考官,而杜审言仅是区区低级官僚,这叫人如何以堪?

当众人都以为杜审言只是借苏味道发一通牢骚,杜审言突然又高声说道:“我的文章足以让屈原宋玉当我的属官,我的书法足以让王羲之拜我为师。”

牛皮吹大了。

屈原何人也?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第一人;宋玉何人也?屈原的学生,楚辞优秀的代表人;王羲之何人也?书圣也。

主考官苏味道因为人处世模棱两可自保出名,被时人称为苏模棱。这样一个不怎么讨人喜欢的人,杜审言说他的判文让对方羞死也无伤大雅,可他竟连三个古人都拉出来一棍摞倒,那就有问题了。

问题就是傲!

不是一般的骄傲,而是目空一切,千古难挡!

这足以解释杜审言将近三十年的仕途生涯为什么一直都在各地的县衙里打转了吧?初唐以来,恃才傲物者几人可以有过好命?前面有初唐四杰,现在杜审言又以身作则证明了謇傲之人永远不会被官场容纳。

还是裴行俭说得好,读书人要想实现远大的抱负,当先以器局卓识为重,其后才是才华。如果一味重视恃才放纵而不讲器局识见,怎么能不被官场所忌呢?

而很快的,杜审言也以一场人生悲剧证明了骄傲真的会死人的。

3、怀才见嫉,被构陷入狱

圣历元年(698),杜审言五十三岁。

这一年,苏味道官运亨通,再度当上宰相。可是与此同时,杜审言却坐事被贬吉州司户参军。

世道还是属于小心谨慎之辈,而不属于那些胸有才华的狂浪之徒。

杜审言为什么被贬,两唐书和《唐才子传》均无记载,似乎成了一桩糊涂案。

史料无载,但是我们可以猜,可以通过一些蛛丝马迹进行合理的推理和猜想。当时,杜审言的好友陈子昂在送别他辞京时,写下一篇《送吉州杜司户审言序》,说杜审言英才焕发,独步诗坛,名重天下,三十年来,秉持着独特自我的不羁性格,超然物外,其绝唱之音,人皆寡和。

从陈子昂一语之间可以窥视,杜审言的确是一个是个性格怪僻,放浪不羁的高才之人。

接着陈子昂又说道:“群公爱祢衡之俊,留在京师;天子以桓谭之非,谪居外郡。”

此话信息量十足,只要破解了祢衡和桓谭的典故,即可知晓杜审言被贬官的根源所在。

遥想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英才辈出。三曹七子,犹如星汉灿烂。可当那个自称得了癫狂病的祢衡出道时,在他眼里,三曹七子不过尔尔。不要说三曹七子,就是天下英雄,也不入他法眼。尽管他唯独对孔融和杨修稍为友善,但称呼起来也是极不敬重,直接将孔融称为大儿孔文举,将杨修称为小儿杨德祖。

果然是得了狂症。

后来,经孔融多次向曹操推荐,祢衡终于答应前去见面。不料,见面这天,祢衡姗姗来迟就罢了,竟然提着三尺木棒,就在曹营外大骂曹操。曹操听得一怒,对孔融说道:“这小我要杀他如同鼠雀,但是此人素有虚名,杀他污我声名,说我不能容人,那还了得?不如把他送给刘表得了。”

曹操就派人将他送给了荆州的刘表,祢衡跟刘表好了一段时间,但久而久之刘表还是经受不了他的傲慢无礼,又将他送给黄祖。黄祖也跟他好了一段,可也受不了这小子的狂妄放浪,一气之下就将他杀了,后来后悔想救,却已经来不及了。

桓谭,东汉著名的经学家。此人博学多才,好读《五经》,却性格乖张,喜抨时俗,向来受人排斥。后来,经人推荐,被光武帝刘秀任命为议郎给事中。桓谭多次上疏陈事,都不被光武帝采纳,非但如此,光武帝反而对这家伙极不喜欢。

因为,桓谭喜欢经典,而光武帝喜欢谶书。

有一天,光武帝召来桓谭议事,问道:“我想以谶记决定事情,怎么样?”

桓谭沉默良久,才说道:“臣不读谶记!”

光武帝问为什么?桓谭却一本正经地答道:“因为谶记不是经典。”

光武帝一听,怒声斥道:“桓谭你敢诽谤圣人,无法无天,拿下斩首。”

要知道,光武帝登基上位,靠的就是谶记。谶记让他得了天下,现在桓谭竟然顶撞他说这不是经典,那不亚于否认光武帝是一个来路不明的家伙么?

难怪刘秀火大。

桓谭见光武帝要斩他,吓得连忙叩首认错。但是刘秀怒气难平,还是将他贬出长安任六安郡丞。离京后,桓谭郁郁不乐,病死于路上,时年七十多。

综上所述,祢衡和桓谭都一样的性格:个性张扬,不与流俗合群,都活得极度自我,特立独行,不谄媚圣主还罢,竟然还当面顶撞,不得恩宠,所以下场都极为凄凉。

而陈子昂通过这两个典故是想告诉我们,杜审言被贬出京,可能就是犯了跟祢衡及桓谭等人的错,顶撞了武则天才被落得个如此不堪的下场。

当时,武则天为加强她的法统地位,亦像光武帝刘秀学习,搜尽天下祥瑞及谶书。凡是能够说明他是天之神授的君主,或者是什么救世主降生拯救百姓的,通通都得重赏,轻则赐钱,重则封官。而凭杜审言三十年来与世不合之狂傲性格,眼看这一切荒谬之事犹如容不下半点沙粒,能不奋然起身上疏陈事?

不管是什么事,杜审言被贬出京,肯定是严重地刺激了武则天。

要知道,当时文章四友的李峤、苏味道、崔融,甚至是陈子昂等数十人都在朝中做官,个个官职不小,竟然连这个免于贬官之罪的忙都帮不上,那应该是犯了大忌。

杜审言官职是小,但文场名气很大,所以他离京时的宴会搞得很是排场,总共来了四十五个人,文章四友当中的其他三人,陈子昂等也来了。唯有一样工于律诗的宋之问因为卧病在床,不能前来送行,于是赠诗一首。

送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宋之问对杜审言的哀伤鸣之情无不流于诗中。

此情此刻,赠别宴会之上,杜审言挟琴起舞,昂首高歌。歌曰:“哀皓首而未遇,恐青春之蹉跎。且欲携幽兰,结芳桂,饮石泉以节味,咏商山以卒岁。返耕饵术,吾将老焉。”

杜审言以歌明志:年岁渐老,青春不再,人生失意,唯有退而求其次,与世绝游,于山泉之间,与幽兰与芳杜结伴,耕田炼丹,以此终老。

歌罢,众莫无戚戚。

天命之年遭此一劫,此去吉州,犹如当年贾谊落魄长沙,何日来归,天知道?

谁也不曾料,贬官不过是第一难,更大的风暴还在等着杜审言。

第二年,即圣历二年(699),杜审言如期来到了吉州赴职。

此去路遥,仍需陪伴。杜审言生子四人,长子杜闲,次子杜并。时杜并年十六,陪伴父亲远行。

初唐时期,酷吏横行,从大唐洛阳到边地小县,似乎都流行整人的风气。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任益州新都县尉时,因为不屑与同僚为伍,结果被整入狱;后来王勃又犯同样的错,任虢州参军时亦与同僚不和,被人设计入狱。杜审言性格比前两人更加桀骜,犹如弥衡灵魂附体,他能躲过这一劫么?

很快的,消息传来了,杜审言与当地同僚不搭,被司马周季重与员外司户郭若讷等人一起设计构陷弄到监狱里去了。

吉州距离洛阳,山遥水长,音讯相隔。时十六岁的杜并昂首北望,自知救父无望,他想了想,做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决定。

一天,周季重举行宴会,杜并不请自来,出现在宴会之中。

当时,没有人把这个十六岁果断刚烈的少年放在心里。

等到宴会酒意渐浓,杜并突然从怀里掏出利刃直刺周季重。周季重当即中刀,轰然倒下。

而在一片混乱中,杜并亦被对方的人加害。

周季重临死之前,十分后悔地说道:“我不知道杜审言有孝子如此,郭若讷误我也!”

父刚子烈,古来亦然。而杜审言万万没有想到,他的刚硬乖戾竟然让次子来埋单,这真是莫大的悲哀。

经此一难,杜审言被放出狱,但是被免官了。他只有忍痛车载杜并寒尸回洛阳埋葬。

回到洛阳后,此事传开,惊动神都。在杜并的葬礼上,杜审言的诸位高官朋友,纷纷为杜并写传立志,尔后,杜并亦以其年少壮烈救父之行为,被载入了《大唐新语.孝行》。

杜审言父子事迹很快传进了宫里,惊动了武则天,她决定召见杜审言。

武则天之前贬斥杜审言出京,为什么还要召见?此中意味,让人深思。

大唐自李世民赏识文士成立文学馆收纳十八学士以后,大唐皇族无论是皇帝或者皇子,无不对天下文士极其笼络之意。武则天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初唐四杰却被武则天一一排斥在外主要是他们投选的皇子都是武则天必须要铲除的政治对手。尔后,文章四友中的李峤、苏味道、崔融都主动投归拥护武则天,结果吃香喝辣,官爵高升。

唯有杜审言,桀骜不顺,天马行空,冲撞武则天,才酿成如此凄凉下场。然而经历此次贬官出城,痛失爱子,他似乎准备妥协了。

双方见面,彼此都非常客气。武则天对杜审言个性及才华颇为惊异,杜审言亦对武则天能容人之量颇感意外。

既然都和解了,武则天准备重新启用杜审言,加封新职。她问杜审言:“卿欢喜否?”

杜审言如得了糖的孩子,高兴得当即蹈舞谢恩。

武则天又命之作《欢喜诗》,拜他为著作佐郎。就此,杜审言正式归附武则天,被划为武则天文士圈子成员之一。

这一年,杜审言五十七岁,面对险恶宦海,老顽童终究皮不起来了。

4 、再次遭贬,傲然谢世

神龙元年(705),武则天八十二岁,病情加重。

此时,大唐皇城内有人趁武则天生命垂危不能理政之际,准备发动一场宫变。以宰臣张柬之为首效忠于太子李显的文官,联合羽林兵迎太子进入玄武门,并迅速诛杀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及张昌宗兄弟,然后逼迫武则天让位于太子李显,史称“神龙政变”。

武则天倒台,其之前笼络培植的文士集团都被张柬之纳入打击范围,于是文章四友之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还有宋之问和沈佺期等人,全部被贬斥出京。

杜审言被流配峰州。

峰州,秦属象郡,汉属交趾郡,位于如今的越南河内西北,距离长安七千七百一十里。

多半生都在跟武则天抬讧,好不容易妥协,才过三年就被牵连清洗,这何尝不是讽刺?

只身南下时,杜审言经过湘江,无不感慨悲哀。

汉文帝之时,贾谊才高见妒被排斥出京,流落长沙。于湘江边上,贾谊想起了屈原,一样的怀才不遇一样的落魄不堪。而如今,杜审言独立湘江,又怎么不想起失志的屈原和贾谊?

湘江已载不动千古高士之忧愁,面对悠悠江水,杜审言悲吟低唱,一首《渡湘江》横绝而出:“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春日迟迟,园林风光正好,正是出游好时光。然而今日南窜,想起当初,犹如梦幻,无不悲凉。春日与花鸟,盛景载边愁,我这个京国之人南窜而下,远望湘江北去,所谓故国之愁,命运之哀,唯有独怜。

所谓绝佳之句,都是诗人于困顿之中孕育呕吐出来的沾满着鲜血的珍珠。《渡湘江》一诗既出,又成为杜审言诗歌生涯中的一顶皇冠。

明朝著名学者兼文艺评论家胡应麟于《诗薮.内编》里这样说道:“初、盛间五言古,陈子昂为冠;七言短古、五言绝,王勃为冠;长歌,骆宾王为冠;五言律,杜审言为冠;七言律,沈佺期为冠;排律,宋之问为冠……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第一。

如果说,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取得了五言律第一名,那么他的七绝呢?

胡应麟在《诗薮•内编》这样说道:“(初唐七绝)初变梁、陈,音律未谐,韵度尚乏。惟杜审言《渡湘江》、《赠苏绾》二首,结皆作对,而工致天然,风味可掬。”

胡应麟没有给杜审言的七绝排名,但可看出,初唐七绝,无人超出杜审言。

而明末清初的学者唐汝询在《汇编唐诗十集》毫不吝啬地说道:“(《渡湘江》),初唐七绝之冠。”

杜审言一生仕途坎坷,换来的却是诗家之绝唱,此中悲酸,谁能体味?

杜审言等文章四友被贬出京后,扶持唐中宗李显上位有功的张柬之乘胜出击,准备将武则天集团中最富有政治斗争经验的武三思清除出局。奈何张柬之功夫不如人,竟然被武三思倒打穷追,张柬之等人先是被贬岭外,后又被武三思派人追杀。至此,大唐政局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曾因张易之及张昌宗兄弟牵连的文章四友等人被大赦,再次被诏回。

杜审言遇赦北归时,是神龙三年的春天。

峰州三年,他无时不思归故乡京国。于是先吟“故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然后又咏“心是伤归望,春归异往年。”

年年春日,年年思归,终于迎来了一个雾气消散,寒去暖来的真正春天。

北归后,杜审言被授于国子监主簿,从七品下。

劫后余生,貌似惊喜,其实悲哀。京城上下,物是人非,文章四友年纪最小的崔融,却已得病去世。

三年后,杜审言加修文馆直学士。此时,六十四岁的杜审言身患重病,已如风中残烛,摇摇欲灭。

活了一大把年纪,经受不少世事,然而人生弥留之际,杜审言似乎并没有矫正他的刚傲耿直的性格。时宋之问等人前来探病时,问他临走前还有什么可说的,杜审言听之,叹然说道:“我此生深受造化小儿折腾,还有什么可说的?但是我活着的时候,长期把你们压在底下,如今我要走了,遗憾的是没有人可代替我了。”

关于杜审言的这段故事,野史正史皆见,有人认为是后人编造的,有人认为此话很符合他性格未必不真。

斯人已去,真假已不重要。初唐诗坛江湖,我来过,五律七绝,两项第一。我无憾于这江湖,生时骄傲,死时傲骄,仅此,还不够么?

杜审言的故事有2

作者按:

一座城市因为一些历史精英的活动而变得生动和浪漫,因为某些名人而彰显和扬名。历史名人用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创作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一个地域、一座城市。

洛阳是一座从来就不缺少名人的城市,自夏代建都洛阳开始,在漫漫几千年的历史长廊中,洛阳曾出现过无数的杰出人物,他们或引领了历史的方向,或渲染了历史的色彩,或点缀了历史的天空,他们的爱恨悲欢都交织在这片河洛沃土之上。

我们以历史时期为线索,选取了洛阳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百位著名人物,他们有功高盖世的政治领袖,真知灼见的思想巨擘,有勇有谋的传奇英雄,妙笔生花的文坛泰斗,匠心独运的艺术大师,铸造科技辉煌的科学精英……时间跨度从商代到近代,描述了三千多年洛阳的历史进程。我们将他们人生旅途中与洛阳关系密切的部分加以展开叙述,或写他们在洛阳期间的生活、工作、奋斗历程,或写他们对洛阳的各种贡献,或写洛阳对他们思想、事业的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这些故事或波澜壮阔,或细语浅唱,或幽默风趣,或令人回味,读者了解这些人物,就基本掌握了洛阳历史的人物精华。

洛阳是一座文化名城。历史名人在此聚首并演绎其精彩人生,塑造了洛阳在世界城市之林的文化气质,彰显了洛阳这座城市的人文辉煌!今天推出与洛阳有关的100个历史名人系列之五十一:杜审言

杜审言

杜审言(约645年—约708年),杜甫的祖父,字必简,唐朝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后迁居洛阳巩县。唐高宗咸亨进士,曾任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杜审言诗集》。  

杜审言是晋征南大将军杜预之后,才华出众,“雅善五言,尤工书翰”。但是,与诗歌和书法上的成就相比,他骨子里的狂傲自负更是“天下无敌”。

  杜审言年轻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这四大才子水平差不多,杜审言却只佩服崔融,对苏味道十分瞧不起。当时,苏味道任天官侍郎(即吏部侍郎),是杜审言的上司。在考评官员时,杜审言负责在文书上写判词,然后送苏味道定夺。他工作倒也踏实,只是写完判词出来,马上对别人说:“味道必死。”听的人大惊失色,忙问怎么回事,他说:“彼见吾判,且羞死。”意思是说,我的判词写得那么好,苏味道一见,自愧弗如,肯定会羞死啊!看看,这就是杜审言的说话风格。他喜欢在嘴上占别人的便宜,虽然大多数时候只是调侃,但也够伤人的。还好,苏味道没那么小心眼儿,对此只是一笑置之。后来,苏味道两度官至宰相,位极人臣。虽然他没有多大担当,做什么事情都“模棱持其两端可也”,被人称为“苏模棱”,仕途却比杜审言顺多了。老杜很有才华,却亏在过于率真,喜欢吹牛,只图贬损别人过嘴瘾,难免不招人待见。因此,“文章四友”中的其他三人都升官了,杜审言还是当着他的洛阳丞,一直在“基层”晃荡。

尽管如此,这也不耽误老杜使用“精神胜利法”。他有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这是成语“衙官屈宋”的出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写文章,屈原、宋玉只配打下手;我玩书法,王羲之见了都得认输”。乖乖!这口气也太大了吧?人们听得面面相觑,当然谁也不会当真,只觉得这人真敢吹牛皮。

  杜审言人虽放诞,却也在乎功名。从他早期在长安怀念洛阳的一首《春日京中有怀》诗中,我们还能读到他怀才不遇的郁闷:“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后来人们认为,从艺术角度来说,这是初唐七言律诗中出类拔萃的一首。可见,杜审言的骄傲确实是有资本的。

  杜审言自公元670年考中进士后,一直“以傲世见疾”,在洛阳丞之类的位置上一干多年,未能升迁。公元698年前后,他因得罪权贵,又被贬为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13岁的次子杜并随行。按理说,吃一堑就该长一智,到了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他是不是该收敛一些了?老杜却不,还是狂得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别人不爱听?随他的便。这样,他很快就把同僚们得罪光了。司户郭若讷对杜审言怀恨在心,到司马周季重那里告他的黑状。周季重正看杜审言不顺眼,两人一合计,干脆罗织一个罪名,将他定为死罪,下了大狱。老杜多冤枉啊!可惜在那里没有人替他说话。

  眼看“一代巨星”杜审言就要不明不白地死在这里,关键时刻,他的儿子杜并出场了。杜并年纪不大,却天资聪颖,老成持重,更难得的是,这个孩子非常孝顺,如今父亲遭难,他当然不能袖手旁观。这一日杜并打听到周季重在家里大摆宴席,他便不声不响地揣了一把利刃潜入周家,埋伏在角落里等候时机。眼看周季重喝得高兴,毫无防备,他冲上去一通猛刺,将仇人刺成重伤,自己也被当场砍死。周季重很快也不治身亡。临死时,他懊悔地说:“审言有孝子,吾不知,若讷误我。”意思是说,我竟不知道杜审言有这么孝顺的儿子,郭若讷害人不浅啊!

这事闹得太大,朝野震惊。杜审言的命保住了,却因此被免官回到洛阳,三年后将儿子安葬在“建春门东五里”,杜并也成了舍身救父的英雄(轻易不出手的著名文人苏颋(tǐng)主动为他写了墓志铭。20世纪20年代,杜并墓志在洛阳出土)。女皇武则天听说了这件事后,将杜审言召入京师,为他平了反,准备重新给他官做,并问他欢喜不欢喜。老杜痛失爱子不久,心还在滴血,何来欢喜?但他还是强颜欢笑,拜谢圣恩,并赋《欢喜诗》一首呈上。老杜这首诗,不用说写得非常好。武则天对他十分欣赏,遂授著作佐郎。后又升至膳部员外郎。可以说,这是杜并用生命为父亲换来的机遇。

  也许有人会问,经过这些人生变故,杜审言的性格可有改变?答案是否定的。常言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老杜把他的狂傲本色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据记载,杜审言临终时,他的好友宋之问、武平一前来探视。两人本来要落泪了,老杜却调侃了几句,让他们再也感伤不起来。他是这样说的:上天害得我这么苦,还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有我在世一天,你们就一天不得出头。现在我要死了,你们应该高兴才是,只可惜没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能接替我啊!可见这人真是没救了,到死还在逞口舌之快。不知宋之问当时是怎么想的,估计也和苏味道一样,没法和他计较。因为熟悉的朋友都知道,杜审言虽然狂傲,本质上却是一个“老顽童”,城府不深。大多数时候,他是用吹牛来掩盖现实中的失意,让自己活得更有趣些。这又有什么不能原谅的呢?

不久杜审言就因病去世,终年64岁。杜审言去世后,葬于偃师首阳山前祖茔。过了100余年,杜甫的遗骨也归葬这里,与祖父相伴。

杜审言的故事有3

1 、才大志高,却抑郁失意

在初唐的诗歌江湖里,恃才傲物之诗人不在少数。从王绩到初唐四杰,又到文章四友,又到陈子昂,哪一个诗人可曾于他人面前谦虚过?他们个性张扬,异彩纷呈,初唐诗坛因为他们的存在无不大放光茫。

而在诸多才华盖世的诗人之中,如果要挑出一个狂得无边,傲视千古,让人哭笑不得的人或许非杜审言不可了。

杜审言,字必简。古语云:凡属文,能精审语言,文章必然简要,故名审言而字必简。

杜审言因为家里排行第五,江湖又称杜老五。出生是无法选择的,但才华是可以选择的,在初唐的江湖里如果他说他排行第二,谁又敢说自己第一?是的,文章四友之中,数杜审言的诗歌才华最为出众。初唐时期,五律诗发展得如火如荼。如果说王绩、王勃及杨炯等人奠定了五律的基础,那么杜审言就是五律的完成者之一,且被称为“初唐五言律第一”。就这点,杜甫也是毫不逊让地说道:“吾祖诗冠古。”历史不是偶然的。杜审言成就了“初唐五言律第一人”的江湖称号,而到了盛唐朝,杜甫又以一首《登高》成就了七言律的巅峰,从此无人超越。由此可见杜甫之律诗功夫,原来是出自于其祖父杜审言之家传。于是杜甫又无不自豪地说,律诗是“甫之家传”。

有这样的一个祖父,杜甫怎么能不引以为傲呢?

然而历史又是充满宿命感的。杜甫穷其一生,渴望兼济天下,却处处碰壁,被人推扯,最后只得落魄于江湖之中。须不知, 此中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在杜审言一生之中,又何曾少过半撇?

那时,二十一岁的杜审言初出仕道,仅被州县辟为僚属。

起点是低了点,但又奈何?张仪舌头尚在,自知未来可期;杜审言才华出众,还怕没个未来么?

第二年,杜审言中乡贡进士,赴省试。但是,他没考中。

直到二十五岁时,再度奋发,这才中进士及第。

那是咸亨元年(670)的事了,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同年,文章四友之一的苏味道亦中进士及第。

杜审言和苏味道犹如两条来自不同地方的河流,于此交融然后就此拉开,朝着各自的命运方向进发。中高第后,杜审言和苏味道分别被委任为县尉。杜审言任汾州隰城县尉,苏味道为咸阳县尉。看似平淡无奇,不料多年以后,猛然回首,杜审言还在原地打转,而苏味道犹如龙卷之风摇扶直上,俩人仕道泾渭分明。

杜审言隰城县尉秩满后,徒蜀川县尉。就在上任之时,初唐四杰排行第一的王勃前来给他送行。

杜审言为文章四友第一,两个第一的人,凑成一段千古佳话,诞生了一首著名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少府,在唐代指县尉。杜少府即杜县尉杜审言。

曾经,王勃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打击,因为一篇“斗鸡檄文”卷入宫中政治旋涡,被唐高宗逐出李贤王府,不得已,只得落魄悠游川蜀。杜审言被徒川蜀县尉,亦是不得志之时。回首往昔之路,想起杜审言即将入蜀,曾进入川蜀后又做过虢州参军的王勃才不得不感叹“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杜审言入蜀时约三十岁,时王勃二十六岁。不久,王勃离开长安前往交趾郡探望父亲,回来路上不幸渡海溺水身亡。王勃工于律诗,杜审言亦工于律诗,然则王勃英年早逝,他留下的律诗江湖空白,唯等杜审言前来填补。

数十年后,杜审言终于爆发,写出了属于他的五律代表作,从而奠定了他的律诗江湖地位。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这一年 ,杜审言四十八岁,时为常州江阴县丞。

二十几年以来,他不是做县尉就是当县丞,多年辗转各地任小官,心中自然不平。而这首《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五言律诗,一句“独有宦游人”即写出了他的孤独与落寞。尽管中间两联写的是早春乐景,然而异地他乡,孤独天涯,落寞不得志,好友陆丞一曲古调激起他的思乡哀情,又怎么不惹他伤心落泪?

当年,他宦游川蜀,王勃劝他不要儿女情长哭哭啼啼。那时青春还在,意气尚足,如今二十年光阴一瞬,物是人非,人生看透,却还是情不自禁要流下两行伤心泪。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难道杜审言落魄多半生,人生就此抑郁了结么?

2 、恃才傲物,藐视当世

四年后,五十二岁的杜审言仕旅略有好转,从遥远的江阴回到了洛阳。尽管当的还是县丞,但洛阳是神都所靠之地,且离家亦较近,再也不会犯什么思乡之情了。

这一年,杜审言参加铨选考试,没料到,一见到主考官,他心中之气就更加郁闷不平了。

所谓文章四友是指杜审言等几人以文章唱和为好友的四人,分别是崔融、李峤,杜审言,苏味道。

论年龄,李峤最长,其次是杜审言,苏味道,崔融;论官职,李峤和苏味道做的官最大,都是大唐宰相,而苏味道还创下了两度出相的神话。崔融的官当的不大不小,唯杜审言二十多年来都是在最低级的县尉县丞上挪窝,十分难堪。但是论才华,杜审言却是四人当中最厉害的,而后面三人,甚至是年长而官又当得大的李峤都要让他三分。

同样都是进士出身,一样的起点,为什么转眼二十多年,就天差地别了呢?

杜审言做官不大是有原因的,最大原因就在于性格使然。

杜审言和苏味道出仕的时候,掌握天下官使铨选的人是吏部侍郎裴行俭。裴行俭独具慧眼识人,曾以点评初唐四杰出名。当时,初唐四杰名满天下,众人都认为他们会出人头地,尽享高爵。可裴行俭却不以为然,这样说道:“士之致远者,当先器识而后才艺。勃等虽有文华,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邪!杨子稍沈静,应至令长;馀得令终幸矣。”

后来初唐四杰的命运果然被他判中,八九不离十!

初唐四杰之后,文坛的天下是文章四友及陈子昂等人的。而在诸多人当中,裴行俭独看中时为咸阳县令的苏味道。当裴行俭出征突厥时,将苏味道调到身边任管书记。裴行俭认为苏味道将来一定成为铨选官吏的高官,并以女嫁之。多年以后,苏味道在大唐官场可谓顺风顺水,一路做到大唐宰相,武则天称帝时,他因事被牵连一度贬斥,可不久又将他调回中央任天官侍郎,掌铨选。

武则天上台后,换了许多官职之名,搞得后人莫名其妙,不知天官为何物。事实上,天官即吏部,天官侍郎即吏部侍郎,大唐上下的官员挑战,全掌于其一人之手。

果然又被裴行俭说中了。

万岁通天二年(697),苏味道主持官员铨选考试,而五十二岁的洛阳县丞杜审言也参加了考试。

一考完,杜审言就雄赳赳地走出考场,逢人便神秘地说道:“味道必死!”

当时,武则天称帝,年年诛杀高官。之前,苏味道因事被撤掉宰相之职,贬官出场,好不容易又调回来任天官侍郎,难道又被武则天抓到什么把柄了么?

众人莫不惊讶,连连追问。不料,杜审言却悠悠地说道:“苏味道见了我的判文以后,必定羞死!”

众人一愣,猛然大悟。杜审言才华高于苏味道,且又是同年进士及第,如今人家当了大考官,而杜审言仅是区区低级官僚,这叫人如何以堪?

当众人都以为杜审言只是借苏味道发一通牢骚,杜审言突然又高声说道:“我的文章足以让屈原宋玉当我的属官,我的书法足以让王羲之拜我为师。”

牛皮吹大了。

屈原何人也?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第一人;宋玉何人也?屈原的学生,楚辞优秀的代表人;王羲之何人也?书圣也。

主考官苏味道因为人处世模棱两可自保出名,被时人称为苏模棱。这样一个不怎么讨人喜欢的人,杜审言说他的判文让对方羞死也无伤大雅,可他竟连三个古人都拉出来一棍摞倒,那就有问题了。

问题就是傲!

不是一般的骄傲,而是目空一切,千古难挡!

这足以解释杜审言将近三十年的仕途生涯为什么一直都在各地的县衙里打转了吧?初唐以来,恃才傲物者几人可以有过好命?前面有初唐四杰,现在杜审言又以身作则证明了謇傲之人永远不会被官场容纳。

还是裴行俭说得好,读书人要想实现远大的抱负,当先以器局卓识为重,其后才是才华。如果一味重视恃才放纵而不讲器局识见,怎么能不被官场所忌呢?

而很快的,杜审言也以一场人生悲剧证明了骄傲真的会死人的。

3、怀才见嫉,被构陷入狱

圣历元年(698),杜审言五十三岁。

这一年,苏味道官运亨通,再度当上宰相。可是与此同时,杜审言却坐事被贬吉州司户参军。

世道还是属于小心谨慎之辈,而不属于那些胸有才华的狂浪之徒。

杜审言为什么被贬,两唐书和《唐才子传》均无记载,似乎成了一桩糊涂案。

史料无载,但是我们可以猜,可以通过一些蛛丝马迹进行合理的推理和猜想。当时,杜审言的好友陈子昂在送别他辞京时,写下一篇《送吉州杜司户审言序》,说杜审言英才焕发,独步诗坛,名重天下,三十年来,秉持着独特自我的不羁性格,超然物外,其绝唱之音,人皆寡和。

从陈子昂一语之间可以窥视,杜审言的确是一个是个性格怪僻,放浪不羁的高才之人。

接着陈子昂又说道:“群公爱祢衡之俊,留在京师;天子以桓谭之非,谪居外郡。”

此话信息量十足,只要破解了祢衡和桓谭的典故,即可知晓杜审言被贬官的根源所在。

遥想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英才辈出。三曹七子,犹如星汉灿烂。可当那个自称得了癫狂病的祢衡出道时,在他眼里,三曹七子不过尔尔。不要说三曹七子,就是天下英雄,也不入他法眼。尽管他唯独对孔融和杨修稍为友善,但称呼起来也是极不敬重,直接将孔融称为大儿孔文举,将杨修称为小儿杨德祖。

果然是得了狂症。

后来,经孔融多次向曹操推荐,祢衡终于答应前去见面。不料,见面这天,祢衡姗姗来迟就罢了,竟然提着三尺木棒,就在曹营外大骂曹操。曹操听得一怒,对孔融说道:“这小我要杀他如同鼠雀,但是此人素有虚名,杀他污我声名,说我不能容人,那还了得?不如把他送给刘表得了。”

曹操就派人将他送给了荆州的刘表,祢衡跟刘表好了一段时间,但久而久之刘表还是经受不了他的傲慢无礼,又将他送给黄祖。黄祖也跟他好了一段,可也受不了这小子的狂妄放浪,一气之下就将他杀了,后来后悔想救,却已经来不及了。

桓谭,东汉著名的经学家。此人博学多才,好读《五经》,却性格乖张,喜抨时俗,向来受人排斥。后来,经人推荐,被光武帝刘秀任命为议郎给事中。桓谭多次上疏陈事,都不被光武帝采纳,非但如此,光武帝反而对这家伙极不喜欢。

因为,桓谭喜欢经典,而光武帝喜欢谶书。

有一天,光武帝召来桓谭议事,问道:“我想以谶记决定事情,怎么样?”

桓谭沉默良久,才说道:“臣不读谶记!”

光武帝问为什么?桓谭却一本正经地答道:“因为谶记不是经典。”

光武帝一听,怒声斥道:“桓谭你敢诽谤圣人,无法无天,拿下斩首。”

要知道,光武帝登基上位,靠的就是谶记。谶记让他得了天下,现在桓谭竟然顶撞他说这不是经典,那不亚于否认光武帝是一个来路不明的家伙么?

难怪刘秀火大。

桓谭见光武帝要斩他,吓得连忙叩首认错。但是刘秀怒气难平,还是将他贬出长安任六安郡丞。离京后,桓谭郁郁不乐,病死于路上,时年七十多。

综上所述,祢衡和桓谭都一样的性格:个性张扬,不与流俗合群,都活得极度自我,特立独行,不谄媚圣主还罢,竟然还当面顶撞,不得恩宠,所以下场都极为凄凉。

而陈子昂通过这两个典故是想告诉我们,杜审言被贬出京,可能就是犯了跟祢衡及桓谭等人的错,顶撞了武则天才被落得个如此不堪的下场。

当时,武则天为加强她的法统地位,亦像光武帝刘秀学习,搜尽天下祥瑞及谶书。凡是能够说明他是天之神授的君主,或者是什么救世主降生拯救百姓的,通通都得重赏,轻则赐钱,重则封官。而凭杜审言三十年来与世不合之狂傲性格,眼看这一切荒谬之事犹如容不下半点沙粒,能不奋然起身上疏陈事?

不管是什么事,杜审言被贬出京,肯定是严重地刺激了武则天。

要知道,当时文章四友的李峤、苏味道、崔融,甚至是陈子昂等数十人都在朝中做官,个个官职不小,竟然连这个免于贬官之罪的忙都帮不上,那应该是犯了大忌。

杜审言官职是小,但文场名气很大,所以他离京时的宴会搞得很是排场,总共来了四十五个人,文章四友当中的其他三人,陈子昂等也来了。唯有一样工于律诗的宋之问因为卧病在床,不能前来送行,于是赠诗一首。

送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宋之问对杜审言的哀伤鸣之情无不流于诗中。

此情此刻,赠别宴会之上,杜审言挟琴起舞,昂首高歌。歌曰:“哀皓首而未遇,恐青春之蹉跎。且欲携幽兰,结芳桂,饮石泉以节味,咏商山以卒岁。返耕饵术,吾将老焉。”

杜审言以歌明志:年岁渐老,青春不再,人生失意,唯有退而求其次,与世绝游,于山泉之间,与幽兰与芳杜结伴,耕田炼丹,以此终老。

歌罢,众莫无戚戚。

天命之年遭此一劫,此去吉州,犹如当年贾谊落魄长沙,何日来归,天知道?

谁也不曾料,贬官不过是第一难,更大的风暴还在等着杜审言。

第二年,即圣历二年(699),杜审言如期来到了吉州赴职。

此去路遥,仍需陪伴。杜审言生子四人,长子杜闲,次子杜并。时杜并年十六,陪伴父亲远行。

初唐时期,酷吏横行,从大唐洛阳到边地小县,似乎都流行整人的风气。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任益州新都县尉时,因为不屑与同僚为伍,结果被整入狱;后来王勃又犯同样的错,任虢州参军时亦与同僚不和,被人设计入狱。杜审言性格比前两人更加桀骜,犹如弥衡灵魂附体,他能躲过这一劫么?

很快的,消息传来了,杜审言与当地同僚不搭,被司马周季重与员外司户郭若讷等人一起设计构陷弄到监狱里去了。

吉州距离洛阳,山遥水长,音讯相隔。时十六岁的杜并昂首北望,自知救父无望,他想了想,做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决定。

一天,周季重举行宴会,杜并不请自来,出现在宴会之中。

当时,没有人把这个十六岁果断刚烈的少年放在心里。

等到宴会酒意渐浓,杜并突然从怀里掏出利刃直刺周季重。周季重当即中刀,轰然倒下。

而在一片混乱中,杜并亦被对方的人加害。

周季重临死之前,十分后悔地说道:“我不知道杜审言有孝子如此,郭若讷误我也!”

父刚子烈,古来亦然。而杜审言万万没有想到,他的刚硬乖戾竟然让次子来埋单,这真是莫大的悲哀。

经此一难,杜审言被放出狱,但是被免官了。他只有忍痛车载杜并寒尸回洛阳埋葬。

回到洛阳后,此事传开,惊动神都。在杜并的葬礼上,杜审言的诸位高官朋友,纷纷为杜并写传立志,尔后,杜并亦以其年少壮烈救父之行为,被载入了《大唐新语.孝行》。

杜审言父子事迹很快传进了宫里,惊动了武则天,她决定召见杜审言。

武则天之前贬斥杜审言出京,为什么还要召见?此中意味,让人深思。

大唐自李世民赏识文士成立文学馆收纳十八学士以后,大唐皇族无论是皇帝或者皇子,无不对天下文士极其笼络之意。武则天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初唐四杰却被武则天一一排斥在外主要是他们投选的皇子都是武则天必须要铲除的政治对手。尔后,文章四友中的李峤、苏味道、崔融都主动投归拥护武则天,结果吃香喝辣,官爵高升。

唯有杜审言,桀骜不顺,天马行空,冲撞武则天,才酿成如此凄凉下场。然而经历此次贬官出城,痛失爱子,他似乎准备妥协了。

双方见面,彼此都非常客气。武则天对杜审言个性及才华颇为惊异,杜审言亦对武则天能容人之量颇感意外。

既然都和解了,武则天准备重新启用杜审言,加封新职。她问杜审言:“卿欢喜否?”

杜审言如得了糖的孩子,高兴得当即蹈舞谢恩。

武则天又命之作《欢喜诗》,拜他为著作佐郎。就此,杜审言正式归附武则天,被划为武则天文士圈子成员之一。

这一年,杜审言五十七岁,面对险恶宦海,老顽童终究皮不起来了。

4 、再次遭贬,傲然谢世

神龙元年(705),武则天八十二岁,病情加重。

此时,大唐皇城内有人趁武则天生命垂危不能理政之际,准备发动一场宫变。以宰臣张柬之为首效忠于太子李显的文官,联合羽林兵迎太子进入玄武门,并迅速诛杀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及张昌宗兄弟,然后逼迫武则天让位于太子李显,史称“神龙政变”。

武则天倒台,其之前笼络培植的文士集团都被张柬之纳入打击范围,于是文章四友之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还有宋之问和沈佺期等人,全部被贬斥出京。

杜审言被流配峰州。

峰州,秦属象郡,汉属交趾郡,位于如今的越南河内西北,距离长安七千七百一十里。

多半生都在跟武则天抬讧,好不容易妥协,才过三年就被牵连清洗,这何尝不是讽刺?

只身南下时,杜审言经过湘江,无不感慨悲哀。

汉文帝之时,贾谊才高见妒被排斥出京,流落长沙。于湘江边上,贾谊想起了屈原,一样的怀才不遇一样的落魄不堪。而如今,杜审言独立湘江,又怎么不想起失志的屈原和贾谊?

湘江已载不动千古高士之忧愁,面对悠悠江水,杜审言悲吟低唱,一首《渡湘江》横绝而出:“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春日迟迟,园林风光正好,正是出游好时光。然而今日南窜,想起当初,犹如梦幻,无不悲凉。春日与花鸟,盛景载边愁,我这个京国之人南窜而下,远望湘江北去,所谓故国之愁,命运之哀,唯有独怜。

所谓绝佳之句,都是诗人于困顿之中孕育呕吐出来的沾满着鲜血的珍珠。《渡湘江》一诗既出,又成为杜审言诗歌生涯中的一顶皇冠。

明朝著名学者兼文艺评论家胡应麟于《诗薮.内编》里这样说道:“初、盛间五言古,陈子昂为冠;七言短古、五言绝,王勃为冠;长歌,骆宾王为冠;五言律,杜审言为冠;七言律,沈佺期为冠;排律,宋之问为冠……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第一。

如果说,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取得了五言律第一名,那么他的七绝呢?

胡应麟在《诗薮•内编》这样说道:“(初唐七绝)初变梁、陈,音律未谐,韵度尚乏。惟杜审言《渡湘江》、《赠苏绾》二首,结皆作对,而工致天然,风味可掬。”

胡应麟没有给杜审言的七绝排名,但可看出,初唐七绝,无人超出杜审言。

而明末清初的学者唐汝询在《汇编唐诗十集》毫不吝啬地说道:“(《渡湘江》),初唐七绝之冠。”

杜审言一生仕途坎坷,换来的却是诗家之绝唱,此中悲酸,谁能体味?

杜审言等文章四友被贬出京后,扶持唐中宗李显上位有功的张柬之乘胜出击,准备将武则天集团中最富有政治斗争经验的武三思清除出局。奈何张柬之功夫不如人,竟然被武三思倒打穷追,张柬之等人先是被贬岭外,后又被武三思派人追杀。至此,大唐政局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曾因张易之及张昌宗兄弟牵连的文章四友等人被大赦,再次被诏回。

杜审言遇赦北归时,是神龙三年的春天。

峰州三年,他无时不思归故乡京国。于是先吟“故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然后又咏“心是伤归望,春归异往年。”

年年春日,年年思归,终于迎来了一个雾气消散,寒去暖来的真正春天。

北归后,杜审言被授于国子监主簿,从七品下。

劫后余生,貌似惊喜,其实悲哀。京城上下,物是人非,文章四友年纪最小的崔融,却已得病去世。

三年后,杜审言加修文馆直学士。此时,六十四岁的杜审言身患重病,已如风中残烛,摇摇欲灭。

活了一大把年纪,经受不少世事,然而人生弥留之际,杜审言似乎并没有矫正他的刚傲耿直的性格。时宋之问等人前来探病时,问他临走前还有什么可说的,杜审言听之,叹然说道:“我此生深受造化小儿折腾,还有什么可说的?但是我活着的时候,长期把你们压在底下,如今我要走了,遗憾的是没有人可代替我了。”

关于杜审言的这段故事,野史正史皆见,有人认为是后人编造的,有人认为此话很符合他性格未必不真。

斯人已去,真假已不重要。初唐诗坛江湖,我来过,五律七绝,两项第一。我无憾于这江湖,生时骄傲,死时傲骄,仅此,还不够么?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21日 星期二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杜审言生平简介(杜审言的故事有)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93184.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