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粽子有哪些故事(关于粽子的故事有什么)

2023-03-19 12:10:01 技术常识4 奇思妙想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3290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9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金羊网评:品读“故事里的中国”,体味粽子里的家国情怀,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粽子的故事有什么1

又闻端午粽飘香,“故事里的中国”故事多。再有几天的时间,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即将到来。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抚今追昔,体悟端午文化,让我们感怀不已,不由地想到了爱国诗人屈原。千百年来,屈原精神感召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厚植家国情怀,接续奋斗。端午节文化尽管各地表现形式不一,但是始终有一根主线贯穿着,那就是爱国情怀。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比如我们的邻国日本端午节那天,会特制具有日本特色的粽子和柏饼;自古以来朝鲜半岛的人民认为端午节应该是一个祭天的庆典,所以韩国人把“端午”称作“上日”,大家会在祭祀活动中祈求粮食丰收、人民安乐;在新加坡的华人每年在端午节到来之际,人们会吃粽子,还会进行龙舟比赛;越南人民过端午节的时候,也会有吃粽子的习俗。端午文化源远流长,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探寻真理,追求国家进步应成为每个公民的社会遵循。“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原《离骚》中的句子。《离骚》是一首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它作于屈原放逐江南之时,是诗人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近代以来,无数知识分子忧国忧民“上下求索”,在不断地追求真理,探寻振兴中华之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胜利后,鼓舞着年轻知识分子救国救民,革命先驱李大钊,我党杰出创始人陈独秀、毛泽东等,在不断地追求着社会进步,并成立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成为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新纪元。爱国是进步知识分子的显著特征,爱国者眼界高阔,格局远大,爱国受人尊敬,爱国者向来为人们所称道。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品读端午家国情怀,向英雄们致敬。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着爱国的光荣传统,千百年来,屈原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之一,感召着人们奋勇杀敌。从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家庭爱国教育的优良传统,被传为美谈;从爱国诗人辛弃疾的“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中人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奋勇杀敌的壮士情怀;从八女投江、杨靖宇的饥肠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不甘外侮的民族血性…..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一个小粽子,蕴含大情怀。千百年来,屈原精神成为流淌在中华儿女身体里的血液,她感召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报国杀敌,忘我牺牲,感天地,泣鬼神。如今的中国不再积贫积弱,山河破碎,而是日益强大。中国人民从来不惹事,但是也从来不怕事,敌对势力若胆敢犯我,必将有来无回,这就是我们的民族血性。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淬炼家国情怀,振兴中华从我做起,将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志。我们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启航。征途漫漫,唯有奋斗,我们别无选择。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前进道路并非坦途,但是勇往直前是中华民族的秉性,我们从来不畏惧困难和牺牲。青年人志存高远,理想远大,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奋进新征程,建功薪时代,做堪当大任的新一代。以一种只争朝夕的精神,发奋努力,刻苦学习,不负青春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用劳动创造世界,用汗水成就未来,向党和人民交上圆满的“青春答卷”。

神州辽阔“粽”是情,家国情怀蕴其中。品读“故事里的中国”,体味粽子里的家国情怀。纪念屈原,我们就要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像他那样,心忧天下事,心里装百姓,以江山社稷为重,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仁人志士;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习屈原,就要从我做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干好眼前的每一份工作,不负时代重托。端午节,爱国主义教育的契机。让我们戮力同心,笃行不怠,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英勇奋斗!(金羊网 文/李红军)

来源: 金羊网

关于粽子的故事有什么2

今天正值粽叶飘香端午节,和大家说说一些关于粽子的故事。

在我们家乡,一年有两次包粽子习俗:一次是在端午节,一次是在过大年。

在端午节这天,如果你家不包粽子吃,会让人看不起。一是因为你家大人没手艺,不会包粽子,或者是你娶的老婆很懒,不会干活。

第二种说法,是你家太穷,买不起猪肉包粽子。

小时候,五月份我们就会上山采摘粽叶,专门挑一些又宽又长的粽叶;然后再去割一些山芒,用刀削成一条条包粽子的带子。然后捆绑成一扎扎,挂在外边的竹竿晒干,等五月初五包粽子用。

快到端午节前一天,就把五花肉切好腌制,粽子和捆带煲好,装入篮子拿到河里,压一个大石头浸泡几个钟,再来一片片洗干净,一般这些活都是家中女孩来做。

沥干水后的粽叶,拿回家,父母己把粽米淘好,配料准备妥当,只等粽叶到就开始包了。

一般家中的大孩子,都会帮父母包粽子,小的孩子可以到处玩乐。

我是大女儿,家里做啥一定要帮手,也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就学会了包粽子。

我家粽子的配料与别家不同,有眉豆红豆绿豆,前一天浸泡好;花生,芝麻,炒熟;陈皮切碎和胡椒粉一起拌入猪肉中一起腌;蒜白切条,包时加入粽子里增香。

加入的陈皮是因为粽米难消化,陈皮有化食消积的作用。

记得有一年端午节,我给三条粽子让一个朋友拿回家,她老公嫌弃我的粽子难看,谁知道吃完一条后,忍不住嘴又吃第二条,然后问他老婆说:还有没有,太好吃了,连吃两条都不够喉,留一条给儿子吃。害我朋友自己都没得吃。

到下一年的端午节,她给我三十元,让我包十条给她,让他们家人解馋。

当然这点钱,根本就不够成本,看在处得很好的份上,一次半次倒无所谓。

有次回娘家过年,坐了六七个钟头的车回去,屁股都没坐稳,就看见老妈在洗三十斤糯米,老爸在切猪肉,妹妹正在洗粽叶,说要包粽子。

我妹说,如果我不回来,她肯定不包,现在大姐回家了,我妈就放胆洗三十斤米,等我包,准备分一半给我哥家。

其实让我包粽子我没意见,但总不能洗三十斤糯米吧,两大桶哦!还说要分一半给我哥家,更让我特气愤。

老爸老妈生病,他们从来不出钱,我哥会去医院看看拍拍照就走,我嫂子却从不露脸,我爸妈还屁颠屁颠的讨好他们,有好吃好喝的,都想分点给他们吃。

真的,我哥结婚之后,我从没在他们住过一晚,每次回娘家,每年包粽子老妈都要拿二十几条去他家,让他们解馋。我嫂子吗,就是人家说的懒婆娘,又孤寒又不孝顺,也不知道我哥稀罕她啥?

我一个远嫁女,回家屁股没坐热,还得包粽子给他们吃,越想越气愤,一边包一边说我父母。

我妈看到这样,也不好意思了,那你说分多少条给他们就给多少吧,其余的留下一部分你带回家,一份过年吃。

这次包粽子,三个人,我是主力军,从头包到尾的,我妹和我妈偶尔过年包十来条就去做饭。反正我整整包了三个多钟头,累得腰都要断,整到我都怕了,几年没敢回娘家。

关于粽子的故事有什么3

作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作为端午节最终重要的节日食物—粽子,也早就成为了端午文化最重要的象征和节日符号。但是关于粽子的来源,我们从小所熟知的都是楚地百姓为了祭奠投汨罗身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最早记载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续齐偕记》: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到了后来,又有一说是屈原投江以后,楚地百姓为了防止鱼虾螃蟹食用屈原的尸身,于是纷纷用菰叶裹着黏米,捆绑好投入江中,以喂鱼食。这样吃饱了的鱼虾螃蟹自然就不会再去食用屈原的尸身,表达了百姓对这位楚国英烈的爱戴。

关于粽子起源的这个传说,虽然饱含了百姓对于屈原深深感激之情,但是很显然这是附会说,并不是历史真相。因为早在屈原出生前三百年,百越地区就已经有了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角黍,和现代粽子已经极其接近)或者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筒粽)投入江中的习俗,那么问题来了,粽子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关于粽子最早的文字记载,始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有:

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四仲为方伯。

虽然关于粽子最早的记载是在西晋时期,但是它却远比我们想象中所产生的时间久。首先这里的"角黍",正是我们所说的粽子,《集韵送韵》里有"糉,角黍也。或作粽。"其中角是关于粽子的形状,黍就是小米,即我们现在的糯米,可见古代最早的时候粽子做法和现在差别就不大。只是和现在裹粽子绝大多数都是用箬竹叶不同,《说文解字》里有"芦叶裹米"和《风土记》里"菰叶裹黍米"两种说法,也就说古人的粽子绝大多数还是用芦叶和茭白叶(菰叶)。

既然说到了这里,那我们不妨做个猜测,粽子最早出现的作用会不会是军需呢?众所周知,正所谓"军队未动,粮草先行"。粮草是军队可以持久作战的重中之重,如此自然对军需的要求也变高了,不仅要便于携带运输,同时也要比普通食物更方便食用和蕴藏,这些条件实际上粽子都可以满足,自然成为了军需粮草的上上之选。

不过在目前的文献中并未找到直接记载粽子作为军需粮草的作用,只是《礼记·月令》中有,"季夏之月,命泽人纳材苇"的记载。可以确定的是芦叶在当时确实是用来当做军需粮草的,可芦叶又不能直接食用,哪怕是作为药材也不需要太大的量,而芦叶直到现在都有用来裹粽子,所以把粽子当做军需也不失一个非常有力的推测了。

除了军需以外,一个更为确定的是粽子最早是用来祭祀的。在中国上古传说中,有一神兽叫做"獬豸",头上独角,能辩是非曲直,所以又叫做独角兽。再加上早期社会,拥有角的大型蹄类动物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畜力,比如牛、羊等,这逐渐形成了一种另类的崇拜,那就是对"角"的崇拜。

而祭祀,是中华文化中最为普遍以及最为重要的一项宗教活动,人们或是祈祷风调雨顺,或是祈祷无灾无病。即是祭祀,最不可或缺的便是贡品。大约是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左右,有人们开始模仿动物角的形状用菰叶制作角黍,这便是粽子最早的由来,在东晋范汪的《祠制》中,就明确人们有在仲夏用角黍祭祖的风俗。

所以到这里,粽子的起源基本就解决了,那就是祭祀或者军需。既然如此,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到后来粽子又变成了纪念屈原的了呢。

这实际牵涉到当时楚地的一个神话传说。说是在汉建武年间某个五月五日的这天,当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正往汨罗江丢麦面坨的时候。西南方忽然飘来一阵香风,一位都戴切云高冠,身佩美玉,腰挎长剑的老者出现在众人面前。老百姓们一看,这不是屈原么?于是纷纷行礼。屈原告诉众人,自己现在已经是"河伯"了,掌管楚地江河。

众人又问屈原,"我们每年向您祭祀的粗粮还顺利么?"屈原回答道,"你们的心意善良,可惜东西多被鱼虾吃了。"众人听完愤愤不平,于是说,"那就把江中的鱼虾全部捕完就可以了"。屈原连忙制止说,"不可以,你们这样子那鱼虾的生命怎么办呢?"正当众人左右为难,无可奈何的时候,屈原说,"可以用粽叶裹饭,做成尖角状态,鱼虾误认为是菱角就不会吃了,然后系上五色丝,可以镇住蛟龙不再作恶,保江河平静"。说罢,屈原随即飘然而去。

这则故事记载在吴钧《续齐偕记》中,正是最早记载粽子来源于纪念屈原的说法。只是吴钧万万没有想到,自己附会风俗所编撰的故事,后世居然会把"屈原变河伯现身传授五色丝粽子"这段掐掉,直接是老百姓为了不让鱼虾食用屈原身体而制作粽子。在现如今的长江中下游,本身就有用五色丝邦粽子,丢河里祭祀镇蛟龙的风俗,与之一起的便是赛龙舟活动。

实际上关于这段,我们稍微想下也能明白。屈原身前位居高位,虽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奠基人,但其身份和普通人还是相差甚远,在那个老百姓都不读书的时代,普通人对屈原是没有多少概念的。屈原的声望只是士大夫阶层推崇而已,所以根本不可能出现老百姓为了纪念屈原去包粽子的情况。

直到吴钧在《续齐偕记》中完成了这个民间传说,讲"角崇拜"、"祭祀活动"、"河伯崇拜"、"龙舟文化"等等结合在一起,最终"发明"出粽子屈原起源说,此后逐被民间接受。于是便有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那个故事。

不过退一万步来说,除了大型的官方祭祀屈原活动,现在民间裹粽子多数并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保留下来更多是端午祭祖的风俗。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9日 星期日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粽子有哪些故事(关于粽子的故事有什么)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91637.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