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奥地利的故事有哪些名字(奥地利的故事有哪些)

2023-03-18 05:10:01 技术常识4 建议收藏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6039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6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读书|俾斯麦的神化时刻,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文汇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奥地利的故事有哪些1

《时间与权力》

[澳]克里斯托弗·克拉克 著

吴雪映 刘松显 彭韵筑译

王涛译校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从在“三十年战争”的炮火中饱受摧残,到第三帝国时期企图掌控世界,德国在不同统治者治下走出了一条逶迤曲折的道路。我们不禁追问:德国乃至世界的政治决策者们,是如何理解和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又是在何种理念的引领下做出决策,从而决定国家命运,影响世界的发展进程的?

为解答这一意义非凡的问题,德国史专家克里斯托弗·克拉克匠心独运,抓取“时间意识”这一富有哲学意义的切口,以四位德国历史的塑造者,即大选侯弗里德里希·威廉、弗里德里希二世、俾斯麦和希特勒作为研究样本,对“掌权者的权力与其时间意识的关系”这一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解读。

这一切口细长而深邃,不仅能让我们洞悉德国历史复杂而恢宏的另一面,也为我们了解当下世界大国的对内政策和对外博弈提供了全新的观察视角。

>>内文选读

在让-莱昂·热罗姆于1859-1867年创作的油画《恺撒之死》中,古罗马的元老院变成了犯罪现场。翻倒的椅子见证了刚刚发生的一场斗争。一具尸体躺在前景中,覆盖着白色织物。在中间的位置,穿长袍的人走出了房间;所有人都举起了剑,除了最后一个(布鲁图斯?),此人尚未举剑,但想必很快就会。远处的背景是一道通向日光和广场的拱门。从被谋杀的恺撒到即将离去的议员以及充满阳光的拱门之间的目光的短暂旅程,也是一段通向未来的旅程:这一重大事件的消息将从会议厅传到广场,进入公众的视野,最终与罗马的历史融合在一起。热罗姆的这幅画描绘了一个叙事密集的场景,散布着刚刚发生的事情的线索,以及对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情的暗示,仿佛画家试图将更多的时间压缩进画面中,而不是一个静态的二维平面图在逻辑上能够容纳的时间长度。《恺撒之死》是典型的“情节画”,在19世纪40-80年代欧洲学院派的画廊展览中越来越占主导地位,正如尼娜·吕布伦认为的那样,历史画和风俗画的传统融合产生了饱含某个特定时刻的图像。

让-莱昂·热罗姆,《恺撒之死》(1867)来源:巴尔的摩沃尔特艺术博物馆

国际象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瞬间之时来衡量,每一个瞬间都有一系列新的、不可预见的机会和威胁。游戏是历时性的,但它也在力量的平衡被暂时冻结的时刻发生演变,在这样的时刻中,必须对下一步做出决定。俾斯麦的政治理念也是如此——如果政治才能意味着要处理各种力量之间的关系,而这些力量的相对实力和相互关系是不断变化的,那么是否成功就取决于能否在特定的时刻采取行动,比如当前的情势(无论多么短暂)恰好有利于一个特定的行动方案。“抉择时刻”和“决定性时刻”(两者并不完全相同)是构成俾斯麦政治自我叙述的连接点。俾斯麦在1850年秋天问一位政治伙伴,如果人们不能确定在“决定性时刻”君主的支持是否会到来,那么为建立普鲁士主导的德意志邦联而寻求与奥地利进行军事对决有什么意义呢?他在1873年5月对威廉一世说,应该推迟向帝国议会提交新的新闻法,“直到德国刑法典的统一为起诉和谴责新闻界应受惩罚的行为创造了一致的基础时刻”。在1878年夏天给巴伐利亚国王的一封信中,俾斯麦承认,如果新的议会不能支持反对社会民主党的措施,那么可能有必要考虑解散,“但我不认为今年秋天会出现做出这一决定的正确时机”。在关于德国的《王朝与族群》一章中,俾斯麦指出,他总能成功地赢得普鲁士君主(威廉一世)“从德意志角度对发展计划”的支持,因为“在决定性时刻”威廉一世总是倾向于国家事业。1870年11月,“在皇家头衔问题至关重要的时刻”,俾斯麦在回忆录中写道,正是他自己的花哨步法使巴伐利亚国王同意宣布“德意志皇帝”的计划。在这种情况下,机会之窗是如此之窄,以至俾斯麦用“脆弱的纸张和不好用的墨水”在餐桌上潦草地写下了这封决定性的信,并以最快的速度亲手将其从战火连绵的法国送到巴伐利亚国王面前,后者当时因牙痛而在旧天鹅堡卧床不起。这里的意义在于,即使是最轻微的延迟也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当然,政治决策的时机被造成某些限制和机会的情况打断的想法并不新鲜。大选侯曾恳求他的庄园给钱,他提到了“当前形势”的紧迫性。不同的是,在俾斯麦的时代,时事形势似乎既更难解读,也变化更快,以至干预、选择和决定的压力成为一种生存条件。

俾斯麦以这种方式构建了自己的叙事风格和自我理解,阐述了一种属于经验和解释学范畴的对时代的感知,以“时刻”的支配地位为标志。历史学家德罗伊森在1851年指出,1848年的革命与此有关:通过释放大众作为公共生活中不可预测的因素,革命给欧洲政治带来了一种无法逃避的“对当下的恐惧”。19世纪中期电报带来的信息革命非但没有废除时间(像有些人声称的那样),反而为越来越小的时间单位带来了越来越大的价值,尤其是在股票交易所这样的市场环境中,获取信息的速度可能会带来商业优势。休·泽姆卡认为,在19世纪,工业和时钟的时间对生活所有领域的渗透“为过度感知时刻创造了条件”,这一时刻具备了挖掘隐藏意义来源的窗口的高度解释功能。乌尔里希·劳夫将时刻的扩散(巧合、创造、洞察、决策、启示等)视为现代时间意识的特征。

对俾斯麦的文本进行文学分析不在本研究的范围之内,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一生最亲密的朋友约翰·洛思罗普·莫特利所著的《尼德兰联省共和国史》(1860)是一部充满了决定、危险、机会、命运和启示的书。俾斯麦很熟悉这部作品,莫特利在每一章都把主人公的行为置于独特的时间范围内。其效果是提高了对每一个历史情况的偶然性、机会的时间有限性、威胁的突然性,以及往往对主角隐藏的、揭示事件真正含义的同时性的认识。当然是莫特利能够看到和理解这些时刻,而不是故事中的演员——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只是历史学家杰出的诠释能力的产物。

这是俾斯麦同样向往的崇高立场。俾斯麦于1850年12月3日在普鲁士议会的讲话中,为普鲁士放弃(由普鲁士主导的)埃尔富特联盟并接受在奥地利领导下复兴德意志邦联的决定进行了辩护,该决定仅于4天前在《奥尔米茨条约》中提出。俾斯麦拒绝了那些民族主义议员的论点,后者谴责奥尔米茨是普鲁士的耻辱。他认为,在如此重大的问题上,普鲁士政府的决策不应该被公众情绪所左右,而应该基于对某一特定和偶然时刻的威胁和紧急情况做出冷静而准确的评估。“在这个如果我们全副武装赶往边境,邻国就将拿起武器反对我们的时刻……在这个(对普鲁士当局的)信任精神出现在那些通常唾弃它的人身上的时刻,在这个触及对外政策的每个问题……都事关战争与和平的时刻,为什么普鲁士要冒着诉诸战争的风险?”

俾斯麦的目的不是在立法机构赢得朋友(这篇演讲的效果恰恰相反),而是为了向宫廷推荐自己作为未来高级职位的候选人。有趣的是,俾斯麦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没有把自己为某一趋势或原则的倡导者,而是把自己为一个独特的、有能力解读这一历史时刻的行动的人。在1870年的战争中,他反对军事指挥把他排除在决策过程之外的努力,其核心思想也是同样的。他说,战争的成功不仅仅是在战场上的胜利。处理武装冲突的更大后果需要政治技巧:“毕竟,要判断何时是开始从战争向和平过渡的正确时机,必须了解欧洲局势,而这是军事指挥官通常不具备的知识。”

俾斯麦(资料图片)

我们可以将这个关键时刻、时间点和瞬间的名单大大扩展——如今,这些回忆录的数字版本和大量通信的存在,使得追踪它们变得非常容易。潜在的要点很简单,这些对决定性时刻的提及——全书多处可见——并不是一种写作风格或隐喻。它们将我们带到俾斯麦理解政治时间的核心。如果说国内外的政治意味着试图管理众多国内和国际变量之间的互动,而这些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断变化,那么随之而来的高级职位和权力理所当然地属于那些能够预见、解读和利用机遇并做出果断决定的人。

在一个政治生活展现为一系列具有决定性的关键时刻的精神世界里,推测反事实的情景是有意义的。在这些情景中,人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或者根本没得选择。例如,在讨论1848年事件的过程中,俾斯麦在回忆录中思考了如果普鲁士政府通过积极和无条件的行动成功地确保了德意志的统一,而不是等待19世纪60年代才会显现的机会,那么可能会发生什么。也许不出所料,他得出结论说,事情会与原本的发展轨迹一样。但有趣的是,1848年仍然是这种对历史叙事的推测性调整的支点。

在另一个有趣的段落中,俾斯麦通过假设根本错误来解释德意志统一的延迟,根本错误是亚里士多德逻辑中的一个术语,表示将一个错误的前提插入演绎推理过程,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即使这个过程在形式上是正确的。换句话说,俾斯麦梳理了普鲁士国家的历史,把它想象成一棵决策树,其中每一步都创造了一个新的分叉点,寻找最初的“错误转向”——这一探索对弗里德里希二世来说似乎毫无意义(当然,除了在战斗的情境中,他承认有一些高风险的决策时刻可能对决定结果至关重要),但对普芬多夫也一样,尽管他对当权者面临的选择情况很感兴趣,但他从未像俾斯麦那样在叙事中赋予“决定性时刻”以重要角色。俾斯麦(以典型的、自我夸大的、不合时宜的华丽修辞)表示,他自己和早先政治家之间的区别在于,他们没有(像自己一样)看到和理解历史可能性出现的时刻。

俾斯麦在职业生涯结束时,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视为一连串划时代的决定性时刻——与他分享过许多决定性时刻的年迈君主显然同意这一点。1887年9月23日,是俾斯麦被任命为“外长—首相”25周年,90岁的威廉一世在信中感谢俾斯麦将普鲁士提升到“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名望和荣誉的级别”,并补充道:“我向你们发出这封信,是为了纪念过去25年中我们必须讨论和执行如此多重要决定的这座建筑的景象——愿它们永远为普鲁士与德意志的荣誉和利益而回响。”历史在流淌,但也在决定性时刻被分割开来。决策树的起止特征和时间流的连续运动是理解同一个过程的两种方式,就像国际象棋的逻辑可以通过复盘下棋顺序显露出来,复盘可以凭借时间,也可以凭借设想棋局中可能不曾真实存在的假定时刻的“棋式”而实现。赫尔穆特·沃尔夫在区分俾斯麦历史思维中的“演化性”和“比较性”层面时,几乎抓住了这种紧张关系。演化性思路是累积的、异步的和隐喻的:例如,国家和运动随着时间积累属性,逐渐变成现在的样子;比较性的选项和可能性则在事物的同步发展中达到相互平衡。

当然,这两者只是名义上的分离,因为如果一切真的在以一定的速度发展,那么良好的决策不仅需要权衡不同的目标和指标,还需要在不同的时间框架内同时工作的能力。俾斯麦回忆了他在19世纪60年代初处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的曲折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他谈到了不同“行动层级”的问题,这些层级在今天被称为“优先级”,它们必须持续发挥作用,但它们的相对风险和收益是不断变化的。他对1870年危机的处理也是如此。当法国和普鲁士就西班牙空缺王位的候选资格发生争吵时,某种形式的德意志联盟出现在俾斯麦的愿望清单上,但这一进程的时机仍未确定。与法国的战争可能会受到欢迎,被视为加速解决德意志问题、走向统一的催化剂。但是面临来自巴黎的威胁而不宣战也是有用的,因为它们会提醒德意志南部各州岌岌可危的处境,因此需要在与普鲁士更密切的关系中寻求安全。俾斯麦也曾设想过一个长期的、完全没有战争的方案来解决普鲁士与德意志南部的关系问题。在他职业生涯的几乎每一个重要事业中,俾斯麦都以相对开放的心态参与竞争,不仅在方法和盟友关系上,而且在目标的顺序和时机上。

作者:克里斯托弗·克拉克

编辑:金久超

奥地利的故事有哪些2

“消失的女儿”

失踪24年的女儿,原来就在自己身边?

女儿18岁时突然离家出走,家人苦苦寻找24年无果,后来才知原来她就在家中地下。

养在一楼的狗会毫无征兆地焦躁狂吠,任何靠近地下室的租客都会被赶出去。

当地下室大门打开的那一刻,谜团终于被揭开,所有人不禁毛骨悚然。

那么,失踪24年的女儿都遭遇了什么?

她又是如何失踪的呢?

今天就为大家讲述发生奥地利的奇案,“消失24年的女儿”。

离家出走的伊丽莎白

事情要从奥地利小城阿姆施泰滕开始说起。

2008年,当地某医院收治了一位名叫克尔斯汀的女病人,年仅19岁却身患多种疾病,除了肺部和肾脏病症严重,严重的营养不良,皮肤过于苍白,牙齿几乎掉光,还患有古怪的基因病。任何人看到这样的少女,都会感到心疼。

为了具体分析病情,医生试着查询了她过往的病例,却惊讶地发现,克尔斯汀完全没有就诊记录,甚至连出生记录和社保号都没有,简直查无此人。真的有人出生19年,却没在世界上留下一丝存在的痕迹吗?

图:约瑟夫·弗里茨

医生立刻找到带她来看病的外公,约瑟夫·弗里茨,结果发现此人态度非常奇怪,明明待人傲慢,却又显得十分紧张,拒绝回答任何问题,只是催促医生不要浪费时间,赶紧给孩子看病。

这对古怪的外公与外孙女,引起了医生们的警觉。在他们报警后,警方很快赶来与约瑟夫进行沟通。而约瑟夫则拿出早就准备好的一张纸,声称这是他离家出走24年的女儿伊丽莎白所写。

警方一头雾水地接过纸张一看,只见伊丽莎白在上面写道克尔斯汀是她的女儿,而她现在不想回家,也不方便出面,所以才会拜托父亲约瑟夫代替自己,带外孙女去看病。

但这张字条并没有打消警方的疑虑,因为他们发现,伊丽莎白在过去24年间同样没有就诊记录,仿佛凭空消失了24年,要是说她遇害了,警方都会相信。

难道她生孩子时也没去医院吗?

疑惑的警方便将她的失踪讯息放在了网上,希望能找到这位母亲。随着媒体的跟踪报道,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此事,约瑟夫也在一周后带着据说失踪的女儿来到了医院。

医生看到伊丽莎白后非常吃惊,这个只有42岁的女人看起来都快60岁了,她看到陌生人后显得畏畏缩缩,似乎在恐惧什么,非常古怪。医生以需要单独沟通为由,将伊丽莎白从约瑟夫面前带走,来到了警方面前。

在警方的安抚下,伊丽莎白心防渐渐打开,她开始不停地流眼泪,并告诉警方,她愿意说出所有实情,只求警方把她带走,她再也不想见到父亲了。随后,伊丽莎白便向警方讲述了一个让人头皮发麻的故事。

1956年,伊丽莎白的父亲结识了妻子玛丽,两人结婚后相继生下7个孩子,其中伊丽莎白排行老四。表面看起来,这个大家庭其乐融融,和谐又幸福,但只有家里人知道这是虚假的表象。

父亲约瑟夫在外时和蔼可亲,一回家就会换上另一副面孔,非常的强势,任何人都不能忤逆他,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几个孩子当着他的面都不敢大声说话。

唯有伊丽莎白不同,正值青春期的她非常叛逆,总跟父亲对着来,我行我素,像个酷女孩。约瑟夫为了管教女儿几乎不择手段,不许她与朋友来往,甚至擅自查看她的日记。

那时,伊丽莎白的确想要离家出走,而且成功了,她与一个同样家庭不幸的女孩一起,逃到了首都维也纳。只可惜她们很快就被警方找到,并送回了家中。

警方是出于好心,但他们却不清楚,自己这份好心竟让一个女孩就此深陷绝望的泥潭,长达24年。

地下牢笼

伊丽莎白成年那一年,家中发生了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她的父亲约瑟夫花5年设计并修建的地下室终于完成了。期间,伊丽莎白还被父亲叫去帮忙,却不清楚这是专门为她打造的牢笼。

1984年8月28日,母亲玛丽出门办事,父亲约瑟夫抓住机会,用麻药迷晕了伊丽莎白,并用镣铐将她囚禁在地下室。

该地下室的入口藏在架子后面,非常隐蔽,光是门板就重达300公斤,只有约瑟夫能打开门上的密码锁。地下室有两个卧室,还有厨房和厕所,里面的电器一应俱全,有电视还有冰箱洗衣机。

由于隔音效果很不错,人在里面大声嘶喊,外面人很难听到。伊丽莎白醒来后,曾经试着大声呼救,却没能获得任何回应。不久之后,约瑟夫走入地下室,却不是来救她的,反而粗暴的侵犯了她。

而这并不是约瑟夫第一次做这种事,伊丽莎白之所以如此叛逆,就是因为11岁的时候就遭到了侵犯。

被关进地下室后,伊丽莎白度日如年,每隔几天的夜晚约瑟夫都会来到这里,给她带些吃的喝的,然后用非常残暴的方式虐待她。据伊丽莎白回忆,这样的夜晚至少重复了3000次。如果她敢反抗,就会遭到更加可怕的惩罚。

伊丽莎白的其他家人,尤其她的母亲则疯狂地寻找她的踪迹。一个月后,约瑟夫强迫伊丽莎白写下一封字条,证明自己又一次离家出走,并要求母亲不要再找自己了。

母亲玛丽看到这张字条后非常伤心,但也无可奈何,毕竟她实在无法找到女儿的踪迹。玛丽怎么也想不到,她牵挂的女儿此时就在她脚下,日复一日地承受着残忍的虐待。

在被囚禁的24年间,伊丽莎白多次怀上身孕。而约瑟夫害怕事情败露,不肯带她去医院,而是买回了一本生育指南。伊丽莎白就在糟糕的地下室,独自生下7个孩子。

其中排行老五的男孩一出生,身体就患有严重疾病,但约瑟夫拒绝带孩子去看病。三天后,这个孩子就在伊丽莎白怀中咽气了。而约瑟夫无动于衷,将孩子的遗体带出去处理了。

剩下的六个孩子里,安静听话的三个就留在地下室,另外比较吵闹的三个就被带去地上,伪装成弃婴放在家门口,襁褓中附上伊丽莎白写下字条,声称自己无力抚养,所以才会将孩子带给父母。

然后,约瑟夫便以外孙的名义,抚养起自己的儿女。

恶魔在人间

被囚禁整整24年,被侵犯3000多次,被强迫生下7个孩子,伊丽莎白从18岁到42岁,一直生活在父亲约瑟夫亲手打造的牢笼之中,直到2008年。

图:被带回地面的孩子

这一年,伊丽莎白的长女克尔斯汀突发疾病,在伊丽莎白的哀求下,约瑟夫终于答应带克尔斯汀去医院看病。正是这个女儿,拯救了自己的母亲和弟弟妹妹。

医生发现在官方系统中,克尔斯汀查无此人,还患有严重的基因病,顿时对自称是孩子外祖父的约瑟夫产生了怀疑,并报了警,被囚禁整整24年的伊丽莎白,终于回到了地面,向警方讲述了这个可怕的故事。

饶是见多识广的老警察,也对她的遭遇感到头皮发麻,并迅速将她的父亲约瑟夫抓捕归案。经过调查,警方发现过去的24年间,约瑟夫的家人、朋友、租客,都曾或多或少地发现地下室存在秘密,但他们出于各种原因,都没有去深究。

养在一楼的狗会毫无征兆地焦躁狂吠,任何靠近地下室的租客都会被赶出去。有人怀疑,伊丽莎白的母亲早就知道了地下室的秘密,但畏惧丈夫的她选择了沉默。这也是为什么,伊丽莎白被解救后,立刻选择母亲断绝关系的原因。

图:母亲玛丽和被带回地面的孩子

只有42岁的伊丽莎白,却如同60多岁般苍老,与她一起被囚禁在地下室的三个孩子对外界感到陌生而恐惧,不得不与母亲一起在特殊医院里接受心理疏导。

而在确凿的证据面前,约瑟夫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约瑟夫声称,他的童年曾遭到母亲的虐待,这让他一直痛恨女性,还产生了巨大的控制欲。制服叛逆的女儿伊丽莎白,让约瑟夫获得了莫大的成就感,也让他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当约瑟夫被带去法院审理时,法警们不得不时刻跟在他身边进行保护,防止他被暴怒的市民打死。之后,约瑟夫被判处终身监禁,如今已经87岁的他,依然在狱中服刑。

俗话说,恶人自有恶人磨,约瑟夫入狱后,遭到了其他犯人的霸凌,下场很惨。

但他的下场在惨,也无法与伊丽莎白的痛苦相提并论。

伊丽莎白和她的儿女们则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来到全新的地方,开始了新的生活。她甚至找到了一个比她小23岁的人生伴侣,这个饱受摧残的可怜女人,终于获得了正常的爱与自由。

奥地利的故事有哪些3

霸道惯了的欧洲老爷太太们确实非常搞笑。

只因为匈牙利“亲俄”,就给匈牙利扣上一顶“混合型的选举独裁国家”的帽子。而匈牙利非常强硬的还击,“匈牙利的能源安全是匈牙利的红线,不能让老百姓用不上天然气。”欧盟宁可自己饿肚子,也要跟着美国去“制裁”俄罗斯,结果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

通常认为,在东欧国家中,与俄罗斯关系最近的,除了白俄罗斯,就是塞尔维亚。塞尔维亚和俄罗斯同样信奉东正教,匈牙利则主要信奉天主教,但信仰不同而国家关系好的例子非常多。

匈牙利介于奥地利、斯洛伐克、乌克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之间,面积9.3万平方公里,人口差不多一千万。

作为内陆国,匈牙利和俄罗斯并不接壤,何况中间还夹着一个乌克兰。从历史上,匈牙利对苏联的恨意,一点都不比波罗的海三国差。

和美国控制西欧一样,苏联在冷战时期牢牢控制着东欧国家,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作为自己与西方的战略缓冲。苏联对这些国家,要求他们必须以苏联为中心,服从于苏联的一切安排。换句话说,你们只管付出,你们能不能获利,不是你们应该考虑的。

苏联对匈牙利的绝对控制,对匈牙利人的伤害是非常大的,他们感觉自己成了亡国奴。

当苏联感觉到匈牙利有些不服管理后,1953年6月底,苏联把匈牙利管理层叫到了莫斯科,只谈换人的问题。随后,纳吉接管拉科西的职务,并要求全面“配合”苏联,发展重工业。至于民生,苏联并不考虑。

等到朱加施维利去世后,苏联对匈牙利的态度并没有出现根本性的好转。匈牙利北有捷克斯洛伐克,东南有罗马尼亚,这都是苏联势力范围。而匈牙利的西边是奥地利,算是传统的西方势力范围,西南还有一个不服从苏联的南斯拉夫,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匈牙利怎么说也是一个正式的国家,当然有权力考虑自己的民生。但苏联从灵魂上就瞧不起匈牙利,认为匈牙利只能当自己的边脚料。苏联的做事方式从来都是笨熊式的,不是打压就是强迫对方换人。面对匈牙利内部的不稳定,苏联把宝都押在了换人上,纳吉又被请出来出任要职。但这些从根本上都难以改变匈牙利内部对苏联的愤怒。

最终,影响深远的匈牙利事件于1956年10月23日夜爆发,苏军出兵匈牙利。苏联这么做,只能是火上烧油,引起匈牙利人更大的怒火。

苏联在几天后撤军,但没几天又把军队开进了匈牙利。苏联虽然通过强力控制住了匈牙利,也只是保住了盖子,怒火依然猛烈。这次流血的事件(死亡2700人),是匈牙利人心头的伤痛。

等苏联解体后,匈牙利自然就投入了西方的怀抱,1999年加入北约,2004年加入欧盟。但是,匈牙利在处理与俄罗斯关系的态度上比较理智,不像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那样的情绪化。匈牙利和俄罗斯的经贸往来很正常,匈牙利的石油和天然气由俄罗斯足量供应,而俄罗斯则购买来自匈牙利的食品和日用百货。

俄罗斯的广阔市场对作为小经济体的匈牙利来说非常重要,约有一半的药品出口俄罗斯,15%的食品销往俄罗斯。匈牙利要生存,片刻也离不开俄罗斯的能源。历史上的恩怨,并不是匈牙利忽视本国民生的借口。之所以出现匈牙利和其他东欧国家对俄罗斯态度的不同,只能说受美国影响的轻重而已。

匈牙利在对俄态度的理性,比如之前用过的一票否决,惹怒了欧盟。如果欧盟不拿匈牙利开刀,对其他东欧小国控制的力度就会减弱,就会影响到欧洲的对俄(以瓦解俄罗斯为目标)战略。

匈牙利夹在俄罗斯与西方之间,又没有土耳其那样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如何在两强之间跳舞,对匈牙利来说是个考验。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8日 星期六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奥地利的故事有哪些名字(奥地利的故事有哪些)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90801.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