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关于安妮的故事有哪些书(关于安妮的故事有哪些)

2023-03-17 08:22:02 技术常识4 专业回答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5275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4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从失足少女到诺奖女作家:安妮埃尔诺,一个「小镇做题家」的逆袭,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说故事先生小平叔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安妮的故事有哪些1

五十年前,她被社会视为放荡不知羞耻的堕胎女;

四十年前,她是被周围人打上“可怜可惜”的离婚女人;

三十年前,人们围绕她小三十岁的各色情人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而随着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名单揭开,82岁的她又成了这个世界最受关注的人,一个有思想、有远见的成功女人。

她就是安妮·埃尔诺,一个法国女作家。

诺奖写给安妮的颁奖语是:“以勇气和临床医生般的敏锐揭示了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

安妮所有的文字故事,都围绕自己的生活展开,记录一个普通女人“受压抑、不自由、不断探求自我”的一生。

那也是当代女性的群体记忆,每位女性都能在她的经历中找到共鸣。

被凝视的女人

1958年的法国,安妮18岁了,像其他少女一样,她无时无刻不受到来自社会的监视。

那个时代,好男孩对应的词是出色,好女孩对应的则是善良、宁静和灵活。

所有人都羞于谈性,性教育乏善可陈,没有什么比一位少女在性方面的荣誉更为重要的了,女人的性贞节等同于她在婚姻市场的价值。

如果女孩在嫁出去之前跟人睡了,除非男性市场上有一个败类,残废或者病人,谁都不会要她。

总之,未婚母亲和犯罪的男人处于同一鄙视链。

对于十七八岁的少女来说,越是禁忌的,越是好奇的。

身体的懵懂,男生的挑逗,图书馆里性解放的新思潮书籍,女孩间的小秘密,都让隐秘的性变成了色泽诱人的禁忌果。

安妮和其他女孩一样,在和男性调情的路上越走越远,在18岁那年,她意外怀孕了。

怀孕是一种只会传染女性的疾病,这种疾病会把她们毫无差别地变成家庭主妇。

在1985年法国废除反堕胎法案之前,一个意外怀孕的女孩,如果自己堕胎,法律就会把她关进社会的铁牢笼;如果选择生下孩子,男人的那颗精子就把她圈进了精神囹圄。

总之,女人的子宫不能自己做主。

安妮向外界求助时,遇到的却是一堆自私自保的男人:

一向宣称自己思想开放的男同学只想和她发生关系,嘴上说着帮忙男医生给她开了保胎药让她回去休息,往日甜言蜜语的男友将她冷在一旁,仿佛一切与自己无关……

这场灰色经历,对于安妮来说,最初欲望比羞愧更强烈,最后冷漠比疼痛更恐怖。

她只能清醒地自我分析,对于来自底层的她而言,如果不能去掉这个孩子,就不能继续上学,整个人生就完了。

“没有一个女人会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堕胎,或许有一天我会要一个孩子的,但绝不是以我的整个人生为代价,那样的话我会恨那个孩子一辈子……”

于是她尝试剧烈的运动,将细长的铁签伸进自己的身体,去黑诊所求取帮助,允许粗大的东西在自己的腹腔中乱捣……

发生这一切的时候,安妮只能像一只兔子一样,体验一个女性拥有一个子宫的不幸之痛:

兔子的一生就只有一件事,忍住痛不要叫。

当1973年343名法国女性分享自己隐秘的堕胎经历,要求废除堕胎法案的时候;

当2022年美国十几个州再次宣布禁止女性堕胎的时候,都有无数个安妮被贴上“堕落”的标签,手足无措,无声呐喊。

从前,现在,未来,在社会规则的铁拳下,能忍痛的兔子一直都在,也一直被忽视。

安妮最终是幸运的,她顺利考入了大学,背着曾经的阴影继续自己的人生,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谈了一场思想开放的灵魂恋爱。

学业是她逃避贫困的一种手段和斗争工具,被压抑的一切仿佛都在寻找一个发声的出口,于是,22岁的安妮在日记中写道:

“如果我在25岁时没有履行我要写一部小说的诺言,我就自杀。”

在当今的法国,女人如果愿意的话可以选择要孩子,只要她们愿意,不结婚也可以,而这些在六十年前是绝不可能的。

23岁的安妮没有任何要结婚或生孩子的欲望,她断言自己会成为一个不称职的母亲。

但整个社会的潜规则却是:家庭是避风的港湾,夫妇的社会地位高于一个单身男人,更高于一个单身女人。

如果婚姻是一条必走的路,她宁愿选择一个合适的伴侣,一个政治学同学,在父母看来是满意的中产阶级女婿,对自己来说,是个相处愉快的伴侣。

和他走进婚姻,是安妮在社会规则和父母的注视下,能做出的最好选择。

恰如波伏娃那句:女人并非生下来就是女人,而是逐渐长成了女人。

被冻住的女人

刚刚步入婚姻的安妮,也曾兴奋过,对那个小家庭的未来期待满满过。

他们第一次过圣诞节的时候,安妮推着小推车在超市里兴奋地搜寻年夜饭的材料,努力给生活增添一点趣味。

按照女性杂志的标准,在外表上安妮绝对属于把工作和生育协调一致,关注保持女性特征的小资产者妻子,她摆脱了原生家庭的贫困,通过婚姻,成功实现了阶级跃迁。

但只有安妮知道,自己依旧要为生计发愁:

她住在大城市的房子里,身后是二十年的沉重贷款,仅靠丈夫一个人的工资远远不够;

即便丈夫的原生家庭条件很好,公婆除了对自己的乡巴佬父母更加看不上之外,带不来任何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

而类似闲逛、看一场电影等微弱的愿望也随着婴儿的到来消失殆尽。

婚姻、职业、孩子,将安妮封闭在固定的几个场所里忙碌。

她列举出自己一天之内常去的地方:准备早餐,孩子们的衣服,要洗的内裤,午饭,购物,儿科医生、长子的柔道课和次子的陶艺课,邮局……

领工资的工作占了她醒着时间的三分之二,包括教育在内的家务占三分之一。

而关于她自己的事情,她甚至连读书的时间都没有,写作梦想更是遥遥无期。

这一切,被下班后的丈夫犀利点评:家里家外的时间分配是不平均的,一天之内去了商店两次,太没有效率了……

在那个小房子里,看不到那个曾经娶了她的男人,那个思想自由的大学生,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他变成了一个丈夫,一位父亲和一个极度自恋的大男子主义者。

婚姻真的可以改变一个男人,或者男人就是可以在婚前婚后,人前人后随意变脸。

安妮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时间被工作的日程表分割得越来越有规律;思想也被禁锢在微小斗室里,操心着一家人的三餐、衣物和疾病。

安妮好似一个被冰冻住的女人,家庭对她而言更多是一种疲惫的温馨,在自己身上,她仿佛看到了父母的影子:

他们常会因为付出辛苦而争吵,“我连上厕所的功夫都没有”“我连感冒也不得休息”,每日的抱怨成了家常便饭;

他们每周都会互相咒骂几句“笨蛋——疯子”“老坏蛋——老婊子”,一家人之间的交流除了吵嚷之外,没有别的方式……

不同的是,上一辈的咒骂往往会在第二天的相处或者一次后和解,仿佛一切狰狞的场面都是子女的幻想。

而这种杂乱的争吵,在安妮自己婚姻中发生的频率,比想象中多得多。

学历升高、物质条件变好,并没有提升婚姻的幸福感,只会让人更深切地体会到疲惫。

安妮常常想,那是幸福的样子吗?不,那只是婚姻的奴性。

母亲生育了5个孩子依旧郁郁寡欢,她脑海中没有记住任何幸福的画面。

家庭妇女的历史,似乎都要围绕男人而存在,当中没有她们任何好处。

“我对什么都没有概念了,我不再试图解释我的生活,甚至在这个年龄死去也是可以接受的。”

35岁的她回想起自己在22岁时写在日记中的梦想,开始在主妇和家庭之外进行思考,她想摆脱沉闷的生活循环,找到一个鲜活的自己。

与其指望男人和社会有所改变,不如自己开辟一条自己想走的路。

她已经准备好离婚的痛苦,准备过钱少了两倍的生活,准备不惜一切重新找到一种未来的希望。

在和丈夫决裂的过程中,曾经怀着期待买下的床品、家具,被分得明明白白,伴着律师的一声宣告,成了一种法律事实。

“我只有一次生命”

离婚后的安妮,卖掉和前夫一起购买的房子、家具,在物质上一无所有。

虽然一开始过得很拮据,但一种女人的、生来劣势的感觉慢慢消失,她再也不在乎是否要取悦于人了。

在生命中的45岁,安妮给人以一种有分寸的洒脱:她的前夫在远方,成年的儿子住在别处,她有一个情夫,生活无拘无束。

似乎婚姻只是一段插曲,物质和精神上的操心都离她远去了。

当安妮戒掉一切流行的道德词语,改用快乐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时:

她不再是一个养育者,购物的时候,不再需要小推车,一个小筐就够了。

她不再是一个妻子,不再是一个母亲,家务也轻松多了,想吃饭的时候,直接对着电视在膝盖上放一个托盘就完成了。

她是这个圈子的中心,从决定洗床单到预定度假的旅馆,没有她,这个圈子就没法运转。

只是在孩子们偶尔回家的时候,她会恢复往日的忙碌,更多时候,她可以尽善尽美地满足自己的欲望,除了工作之外,她可以读书,看电影,打电话,写情书和谈私情,毫无愧色。

她在浴室的镜子里观察自己的裸体,男性成为她生活的一抹剪影,她养成了在口袋里放一个避孕套的习惯,再也不想傍住一个男人。

可以体验一个俄罗斯男人的强烈的激情,可以和年轻小伙子清醒地享乐。

当58岁的安妮和一个29岁的男人在一起时,她觉得自己没有犯任何错,也没有自豪的感觉,那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已。

曾经的安妮是为自己做了什么而自豪,现在的安妮则为自己是谁而自豪。

随着年龄的增长,安妮的生活中只有一个信念——“我只有一次生命”,在已经确定的出生和终将面临的死亡之间,多为自己活一天,都是赚的。

60岁之后,身上的皱纹已经多到不能更衰老了,她自信地穿着年轻时喜欢的短裤和T恤,仿佛赢了时间。

那个乳房里的癌症,因化疗掉光了的头发,疾病带来的每一次疼痛,都在提醒她且行且珍惜。

任何关于过去感慨都没有意义,任何关于未来的忧虑都纯属多余。

只要活着,一切都是可能的,一切都是新鲜的。

总之,在安妮自己的领地里,可以为所欲为,不用再接受社会的审视和别人的态度。

写在最后:

如果安妮·埃尔诺的作品没有获诺贝尔文学奖,她会被视为成功女性吗?

从俗世意义上来说,或许不是,一个82岁的独居老人,需要忧虑的大事小事太多太多了;

从商业的角度来说,或许不是,她到最后,也没有大富大贵,没有什么伟大的开创性发明;

但从一个女人的视角来说,能够像安妮·埃尔诺一样勇敢地世俗的眼光,自由洒脱地做自己,已经是灯塔一样的存在。

对于安妮·埃尔诺自身来说,她只是鼓起勇气,努力践行着22岁时的写作梦想,而这勇气的源头,来自18岁对自己身体掌控权的抗争,来自40岁对自己精神掌控权的抗争。

一个女人一生的自由,是由自己掌控的,而这种自由,会上瘾。

获奖后接受采访时,有记者问安妮·埃尔诺:“成功让她更自由了,还是少了自由?”

她的回答是:“都没有,成功对我来说没什么影响,成功对我来说意义不大。它对我的所作所为或我如何看待自己几乎没有影响。

我为写作而活。”

关于安妮的故事有哪些2

还记得这位可爱的女孩吗?她叫安妮·弗兰克。可能你对这个名字很陌生,但我向你讲述完她的故事后,你一定会记住这个女孩。

二战期间,安妮·弗兰克和全家人为了躲避德国秘密警察对犹太人的大搜捕,躲藏在她爸爸的公司阁楼里两年时间,但最终还是被送进了纳粹集中营,就在盟军解放集中营的一个月前,安妮·弗兰克因患斑疹伤寒病死。在阁楼躲藏期间,她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灭绝犹太人的残暴罪行,并情真意切的向世人讲述了一个充满人性的女孩成长故事,成为记录那场大屠杀最著名的史料之一。这就是闻名世界的《安妮日记》。

《安妮日记》

安妮·弗兰克于1929年6月12日出生在德国的法兰克福,1933年,德国纳粹党掌握政权,父亲奥托·弗兰克率全家迁往荷兰。在那里,奥托·弗兰克成立了一家名为奥佩克塔的公司,主要经营果胶和食品香料。然而,1940年荷兰被纳粹攻陷之后,犹太人遭受种种迫害,而且镇压手段越来越令人发指。

为了逃避抓捕,奥托·弗兰克在自己的女助理梅普·吉斯帮助下,携全家藏身于阿姆斯特丹市中心,他自己的公司(奥佩克塔公司)办公大楼后面的一幢建筑里。这个地方后来又迎来了另一个家庭,范·佩尔斯(公司顾问)的家人,和一名犹太人牙医,他们当时也在躲避抓捕,与安妮一家躲藏在一起。这个狭小的阁楼里,当时共躲进了八个人,分别是:

奥托·弗兰克一家:父亲奥托·弗兰克、母亲埃迪特·霍伦德、大女儿玛戈·弗兰克、小女儿安妮·弗兰克。

范·佩尔斯一家:父亲赫尔曼·范·佩尔斯、母亲奥古斯特·范·佩尔斯、儿子彼得·范·佩尔斯

两家人都熟悉的犹太人牙医:弗里茨·普菲菲。

1941年,奥托(身材最高者)和安妮(右三)参加后来为他们提供帮助的梅普·吉斯女士的婚礼

安妮的日记描述了两家人生活在一个狭小空间的种种困窘。有时人多得喘不过气,但尽管处境困难、艰险,安妮仍然表达了她的乐观主义情怀和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发乎自然的喜悦。

日记从1942年6月12日,持续到1944年8月1日。最初,她写日记纯粹是个人爱好。直到1944年的一天,安妮在收音机里偶然听到荷兰流亡政府成员杰瑞特·波克斯坦(Gerrit Bolkestein)在伦敦广播电台的演说,他希望在战争结束后搜集有关荷兰人民在德军占领下的苦难生活的目击报导,公诸大众。于是安妮开始按照杰瑞特·波克斯坦的号召,对日记进行改写、编辑和润饰文字,决定写成一部长篇小说,在战争结束后出版成书。同时,安妮还细心的保留了原始的日记。

《安妮日记》原稿

不幸的是,1944年8月4日,就在盟军逼近一支正在撤退的德军时,有人匿名向德国秘密警察告发了他们的藏身之地。藏身阁楼的八个人均遭逮捕并被送上前往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最后一列火车。在筛选过程中,安妮姐妹因为未满15岁而侥幸逃过一劫,被挑选后送往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而更多15岁以下的儿童则被纳粹被直接送进毒气室。在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里,安妮和姐姐不幸染上斑疹伤寒发起高烧,于1945年3月离世。就在一个月之后,盟军势如破竹,一举解放了贝尔森集中营。

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随之被解放,安妮的爸爸奥托·弗兰克被红军送到收容所进行救治。六个月后,1945年6月3日,奥托·弗兰克辗转回到了荷兰阿姆斯特丹,途中他获悉妻子埃迪特的死讯。他在悲痛中开始寻找自己女儿和朋友。7月中旬,他得知安妮和玛戈特均已不在人世。一直到1945年底,他终于打听到了他们的确切下落——他的妻子埃迪特·霍伦德在奥斯威辛集中营被杀害;他的两个女儿玛戈和安妮在集中营被盟军解放前死于斑疹伤;当时藏在阁楼的其他人也都死了。也就是说,除了父亲奥托,安妮所有的家人和朋友在不同的集中营遇难了,藏身于阁楼的8个人,他是唯一的幸存者。

安妮和朋友们的合影,其中有三人死于纳粹集中营

当初收留他们的女助理梅普·吉斯得知可爱的玛戈特与安妮再也无法回来后,同样悲痛欲绝。那天八个人被抓走,德国秘密警察也离开后,梅普和丈夫贝普曾回到藏匿处查看。他们发现安妮所写的日记散落在地上,两人急忙将日记收集起来,由梅普锁在自己办公桌的抽屉里,从未翻阅,等待将来交还给安妮。现在只有安妮的爸爸独自回来,梅普·吉斯便把深锁在抽屉里的安妮日记作为安妮的遗物交给了奥托。

帮助安妮一家的梅普·吉斯和她的丈夫

遭受亲人朋友离世打击的奥托此时正一撅不振。过了很长时间,他才鼓起勇气开始阅读女儿的日记,并为其中的字句深深打动,认识到自己对女儿的了解是多么的少,同时也勾起了他对亲人的无限怀念。

他决定把日记的内容整理出来,寄给安妮远在瑞士的奶奶,好让奶奶在思念孙女的时候,也能从日记中得到些许心灵的慰籍。奥托把安妮用荷兰文写的这些日记重新整理,翻译成了德文,并重新工整的誊写了一遍,寄往了瑞士。并在一些犹太人聚会上,向大家讲述自己和女儿的经历,同时向大家分发自己修改打印的安妮日记。

很快,关于安妮的故事流传开来,安妮的经历激发了犹太同胞的共鸣,大家普遍认为安妮的写作揭示了许多在纳粹统治下遭受迫害的犹太人的经历,建议奥托把安妮的日记出版成书。

于是奥托把安妮的日记交给了阿姆斯特丹大学文学学者和历史学教授扬·罗梅恩,希望他能帮助出版。罗梅恩教授读完日记后,在《Het Parool》(荷兰战后销量最大的报纸《荷兰国家日报》)上发表了一篇评论,高度评价了安妮的日记。他的文章引起了一家阿姆斯特丹出版社的注意,并在1946年夏天接受了出版申请。奥托·弗兰克被视为该手稿的共同作者。

1959年电影《安妮日记》剧照

1947年6月25日,日记的第一个荷兰文版以《 密室:1942年6月12日至1944年8月1日的日记》为名出版后大受欢迎。1952年英文译本由英国瓦伦泰及米契尔公司和美国双日出版社以《安妮·法兰克:一位少女的日记》为名发行面世,很快便成为畅销书籍,并且被翻译为德文、意大利文、俄文、日文、希腊文与中文等众多语种,许多读者被安妮的文笔以及她身处险境所表达的乐观精神深深吸引。1955年,安妮的故事被改编为剧本,并于1959年搬上大银幕。其改编而成的剧本在1955年获得普利策奖,参与改编电影演出的雪莉·温特斯更凭此片夺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其后温特斯将获得的奥斯卡金像奖座,捐给了位于阿姆斯特丹的安妮·弗兰克之家博物馆。

1953年11月10日安妮的爸爸奥托·弗兰克与邻居,同为集中营的幸存者的埃尔弗里德·盖林格结婚,婚后两人移居瑞士巴塞尔,收养了亲戚的孩子。1957年5月3日,奥托·弗兰克在朋友的资助下成立了安妮·弗兰克基金会,买下了即将被拆除的奥佩克塔公司大楼,改建为安妮·弗兰克之家博物馆,1960年5月3日开幕。1980年8月19日,奥托·弗兰克因肺癌在瑞士巴塞尔逝世。

建于2005年的安妮·弗兰克雕像,位于阿姆斯特丹河畔的安妮之家附近

帮助过安妮一家的梅普·吉斯,在《安妮日记》出版后,一直拒绝阅读,或在任何媒体上看到、听到关于安妮的故事,她害怕勾起那段痛苦的回忆。一直到《安妮日记》第三版即将出版时,她才被说服阅读第二版的《安妮日记》,她一夜读完,感觉又回到了1944年和安妮姐妹在一起时的那段难忘时光。她冒死救助安妮一家的义举,让她一生获奖无数,其中包括以色列政府授予的"国际义人"头衔;荷兰碧翠斯女王授予的骑士级奥兰治·拿骚勋章;德国政府颁发的(军官级)十字勋章等。她一直活到了2010年,100岁时去世。

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王宫附近的安妮·弗兰克之家,每年世界各地到此的游客络绎不绝。

1941年5月安妮和姐姐玛戈特的合影

安妮·弗兰克姐妹在卑尔根-贝尔森的象征性合葬墓地,她们的遗体被纳粹埋在万人坑中无法找到。

关于安妮的故事有哪些3

王杰,著名音乐制作人,自从87年出道以来,他发行的专辑数量高达80多张,而他的歌曲多次霸占音乐榜榜首!当然,如果了解他的朋友们都会听过一些经典歌曲,《一场游戏一场梦》、《不浪漫罪名》、《谁明浪子心》等,每一首歌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另外一首经典歌曲《安妮》。

《安妮》是王杰在1987年发行的单曲,这首朗朗上口的歌曲在当时轰动一时,而这首歌也成为王杰一生中难以忘怀的一首歌曲,只因那个青涩懵懂的初恋,短暂、美好又充满悲伤。

王杰14岁那年,偶然在一次校园舞会期间,王杰认识了一位美法混血同时又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女孩德莎,她也是王杰人生中第一支舞的舞伴,随即二人发展成了恋人,初恋也是最热烈美好的,在热恋期间,王杰对女友的昵称就是安妮,不过两个人的恋情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分手后,德莎也是回到了美国,而且在一次外出游玩时不幸发生车祸意外身亡,但是当时王杰并不知道,甚至还准备将这首歌送给第一次让他心动的女孩德莎(还未填词),直到多年以后,王杰才知道了初恋女友德莎车祸意外身亡的消息,为了纪念她,王杰便写下了这首歌,歌名也用了昔日的昵称“安妮”!

作为台湾音乐才子的王杰,他当时的成就和影响力远远高过张学友、刘德华等人,而他的才华也不比张学友刘德华等人低,只是王杰性情低调甚至还有一点胆怯,这样的才子在当时的娱乐圈里也是经常“受欺负”,虽然哥哥张国荣经常会帮助王杰,但是并没有太大作用。

后来王杰嗓子出事以后影响力大不如以前了,昔日金典的和张国荣、陈百强、梅艳芳合照现如今也只剩他自己了,他自己也笑称自己是一个过气的歌手,昔日力压刘德华、张学友,现如今的王杰算得上是比较没落了,但是他不在意,这也就是经得起大风大浪吧!

你们听过《安妮》吗?又了解背后的故事吗?这首歌是我循环播放的歌曲,我会一直喜欢下去。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7日 星期五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关于安妮的故事有哪些书(关于安妮的故事有哪些)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90252.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