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巧舌如簧的儿童故事有哪些

2023-03-15 23:32:01 技术常识4 纯干货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6183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6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民间传奇故事:巧舌如簧,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td人生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巧舌如簧的儿童故事有哪些1

江夏是一座繁华热闹的水旱码头,是当今圣上的皇叔吴王的属地。

这天,一个叫邓欢的算命先生来到江夏,找了个大市集把摊子一支,工夫不大一个老头过来说:“先生,我丢东西了,您看能不能找到?”邓欢看看老头说:“是丢了银子吧。”

老头一愣:“先生咋知道?”邓欢看看周围的人,大声说:“金代表西方,你从西边来就是离开西方;今天是八月辛未日,八月属金,辛未日也属金,明天则是属水的壬申日。无论是时还是地,你皆离‘金’而走,所以我断定你丢了钱。” 这番话头头是道,让围观的人赞叹不已。邓欢接着说:“你写个字吧,让我测测你丢了多少。”老头拿笔在纸上写了个“金”字。

邓欢看过说:“金字乃全字多了两笔,全是齐全,对应的是十,全二则为十二。”旁边有人插话说:“十二两?”邓欢一摇头:“非也,古书曰‘地四生金,天九成之’。白纸在下应为地,在上的金字为天,正应天九。老丈丢金,乃是全二去天九,意为十二减九,可是三两?”老头惊得差点蹦起来:“先生神算,就是三两,能不能找回来?”邓欢说你抽个签吧。老头摇的签上写:陈桥兵变。邓欢一笑:“恭喜抽中上签,由此看,这钱没丢,很快就能找到的。”

见老头半信半疑,邓欢就说卦钱可以先欠着。结果转天老头就乐呵呵来了,说钱找到了,他那天把银袋子放在床上,让老婆叠被子给裹里面了,晚上一睡觉又出来了,正应了邓欢所说,于是一早就送卦钱来了。

这事一传开,邓欢声名大震,找他算命卜卦的人络绎不绝。

这天,江夏知府差人把邓欢带到府衙,说当下有个案子毫无线索,请他来算一卦。

知府有心试试邓欢,让他先算算要破的是啥案子。邓欢稍作沉吟说:“大人,今日乃丙亥日,丙属火、亥属水,火在水前。按理说是水克火,水应在火前,可眼下却是相反,此乃斗杀之相。而且金生水,火克金,二者皆与金有关,必是侵财人命案无疑。”知府赞道:“厉害,真叫你说对了,既如此,你就算算凶手如何?”邓欢一摆手:“恕在下算不了。”

知府脸一沉,喝道:“大胆,若是算不出,治你个妖言惑众。”

邓欢解释说:“既是命案,总得看看现场吧。天地万物变化皆离不开气,洞察出案发地气的变化才能卜算出前因后果。” 师爷说现场已被清理了,不过有幅现场的画。

等画拿上来,邓欢一瞧,画上是间屋子,中间倒卧着被害人,是个女子,身边有本散落着的书,远处是扇半开的窗,窗棂上沿垂着折断的松树枝。

看罢,邓欢问:“大人,请问,何日案发?”知府说是癸未日。邓欢掐指卜算片刻,指着画说:“大人,癸未日凶神在东,图上东方是这根松树枝,当应凶手。树枝位于东方,又在画的最上边,还在窗户外面,外属阳上也为阳,凶手是个成年男子。”

见知府微微点头,邓欢接着说:“可这松树乃喜阴之木,成年男子为阳,其中却有阴。什么男人会阳中有阴呢,唯有阉人!”

知府心知,案发之地确有阉人,赶忙问道:“请先生赐教,如何才能找到凶手?”

邓欢一指画上散落的书说:“刚才说癸未日东方主凶,此书也位于东方,因为凶手行凶时破了原来的气场,书才落到了此处。此物主凶又位于下,合应凶手的外相。书散落就是残破,书属木,木对应人的肝,肝表为目,由此看凶手是个眼睛有残的阉人。”

知府赶紧照此上报抓人。随之案情真相大白,死者是吴王的爱姬,凶手果然是个独目太监,偷窃首饰被爱姬发觉,因此杀人。

此人很快就认罪伏法,被腰斩于市。此事不仅在江夏,在全国也是轰动一时,邓欢大出风头。可他自己清楚内情,整天惴惴不安,想赶紧溜,无奈却走不了了,因为吴王要见他。

一见面,吴王先重赏了他,然后不断称赞邓欢神算,说着他突然冒出一句:“先生既是神算,那你给我算算能不能当皇帝?”这话把邓欢吓得不轻,他耳闻吴王有不臣之心,没想到真要造反。若他不算,可能立刻就活不了。

思来想去,邓欢要来纸笔,写好呈给吴王说:“王爷能不能位登九五,此谶语可以应之。”

吴王接过一看,纸上写着:吴王江夏归帝都主平安天下,奇怪的是这些字一个挨一个首尾围成个圆圈图案。

吴王不解,给了一旁的师爷。师爷看过之后说:“王爷,此乃连环诗,您从中间最上面的那个字开始读。”

吴王又看了一遍,当即读道:“吴王江夏归帝都,夏归帝都主平安,都主平安天下吴,安天下吴王江夏。”

吴王读完,在座的人都听明白了,纷纷欢呼:“吉兆,此谶语正应了王爷位登九五。请王爷下旨,择吉日起兵。”

由于邓欢的名气和这条谶语的流传,吴王这边势气大振,可最后却是吴王兵败自尽,参与的人不是被杀就是被抓。皇帝御审此案,所有人犯都认罪了,只有邓欢喊冤。皇帝大怒,命人将当日吴王身边的师爷带上来。

师爷如实供述,自己是吴王的幕僚,吴王死去的爱姬其实是皇帝派来的卧底,她拿到吴王谋反的证据时身份暴露被害。吴王清楚,皇帝一旦追查此事,后果不妙,想立刻反叛又怕手下信心不足,便打起了邓欢的主意。

其实邓欢不过是个招摇撞骗的,那个找钱的老头还有几个算命应验的,都是他为扬名花钱买通的。

这些吴王都知道,他让师爷偷偷在知府大堂上,把写着案情和凶手特征的纸条转给邓欢。吴王的谋划是利用邓欢神算的名气,把案子栽赃给一个太监。

邓欢虽不知内情,但为了活命便根据这些瞎编卦辞,不仅掩盖了真相,更提升了神算的名气。最后,吴王再用邓欢的名气编造谶语,来打消手下对反叛能否成功的怀疑。

师爷把前后内情说完了,皇帝把写着谶语的那张纸扔到邓欢面前:“这谶语作何解释?‘吴王江夏归帝都’就是吴王在江夏起兵攻入帝都。‘夏归帝都主平安’是说夏天起兵进攻帝都会很顺利。‘都主平安天下吴’说反叛顺利天下都是他吴王的。最后‘安天下吴王(音望)江夏’说要安天下,只有吴王在江夏起兵称帝。这还不是死罪?”

邓欢大呼冤枉,说这些字没错,可吴王看错了,他的意思是谋反一定失败,请皇上把纸横过来看看。

皇上一愣,拿过纸横过来一看,这样中间最上面变成了“都”字。再读谶语便成了:都主平安天,安天下吴王,吴王江夏归,夏归帝都主。

邓欢解释说:“天下只有一个都,都主当然是陛下,‘都主平安天’就是说有陛下在,天下一定平安。‘安天下吴王’,下就是攻下拿下,平定天下把吴王打败了。‘吴王江夏归’,江夏的吴王只有归降了,‘夏归帝都主’就是夏天时候的叛乱被平定了。”

皇帝听罢一琢磨,气乐了:“行啊!朕只是听说算命的善于蒙哄,正说反说都有理,今天算开眼了。连吴王这么老谋深算的人都被骗了,可他也是太想当皇帝,利令智昏了。”皇帝遂下旨赦邓欢无罪。

经此一劫,邓欢不再算命,回家务农,平安终老。(文/吴滨)

巧舌如簧的儿童故事有哪些2

5.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仁者不佞

我们在上一篇《里仁》讲“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时说到过这一句“仁而不佞”。孔子历来不喜欢“佞”,而喜欢“讷”,孔子还说“刚、毅、木、讷,近仁。”认为“讷”接近于仁的本性。

冉雍口才不好,于是就有人说他“仁而不佞”。孔子当然了解他的口才,在回答的时候很有趣,孔子说,一个人跟别人谈话,口才太好的话,别人说什么你都能回答,到最后只能引起别人的痛恨吧。我们很讨厌有些人说话说得很好,怎么说他都对,把正的说得对,歪的也说得对,你跟他辩论就是辩不过他,其实这种人恐怕也朋友不多。孔子就认为作一个仁人,口才不一定要好,但做人真诚第一,你光口才好的话,什么事都要辩论,到最后身边没有一个朋友。孔子针对别人对冉雍的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只要有仁德就足够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辩,伶牙利齿。“佞”在孔子的观念中是与“仁”对立的。佞者肯定没有仁德,有仁德者则不必有辩才。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

冉雍

冉雍:姓冉,名雍,字仲弓,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学生,鲁国人。周文王之子曹叔振铎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人称“犁牛氏”。《冉氏族谱》称冉离娶颜氏,生长子冉耕,次子冉雍。颜氏死后,又娶公西氏生冉求。公西氏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听说孔子在阙里开馆授徒,“命三子往从学焉”。冉雍品学兼优,为人度量宽宏,不仅有大家对他“仁而不佞”的评价。《中弓》简文记载“季桓子使仲弓为宰,中弓以告孔子”,从而引发了师徒之间的对话。《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伯牛之宗族,少孔子二十九嵗。”根据这句话可以推测冉雍是孔子较为早期的学生,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冉雍为宰时也许还比较年轻。当冉雍得到季桓子的任命时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并征求老师的意见。冉雍比较乐意接受这个使命,并有长期为季氏家族服务的打算,所以孔子说:“汝思老其家”。冉雍为政“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但在季氏“仕三月,是待以礼貌,而谏不能尽行,言不能尽听,遂辞去,复从孔子。居则以处,行则以游,师文终身”。

据说冉雍的祖上也是士的身份,到冉雍的父亲冉离这一代已经沦落为一个贱人。他父亲品行也不好。冉家以牧业为生,人称“犁牛氏”。冉雍难免因自己家庭出身不好的原因而有自卑心理。有教无类的孔子针对冉雍的心理问题因材施教,鼓励他说:“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雍也》)意思是说:只要你好好干,就会有出头之日的。虽然你的父母较为低贱,但只要你勤奋努力,就像耕地的牛产下红色的毛、角也整齐的健美小牛,即使不想把它作为祭祀山神的祭品,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在古代供祭祀用的牲畜叫做牺牲,牺牲常用红色的牲畜,一般不用耕牛,自然也不会用耕牛所产之子。孔子这番话的意思是,你的父亲虽然是个“贱人”,但如果你的学业有成,社会就不会因为你的出身地位低下而抛弃你。

冉雍的后母公西氏是个非常贤惠的女人,他听说孔子在阙里设坛讲学,就让冉耕、冉雍和冉求兄弟三人去向孔子求学。三兄弟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冉雍刚见到孔子时,孔子问他:“你的志向是什么?”他说:“尧和舜这样圣贤的人都不在了,可圣贤之道还很漫长,我愿意把它发扬光大。”一听到这,孔子非常高兴:“我的思想学说有人传下去了。”

可使南面

《雍也》篇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冉雍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办事简约,不繁琐。”冉雍说:“做人严肃认真,做事简约不繁琐,这样来治理百姓,不也可以吗?如果做人随随便便,做事又简约,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你说的太好了。”冉雍主张“居敬行简”,不能“居简行简”,如果居简行简老百姓的困苦就不能得到解决,他的 “居敬行简”这种为政之道还是非常具有现实有意义的。

在孔子的教育和鼓励下,冉雍进步非常快,成为孔子门下最有成就的弟子之一。冉雍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孔子称其“可使南面”(《雍也》)。孔子有三千弟子,可是只公开推荐冉雍一人。孔子说他可以面向南方,治理百姓。古代所谓有资格面向南方的,只有三个人,第一是天子,第二是诸侯,第三是诸侯国的正卿,也就是所谓的相国或宰相。孔子却认为冉雍这个学生有这样的资格。这是孔子对其他弟子从来没有的高度评价。也有人把这句话理解为冉雍可以“南面为王”。这种说法显然不符合孔子的思想。他是说像冉雍这样的人才,虽然出身低贱,但是他本身的德行表现非常好,他不出来做官,那怎么对得起老百姓呢?国家不应该错过这样的人才,所以孔子对他是非常肯定的。

据说孔子临终时在弟子们面前夸奖他说:“贤哉雍也,过人远也。”荀子在《儒效》篇中,把冉雍与孔子相提并论,说:“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即仲弓)是也。”

孔子临死前召集弟子们说,颜回死了,子路也死了,我们儒家的思想和学说,将来靠谁继承和发展呢?身旁的冉雍说,只有曾参能胜任。孔子摇了摇头说,大家听着,只有了解人,才是大智慧、真智慧,我看只有冉雍才能办好这件事。因为冉雍是个大贤人,他远远超过了曾参。孔子死后,冉雍唯恐儒家学说失传,与闵子诸贤,共同著述《论语》,据记载,冉雍是这本传世之作的主要编辑者,据说“论语”这两个字就是冉雍所题。另外,他还单独撰写《敬简集》六篇。可惜的是,这些文献在后来秦代的焚书坑儒中,被付之一炬,在世间失传。

道客村曰:

巧舌如簧言语轻,

佞者口给憎于人;

君子少言且寡语,

仁者讷言而不佞。

【注释】

(1)雍:姓冉名雍,字仲弓,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学生。

(2)佞:nìng,能言善辩,有口才。

(3)口给:言语便捷、嘴快话多。

(4)不知其仁:指有口才者有仁与否不可知。

【译文】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却并不善辩。”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利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厌恶,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能做到仁,仁者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巧舌如簧的儿童故事有哪些3

公元168年,东汉王朝发生一桩奇案。

名士张俭遭宦官集团追杀,被迫亡命天涯。逃亡途中,他投奔一位友人。恰逢友人外出,只有年方十六岁的弟弟在家。

张俭心生犹豫,少年却表现出了超出年龄的胆识和勇气,大意凛然地说:虽然我兄长不在家,焉知我就不能做主?

弟弟遂留张俭于家中。

不料东窗事发,少年兄弟俩都被抓进了监狱。死刑当前,兄弟二人却争相赴死。哥哥说,人是奔我来的,与弟弟无关;弟弟说,人是我藏得,与哥哥无关。

兄弟二人的父亲早亡,在世的老母亲此时也出来顶罪,直言:我是家中长辈,责任在我。

主审官不敢轻易断案,只好上报朝廷,汉灵帝亲自断案,最终判处哥哥死刑。

“一门争死”,轰动朝野与民间。

这位勇敢赴死的哥哥叫孔褒,此人在历史上并不出名,如果你没听说过也无妨,但你一定听过他弟弟的名字。

他叫孔融。没错,就是“孔融让梨”中的孔融。

先有“让梨”,后有“争死”,故事到这里,按照正常的故事走向,孔融应该是位谦逊有礼、有情有义的翩翩公子。

然而,时代的大手翻云覆雨,注定孔融不会是故事里的孔融。

用现代的互联网思维来看,孔融是十分具备网红体质的。

在互联网时代,鲜明的个人特色是网红的必备特质,而在当时,孔融的个人特色简直不要太突出:他从小就爱怼人,非常毒舌。

孔融十岁那年,和父亲一起到洛阳拜访司隶校尉李赝,门卫不认识他们,未予通传。孔融灵机一动,面不改色地说:“我是你家李府君的亲戚。”

待见到李膺,对方问他:你倒说说,咱俩是什么亲戚关系?

孔融不慌不忙,一本正经地说:“咱们的祖上孔子和老子关系匪浅,老子又是孔子的老师,咱们不也算是亲戚吗?”

至于李膺的祖上到底是不是老子,谁知道呢?反正小孔融这么一说,间接抬高了李膺的身价,李膺听着心里也美滋滋的。见他小小年纪就能机智应变,对答如流,李膺对孔融甚是欣赏。

当日恰逢李府大宴宾客,李赝逢人就夸,说有个叫孔融的小孩,着实不得了,聪明机智,长大必成大器。在场的一位宾客叫陈韪,对此非常不满,出言讽刺道:“小时聪明,长大未必有出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不卑不亢,当即怼道:“想必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

你说他能言善辩也好,说他巧舌如簧也好,总之,这场怼人的名场面冲上热搜,再加上大咖李膺的背书,孔融小小年纪就红了。

初看这段故事之时,我觉得小孔融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抖机灵。直至看完他整个人生经历,我才发现,怼人,其实是贯穿孔融一生的特质。

孔融曾在曹操手下当官,但是他说开怼就开怼,丝毫不给领导留面子。

袁绍病死后,曹操打下了邺城。袁绍的次子袁熙的妻子甄宓美貌异常,曹丕趁机将美人据为己有。孔融对此非常不齿,就写信给曹操说:听说武王伐纣时,把妲己赐给了自己的弟弟周公旦。

曹操很纳闷,这怎么跟历史上说的不一样呢?于是,他就问孔融,这事儿是从哪儿听说的?孔融邪魅一笑说:“我看当前的情形,猜测当年应该就是那样。”

曹操回过神来,知道孔融是在嘲讽曹氏一族。但是,曹都督居然忍住了怒气。

公元207年,曹操出兵征讨乌桓,遇上饥荒,粮食不足。曹操想禁酒,又不好意思直说原因,只好找了个理由,说喝酒败坏德行。孔融得知后,又写信怼他:你说喝酒败坏德性,夏桀和商纣因为好色而亡国,你干脆禁止人结婚得了!

这一次,曹操又忍住了怒气。

曹操这个人,虽然不是小人,却也称不上是十足的正人君子。以他的个性,为什么能忍下孔融的嘲讽和不敬呢?

要知道,孔融当年是很红的。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建安七子”在中国文坛的地位不容小觑,而孔融位列“建安七子”之首。苏轼说他有“英伟冠世之资”,“师表海内”,罗贯中赞他“文章惊世俗”。

用今天的话来说,孔融就是妥妥地“行走的自媒体”,还是个头部大号。这一切,恰恰是曹操所需要的。

在这里,我们先来说说另一件事。

孔融刚入仕时,在司徒杨赐手下做官。有一年,何进升任大将军,杨赐派孔融去贺喜,却被门卫拦在了外面,孔融觉得丢面子,竟拂袖而去。

何进手下的人非常愤怒,纷纷进言,说孔融太不识抬举,必须杀掉。有一个门客却劝何进:孔文举有重名,若与他结了怨,恐会寒了四方之士的心。不如将他拉拢过来,礼遇有加,也好让天下有才之人都知将军胸怀宽广。

这个想法,“爱才”的曹操自然也有。

从一开始,孔融就只是个工具人。曹操从不指望孔融能为自己建功立业,又怕他在外面祸祸自己,干脆就把他弄到身边来。一方面能靠他站台吸引人才,另一方面还能监视他。

但是,曹操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公元208年,曹操平定了北方,孔融的利用价值已微乎其微,再留这么一个处处和自己唱反调的人,得不偿失,不如除掉,以绝后患。

曹操使计诬陷孔融不忠不孝,将其斩杀,当时的布告上有一句话:“虽肆市朝,犹恨其晚。”显而易见,曹操想杀孔融之心,早已有之。

这就是孔融的一生,年少成名,才学过人,享受过万众瞩目,最后却死在一张嘴上。

但是,如果我们把视角放大,从历史进程和朝代更迭的角度,再回看孔融之死,就会发现,他的怼人系果而非因。

如果要形容孔融所处的时代,四个字足矣:生逢乱世。时值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朝政,各地豪强并起,曾经盛极一时的汉室风雨飘摇。

乱世之中,士人多特立独行,我行我素,不愿受礼教束缚,孔融也是如此。他的骨子里,既有读书人的谦和,也有时代给予的张扬和不羁。

管他什么三纲五常、世俗礼法,在孔融眼里,根本不值一提。高兴了,可以将其置之一笑,不高兴了,也能怼天怼地怼父母。

孔融说过一段“父母无恩论”,大致内容是:子女和母亲之间就像是寄存之物与容器之间的关系,子女出生后,和母亲就没什么关系了。

至于子女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孔融说得更露骨,直言子女不过就是父亲情欲的产物。

汉朝以孝治天下,孔融的这番言论简直大逆不道。即使在现代,这话听起来也难免令人不舒服。

其实,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孔融应该成为一名教书先生。

孔融是山东曲阜人,曲阜也是孔子的故乡,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孔氏一门诗书传家,祖辈出过很多名人,最有名的当属七世祖孔霸,他是汉元帝的老师。孔融的父亲孔宙是太山都尉,在当时也算是高级官员。

所以,以孔融这样的出身,天生也是有些流量在身上的。

如果孔融只想做个读书人,像他的先祖一样教书育人,以他的家学、才学和流量,足以支撑他一生的事业。

但孔融有更大的志向:他要做官,匡扶汉室。

我们前面讲过,孔融在大将军何进门前甩脸子,拂袖而去。上级交给的任务没完成,还得罪了大领导,这问题可不小,回去怎么交代呢?孔融对此的解决办法是:辞官,不干了。

依孔融的性格,做出这事也不足为奇。但作为官场新人,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未免太幼稚。范晔在《后汉书》中评价孔融:虽志在靖难,却才疏意广。从孔融的政治生涯来看,这个评价也算中肯。因为孔融的政治才能实在平平,完全撑不起理想。一些本可以大显身手的机会,他也抓不住。

孔融曾在北海国(今山东青州、潍坊一带)为相,而北海国是黄巾军作乱最严重之地,孔融也有平乱之意。他手握正规军和地盘,一手好牌却被打得稀烂。因为他不懂军事,也不会识人善用,所用之人都是喜欢标新立异、性格轻浮之人。治理北海六年,他最大的功绩只是兴办了教育。

后来,孔融果然被黄巾军所围,好不容易找刘备解了围,又遭到袁绍的儿子袁谭的攻击。城内短兵相接,万剑齐飞,孔融居然还在读书。他表面镇定自若,实际内心慌得一批,趁着夜色出逃,躲回了曲阜老家。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个改变孔融后半生命运的人,向他抛来了橄榄枝。

这个人,就是曹操。

公元196年,汉献帝迁都许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是在这时,曹操向孔融抛出了橄榄枝。

在他人看来,孔融也算身归曹营。不过,儒家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在他身上根深蒂固。与其说孔融追随的是曹操,不如说他追随的是汉献帝。

孔融最初对曹操还是抱有希望的,他在诗中写道:“瞻望关东可哀,梦想曹公归来”。

孔融天真地以为,曹操会匡扶汉室,因此还向他举荐了不少人才。

时间一长,孔融发现情形不对,汉献帝分明就是个傀儡,曹操大有取而代之的意思。但是曹操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形势已非孔融、乃至整个汉室所能控制。

丰满的理想和骨感的现实之间,隔了岂止十万八千里。孔融什么都做不了,也什么都做不成。百无一用是书生,他满腔的不满都化作了嘴炮,怼得曹操哑口无言。

曹操也心知肚明,孔融身在曹营心在汉,能忍得了一时,决不会忍一世。不论如何,孔融必定会死于曹操手下,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而孔融死后,赤壁一战,三国鼎立,一个新的时代开始。

回到本文开头,我们不妨来想一个问题:孔融为什么一定要救张俭?难道仅仅是顾念兄弟情义?

当时,大宦官侯览残害忠良,为祸乡里,张俭愤而上书弹劾,才遭宦官集团追杀,被迫四处逃亡。孔融同样痛恨宦官当政,救张俭,就是救东汉王朝。

等到孔融也走上救国之路,他才失望地发现,以己之力,并不能拯救行将就木的东汉王朝。它就像一条千疮百孔的船,在时代的巨浪中摇摇欲坠。

那个曾喊着“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的孔融,被理想埋葬。一个踌躇满志的孔融应运而生,又在现实裹挟下,用嘴炮消解自己的精神内耗。

我们无法揣度,孔融的嘴炮里有多少精神胜利法的成分在里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不开心。

孔融死前,写过一首《临终诗》,开头第一句就是“言多令事败”。聪明如他,未必没想过自己的结局。在诗的最后,他又说:“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这一句,大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奈与萧索。

理想破灭后的痛苦,如钻心剜骨。巨大的精神内耗之下,屈原自投汨罗,鲁迅弃医从文,而孔融选择怼领导,既躺平,又摆烂。

同样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其实我们大部分人身上都有孔融的影子。

能力平平,为了挣口饭吃,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又不能摆脱。曾经也有过短暂的快乐和辉煌,就像四岁或十岁时的孔融。可那是小孩子的世界,不是成年人的战场,那样的快乐不够维持一生。

经历过社会的毒打,豪情壮志被现实消磨得只剩一缕轻烟,一阵风就能让它烟消云散。可就是这缕弱得不能再弱的烟,偶尔还能支撑起疲惫的身心。

在理想的浪漫滤镜背后,现实格外地苦涩。然后,我们不得不找到一种舒服的方式,消解自己的精神内耗。

会抱怨“996”,偶尔也会腹诽上司。在小小的出租房里看电子榨菜,在别人的故事里假装主角。枕边的泪痕记录了多少心酸,床脚的空酒瓶就收藏了多少悲伤。

醒了,打开生活的盲盒,不管开出的是惊喜还是惊吓,抖落夜晚的荒凉,咬咬牙,硬着头皮踩上去,生活还得照旧往前走。

-END-

作者:南塘旧事

编辑:丹尼尔李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辽宁巨婴刘思琦:16岁吃饭靠人喂,每天花销过万,如今过得怎样了

2008年,父母支持985高校的女儿退学当尼姑,14年过去她后悔了吗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5日 星期三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巧舌如簧的儿童故事有哪些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9363.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