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关于图腾柱的故事(有故事的图腾柱手工)

2023-03-14 22:58:01 技术常识4 新人要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818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5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石峁皇城台发现疑似“图腾柱”4000年来一直保存在原地 石峁遗址刷新中国早期文明新高度,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华商报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故事的图腾柱手工1

华商报讯(记者 马虎振)石峁遗址近期又有新发现:神面纹圆型石立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石峁遗址考古队队长孙周勇表示,这有可能是“图腾柱”。

截至目前共发现各种石雕60余件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镇,地处黄土高原北部的黄河西岸,毛乌素沙漠南缘,坐落在黄河一级支流秃尾河北岸的梁峁上。是中国已知规模最大的龙山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城址,被誉为“石破天惊”式考古发现之一。

石峁城址以皇城台为核心,有内外两重石砌城垣,城外分布有数座线性分布的“哨所”类建筑遗迹,构成外围的“预警”系统,远看整体形状类似于“金字塔”。碳十四系列测年及考古学系列证据表明,石峁城址初建时代不晚于公元前2300年(距今已4300多年),废弃于公元前1800年前后,面积达400万平方米以上。它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多元性的再反思,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形成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2012年迄今,陕西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外城东门址、内城韩家圪旦高等级墓葬区、城外樊庄子“哨所”等地点。外城东门址体量巨大、结构复杂、筑造技术先进,由内、外两重瓮城、门道、包石夯土墩台、门塾、马面等设施组成,周边地层及遗迹中出土了玉铲、玉钺、玉璜、牙璋、陶器、壁画和石雕头像等重要遗物,尤以“头骨祭坑”及“藏玉于石”现象尤为引人注目。

皇城台考古启动于2016年。据孙周勇介绍,截至目前已在石峁遗址台顶的大型宫室类夯土建筑南侧护墙上,共发现各种石雕60余件。画面题材有符号、人面、神面、动物、神兽等,雕刻技艺成熟,技法有阴刻、浅浮雕、高浮雕、圆雕等,所有题材的图案都很讲究对称美。此外,在皇城台还发现了卜骨和大量的骨针,以及距今约4000年的口簧等乐器。

“石立柱4000年来一直保存在原地”

9月19日,孙周勇通过电视直播介绍了近期新发现:神面纹圆型石立柱。这个立柱上的形象是人的造型,但非常夸张。

“新发现的神面纹圆型石立柱,直径约50厘米,高度近1米。这个石柱并不是在石墙上发现的,而是在登台基的一个走廊里发现的,非常显眼。从出土和保存状况来看,应该还矗立在龙山晚期的地面上,4000年来一直保存在原地,旁边还有一个用来加固的石圈。”孙周勇告诉华商报记者,“这些立柱有可能是图腾柱。”

图腾,意思是记载神的灵魂的载体,是古代原始部落迷信某种自然或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等,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象征。

“石峁遗址还发现了大量陶片,装了三四千箱。我们花了两年多时间,已拼出了20多个陶鹰。这些陶鹰大小不一,有可能是放在皇城台登台必经之路或神庙里的东西,爪子、翅膀甚至羽棱都栩栩如生,象征着一种精神崇拜或精神信仰,体现了草原游牧民族的特色。”直播现场考古人员介绍,石峁遗址皇城台还发现了史前彩色壁画,这些壁画的颜色有红色、咖啡色等,图案主要是几何纹饰。这些壁画说明建筑等级很高,也说明石峁人已经具有相当的艺术修养。

石峁遗址博物馆明年6月有望投入使用

孙周勇表示,石峁城址建设面积达4平方公里,即便是后世郡县有的都不一定能达到这样的规模。4000年前的石峁确实是个独树一帜的文明,它刷新了人们对我国早期文明的认识。

据悉,石峁遗址博物馆已经开建,作为神木市2019年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该项目占地总面积80.22亩,总建筑面积12890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主要包括博物馆、遗址管理中心、考古研究中心三大功能区,预计于2020年6月投入使用。

有故事的图腾柱手工2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杨艳)苗族银饰极其讲究精细的做工,其工艺流程非常复杂,一件银饰需要经过熔解、冷却定型、制片(银片)、压模、构图、镂空、焊接、洗刷等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在小小的作坊里,吴水根一练就是几十年。

回想起1983年,刚刚才初中毕业的吴水根就随父学习银饰锻造技艺。“为了提高技术水平,我每天都勤练基本功,几个枯燥的动作,重复练习。”吴水根说。

吴水根教授女徒弟技艺(图片来源:黔东南新闻网)

制作工艺中,比较难把握的属錾刻和焊接。錾刻的掌握全凭手感,用力过大,银片可能被凿穿,而力度不够,图案又不清晰,缺乏层次感。而焊接最关键的是把握火候,过大会造成局部熔化,过小又会不牢靠,使用过程中容易损坏。吴水根在加工银饰的过程中,反复推敲,重复试验,精敲细打,攻克了一道道纯银锻造的工艺难题。并积极探索新的工艺制作方法,大胆改进创新,创作出大量的银饰锻造工艺品。他先后制作了“多彩贵州”原生态摄影大展银质奖杯——“苗族故事图腾柱”、“龙船一帆风顺”、“蝴蝶妈妈与吉宇鸟”等作品,为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工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现如今,吴水根已成为代表施洞银饰加工技术与工艺的一张名片。2010年被评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2012年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银饰锻制技艺(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凭着精湛的技艺,良好的信誉和口碑,他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

“还记得2005年9月,我代表贵州参加香港民族文化民间艺术会,表演了苗族银饰加工,当时苗族银饰锻造技艺被评为‘中国绝活’,我感到非常的自豪,那以后我就坚信我们贵州的东西能走向世界。”接过父辈的铁锤后,吴水根便潜心专研,吸收别人之长,完善工艺设计,精敲细打,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银饰加工品赢得了国内国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赞誉。他曾多次受邀到俄罗斯、韩国、香港、澳门、北京、上海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博览会,推广银饰工艺。

吴水根教授女徒弟技艺(图片来源:黔东南新闻网)

吴水根的家在贵州省台江县施洞镇岗党略村塘龙寨,出名后,不少人慕名前来拜师学艺。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吴水根都倾囊相授。现在,他带出来16位徒弟,每户的年销售额都达15万元以上。富起来的吴水根常说:“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真富。”

现在,岗党略村从事银饰加工制作的有60余户,两三百人。为推进银饰加工形成产业化发展,成立了银饰合作社,组建了工会组织,以“合作社+电商”的模式发展。吴水根负责跑市场、拉订单,合作社抓生产,每年再从合作社的利润中上交一定比例的工会经费,帮扶那些没有钱买银子的困难户,使他们尽快走出贫困。为尽快找到销路,吴水根前往上海、深圳、山东等地,带着作品征服客商,打开市场。2015年,他为合作社接到了一个大订单,深圳一家公司与他签订了1000套手工银饰茶具,仅此一单,就可获利500多万元,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创业创新的积极性。

就这样,吴水根用手中的小铁锤敲出了一条带领全村人致富的路,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领一方。他将精湛的技艺,沿着苗岭山脉、顺着清水江畔传到全国乃至世界,诠释苗家银饰工匠的果敢和执着。

有故事的图腾柱手工3

快困觉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4日 星期二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关于图腾柱的故事(有故事的图腾柱手工)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8683.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