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叶圣陶写的故事有什么(叶圣陶的其他故事有什么)

2023-03-14 18:50:01 技术常识4 感悟分享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4916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3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重读叶圣陶,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叶圣陶的其他故事有什么1

来源:【中国教师报】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绪论中曾经给经典下过一个描述性的定义: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人们正在阅读的书,大多是追逐时尚的畅销书,而不是历经读者千挑万选沉淀下来的经典著作。就语文学科教育类图书而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无疑堪称经典中的经典,每次精读都会给人以丰富的感悟和启迪。

叶圣陶先生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中指出:第一,国文是语文学科,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第二,国文的涵义与文学不同,它比文学宽广得多,所以教学国文并不等于教学文学。对此,我深表赞同。在指导学生整本书阅读《红楼梦》《乡土中国》的过程中,我就深感这两个基本观念的重要性。

就整本书阅读《红楼梦》而言,它120回的体量太大,如果将《红楼梦》全书内容均作为教学内容加以确立的话,显然是高中师生3年也无法完成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必须另辟蹊径,从指导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方法入手,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完成《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任务。

我在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查阅了“《红楼梦》研究资料集锦”,从中遴选了12篇研究《红楼梦》的论文:胡适的《〈红楼梦〉考证》(节选)、周汝昌的《雪芹生卒》、俞平伯的《〈红楼梦〉底风格》、冯其庸的《论〈红楼梦〉的思想》、周策纵的《论〈红楼梦〉本旨试说》等,拟从12个专题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红楼梦》的基本方法。

这12篇论文分别论述了《红楼梦》的版本、作者、风格、主旨、题旨、文体特征、虚实关系、总体结构、文化背景、场景、人物和主要情节,基本上覆盖了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的主要教学目标,对于引导学生掌握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的主要方法颇具意义。学生在通读《红楼梦》的基础上辅以论文作为导读材料,就可以较为深入地走进《红楼梦》的艺术世界,充分领略这本书的文化魅力。

到现在为止,还有许多人对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乡土中国》作为整本书阅读指导的必读书目颇为不解。因为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一部社会学名著而不是文学名著,他们认为在语文教材中理应选择像《红楼梦》《悲惨世界》《哈姆雷特》这样的文学名著,像《乡土中国》这样的社会学名著过于专业,不适合选入中学生的语文教材。

这种论调当然偏颇,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国文学习不等于文学学习,研习文学名著只是国文学习的一部分,国文学习的范畴要深广得多,完全可以囊括社会学名著。就此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潘新和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一书中指出,言语性才是语文的本质属性。因此,凡是可以提升中学生言语表现能力的作品,无论是文学名著还是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美学名著都可以选入高中语文教材。

在近几年举办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研讨活动中,我们偶尔也会看到有些“先知先觉”的语文教师早已突破了狭隘的文学名著范畴,执教整本书阅读历史学著作《万历十五年》,哲学著作《中国哲学简史》,美学著作《美的历程》,史传著作《苏东坡传》……这些著作的文学性未必比《乡土中国》多,但是教师之所以敢于打破门户之见和学科壁垒,是因为他们知道,无论语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的是哪一门学科名著,都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整本书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整本书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阅读天地,而不是画地为牢,故步自封地只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

何况,《乡土中国》这本书虽然是一本创作于20世纪中叶的社会学名著,但是它的文学性一点也不逊色于许多文学家创作的论辩性散文。作者费孝通在中学时代就已经在报刊上发表过不少习作,其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毫不逊色于某些空头文学家。《乡土中国》这本书原本是费孝通发表在报刊上连载的14篇文章,不是想当然的社会学艰深著作,热衷于寻求文学性的读者,不妨把它拆解开来,当作14篇优美的文章来赏读。

费孝通在撰写《乡土中国》之时,为了考虑当时中国广大读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已经尽可能运用最为通俗易懂的文字,结合自己切身的生活经历来阐述当时西方社会学、人类学领域最为前沿的学科知识,像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法国思想家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中的艰深社会学原理,到了费孝通笔下都化身为一个个通俗易懂的小故事,以当今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完全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读懂这本书。

当然,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的主要意义和价值,绝不仅仅限于赏读其文学性,虽然这是大多数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话题。《乡土中国》是一本可以用来培养高中生主题阅读能力的绝佳素材。因为它所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中国的传统社会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社会”这一社科经典命题。费孝通既不是第一个探讨这个经典命题的学者,也不是最后一个,但是他的许多见解颇具代表性。

如果我们以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为中心,上溯至卡尔·马克思、马克思·韦伯、费正清、涂尔干等学者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下延至秦晖、马勇、安东尼·吉登斯等学者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就可以形成一个颇为重要的主题阅读任务,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传统社会究竟是怎样的社会,其利弊何在,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未来究竟在哪里,我们应该建设一个怎样的新中国。

因此,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的主要价值在于,它可以被设计成一个颇具开放性的探究型学习任务群,可以起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联动作用,它能为学生打开的不仅是社会学视野或文学视野,还有涉及几乎所有社会学科的跨学科项目学习。全文只有5万字的《乡土中国》仅仅是一个引子,只要在教学环节上设计合理,它将引发的不仅仅是50万字、500万字的阅读量。

今天,我们重读经典,重读叶圣陶,绝对不是为了读书而重读,而是为了引导学生读懂语文,读懂更多的经典,这才是我们重读叶圣陶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系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请读者思考:

当我们谈论语文的时候,到底何为语文的本质属性?到底是语文的哪些属性可以把它跟其他人文学科区别开来,对此叶圣陶先生给出了许多答案,让我们从中细细寻觅。

本文来自【中国教师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叶圣陶的其他故事有什么2

这几天我发了很多关于“肯定式教养”理念的文章,如果细心体会,父母们应该会有所收获。

当然,因为这个理念颠覆了很多父母的认知,因此很多父母怀疑我这个理念,认为又是在瞎忽悠,骗大家买课程。

我是不是骗子,长期关注我的朋友应该很清楚,我也懒得跟他们瞎扯淡。

今天我就给大家带来2个真实的教育案例,让大家看看“肯定式教养”理论到底有没有用,我到底是不是骗子。

当然,这些案例不是我瞎编乱造的,而是在网上都可以搜到的,而且都是教育大咖们的真实案例。

“肯定式教养”VS"否定式教育"

在开始讲案例之前,我先说下什么是“肯定式教养”,因为这个名词概念是我提出并创建的,因此很多父母可能都没有听说过这个名词。

所谓的“肯定式教养”是与“否定式教育”理念相对应的。

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从古至今,国内还是国外,大多数父母都是采用“否定式教育”理念,就是通过指出孩子的缺点或者表现不好的地方,然后纠正孩子,希望把这些缺点从孩子身上消灭掉,以此达到培养优秀孩子的目的。

而“肯定式教养”理念不同,它关注的不是孩子缺点,而是孩子的优点,通过放大孩子的优点,使得孩子变得越来越优秀。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让大家更好地理解。

一个孩子写作业很慢,有些磨叽。遵循“否定式教育”理念的父母会指出孩子的“磨叽”毛病,要求孩子改掉,从而使得孩子变优秀。而遵循“肯定式教养”理念的父母则不同,他不关注磨叽的问题,而是关注孩子表现积极、不磨叽的时候,然后表扬孩子的积极,从而让孩子更加的积极。于是,尽管父母没有指出孩子磨叽的问题,但是一样解决了孩子的磨叽问题。这就是“否定式教育”和“肯定式教养”理念的不同。

虽然这两个教育理念都可以达到让孩子变得优秀的目的,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效果上却完全不同,因为“否定式教育”存在先天的弊端——难以赢得孩子的配合。

“否定式教育”的根本就是“否定”,但问题是谁喜欢被别人否定呢?

就算是父母这样的成年人,也是喜欢别人说好听的,不会喜欢听别人说自己不好,更何况是孩子呢?因此,采用“否定式教育”理念就天然地把父母跟孩子置于对立状态,孩子不喜欢听父母说他们的不是,更不用说配合父母去改变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多孩子变得叛逆、难以管教的原因,因为孩子不配合,父母只能采取比较激烈的教育手段。而这样的教育手段更是激发了孩子的反抗心理,他们当然也就变得叛逆了。于是家里就因为教育孩子变得鸡飞狗跳了。

而“肯定式教养”理念不同,它不是否定孩子而是表扬孩子,因此更容易获得孩子的配合,当然也就没有这些矛盾,亲子关系更加和谐,也就实现了母慈子孝。

好了,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什么是“否定式教育”,什么是“肯定式教养”了吧?那我们再来看看教育大咖的真实案例。

教育大咖的“肯定式教养”案例

第一个案例来自于现代教育家叶圣陶。

叶圣陶先生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特别是参加过教育资格证考试的老师,因为他也是一个考点。叶圣陶现实对我国的教育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称之为“教育家”一点也不为过。这里我也不多做介绍了,如果不知道叶圣陶是谁,自己可以百度下。

叶圣陶有一个“用4颗糖教育叛逆孩子”的案例,网上就可以搜到,不相信的自己可以去搜一下。

早年叶圣陶先生在一所小学当教师,有一次他在校园闲逛,无意间看到一个男孩用一个砖头要砸另一个孩子。叶圣陶先生及时上前制止了他,并要这个男孩放学后留下,到办公室一趟。

放学后,叶圣陶回到办公室,发现那个男孩已经在办公室等他了。

这时男孩见叶圣陶先生回来,变得站立不安,他觉得叶圣陶先生肯定会跟别的老师一样批评他,甚至要求他找家长。但是没想到叶圣陶先生不经没有批评他,反而拿出了一颗糖递给了他。

看着孩子疑惑的眼光,叶圣陶先生说:“你来得很准时,这说明你很守时,这颗糖奖励你的守时。”这时男孩的心情放松了下来。

然后叶圣陶先生又递给了男孩第二颗糖, 说:“在你砸那个男孩时,我让你把砖头放下你就放下,这是你对我的尊重,因此我要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已经有些不好意思了,因为从来没有人这么表扬过他。

而这时叶圣陶先生又递给了孩子第三颗糖,看着孩子疑惑的眼神说:“我从其他同学了解到,你要打的那人欺负了别人,所以你才动手教训他,从小就有这么有正义感,所以我要奖励你第三颗糖。”听完叶圣陶先生的话,男孩这时已经泪流满面了。

叶圣陶先生接着拿出了第四颗糖,说:“我相信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不需要我再说了。因此我把最后再奖励你一颗糖,奖励你知错就改的优良品质。”

一般老师是如何教育这种孩子的?不用我多说,相信大家也应该知道。而叶圣陶先生没有批评孩子,同样达到了教育孩子的目的,让孩子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这种关注优点而不是关注缺点的教育方式,不正是“肯定式教养”理念吗?

第二个案例来自当代教育专家魏书生。

关于魏书生,可能很多父母不知道,但是大多数老师应该都知道。应该说现在教育体系中,魏书生老师绝对算是一个头面人物了,因为魏书生老师在教学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太多的学校聘请他讲过课,也有太多的老师听过他的课。现在网上有关他的演讲视频也有很多,大家可以随便搜一下就能搜到。

而下面我要讲的这个例子就是魏书生如何教育一个喜欢打架的孩子的案例。

魏书生在当班主任时,班里有一个孩子特喜欢打架。于是魏书生决定跟他好好沟通下,以下是魏书生在演讲中的原话:

魏书生:“孩子,打架了,这个月打了几次架?”

学生:“两架。”

魏书生:“这个月有多少天?”

学生:“30天。”

魏书生:“好孩子!28天没有打架呢。孩子,咱28天都能管住自己,都能原谅别。那咱争取下个月少打一架,只打一架怎么样?”

学生:“老师,那我一架不打了。”

这个案例在他出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中也有记录,不相信的自己可以去买本书看下。

魏书生老师这是不是用的“肯定式教养”理念?是不是也是在利用孩子的优点,用优点来消灭缺点?

总结

现在还说我创建的“肯定式教养”理念是瞎扯淡,是忽悠大家吗?

应该说,所有的优秀教育工作者都是在有意或无意地遵循“肯定式教养”理念,因为这是符合人的心理和认知特点的,因此才更容易被孩子接受,也就更容易促进孩子改变。只不过一直以来没有一个人像我一样理解认识的这么深刻,并且还形成了系统理念和操作方法。

毫不客气地说,只要你看到这里,不用管“肯定式教养”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单单是明白了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你在教育孩子上有很大的进步。

当然,“肯定式教养”理念毕竟颠覆了我们长久以来的教育观念,因此对于大家来说操作有很多的难度。限于篇幅,我把“肯定式教养”的理论、方法、技巧和难点等发布在我的专栏和同名公众号里了,感兴趣的可以去学习下。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运用“肯定式教养”,所有购买专栏的朋友都可以后台私信我,加入圈子进行专门的指导。

叶圣陶的其他故事有什么3

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曾经这样评价叶圣陶一家:“圣陶兄是我的老朋友。我佩服他和夫人能够让至善兄弟三人长成在爱的氛围里,却不沉滋在爱的氛围里。他们不但看见自己一家,还看见别的种种人;所以虽然年轻,已经多少认识了社会的大处和人生的深处。而又没有那玩世不恭,满不在乎的习气。”很明显,朱自清对叶圣陶先生的子女教育是十分推崇的。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江苏苏州人,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席、中央文史馆馆长等职。

叶圣陶膝下2子1女,在他的教育下,都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长子叶至善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现任中国青年出版社副社长;女儿叶至美,以美的心灵和才华,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次子叶至诚现任大型文学刊物《雨花》的主编。

“至诚至善至美”

“至诚至善至美”,这是叶圣陶一生的孜孜追求,也是对儿女的谆谆教诲,因此,他以此使命名自己的3个儿女。

叶圣陶对子女要求严格,要他们自小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他说,人在世上,要“好好地说话,好好地做事”。幼子叶至诚聪明机灵,但调皮好动,他便有心培养他钓鱼的兴趣。他对至诚说:“你听着,你得学着钓鱼,改改你那毛躁性子。你坐在河边上静静地等。等个一整天,不一定有半条鱼来上钩……”为此,他叫儿子找一根不要太长的斑竹,亲自为他做了一根钓鱼竿。这是叶圣陶采用的“静”制“动”的教育方法。

当年,叶圣陶积极投身文化运动,与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出“文学为人生”的主张,这种文学创作的态度以后也贯穿在他的作品中。对子女的写作也要求他们“写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叶先生这种诚善美的精神,在儿辈身上得到发扬光大。 前几年,人民大会堂举行大型救灾义演,晚会的主题是“情系灾民,共献爱心”。叶至诚不顾年老体弱,执意陪同妻子——锡剧表演艺术家姚澄前往义演,用实际行动向灾区人民献上自己的爱心。

父子围桌改稿

40年代,至善兄妹三人对写作都非常热心。当时叶家出现的“父子围桌改稿”情景,至今令人羡慕不已:吃罢晚饭,碗筷收拾过了,植物油灯移到桌子中央,父亲戴起老花眼镜,坐下来改孩子们的文章。三个孩子各据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挑错。有时候,父亲指出了作文中可笑的谬误,孩子们就尽情地笑起来。每改罢一段,父亲朗读一遍,看语气是否顺达。孩子们的原稿好像从乡间采回来的野花,插在瓶子里篷篷松松的一大把,经过父亲的梳理修剪,像个样子了。

30多年过去后,叶至善补充当时的情况说:说是看父亲改,实际是商量着共同改。父亲一边看我们的习作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他看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我们原本是怎么想的?究竟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父子围桌而坐,秉烛修改文章,这确是一个动人的教子情景。难怪著名学者宋云杉对此情此景的体验亦感慨系之:“我们试闭目想想,这是一个何等美满的家庭。在这种家庭环境里面,学习写作,进步一定是很快的,除非是天生钝质。所以我常常对我的子女说:‘小墨(叶至善小名)他们是幸福的。’”

孩子们的文章发表多了,有人建议叶家兄弟不妨合起来出个集子。叶圣陶把要出版的文稿审读了一遍,剔去若干篇后题名《花萼集》。书名蕴含着叶先生的良苦用心:花萼,也作华萼。棠棣树之花,萼蒂两相依,有保护花瓣的作用,古人常用“花萼”比喻兄弟友爱。叶先生的书名,亦采此意。

“未厌居”家风

永不自满是叶圣陶的家风,为此他为自己的书斋取名为“未厌居”。

1928年,叶圣陶出版了一部短篇小说集《未厌集》,他在小说集“自序”中说:“厌,厌足也。作小说虽不定是甚胜甚盛的事,也总得作像一个样儿。自家一篇一篇地作,作罢重复看过,往往不像个样儿。因此未能厌足。愿以后多多磨练,万一有教自家尝味到厌足的喜悦的时候吧……”以后,他在文坛屡创几个第一:与朱自清、俞平伯创办了我国第一个诗刊《诗》,出版了我国第一个童话集《稻草人》,创作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小说《倪焕之》等等,但他仍将自己的散文集,题名为《未厌居习作》,定自己的书斋名为“未厌居”。

叶圣陶经常以自己的“未厌”精神教育子女,教子女们不要满足现状,要永远攀登高峰。当至善他们出版了《花萼集》后,原打算一年出一本合集,但是他们的文章“愈写愈少,写成的又很难教自己满意”。叶圣陶没有批评他们写得少了,而是对他们说:“想写得好些,正是你们进步的动力,时常不满意自己所写的,也证明你们确实有些儿进步了。”鼓励他们在写作上要“未能厌足”,继续前进。由于他不懈地努力,事隔两年后,至善他们又推出了《三叶集》。

如今,叶至诚已是著名作家,但他写散文从不马虎了事,而是认真得近乎对自己苛刻。文章写好后,她总要用心改上几遍,稿纸上稍有涂改痕迹,便重新换纸抄写。如此作风,自然得益于叶老先生的“未厌”家风。

(文章转自考试牛学习论坛www.kaoshiniu.com)

-----------------------------------------------------------------------------------

了解更多学习方法,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关注微信公众号:hdzkjy (邯郸智考教育)

handanyyxxb(邯郸英语学习帮)

学习改变命运!

叶圣陶有什么故事?(叶圣陶的名字有什么故事)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4日 星期二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叶圣陶写的故事有什么(叶圣陶的其他故事有什么)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8574.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