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有故事的名字两个字(有故事的二字名字)

2023-03-14 08:50:01 技术常识4 原创分享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9869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5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东西问丨于志勇:新疆最早出现的“中国”二字蕴含怎样的文化认同?,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故事的二字名字1

编者按:

国宝之美,穿越古今,器以载道,恢弘万千。每件珍稀文物背后,都凝聚着古人的匠心智慧,镌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见证着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从2023年1月11日起,中新社“东西问”推出“镇馆之宝”系列策划(一),藉专家探究文物之意涵及其背后故事。

中新社乌鲁木齐1月11日电 题:新疆最早出现的“中国”二字蕴含怎样的文化认同?

作者 苟继鹏

1995年,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了一件汉代织锦护臂,上面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个篆体汉字,这是目前新疆出土最早的“中国”字样。“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又称“五星锦”)是国家一级文物,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现收藏于新疆博物馆,系该馆“镇馆之宝”之一。

这块织锦织造于何时又有何用途?“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何意?蕴含怎样的文化认同?近日,“五星锦”考古发掘亲历者之一,新疆文博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新疆博物馆馆长于志勇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新疆出现最早的“中国”二字源于何处?是如何被发现的?

于志勇:1995年10月,位于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的尼雅遗址考古有了重大发现。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在对该遗址一处重要墓地进行考古发掘的过程中,发现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这也是迄今为止,新疆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中国”二字,其诞生于汉代,距今两千多年。

尼雅遗址地处丝绸之路南道的交通要冲,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融汇之地。“五星锦”发现于一处两人合葬墓,和作为随葬品的弓箭、箭箙、短剑鞘等物品放一起。当时,现场工作人员见到墓内男性葬者右侧的织物中露出一点色彩斑斓的织锦,在沙土掩盖中格外醒目。一点点翻开,织锦不仅逐渐显露出鲜艳的蓝、白、红、黄、绿花纹,还陆续看到织出的汉文“国”“东方”“五星”等字。最后看到完整的文字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在场所有人都为之震惊。

“五星锦”出土现场。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中新社记者:“五星锦”是一件怎样的文物?为何被称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于志勇:“五星锦”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以织锦为面料,边上用白绢镶边,两个长边上各缝缀有3条长约21厘米、宽1.5厘米的白色绢带(其中三条残断),织有八个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经过纺织考古专家分析和鉴定,“五星锦”是由五组经线和一组纬线织成的五重平纹经锦,经密220根/厘米,纬密48根/厘米,平纹五重经的组织在汉锦中较复杂,也极为罕见;其纹样题材异常别致,有凤凰、鸾鸟、麒麟、白虎等瑞兽和祥云瑞草,并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文字巧妙列置其中,寓意祈佑祥瑞。

“五星锦”制作考究,工艺精湛,色彩绚烂,精致无双,是汉代织锦技艺的最高代表。这类风格和题材的织锦,在出土文物中极为罕见,是难得的艺术珍品。并且意蕴深厚,内涵丰富,是国家一级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64件文物之一,也是新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被称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展出的“五星锦”。刘新摄

中新社记者:织锦上的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何意?蕴含怎样的中华文化?为什么说这件汉代织锦折射出西域地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于志勇:据考证,“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中国古代星占用辞。五星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东方”是中国古代星占术中特定的天穹位置。“中国”,先秦时期是对周天子所居洛邑地域的指称,秦汉时期是中央政府郡县统辖管理的地域。古代天文术语中是地理、政治的概念,随着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政治的概念。

“五星出东方”指五颗行星在一时期内同时出现于东方天空,即“五星连珠”或“五星聚会”现象;“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即出现五星共见东方之天象,则于中国有利。

“五星锦”把天文、史实和古人的阴阳五行观念等巧妙融为一体,并且出现在远离中原的尼雅遗址,证实了国家治理和统辖西域、开发建设西域的历史,深刻揭示了汉朝开拓西域后丝绸之路经济文化的繁荣历史脉络,说明了当时西域对于中原文化的认同和向往,实证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也侧面反映出各民族在两千年前就进行了深度交流交融,亦生动展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特殊魅力。

“五星锦”在新疆博物馆举办的《尼雅·考古·故事——中日尼雅考古30周年成果展》上展出。刘新 摄

中新社记者:历史上,汉代中央政权如何实现对西域的有效管辖和治理?汉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为何会出现在今天的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其背后有着怎样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于志勇:汉代中央政权为管理统一后的西域,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境内)设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开始行使国家主权。

出土“五星锦”的尼雅遗址为西汉时期精绝国所在,精绝国系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受西域都护府统辖。有学者根据史料推断,“五星锦”应于西域都护府设立之时(神爵二年)被赏赐给精绝国,见证了西域都护府设立的历史。

张骞“凿空”西域之后,汉代中央政权就与西域诸国间“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开启了“丝绸之路”的辉煌历程。一方面,促使中华文明的西传,汉代中央政权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往来更加直接。另一方面,西域文化也逐渐传入中原。汉朝统一西域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开拓辽阔的疆土,创造悠久的中国历史,书写灿烂的中华文化,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

出土“五星锦”的尼雅遗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中新社记者:“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句话承载着千年前人们怎样的愿景?今天应如何看待?

于志勇:“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一句祈祝吉祥祺瑞的用语,表达良好的企盼和愿望。与“五星锦”同时出土了一件“讨南羌”织锦残片。经比对,是从与“五星锦”相同的锦料上裁剪下来的一部分。

根据对具体史实的研究和图案的缀合分析,织文可以连续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这句织锦文字无疑是汉朝为了祈祝讨羌大事在政治和军事上的顺利。

以“五星锦”为题材的舞剧《五星出东方》在新疆博物馆演出。苟继鹏 摄

随着历史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对“五星锦”历史文化的认知和了解也将更深刻、更全面。比如以“五星锦”为题材的舞剧《五星出东方》,艺术地演绎了西域绿洲丝绸古道的历史佳话,讲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诠释了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题。该剧演出一年多来,在全国多地开启巡演30余场,反响热烈,2022年9月获得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完)

受访者简介:

于志勇,新疆文博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新疆博物馆馆长。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毕业于西北大学。长期从事新疆考古及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博物馆社会教育。参与并主持的1995年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2007年库车市友谊路晋十六国墓葬考古发掘,分别评获当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合作编著有《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报告》(全三卷)《中国文物地图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册》《中国出土壁画全集·新疆分册》《新疆通史·图录(先秦秦汉)》等书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代表作有《新疆尼雅出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彩锦织纹初析》《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出土骨签之名物考》等。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有故事的二字名字2

从“王者荣耀”

到“李不尚书”

再到“陈皮话梅糖”

年年都有火出圈的名字

而且花样还越来越多

近日

广东佛山市公安局、云南警方公布

2022年新生儿热门名字

佛山

经过统计

佛山市公安局正式公布

佛山地区

2022年新生儿取名热门

心玥 梓晴 玥瑶 昕玥 芷晴

梓恒 星宇 铭轩 奕霖 子轩

宇轩 梓睿 梓豪 梓轩 俊宇

语桐 诗玥 思玥 梓玥 乐瑶

男 孩

2022年,在佛山办理出生登记的人口中,男孩取名为宇轩的最多,大约1000个男孩有1个取名为宇轩。

排名第2至10的男孩名字为梓睿、梓豪、梓轩、俊宇、梓恒、星宇、铭轩、奕霖、子轩。男孩取名单字的前5名为睿、翊、朗、毅、宇。

女 孩

2022年,女孩取名为心玥的最多,大约1000个女孩有近3个取名为心玥。

排名第2至10的女孩名字为梓晴、玥瑶、昕玥、芷晴、语桐、诗玥、思玥、梓玥、乐瑶。女孩取名单字的前5名为玥、悦、琳、可、瑶。

以父母姓氏取名

2022年,在佛山办理出生登记的人口中,小孩姓名前两个字是父母姓氏的共有199人。其中父姓+母姓的有179人,母姓+父姓的有20人。小孩姓名就是父姓+母姓或母姓+父姓的共有9人。

尽管宇轩、梓晴年年上榜

排名竞争也很激烈

不过无所谓

俊杰、嘉欣会出手

姓 氏

2022年佛山户籍人口中人数最多的姓氏为陈姓,大约100个人之中有7个人姓陈。排名第2至10的姓氏为梁、李、黄、何、刘、张、吴、罗、周,和2021年没有变化。

名 字

2022年佛山户籍人口中人数最多的名字是俊杰,大约1000个人之中就有1个人的名字叫俊杰。排名第2至10的名字为志强、嘉欣、丽华、丽娟、敏仪、敏、伟强、晓彤、丽萍。与2021年相比,丽萍进入前10位,丽珍被挤出前10位。

当姓氏大户搭上高频单字

陈敏、李静、刘伟……

你身边有叫这些名字的人吗

云南

近日

云南省也公布了

2022年出生并已经进行

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名字

↓↓↓

云南百家姓排名

云南姓氏排名

我们从梳理出来的排名中看出“李”姓排第一名,占总人数的12%;最少的姓氏为“墚”(liáng)姓,全省仅一人姓此姓。还有一些不常见的姓氏比如“巡”、“饼”、“碎”、“坏”等。

云南复姓排名

2022年云南省共有复姓38个,从排名来看姓“欧阳”的人还是比较多的,占复姓总人数的78%,其中最少的姓氏为“东门”。

新生儿名字排名

“梓涵”成为2022年新生儿名字的榜首,全省有818名新生儿户籍登记为此名,其中女性614人,男性204人。

新生儿名字

使用汉字排名

“涵”字排在第一名,全省有8192名新生儿的名字里带有此字。而往年的佼佼者“婷”字则排在第21位,排在最后的字为“畓”(duō),全省仅有1名新生儿名字使用。

不同年代云南省使用最多的名字

1959年及以前,男性叫“光明”的人最多;女性叫“秀英”的最多。

1960-1969年,男性叫“勇”的人最多;女性第一还是叫“秀英”。

1970-1979年,男性还是叫“勇”的人最多,女性则叫“丽”的人最多。

1980-1989年,男性叫“伟”的人最多;女性叫“艳”的人最多。

1990-1999年,男性叫“涛”的人最多;女性还是叫“艳”的人最多。

2000-2009年,男性叫“涛”的人最多;女性叫“婷”的人最多。

2010-2019年,男性叫“浩宇”的最多;女性叫“欣怡”的最多。

从这组报告不难看出

在时代的发展中

取名的热点也随之发生变化

当然

取“名”也有大学问

《居民身份证法》第四条规定,居民身份证使用规范汉字和符合国家标准的数字符号填写。《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七条规定,除姓氏中存在的异体字,否则应当使用规范汉字,也就是《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汉字。所以,阿拉伯数字和英文字母都不能用来起名!

温馨提示

起名最好别用生僻字!

因为

老师同学同事朋友们

可能不会读

……

你的名字有些什么故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

来源:中国警察网、佛山市公安局、云南警方 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有故事的二字名字3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今浙江省上百个县级以上的政区地名,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虽然它们出现的时间有迟有早,出现的情况各不相同,有政区始置时即命名的,有在政区变革中出现的,但都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即使在“十年动乱”这种滥改地名的浪潮中,全都不为所动,充分地显示了它们的生命力。然而对这些政区地名进行历史性的考察,就不难发现它们在历史上的更替、代谢也是非常剧烈和频繁的。对绝大多数县说,都曾经历一次或数次的县名更改。始终未改者极少,在秦汉时建置的只有余姚县(今为市)及汉末的安吉县;三国时建置的只有桐庐、建德、永康三县;唐宋之际(包括吴越)建置的也只有象山、新昌、青田、缙云、庆元等数县。明代以后设置的,由于历史较短,除太平县民国初改名温岭县,文成县1949年6至9月曾改名大南县外,其余多数县名沿用至今。改名次数最多的是今已并入临安的旧昌化县,它始置于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但县名一改再改,先后出现紫溪、武隆、唐山、金昌、横山、吴昌、昌化等七个县名。今淳安县自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设置始新县起,也先后改名新安、雉山、还淳、青溪、淳化、淳安,共七个县名。始置于三国东吴的今天台县,先后改名也有六次之多,其县名按次为始平、始丰、唐兴、新兴、台兴、天台。至于改名在三、四次或二、三次的那就更为普遍了。

在频繁的地名更改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地多名,异地同名现象。这给我们阅读古籍增加了困难,极易张冠李戴。例如钱塘江三源之一位于金华市城南的东阳江,很多人以为它因发源于东阳县的大盘山(今属磐安县)而得名。其实不然,金华市及其属县,唐以前为东阳郡之地,江名来自郡名。它和钱塘江另外二源信安江(今衢江)、新安江江名来自信安郡、新安郡是一致的。这就是郡名与县名相同所造成的歧义。一地多名情况还比较简单,因局限于一地,只要查阅该地府县志的有关建置沿革部分,就可迎刃而解。异地同名,情况就复杂得多,因为异地同名,按政区级别有县与县同名和县与那、府(包括州、路、地、市,下同)同名之分;按时间有同时同名、异时同名,先后衔接同名之别。它牵涉到广泛的地域和漫长的岁月,要鉴别清楚,非得把浙江省各级政区的建置沿革作一番全面系统的研究不可。这就不是每一位读者所能办到的。为此搜文索典,对浙江县以上古今异地同名地名作一番考辨,以供参考,并就教于方家。

一、

县名相同

1. 永宁县

东汉永和三年(138年),分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即今温州市和永嘉县的前身。东晋后为永嘉郡治所。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郡,改永宁县为永嘉县。唐武德五年(622年),分永嘉县再置,贞观元年(627年)废。48年后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分临海县另置永宁县,天授元年(690年)改名黄岩县。两永宁县先后异地同名。前者累计共存456年,后者仅存15年,不可不辩。

2 会稽县

人们都知道,会稽即系绍兴,殊不知最早以会稽作县名的却是上虞。《汉书地理志·会稽郡》载:上虞“莽曰会稽”。东汉初复原名。至于绍兴的会稽县,据《元和郡县志·越州》载:“隋平陈,改山阴为会稽县。”唐武德七年(624年)析会稽复置,嗣后两县同城并为越州、会稽郡、绍兴府、绍兴路治所。至民国元年(1912年),会稽、山阴合并,改名绍兴县。1949年又曾析绍兴县东部区乡置会稽县,县人民政府驻皋埠镇。1950年撤销,仍并入绍兴县。

3 永安县

《宋书州郡必·吴兴太守》“武康令”条云:“吴分乌程、余杭立永安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更名(武康)”。为武康县(今并入德清县)的始置县名,前后共存80余年。五代唐长兴元年(903年),吴越钱氏因治台州乐安县盂溪水患,祈求永保平安,曾改乐安为永安。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又改永安为仙居。台州永安县共存77年。前后两永安相隔650年。

4 信安县

今衢县的第二个县名。《宋书州郡志·东阳太号》载:“信安令,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分太末立曰新安。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更名(信安)。”唐咸通年间(860一874年)又改名西安县。至民国元年才改为衢县,信安县名沿用580余年。约400年后,信安县名曾分今常山县所移用。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又改常山县为信安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复信安为常山,存在时间为9年。

5 新安县

今衢县最早的一个县名。自东汉初平三年(192年)建县开始,至晋太康元年(280年)改名信安止,共沿用88年。新安县又是今淳安县的第二个县名,据《隋书地理志·遂安郡》、《旧唐书地理志·睦州》等记载,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始新县(淳安的第一个县名,始置于东汉建安十三年)为新安县,大业初(605年)又改雉山县。唐文明元年(684年)复改雉山为新安县,开元二十年(732年)再改还淳县。新安县名累计使用64年。两新安县前后相隔309年。

6 新昌县

《太平寰宇记·越州》:“唐末钱镠割据钱塘时,以去温州之道路悠远,此地人物稍繁,且无馆驿,乃析剡县一十三乡置新昌县。”新昌建县后除1958一1961年曾一度并入嵊县(即古之剡县)外,县名一直不改,沿用一千余年。但是新昌作为县名,在浙江省最早的是今已并入建德县的原寿昌县,新昌是寿昌县的始置县名。据《宋书州郡志·吴郡太守寿昌令》载:“吴分富春(今富阳)立新昌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寿昌)。”虽然存在时间仅50余年,却比今新昌县要早700年左右

7 永康县

始置于三国吴赤乌八年(245年),它是原乌伤(今义乌)县南界上浦之地。建县后除隋初一度并入吴宁县(今金华县)及唐武德四至八年(621一625年)兼置丽州分置缙云县外,先后1700余年县名一直未改。值得注意的是,今已并入德清的旧武康县,也曾以永康为名。清陈芳绩《历代地理沿革表·县表十五》载:“晋太康元年(280年),以永安(武康的第一个县名)迁治乌回山,更名永康。永康元年(300年),避号又改名(武康)”两永康县竟同名并存20年,成为浙江省同名县名中的罕例。

8 吴宁县、东阳县

吴宁县是今东阳市的旧县名。《宋书州郡志·东阳太守》载:“吴宁令,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孙氏分诸暨立。”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同年却改长山县(今金华县)为吴宁县,两县先后衔接同名。开皇十二年(592年)又改吴宁县为东阳县,十八年(598年)再改金华县。而今之东阳县则到唐垂拱二年(686年)才分义乌东冲要地及废吴宁县故地设置,相距隋代改长山之东阳县为94年。今东阳县白唐建置后,除五代吴越时一度改名东场外,沿用至今。吴宁、东阳交叉异地同名,稍不审慎,即易搞错。

9 定海县

定海县在舟山群岛。1987年春,舟山地区撤销,改制舟山市(地级),定海县相应改为舟山市的定海区。但定海县原系前镇海县(今宁波市镇海区)的县名。《太平寰宇记·明州定海县》载:“(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王钱镠以地滨海口,有鱼盐之利,因置望海县,后改为定海县。”779年后,即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才成为舟山定海县的县名,而改原定海县为镇海县。定海县名为什么会从大陆移到海岛去呢?其因是明洪武二十年(1381年),明政府为防“寇盗”而废昌国县(北宋置,舟山的第二个县名),并声迁卫、移民,“而墟其地”,遂成倭寇、海匪巢穴。直到清康熙年间,舟山日趋安定,才决定重设县治。康熙皇帝认为“山名为舟,则动而不静”,于是诏改舟山为“定海山”。二十七年建县后,赐名定海县。为避同名改原定海县为镇海县。

二、

县与郡、府同名

县与郡、府同名,在浙江省数量上要比县与县同名为多,情况也更复杂。按照地名出现的先后,区分谁是原生地名,谁是次生地名,大致可归纳甲、乙两大类,分别考辨如下:

甲、县名在先,同名郡、府名在后。即县名为原生地名,郡、府名为次生地名。

1 信安县一信安郡

信安县名出现于晋太康元年,改新安县而来,唐咸通中(860一874年)改名西安。它是今衢县的第二个县名,已如前述。唐武德四年(621年)于信安县置衢州,为州治。天宝元年(742年)改衢州为信安郡,郡名即来自州治信安县。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衢州,郡、县同名并存16年。

2 临海县一临海郡,章安县一章安郡

《雍正浙江通志·建置四》引《通典》云:“吴太元二年(252年),分章安置临海县”。《三国志·吴书孙亮传》又云:太平二年(257年)春,“以会稽东部为临海郡”。初治临海县,寻徒治章安,也以郡治县名为郡名。南朝陈于章安改置章安郡,又以郡治章安县名为郡名。章安郡隋初废入处州,临海郡在唐天宝元年(742年)复置,到乾元元年(758年)就为台州所取代。章安县隋初并入临海,庸初复置,武德八年(625年)再次并入临海,从此不再置,但章安作为镇名却保留至今。临海县自三国吴设置后,县名一直不改。唯于1986年3月改制临海市(县级)。

3 建德县一建德府(路)

三国吴黄武四年(225年),分富春县置建德县,因孙权曾封孙韶为建德侯于此,含“天子建德”之义,故名。武周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后为睦州治,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后为严州治。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以建德曾是高宗、度宗“潜邸”,升严州为建德府,以府治建德县名为府名。元改建德路,府(路)、县并存同名90余年。新中国建国初曾设建德专区,专区与县又同名共存5、6年。

4 嘉兴县一嘉兴府

《兰国志·吴书孙权传》载:黄龙三年(231年)春,“由拳野稻自生,改为禾兴县”。赤乌“五年(242年)春正月,立和为太子,大赦,改禾兴为嘉兴”。嘉兴县名始此。后晋天福三年(938年),于嘉兴县置秀州,为州治。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以秀州为孝宗诞生之地,升嘉兴府,也以治所县名为府名。元改嘉兴路,明清复为嘉兴府。府、县并存同名717年。民国初废府,并嘉兴、秀水两县为嘉禾县,三年(1914年)复改嘉兴县。1949年后设嘉兴专区(地区),于县城设嘉兴市。专区(地区)、县、市三者同名。1981年撤销嘉兴县并入嘉兴市。1983年嘉兴地区撤销,嘉兴市改省辖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嘉兴作为县名地区名虽不复存在,但仍保留在市名之中。

5 钱唐县一钱唐郡、钱塘道

秦置钱唐县,治所在“灵隐山下”。南朝陈祯明元年(587年),于钱唐县置钱唐郡,以郡治钱唐县名为郡名。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唐郡置杭州,钱唐作为郡名结束,钱唐县依然存在,并为杭州、余杭郡治所。唐武德四年(621年),因避国号讳,改唐为塘。钱塘县一宜存在至清末,民国元年(1912年)二月,才与仁和县合并,改名杭县。民国三年,省县之间复设道,于杭县设钱塘道,钱塘又成为道名。时钱塘县虽已不存,但道尹行政公署驻地杭县即原钱塘县之地,实质上也是以治所县名为道名。民国十六年(1027年)钱塘道撤销,钱塘作为政区名从此不再存在。

6 余杭县一余杭郡

《元和郡县志·杭州》引《吴兴记》云:“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将上会稽,涂出此地,因立为县。”旧传“神禹治水,会诸侯于会稽,至此舍杭登陆,因名禹杭。至少康,封庶子无余于越,以主禹祀,又名余杭”。实系越语方言地名,上说并不可信。但禹为人民心目中所崇拜的治水英雄,历史上既有此说流传,余杭县名自然颇得民心。因此自建县至今2200年,除新莽时(9一23年)曾短暂改名进睦外,县名稳定不变。隋开皇九年(589年),于余杭县置杭州,“盖因其县以立名”。十年虽移州治于钱唐县,但杭州之名相袭不改。隋大业三年(607年),炀帝“改州为郡”,杭州就迳称余杭郡,至唐乾元元午(758年),才最后被杭州所取代。隋置杭州,州名来自州治余杭县,隋、唐时改杭州为余杭郡,时郡治在钱唐县,余杭已是属县,但仍以余杭县名为郡名,可见其名影响之深。

7 遂安县一遂安郡,新定县一新定郡

遂安县已于1958年并入淳安县。但其县名在历史上较稳定,影响也较大。据《宋书州郡志·新安太守》、《太平寰宇记·睦州》等载,后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分歙县南乡安定里置新定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名遂安县。从此县名一直不改。隋大业三年(607年),改遂安县被辖之睦州为遂安郡。唐初复为睦州,夭宝元年(742年),又以遂安县的第一个县名改睦州为新定郡。睦州两次改郡,郡名都来自同一辖县。

8 缙云县一缙云郡

《旧唐书地理志·处州》载:缙云县“万岁登封元年(696年),分括苍及婺州永康县置。”《大明一统志·处州府》又载:“以县有缙云山,故名。”按缙云山即仙都山,传为黄帝炼丹、游仙、飞升之处。以如此祥瑞名山为县名,自然深得众望。因此自置县以来,1290余年,县名从未改易。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缙云县被辖之括州就改为缙云郡。至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括州止,郡县并存同名16年。

9 余姚县一余姚郡

余姚县始置于秦、汉间。县名由来据《元和郡县志·越州》说:“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故曰余姚。”其实余姚也是越语地名,今但知“越人谓盐曰余”,姚字其义不详。舜为圣人,既有此说流传,余姚县名也就神圣不可侵犯。置县2000多年来,除隋代曾并入句章县外,县名始终不改。是浙江省建县历史较长,县名又长期稳定的县份。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分越州置明州(今宁波市),天宝元年(742年),改明州为余姚郡。时余姚县仍属越州,与明州无隶属关系,但却选相邻的余姚县名为郡名。诚如《宝庆四明志·沿革论》所说:“虽郡号余姚,而余姚则仍隶越州”。其影响之大,由此可见。

10 临安县一临安府

《宋书州郡志·吴兴太守》载:“临安令,吴分余杭为临水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临安)。”以县西南十八里有临安山,“县取此为名万。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避金兵驻跸杭州,诏以州治为行宫,升杭州为临安府。时高宗惊魂未定,杭州辖县有临安,颇合皇上心意,遂以临安名府。到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杭州路,临安府共存147年。而临安县除吴越时一度改安国县外,至今不变。建国后1949一1953年,又曾置临安专区,县与专区再次同名并存。

11 瑞安县一瑞安府

瑞安县初置于孙吴,名罗阳,后改安阳,西晋初又改名安固。为温州市历史较悠久的县份。唐末天复三年(903年),“有白乌栖县之集云阁”,时以为祥瑞之兆,“诏改安固县为瑞安县”。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以温州曾为度宗潜邸,升瑞安府,以所辖瑞安县名为府名。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瑞安府为温州路,瑞安府仅存11年。瑞安县名沿用到今。

12 安吉县一安吉州

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分故鄣县南置安吉县。设县之由据《后汉书郡国志·丹阳郡》刘昭“故鄣注”引《吴兴记》说:“光和末(184年),张角乱,此乡守险助国,汉嘉之,故立县。”县名取《诗·无衣》篇“安且吉兮”之义。是一个祈求吉祥平安的县名,故也颇得民心。建县后除隋唐时曾先后二次并入绥安(今安徽广德)、长城(今长兴县)外,县名始终不改。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改湖州为安吉州,就以所属安吉县名为州名。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安吉州为湖州路,州、县并存同名51年。明正德元年(1506年),又升安吉县为安吉州,领孝丰一县,属湖州府。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复安吉州为县。明安吉州为散州,其地位同于县又略高于县,故隶属于府。与宋代的安吉州(隶两浙西路),名称虽同,政区级别则异。

13 龙游县一龙游府

据《郡县释名》浙江卷下、《方舆纪要》卷九十三等载:吴越王“以丘为墓不祥”,改龙丘(邱)县为龙游县。元末至正十九年(1359年),明将常遇春攻下衢州,改衢州路为龙游府,也导所辖龙游县名为府名。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复改衢州府,府县同名并存7年。

乙、 郡、府名在先,同名县名在后。即郡、府名为原生地名,县名为次生地名或沿用地名。

1 会稽郡一会稽县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定江南降越君后,于故吴、越地置会稽郡,以会稽山得名,治所初在吴县(今苏州),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后移治山阴会(今绍兴)。会稽郡是浙江境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一个郡,浙江其它诸郡,几乎都从它分置而来。加上会稽山传为大禹治水后大会诸侯“爵有德,封有功”之地,故其名声与地位远在诸郡之上。隋开皇九年(589年),文帝改郡为州,于是废会稽郡。为延续会稽之名,同年即改山阴县为会稽县。大业三年(607年),复改越州为会稽郡,于是郡县并存同名。至唐乾元元年(758年)再废郡为州后,会稽郡从此不再设置。会稽县自隋初设置后,县名不变。直到民国元年(1912年)因与山阴县(唐析会稽县复置)合并,才改绍兴县。民国三至十六年(1914—1927),省县之间又设道,会稽又成为道名。1949年又曾析绍兴县东部置会稽县,1950年复并入绍兴县。会稽作为政区名才告结束。

2 东阳郡一东阳县

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分会稽西部置东阳郡,治长山(今金华)。郡名由来,据《方舆胜览·婺州》载:以郡“在金华山之阳,瀫水之东,因名东阳”。唐武德四年(621年),改东阳郡为婺州。就在此撤销期间,垂拱二年(686年),“因东阳旧郡之号,分乌伤(应为义乌)之地以置县焉”,即今东阳县。唐天宝、至德(742一758年)年间,东阳郡又曾复置,郡县并存同名16年。东阳县除五代后梁开平四年至北宋咸平二年(910一999年)曾改名东场县外,沿用至今。1988年改制东阳市。

3 永嘉郡一永嘉县

《晋书地理志·扬州》载: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年)分临海立永嘉郡”,治永宁县。隋开皇九年(589年),与临海郡并置处州,州治移括苍县(今丽水市)。为保留永嘉之名,同年即改原郡治永宁县为永嘉县,前后衔接同名。大业三年(607年)永嘉郡复置,唐初又省,天宝元年(742年)再置,郡、县又同名并存。至乾元元年(758年)复改温州后,永嘉作为郡名从此结束。然永嘉县名自隋初出现后,除1949年5一9月间,曾改名双溪县外长期稳定,至今不变。

4 新安郡一新安县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新都郡为新安郡。隋平陈郡废,即改原郡治始新县(今淳安县)为新安县以续郡名。大业初因移新安县治于雉山下,才改雉山县。

5 吴兴郡一吴兴县

《三国志·吴书孙皓传》载:宝鼎元年(266年),······分吴、丹扬为吴兴郡”,治乌程。设郡之由据《太平寰宇记·湖州》载:“孙皓为乌程侯,及即位改葬父和于此,遂立此郡。”名取“吴国兴盛”之义。吴兴郡在南朝、隋、唐间废置不常,至唐乾元元年(758年)改为湖州。郡虽废但吴兴地名的影响依然存在,习惯上仍称湖州为吴兴。民国元年(1912年),废湖州府,并乌程、归安为一县,遂袭旧郡名定名吴兴县。吴兴郡名经1154年后又在原郡治与程县再现。吴兴县1981年撤销,并入湖州市。

6 金华郡一金华县

南朝陈改东阳郡为金华郡。郡名金华,据《玉台新咏序》云:“金星与婺女争华,故曰金华。”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金华郡,十三年(593)改置婺州,十八年(598年)遂改原金华郡治为金华县。金华成为县名后,除唐武后垂拱四年(688年)至长安四年(704年)曾改金山县外,沿袭至今。金华作为郡府之名,在中断771年后至明太祖庚子年(1360年)再次出现,称金华府。民国初废府又随置金华道。至民国十六年(1927年)道废。建国后金华又成为专区(地区)、市、县三政区之名。1985年金华地区撤销,金华市、县仍同名并存。

7 绍兴府一绍兴县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高宗避金军驻跸越州(今绍兴),次年改元绍兴。越州官吏上表乞赐府额,于是用唐德宗兴元故事,以年号为名改越州为绍兴府。府名既由皇帝所赐,内容又有“绍(继承)祚中兴”之义,士民倍感殊荣。民国元年废府,并府治山阴、会稽为一县,为延续府名,遂定名绍兴县。从而取代了山阴,会稽这样悠久的县名。建国后绍兴又成为专区(地区)、市、县三政区之名。1983年绍兴地区撤销,市、县仍并存同名。

8 瓯海道一瓯海县

民国初废府州厅制而存道县,于清温处道旧界置瓯海道,道尹行政公署驻永嘉(今温州)。温州古称瓯,《山海经·海内南经》:“瓯居海中”。后人遂指瓯江出海口今温州湾海面为瓯海。瓯海道名本此。民国十六年废道制为省县二级制,瓯海作为道名消,但民间影响尚存。1981年底划温州市瓯江南部分区乡设置瓯海县,沿用旧道名。

9 舟山专(地)区一舟山县

舟山原是山名,在定海城南,后遂称该山所在之岛为舟山岛。又因舟山岛周围小岛星罗棋布,更进而扩大成群岛名。康熙皇帝时虽诏改舟山为“定海山”,但舟山地名在群众中的影响犹存,习惯上仍称定海为舟山。1953年在定海设专区一级行政机构,即名舟山专区。1958年舟山专区撤销,合所属定海、普陀、岱山、嵊泗四县为一县,定名舟山县。1962年舟山专区复置,于是撤销舟山县,恢复各县旧名。1987年舟山地区又撤,改制舟山省辖市。政区虽改,而舟山地名连续沿用,它始终是舟山群岛主要的行政区划名。

此外在浙江省的古今同名地名中,还有一例较为特殊的府、县同名,即南宋时的庆元府与庆元县。前者为今宁波市,后者在今丽水地区。它们在地名上既无承袭、沿用关系,在政区上也无领属关系。其所以同名并存,是因为地名来自同一渊源,都与年号有关。这可称之为相关同名或同源同名。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宁宗即位,诏改明年为庆元元年,以明州曾为潜邸,升庆元府。庆元三年(1197年),又分龙泉松源乡置庆元县,也“以纪年为名”。庆元府,元改庆元路,庆元为府、路名共173年。庆元县除在明洪武三至十三年(1370一1380年)及建国后1958一1973年两次撤销回并龙泉县外,790年来县名始终不改。计与庆元府(路)同名共存160余年。

从以上32例35个古今同名地名的考辨中,我们可以看到造成同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情况也比较复杂。但我们认为其中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文除了对古今同名地名进行考辨外,也试图在这众多的形形色色的同名地名中探索其规律。

第一,县名相同:为了防止混淆,县名相同不仅在今天,就是在古代也是力求避免的。因避县名相同而改名,古今都不乏实例。如天台的第一个县名始平的改名,据《元和郡县志·台州》载:“晋武帝以雍州有始平,改为始丰。”又如上文已提及的衢州在晋太康元年改新安县为信安县,其原因也是“以宏农有新安县,遂改此为信安县”。清康熙皇帝改定海县为镇海县,同样是为了避免重复。民国三年(1914年)改石门县为崇德县,新城县为新登县,太平县为温岭县,嘉禾县为嘉兴县,原因也在外省有相同的县名。这也就是上述9例10个同名县名中,除永康县曾短暂同时同名外,为什么都是先后同名的原因。加上县与县之间并不像政府与县之间那样有隶属关系,造成同名也非承袭、沿用所致,而是与这些县名本身含义如永宁、永安、新安、信安、永康、新昌、吴宁、定海等,都有吉祥如意,国泰民安,以及符合群众愿望有关,因而不约而同。只要不是同时代,极易重复命名。正因为如此,所以县名相同,多为先后同名,而且相隔时间一般较久(吴宁、定海为衔接同名已是罕见,永康同名并存更属例外)。

第二,郡、府与县同名,除庆元府、庆元县外,都发生在郡、府级政区范围内,有隶属关系。根据地名出现的先后,有原生地名与次生地名之别。原生地名或为县,或为郡、府。原生地名为县者,即县名在先,郡、府名在后,造成同名的原因是:1.信安郡、临海郡、钱唐郡、杭州、建德府、嘉兴府等六郡、州、府名来自治所的所在县,即在某县设置郡、州府级政区,就以该县名为郡、府名。2.余杭郡、遂安郡、新定郡、缙云郡、余姚郡、临安府、瑞安府、安吉州、龙游府等九个郡、州、府名,来自辖区中的某一个县(其中余姚郡与余姚县,置郡时已非同属一州,但四年前则同属越州,影响仍然存在)。由于辖区范围内有历史悠久而较有名声的县名(如有掌故意义,较吉庆祥瑞等)就取此县名为郡、州、府名。由此可见,郡、府名与县名相同,原生地名为县者,郡、府名或移用治所县名,或选取辖县中某一县名。由于这种同名是有意识移用和选取的,因此只要该郡、府级政区存在,均为同时同名。郡、府级政区废置后,次生地名虽已不存,但作为原生地名的县名,依然存在,于是又为先后同名。

第三,原生地名为郡、府者,即郡、府名在先,为某县所承袭沿用,其原因:1.该郡、府级政区撤销或改制,由于郡、府名在群众中有较大影响,弃之有伤民心,遂以郡、府名改换治所县名。会稽县、永嘉县、新安县、绍兴县、金华县、舟山县等县名的出现都是如此。2.郡、府级政区废置后,原来的郡、府名的影响依然存在,日后在该郡、府范围内设置新县时,就沿用为县名。东阳县、吴兴县、甄海县即是其例。因此,郡、府名在先,县名在后的同名,是由该郡、府政区建置撤销或改制所造成。造成同名的县,多数是原来的治所,少数是原辖区范围内新置的县(庆元府、庆元县是罕见的例外)。郡、府为原生地名,只要该郡、府政区存在,是不可能越级用其名为县名的,这一类同名,与县为原生地名,君纬、府为次生地名者不同,必然是先后异时同名。其中改郡、府治所县名者,又多数为先后衔接同名(如会稽、永嘉、新安、绍兴四县的改名与相关郡、府的撤销为同一年);以辖区内新置县续名者为先后相隔同名。只有在已废置的郡、府级政区复置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同名并存(如唐天宝、至德年间,会稽郡、东阳郡、永嘉郡曾复置,遂与会稽、东阳、永嘉三县并存同名十六年)。

第四,各类同名地名的出现,除上述原因外,决定因素尚在地名本身的魅力。在浙江省个古今同35名地名中,或含义吉庆祥瑞,或颇具掌故意义,或能激励人心,深得群众喜爱。因此在历史长河中,政区虽有改变,级别也有升降,但它们世代相袭,辗转沿用,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反之,一些强加于人的地名,虽在一定政治气氛下,也能显赫一时,但时过境迁,也就销声匿迹了。如王莽、武则天、“四人帮”的滥改地名就是如此。因此地名本身的魅力,是造成各类同名地名出现的带有根本性的原因,它是始终起作用的因索,也是一条普遍的规律。

浙江省还有一些州县同名地名,如鄞县一鄞州(以地名出现先后为序)、杭州一杭县、衢州一衢县、嵊州一嵊县等,它们的专名鄞、杭、衢、嵊都是相同的。根据我国的称呼习惯单名地名往往要加通名联呼,如嵊县、鄞县,而双名地名如桐庐、富阳就不一定要加通名“县”。因此,以上州县虽属同名,各加通名“州”、“县”后已有明显区别,不会造成混淆,恕不再赘考了。

作者:吕以春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

选稿:何铂羽

编辑:计梦菲

校对:吴雪菲

审定:邹怡思

责编:何铂羽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考原文)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有故事的二字名字(两字有故事的名字)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4日 星期二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有故事的名字两个字(有故事的二字名字)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8302.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