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茂名市潘茂名的故事(潘茂名的故事有什么)

2023-03-13 10:34:01 技术常识4 小白须知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4577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2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中国唯一用道士命名的城市,距今1400多年,是你家乡吗?,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达达带你看世界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潘茂名的故事有什么1

众所周知,我国地大物博,文化源远流长,而大大小小的城市达661个,每一个都独具特色。早在1986年,我国就有规定: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不过,在众多城市中,仍有几个以人名命名的城市,其中最为熟悉的无疑就是中山市了,是为纪念孙中山而改名的城市!

不过,除了中山市,还有一个城市很特殊,用道士名字命名,1400多年不曾改名,现在极其富有!这就是茂名市,是广东省地级市,位于中国南海之滨,据记载,茂名城名最早来自隋朝开皇十八年(598年),先用潘茂名其名命名茂名县,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年)又把南宕州以潘茂名的姓命名潘州。

中国以道士之姓设州,以名设县,唯有潘茂名一个,此后,沧海桑田,海屋添筹,但茂名这个地名始终未曾更改。而关于潘茂名的故事也很多,其中津津乐道的就是他成为道士是因为有一次外出砍柴时看到两位老人在下棋,由于太入迷了而导致天黑了都不知道。

当这两位老人在下完棋后一看,发现潘茂名竟然还在,就觉得他一定是个定力十足的人,于是就教他道法,所以后面的潘茂名也成为了道士。不过现实中的潘茂名,他精通医术和道法,并且在当地救济了许多穷苦百姓。因此,当地人十分敬重他,在他离开这里之后,还为他修建了庙宇。

其中潘公祠堂至今香火不断,每逢初一十五,都有许多市民赶往祭拜。但话说回来,茂名至今发展也不错,是广东有名的油厂,因为茂名石化是中国石化第一家炼油的分厂,是中国华南地区最大的石化基地、广东的能源基地,让茂名一直有“南方油城”的称号。

在去年2019年,茂名GDP总量3252.34亿元,连续十几年居粤东西北首位,毕竟茂名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城市群和海南自贸区三大国家级经济区的交汇处,是广东除了珠三角地区之外经济最强的城市!

当然茂名也是一座拥有山海全地形资源的城市,旅游资源丰富,在2017年还获评央视《魅力中国城》冠军、最受观众喜爱魅力城市。而去茂名旅游,可以去电白浪漫海岸,茂名最美的风景就在这里,一个爱与浪漫为主题的海滩边,椰林、银滩、海湾、礁岛美景,玩乐和美食应有尽有。

还有放鸡岛,是茂名市最大的海岛,也是广东十大美丽海岛之一,这里既有雄浑的山景,又有一望无际的海洋风光,挡不住海岛风情。当然,除了放鸡岛和浪漫海岸,还有茂名森林公园、仙人洞、天马山等,但是值得一去地方!

潘茂名的故事有什么2

走进广东高州中学初中部的版画教室,小版画家们三五围坐,以刀作笔全神贯注地创作属于自己的高州版画。随着手中的刻刀一笔笔精准落下,轻吹木屑,一幅幅充满独特思想的画作雏形已现。

第86期《南方日报·高州视窗》04版报道。

高州版画又称高州农民版画,因起源于农村和农民而得名。在这间小小的教室里,版画一改往日的“土气”,不再局限于农业生产、蔬菜瓜果、庆贺丰收,漫画少女、国潮卡通、超级英雄、国风手绘……都是孩子们的创作题材。

“孩子们对高州版画有了新的理解。”版画老师江雪群说,小版画家们在充分了解和热爱高州版画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特色和自己的思想进行创作,让她看到高州版画充满时代气息,活力满满的“年轻”一面。

高州版画是一种民间文化形式,从千年前的田间起缘,到如今走进课堂,它曾经走出国门,也曾面临后继无人。这种质朴的民间艺术,曾经拥有辉煌的流金岁月,在跌宕起伏中,不断注入新的血液、生生不息。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的学生们创作的高州版画。

缘起

由年画演变而来

据说,高州版画最早源于唐朝。那时候高州家家户户都有逢年过节贴年画、门神的习俗,以祈愿平安健康。在唐朝末期,就有心灵手巧的高州匠人刻印红纸墨印年画,如鲤鱼跃龙门、福禄寿星、天姬送子等。而真正以艺术手段有记载,则在清乾隆年间《高州府志》卷之二载有《笔架青峰》《龙窝古迹》《灵湫石岩》《高凉名山》等名胜古迹的木刻版画。

高州版画以刀为笔,十分讲究雕刻技艺。刘栋 摄

而近现代阶段,人们看到的最早一幅高州版画则是在1942年初的《高州民国日报》上,由该报编辑黄文山创作,以高州名胜古迹为题材的《石船丹灶》。据高州版画研究者介绍《石船丹灶》以斜口刀刻成,非常精细。取材于潘茂名开凿石船解救百姓的神话故事,以此唤醒民众齐心抗日。此后,黄文山陆续在一些报刊上发表的抗战版画,在当地和周边掀起了一股学习木刻画的热潮。由此影响和指导了崔冠瑛、莫仑、梁德玉等一批高州爱好美术的青年学习与创作版画。

“那个时期的高州版画寄托了特定时期高州文化人士的情怀,比如莫伦的作品《老妇》。”广东省“南粤工匠”、高州木刻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吴思志介绍,1944年由高州文化名人莫伦创作的《老妇》描绘了一位坚毅、顽强的妇女形象,在当时,激励着当地人们战胜苦难。

卢西林在田间指导学生作画。

当时还没出现快速印刷品,因此这时期的作品往往迎和了大规模宣传的需求,作品往往展现了人民以苦为乐、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作为民间艺术,高州版画在每一个时期都寄托了创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也是高州人们艰苦奋斗,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见证。

兴盛

8件作品走出国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千百家文化艺术纷纷崛起,高州版画也得到迅速发展。先后涌现了崔寇璋、张宗俊、卢西林、黄河清、谭耀华、梁光鹏等一批优秀的版画家,他们创作了大量洋溢浓郁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的版画。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批工农版画作者成长起来。在张宗俊、卢西林等带领下,高州版画从雕刻技艺、画风上,都因注入时代气息而突破了以往的“土气”。

在这一群体中,以农民为主,手上爬满茧子的农民,用刀与笔、纸与墨描绘劳动人民积极向上、辛勤劳作、创造美好生活的景象。作品以农民日常生活劳作为主题,因此,高州版画天然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粗犷敦厚的艺术气息,质朴感人。也正是这种源于农民、歌颂劳动的传统民间艺术,高州版画又被叫作高州农民版画。

卢西林创作于1956年的高州版画《科学为生产》

1976年,广东省在广州举办《高州澄海农民版画展览》,展出高州农民作者的作品124件。“那两年大家才看到高州版画创作的群体之庞大,作品数量之多和艺术性之上乘。”吴思志笑着说,“洗脚上田”的“有艺术天赋的农民”让高州凭借“一县一画种”在省内外闻名。

1977年,广东省人民出版社和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高州澄海农民版画选》,张宗俊、卢西林、林智深、梁光鹏、吴思志等人的作品分获全国、省、市级大奖或被收藏,彰显了木刻画艺术的特色和实力。并由此为高州赢得“版画之乡”的美誉。此时兴盛的“高州农民版画”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化印记。

高州版画也迎来了高光时刻,这时期很多高州版画走出国门,赢得了很多国际大奖。1978年开始,高州县文化馆重视传统的高州农民版画创作,先后开办10多期木刻创作学习班,由张宗俊、卢西林等著名版画大师授课,甚至还得到全国著名版画家古元前来悉心指导,建立起一支城乡近百人的创作队伍,创作作品200件,其中参加省展57件,国家级展蓝2件,国际级展览8件。

张宗俊所作高州版画《油城报晓》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悬挂收藏。

这时期产生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例如《满山红》(卢西林)、《战胜旱灾》(张宗俊)、《竹乡流翠》(张永尧)、《林场放牧》(陈业精)……甚至涌现了一批高难度的大型集体创作的作品,例如《春水随人意》《秋山传喜讯》等。源于农民、农村的高州木刻版画,其艺术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转折

列入“省非遗”保护名录

高州这股版画风一直延续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

1980年,县文联编印了《高州版画》专集,选载了版画佳作32件。1981年8月《南方日报》发表了《质朴的高州群众版画》一文,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高州农民版画创作的成就。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老一辈的农民版画创作者相继离去,高州版画由盛转衰。新版画工作者显得“凤毛麟角”。“太慢,太难了。”吴思志说,相对比其他艺术形式,高州版画的“质朴”显得“笨拙”。

一片方正小木板、几把雕刻刀、一只黢黑的滚墨轮、一块厚重的拓石、一张拓印纸,这是制作一幅高州版画所需的全部工具。

农民版画家陈业精在课堂指导同学们作画。刘栋 摄

绘制平面画—绘制版画—刻版—滚墨上色—拓印,这是高州木刻版画的创作过程,复杂繁琐。在刻版时十分讲究下刀分寸,一不小心力度稍大,角度稍有偏倚,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失误,导致刻版作废,只能从头再来。而套色木刻画更是复杂,需要按颜色制作多个刻版,控制每一刻版之间的误差达到最小,才能保证拓印效果。创作一幅木刻版画,短则几天,长的话需要花费几个月。

这似乎就是高州木刻画一度难以为继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讲究速度和效率的时代,这太慢、太难。但高州老一辈版画家仍然在坚持。

如80多岁高龄的农民版画家陈业精不仅仍然坚持创作,还走进学校开讲座,当起版画老师;吴思志一边潜心创作,一边忙着跟随高州文化团体带着高州版画“走出去”……

新时代的高州版画色彩大胆明快,风格时尚,受到年轻人喜爱。图为《缅茄之光》。江雪群 作

高州也十分重视这个传承数百年的民间艺术瑰宝。2012年,在有关部门的努力下,高州木刻版画被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省非遗”这块金字招牌,为高州版画传承、发展装上助推器。高州版画有望再次活起来、火起来。

创新

传承中赋予新内涵

从高光到低谷,高州版画的传承与发展不禁引人深思。“要创新,要变。”吴思志的话道出了关键所在。

高州版画的创作是纸与板、笔与刀的“较量”。需要静下心来仔细雕琢每一笔每一刀,从深深浅浅的刀痕中,从墨轮一遍遍地滚动中,展现匠人的巧思。这个过程是充满诚意的,是真挚的。

高州版画源于农村,歌颂劳动,又是质朴的、感人的。题材的限制、创作技艺的停滞不前,都是限制高州版画发展的桎梏。

高州每年举办版画展。卢锦波 摄

“一张好的木刻画至少要有三种味道,有木板的味道,有刀的味道,还有墨的味道。”吴思志潜心钻研,创新雕刻技艺以求高州版画更精、更美。

“传承不等于守旧。”吴思志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在高州木刻画创作领域创造性拓展了“粒点刀法”和“背拓套色法”,得到国内外同行的一致推崇。吴思志的木刻画被作为文化手信送往58个国家。

而李祥基作为高州木刻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坚持在守正中创新,几十年来刀耕不辍,钻研黑白版画的创作,利用灵活精巧的刀法,通过用力轻重刻出不同的效果,以阳刻和阴刻技法处理画面,让黑白形成强烈对比,从而达到最佳的表现效果。

高州版画《闻名好心湖》。吴思志 作

张宗俊弟子江雪群,则擅长利用丰富的色彩和现代题材,为高州版画注入更多时尚元素,她的作品轻松、明快,大胆、革新,具有强烈的新时代特色,让高州版画这种“老”民间艺术扩大朋友圈,受到年轻人喜爱。

高州每年坚持举办高州版画展、高州版画座谈会,推动高州版画走进寻常百姓家。高州还在每个校园里都设置了版画教室,开设版画班。版画家纷纷来到孩子中间,讲述农民版画的故事,手把手传递着刀与墨的技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高州版画之家在高州梓园正式成立,把版画家、文学爱好者汇聚起来,学习版画前辈们集体创作的经验,以集思广益的方式学习、研究、创作版画。高州版画的民间艺术活动更显活跃。更多艺术爱好者走上传承、发展高州版画之路。

梓园版画之家为广大文艺爱好者提供集思广益、学习研究高州版画的平台。卢锦波 摄

如高州画家吴树龙创作的套色高州版画《宝塔流影伴渔歌》就入围“2022年粤港澳生态文明艺术双年展”,在广州亮相。

同时,高州版画的商业价值也被更多人看到。“我们将在元旦和春节分批次推出‘兔年’限定高州版画,目前已经预订过半。”文化事业从业者黄先生表示,高州版画文创周边受到市民普遍喜爱。

高州版画从产生那天起就是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数百年来,内容从简单到丰富,形式从古朴到现代,颜色从单一到套色,材料从枝松林到三合板,不断发展,日趋完善。已经成为高州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

【撰文】邱茜

【作者】 邱茜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潘茂名的故事有什么3

关于宗教这个概念,我国曾提出过"中国五大宗教"这个概念,这五个宗教都是在我国历史上具有一定影响性的宗教,其中包括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不过真正发源于我国本土的,还是道教。

关于道教的形成时间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日子,具推测大致在东汉时期,但其实在战国时期,道教的形成就已经有了一些萌芽,只不过当时被称为"方仙道"。

而等到了西汉时期,谶纬之学开始流行了起来,再加上民间开始出现黄老道,道教的萌芽便开始生了根;东汉时期,出现有规模和组织的民间原始教团,如太平道和天师道等,渐渐的,也就形成了我们所知道的道教。

目前,我国的道教文化仍旧十分繁荣,且已经渐渐形成体系,并时常举办讲经活动。而有这么一个地方,也因为道士而出了名,如今更是发展得越来越好,这个地方就是茂名。

用道士名字命名的城市

茂名,广东省的地级市,它还有个别名,叫"南方油城"。从这个名字就能看出来,茂名最丰富的自然资源就是石油;不仅如此,茂名的旅游业也十分发达,浪漫的海滩和绿色清新的植被,显然足以吸引了很多游客到这里观光度假,因此这个地方的经济是稳步发展。只不过茂名之前并不叫这个名字。

在先秦时期,茂名属南越,不过那时的南越已跟中原进行通商,其文化上多多少少已经受到了周王朝的影响;等到秦朝的时候,秦始皇平定岭南,就将岭南划分为"桂林"、"南海"和"象"这三个郡,而茂名又被划分到了象郡和南海郡;等到东汉的时候,又属于交州。

经过了战乱,茂名也始终没能安定下来,一直等到隋唐时期,茂名这个名字才算是尘埃落定,直到如今,已经过去了1500多年,此地却一直没有改过名,而这个名字是用一个叫"潘茂名"的道士所命名的,且是中国唯一一个以道士命名的城市,不过并不是因为这位道士的道行有多深,而是因为他的善念和医术。

潘茂名的修道之路

潘茂名在粤西地区有个俗称,叫"潘仙",因为后人认定他已经羽化登仙,才有了这么一个名称。潘茂名大概生于西晋太熙元年农历三月二十四日,一直隐居在浮山岭附近的村子里。

关于潘茂名最早的纪录可以在《四库全书》的唐代《北户录》里翻阅到,里面主要叙述潘茂名很擅长炼制丹药,在他去世之后,百姓为了纪念他,就用他的名字给郡县命名,并将南宕州改为潘州。可见当地人对于潘茂名是十分崇敬的。

后来的北宋时期,有一位陵州知州乐史在自己撰写的《太平寰宇记》也提到了用潘茂名这个道士的名字给县城改名这件事。

值得一提的是,潘茂名在晋代永嘉年间偶然遇到道士弈棋的情节被记录在宋代的《舆地纪胜》当中。

当时,潘茂名在上山砍柴的时候正巧遇到两个老人正在下棋。奇怪的是,那两个老人周围雾气飘飘,宛若神仙下凡。潘茂名不敢轻易靠近,可对那棋局实在是感到好奇,于是便跑过去观战。

只是没想到他已经引起了老人的注意。两个老人仍旧是不动声色,手持棋子,神色淡然。

棋局虽然精妙,可是潘茂名也十分擅长下棋,在关键之处,他一眼便看破了这盘棋的解法,只是"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如果自己点破了这局棋,便是毁了两位老人的辛苦布局,于是他便选择默不作声,继续观战。

时间就像静谧的溪水一般悄悄流逝,虽已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可是两位老人的对弈越来越精彩,自己也正看在兴头上,所以也不肯就此归家,于是便留在这里,一直到棋局结束。

等到一切都尘埃落定,两位老人发现潘茂名居然还留在这里,于是便问他留在这里多久了。潘茂名见两位老人问话,便恭敬道:"到此已有一昼,虽水米未进,但看得二仙棋之精妙,足忘矣。"两位老人听潘茂名如此回答,心里很是高兴,三个人便开始聊起了下棋。

接着,两位老人便表示,要收潘茂名为徒。原来这两个老人并不是普通人,他们是天上的神仙,凡人根本看不到他们的。修道也讲究缘分和造化,老神仙觉得他们与潘茂名有缘,于是便决定点化他。如此,潘茂名也开始了自己的修道之旅。

潘茂名与"好心茂名"

其实关于潘茂名的这些传说故事都不是真的,毕竟得道修仙这种事情完全没有什么科学道理。不过传说总是会掺杂着一些真人真事,就像《山海经》里的那些神兽现实中未必不存在,只不过古人不知道那些物种是什么,所以便用自己的方式取个新的名字罢了。

那么历史上的潘茂名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排除那些得道成仙的事情,潘茂名的确会一些岐黄之术。根据史料记载,当时村里的人没有钱去看病,有什么病灾疼痛和疑难杂症都会找到潘茂名,而潘茂名心善,给这些穷苦百姓医病的时候分文不收,所以这"好心茂名"的名号也就这么传开了。

再加上当时村里闹了一场大瘟疫,死了好多人。潘茂名觉得心痛不已,当下便下山去拯救这些黎民百姓。

村里人没什么文化,只当潘茂名是神仙下凡,便又流传起了"潘仙"这个说法,并建立很多与潘茂名相关的庙宇,来表示自己对他的尊敬。一直到今天,关于潘茂名的故事依旧在传唱。

随着时代的发展,茂名在中国的地位越来越重,1975年的时候,国家特将其升为地级市。而这里也因为石油资源丰富,依靠着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建立了石油化工基地,开始大力发展茂名的经济,进而完善了当地的旅游业、医疗和教育,当地的百姓也是越过越好。

对于茂名的发展,有人调侃,得到了潘茂名善意的祝福,茂名如今已经是富得流油啦!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3日 星期一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茂名市潘茂名的故事(潘茂名的故事有什么)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7679.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