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关于螃蟹的小故事(螃蟹的小故事有哪些)

2023-03-12 06:46:01 技术常识4 简单易懂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3556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9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胶东民间故事:古代莱州人吃螃蟹之二三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胶东故事会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螃蟹的小故事有哪些1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莱州湾盛产螃蟹,莱州人也爱吃螃蟹。

蟹肉味道鲜美,大凡尝过之人,鲜有不爱吃者。但与那些在现代才喜欢上吃螃蟹的人们(主要得益于商品经济和物流运输的发达)不同,莱州人对螃蟹的喜欢,是“自古以来”的。

查阅史志资料,可以发现很多关于古代莱州人吃螃蟹的事迹记载。如今中秋将至,讨论螃蟹正当时宜,下面就简单整理二三,与大家共享。

(莱州老渔民的身影,图片拍摄者:莱州湾人)

1、捕螃蟹

想要吃螃蟹,自然要先有螃蟹。古代的海产没有养殖一说,基本都是随吃随捕,莱州的螃蟹也是如此。不少文人墨客都曾撰文记叙过当地捕螃蟹的习俗。

如清末掖县(莱州市的旧称)名士董锦章就写过一首《掖海竹枝词》,曰:

“抄虾取蟹各随时,冬铲蛎房夏卖蜊。不爱瓜鱼爱柳叶 ,道他柳叶似蛾眉。”

如果说这首词写得还比较笼统的话,那么,潍县进士陈恒庆在《谏书稀庵笔记》中的描述就很详细了。他写道:

“港之较深处,夏秋之际,则多蟹。不须网取,夜间以荆笼然灯其中,则有大蟹引群蟹而入,故名大蟹曰“头蟹”。节届仲秋,则团脐黄满。”

潍县在清代属莱州府,与掖县民俗有相近之处,且潍北之海,也是莱州湾的一部分。因此,文中虽然记载的是潍北的捕蟹场景,但掖县的习惯也应差不多。

按照上面的描述,夏秋时节的螃蟹又肥又多,莱州湾的渔民在捕捞的时候甚至不用下网,夜间只要在浸水条笼上放置一盏灯,就有大螃蟹领头,带着蟹群自动进入其中。这场面,想想就美。

2、吃螃蟹

螃蟹捕回来之后,在食用时有很多方式,或直接蒸食,或做成蟹子酱,民间亦有腌螃蟹的吃法。

蟹肉美味,干吃可惜,因此以之下酒是很多人都会选择的方式,正所谓“有蟹须有酒”。掖县史籍《识小录》中就有类似情节的描述。文中在“毛彰”词条下说:

“公望叔讳彰,……卜居城南之曹村……,春秋佳日,携斗酒双蟹,邀一二故人入野寺中纵饮。”

有蟹有酒,一顿饭吃下来,自然也比较尽兴。主人公往往会“剧饮大醉,朗诵豪饮,声彻林木”。

在清代之初,新城县人王士禄曾来到掖县担任训导(负责教育的官职名称)。居掖期间,他也没少吃当地的美食。只至于在离任之后,还专门写诗回忆。其中有一句诗为:

“饱饭兼鱼蛋,清樽点蟹胥。”

其中,所谓的“蟹胥”,就是“螃蟹酱”的文雅称呼。这一吃法虽然不是掖县独有,但想必当地做的也十分美味,这才让作者念念不忘了。

3、螃蟹与孝子

如果说以上的介绍,都还是令人愉悦的。那么,接下来这段故事,就带有一些悲剧色彩。

在清代,掖县辖区内有一位叫做“栾允魁”的人。孝顺的他,知道老母亲喜欢吃螃蟹,总是千方百计地去准备。

有一年冬天,温度极寒,市面上好多天都买不到螃蟹。栾允魁可能是担心母亲长时间不吃会郁郁不乐,就冒着严寒出海捕螃蟹,结果不幸冻死在途中。乡邻听闻,无不感叹。

此事听起来,跟二十四孝当中的“卧冰求鲤”有点相似,其情可悯,其心可嘉。

值得一提的是,在栾允魁去世后,他的妻子曲氏承袭了他的孝行,上事姑,下抚女,勤勤恳恳,终生守节。

而为了纪念自己的丈夫,曲氏“遂不忍食蟹”(《掖县志》)。也就是说,自从丈夫捕蟹冻逝之后,曲氏就再也没有吃过螃蟹。这对夫妻与螃蟹的故事,实在是令人感慨。

在《掖县志》当中,栾允魁的具体籍贯并没有提及。从栾、曲这两个姓氏,再加上距海不远的位置来推测,感觉有可能是金城镇一带的人吧。(本文作者:耳左月)

螃蟹的小故事有哪些2

作者:钱仓水(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我在不同年龄阶段读过,感受不一,先为其梗要叙述白蛇娘娘的故事吸引,后为其彻底的反封建压迫的思想感情打动。近二十多年来,我研究中华螃蟹文化,换了一个视角,又觉得鲁迅是一个技术娴熟的吃蟹行家,最近为追溯“蟹和尚”传说的来龙去脉,发现鲁迅更是一个在螃蟹话语上有继承开拓之功的文学大家。

蟹唐云/绘

“蟹和尚”的历史脉络

民间俗称的“蟹和尚”,实际上就是螃蟹胃袋里的胃磨。将螃蟹煮熟,揭开背壳,剥去黄膏,便是承接蟹口和食道的胃袋,圆锥状,外面包裹着灰白色的薄膜,里面常见食物残屑和泥沙。胃袋里有形态独特的骨质化咀嚼器,凭着肌肉的扩张收缩可以转动,把吞进的食物碾磨成细微颗粒,因为长在胃里,通称胃磨。把胃袋翻转,抖落污物,便见胃磨,整体黄褐色,头上一圈黑色,犹如削发后的圆顶,乍看,仿佛是一个披着袈裟打坐的和尚,这就是“蟹和尚”。

我先梳理一下中国人自宋至清认知“蟹和尚”的历史脉络。

南宋李石《续博物志》:“蟹斗精上有孔,其中有子有泥,食之杀人。”这“蟹斗精上”,即蟹额区中间的蟹口,“孔”当是又短又直的食道,“其中有子有泥”,触及了食道末端的蟹胃和胃磨,“食之杀人”,它是不能吃的。明朝高濂《遵生八笺》:“《本草》云:蟹盖中膏内有脑骨,当去勿食,有毒。”历史上称《本草》的医药书籍甚多,此为何代何人所著,未详,谓“蟹盖中膏内有脑骨”,可以确定为胃磨,只是称作“脑骨”而已。

据我查考,最早把“脑骨”形象地叫作“蟹和尚”的,或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薛朝选,他在《异识资谐》里说:“蟹黄中有小骨如猴,俗呼蟹和尚。儿子擘酒蟹说,一僧兀坐胡床,余观之,果相似。近有上人作诗称为蟹壳仙者”(此书未见,转录自清孙之騄《晴川后蟹录》卷二“蟹仙”条)。这条文字,反映了时人观察到了蟹黄中骨质化的犹如“一僧兀坐胡床”的胃磨,称之为“蟹和尚”或“蟹壳仙”。

至清,屠绅在神魔小说《蟫史》第二十卷里说,交趾一贼,精气已铄,跃入江中,“乘海蟹空腹入之”,捞蟹人得而刳其腹,随手取出,“俨然盲僧”,点及“蟹和尚”由来。张南庄在滑稽小说《何典》里反复提到“蟹壳里仙人”,第六回中让其现身,一个“戴一顶缠头巾,生副吊蓬面孔,两只胡椒眼,一嘴仙人黄牙须”的道士,点及相貌。秦荣光在《上海县竹枝词》里说“无肠牵挂成和尚”,自注“蟹筐中有袋泥软壳,俗称蟹和尚”,点及处所。

以上种种说明,作为蟹腹中隐蔽而微小的“蟹和尚”,一方面已经写进笔记、医书、小说和诗歌,广为群众所知;一方面受到时代局限,所记又都显得简略、空疏、模糊、零星,没有留给人完整而清晰的印象。

全方位书面记录“蟹和尚”

1924年10月28日,鲁迅写了《论雷峰塔的倒掉》,从听说雷峰塔倒掉的消息写起,引出白蛇娘娘被法海和尚压在塔底的故事,再讲到玉皇大帝拿办法海,他逃到蟹壳里避祸,接着便是如此一段:

秋高稻熟时节,吴越间所多的是螃蟹,煮到通红之后,无论取哪一只,揭开背壳来,里面就有黄,有膏,倘是雌的,就有石榴子一般鲜红的子。先将这些吃完,即一定露出一个圆锥形的薄膜,再用小刀小心地沿着锥底切下,取出,翻转,使里面向外,只要不破,便变成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有头脸,身子,是坐着的,我们那里的小孩都称他“蟹和尚”,就是躲在里面避难的法海。

这段文字浅显、优美、亲切,写法层层剥笋、步步推进、引人入胜,随着“煮”“取”“揭开”“吃”“露出”“切下,取出,翻转”一连串的动作,终于见到了“蟹和尚”。对照历史上“蟹和尚”的记录,明确地交代了它的位置,精准地说明了见到它的步骤,形象地勾勒了它的形态,从零星到完整,从模糊到清晰,从空疏到缜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鲁迅是全方位书面记录“蟹和尚”的第一人。

这段描叙文字的溢出意义,还在于提供了一个可以被后人仿效的操作模式。我就是其中一人。出于对“蟹和尚”,即躲在蟹壳里避难的“法海”的好奇,我按照鲁迅指示的程序和方法,曾经独自并为子女、为友人表演“捉拿法海和尚”。每次都兴趣盎然,反响热烈,当大家看到法海竟躲在如此封闭而窄小的胃袋里,与死鱼烂虾、浮萍水草为伴,也都从心底里喊出“活该”。

鲁迅为什么能够笔墨灵动、娓娓描叙呢?他是浙江绍兴人,“吴越间所多的是螃蟹”,自小爱吃会吃。之后,他关注过生物,学习过解剖,讲授过博物学,特别是从头到尾抄录过北宋傅肱《蟹谱》,发表过螃蟹脱壳的寓言式小品《螃蟹》。从这段文字可以推定,他早先一定对历史上所说“蟹和尚”产生过浓浓的兴趣,就在自己吃蟹的时候,刨根究底,仔细观察,经过知识储备,亲自摸索,于是才得心应手写出了这番朴实而精彩的话语。

“蟹和尚”与“法海禅师”

更可贵的,鲁迅又把“蟹和尚”引入了白蛇娘娘的故事里,成了这个故事冠冕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白蛇娘娘的故事,流传悠久,先见于笔记,后来写进了小说,搬演于舞台,说唱于书场,为我国四大传说之一,家喻户晓。

鲁迅小时候就听祖母讲了这个故事:

有个叫作许仙的人救了两条蛇,一青一白,后来白蛇便化作女人来报恩,嫁给许仙了;青蛇化作丫环,也跟着。

一个和尚,法海禅师,得道的禅师,看见许仙脸上有妖气……便将他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白蛇娘娘来寻夫,于是就“水漫金山”……白蛇娘娘终于中了法海的计策,被装在一个小小的钵盂里了。钵盂埋在地里,上面还造起一座镇压的塔来,这就是雷峰塔。此后似乎事情还很多,如“白状元祭塔”之类,但我现在都忘记了。

雷峰塔是1924年9月25日倒塌的,当时报纸报道了这个消息后,人们议论纷纷。或说明其倒坍的原因,或回顾其建造的历史,更多的是对失去杭州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的惋惜。当然,鲁迅也怦然心动,经过醖酿,博观约取,另辟蹊径,在一个多月后写了《论雷峰塔的倒掉》。他震聋发瞆地说:自我听了祖母讲述白娘娘故事,“那时我唯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为什么呢?“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

特别要说的,就在这篇杂文里,鲁迅把“蟹和尚”与“法海禅师”挂上了钩。“听说,后来玉皇大帝也就怪法海多事,以至荼毒生灵,想要拿办他了。他逃来逃去,终于逃在蟹壳里避祸,不敢再出来,到现在还如此”,“我们那里的小孩子都称他‘蟹和尚’,就是躲在里面避难的法海”,“当初,白蛇娘娘压在塔底下,法海禅师躲在蟹壳里。现在却只有这位老禅师独自静坐了,不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对于这个挂钩,大家都毫不在意。其实,这是鲁迅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充分体现,是前所未见的令人拍案称好的神来之笔。一方面使漂移了几百年的“蟹和尚”获得了一个人们熟知的身份,人格化了,一方面使人神共愤的“法海禅师”获得了一个永无出头之日的归宿,物质化了,相得益彰,融合为一。至此,白蛇娘娘的故事才算有了一个最终的圆满结局。

白蛇娘娘故事的圆满结局

鲁迅说,这个结局,“或者不在《义妖传》(按:清朝陈遇乾所著的讲述白蛇娘娘故事的弹词)中却是民间的传说罢”,诚然,不在《义妖传》中,可是,据我所知,亦不见之前所载的文字记录,故而推测,当是鲁迅萦绕心间已久的卓绝创作,退一步说,即使不是鲁迅自己的创作,那也是鲁迅把民间口头流传的故事在文学上作出的最早披露,无论哪种情况,鲁迅都是功不可没的,都是白蛇娘娘故事里最符合广大群众意愿的结局。

必须补充,自鲁迅首开记录说了“蟹和尚”就是躲在蟹壳里避难的“法海禅师”后,才陆续出现民间相关的后续故事:如说螃蟹背壳上为什么凹凸不平,那是青青见法海躲进去后用剑画的符,锁禁他;如说螃蟹本来是直着爬行的,自横行霸道的法海钻进去后只能横着爬动了;如说螃蟹嘴里为什么老吐白沫,那是法海在蟹腹里念经,妄想解脱……

常说鲁迅是有着特识卓见的文学大家,即以他的螃蟹话语而言,在《今春的两种感想》中讲了“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讲了“蟹和尚”“就是躲在里面避难的法海”,这两个观点也闪耀着思想和艺术的光芒。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19日1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螃蟹的小故事有哪些3

【寓言故事】

有趣的螃蟹

文/VIP作家•王培惠

今天上午,我去菜市场闲逛。

人群熙熙攘攘,络绎不绝。货物琳琅满目,五花八门。

只见一卖海鲜的摊位前,摆着几大盆螃蟹出售。

天高气爽,阳光明媚。照得我身上暖煦煦的。

我看见那大盆里的螃蟹,不停地“忙活”着,是不是也想出来晒太阳?

上面的螃蟹几乎一伸夹子,便会勾住盆沿。就差那么一点点,会轻而易举地爬出来。

这家伙,爬出来,还不满大街爬吗?

那些螃蟹在大盆内争先恐后往外爬。你踩我,我踩你,你夹住我,我夹住你。你用劲压我,我用劲压你…

结果,那些螃蟹虽不停的纷争,却一个也爬不出盆子。

不是螃蟹爬不出来,而是老太太嫁人家——自己顾自家。

可我发现边上一个大盆里,有两个不大的螃蟹。可能是买主不愿意要的小不点。也在挣扎着往外爬。

我看那盆挺深,挺滑的。想爬出来是小皮球——没门。

正当我离开时,奇迹出现了。两个螃蟹竟连接在一起,夹子与夹子互相勾住。人借马力,马借人力。一下翻出了盆子。

它俩使出浑身解数,横着疾速逃遁,一会便消失不见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内耗争斗”可能失败,“协力合作”或许成功。

(版权归原作者)

2022年10月25日

(本文系水缘文学(ID:sywxwk)原创首发,作者:VIP作家•王培惠)

王培惠,男,山东,中共党员,大专;网名:平民一夫;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华夏精短学会、中国当代作家联盟协会、小楼夜听、蒙东小说、浩然文学、水缘文学会员、签约作家;在全国征文大赛多次获奖;在《精短小说》《齐鲁文学》《齐河文艺》《齐河报》《作家报》《水缘文学》《翰墨飘香》《中国最美游记》《当代散文》《齐鲁晚报》等书刊平台发表作品360多篇,作品见于《百度》《今日头条》和西瓜、头条,抖音等视频。有文被北京大学、国家图书馆珍藏书刊收录。

关于螃蟹的小故事(关于螃蟹的故事有什么)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2日 星期日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关于螃蟹的小故事(螃蟹的小故事有哪些)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6918.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