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有哪些为官清廉的故事或传说(有哪些为官清廉的故事)

2023-03-11 07:06:01 技术常识4 必须知道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2953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8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听总书记讲历史故事:廉相陆贽严于律己,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国青年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哪些为官清廉的故事1

  【学习进行时】引经据典、援古证今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鲜明特色。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常常用历史故事来说明治国理政的道理,令人深思。新华社《学习进行时》推出系列文章,与您分享总书记讲述过的经典历史故事。

  【现场】

  唐德宗时期有一个宰相叫陆贽,他严于律己,任何礼物一概拒绝,德宗皇帝劝他说,爱卿太过清廉了,别人送什么都不收也不好,像马鞭靴子之类的,收下也没什么关系。陆贽回答说,一旦开了受贿这个口子,必定胃口越来越大。

  ——2015年9月11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故事】

  陆贽是唐德宗时期的宰相,他秉性贞刚,严于律己,自许“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为相期间,陆贽一直保持着清正廉洁的作风,跟下属和同僚交往的时候,坚决拒绝他们的馈赠。唐德宗专门给陆贽带话,告诉他清廉太过、拒绝他人馈赠的话,恐怕事情就办不成了。面对唐德宗的劝说,陆贽并没有“奉旨”受贿,而是在一份奏章里写道:“贿道一开,展转滋甚。”意思是说,“一旦开了受贿这个口子,必定胃口越来越大”。除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陆贽还多次向唐德宗上各种奏章,劝谏唐德宗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

  【分享】

  “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廉洁从政,秉公用权,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习近平总书记讲述陆贽的故事,就是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慎微慎独,时刻绷紧严于律己这根弦,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做到克己奉公、以俭修身,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行得端、走得正,才能行得稳、走得远。党员干部只有不谋私利、不搞特权、不徇私情,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履职才有底气、干事才会硬气,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

  来源:新华网

有哪些为官清廉的故事2

大家好,我是红色故事主讲人蒋淼,今天和大家分享的红色故事是——三峰山战斗。

1934年11月25日17时,中革军委下达作战命令:“红八、红九军团为第四路纵队,经永明三峰山向灌阳、兴安县道前进(如不能占领永明,则从北绕过之)。”

同日,红八军团进入江永,在甘益、大路下龙母庙一带宿营。26日,红八军团兵分两路,一路在龙母庙警戒牛头坳和永明县城,一路经北岭、大远村到达大溪源,为主力部队进攻三峰山扫清障碍。

同时,红九军团也分两路进入江永。一路从江华罗坪村,经鲁子田村、黄泥铺、白水、车头,回岗、西村、到达杉木冲、瓦扎湾、桥头坝一带宿营。另一路从梳山村、大同、利田、车头、三元宫村进入县城。

27日上午,红八军团先头部队向敌人发起进攻,遭到国民党桂军以及民团的据险顽固阻抗,战斗异常激烈也异常艰难。红军沿着又窄又陡的山路进行仰攻,既没有空中武器压制敌人,也没有地面的重武器震慑敌人,更为糟糕的是红八军团仅有三分之一的战士有枪支,所以尽管我们的战士英勇无比,但是面对敌人的枪弹扫射、炮弹轰炸,红军未能攻克三峰山。

27日下午,红八、红九军团接到紧急命令,晚上三度强攻三峰山,但是,仍然遭到敌人的负隅顽抗,屡攻不克,伤亡惨重。

28日凌晨,中革军委命令红八、红九军团改道北上由雷口关入桂。随即,红八、红九军团撤离江永。

三峰山战斗,是红军长征过江永时战争规模最大、场面最为激烈、进攻最为艰难、伤亡最为惨重的一次。战斗中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红军尖刀班班长冲进敌阵时,全身已被子弹打得像筛子,他抱住敌人,死死咬着敌人的耳朵直到牺牲都没有放开;侦察排长双腿被炸断,他抱着手榴弹滚入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孪生兄弟战士,哥哥负伤、弟弟接过枪冲向敌人阵地,两兄弟都长眠在江永这块土地上。

英雄的生命已逝,但英雄的精神永垂不朽,继续激励着我们前进!

有哪些为官清廉的故事3

□刘永加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天下长河》,以清代治理黄河水患为主线,演绎了两位治黄专家靳辅、陈潢的故事。其实,曾任山东巡抚的丁宝桢也有廉洁奉公、治理黄河的经历。

清代同治二年(1863年),晚清名臣、贵州平远人丁宝桢任山东按察使,第二年升任山东布政使,同治五年(1866年)当上了山东巡抚。他在山东期间以吏治严明、励精图治、为政清廉闻名,尤其是他在治理黄河水患上做出重大贡献,留下赫赫英名。

丁宝桢雕像

黄河当时不经过山东入海,而是从现在河南兰考北部往东经豫东、苏北流入黄海。清咸丰五年(1855年)八月,汹涌的黄河在河南兰阳北岸铜瓦厢堤岸决堤,无情之水肆虐了豫、鲁、直等地,百万生灵涂炭。

对于黄河是否恢复故道,还是改道山东入海,朝廷上争论不休。丁宝桢作为山东巡抚,既要考虑全国大局,更要考虑如何让山东更少地遭受水患,因此他主张黄河恢复故道。

于是,丁宝桢向朝廷上奏折极力主张“仍以堵合铜瓦厢使河复淮徐故道为正办”,并认为黄河从山东入海有四不便,即“有损于财赋、有难于建置、有妨于水利、有碍于雄纲”。他说:“自铜瓦厢至牡蛎嘴(利津铁门关外)1300余里,创建两坝相去约需10里,除现在淹没不计外,尚需弃地若千万顷,居民亿万,作何安插?”丁宝桢的建议,在当时确实是具有前瞻性的,但是皇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最后,黄河东下“总归大清河入海”,大致形成了现在的山东段黄河河道。

黄河改道山东后,山东的河务改由巡抚兼任,由于黄河下游在清代常常决口泛滥,给山东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时影响了京杭大运河及下游支流的航运,所以清代每一任山东巡抚都负有治理黄河的重大责任。

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丁宝桢大胆提出了“黄运交流,断无两全之势”“先治黄而治运,一劳永逸之道也,不治黄而但治运,补苴苟简之计也”的建议,可惜的是这个建议同样未得到真正实施。他离开山东后,黄河与运河的治理矛盾日益突出,直到1901年,漕运不得不彻底停摆,足见丁宝桢的先见之明。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北徙山东之后,山东地区的河患加剧起来。同治十年(1871年)黄河山东郓城侯家林段决口,山东巡抚丁宝桢因病正处请谕休假中,闻讯后,着即派候补道员潘骏文前赴灾区察看灾情,得知决口宽八九十丈,深二丈余尺,沿河地区受灾,“漫水下注,郓、汶两境均属较重,嘉祥、济宁以次稍轻”“灾民田庐漂没,资粮悉已无存,荡析离居,极为可悯”。丁宝桢一面上奏朝廷请求截留应征起运漕粮赈济灾民,将曹州、济宁、兖州和泰安等“十三州县应征起运的漕米四万三千数百石拟为灾区赈济”之用,一面研究治堵方案。

经过对地形的查勘,丁宝桢决定堵治侯家林决口,“该处两岸均为老崖,坝基可恃,其便一;内滩有土可取,其便二;两坝运料俱可径达,其便三。”为赶在汛期到来前完工,丁宝桢亲赴工地督办,“旦暮河干,与役夫同艰苦,人情和乐,争先趋事”。

当时堵口的方法,是先以大船装满石头,固定在埽(治河时用来护堤堵口的器材)上面,挡住激流冲击,再用粗麻袋结成网,网洞约5寸,上面先铺一层高粱秸,再加上一层土,使高粱秸下沉水中,层层下沉直到水底把水流截住,当决口处完全堵塞,这时挑土工、扛料工一拥而上,把决口处用土填平堵住。

在丁宝桢的躬亲示范下,河工们奋力争先,此次封堵决口,从备料到开工只一个月,从开工到合龙仅二十五日,提前完成堵口任务。朝廷嘉奖表彰了丁宝桢,并批示:“艰巨独任、功成迅速,给予优叙。”

侯家林堵口,是清代山东巡抚治理黄河的第一例,也是山东黄河第一次大规模的堵口工程,为后来黄河治理积累了宝贵经验。

为此,丁宝桢奏请朝廷在侯家林决口处附近修建了一座大王庙,同时,他还上奏,请求在济南也建一座大王庙,并立碑纪念,由幕僚陈锦撰文刻碑,其中写道:“郓城西南沮水经焉,河入於沮,决侯家林堤岸,南漫济宁为运渠患……丁中丞方以疾乞假,急起图之,以壬申正月赴工督视,至二月二十有四日工竣。合龙之日,堤埽骤塌,压巨艘入水,适堵金门,疑有神助,因奏请立庙河干祀大王,并建祠省垣,以答神贶。锦躬襄斯役,悉亲见闻,谨作颂词,以志灵异,并述河流始末云。”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秋,黄河山东段东明的岳新庄、石庄户民埝决口,河水夺溜南趋,山东、江苏、安徽数百里为灾,运河交通同时废弃。决口的下游滔滔黄水所到之处墙倒屋塌,种种惨状目不忍睹。然而清廷上下治水之议莫衷一是,任由灾害发展。

此时丁宝桢正在老家贵州平远扫墓省亲,获得消息后,他立即日夜兼程赶回山东。此时宿迁、巨野、济宁等十余州县悉遭淹没,许多湖泊连成一片,水面宽至数百里,情势十分严重。目睹如此惨况,丁宝桢寝食难安,他说:“置数百里运道的淤废、千百万民生之颠连不为补救,抚心何以自安?”

丁宝桢表示:“此口不堵,为害滋烈,若犹观望因循,则上无以对朝廷,下无以对百姓”,并表示愿意自任工程督办。朝廷准旨后,丁宝桢亲自率员详细确查石庄户决口,选定方案,以石庄户下行十余里之“贾庄蓝口作坝基”“从贾庄堵合正溜,由蓝口分溜,引归旧河”,然后统筹上下游两岸堤工。

清光绪元年(1875年)正月初一,贾庄口工程动工,丁宝桢亲往督堵决口,他每日都到工地上巡查,现场指挥抢修。他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及时发放物料款,使物料筹集速度很快,“于三月八日巳刻合龙”。水患逐渐退却,受灾百姓也渐次返回家乡。

为了根除水患,同年十一月,丁宝桢又奏请堵复了东明石庄户口门,黄河水终于归原河道。为了长治久安,光绪元年(1875年),丁宝桢奏请朝廷亲自督促地方官员,由石庄户下十余里到贾庄,监筑长堤。先由贾庄龙门口向下修至东平十里堡,后由贾庄向上修至东明谢家庄,这就是著名的障东堤。

障东堤

此事在《济宁山水志》中也有记载,光绪元年(1875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始修南岸大堤,上起东明谢家庄,迄东平十里铺(堡),堤长“二百五十余里。堤高十四尺,身厚百尺,顶宽三十尺”。三月动工,五月堤成,凡费帑银54万两,名之曰“障东堤”。

“廉洁勤政、节约治黄”一向是丁宝桢的作风。第一次堵口,丁宝桢精打细算,能省则省,原计划用银三十六万两,实际只用了三十二万八千三百五十二两,所余仍归还国库。同样,第二次堵口的全部工程依然很节约,河道总督预计大约用银四百七十万两,丁宝桢实际只用了九十八万多两,节省更多。

丁宝桢不避艰险、力挑重任,为民治黄的风范,再次得到了皇帝的嘉许。光绪帝在得奏后,批示“力任巨艰,予优叙”。丁宝桢两次治理黄河,两次均得到朝廷的嘉奖,在清代治黄史上并不多见,充分体现了丁宝桢的睿智和能力,还彰显了他的廉洁奉公。

丁宝桢画像

在工程施工中,丁宝桢不仅成立了指挥部门,还专门设立了类似现代的会计、统计、审计、纪检监察等机构,目的就是重视工程管理和经费使用,制定了比较完备的经费核算管理制度,并对参与施工的军民赏罚分明。丁宝桢把治理黄河的每笔工程账目都算得明明白白、分毫不贪,并刻在碑文上,公之于众,意在向国家、向百姓、向历史交一笔客观真实的明白账。

要知道“当时治水情形,政府备有巨款,但求工程顺利完成,一切费用,所不计及,治堤工告成,民获安居,在此一片喜悦庆祝情形下,浮支滥报,在所难免。公帑浪费,弊窦丛生,政府明知,亦多不予深究”,可是丁宝桢廉洁自守、分毫不占,在两次黄河堵口中,竟为国家省下费用三百多万两,悉数归公,一钱不取,清代官吏如此清廉者,的确不多见。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为师清廉的故事有哪些内容(为师清廉的故事有哪些)

关于清廉的故事有哪些(关于廉政的故事有哪些)

关于清廉的故事有哪些(历史清廉的故事有哪些)

关于清廉的历史故事(历史中清廉的故事有)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1日 星期六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有哪些为官清廉的故事或传说(有哪些为官清廉的故事)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6269.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