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易县的党史故事有哪些人(易县的党史故事有哪些)

2023-03-10 00:34:01 技术常识4 必须知道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5506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4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易县故事:三大遗址弄清易县历史,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独乐视野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易县的党史故事有哪些1

北福地遗址

位于易县县城西南12.5公里的北福地村,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0.5-1米左右。发现于1985年,是我国最重要的史前遗址之一,对研究北方地区史前文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

2003-2004年的发掘,发现了3个阶段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其中北福地一期遗存是此次发掘最重要的发现,其年代与磁山文化、兴隆洼文化的年代大体相当(距今约8000前),在地域上填补了这两支文化之间的空白。

遗址中发现大量的房址、灰坑,还发现了祭祀场遗迹,出土了玉器、石器、陶器等重要遗物,特别是发现了大量陶刻面具,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史前面具作品,为研究原始宗教或巫术提供了重要新资料。

在北福地要弄个假面舞会倒名正言顺,而且这名字也挺不错的。翻阅史料,古代关于面具舞蹈祭祀的记载有很多,例如,内蒙古鄂温克族撒满在举行祭典时戴着面具,四川白马藏族人也戴着面具举行祭祀舞蹈,跳神驱鬼祈福。美国新墨西哥州一带的祖尼人,建有蒙面神巫社,在神殿里约有100多种不同的蒙面神面具,代表不同的神……可见,人类的祖先们有着在宗教仪式上戴着面具装扮成神舞蹈,以祈福求雨的习俗和传统。

北福地遗址正处在新石器时代中原、北方、山东三大文化区之间的夹缝交界地带,文化地理关键,是研究三系统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重要地域。此外,遗址属于史前村落遗址,是早期新石器文化生存发展环境人地关系研究的较好个案标本。

七里庄遗址

位于易县县城东北3公里的七里庄村南,遗址东西长735米,南北长约207-300米,遗址面积约16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1-2米。1990年被河北省文物普查队首次发现。1996年为配合陕京输气管道工程,由河北文物研究所负责承担七里庄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发掘总面积800平方米。2006年,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保定文物管理处,易县文物保管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七里庄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7000平方米。遗址堆积丰富,延续时间长,发现新石器至商周时代等5个时期的文化遗存。(5个时期呀!)

发掘出土石器有斧、铲、镰、刀,陶器有鬲、盆、罐、甗、甑、圆底釜,红陶钵,铜器有耳环、镞等。其中以花边口沿鬲最具特色,高领近直筒形深腹,大袋足,粗大实尖足与袋足基本已浑然一体,呈圆锥体状,领部的附加堆纹上移至口沿外侧,有的与口沿合为一体成为所谓的叠唇状,形体更加高大,通高多在45~60厘米。另外,存在少量绳纹矮裆袋足鬲和绳纹厚唇簋等西周文化陶器。还发现陶盆与薄片石壁组合成套作为祭器的祭祀遗迹和小量灰坑,出土遗物以夹云母红褐陶绳纹釜最具典型性。文化面貌与燕下都遗址基本相同,属战国文化。

据文献记载,在周武王伐纣灭商之前,燕山南麓地区就存在一个土生土长的燕国。这个燕国与商王朝有着较密切的关系,算得上是“土著燕国”,而西周燕国则可称之为“殖民燕国”。毫无疑问,西周燕文化应是殖民燕国文化在土著燕国文化基础上融合发展而来的,或者说,西周燕文化是周人分封的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后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

如果以上推理成立的话,西周燕文化的源头就是土著燕国文化。燕文化的源头也应到土著燕国文化中去追寻。因此,探寻土著燕国文化,不仅仅是历史、考古的一个重要学术课题,也是燕赵后人探索其文化渊源的重要依据。多年来的考古发现证明,今北京到保定一带应是土著燕国文化的重要分布地域。但遗憾的是,有关土著燕国文化的古代遗存虽有发现,但少而零碎,无法给人们一个完整而清晰的印象。

鬲作为一种汉族古代煮饭用的炊器,(念作lì),有陶制鬲和青铜鬲。这种鬲广泛流行于黄土高原一带,代表中国北方的文化传统。七里庄的花边鬲除了具有一般花边鬲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器形大、领部直而高、花边在领部、花边类型多样等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特征。这种区别于黄土高原的独特地域文化特征,正是土著燕国文化的表现。

七里庄三期土著燕国文化发展到西周初年时,周武王分封的燕国好像空降部队一样降落在当地。两种不同的燕文化碰撞在一起,不久就开始了融合,形成一种新的燕国文化。西周分封形成的燕文化无疑是燕文化的主要来源之一,但从本质上讲,七里庄三期文化无疑才是燕文化的源头。

燕下都遗址

位于易县县城东南,北依北易水,南临中易水,略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约8.3公里,南北宽4-6公里。中部有运粮河纵贯南北,河东侧有隔墙一道,将城分为东西两城。运粮河以西称西城,是为加强东城的安全而设的防御附城;运粮河以东称东城,是当地人们聚居和生活的中心。南北有古河道和城壕沟通两水。

东城可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居住区、古墓葬和古河道五大部分。宫殿区在城址东北部,由三组建筑群组成。以武阳台为中心,东北有小平台,东南有路家台,西南有老爷庙台。与宫殿区相关的有武阳台、望景台、张公台、老姆台建在一条中轴线上,其中老姆台建在东城北部城外。还有一些台建在城墙体上,是为宫殿区的安全而建的,如练台、岗子、朱家台等。手工业作坊区围绕宫殿区,分布在西北到东南的弧线上,如制兵器、冶铁、铸币及制玉、骨器和陶器等作坊。居住区在东城的西南、中、东和东北各部。作坊和居住遗址发现30 余处。墓葬区设在西城和东城的西北角,东城有“九女台”和“虚粮冢”两个墓区。西城有辛庄头墓区,共计33座。这些墓都有高大封土,应为王侯墓;东城南墙外有丛葬墓。古河道和城壕有5条。可以想见当时城内河网交织,清水贯流,即起到保障都城的安全防卫功能,又便利了交通和用水,排水。现在遗址地面上可见城墙、台基和墓葬封土。是一处反映战国时期城市发展的代表性城址。

燕下都遗存丰富,自19世纪末以来不断有文物被发现,出土大量陶器、石器、蚌器、铁兵器、货币、金银器等。仅从1961年到1982年,又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发掘、搜集的文物已超过10万件。

清光绪十九年(1893),在燕下都出土了齐侯四器铜敦、铜鼎、铜匜、铜盘,现藏于美国纽约市立博物馆,1914年在老姆台东侧发现铜龙一件,现藏于比利时。1930年,由北京大学教授马衡率领的燕下都考古团,在老姆台进行大型考古发掘,历时34天,发掘出土文物201袋又36木箱。1958年在老姆台附近出土虎头形陶水管出口部分,保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1964年,在老姆台东出土大型铜铺首衔环,高74.5厘米,重22公斤,形体巨大,纹饰及造型精美,是罕见的艺术珍品。

文化广场你应该见过,但毕竟只是个模型。这就是出土于老姆台附近的著名的蟠螭立凤纹大铜铺首衔环,据说现在藏于河北省博物馆。铺首为衔门环的底座,因以兽首铺设之,故名。这件战国青铜器,在造型上采取了浮雕和透雕相结合的铸造工艺,其重21.5公斤,通高62厘米,是中国发现的最早最大的铺首之一。

1965年在武阳台附近发掘一丛葬墓,出土身首分离、互相迭压的人骨架22具,遗物1480件,其中铁制品约占60%,有剑、戈、矛及铁盔、铁甲散片等;铜器约占33%,有戈、剑、弩机、镞及货币(明刀)等。出土的纯铁兵器和钢制品的发现,将中国掌握淬火技术的年代提前了两个世纪。1977年在辛庄头村西发掘一座大型战国墓,虽早年被盗,仍出土有不少金银器,仅金饰品就有80多件,重2850克,其中刻铭计重量的衡器20件,是研究战国时期度量衡的重要实物资料。在东贯城村采集的人物鸟兽阙状铜方形饰,上部为阙室的方柱形座,通高21.5厘米,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多层楼阙建筑模型,上面雕镂的人物、鸟兽栩栩如生,生动再现了贵族生活的场景。对研究当时宫室建筑、雕刻工艺及贵族生活习俗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出土的数千件半圆形瓦当,纹样装饰繁多,且富于变化,内容丰富多彩,集中反映了燕下都宫殿装饰艺术的成就,具有燕文化的突出特点,为燕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实物资料。

燕下都见证了燕国的兴盛与衰亡。燕国后期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均与燕下都有关。燕昭王(前311~前279年在位)是燕国中兴之主,他即位后,发奋图强,采纳大夫郭隗的建议,筑黄金台广纳贤才,乐毅、剧辛、邹衍等一大批人才来到燕国,辅佐昭王治理国家,使燕国国富兵强。燕国与赵、齐共灭中山国。昭王任用秦开击破东胡,燕国疆域向东北扩展到了辽东,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就在燕昭王着力恢复国力的时候,赵惠文王要调兵攻燕。昭王得到消息后,派苏代使赵,苏代见惠王,以过易水时见过鹬蚌争持不下,被渔人毫不费力的得到一事,寓燕赵之间动武,两败俱伤,而秦或齐就会乘机于中取利,惠王遂罢兵。这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句话的来历。

到周赧王三十一年(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乐毅为上将军,在下都拜将誓师。乐毅率燕、秦、赵、魏、韩五国联军征伐齐国,在济西(今山东聊城南)大败齐军。之后,乐毅将其他四国军队遣回,独率燕军深入齐境,攻克齐国都城临淄,尽取齐国的宝器。齐泯王东逃西窜,最后逃至莒被杀,燕国军队攻下齐国70多座城池,划为燕国的领地。没有攻下的只有莒、即墨。燕昭王三十三年(前279),昭王逝,其子惠王立,困守既墨的齐将田单乘机施反间计,散布乐毅要代齐王自立,拥有齐国。惠王中计,派骑劫代乐毅为师,乐毅觉得燕惠王容不下自己,投奔了赵国。骑劫不懂怎样带兵打仗,屡屡上当。最后田单大摆“火牛阵”,向燕军大举反攻,将燕军击溃,杀死骑劫,齐军收复燕军占领的刘国城池,燕军退出齐境。

秦王政二十年、燕王喜二十九年(前227),燕王喜和燕太子丹遣荆轲携带督亢地图和秦将樊於期的头颅,去秦国谋刺秦王,秦舞阳等相随。荆轲功败垂成,被杀。秦王政大怒,命王翦、辛胜攻燕,与燕军战与易水,大破燕军,攻陷燕下都。自此燕下都荒废。

到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时,游历燕下都,见到的是断垣残壁、荒台古冢,在败馆凋墙上尚镌刻着一些名号。19世纪末以来,随着燕下都遗址珍贵文物的不断被发现,才又引起人们对这座曾经辉煌过的都城的关注。1961年3月,燕下都遗址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综上所述,住的用蟠螭立凤纹大铜铺首衔环,吃的用花边鬲,玩的用陶刻面具……易县人要都这样是不是挺牛拜的?

燕子整理

来源:大燕视界

易县的党史故事有哪些2

在河北省千年古县保定市易县,众多古塔有的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易县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属燕国之地,作为燕国都城之一的燕下都距易县县城东南6公里左右。相传春秋时左伯桃与羊角哀为友,远行谋职,来至此地,雨雪交加,粮少衣单,左伯桃为帮助朋友,解衣授粮,自己冻饿而死。战国末期,燕太子丹请荆轲刺杀秦王,由秦降燕的樊於期,为给荆轲创造接近秦王的机会自刎而死,荆轲刺秦王未成也死于秦宫,秦攻燕,太子丹殉国。相传当年樊於期自刎,荆轲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及燕太子丹殉国均发生在燕下都。 因此说起古塔,自然会说起易县五塔,五塔指荆轲塔、燕子塔、樊於期塔(又称血山塔)、羊角哀塔(又称白塔)、左伯桃塔(又称黑塔),分别纪念两个故事中左伯桃、羊角哀、荆轲、燕子丹和樊於期五位重要人物。现存比较完整的是荆轲塔和燕子塔。

荆轲塔

荆轲塔,本名圣塔院塔,建于县城西南的荆轲山上,相传此地就是传说中的荆轲衣冠冢及荆轲馆。现存荆轲塔为八角形实心砖塔,十三层,通高25.36米,集楼阁式与密檐式砖塔于一身。寺建于辽乾统三年(1103),后寺塔俱毁。明万历六年(1578)重建。清代又加修茸。圣塔院寺围墙、钟楼、大殿等建筑一直保存到抗日战争时期,现仅存塔及清《重修圣塔院记》石碑,其它毁于战火。 山上有明代“古义士荆轲里”碑碣,清碑上又有“寺与塔为山而设,为荆轲而设也”等语,故山称为荆轲山,塔称为荆轲塔。 该塔为砖石结构,造型典雅。每层檐各用木质角梁八根,顶部装有套兽和铁质风铎。该塔分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塔基为束腰须弥座,均为砖砌,每角均有石雕角柱一根,束腰下部为砖迭涩而成。上部为砖雕斗拱承托勾栏,勾栏上置仰莲承托塔身,斗拱为栏头、补间各一朵,均为二跳五铺作。塔身第一层正面各辟一券门,其余各面辟窗,窗为竖直棂条,门窗均为砖砌仿木结构,且均假作。各角有砖雕角柱一根。第一层高三点五米,檐椽为木质圆椽,飞椽则为砖雕;第二层至第十二层高一米左右,均砖迭涩砌成密檐式结构,不再有任何装饰。第十三层之上砖呈攒尖式迭涩,顶部置二层仰莲,上托铁质宝珠一个,塔刹高三点五米左右。

燕子塔

燕子塔,又称观音禅寺塔,位于易县高陌乡燕子村西,即古燕都城的西南部。古塔为八角十三层砖木结构密檐式,通高十六点五米,塔座为束腰形,第一层有塔心室,始建于辽代,明正德五年(1510)理修,因而从塔的造型及斗拱的样式断定,塔的建筑年代应为明代。塔址处原建有观音禅寺,古塔为该寺的附属建筑,但寺已毁,只留有该寺明正德五年重修的碑刻。传说当年燕王希望太子丹壮志凌云,建凌云书院供其求学,建燕子城供其居住生活。燕太子丹战死后,人民建该塔纪念他,故名燕子塔。一九八五年,河北省文物局拨出专款,对塔基进行了维修,此塔属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燕子塔相传是纪念太子丹的,实际应是一座观音寺中的旧物。

千佛宝塔

千佛宝塔位于河北易县西塔峪村南,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建成。为六角七层楼阁式砖塔,通高l7米,由塔胯、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座为砖砌须弥座,束腰部分为砖缠枝花卉。须弥座上承勾栏,勾栏也为砖雕人物、卷草、花卉,麒麟、马、鹿、狮等动物,栩栩如生。塔身共七层,第一、二、三层南面辟门,可以攀登,四层以上为实心塔。第一层、第七层檐为仿木结构,有砖雕檩、椽、飞承托檐部。第二、四、六层则雕成仰莲座承托檐头。第三、五层则砖雕斗拱承托檐部。各层出檐均为布瓦顶,且第一层出檐上各脊均有脊兽,第一层檐下南门楣雕成二龙戏珠状。门上方镶嵌一石匾额,上刻佛像三尊,下刻文字;正中为“千佛宝塔”四字,上款为“大清国”,下款为“顺治五年季春”。

塔身外嵌有很多精美砖刻图案,顶置圆形葫芦砖刹,单数层塔檐下设斗拱,偶数层塔檐下为莲瓣承托。塔身上的砖雕以中国民间传统的神仙形象为主,以此推断这座塔是一座风水塔,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千佛塔旁边新建恢复千佛宝殿原貌 ,殿内塑像庄严肃穆。

双塔庵双塔

双塔庵双塔,又称太宁寺双塔 , 位于易县西陵乡太宁寺村西北1.5 公里处的半山腰。现存双塔均为辽代建筑。南塔的创建年代是南宋绍兴十四年 (1144 年 ) 。

北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 , 创建于辽代 , 虽经明万 历年间重修 , 但仍保存着辽代建筑风格。塔通高 17.4 米 , 分塔 座、塔身、塔刹三部分。塔座为须弥座 , 束腰部分每角置一力士像 , 每面分为两块 , 雕有祥云、蝎牛、蚯蚓、金鱼等图案。束腰之上为砖雕斗拱承托勾栏 , 勾栏也雕刻各种图案 , 上置仰莲座承托塔身。塔身第一层正面辟拱券门 , 门内有方形天宫 , 覆斗顶 ; 正面两侧的斜面上各砖雕一菱形棂条的窗户 。 每角处均有一砖雕七层小塔 , 之上为砖雕五踩斗拱承托砖雕檐椽、飞椽等檐部 , 椽面为 筒瓦捉节 , 角梁为木质 , 端部置禽兽、风铎。第二层以上檐部均为 砖叠涩而承托檐部 , 各层檐均挂瓦置等。塔刹为二层仰莲承托宝光。

南塔为六角三层密檐式实心塔 , 创建于南宋绍兴十四年 (1144 年 ), 明万历年间重修。通高 10.58 米 , 分为塔座、塔身、塔 刹三部分。塔座为砖砌台上置须弥座 , 束腰部分为砖雕 , 上置斗拱承托勾栏 , 勾栏之上置仰莲座承托塔身。第一层正面辟门 , 内为佛龛 , 门券上雕有相对飞天。对面辟砖雕假门 。 其余各面置砖雕假窗或砖雕盘龙碑首。每角均有砖雕塔柱。第二、三层为檐式 结构 , 均为叠涩砖承托檐部。塔刹部分自下而上为砖砌覆体及十 三层相轮、仰莲、宝珠。 双塔于1993 年被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列入全国第六批国宝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易县旅游

易县的党史故事有哪些3

燕赵大地上,生长着一种材质细腻的槐树,人们称它家槐或国槐。

相传,早在商周时代,燕赵之乡的百姓就很崇爱槐树。从那时起,易水河两岸不仅宅院里栽植槐树,就连衙门口、驿站、吉刹内、商铺门前也都必植家槐树。传说, 远古时期,只有燕山脚下有这种树。它虽不像杨树那样快速生长高大参天,而它的木质却细腻坚美;它虽不像松柏那样冬夏常青,而它的遮光性好,遮而不暗;它虽 不 像桃李那样绚丽,而它的花蕾-槐米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果实更是治病的中草药。易水两岸人们都很喜欢槐树,赞美槐树,有句话说:“有家就有槐”;人们称颂老 槐树长寿,说它是历史的见证,人们都说:“千年松,万年柏,远古历史问老槐”。家槐树成了坚强、正义、兴旺、长寿的象征。

在易水河两岸,说及老槐树时,会有老年人给你讲述六福槐、九龙槐等美好而悲壮可泣的故事。

易水三槐指的是:易州城内东城下孙膑庙前的卧牛槐,燕下都遗址西侧的亮甲,城皇庙里的抱枣槐。人们称它们为文、武、孝三仙槐。

文槐也称卧牛槐,原生长在易州城内东城根。早在战国末期,燕国大将孙操之子孙膑,与庞涓同去易水河北岸的云蒙山,拜鬼谷子为师学艺。孙膑经常来到这棵老槐树 下乘凉,把自己的坐骑青牛也拴在槐树下,然后坐在树下温读兵法韬略。相传老槐树经常聆听孙膑颂读兵书固而有了灵气。每当朝庭举办一年一度的科考前,就会有 人看见老槐树上有个神童,手拿红笔指指点点。传说他指点的方向必会出状元。后人在这棵老槐树周围建了一座孙膑庙,香火很旺。人们把卧牛槐称文槐又叫魁星槐。

武槐也叫亮甲槐。原先叫武士槐,后来人们简称武槐。传说,在战国时期,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秦始皇,太子丹帅满朝文武到中易水河北岸为荆轲送行,洒泪惜别。才 有了“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歌声。后来人们为了怀念荆轲,在昔日燕太子丹与荆轲惜别的地方,栽了这棵槐树。到了楚汉相争的时候,此树已 经长成一棵很大的老槐树。在这棵老槐树的北边有一座山叫鏖信寨,山上有伙强人占山为王。汉将韩信奉命围剿,韩信久攻不下。时为盛夏,骄阳似火,炎热难耐。 韩信就在这棵老槐树下歇息,并将盔甲脱下晾晒。当韩信从树枝上取下盔甲穿到身上时,就觉得气贯全身,勇力倍增。传说韩信得到了这棵老槐树的神助,第二天一 举攻下了山寨,这些草寇逃向了北易水河。这些狡猾的草寇过河后,拆毁了北易水的桥梁,烧掉了过河的船只,残害北岸的百姓。韩信不能过河,只能望而却步,愤 愤顿足。那些草寇在易水河北岸烧杀抢掠,惊扰了文槐仙,文槐仙就想办法助韩信一臂之力。待夜深更静的时候,文槐仙把孙膑的神牛纲绳解开,让神牛把北易水河 的水喝干,韩信的兵马飞快过河,一举消灭了这些草寇。从那以后,北易水河上行三里至荆轲塔西有水,下行五里至斗城村北有水,中间八里河床除非汛期流水外, 长年干涸成了沙河滩。有人说,北易水河神害怕这段河再让神牛喝干,河水流到这里时就变成暗河了。

孝槐也称抱枣槐。在易州旧城内东北角处,有一座城皇庙,庙里有个十殿阁—君殿,台阶前五步远的地方,有一枣一槐两棵大树挤在一起。稀奇的是左边那棵参天的枣 树下端,被右边那棵数人合抱的老槐树缠裹着,枣树的根竟然是从老槐树的露土浮根中间长出来的。典型的槐抱枣!笔者小时候曾经常到庙里去看那两棵稀奇的槐抱 枣。故事源头还要从卧牛槐那儿说起。卧牛槐附近居住着一对夫妻,他们奉养着两位老人。日子虽然过得比较贫困,但却勤俭助人。他们平时行善积德,勤劳朴实的 丈夫,修桥补路处处与人方便,贤惠的妻子,宁可自己少吃一口,也不让讨饭的乞儿空过家门。然而这对夫妻都年过四十岁了,膝下无儿无女,为此两口子也经常发 愁。有一年大旱,发现老槐树的叶子蔫了,夫妻俩就为其浇水,担了一担又一担,直到槐树叶子有了光泽才歇手。槐仙很受感动,就想为他们求得一子。那年三月二 十八深夜,槐仙就到阴曹地府为这对夫妻向阎王求子。阎君听了槐仙的讲述很高兴,于是便开恩,破例让槐仙给那对夫妇抱去一个儿子。当槐仙抱起孕儿刚走下阎王 殿台阶时雄鸡就叫了,槐仙怕耽误他们夫妻受孕,急忙回阳间赶路。可是匆忙中忘记了隐匿自己的身影。阎王发现已晚,无奈之下只好把槐仙的身影变成了怀抱子的 两棵树。那位妻子怀孕生子,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从此,易州城皇庙里就有了这样的槐抱枣树了。后来,每到农历三月二十八那天,善男信女们都来到 城皇庙进香。有求儿女的,有求财的,有求福的,好生热闹。如果是求子的,结婚时还要在新房的床上、被子里包一些红枣、花生、粟子等,寓意早生贵子,一直延 续到现在。

三槐的故事讲完了,可现在谁也见不到这三棵千年古槐树了。笔者童年时代都曾亲眼目睹过。太可惜了,它们不只是棵树,而是传奇,是神化,是历史的见证!可它们在上个世纪中期,有的成了大食堂的釜下薪,有的成了破除迷信的替罪羊。

来源:易县电视台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0日 星期五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易县的党史故事有哪些人(易县的党史故事有哪些)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5641.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