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副班长的故事有哪些好词好句(副班长的故事有哪些)

2023-03-08 21:48:01 技术常识4 常识大全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5254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4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张国领系列作品:连队故事(8)开小灶,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河南文苑郑州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副班长的故事有哪些1

连队故事(8)开小灶

张国领

农村有个说法,叫“小锅饭吃着香”。

儿孙绕膝,几世同堂,这是老辈人追求的幸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家与小家的观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以前没实行计划生育的年代,有的家庭弟兄好几个,结婚之前彼此和睦相处,结了婚之后就开始计划着分家,不是老人要分,是成了家的儿女们要分,不愿过大家庭生活,因为人口多吃不了小灶,这小灶就是小锅饭。

日常生活中,有人搞了特殊化,大家就用“吃小灶”来形容,大炉灶上的大锅饭,是大家一起吃,锅里有什么谁都看得到,无法搞特殊。只有开了小灶,才能想吃什么就做什么,只满足自己的喜好而无需照顾其他人的感受,也有机会背着大伙自己吃更好的饭食。

开小灶,这个词在大集体时期人们说得比较多,后来改开了,大集体也解散了,实行个人生产承包责任制,大锅饭被取消,全社会家家户户都开起了小灶,自己想吃什么随心所欲,只要家里有,没人说你搞特殊。

家家都开起了小灶,小灶这个词反而没有人再提及。

我是改开那年参的军,离开家乡时生产队还没有解散,是从生产队的大集体中走向了部队的大集体。连队一百多号人,就像歌中唱的那样,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革命把我们团结在一起。吃的一锅饭,扛的一杆旗。吃饭时全连集中在一个大食堂里,连长指导员和战士们吃同样的饭菜,完全是同吃同住同劳动,官兵平等,没有人搞特殊化。

只有哪个兵头疼脑热的,生病了,不能参加训练和站哨,连队就让他休息,吃饭时连队领导还特意嘱咐炊事班,为生病的战士做一碗病号饭,所谓的病号饭,就是一碗清汤面条,里面加两个鸡蛋,俗称“鸡蛋面”。其实这病号饭还没有平时连队吃的饭菜质量高,但它是专门为病号做的,是开的小灶,做的小锅饭,形式重于内容,体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

这样的小灶,听老兵说,他们入伍时,听他们的老兵说,连队谁生病了,吃的病号饭就是鸡蛋面,至于用鸡蛋面当病号饭是什么时候传下来的规矩,没有人说得清。几年后我离开连队时,连队还是给生病的战士做这样的病号饭。鸡蛋面仿佛成了关心生病战士的、不能更改的优良传统,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了下来,好像改为其它饭就不叫病号饭了似的,没有人想过改革一下,换种做法。

其实连队的病号饭并不是小灶,因为连队吃的是大锅饭,没有专门做小锅饭的小火,也没有小锅,所谓的小灶和小锅饭,也就是把大灶的火开小一点,在大锅里少添一点水而已。

但入伍后我很快发现,连队不但“开小灶”,还经常“开小灶”,不过这小灶和做饭没有关系,指的是小练兵。

一次排里会操,我的队列动作不是很标准,导致我们班在会操中没有得到表扬,班长很不高兴,开班务会时没有点名批评我,而是说让每一个战斗小组,针对队列动作不标准的同志多开几次小灶。那时班里九名战士,为利于平时组织训练、战时快速行动,划分成三个战斗小组,我是在第一战斗小组。

我一听开小灶,还以为是要做小锅饭吃呢,哪知开过班务会,小组长就把我叫了出去。

“听到班长说的话了吧?”组长很认真地问我。

我一看那架势不像是要吃小锅饭,就马上收起笑容说:“听到了。”

“听到了就好,从今晚开始,由我给你开小灶。”

“是做饭吗?”

“做什么饭,就想着吃。开小灶就是给你单兵施教。把你的队列动做搞上去,以后不拖班里的后腿。”

这时我才明白,给我开小灶就是要帮助我单独搞训练。

明白开小灶的内涵后,就经常有老兵给我开小灶。有的小灶是小组给我开的,有的小灶是班里给我开的,大部分的小灶是自己给自己开的。

刚入伍时很多训练课目,领会得慢,理解得浅,开小灶时需要有人帮助指导,老兵们、班长、副班长们,都很乐意给新兵开小灶。因为老兵的集体荣誉感非常强,新兵如果训练跟不上,拖了班里的后腿,被点名批评了,连队干部和其他的班,不会说这个没做好的新兵不行,都会说他班里的班长或老兵不行,在大家的心目中,一个班里的新兵训练是否过得硬,评价的不是新兵,而是班长和老兵。凡老兵过得硬,同班的新兵自然没有太落后的。

到了部队半年之后,所有的训练项目都教过了,练过了,剩下的就是巩固和加强,这时要再找老兵帮你开小灶,自己不好意思,老兵也失去了热情,因为别人会了你不会,那就不是能力的问题,是思想的问题。

若还想提高自己,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自己给自己开小灶。

这时开小灶的说法会有所变化,大都不是说开小灶,怕难为情,将开小灶美其名曰:小练兵。

老兵给新兵开小灶,都会照顾到新兵的自尊心,说话和纠正动作时,都不会太伤自尊。自己给自己开小灶就不一样了,比别人开小灶更狠。我不知道那句广告词“男人就要对自己狠一点”,是不是从训练场上传出来的,就拿我给自己开小灶的经历来说,那是丝毫不留情面。可以说把睡前、饭后、节假日的时间,全都用上了。

最典型的开小灶,是在吃饭时开小灶,广大官兵都在一个大食堂吃饭,我是边吃饭边开小灶。就是在端饭碗的手里托举两块或三四块砖头,将饭碗放在砖头上吃饭。开这样的小灶,主要为了锻炼臂力,增加射击时据枪的稳定性。

后来开小灶到了不分时间和场合的地步,平时走路会不自觉地垫步,这是按自己心中的口令,步伐若是没有跟上,下意识地往前垫半步。有时站在哨位上,本来此时应该心无旁骛地在岗一分钟,警惕六十秒,可想起队列中的某个动作没做好,立即就背着枪操练起停止间的左右转法来。有时在哨位上还悄悄练几下刺杀的动作。最常见的是在哨位上练瞄准,可以对着固定目标练,也可以对着活动目标练,只要掌握着子弹不上膛,击发时不走火,一般都没有人发觉。

连队开小灶的以新兵居多,新兵中以训练落后的兵居多。也有结伙开小灶的,比如投弹训练,我们几个老乡都是利用中午老兵睡午觉的时间,一起背上训练弹,悄悄跑到连队附近的防洪大堤上去练习。人多的好处是可以对彼此的痼癖动作进行纠正,取长补短,互相进步。不利的一面是人多,目标太大,容易暴露意图。因为我们是执勤分队,为了保证站哨时注意力集中,连队明确要求无论新兵老兵,必须要睡午觉。我们悄悄外出给自己开小灶,班长有时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一旦人多目标大,想看见装着没看见,那就说不过去了,不得不出面阻止我们开小灶。

新兵时开小灶最多的是叠被子,一个班九张床,每个床上都放着一床叠得整整齐齐的被子,内行人走进班里,只要往床上一看,大概就知道哪个兵是老兵,哪个兵是新兵。除了被子颜色的深浅不一样,被子的整齐度也不一样,老兵的被子绝对是标杆。为了使自己早点达到老兵叠被子的标准,我曾在一个星期天里叠过三十多次被子。按老兵的话说,好被子都是叠出来的,怎么叠?反复叠。叠的次数多了,被子的折叠处就有了印痕,下次照着印痕叠,既快又准,新被子也变得平展起来,自然就能叠出刀切般的效果。

后来我调入机关工作,下连队的次数越来越少,对于连队开小灶的情况就不太知道了,有时见到从连队来的战友,我会问他们连队还有没有“开小灶”的情形,他们会兴奋地告诉我:“当然有,只要有新兵,只要是战斗集体,就有集体荣誉感,训练中出现强和弱的差距之后,不用催促,素质差些的,都主动给自己开小灶,以使自己早日赶上队伍,最好是力争加入到先进的行列里去。”

当过兵的都知道开小灶。

当过兵的都开过小灶。

特定的环境造就特定的语境,开小灶,这个军营特有的用语,听起来很具生活气息,做起来朴实又接地气儿,有多少英雄豪杰的成长,都是从这三个看似轻松诙谐、实则千锤百炼的字眼里开始的。

副班长的故事有哪些2

来源:【人民网】

图为输电塔远眺。 王 刚摄(影像中国)

图为邱中华在500千伏线路上带电作业。 廖 望摄

图为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凉山段。 卢忠东摄

“班长,我也想去培训,帮忙增加一个名额吧!”

“你现在都是副班长了,要学的是管理。还钻那么细吗?”

“管理也不能浮在面上啊。不搞明白细节,怎么指挥呢?”邱中华——国家电网四川超高压公司输电检修中心带电作业一班副班长,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很认真地说。

“但是这不是我们自己的培训。人家只给了两个名额。要增加名额,估计有点难。”班长有些为难。

“在高海拔地区做直升机吊人进出电场带电作业,是我们多年的梦想。我如果不先学到胸有成竹,现场指挥起来心里就没底。”邱中华的犟劲上来了,想了想,他说:“只要给我一个培训的机会就行,我自己掏培训费。”

1986年出生的邱中华,性格有点犟。

2010年大学毕业,他应聘到四川省电力公司超(特)高压运行检修公司。入职实操培训的第一天,他发现自己有点恐高。爬训练铁塔,到10多米高的地方时,他就四肢发抖,感到天旋地转。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到地面上的。老师让他暂停登高训练,他无比沮丧。他怀疑自己选错了专业入错了行。跟同学打电话聊起来,同学劝他干脆换个工作。一个恐高的人怎么能去从事“高空作业”呢?家里人也支持他再择业。

这个时候,邱中华的犟劲却上来了。他觉得不能遇到困难就绕着走。他决心要战胜“恐高”这个困难。

训练铁塔旁有一个专门用来观摩的旋转楼梯。邱中华就在楼梯上做俯视地面的训练,从三层,到四层,再一层层往上……每一个高度,他都要训练到眼看地面心不慌、靠近栏杆脚不颤,以慢慢适应那种从高往低看的感觉。

这样练了近一个月,从旋转楼梯的顶层往下看,也没有了不适感。邱中华有了信心,开始去练习爬训练铁塔。每天早上第一个来,晚上最后一个走,中午也不休息。到实训结束的时候,他的恐高症克服了,爬塔水平也上去了。

公司精心挑选人员组成带电作业班。进行体能测试的时候,3公里跑下来,邱中华吐了血丝。师傅饶建彬劝他退出。因为带电作业也是个体力活,要受得住屏蔽服里的高温高热,身体素质不好可不行。邱中华不服气,犟劲又上来了,说等半年训练完了再看。长跑、仰卧起坐、俯卧撑、蛙跳、冲刺跑、快速登塔训练、50公斤吊重拉绳训练……他每一样都比别人练得更多。6个月后,他的身体强壮起来了,跑5公里都没问题。

经过战胜恐高和体能训练,邱中华不仅在体质上有了提升,在心理和意志力上也实现了跨越。他相信只要努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邱中华犟赢了。

邱中华不怕别人说他“犟”。“带电作业”本身就是同“停电作业”犟啊!人的安全耐受电压是36伏,带电作业却要在一两万倍于安全电压的情况下工作,这不是“犟”吗?可是,电网不能停,一条±800千伏的线路满功率运行,可以为4亿盏20瓦的电灯提供电力。如果停电一小时,直接经济损失就是几百万元。带电作业这个“犟”,犟得有价值。

屏蔽服是带电作业的保命服,是用特殊导体材料和纤维材料制成的。衣服并不重,但封闭性极好,一旦穿上就不散热了。到了夏天,身体在里面就像被捂在蒸笼里一样,很容易中暑。因此,夏天进电场前,邱中华会先吸两支藿香正气液,再抓过钢化杯喝几口夏桑菊茶,既是漱口又是补水。但他又不敢多喝,因为高空作业有时比预想的时间要长,为减少麻烦只能补充少量的水。

邱中华喜欢同工器具犟。

他刚刚参加带电作业没多久,就对在绝缘子上作业时要费力弯腰取吊物,感到不满意。下了班,他找来废旧的角钢,焊了个滑车支撑架。支撑架卡在两串平行的绝缘子之间,利用一个固定点,把滑车的位置移到高点位。这样就不用在高空弯腰到低点位取东西了。这个小发明挺实用,让大伙儿干活更便利了,班上的人对这位大学生多了些亲近感。

接着,他又将目光对准滑车。他把滑车变成防缠绕开口灌绳式滑车。对绝缘子拆换时的受力卡具,他也较上了劲。以前针对不同样式的绝缘子要带不同的卡具,卡具多得连库房都快放不下了。有没有一种办法让绝缘子的卡具通用?他和小伙伴动起了脑筋。有了想法,再找办法。他们很快想出了“拆分”的方法:把卡具拆分为卡具座和内衬套,卡具座通用,内衬套采用不同型号搭配。这样每次去工作现场,只需选用不同的内衬套就可以了。一个问题就这样解决了。当看到青年员工每每为绝缘子绑扎不牢而担心时,他又发明了“绝缘子金属吊钩”,像钓鱼一样把绝缘子“钓”上去,又快又稳当。

但邱中华有时对自己发明的东西也不满意,他不停地进行改造升级。在有三串绝缘子的特高压场所,他改进了自己之前制作的支撑架。他还和同事研制出了一种新型装置,可以让工人在绝缘子更换时坐着工作,这样不仅更加安全,而且更加舒适。

还有一次,邱中华本来在家里整理资料,师傅饶建彬让他给施工现场送个工器具去。他跟师傅说,反正要送工器具过去,就顺便安排他进电场参加带电作业好了。饶建彬知道这个徒弟是想多干、多看、多积累,他对徒弟的脾性慢慢开始喜欢了。饶建彬重新提交了第二天的作业计划,把邱中华派进电场作业。这一次带电作业,邱中华还真有收获。他发现了金具之间连接的O形环有锈蚀的隐患。O形环带电更换,怎样最省事?以前没考虑过。从现场回来,他睡不着了。与几个同事一起,花了一个月时间,研发出了单根子导线卸力装置。

就这样,不到10年时间,邱中华和他的团队创新发明了23件带电作业工器具,申报了30项专利。

邱中华的革新动力,最初是想获得班里同事的认可。他要改变大家对他“文弱书生”的印象——那可不仅仅是体能提升就能做到的。后来,他的目标提升了,变成了想把带电作业中以前不能做的变成能做的;把以前不好做的变成好做的。他喜欢一句话:创新,就是要实用。

邱中华还同带电作业方法犟。

四川有2万多公里的500千伏超高压线路和5条±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起始段。线路经过的地方,地形、地貌、气候都很复杂。这给四川的带电作业提出了更多要求。以前,高压带电作业进电场的常用方式有跨二短三走进法、秋千入场法、绝缘软梯攀爬法等。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邱中华琢磨上了。他从攀岩杂志上看到国外有一种电动自提升攀岩装置。他来了灵感,把这种方法借用到了带电作业中。邱中华与同事从机械原理分析到3D建模画图,从受力理论研究到附件加工定制,加班加点完成了无人机配合自动起降装置的设计,并于2015年进行了实用检验。他们终于让带电作业从“爬楼梯”升级为“坐电梯”。

在超过3000米的高海拔地区进行特高压带电作业,2017年以前是个空白。邱中华立志带领团队填补这个空白。他们做了多次计算、演练。2017年春节前,在海拔3100米的地方,他穿上屏蔽服,戴上面罩,进入±800千伏的等电位中,成功消除了线路隐患,确保了春节期间人民群众的用电安全。

邱中华的犟,赢得了同事们的认可。大家说,这个大学毕业生,还真有两下子。

邱中华也同自己犟。

优秀人才,哪里都想要。有部门想让邱中华离开班组到部门工作。邱中华回绝了。他想起了“竹子定律”:竹子用4年多时间来长根,才能在后面用很短的时间迅速长高。他觉得他“长根”的时间还没够,带电作业的工作还没做精。他和伙伴们还有好几个想法没实现。对于高海拔地区直升机吊人进出电场带电作业,他们从2013年就开始计划和争取,但是好几家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员一听说让直升机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方飞,都摇了头。

这一次,终于有家航空公司愿意来尝试。进电场的人要严格培训同直升机的配合。邱中华虽然不进电场,但他是现场指挥。他想,只有参加培训,才能掌握关键点,进而制定稳妥的方案。所以,他倔强地申请,一定要参加培训。

邱中华这些年参加了不少培训、交流。以前每次都只能听,后来有时候也能做点分享。他觉得每次参加培训都有巨大的收获。同时,能把自己的经验分享出去,让别人少走一些弯路,他也有一种成就感。

为了参加这次培训,他去找工区主任,找副总经理,找总经理。单位最后向航空公司解释说,邱中华是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的“大国工匠”,是全国劳模,去了可以讲讲高海拔施工的注意事项,还可以分享工作经验……对方也许是被这份执着感动了,同意多给一个培训名额。

在长达一个月反复、枯燥的培训中,邱中华学得最认真、练得最刻苦。白天训练飞行操作,晚上总结。模拟训练、技术演算、安措考量的稿纸写了一摞又一摞。为了确保作业方案万无一失,他还积极联系兄弟单位的技术人员、行业内带电作业的专家,在研讨中完善了《高海拔地区直升机带电作业方案》。

经过前期的精心准备,高海拔地区直升机吊人进出电场带电作业终于正式实操。2021年10月的一天,大凉山上林木葱茏,温暖的阳光照耀着万物。在锦屏到苏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52号塔位附近,一架直升机稳稳地悬停在200多米高空。直升机腹部垂下4根挂着吊篮的吊绳,两名作业人员站在吊篮里,从两根地线间穿过,平稳降落在导线上……听着直升机返航的嗡嗡声,作为工作负责人的邱中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成功了!一个空白被他们完美地填补了!

10年来,邱中华和他的团队进行了1300余次带电作业,减少停电时间达2800余小时,创造的经济效益以亿元为单位。他的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也犟出了成绩。

不过,邱中华并不是事事都犟。当同事给他提建议意见时,邱中华很虚心。师傅饶建彬批评他在工作中的失误时,他没犟过半句嘴。

邱中华以前工作完成后,喜欢在高空做“V”形的胜利手势,然后发个微信朋友圈。一次,他同另一位师傅王利华在高空带电作业。在中间歇息的片刻,邱中华抓拍到了王师傅一个帅气的姿势。下塔后,他拿着手机得意地对王师傅说:“师傅您看,您这个状态好有英雄气。发给师娘看看吧!”不料王师傅却对他说:“发这些给她干什么?难道还不够担心吗?”这句话击中了邱中华的心,他半句也没犟,因为他想到自己每次外出作业后,必须要给家里打电话,否则妻子会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他还想起妻子唯一一次在电话里带着哭腔骂他,就是因为一次作业后,手机没电了,与家里失联了一段时间。

“犟人”邱中华,所有的犟都只为了一件事:把工作做得更好。

《 人民日报 》( 2022年08月03日 20 版)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副班长的故事有哪些3

八一电影制片厂历经7年精打细磨剧本后,终于在1957年成功的拍摄了故事片《柳堡的故事》。当时20岁的廖有梁被导演王苹选中,饰演男主人公副班长李进。阳光、清爽的李进和淳朴、美丽的二妹子含蓄、朴素、曲折的爱情故事,犹如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和一幅写意画,动人心弦,令人陶醉。这部新中国第一部以描写军人爱情为主题的影片一经上映,即成经典。

1950年的时候,廖有梁还是一个没有步枪高、穿着最小号的军装还显得很长的十二岁小兵。他参军以来,在部队领导的帮助下,很快地成长起来。抗美援朝战争时,他随部队来到硝烟战火的朝鲜战场,参加了抗美援朝斗争,这个小小的文艺兵,用文艺宣传活跃在战场上。

执导这部电影的,是41岁的新中国第一位女导演王苹。毋庸置疑,当年为电影选主演,比今天的各种选秀标准还要高,一号男演员是比较难找的,最后选上了廖有梁来演这个一号角色,廖有梁是在全军部队所有漂亮小伙中经过重重筛选,才万里挑一最终中选的。

廖有梁的第一个银幕形象“副班长”,也随着《九九艳阳天》的美妙旋律,迅速风靡全国。1964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将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拍摄成电影,廖有梁在影片中饰演了从上海入伍的新战士童阿男。廖有梁精心创作,将童阿男从一个青年学生锤炼成一位合格的解放军战士的心历路程演绎得自然真实,人物鲜活生动,“童阿男”的形象再次获得观众的高度认可。

由于时代的原因,廖有梁给广大观众留下的作品不多,但“十八岁的小哥哥”“副班长李进”和“不过吃吃国际饭店而已”的上海新战士“童阿男”,无疑是当之无愧的银幕绝版经典。

那场浩劫廖有梁受到冲击,虽然事业有成,但个人生活却颇为坎坷。当时受到冲击的他倍受同为演员的妻子的歧视和冷落。不久妻子便与他离婚,携儿子前往美国定居,并和儿子一起断绝了与他的一切往来。廖有梁离异后一直没有续弦,自己孤苦伶仃艰难度日。1999年4月23日,廖有梁在上海病逝,终年只有62岁。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8日 星期三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副班长的故事有哪些好词好句(副班长的故事有哪些)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4912.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