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有哪些红色基因的故事呢(有哪些红色基因的故事)

2023-03-08 09:46:01 技术常识4 纯干货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4633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2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强军路上|传承红色基因 矢志奋斗强军——三个军人家庭的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台海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哪些红色基因的故事1

来源:人民日报

图①:海军航空大学某大队中士周杜在写家书。姜 涛摄 图②:“七一勋章”获得者柴云振的儿子柴兵荣、孙女柴萍代其领取勋章和证书后回到家乡四川岳池县。受访者供图 图③:东部战区陆军某特种作战旅列兵温圣钒在做体能训练。刘 坚摄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人历来讲求精忠报国。

有这样一些家庭,几代人参军报国,接续奋斗,把青春献给军营,把热血融入时代。从战火硝烟到和平盛世,时代在变,但这些军人家庭先大家后小家、为大家舍小家的高尚家国情怀和良好的家教家风底色始终不变。

让我们走近三个军人家庭,倾听他们传承红色基因、矢志奋斗强军的故事,感受他们精忠报国的良好家风和保家卫国的责任担当。

——编 者

四代参军报国——

“带着祖辈父辈的期望前行”

记者 李卓尔

“我的外曾祖父是一个很低调的人,在家乡担任村干部期间,一直辛劳工作、尽心尽力,谁都不知道他曾是一位战斗英雄……”在武警四川总队一场分享会上,参谋部通信大队固定通信中队列兵卢俞冰向战友们讲述了她外曾祖父的故事。

卢俞冰的外曾祖父是“七一勋章”获得者、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柴云振。今年19岁的卢俞冰,原本是成都文理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的一名大学生,去年9月应征入伍,成为家里的第四代军人。

在卢俞冰的印象里,第一次知道外曾祖父的事迹,是在小学四年级的考试试卷上,卢俞冰指着试卷上熟悉的名字问妈妈柴萍,才知道这位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浴血奋战的英雄就是自己的外曾祖父。

1951年,在朴达峰阻击战中,柴云振挺身而出,率3人连续夺取3个山头,捣毁敌人营指挥所1个,歼敌200余人,柴云振自己就歼敌百余人……

1952年4月,柴云振养好伤后,便回到四川省岳池县乡下,劳作于田间地头,埋头苦干、默默奉献30余年。柴云振曾说:“我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的战友。”

跟着爷爷长大的柴萍从小就对爷爷身上大大小小伤疤的来历感到好奇,柴云振总是轻描淡写地说,上过战场的人难免留下疤痕。虽从不主动提起自己的荣誉与功勋,但柴云振一直教育后代要保家卫国。柴云振的两个儿子先后参军入伍。1996年,18岁的柴萍也加入了爷爷曾服役的部队,成为一名空降兵。

新兵跳伞训练时,一共要跳伞8次,柴萍在第六次训练时受了伤。在心生怯意之际,柴萍收到了爷爷寄来的家书:“相信你可以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爷爷的鼓励帮助柴萍克服了心理障碍,她说:“爷爷一直希望我们能够在部队再立新功,我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对自己的要求应该更高。”

2018年12月26日,柴云振安详离世,留下遗愿:希望以后每代都有人参军入伍,在部队接受洗礼与锻炼,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参军入伍”的信念深植在柴家后代心中,2021年9月,卢俞冰接过了接力棒。

可刚到新兵连,卢俞冰就遇到了难题,从小就向往的射击课目练习并没有想象中那样英姿飒爽:端枪练平稳练到手臂酸痛,夜间射击训练趴在冰凉的地面上一遍又一遍寻找目标,实弹体验时强烈的后坐力冲撞着肩膀……

“那个时候才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外曾祖父在枪林弹雨中冲锋在前需要怎样的钢铁意志。”卢俞冰说,每当感到困难时,想起外曾祖父身上的伤痕,就觉得现在吃的苦算不了什么。体能不好就自己加码训练,训练姿势不对就多向班长请教,短短数月,卢俞冰用汗水和信念完成了从学生向军人的转变。

“我们家四代从军,血液里流淌着保家卫国的红色基因。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可能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作为英雄的后代、新时代革命军人,我会继续带着祖辈父辈的期望前行,勇担重任、尽心奉献,自觉为强军事业贡献力量。”卢俞冰说。

三代都是特种兵——

“英雄其实就在自己身边”

记者 李龙伊

“16秒7!”烈日下的闽南,东部战区陆军某特种作战旅训练场上,特种训练一连官兵正在进行攀登课目考核。考核中,列兵温圣钒标准的动作、稳定的发挥,赢得身边战友的阵阵掌声。

该课目曾是温圣钒的“短板”,刚接触时他一度达不到及格水平。“小时候父亲一直告诉我,勤能补拙。这段时间,我每天给自己‘开小灶’,争取每次都进步一点,日积月累就有不小的提升。”走下训练场,温圣钒说,“想到爷爷和父亲的军旅生活,对照今昔变化,我就有了突破自我的动力。”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人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温圣钒的爷爷和父亲都曾当过特种兵,爷爷在1949年入伍,服役于原第三野战军;父亲在1990年入伍,服役于原第一集团军。突袭、冲锋、侦察,这些铭刻着军队烙印的词汇,让年少的温圣钒在心里种下了参军报国的梦想。

去年夏天,刚刚参加过高考的温圣钒,被一则征兵宣传再次打动,应征入伍的决心更加坚定。“军营是好男儿的淬火场,你能够有这个想法,我们为你感到骄傲。实现梦想,要付出很多努力,一定要坚持。”温圣钒把想参军的想法告诉家人后,父亲第一个表示支持。

入伍前夕,温圣钒来到爷爷的墓前许下诺言:“一定要在部队干出好成绩,不给您这位老兵丢脸。”

踏上南行的列车,温圣钒光荣地成了一名特战队员。

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刚刚下到新兵连,温圣钒就发现自己的体能基础和身边的战友比有着不小差距。第一次月考下来,除了射击课目外,温圣钒其余课目成绩在小队几乎都是垫底。

在一次30公里长途负重拉练中,天气炎热,温圣钒脚上磨出水泡,体力不支,最终掉了队。深深的挫败感让他开始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一向“报喜不报忧”的他,第一次在电话中向父母倾诉自己的遭遇。

电话的那头,母亲在不停地安慰着他,而父亲始终一言不发。直到最后,父亲给他留下了一句话:“你爷爷在枪林弹雨中都没有退缩半步,难道遇到一点小小的挫折,你就想要放弃吗?”

父亲的话让温圣钒如梦初醒。回想起入伍前自己的誓言、家人的坚定支持,他的脸一下就红了起来。

“不能输,更不能服输!”温圣钒下定决心要改变现状。从那以后,温圣钒把休息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强化体能,一上训练场,他就缠着班长请教技能课目训练技巧;无论刮风下雨,每天必定加练一个5公里越野……

功夫不负有心人。前不久,在旅里组织的季度考核中,温圣钒的多项成绩跻身新兵前列。成绩大幅提高的温圣钒,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与家人分享。

听到温圣钒进步的消息,父亲由衷感到高兴,鼓励他说:“戒骄戒躁,再创佳绩,相信你!”短短的几个字,让温圣钒感到了极大的动力。挂断电话后,空旷的操场上,又出现了温圣钒刻苦训练、挥汗如雨的身影。

想起祖辈、父辈的刻苦拼搏、英勇奋战,温圣钒感慨:“人们都崇尚英雄,长大后我才意识到,英雄其实就在自己身边。”

三代追逐强军梦——

“用青春热血在军营续写荣光”

记者 刘博通

“夜间飞行训练结束。”凌晨,海军航空大学某大队中士周杜依然在机场塔台飞行评估室里忙碌着。他迅速整理好飞行评估报告,在讲评系统中录入飞参数据,并和飞行员对接,确保飞行质量评估精确高效。

周杜是家里的第三代军人,他的外公皮思和曾在战场上出生入死,荣获二等战功1次,三等战功3次;父亲周敬全曾在陆军某部服役,是一名排雷工兵。祖辈父辈的经历让周杜充满了对军营生活的向往。

周杜从小就喜欢缠着外公,听他讲保家卫国的战斗故事。周杜仍清晰记得,外公的肋骨间有深深的弹痕,那就是一次激烈战斗留下的。他印象更深的是,外公因表现突出提干,而外公坚定地要求“去艰苦的地方,去祖国需要的地方”。最后外公选择到荒无人烟的牧场服役,这一干就是10多年。

2018年,周杜大学毕业,参军入伍。初入军营的他成为一名飞行测试保障兵。每天与各种飞行数据作伴的周杜,发现自己的军营生活既没有外公描述的金戈铁马,也没有父亲描述的精彩时刻,内心有些失落。

正赶上大队组织“一封家书”活动,周杜思来想去给父亲写了一封信,倾诉自己的疑惑。没过多久,他收到了父亲的回信。

“军人不仅仅要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更要在日常的岗位磨练中学会成长。要在平凡中干出一番事业,相信你也行。”看着父亲的笔迹,周杜眼眶湿润了。

父亲的鼓励,让周杜重燃斗志。他每天跟着班长学实操,主动找教员学理论。深夜,他翻着历年的排故卡片,汇总梳理故障分析笔记。凭着一股韧劲,在2019年大队组织的“精武杯”比武中,唯一以列兵身份参加的周杜表现优异,成了大队的保障“新星”。

随着使命任务不断拓展,大队决定在飞行质量评估方面寻求突破。听说要拓展新领域,周杜跃跃欲试,但班长问他:“要是换岗就意味着重新开始,你还愿意吗?”

“去艰苦的地方,去祖国需要的地方。”想起外公说过的话,周杜递交了申请表。在新的岗位上,除了每天对战机各项参数进行分析处理,对各项飞行指标进行动态存档,他还要帮助飞行员整理好飞行报告,最忙的时候一个人要同时完成3台工作站的操作。尽管工作量更大、工作时间更长、要求更精细,但周杜始终甘之如饴。

现在的周杜依然喜欢听英雄故事。近年来,周杜所在的机场涌现出了“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戴明盟、“时代楷模”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对于这些英雄事迹,周杜如数家珍。“我一定要刻苦奋斗、不怕牺牲,传承弘扬好他们的精神!”周杜说。

“张超为了挽救战机,将生死置之度外。他既是一座精神丰碑,更是一个前进航标。”任务间隙,他经常和战友讲一讲战场上的硝烟烽火、英雄人物的高光时刻,用身边的典型事迹激励大家,获得战友们热烈的掌声。

2021年,在“精武杯”比武中,周杜拿到了两个项目第一名。由于业务表现突出,他被评为“四有”优秀士兵,获得1次嘉奖。

休假回家时,周杜去外公的墓地祭扫,他自豪地说:“现在我也有奖章了,我一定再接再厉,不辜负您的期望,用青春热血在军营续写荣光!”

版式设计:张丹峰

(廖晓彬、赵楠参与采写)

(来源:人民日报)

有哪些红色基因的故事2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龚雪 通讯员 李征

“党史爷爷”王明林坚持在社区讲党史,不仅影响带动了老年人,也改变了90后网格员徐岚、教师胡媛媛等一批年轻人。

大学毕业后,徐岚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只好在家待业。在王明林劝说下,她投身基层,成为一名社区网格员。“每天看见王明林爷爷拿着抹布在小区里忙碌,健身器材、凉亭座椅、楼道扶手都被他擦得锃光瓦亮,随身携带一把垃圾钳走到哪捡到哪,自费办起的阅报亭也是日日更新。”徐岚说,起初我和其他居民一样很不理解:“他是不是退休了没事做,精力旺盛?”

一次,徐岚好奇地问:“没有回报,您这么辛苦是为了什么呀?”王明林认真地回答:“我是小区住户一分子,是一名党员,还是社区第三网格党支部书记,更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他接着说:“我老了,退休了,但是党性没有退,初心一刻也没有忘,这是我的信仰,有信仰是一件幸福的事。”看见王明林充满干劲的身影和坚定的眼神,徐岚默默加入志愿服务队伍。慢慢地,社区好多居民从不理解到认可、赞赏,越来越多居民默默参与其中。在王明林鼓励和指导下,徐岚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如今成为了一名入党积极分子。

沈家营小学语文教师胡媛媛,对10年前的那幕,仍记忆犹新:说到董存瑞,他“噌”地站起,举起左手模仿炸药包举过头顶;讲起刘胡兰从容走向铡刀时,眼里满含泪水。胡媛媛说:“整整下午,我们听党史爷爷讲述一个又一个红色故事,认识了一个又一个英雄人物,讲到深情处,他数次哽咽,我们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

王明林一心跟党走、一生报党恩,他坚持学党史,发挥余热讲党史,是一位老有所为的老党员。在王明林影响下,在外求学多年的胡媛媛读完本科、硕士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教师。现在,她也常常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红色故事,带孩子们去缅怀革命先烈,走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

今年28岁的胡媛媛,已有10年党龄。她牵头在学校成立党史宣讲团,再将党的故事讲给师生们听。她说:“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我要教育好学生们,让他们成为有信仰、有作为的新一代。”

专家点评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本色和内核,青年是国家的未来,王明林把引领青少年成长视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政治责任,数十年如一日宣讲党史,传承红色基因,格外关注青少年群体。他不仅宣讲党史故事,还针对他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传授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不仅在台上宣讲,还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他们。他成了青少年的“党史爷爷”好老师,成了贴心朋友好伙伴,深受青少年爱戴和尊敬。

(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 冯桂林)

有哪些红色基因的故事3

红色文艺在中国的文艺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分量。从学者普遍认可的定义看,主要是指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最早界定的是文学,后来也包括戏剧、绘画、音乐、雕塑、舞蹈、影视等其他文艺形式。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红色文艺不仅包括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也包括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牛虻》等外国红色文艺,甚至有的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也会将其范围扩展到现当代具有红色基因的文艺作品,如豫剧《朝阳沟》、小说《暴风骤雨》、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等。在所有的红色文艺中,那些影响广泛并具有恒久价值的作品被视为“红色经典”,成为后来多种文艺题材特别是现实题材文艺创作所致力追求的范本与标杆。

红色戏剧及其文化精神

与红色文艺一样,红色戏剧主要指的是革命历史题材戏剧作品,如歌剧《白毛女》、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红色戏剧的魅力,首先来源于其精神内涵,即危险面前的视死如归、追求真理的坚强不屈、家破国亡的挺身而出以及面对弱小的深切同情等。这些伟大的、刚毅的、进取的、昂扬的、平等的精神,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换句话说,革命历史题材戏剧之所以常演常新,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承载着融入我们民族血液中的文化精神,这精神一代代传承,成为我们视之为珍宝的红色基因。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渔家女”韩英,就是千千万万个普通老百姓家中最平凡又是最智慧、最刚毅又是最柔情的中国“女儿”,她面对生活积极乐观,面对乡邻和蔼可亲,面对敌人智勇双全,面对牺牲大义凛然。她朴实、善良、机智而勇敢,为了心中“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的理想信念,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一种精神,是信仰支撑起的伟大精神,也是红色戏剧最常表达的文化精神。

红色基因浸润下的戏剧人物

说戏剧,必离不开人物,人物是戏剧的核心。无论是具有超越时空性的红色经典还是创作中难免带有时代烙印的“活报剧”,戏剧人物都是戏剧作品绕不开的主体。韩英、江姐、田玉梅、李铁梅、严伟才、杨子荣……他们都是英雄的儿女,更是戏剧中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之所以被人津津乐道,主要是因为他们身上所秉承的优良品质,这种品质既有朴实的、自发的人的良善,又有生活、时代和家国锻铸的精神品质,也即我们前面所说“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可贵不仅是革命的信仰的可贵,还有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思考与表达,对同胞、民族和家国的认同、捍卫和爱。从这一角度看,现实题材戏剧作品中的很多人物形象都从红色戏剧中汲取了不少的养分。如豫剧《焦裕禄》中的焦裕禄,他不是一个坐在办公室里签文件的县委书记,更不是一个喊口号的“正面人物”,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有思考、有困惑、有犹豫、有挣扎的真实的“人”,其次他还是敢于担当、求实为民的“英雄”,敢于在高于自己职务的人面前说“不”,善于在恶劣的环境中求“真”。他虽没有生活在战争年代,但是他的选择一样经受着巨大的考验。所以最后,“百姓歌”里的“老百姓心里有杆秤,知道你是重还是轻;老百姓心里有面镜,知道你是浊还是清。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千万条树根把大树撑”说的虽然都是老百姓的俗话,但是通过焦裕禄的口传递的是一种真实而客观的党群关系的价值判断。

红色戏剧故事的多样呈现

红色戏剧故事和戏剧人物一样,虽已远离了我们,但是其文化精神,特别是这些精神凝聚而成的文化基因却镌刻在我们的血液里和灵魂深处。当下,在社会大转型时期价值体系艰难重建的过程中,再度回望或阐释红色经典、开拓红色戏剧的纵深面已成为不少艺术家着力的重点。如张曼君执导的京剧《红军故事》、闽剧《生命》、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等,都是红色戏剧的一部分,它们或以小见大映现时代精神、或开拓技艺空间塑造人物形象、或以喜剧寓言呈现人物灵魂……多样的表达汇聚成红色的美的呈现,让观众透过故事看到了信仰所指明的方向。现象级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创造了极致的享受、感动和震撼,不仅填补了中国相关题材舞剧的空白,而且致敬了永不褪色的爱与信念。杂技剧《战上海》以挑战极限的精神诠释了红色戏剧所可能抵达的另一个方向。当然,对红色经典的再演绎也是红色戏剧的另一种表达,如川剧《江姐》、豫剧《铡刀下的红梅》、婺剧《红灯记》等,都在不同的层面拓展了红色经典的表现力,特别是红色经典与地域文化艺术样式的深度融合。北京人艺的《香山之夜》在艺术创新上走得更加超前,用两个人的隔空对话、记忆闪回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那攸关中国未来走向的重大历史,并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明天的历史必然。

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红色题材戏剧创作正是以艺术的方式探寻红色文化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重要载体,一部部鲜活而感人的作品既有力地回答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又是我们党、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充分体现。(景俊美)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8日 星期三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有哪些红色基因的故事呢(有哪些红色基因的故事)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4579.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