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有关城市的故事有哪些(城市的名称有哪些故事)

2023-03-07 16:28:01 技术常识4 微分享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9598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4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身在聊城的你,知道你家乡名称的由来吗?,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半度浮生记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城市的名称有哪些故事1

聊城是中国较早的发祥地之一,6000年前境内阳谷、茌平、东阿一带就已是大汶口文化区,仓颉、蚩尤、巢父等遗迹传说仍有迹可寻。

聊城历史文化渊远,自春秋首见于史书至今,聊城一直活跃在中国的历史长河。其村落乡镇命名的原因颇为繁杂,现据可考史料试略述其特点,愿与有此兴趣诸公共研讨。

北方的村落命名有原则可寻,村庄命名多见“屯”、“庄”、“堡”、“寨”、“集”、“店”、“卫”、“里”、“社”、“各庄”

聊城地标光岳楼

“屯”

“屯”即屯田之意,多用于军队屯田后逐步发展成村落。聊城有蒋宫屯、王官屯、马官屯、梁水镇的郑屯、张屯、邢屯等地。据传,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率兵至聊城,因战事暂息,便将此处一些土地分给一些小军官,率兵耕种,有屯田养兵的意思。久而久之,此地便以该军官的姓氏命名。

此外,笔者曾到冠县堂邑交界处,发现“千户营”“教练场”等村名,后查证史料,证明朱棣从东昌湖的西面列阵攻打聊城,冠县堂邑交界处等地当时确为朱棣屯兵、驻军之地,大胆妄断此村名由来。

千户:明代卫所兵制亦设千户所,千户为一所之长官。驻重要府州,统兵1120人,分为十个百户所。

今蒋官屯卫星地图,聊城的钢管产业发源地

“庄”

“庄”的出现多与朝廷、地主、门阀贵族有关,是封建社会地主经济的真实写照,我们看水浒传较为熟悉的有“祝家庄”“扈家庄”

元末明初,聊城经历了元代百年的盘根剥削及多次农民起义,战事、灾荒屠杀着聊城的人口,至明开国,聊城一带已人烟稀少。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谕旨迁民,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出发的移民们,扶老携幼来到这荒芜的地方,住下来耕养生息,逐渐发展为村落、乡镇。

其地名便以最早到此或人丁兴旺人家的姓氏称为某庄,如张庄、周庄、赵庄、杨庄、唐庄等等,姓氏命地名,是聊城各村镇地名形成的最广泛也是最简单的方式之一。

此外有的移民有特长,善于经营某一副业,地名便以此而起,如张炉集,原本一张姓移居此地,开始称张庄。后来此地形成集市,该张姓居民在此建一茶炉卖开水,此处便慢慢改称张炉集了。李海务镇所属的周店是因为一姓周的居民在此开店而得名,沿续至今。

穷苦的劳动人民除从事农业生产外,也有的以擅长某种手工技艺逐渐在周围小有名气,原用地名很自然的随之变化。如西王乡的西王村,开始称王庄,后因有长于挫骨头器具手艺的人在此落户,曾更名为挫骨头王庄。最后演变为现在的西王和东王。以此特点相似定地名的尚有于集乡的算盘韩(今已无此名)沙镇的刘铁匠(今已无此名)斗虎屯镇的烧饼赵庄(今已无此名)堂邑镇的粉干李、张炉集乡的毡张等。

山西洪洞大槐树,你的祖先是从这里迁民的吗

“营”

“营”的出现多与军队有关,此外还与相同职业人员聚居有关。聊城的许营、侯营、刘营、豆营、尹营等,多与姓氏结合,组合较为简单,多与第一批或人数较多的姓氏命名。此外也有“千户营”等与军队驻扎相关的地名。

“集”、“店”

“集”的出现多与商业活动有关,北宋期间商业经济发展达到巅峰,“集”也较多的出现在地名中。东昌府区韩集、张炉集、凤凰集、绣衣集、李庄集、新兴集,莘县田集、张集,东阿高集,阳谷王集、葛集等,均可按此溯源。

“店”的出现一般与“集”相辅相出,多为集市名称,此外也存在部分交通要道之处设立饭店、客店等,逐步发展成为村落的存在。“烟店”“固店”“河店”等仍然是聊城的经济贡献担当。

“堤”、“坑”、“庙”、“寺”

聊城为江北水镇,自然水系较多,部分村落因靠近河岸或沟渠而命名,如沙镇的耿海,朱老庄乡的新城海,西王乡的聊堤口、姜堤、古楼街道办事处所辖的龙湾和阎寺镇白洼村等等。

此外,水系多造成了坑地洼地的出现,因此出现了“郑坑”等以“坑”命名的村落,但笔者经查,目前仅“郑坑”仍在使用,杨家坑、白衣堂坑等地名已佚失。

古时聊城靠近清河等地,是中原文化的辐射区,佛教、道教等传播广泛,因建有寺院、庙宇或在当时当地有一较大建筑物,也往往与该地住户姓氏相连命为地名,如沙镇的丁楼、朱老庄乡的三觉寺,许营乡的李楼、于庙、阳谷的草寺、土山寺、莘县的销金寺、高唐的琉璃寺等。以寺命名的村落更多见于德州,仅笔者出差路过的德州“寺”的村落,都有10多个了,其中最喜欢的是“表白寺”,感觉村名尤其浪漫。

图文无关

聊城官宦辈出,历朝历代均出过聊城籍的当科状元、封疆大吏等,以官宦大户的乡庄、墓地命地名的也有,如傅坟(清代第一个状元傅以渐家族,聊城第一望族)古楼的邓园(清代聊城第二个状元邓钟岳的私家园林)此外还有任家林、耿家林、彭家林(均在今闸口、铁塔附近)但今地名已佚失。

以人名定地名的情况也不少,如梁水镇的任老九、王东渐,许营乡的李朝成,李海务镇的葛海,西王的王光宇等。笔者对人名背后的故事一无所谓,如有了解的读者,请于评论区赐教。

水系发达的江北水城聊城

聊城傅坟村,这里曾走出了聊城第一望族傅家

聊城所属各地地名形成或命名的原因和特点,上述归纳的几条,甚不完善,望读者评论区指正。此外,部分地名还有很多有趣美丽的传说故事,笔者将自己听过的几个村名由来的传说故事下作一叙述,供各位读者斧正。

道口铺

道口铺地界是堂邑至聊城、沙镇到梁水镇的交叉路口,是南来北往,东去西来的必经之处。据传,隋朝开皇年间,有人在此开铺营生,但尚无地名。后来,一道士带犬路过此地,身上所携法宝丢落,其犬发觉即停于此处守护。怒目竖耳环视,行人不敢近前。几天后,道士发觉,急回此处,但是忠犬多日守护法宝不吃不喝已死。道士念其犬忠,葬于此地两里许,且诵经超度。此地即定名为“神仙度狗铺”。至清朝中期,谐音神仙道口铺,因此地实为道口,清末民初简化为道口铺一直延续至今。

活马店

候营乡所属的活马店村,地名由来更具神话色彩,神话简单直接。清光绪年间,有一过路人用车拉载着一匹死马经此,马忽然转活,故得村名活马店。

大石槽

许营乡的大石槽村,据说是上大水时冲来石槽,停在村旁而得名。梁水镇的石槽王村,地名来历的传说更为离奇:明朝时移民王姓居此种菜为业,命名王家园。到清朝中期,有一鬼怪驮一大石槽经过此地,村后有一拾粪老人说了句不吉祥的话,此鬼怪即被石槽压死。故改村名为石槽王。

因神话传说而得的地名,既反映了封建社会人们的愚昧,也体现了处于困苦中的劳动人·民的良好愿望。在恃强凌弱的社会里,能有一个象道士的狗那样的家犬,来保护自己仅有的一点财产,也是一家的幸运。大水能冲 来 石槽,饲养的牲畜可死而复活,也是穷苦的劳动人民渴望获得生产资料的象征。

细马庄

张炉集乡的细马庄,原名杨庄。不知哪朝的一个皇帝途经此村,曾在这里停留拴马,不料那马突然病死。好端端的一个杨庄,便以钦命,被迫改称“死马庄”。年代久远了,人们便以谐音改称细马庄。

扒刘庄

明洪武年间,刘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初名刘庄。至清末,村民刘黑堂同外村人赴县衙辩理。刘跪于堂下,因距县官远,便跪着向前爬行听审。此事传扬出去,被人谑称为"刘爬庄"。后又将"爬"改为"扒",但又怎能抹去这受辱而改村名的原意?

刘黑塔村

刘黑塔村距堂邑镇驻地东南3公里的。明初,此地名刘庄。后有一身材高大魁悟的村民来县衙打官司。县官见了此人说了句:“这人好像一座黑塔”。遂更村名为刘黑塔,

四家李村

道口铺乡和朱老庄乡各有一个四家李村。据传,明初李公鸡、李公鸭、李公凤弟兄三人自山西洪洞县迁来。大哥李公鸡居今道口铺西立村,二哥李公鸭在今朱老庄乡南6里处住下来,老三李公凤在今阳谷县北定居。其四弟李公鹅留居洪洞县。为纪念这历史的分居。老大、老二的村名均称为"四家李"。

以上是笔者凭借近年来走访聊城各地及查阅部分资料,加之自己的一些判断,对聊城的历史和地名的演变作出汇总、推断,笔者抛砖引玉,目的在于敬请知情者矫正,补充。

随着聊城的不断发展,很多曾经耳熟能详的老地名渐渐被人们遗忘,这些老地名代表的是我们这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希望在我们不断向现代化迈进的同时,也不要忘记那些承载了千百年城市历史与文化的地名。

聊城东昌湖美景

聊城地标建筑摩天轮

城市的名称有哪些故事2

作者|刘恩友

古今文明嘉峪关

流之长者,其源也远。无论是谁,只要站到祁连山与黑山交汇处的嘉峪塬上,就站在了古今文明的高地。

在嘉峪关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一直因沐浴着伟大的古丝绸之路和明万里长城这两条中国古文明的光华而生生不息——

两千多年前,张骞开拓丝绸之路的驼铃还在叮咚作响;一千多年前,玄奘凿空西域文明的赤色袈裟还在漠风中经幡般鲜艳;六百多年前,大将军冯胜剑锋一指,筑关的场面便排山倒海、铿锵雄壮;一百多年前,左宗棠率部修筑的3000余里“陕甘大道”和栽植的左公杨柳浩荡东来、逶迤西去;还有苏武、霍去病、鸠摩罗什、萨迦班智达、林则徐等等历史名人的传奇故事言犹在耳。

正如纪录片《河西走廊之嘉峪关》创作文本成果评审会上所阐释的那样,“嘉峪关是扼守中原与西域、中亚、欧洲交流的咽喉之地,曾长期站在中华文明对外开放最前沿,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走向,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程,书写了人类文明史的华彩篇章。”

在这样一个古文化、古文明高地上发展起来的嘉峪关,2017年11月17日,被中央文明委隆重表彰命名为“全国文明城市”,屹立起了现代文明与历史文明相融相汇的新高度。

二十二年,文明的细胞长成景

秋的槐柳随风飘洒,满城铺散着五颜六色的叶片,踩上去,好似踏出了一地的文明细胞,发出轻柔的声响。嘉峪关市“创城”的细胞从1995年开始发酵、孕育,经过22年漫长的成长之路,终于长成“全国文明城市”的大美风景。

细胞是最活跃的生命因子,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在嘉峪关关城后的黑山峡谷里,一些硕大的留有各种石槽、石缝、石窟窿的花岗岩安静地卧在阳光下,几百年没变一下姿势。有人说那是明朝的建关人用黄豆灌水开凿条石留下的印痕。这22年,文明的细胞也像黄豆般爆裂开来,鹅小芽儿般的叫声在这座城市的各个层面活跃、成熟,直至引起文明细胞的飞跃和质变。

1995年4月,《嘉峪关市创建文明城市实施细则》正式出台。

1996年3月,“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总结及动员大会”上,嘉峪关市命名表彰了22个市级文明单位。

2011年6月,嘉峪关关城文物景区被评为中国西部最受公众喜爱的旅游景区。

2011年12月,文殊镇石桥村被中央文明委授予“第三批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嘉峪关市国税局、供电公司被中央文明委授予“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2012年3月,嘉峪关在全市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田彬峰荣登“中国好人榜”;同年8月9日,嘉峪关市被中央文明委评为“第三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

2015年1月,王雪杉被民政部、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授予 “全国首批五星级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

2017年11月,嘉峪关市被命名为“全国文明城市”,甘肃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发出嘉奖通报。

“花有花的蕊,叶有叶的脉,树有树的根。”我们看到了嘉峪关文明细胞的孕育、萌芽到破壳而出,以至长成葱郁绿荫的过程。22年的文明创建历程,就是从种子到幼芽、从幼芽长成绿树、再到文明之树摇曳参天的过程。

文明细胞就是“优美庭院”“美丽乡村”,就是“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就是“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校园”“文明网站”“文明家庭”……它们是叶,也是花;是种子,也是根须,一生十、十生百、百生千、千生万地完成文明细胞的裂变,最终孕育出“军事重地、商贸要地、文化高地、旅游胜地、精神宝地”的嘉峪关市这座雄关大家园。

建设细胞,筑就文明的骨架

现如今,无论是跨长江过黄河,还是漂洋过海而来,只要踏上嘉峪关的土地,都会在视觉和心理上生发出一种强烈的反差,都会发自内心地感叹:怎么也想不到这座“湖光山色、戈壁明珠”城市,竟然是在戈壁荒漠中建造出来的——

这是一座楼群散落在树丛里、行人走在花树带中、耳旁鸟鹊喳喳闹的城市。这样的人居环境,是嘉峪关人矢志不移地爱城、建城、护城的结果,是历届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全力推进以道路、交通、环保、医疗、教育等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的结果,更是坚持不懈加大文化体育科技、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公共安全保障设施、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市容日常维护设备等建设力度的成果。

这些成果,最终都落进了嘉峪关市百姓细小细微的生活里。

“这路灯换得洋气,看起来真舒服,很适合现在城市的品位……”在天空之城楼前广场散步的邻居张大爷,发现耸立着“钢城的开路先锋”雕像的转盘四角五色球柱灯,换成了白玉兰俏枝怒放的灯型,高大,俊美,有范儿。

退休的张大爷,今年76岁了。他关心时事,有着很细腻的观察力,每天出去散步都能发现一些街头的小变化:

七年前,他发现嘉峪关市新华路公交站点的坐凳换成不锈钢的了,锃亮锃亮的不沾灰;三年前,他发现人行道上的花砖换成吸水的小灰砖了,在上面走路不硬梆不打滑;一年前,他发现每一个公园湖边铺上塑胶跑道了,走路跑步都不硌脚……

张大爷得心梗的时候,嘉峪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救护车不到10分钟就赶到他家抢救,没有落下任何的后遗症。医疗条件的提升,让嘉峪关人真正过上了有病就近就医、有病不怕也有底气的生活。

“如果没有政府给的医保钱,我做这手术就会一下子变成穷光蛋了呢!”张大爷住院做手术花费的二十多万元,百分之九十多都由医保报销。嘉峪关市在全省率先建立的普惠型医疗救助体系,居民养老保险、大病救助、医保、低保等覆盖城乡,重特大医疗救助病种从26种扩大到50种。

“这样好的生活,要多活几年啊!”张大爷无限感慨地说。

张大爷还是我们这个楼道里最先享受高龄补贴的人。这些年来,嘉峪关完成了农村中心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和社会福利院三院联建项目,在全省率先实现75岁以上老人享受高龄补贴、60岁以上老人和所有残疾人免费乘坐公交车,居家养老走在全国前列。

雄关迎旭日,钢城尽朝晖。张大爷看到的这些变化,是嘉峪关市政府每年将财政支出的70%以上用于民生领域,投入17.4亿元,实施教育惠民工程和医疗提升工程,新建改建28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结果。现在,每一所学校、每一所幼儿园既是校园,也是花园,文明的空气像琅琅的读书声,像优雅的琴声,在人们的心尖、在阳光下的草棵上结成露珠,晶莹地摇曳。

“以前的老邻居马上要分到棚改房了。文殊镇冯家沟大侄子的危房,政府也给补贴改造了……”跟张大爷的嗑简直唠不完,因为他发现的“新大陆”太多了。

见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见全豹!张大爷说的这些,是嘉峪关市近些年来投资51亿元改造棚户区政策的落实到位,10171户棚户区居民从“忧居”走向“宜居”。

还有城乡统筹发展,社区扁平化管理、平安和谐细胞“三大工程”、安全生产责任等体系的完善和提升,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文明的高度,真正让嘉峪关这座城市成为百姓诗意栖居的美丽家园。张大爷看到的这些“小事”,都是鲜活得脱壳般跑起来的文明细胞。在文明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嘉峪关的楼房是细胞,斑马线是细胞,广场学校医院是细胞,路灯、公厕、垃圾桶也是细胞,城市建设的细胞就这样一项项地累积、隆起,完成了嘉峪关这座文明城市骨架的无缝对接。

管理细胞,丰盈文明的血肉

“当高楼大厦在祖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2017年,嘉峪关在全市开展全域全城无垃圾创建工作中,嘉峪关市四大班子领导与全市干部职工、社区居民捡拾垃圾的身影,每周雷打不动地跳跃在风中、雨中、烈日下、飞雪里,坚持不懈地常态化全民行动始终冒着文明的热气。

72岁的老党员贾相国是嘉峪关市新城镇泥沟村二组村民,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和高血压病,平时走路都有困难,村里就没有让他参加由党员组成的环境卫生志愿者队,但是每次大家都能看到他拿着扫帚清扫居民点道路的身影。大家劝说他年纪大走路不方便,不用参加清扫劳动,但他却笑着说:“这还干得动,干不动了就不参加了。”

创建文明城市,行为规范是基础工程。城市管理、维护、治理等方面的规范,让这座城市胸襟开阔,更富质感。公安、交通、环卫、环保、综合执法等人员执勤的身影,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每一种监督和引导都成为市民的行为示范。

在这个室外寒风凛冽的季节,家住文化街的曹军良家里却暖意融融,客厅里摆满了各种花花草草,杜鹃怒放、君子兰翠绿。老曹在嘉峪关市市政工程公司从事道路维修工作20多年了,说起这些年城市道路的变化,他一脸的兴奋,连说话的声音也提高了:“创城这些年,几乎大大小小的街道都进行了改造,马路变宽了,也漂亮了,以前蜘蛛网样的电线都移到地下了。现在,放眼望去,一根电线杆都看不到。而且一些主干道还开通了无线网络(wifi),真是大大方便了市民出行和生活。”

“秉公执法解民忧,情系群众送温暖。”2017年12月下旬,外地来嘉的114名农民工,送给嘉峪关城区法院和市中级人民法院这面锦旗,感谢两院法官联合执法,为他们讨回230多万元的“血汗钱”。

法治文明的温度,如塞北的阳光,纯净地照进在嘉峪关生活的每个人心里。嘉峪关先后建成的社会治理服务、城乡一体化服务、社会矛盾大调解服务“三大中心”,被中央政法委评为全国九个社会治理创新典型培育城市之一,连续五年被甘肃省委评为全省综治工作优秀地区。每天24小时畅通的“12345”民生服务热线,更是打通了“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其实,经过漫长的重点领域的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嘉峪关人生活中的安居、出行、交通、环保等方方面面,都有法规约束、保护、引导,每个人的“小平安”凝聚成了全社会的“大和谐”。

“你不怕有人少给多拿吗?”小区前面的小吃摊上,卖早点的李女士在摊前放个盒子,让买早点的人自己放钱找钱。“不会,嘉峪关人素质高、讲诚信,根本用不着担心。”

嘉峪关每年开展“德耀中华、魅力雄关”“争做谦恭有礼的雄关人”等系列主题活动以及“道德模范”“雄关好人”评选表彰早已经常态化。

2012年3月4日周日上午,两名外国人在新疆高速某处搭乘一辆红色轿车到达嘉峪关,下车后发现其中一名外国人不慎将手机遗失在该车上。知悉情况后,嘉峪关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民警会同明珠派出所民警积极开展工作:通过查看收费站监控录像,确定车辆和车牌后辗转联络到这辆车的司机,在得知该车司机已开车过了张掖,即将到达山丹的情况后,又及时与司机、山丹收费站工作人员联络,将外国人遗失的手机放到山丹东收费站窗口由他们负责委托过路车带回。当日下午4时许,这名外国人就顺利拿到了遗失的手机。

嘉峪关市图书馆、少儿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文化广场、文化大院等公共文化场地及设施建成,十美雄关、书香雄关、雄关大舞台、全民读书月、文化艺术月等文化品牌活动成功打造。每一个行政村“乡村舞台”全覆盖;嘉峪关丝绸之路文化博览园、世界文化遗产公园、峪泉古街古镇、文化旅游产业创意园、戈壁大峡谷地质公园、草湖国家湿地公园等重量级项目和特色小镇落地……

建立社会信用网和信用信息交互平台,常态化发布“诚信红黑榜”,打造“诚信一条街”,建设七十余个诚信红黑榜宣传墙、灯杆灯箱、建筑小品……

“捡到东西的人,比丢失东西的人更着急。”2012年7月23日,嘉峪关市政安运输公司出租车司机杨海军发现乘客落下了一个手提包,立刻掉头找这个人已经找不到了。他打开提包一看,里面有一千多元现金、一部手机、六张身份证、六张嘉峪关到兰州的火车票、6张兰州到威海的飞机票。杨师傅立刻把手提包交给车行,多部门联动,通过全市网站、新媒体等多种手段开展“寻人大战”的爱心接力,经过无数人共同努力,终于找到了这位山东威海的游客朱女士。看着失而复得的东西,朱女士喜极而泣。嘉峪关每年发生这样拾金不昧的故事,不胜枚举。

嘉峪关人走到哪里,还把拾金不昧的文明行为带到了哪里。2016年7月,酒钢集团碳钢薄板厂热轧作业区综合员张国平带父亲到兰州陆军总院看病,捡到40万元现金寻找几个小时归还失主。张国平说:“丢了那么多的钱,失主肯定特别着急。”这一年,张国平荣登“中国好人榜”,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

“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校园、文明网站、文明家庭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基础和主阵地。”嘉峪关市文明办主任刘燕玲说。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白加黑”“五加二”对于在嘉峪关市文明办任职十年多的刘燕玲和她的同事来说,几乎是家常便饭,文明办的干部职工们更能切身地体会到“全国文明城市”的来之不易。“我们心里只有一件事,就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现在,创建让我们收获了荣誉,更收获了感动。”

精神细胞,锻铸文明的灵魂

“人文精神,是城市的灵魂。”在嘉峪关这座古今文明高地上,精神引导不仅占据主导地位,更让嘉峪关这座文明城市的创建如虎添翼。

在嘉峪关街头,走着走着就会碰见口齿还不太清晰的幼童,跟在母亲身旁一边跳蹦着玩耍,一边稚嫩地背诵着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

“嘉峪关人,你们都是‘精神贵族’。”音乐人灰子说。一些国际政要、名校教授、文化名人、文化专家顺着雪山、顺着长城、顺着丝绸之路,一次又一次地踏上嘉峪关这片土地。他们来参加国际短片电影展、丝绸之路国际房车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音乐节、国际铁人三项赛等各种重大节会。

他们带来了知识和文化,带走了对嘉峪关的美好感受。比如莫言,就曾在嘉峪关发出感慨:“医生说,无论什么样的钙片都比不上晒太阳。要知道在北京可是没有这样的阳光,也没有这样好的空气……”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嘉峪关这块文明的土地上,培育出了从教30多年、累计捐资30多万元资助困难学生、募集200万元善款成立公益教育爱心助学协会的“全国道德模范闫桂珍”;培育出了十几年如一日照顾瘫痪的丈夫、双目失明的公公和耳聋婆婆的首届“全国文明家庭”获得者李小梅;培育出了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仍然坚持在病床上完成12万字“酒钢首部技师教材”的“金牌工人”田彬峰……

在这些精神偶像和模范人物的示范引领下,嘉峪关人的文明行为时不时地就从骨子里溢出来。

74岁的“鞋垫奶奶”薛秀兰,每年为嘉峪关市公安消防支队和武警支队的战士做五六百双鞋垫。她说:“鞋垫做得舒服了,战士们站得就没那么辛苦了。”

一个寒冷的深夜,医院抢救病人急需O型血,血站给王雪杉打电话,他二话没说,迅速来到了血站捐血,回到家已经是凌晨4点多了。12年来,他累计无偿献血26400毫升,是他全身血液的5倍多。

王雪杉的这种无私助人的行为,也传导到每一个嘉峪关人的血脉里。

2017年6月30日,寻找“熊猫血”的微信刷爆嘉峪关微信圈:“为救9岁女孩,全城寻找‘熊猫血’!”并很快就有了结果:4名“熊猫侠”先后到医院要求献血。

2016年 11月13日,嘉峪关日报社《雄关周末》一篇题为《57万!这是一座有大爱的城市》,报道了为白血病患者赵涛同学募得善款57万余元的事。57万,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来说可谓天文数字,但是钢城人民的爱心让这个天文数字很快变成了现实。

其实,在这座城市,这样的感动一直都有:同年4月份,经《雄关周末》倡议,在全城掀起了为胜利路小学淋巴癌患者小珍妮捐款的爱心浪潮,短短两周时间捐款就超过了22万元。

他们都曾是弱势群体,都曾面临命运的重压,然而,他们又都因为陌生人无私的帮助、真诚的关爱,挺住了生命的考验,重新找到生活的希望。

2017年12月,酒钢三中高一(6)班学生张玉娇突患爆发性心肌炎生命垂危,为挽救这位年轻而宝贵的生命,酒钢三中在全校组织了捐款仪式,校领导带头捐款,全校师生和家长当场捐助16万元;同时,酒钢三中还用“水滴筹”发出捐助医疗费的倡议,短短24小时就筹集治疗费30万元。嘉峪关日报也以罕见的篇幅,刊登了嘉峪关市作协会员侯月芳采写的《玉娇归来》这篇纪实报道。

爱的故事一再上演。这是一座拥有大爱精神的城市,文明的细胞在嘉峪关这个大爱的怀抱里,“让无助者有力,让心灵没有沙漠”。

生态细胞,孕育文明大家园

一座有精神骨架的城市是幸福的。在嘉峪关这块古代文化高地、古代文明高地上,如果说丝路长城撑起历史的天空,那么,绿色生态文明则无疑撑起了美好的未来。历史发展到今天,这座以“天下第一雄关”命名的城市,已经演变成河西生态第一关和陇上“塞罕坝”,孕育出了生态文明的新高地。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在嘉峪关具有独到的地域特色。嘉峪关前依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背倚绵延不断的马鬃山余脉黑山,天生就具有开放、包容、多元、融合的特质,古老的长城文化和辉及千古的丝路精神,构筑起嘉峪关独一无二的地域文化和文明厚度。

黑山深处新石器时代的岩画、戈壁滩上魏晋时期的彩绘墓砖壁画,燃烧着丝路文明的篝火,闪耀着中原文明、边塞文明、农耕文明、移民文明、创业文明的光点。

如今,嘉峪关市培育树立了1名全国道德模范、12名中国好人、7名甘肃省道德模范、52名市级道德模范、55名甘肃好人、58位雄关好人、1268位社区好人以及“道德模范一条街”“好人街”“诚信一条街”等道德品牌。创建了6个国家级文明单位、2个国家级文明社区、2个国家级文明村,55个省级文明单位、6个省级文明社区、5个省级文明村,1个全国文明家庭、1个省级文明家庭、20个市级文明家庭。

对于三十多万嘉峪关人民来说,这是个不小的数字,也是具有含金量的数字。

文明的历史,成就了“艰苦创业、坚韧不拔、勇于献身、开拓前进”的铁山精神和“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嘉峪关精神。

源头活水成就大河奔流。从1958年国家“一五”重点项目酒钢公司的建设开始,一代一代嘉峪关人砥砺奋进,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新兴工业旅游现代化城市,西部地区最大的钢铁工业生产基地和重要的铝产业基地、光伏产业基地、葡萄酒酿造基地。

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省第一,嘉峪关市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等16个国家级城市名片。

在嘉峪关,城市将所有的空白处都留给了花草树木。利用“空地造绿、改地建绿”建起来的绿化点,它们“玉树临风”地打着绿色的漩儿荡漾开来,就扩散成了百余处“分布均衡、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公共绿地和七座大型生态旅游园区的绿色扇面,铺展成楼宇间漫卷的绿色画卷。会展中心、图书馆、活动中心、娱乐城和高楼林立的建筑群,好似不经意地散落在野花流水一隅,既有城市建筑布局的典雅和华丽,也有流落乡野的闲适与随意。一幅“点、线、面”的绿色构图,架起了嘉峪关“国际旅游名城”“亚洲城市建设百强”“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的绿色骨架。

一城绿色半城湖。累计投入7亿元建成的迎宾湖旅游园区、东湖生态旅游景区、森林公园、明珠文化公园、讨赖河生态园、南湖文化生态园等一批公园绿地,城区38.1%和39.2%的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以及人均35.9平方米的公园绿地面积,“让城市成为每一个嘉峪关人的后花园,每个人的家也都在花园里”。

“紫塞树成荫,一株费百金。青春何处觅,汗水湿衣襟。”从“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到鸟雀在闹市里安然栖息,嘉峪关不只是“天下第一雄关”的雄浑、明万里长城的巍峨、戈壁大漠的恢宏辽阔,嘉峪关更有着前卫、现代和满城草木葳蕤的闲适与华丽。这种华丽中,有在黑山脚下除草开荒、引苗播种、浇水施肥的65岁张莲香的身影;有种树近20年,一天挖60个树苗坑的园林职工林晓云们的身影。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文明城市建设,是对十九大报告中这种高屋建瓴阐释的践行和落实。

蒙曼说:“一个关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的历史,一个关的精神就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嘉峪关文明不仅是古今文明的穿越交汇,还是各种民族文明的大融合、大汇聚。在这块文明的土地上,繁花满地,朝霞满天,从古老文明的沃土里孕育出的嘉峪关现代文明,更加璀璨夺目。古今文明的气息在“丝路长城、戈壁新城、工业强城、旅游名城、生态绿城、交通大城”的推进中弥漫、浸润、流淌,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历史里安睡的祖先们看得见,正在激流勇进的我辈们看得见,畅想未来的子孙们更看得见!

(《嘉峪关十部曲》之六)

城市的名称有哪些故事3

沈阳、安阳、洛阳、南阳、信阳、襄阳、岳阳……

是不是有点不认识“阳”这个字了?

“阳”这个字,似乎和中国地名紧紧地绑在一起。要是细细地数上一数,你会发现,这可不是巧合的“个案”。据记载,我国县级以上带“阳”字的地名,有120个左右。

难道,咱们古人给地区命名有一些奇怪的喜好?

是,也不是。

用“阳”命名,为啥?

中国古人给地区选择名字时,的确喜欢用“阳”字。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在河南省,带“阳”字的城市名称就有18个。

若是非要问缘故,必须得说说地理环境。来,看一张图,温习一下高中的地理重点知识。

请问,凭借图中给出的信息,如何判断哪边是阴坡,哪边是阳坡呢?

没错,关键要看雪线,雪线越高,说明日照越充足。如果再加上左上方的方位图,还能估摸出这个地区地处北半球。若记忆力非常不错,或许还能隐隐想起地理老师敲黑板说过的判断法则——“山南水北为阳。”

这便是问题的症结了。

据研究,“阳”在诞生之初便和太阳密切关联。在甲骨文中,阳写作“昜”,学者丁山将其注解为“昜者,云开而见日也。”在这样的逻辑推演下,“阳”字天然指向了太阳、光照、日出等自然现象。至于“阳”与“南”的联系,更和中国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中国自古以来自然资源丰富,河流山川众多,古人尤其喜欢根据所在地的环境给地方命名。“山南水北为阳”,其实出自西汉时期的《谷梁传》,文载:

“水北为阳,山南为阳。”

中国地处北半球,太阳基本从南面照射而来,这决定了山的南麓日照效果更好,成为阳坡。山的北麓不仅日照少于南坡,冬季还可能会与冷空气“面对面”,得名“阴”坡也就不足为奇了。再加上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大多呈东西走向,自西向东流,受到重力作用,会产生顺时针的转向,水流多冲刷南岸,南岸地势多低湿,光照少,故有“水南为阴”一说。

大多数以“阳”命名的地区,都源此得名。比方说,地处河南省西北部的洛阳市,据《寰宇通志》记载,“地居洛水之北,故曰洛阳。”也就是说,因为位于洛水的北岸,所以得名“洛阳”。洛阳傍水而名,湖南省岳阳市则是依山得称的典型。《今县释名》文载:“城内有巴邱山,一名天岳山,又幕阜山亦谓之天岳,地据其阳,故曰岳阳。”

古洛阳地图

那为什么带“阳”的地名会如此之多呢?

这与人们的生产和聚居习惯有关。山的南麓、水的北岸往往光照充足,夏季降水更充沛,同时,因为受到水流的冲击较小,土质更为结实,这些条件都非常适宜耕种,方便生产,自然也就成了人们聚居地的首选。

换句话说,住得多了,命名多了,留下来的地名也就多了。

地理因素之外,也有研究者认为,古人在地名的选择和使用中,颇好“阳”字,在这背后可能有更复杂的缘故。这时需要提起一个特殊的地名——河阳。

据考究,河阳泛指当今河南省内,黄河北岸的地区,这一名称现在已被弃用。《谷梁传》文载:

“天王守于河阳”。

“守”在这里,代表巡狩之意,指代上级对下级的视察。也就是说,周天子在河阳,视察诸侯,并接受诸侯王们的朝觐。但学者发现,在《竹书纪年》的记载中,事实发生了大转变,成了“周襄王会诸侯于河阳”。这个“会”字颇值得寻味。“会”意为“会见”,换句话说,原本应该是上级视察下级,周天子稳坐朝堂,诸侯前来觐见,却变成了周天子去晋国,在晋国会见诸侯国君。依据当时的诸国国力形势,学者判断,真实情况应是后者。那为什么《谷梁传》要做如此记录呢?另外,为什么一定要强调“河阳”呢?

按学者推论,这是在给周天子“挽尊”。作为宣扬和谨遵周礼的儒学经典,《谷梁传》总不能直接承认,高高在上的周天子被诸侯“呼来唤去”,至少在字面上得维持住周王朝的面子。

对“河阳”的强调更是如此。山南水北为阳,就像太阳东升西落,规律所在,秩序所在,万万不可动。这也被视为儒家的“春秋笔法”,晋文公再跋扈,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如同不能违背天子为尊,诸侯次之的等级秩序。

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阳”字地名多出自我国中原地区,最早以阳得名的“安阳”,便是重要的中华文明发源地,这和我国以中原为中心,向四周逐渐扩散的社会格局正好适配。

秦一统中国后,这样的命名方式从中原逐渐向四方扩展,所以现在,在广阔的中国疆域上,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带着“阳”字的地名。

“阴”,被抛弃了吗?

说到此处,大家或许会在心里嘀咕,“阳”成了众人选,那“阴”字呢?不可否认的是,“阴”字在我国地名中的使用相对较少。

阴,古文作“舎”,表示“正在旋转团聚的雾气”。“阴”字和地名的缘分也得追溯到《谷梁传》。《说文解字》段玉曾裁注:“《谷梁传》曰‘水北为阳,山南为阳’,注云‘日之所照为阳’,然则水之南,山之北为阴可知矣。”

若考虑地理因素,“阴”地的环境条件相对没那么适宜生产,形成的大型聚居地相对较少,保留下来的地名自然不多。但并不代表着“阴”字被直接抛弃,细数下来,还是有带“阴”字的地名,比如河南省北部的汤阴县,便是地处汤水之南,得名“汤阴”;位于陕西省的华阴市,则立于华山之北,所以被称为“华阴”。山东省临沂市的蒙阴县,位于蒙山之北而得名。

再者,“阴”地、“阳”地与生产条件优劣之间的关联,受古时较低生产力水平影响,尤其是山脉和河流,更是中国古代城市军事防御和交通运输的重要资源,以此设依据、分高下,自然被古人们奉为圭臬。

不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用“阴”“阳”命名的地名不断减少。有学者曾绘制过一张“阴”“阳”地名的分布图,其中许多古地名已经消失。与之相伴的,是二者逐渐缩小的区位条件差距,换句话说,居于阴或是处于阳,都会赋予一个地区不同的发展优势。

比方说,地处长江之阴的江苏省“江阴市”,北枕长江,地处江尾海头,有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早在唐代便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北宋时期则成为地区商业中心,南宋成为11处市舶司(务)之一,往来繁华,尽数化为王安石笔下的七言绝句——

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革开放的洪流伴随长江的哺育,为江阴带来了更多的发展可能,也为其冠上“中国制造业第一县”“全国县域经济和综合发展十六连贯”的美誉。

江阴城区地图

其实,在鲜明地择“阴”选“阳”之外,学者还发现了其他一些与此相关的命名法则。大家所熟悉的“玄武门”“朱雀街”就直接受到了这些法则的影响。

中国古代方位讲究坐北朝南,前方为南,曰“阳”;后方为北,是为“阴”。

据考究,《周易》建立起来的阴阳五行说规定,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着青、赤、黄、白、黑几种色彩,又分别对应东、南、中、西、北的方位。以“南”为例,南属于“阳”,代表赤色,而朱雀被视为红色的吉祥之鸟,所以中国古代都城的南大门被称为“朱雀门”,“玄武”作为一种黑色的乌龟,则被用于北面城门、街道的名字中。

如此,“阴”“阳”的使用在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下,添了几许文化与历史渊源。

“阴”“阳”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

其实,地名中的“阴”“阳”只是二者相伴相生的一个缩影。“阴”“阳”之间的“纠缠”早就融入了中华五千载历史文明的长河中,掺杂着古人对自然和生命的哲学读解,成为一个鲜明而独特的注脚。

要溯“阴”“阳”,绕不开《周易》。《周易》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易·系辞》有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被普遍认为就是阴阳。

后来,“阴阳”概念被融入到了更广泛的社会现象思辨中。范蠡曾将阴阳概念和兵法结合,将隐蔽退守称为“阴”,显露进攻指为“阳”。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把“阴阳”概念上升到了哲学范畴,将阴、阳从最简单的自然现象拔高为事物最基本的对立面,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概念体系,涵盖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人类的认知法则等等。

范蠡像

潜移默化中,阴阳概念悄然融入中国先民的生产生活,如细雨微风般渗透进社会的方方面面。

阴阳文化的出现、发展和繁盛根源于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关联着中国文化中对“天人合一”这一普世议题的笃思和追问。钱穆先生认为,“天人合一”正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这是一种简单朴素的人文思想,却也是原始本初的生命哲学,也饱含先民对待自然、生活和自身的豁达与慈悲。

悠悠中华千年文明,生生不息繁衍至今,便是一张简单的地图,几处特别的地名,细品慢咂之下,亦是厚重、深邃。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象形的字有哪些故事名称(象形的字有哪些故事)

关于李白的故事名称(李白的故事有哪些名字)

哪些有历史故事的故居名称(哪些有历史故事的故居)

有哪些好听的故事名称(有什么好听的故事名称)

有故事的团体节目名称(有故事的团体节目)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7日 星期二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有关城市的故事有哪些(城市的名称有哪些故事)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4117.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