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春节有哪些来历和故事(春节的有什么历史故事)

2023-03-06 14:06:01 技术常识4 老王分享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4650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2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探索腊八节的起源,腊八节有哪些传统食俗?,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趣历史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春节的有什么历史故事1

  今天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即腊八节。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拉开了春节的序幕,是人们辞旧迎新的开始。在节令文化中,腊八承载着亲情、友情的感动以及对未来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起源

  腊八节来源于古代的“腊日”,在上古时期,“腊”是一种祭礼,“腊日”是举行冬季祭祀的日子。最初腊日并没有固定时期,一般在岁末的最后几天,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被固定在了腊月初八这一天,《荆楚岁时记》中出现了“十二月八日为腊日”的记载。古时人们通常在这天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与吉祥。

  腊八节最终得以形成和确定“初八”这个日期,据说是受到佛教的影响。南北朝时期,佛教受到朝廷提倡而日益兴盛,在传说中释迦摩尼于十二月八日成道,为纪念此事,佛教徒于此日举行法会,用香谷和果实等煮粥供佛,名为“腊八粥”。于是,本为君王祭祀节日的腊日,便与佛教的“佛成道节”合流,后来经过历代演变,逐渐成为民间节日。

  食俗

  时至今日,腊八节留下不少传统食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腊八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经有一千多年,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宋代。在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皇宫贵族、朝廷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要做腊八粥,各寺庙也会用香谷、果实等煮粥来赠予信徒,也会散发给穷人们。到了明清时期,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到了现代,经过多年的演变,腊八粥在不断传承中添加了不少地方特色,形式更为丰富,在各种米、各类豆、不同干果等食材的基础上,各地区还会加入不同食材,例如豆腐、薯芋、肉品、蔬菜等熬煮而成,丰富的食材中寄托着满满情谊。

  除了腊八粥,各地还有一些特色食俗。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八节这天会用醋泡蒜,名为腊八蒜;安徽黟县地区会晒制豆腐,名为腊八豆腐;湖南等地会在腊八节用黄豆制作腊八豆;陕西关中地区,则会在腊八节吃腊八面。

历史_历史故事大全_历史朝代表百科知识_历史的天空 - 趣历史网

春节的有什么历史故事2

传说在上古时期,有一个人口密集的部落。

忽然有一天,天刚黑,这个部落里闯进了一只怪兽。怪兽见人就吃,见到饭菜也吃,牛羊鸡鸭自然也不放过。在它一阵风卷残云之后,部落被弄得七零八落,怪兽却在天快亮时逃走了。当时天色很暗,人们一片惊慌,没有看见怪兽长什么模样,只知道它身体巨大,咆哮时发出类似“年”的声音,于是这里的人将这只怪兽称为“年”。

以后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年”就会闯进这个部落来捣乱一回,给这个部落的人们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人们把三百六十五天称作一年,意思是“年”来一次的时间。不过,每一次“年”都在天黑后才闯进来,又在天亮前逃走,大部分的人都没看清楚它长什么模样。因为它会定期前来,渐渐地,有些胆大的人在它来的时候就躲起来,偷偷的看清楚了这只怪兽。它有一张血盆大口,眼睛像铜铃,头上长着一根奇怪的大犄角。

有一回,“年”又来到部落,吃了好多好多人,但有一家人却全都安然无恙。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家人当天有人结婚,全家挂上了红帘子,人人穿起了红衣服,还有几个小娃娃在门外放爆竹。幸存下来的人们把这些前因后果联系起来,思来想去,终于猜到,原来“年”这只怪兽虽然厉害,但是它怕光,怕红色,怕怕爆竹的声音。

于是,有智慧的人们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在“年”又要闯进部落的时候,就挂起红帘子,贴红纸,穿红衣,到了晚上,有人放爆竹,有人敲起锣鼓,甚至压破锅碗,发出巨大的声响。人们为了吓唬“年”这只怪兽,会在固定的时间一起大喊:“过年啦!过年啦!”互相提醒,“年”这只怪兽又要闯进来了!

说起来也奇怪,从那以后,“年”就再也没有闯进这个部落来捣乱,不知道逃到哪里去了。但是,“过年”这个习俗却在这个部落中保留下来了。以后,每隔三百六十五天,人们就会挂红、贴红、穿红、放爆竹、敲锣打鼓并大声喊:“过年啦!过年啦!”

当时,这种呼喊是为了互相提醒,现在,却已经完全变成了一种喜庆的用语了。

春节的有什么历史故事3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1010】

忆春节

河南邓州 苏相群

人生如秋,人到中年的时候,便开始喜欢回忆往事。

我现在开始回忆了。

思绪往往会超越时空,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时。童年是欢乐的,而童年最欢乐的时候,则莫过于春节。春节似一双爱我而无限深邃又默默的眼睛,使我的童年充满清新、幸福之感。

小时候,我只知道阳历,不知阴历。过阴历的新年,差不多到了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我们家乡有一句民谚:“腊七腊八,冻死寒鸦”,都说在这两天家家户户喝了腊八粥就感觉不冷了。也只有这时,一喝那杂豆杂面熬成的又黏又甜味道独特的腊八粥,才知道是腊月初八,过年的空气开始浓重起来了。就知道年近了,也让我朦胧地看到了年,好似彼岸那样在前面一边诱惑一边等待了。时光通过腊月这条河,一点点驶向年底。也常常从村人们的交谈中越来越多地说到“年”这个字。也常常看到村人们喜连天在年货市场挤来挤去来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开始盘算如何购置新衣、装点房舍、筹办年货……还听到陶气的小孩提前零落地点响爆竹。处处都是连天的醉人的年意。

在我童年的岁月,我们并不是有钱的家庭。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母亲慈善,父亲刚强,都是有泪不轻易落的人。祖几代都蜗居在这穷乡僻壤的蓬门败屋中,住的是土坯房,草顶泥地,兄妹们平时都穿得破破烂烂的,母亲总是把衣服磨烂的地方展在她的大腿上补了又补。爆竹总是听别人家放,我们自己则是静寂无哗。只有母亲在某一年把大白猪喂得肥了或鸡下蛋多了,才敢破费一次给我们买一串鞭炮和一个细草纸包的杂拌儿,让我们高兴高兴。白大米也根本没有见过,香喷喷的大肥肉在平常的日子里都不敢奢侈。只有到了年底,父母才从平时节省下来的钱中买几斤带骨的大肉,用来敬神和待客。到了年关,母亲和父亲领着我们兄妹虽在人山人海的年货市场挤来挤去,从不敢早置年货,只是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凑个热闹。没有口福,只是饱了眼福。到了大年的三十下午的半日,在我们的家乡称这半日为“叫化子”集(花很少的钱就能买到很多实惠的年货)。有很多卖家,或许是过年心切急回,或是离家远的怕赶夜路。因此,父母只在这样的日子里领着我们赶个叫化集。买年货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年底货。我们过年的新衣是商店往年卖不出去灰土土的陈货,父母在为我们买时,也常常在价钱上和售货员计较半天。

在我的童年,春节的欢乐,我记得是从腊月的二十三开始。村人们过年与迷信分不开,他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佑。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从一擦黑儿家家的鞭炮声不但响起来,晚上还要炕火烧送灶君。灶君是天上的神,二十三夜要上去,大年夜回来。按封建老婆婆论:这灶王是长了一张爱说别人坏话嘴的神,他每年到了天上,喜欢向玉皇说别人的坏话,后来人们想了一办法,就是在他准备上天的时候,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那张粘住的嘴就呜呜啦啦嘟噜得说不清,这时的玉帝会对灶王说,爱卿你嘴是不是重风了了,先退朝回家养病去吧!因此这灶王就没有时间向玉皇报告人间家庭中的坏事。那个年代因为人们生活贫穷,买不起糖,也就没办法用糖去粘他的嘴,于是人们又想了一个办法,到了小年这一天,就炕了火烧让灶王吃,灶王吃了人家的火烧就嘴软。这灶王再蠢,也知道我吃了人家的火烧,再去说人家坏话,人家下回就不给我炕火烧吃,因些他就不再说人家的坏话了。所以,二十三这一天,家家都要炕火烧供在灶君面前,然后全家来吃。在那缺粮的岁月,平常都是可怜兮兮的野菜抟、红高梁饼、棒子面饼贯穿了我幼年所经历的十多个春秋。只有这时我才能吃到一年一度母亲用白面烙成的又黄又香带葱花的烧饼。二十四那天,我们兄妹早早地起床,很高兴帮父母打扫房屋,用年画和红纸盖装点房舍,可以收补壁之效。红纸盖是母亲的巧手剪的,“福禄寿喜”“招财进定”“八仙过海”“肥猪拱门”等字,都剪出来,巧妙地嵌在里头。虽不是豪华别墅,使一家人仿佛梦幻般进入童话一般的世界。再以后的几个日子里,便是杀灶鸡,磨豆腐,蒸馍馍, 等等。讲究在除夕前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要切出来,一直能吃到正月初五,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剪是不吉利的。特别是二十六这天,母亲做有一道好菜,敢称人间第一美味,此味非厨外人所能想象。就是烧好一大盆萝卜块炖肉骨头的萝卜菜,油味很重,没过几天,菜的酸味也浓起来,吃起来滋味很好,一直吃到正月半。每餐盛一大碗来,放在锅里和粉条、豆腐、凉粉加在一起一热,便是最好的饭菜。我至今还忘不了这种饭菜。假如我将来死后能入天堂,我必把这种酸萝卜菜带给上帝去尝。

春节到了三十日上午,便是家家户户放鞭炮、贴对联的日子。我家贴对联的任务是由父亲和我完成。母亲打好浆糊,父亲便打扫门板,我在下边把对联递给站在高凳上的父亲,由父亲刷贴。

三十夜过年,是个盛典,家家吃饺子。家家户户不管一年里都有多少失落与遗憾,自怨自艾,都是笑容满面,说着吉祥话,脸上无忧地坐在摆满年饭的桌旁吃着饺子,表示合家团团圆圆。吃过年夜饭后,大人们是准备通宵不眠而都要熬年,我却早早的就睡了。

到了初一,家家户户都要桌上摆着五供和香炉,供的是全神,即所谓天地三界万方真宰。大概他们想:敬神可以邀得神的恩宠,今后让他们不但发财,而且全家平安有福。但是这时候我家点起香烛供的是观音菩萨。这时,母亲必把家中唯一一张坐在莲花台上的千手观音佛像从个神秘的地方拿出来,擦得明艳,挂在堂屋的中堂前。两旁写着泥金字的一副对联,上写“上天奏善事,下界保平安”。五更时,母亲先起来,把我们都叫醒,交待我们不准说丧气话。然后,母亲把供品和香炉摆到土坯砌成的条几上,高香烧起,都跪在神像前面。只听母亲在一旁高声说:“菩萨娘娘,救苦救难,保佑我全家平安。”在香烟的缭绕中,我感到庄严极了,神秘极了。我跪在菩萨面前,向她注视。我也的确感觉到,那年的神仙一定是真由天上回到世间,就在我家住着的(因为据母亲说,家里有灶君菩萨,把供桌上饭菜的好滋味先尝了去,人们再去吃时没有平时浇出来饭菜的滋味好吃)。我的老祖母早就给我讲过这位观音菩萨的故事:说这位观音是位心善的菩萨神,有千只手和千只眼,神通广大,无所不见,无所不可捞取,能救苦救难,降妖伏魔。大闹天宫的孙悟空也不是她的对手。能量之大,实在让我羡慕不已。这时我幼年时听到的一个最好最重要的一个故事。当然也听到过不好处的故事:就是古代大臣腰斩血书惨状的故事。怎么就没听说过被千只手和千只眼的菩萨救走让人听后而高兴的后续。于时,当母亲跪在菩萨面前,紧闭双眼,双手合在一起黙念着保佑全家平安时,我注视着观音黙想着如果有一天能收我为徒,带我到紫竹山教我腾云驾雾的本领,我将来遇到这些古时封建君主再腰斩大臣的凶残,我可以腾云驾雾救走这位大臣。这可是倾尽三江水也难以报答菩萨教我这种本领的大恩情。在以后的多日里,希望观音能收我为徒也成了我的心事,成了我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

敬过神后,是我和父亲放鞭炮。吃饭时母亲分送压岁钱。春节的欢乐也达到了高潮。

年初一上午母亲留在家里忙着招待来拜年的客人。父亲领着我们到家族家、朋友家去拜年。村中的各处通道挤满了穿新衣服的大人和小孩,男女老幼,熙熙攘攘,到处拥挤。见了面都互相祝福对方“新年过得好”这类的话。

初二开始,村中的农民来往拜年。农民们都领着小孩,挎一个篮子,里面装着挂面、鸡蛋和不到一斤重的两个糖包走亲串友。亲朋老友都难得围坐一桌,喝喝酒,吃点小菜,互相谈谈一年内的开心故事,来增加亲戚之间的感情。这一天,我父母带着我们出门走外公亲,我实在高兴。我父亲戴着一顶旧毡帽,母亲头上围三角形的围巾,衣服都是往年的旧衣,不过都洗得很干净。我小时候就听过一句谚语:“饿死不耕丈人田,穷死不打亲戚工。”。可这句话在我外公和婆婆身上行不通。我父亲虽然很穷,我的外公和婆婆都不嫌弃,他们看中的是我父亲的人品。初二下午回家,还经常得到祖公生活上的帮助。

正月初三、初四,村民们大都走的是七大姑八大姨的亲。初五以后,过年的事基本结束,但是拜年,吃年酒,酬谢往还,也很热闹。家家户户在年前都蒸了很多馍馍和炖的酸萝卜菜,因此厨房里年菜很多,客人来,搬出就是。但是到了正月半,也就差不多吃完了。所以我们家乡有一句话:“拜年拜到正月半,烂溏鸡屎炒青菜。”

正月十五,在古代是一个元宵佳节,然而赛灯之事,在我们这贫穷的乡村里从没有闹过元宵。有钱的人家只是在门前高高挂着两只红灯笼。灯笼小巧玲珑,转圈是用金和银灰色的花纹组成古色古香的图案,就和汉墓出土的文物一样。很多人家用玉米糁蒸灯罩,中间插一个黄表纸做的芯子,倒一点香油,点亮放在龙门两边的石蹲上,最终都是被本村几个顽皮的村童偷走。

过了二十日后,学校也开学,村人们又照常做事,过年也就基本结束了。

现在想想,那个年代的农民过年虽过得那么贫穷寒酸,没有吃到什么玉盘珍馐,也没喝过什么金樽美酒,可年过得最有劲、最有滋味。他们在贫穷的年代里照样生活得那样认真、虔诚、执着与热情。

二十岁后,全家从农村移居到明朗华丽的大城市(也就是现在的邓州市),一年一度的年意仍然是欢乐多多。人们一旦跨过腊月初八这一天,人间似乎便换了一番风景,热闹繁华。记得当年邓州的三贤路、新华路、古城路一到这个节气,沿街摆满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货的、卖腊梅的、卖大白菜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么多。路上是人山人海,络绎不绝。三十到初一的鞭炮声似乎比童年听到的鞭炮声还来得更猛烈些。到了正月十五,大家还必须吃汤圆,这的确让人感到是一种美好而快乐的日子。而在正月十五的前几天,处处悬灯结彩,街两边早已挂上各种各样的花灯笼,每一条大街像是接儿媳办喜事一样热闹。除了这些悬灯,古城的广场上还放着冲天的大花合,像流星似的飞到天空。男男女女都出来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大姑娘小媳妇擦脂抹粉的全出动了。凡是有大姑娘小媳妇出动的地方就有更多的毛头小伙子乱钻乱挤,他们欢快地叫唤着,此起彼伏地吹起尖利的口哨。再看到满天的烟花,更给人一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盛况。邓州才艺人的锁呐声,多姿多彩的民族杂技、服装、舞蹈和歌剧把邓州市的风土人情集于一台,展示了邓州人民过年的欢乐气氛。新年的热闹一直沿续到正月的十八。

然而,曾几何时,到了今天,这种热闹的年意似乎在人们不停歇的忙忙碌碌中和侃侃而谈中慢慢地淡了,新年不热闹,也最没劲,人们对它老是冷淡的。刷贴对联的意境没有童年所贴对联的意境高。我亲眼就看到一幅刷贴的对联,上联是:你来我家我心慌,下联是:我去你家你紧张。横批是:暂不来往。走亲串友日渐稀,似乎很多人都在表示讨厌对方的打扰或其他小小的不便,只是极少的人不会因这种表示就不带来骚扰或不便的。赛灯闹元宵之事早已废止。每到春节,我连过年这一点高兴,也没了。我不只感到鞭炮的声音也不像童年的鞭炮声那么响亮密集,就连饭菜、大肉的味道总不及童年的味道好吃。平日我也是好吃个嘴儿的人,致使我又想起了童年所吃的酸萝卜菜放在锅里和粉条、豆腐、凉粉加在一起一热的那种好滋味,但叫母亲照烧起来,总不及童年的好吃,怪哉!

多年前,每逢春节,我还领着孩子们到街上买一挂小鞭炮或雪炮、流星、金转银盘、水老鼠、万花筒之类等好看的花炮,叫孩子们拿到院外放放,我在旁边看看。然而近几年,连鞭炮的声音也没有了。

前年的除夕,落雪无声,鞭炮的声音没有听到。满天狂舞的雪花宛如摇动一片秋光中的芦花。我领着我的一双娇儿走在都市的街道上,想寻找一点年意的欢乐,但街市冷冷清清,行人极少。感觉新年真像天边的情人,让我愈期待愈迷茫。我为我的孩子买来几串红红的冰糖葫芦来点缀这新年的欢乐。迎着风雪,一边吃着,一边走到了屋门;去年的除夕,我仍想寻找一点过年的浓意,但街道冷冷清清,鞭炮的声音没有听到,我割了二尺红头绳,把我的孩子扎起来,来重温童年的欢乐。我领着他们走在稀少的行人中,满天的飞雪在悄悄地迎着春的到来,寒气冻得连连的喷嚏声代替了童年的鞭炮声;今年的除夕,我独坐高楼,想从鞭炮的声音里感受一下年的浓意,但没有听到,听到北风那个吹,看到的雪花那个飘。大年三十的晚上反倒想不起弄点什么吃,连酒也不喝。只是和一家人围坐在摆满年饭的桌旁,喝着浓浓的红枣煮白米的稀饭。吃过年夜饭后,我很早就躺下睡觉了。十二点前后,在床上既听不到爆竹响,也没人狂歌。这个美好的夜晚,一切一切都宁静极了,宁静极了。似乎整个邓州就象刚诞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醒了一阵,遥俯窗外,雪已下了一尺多厚。雪大一阵,小一阵,始终连绵不停。我静静的躺着,在风雪声稍静下来些的时节,我老看见些过去村民们生活的苦境。而在这苦境中他们依然把新年过得是那样认真、虔诚、执着与热情的笑脸。我真想唱一首歌:邓州的夜啊!静悄悄,北风把树叶轻轻地摇……感到现在的年不似童年的年,就像一场诡秘而又盛大的私人化进程。欢情已尽,年意越来越淡,没甚愈思。

我现在已经五十多岁了。年岁越大,欢乐越少。那种一去不返的童年欢乐的年,正像是一个自己与另一个自己在光阴里的隔世难以重逢。也就像我们无法把地上的落叶抛回树枝上去一样。可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对童年过春节的欢乐,至今使我深刻难忘。一直认为童年的年像一盏红红的灯笼,一年一度把童年生活的欢乐迷人地照亮,洋溢着一种我对生活的情感、期望、和生机。

有什么关于春节的故事和传说(有什么关于春节的故事)

春节有哪一些故事(春节有什么特殊的故事)

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关于春节的传统民俗文化介绍)

春节有什么习俗(关于春节的传统风俗)

淘宝春节不打烊发货时间是什么时候?有什么特殊情况?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6日 星期一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春节有哪些来历和故事(春节的有什么历史故事)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3403.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