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南怀瑾学问怎么样(南怀瑾谈学什么专业好)

2023-03-05 15:50:02 技术常识4 已解决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5927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5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南怀瑾先生:中国文化的“师道”精神,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国学漫谈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南怀瑾谈学什么专业好1

#大家觉得什么样的老师才算好老师#

“尊师重道”,是人类文明的共通德性,无论中外都是一样,只有礼仪形式上的不同,并无精神上的差别。但在五千年来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师道”的尊严,“尊师重道”的精神和礼仪上的风气,俨然已与“君道”互相对峙,构成“政”、“教”互助的特质。只要读过历史(不是现在学校里的历史课本),懂得中国文化史的人,都是了然于心,不待细说的。即使没有读过书,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在文化传统的薰染中,也都知道“尊师”的重要。尤其在过去的民间社会,不读书,不进学校,自由从师学习百工技艺为专业的人,终其一生而“尊师重道”的精神和行为,比起读过书,受过教育的人,有过之而无不及。至于习“武”的人,对于“尊师”,更加重视。但在二十世纪的这个时代中,数十年间,师之不尊,道之不行,其所由来者久矣。……

最近二十多年来,我们所看到“尊师重道”的精神和风气,只有在国民小学的学生们,还可以保存这些气息。一开始进入中学,就渐渐地淡了,到了大学,就只有一些影子了,甚之,连影子也看不见了。至于一般的社会和家庭,有时提到老师一词,等于代表了讥笑和讽刺的笑料名词。在小学生们的纯洁心灵中,大体说来,对于好的老师的尊敬,真有神圣庄严之感。看到老师就要敬礼,同时又一半胆怯、一半含羞亲切地喊一声老师。可是一到初中,学生的年龄长大了,老师的尊严也走样了——当然这与现行教育的学校制度是有密切的关系。于是对于“尊师”的态度,比起在小学时代,已经大大地打了折扣。再到了高中时代,比起初中,又减少到一半以上。如果一考进了大学,学生与师长之间,就几同陌路之人。甚之,离开课堂以外,在任何地方碰见了师长,还肯向老师翘翘下巴(不是点头),举举手打个招呼,老师们应该有“受宠若惊”之感。倘使亲切地喊一声“老师”,真会使你感觉到感激涕零,不胜感动呢!大学毕业以后,在别处遇见了老师,还能礼貌地招呼一声,那会使你觉得其人可以“德配尧舜,道贯先贤”了呢!这种情形,是现代中国人和教育界心照不宣、显而易见的事实。我们由此可知,在现行教育制度的学风之下,教育程度愈高,知识愈丰富的,尊师重道的精神也愈减少。甚之,低到于零。……

讲了半天“尊师重道”的闲话,看来好像都是学校、社会、家庭的不对,老师们都是绝对的对似的。其实,人靠平地才站起来,同时也正因为有了平地才使人跌倒的!现在教育的进步和教育的普遍,比较三十年前,大有天渊之别。但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文化,又加上正在一个“古今中外”的回漩中求复兴,求建设。所以忘记了旧的人格修养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精神是“学问”;新的学识和技能的教育是“知识”。……至于从事教育事业的老师人才,扪心自问,是否真为教育而教育,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虽然多少年来,自有专门培养教育师资的学校和学系,但是有关培养师资的“教育之教育”的问题也还不少。而且最大的原因,从事教育的已经有明文规定成为公教人员,因此作教师的是否都具有一片赤心为国家、为民族教育子弟而任教,或者仅为个人生活的需要而谋求任教为职业的,更须大加反省。

中国文化过去的明训是“学而优则仕”。但是过去的学而优不仕,而专为教师的真也不少。现在呢?一切受西方文化表层的影响,“学而优则商,商而不优则仕,仕而不优则教学”的,实在是一个罪过的思想。我也亲自听人说过,“有什么关系,谋不到好职业,去教教书总可以吧!”你想,他有没有学问不要说,但以此存心而从事教育,其后果不问可知矣。而且教育界的老师,原来如此,又怎样能够使人尊敬他为清高或高尚的职业呢!此外,无论在大小学教师之中,有的教科学的,是几十年前陈年的知识,丝毫不图长进。有新书,有新知,便藏起来,不让学生们知道,有的教文、法的,把图书馆里好的参考书,借回家后,有去无回,束之高阁。上课堂,大骂天下人、天下事一番,错的都是别人,不是自己。自我标榜学贯中西,才无今古,馀子碌碌,都是混蛋,可惜你们与人们不懂而已。骂完了,已经去了三分之一的上课时间,然后查问一番,略讲一节,训诫几句,使学生们为了学分而忍气吞声地鞠躬如也,敢怒而不敢言。比较好一点的,写黑板,宣读一下自己的著作,上课、下课,如此而已。也许是时代的病态,形成了人们多多少少都有些肝火太旺,或者是心理变态的毛病。但是以此而言教育,那就要值得我们好好地反省深思了!如果骂人的教育,需要开课,这倒是很好的榜样。否则,夫子的“温、良、恭、俭、让”,以及“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教育态度,必须要努力去学习做到才好。非常抱歉,我讲这番话的动机,绝对不存有任何其他意见。只是蒿目时艰,为了国家民族培养后一代青年们着想,所以偶而发出伤时的感慨。希望大家能够真诚坦率地在“孔圣”面前由衷地忏悔改进。

——南怀瑾先生《新旧教育的变与惑》

南怀瑾谈学什么专业好2

曾听过一句话说:“好性格成就你的一生,坏性格毁掉你的一生。”

有些人温润如玉,有些人冷酷如铁,因此有人说性格是天生的,是改不了的。

但其实并不是这样,越是有本事的人越没有脾气,越是脾气大的人越是没本事。

国学大师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说:

“上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气,下等人没本事有脾气。”

乍一读似乎觉得过于势利,但行走半生,我们才会懂得南怀瑾大师的智慧所在。

现在,来对号入座来看一下,我们各自处于哪一等人的状态中呢?

03

上等人有本事没脾气

美国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说:

“当今社会,一个人的成功,仅仅有15%取决于技术知识,而其余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及有效说话等软本领。”

能够有本事在某个领域获得成功的人,最重要的秘诀就是能够与人为善,尊重所有的人。

作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并且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的胡适,是公认的好脾气的人。

他不仅在家里对妻子江冬秀百依百顺,更在外面对朋友掏心掏肺。

曾经因为《新青年》杂志的问题,胡适跟陈独秀闹过一些不愉快,但胡适从来没有对陈独秀发过脾气。

甚至在陈独秀多次被关进监狱的时候,都是胡适从中周旋,不遗余力地救人。

我们都知道,因为政见不同,鲁迅先生经常在文章中,对胡适冷嘲热讽,甚至公开辱骂。

但胡适一律是“我看不见”、“我听不见”的态度,从不回应或者回复鲁迅先生。

后来胡适曾说过,他受了十多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他的人,反而觉得被骂到痛处的时候,更能让自己觉醒。

也正是因为这份豁达而庆幸的好脾气,让胡适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永远面带微笑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真正能做到的人必定是一个有本事的人。

换句话说,越是没有脾气的人,越是能够从人群中脱颖而出,成为让人敬仰的成功者。

而越是成功的人,越懂得尊重人,知道照拂别人的尊严就是积攒自己的福报。

正如有句话说:“好脾气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永远保持一颗谦虚谨慎的心,热情而周到地维护好每一份关系,这就是成功的不二法则。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攀登更高山峰的过程中,获得更多人的帮助,成就自己的事业高峰。

02

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气

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孔子的弟子颜回29岁时就早早去世,孔子哭得很伤心。

鲁哀公问孔子,弟子中最好学的是谁呢?孔子答道:“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孔子的回答中,特意强调了颜回“他从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头上”。

其实是表明,有本事的人会发脾气,但从不迁怒于人。

人吃五谷杂粮,难免有脾气,毕竟谁也无法预料,会遇到什么人和什么事。

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是有本事,而发该发的脾气则是为人处事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电视剧《人世间》中,小儿子周秉昆因为没有哥哥姐姐聪明能干,一直被父母忽略,内心积压了多年的委屈。

直到父亲一句质问:“就因为我说了一句实话,你就十几年不联系爸爸?”

周秉昆的情绪爆发了出来,他朝着父亲喊:“都是一个爹一个生的,一个爹一个妈养的,就 我没出息,我多难受你知道吗?”

父亲还坚持认为自己说的是事实,气得周秉昆怒吼:“事实就该说吗?事实就该说吗?”

这么多年来,周秉昆不仅照顾生病的母亲,还带大了姐姐家的孩子,做了那么多的事还要受委屈,搁谁受得了?

也正是发了脾气以后,父母才逐渐意识到小儿子的委屈,开始发自内心地爱护起了他。

我们都是血气方刚的人,有脾气也是正常的事情,但也需要逐渐磨炼心性。

有句话说:“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这是一个人成熟的最重要的标志。”

人总是在不断地成长,越来越有本事的人,相信也越来越能控制脾气,成为更好的人。

03

下等人没本事有脾气

企业家牛根生说:“脾气不好,说话难听,这样的人,心地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

干啥啥不行,还各种乱发脾气的人,不仅容易败光自己的人缘,更容易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同事小刘刚进我们单位还不到两年,就已经没有人愿意跟他搭档做事了。

就因为小刘本事不大但脾气特别大,自诩科班出身,总想改变单位的工作流程,时不时跟领导提各种建议。

刚开始领导还有耐心指导他一下,后来实在被他就纠缠得没有办法,只得把他调整到一个边缘部门去。

哪晓得小刘接受不了,见谁都没有好脸色就罢了,还一言不合就发脾气,就差动手打人了。

那次领导分配小刘跟组做一个项目,领导话还没有说完,小刘就拍着桌子、指着领导的鼻子喊:

“凭什么这么分配?是不是就想欺负我?”

其实,领导分配给小刘的就是他本专业的工作,但他日常怼天怼地怼空气,根本没有耐心钻研业务,导致心虚地不敢接项目了。

前几日听同事八卦,小刘已经准备离职了,毕竟没本事还到处得罪人,谁还愿意搭理他?

曾读过一句话:“一个人失败的原因,在于本身性格的缺点,与环境无关。”

人有点脾气很正常,但如果一点真本事没有,指望靠发脾气在职场上混,那就是昏了头了。

这年头谁也不是傻子,但凡相处过一段时间,一个人到底几斤几两,还是称得出来的。

没有谁愿意跟这样的人相处,既浪费时间又耗费精力,这个道理期待每个人都能懂。

毕竟,只有少发点脾气,多干点实事,在不断的磨炼中长本事,那才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04

脾气永远不要大于本事

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箴言,给我们更多的警醒。

毕竟终其一生,我们都想成为有本事没脾气的人上人,那么就要努力精进能力,更要慢慢收敛脾气。

要知道,越是性格温和、能力强大的人,越能在一路前行的过程中,收获自己想要的东西。

唯有如此,才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人世间,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南怀瑾谈学什么专业好3

在当代“国学”圈,已故“顶级大V”南怀瑾先生,大概是最神秘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他的书,每年售出近百万册,可“誉之则尊如菩萨,抑者则贬为蟊贼”,透着巨大反差与尴尬。

▲南怀瑾,1918—2012,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

一方面,他犹如神坛人物,享誉海内外,海量铁粉遍布全球,其遗著早被拥趸奉为“划时代的巨著”,是“为中华文化留下再生种子”,是“清凉尘嚣之无上甘露”云云。不说前中科大校长朱清时等名人信徒如何五体投地了,就连央视,几乎每年都要专门发微博,纪念他的诞辰——换句话说,这是得到官方认可的“大师”。

但另一方面,至少1960年代起,什么“神棍”、“大忽悠”、“江湖骗子”等负面评价一直甚嚣尘上,伴随左右。不只是学说的,身后留下一些逸闻,比如与政商人士的权钱瓜葛、部分女信徒的绯闻、门生与子女的内讧官司,以及是否真烧出了舍利子等等,不管真假是非如何,实都大损声价重创形象。

▲2018年9月,缠讼多年的南怀瑾著作权之争,在上海高级法院二审落槌定判

此外,科学主义时代,他也喜欢讲些怪力乱神之事,比如什么“辟谷一个月”,什么“亲眼见过一道家高人用手一指就摧折远外一株大树”此类,也不断坐实一些读者疑虑,不厚道的吃瓜群众还有笑他是“当代裘千尺”的。李敖更在书中直接开骂,“南怀瑾在我看起来,根本就是个骗子”,理由是《论语别裁》有很多“学术硬伤”。

于是,一个关键问题就来了:南氏,作为“国学”与佛学领域的双栖大佬、超级流量IP,争议又如此巨大,那他的书到底值不值得买、该不该读、应不应学?敝人缘分所致,读南先生的著作较早,忝为老读者,想冒昧谈点体会。

▲李敖称南怀瑾是“骗子”的批评,见于《李敖笑傲江湖》一书


读南怀瑾,要注意他的“佛学家”身份,与“通人”的自我

南先生论身份,严格地讲,只能算是佛学理论家,是修行人。他留下著作近60部,都是以佛学为中心展开的,是为“白衣说法”。这一点,本是最核心的一点,却被很多论者忽视了。

▲南怀瑾乐清故宅.其父南仰周为当地乡长

南怀瑾一生,95年云水生涯,都是随缘任运,从未出过家,也没上过一天大学,既非和尚也非教授。在世人眼中,他更兼江湖术士、武术高手、国故学者、佛教上师、道家修习高士、旁门左道大师、纵横捭阖的庙堂策士等形象标签。是以所写,既深又杂,既专业又粗芜,泥沙俱下,良莠不齐。

人都说他是一个无法被归类的旷世奇人,但他的核心身份,实为佛学家\佛教居士。他所留下的那些书,总体上就是“当代维摩诘”式的一家之言。作为读者,我们始终需要铭记一点:看他的书,我们不能拿弘一法师的标准去衡量他,也不该搬出钱钟书这等学问家的要求去评判他。他有太多话,实际是“接引”,是“话头”,是“噱头”,是善巧方便,是应机说法,是因材施教,不了解这套话语系统的朋友,很容易误解。

▲张中行:”让人哭笑不得的南怀瑾”.魏承思:“张老先生是怀恨在心”

所以,僧人嫌弃他“野狐禅”,是“改头换面的老儒”;学院派攻击他“不规范”,“连断一个句都会断错”——北大名教授李零在《丧家狗》中,甚至暗讽戏谑南氏的《论语别裁》“迂腐、陈腐、谬误、悖理,一应俱在”,只配“文盲半文盲乡野村夫们看看”,不过是“蹩脚的海聊神侃大杂烩”(见该书第41页等),两边都说的对,但其实又都落空,是“说似一物即不中”。南氏晚年自况,是“以亦仙亦佛之才,处半人半鬼之世。治不古不今之学,当谈玄实用之间。具侠义宿儒之行,入无赖学者之林,挟帝王纵横之术,居乞士隐沦之位”,自我已说的很清楚,也是有自知之明的。

从世俗眼光看,他确实很“江湖”,一生游走诸端,身份很微妙,著作更见驳杂。这是他的优胜处,也是败笔,更是争议点。你看他的书,不难发现,涉略之广、论述之杂、见解之独特、结论之离奇,都是超越世俗学术,也超越所谓“正统国学”的。他讲论语,也讲老子,也讲禅宗,也讲丹道,也讲武术,也讲发财之方,也讲饮食男女,也讲神通妙用,也讲帝王之术,几乎无所不讲无所不知,千门万户一通百通。

▲名学者李零,北大中文系教授

因为是“佛学家”,是“通人”,他即便谈学问,也从屑于教你我什么“知识”,而是志在使人感悟无常有道,进而去践行佛陀的救世精神。因此,什么累世轮回,什么画符念咒、什么阴阳风水,什么相学算术,都是张口就来的。如此架势,我等红旗下的读者,岂能不张口结舌,挢然而不下?骂他“骗子”之人,实也是对他的身份与很隔膜。这类指责,实际上很容易辩白的:要说他是骗子,可他生平交往之人大多还在世,有谁站出来“举报”被骗了么?

可以说,南怀瑾如此人物,当代中国文化界,是找不出第二人来的,多少精英知识分子,见了他都忍不住慨叹:南先生其犹龙乎?但南的书,六经注我,妄顾学理,很多纯粹“胡说八道”,读者应步步小心。

▲名弟子朱清时,科学家,前科大、南科大校长


读南怀瑾,不该奉为“国学入门”或“学术著作”,也不应过早阅读

近些年,很多朋友,好拿南书作为“国学入门”,当时尚读物,言谈间不捎带几句“南师”,似乎层次都低人一等,逼格少人许多似的。我素以为这是一种错位。

▲1955年的南怀瑾,窘困中出版《禅海蠡测》一书,却一本都卖不出去

表面上,南怀瑾的书,很有趣,很家常,深入浅出,如沐春风,却是隐含门槛与对象的。我向来觉得,一个“国学爱好者”,倘若心智不是特别强大,尤其是胸中没有一些很“正统”的传统典籍垫底,一上手就南怀瑾的,几年读下来,很少不堕为神神叨叨的“神棍”的。所以,论私人情感,我是很推重南氏的,但从来不乐见身边好友去贸然读他。

这里面,最关键理由在于:南怀瑾的书,论实质不是“国学”而是“佛学”;论方法,是自附己之所得应机说法,很旁门左道;论内容,则轻鄙中正平易之论,而多为惊世骇俗绝高之语,“迷信”的言论俯拾即是。他的书,从不追求不偏不倚,更无意客观求真,根本不适合作为“国学”入门,甚至是反“学术”的。他自己也从来不自认“学问家”。

▲部分著作.其书一直都是畅销书,盗版也无数

他是教育家,但又是教人“出世”的,是六祖慧能“同行”。可以说,他的书,没有一本是“学术书”,全都是佛学居士的修行体会,宗旨在“参透生死”,用心在“度人开悟”,只不过借用了论语、孟子、中国历史、三坟五典的躯壳,好让人容易理解罢了。而且,他的讲论,气势雄伟,格局宏阔,有勾魂摄魄之威,有春风化雨之魅,倘学识不够、阅历不深、定力不足、思维不周,不假思索地接受,“神棍”化也几乎是必然的。

我们可以看到,南氏讲学的中心旨趣,是期在助力聆听者了悟死生大惑,至于要寸步不失地去守啥学理规范,或算无遗策地与人争锋,他着实是不在意的。是以,粗疏或谬误难免,容易落人口实,他也从不辩解,一笑置之而已。从笺注、考据的角度,去看南的书将得不到任何东西,因为他的书落脚就不在此处。不仅当正经学术书看不伦不类,甚至当佛学入门都不恰当。

▲“推广中华文化”

看他的绝大部分遗著,如《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等等,包括被诟病最多的《论语别裁》在内,虽表面也谈文化,可底色是超验的,是形而上的,是宗教范畴的,甚至是怪力乱神的,分明是一个宗教家的修习体会。这种著作,与学院学术完全是两条理路,甚至世界观体系都互异,非得搬出学术规范去斤斤计较并讪笑,本身就是荒谬的错位。

但又不能说他懵人。《六祖坛经》还说达摩祖师是靠一根芦苇过江的呢,有谁会去谩骂这些人吹牛掰?更何况,他署名书籍近60部,除了早年那本《禅海蠡测》是亲写所写,其余实际都是学生的听课笔记,由听众的水准不同,其讲课自然深浅各异,随口讲错也是人之常情。有人说他“吹牛”,但禅师若吹牛就能让人领悟,实际是一门大功夫。佛家讲学,要的是结果,并不在意话术是否经得起推敲。

▲1968年,在台北泰顺街寓所门前,时声名渐起

所以,对他的评判,应从以上这些点展开;该不该读南怀瑾、何时读南怀瑾、怎么读南怀瑾,也应考虑到这些层面。


南怀瑾的最好读者:有一定阅历与学识,且最好是兼有实修体验的佛学爱好者

我向来以为,读南怀瑾,需要讲究契合度,否则不如不读稳妥。这里的“契合”,简单引申,就是这样一类人群:对传统文化极感兴趣,头脑比较理性清明,同时在文史方面学有根底,并且对于佛学比较投缘或有涉略之人。

▲1980年代末,筹钱修中外合资铁路“金温铁路”

其主要原因,不是南书就一定不好,而是南先生其人、其书、其思、其论,内在是有要求的,更是要讲“对口”的。再笼统归纳,似可分为三点:其一,需有能理解的学识储备,起码得能看懂他到底讲了什么;其二,务必有去芜存菁辨伪断真的判别能力,能够大致体认到,那些泥沙俱下的讲述,哪些是精华,哪些是有问题的。

更为重要的一点,读南怀瑾的书、读此类佛学书,没有实修工夫去验证所读,是必然“陋矣哉”,并且很难真受益的。只因为,所谓“佛学”,其根底在修持,而不在理论与口谈,佛学家呶呶万言也是份“指月录”而已。就连南氏自己,佛教界内部也有一二人非议,认为他学问固大,却不免虚于实际修炼。

▲暌隔40多年后,南家终于团聚

也因此,我以为根基未稳的朋友,似需慎重一点,不要一上手就读他的书吧。好鼓需重锤,羽翼未丰则不该妄学高飞,否则反害力巨大,流弊徒生,不其然滋养出学棍或神汉来。比如,倘对于古文、文字、文献等学问缺乏储备,动辄将南氏议论当玉旨纶音,会闹笑话不说,只怕日后要研究中正的学术也会有困扰。

再比如,如果对于佛学理论很生疏,对于佛教参修实践也很茫然的,看到南氏书中触目都是子虚乌有神神鬼鬼,产生的“后遗症”也是很普遍的:不喜欢的会心生排斥,偏见再难纠正;而沉迷其中的“小白”,不晓轻重弃取,拿鸡毛当令箭,结果学问没取益多少,生命奥秘何曾领悟过几分,就已开始变得神神叨叨了。

▲南母赵荷香,1990年去世,享寿100岁.南19岁离家,从此再没见过母亲

现在社会上很多朋友,对于南怀瑾其人其书都不反感,就是对其“信徒”避之若浼,基本都是由这种恶果流毒所致的。很多“南粉”,把“南师”每句话都当真理,实际不仅反南,也是在反常识,反佛学。


南怀瑾的最后遗憾

所以,如前所述,若只是从一介“老读者”的角度,自以为是说点体会,我以为就一般人而言,阅历未深者、学识尚浅者、定力不足者、对佛教无兴趣者,读南氏书要慎重。

▲南怀瑾写回温州的家书

南怀瑾一生,行迹奇特,常情莫测,又涉猎太广,学识太杂,除了禅学已衍成“南门”一派外,其经世之学也被称为“南学”,要深切理解他、彻底读懂他,是有一定难度的。南先生的书,南先生的思想,是有太多可批评检讨处,但绝非“江湖骗子”数字可以打发,则是肯定的。

南怀瑾在生之年,最大的悲愿,其实就是期待故国文化能够复兴,并以期挽回人们在这个时代所面临的精神危机,是以处处随缘教化,不惜显罗汉相,大作文字布施。这是他的抱负。对错且不论,其雄心壮怀是非常感人的。精神蕲向上,与那些民国知识分子一样,他也堪称一代“仁人志士”,无非方向不一而已。

▲晚年落叶归根,回浙创办太湖大学堂,希望培养更多“不一样的学生”

很多朋友不理解,甚至攻击、否定南怀瑾其人其书,即便不是恶意,我也觉得可惜。这里面的隔膜感,真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楚。《西游记》里,尚是凡胎肉眼的唐三藏老师,进了小雷音寺,既辨不得妖,也识不得魔,见啥都以为是如来佛祖,又见啥都疑是妖魔鬼怪,结果步步上当受骗,是亦此理。小雷音寺何尝负唐三藏,是他本就不该去。

至于南怀瑾本人,对于外界各种是非毁誉,一直都是开放姿态,从无辩白,更至死不作任何回应。他留下那么多作品,足足有几千万字,也从不曾和你我讨论是是非非。我想,他只是在说他自己心中的“那个明白”,等待有缘人而已——尽管世俗利益他也确实借此得到很多,只是不”恋栈“而已。我读南怀瑾,常自负读懂了他这种心境。

前些日,偶见他留下的绝笔诗,所表达的心事,都是不被理解,心愿也未完成的遗憾,显然未能全然忘情。“书空咄咄悲人我,弭劫无方唤奈何”,这位“当代维摩诘”,彻底告别婆娑世界前,内心应该是感伤的。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5日 星期日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南怀瑾学问怎么样(南怀瑾谈学什么专业好)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2796.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