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红色故事大家(有哪些红色故事大人的)

2023-03-05 15:28:01 技术常识4 基础知识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7406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9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山西忻州籍烈士郭安:他年少时参军抗日,牺牲时仅21岁,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寻人故事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哪些红色故事大人的1

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集义庄乡下永兴村,是位于黄土高原的一个小小村落,1927年,郭安烈士就出生在这里。

从军抗日

1942年左右,日本侵略军深入了中原腹地,占领了郭安一家所在的小村庄。

当时郭父任下永兴村的村长,日本侵略军来到村里后,逼迫郭父出任当地的维持会长为日军工作,“替日本人卖命绝不可能!”郭父愤然辞去了村长一职。

当时的郭安才不过15岁,在私塾读过几年书。面对日军对家乡的摧残,这位少年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发誓要赶走日本侵略军,为保护家乡出一份力。

1943年,郭安如愿加入了八路军,成为了一名侦察兵。

在敌人眼皮子底下做侦察工作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敌在明,我在暗”,需要处处谨慎。好在郭安身为本地人,对家乡的情况比较了解,他聪慧敏捷,能迅速掌握敌人的情况。

下永兴村的邻村里搭起了戏台,受日军压迫,即便是最受村民欢迎的娱乐活动,也充满着压抑氛围。

郭安的表弟在看戏的人群中看到了郭安,当时郭安曾悄悄透露,自己要去隔壁村侦察。说完这句话的第二天,就传来了隔壁村的日军被八路军“一锅端”的消息。

这时村民们才知道多亏了郭安的情报,八路军才能一举攻破日军的防线。

下永兴村

郭安的老家(翻修后)

一封家书

成为一名八路军后,郭安忙碌在抗击日寇的前线,鲜少有机会回家,直到来到朔州市应县,部队在此休整。郭安分外思念亲人,但无法离开部队回家探望,于是托乡里人给家人带了封信,希望家人能来此见上一面。

收到郭安的来信,了解到他平安无事,郭家人松了一口气。

可是去应县见面哪有那么容易呢?繁峙县与应县隔了座山头,相距约九十公里,交通不便,如果步行的话起码要花上一、两天。在那个动荡年代,路途中的人身安全也很难保证。

纵使郭父郭母十分想念儿子,碍于种种因素,还是没能见上。

“再等等吧,或许儿子年后打完仗就回来了。”郭父郭母一直盼望着郭安的消息,却再也没了音信。

图片来自于网络

一张证明

郭安跟随部队在应县稍作停留后,就转战河北,因为表现突出,此时的他已经是副排长了。

彼时郭父郭母还在家里等待着郭安归来,熬过了一个又一个年头,却迟迟等不来儿子的消息。

解放后,一纸烈士证明寄到了家中,郭父郭母这才知道儿子牺牲在战场了。

烈士证明中写道:1948年11月24日,郭安在张家口峪林山战斗中不幸牺牲。他永远地留在了21岁。

这张烈士证成为了郭家人的慰藉,后人想去祭拜这位家族的革命先烈,却并不知郭安究竟安葬在哪里。

抖音寻人(头条寻人)“寻找烈士后人”公益项目联合平津战役纪念馆,为还未找到亲属的烈士寻找亲人。2022年11月7日,抖音寻人发布了寻亲文章《寻山西忻州籍烈士郭安后人,他在平津战役牺牲,静待亲人》,两天后,郭安烈士的侄子郭爱文看到了这篇文章,很是惊讶,“这不是我大伯的信息吗?”他并不了解平津战役纪念馆也留有大伯的英名,于是立刻联系了工作人员来确认。

尽管当年寄回家中的烈士证不慎遗失,但郭爱文一直将繁峙县民政局开具的证明悉心保存。

“大伯是我们郭家人的骄傲,也是我们全村的骄傲。”今年已经59岁的郭爱文希望以后有机会能亲自去祭拜大伯,他经常以大伯的事迹教育子女,希望将大伯的这份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一直传递下去。

缅怀先烈功绩,告慰先烈英灵;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头条寻人发起“寻找烈士后人”项目,与平津战役纪念馆合作共同发布“寻找平津战役烈士后人”。在以往的成功案例中,媒体接力寻找烈士后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头条寻人诚邀全国各地媒体一起参与到“寻找烈士后人媒体志愿服务团 ”中来。

如有烈士后人相关线索,欢迎联系头条寻人(邮箱:xunren@douyin.com;电话:010-83434440),将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对信息进行核实和后续跟进。

有哪些红色故事大人的2

永葆青春的 “骆驼”

-记一等功臣王爱新

采编:马玉章

事迹简介:

王爱新,山东省定陶县人,1966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1982年10月入伍,原67军199师595团高机连,战士、副班长、班长。1985年3月-1986年6月,参加中越老山地区跨线作战,荣立一等战功。退伍后,分配到山东省定陶县农业银行。几十年来,他先后任保卫科副科长、科长、办公室主任、公司部经理等职。先后几十次被上级授予“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等称号。被省政府授予“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他个人也在1993年被菏泽地区公安处记三等功一次。连续多年被公安机关授予“安全保卫先进个人”。2019年荣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王爱新

永葆青春的 “骆驼”

--来自一等功臣王爱新的故事

有人说“骆驼精神”是指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是默默奉献,踏实工作、不计个人得失的大公无私的精神,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而忠厚老实、踏实工作、作风正派、做事认真的一等功臣王爱新,无论是在军旅生涯的战场上,还是在和平年代的建设中,都不计个人得失,勇于奉献,作出辉煌的业绩,是一位永葆青春的“骆驼”。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他的世界。

赤诚向党的“忠诚骆驼”

王爱新,出生在定陶县王双楼乡王双楼村,从小就喜欢看战争电影片、听老人讲战斗故事,学习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在幼小的心灵中就埋下了以英雄为榜样,报效祖国,为党和国家建功立业,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雄心壮志。

1982年9月,高中毕业后的王爱新听到乡里要招收新兵啦。他兴奋的夜不能寐,心想报效国家当英雄的机会到了。

“我要去当兵,接受大熔炉的锻炼,成为有用人才”王爱新向父母提出报名参军的想法。因不久前当地有个当兵的上了前线,至今无音信的事,让人担心。父母断然拒绝,要他复读。好多亲戚邻居也对他当兵的想法不赞同。王爱新心中认定了这个理。“我就想当兵,让我去吧”。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就和家人打起了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持久战。躲在屋里,躺在床上睡觉,饭也不吃,喊也不应。

一天、两天过去,家里人实在经不起他的软磨折腾,被迫撤下阵来,答应了他的要求。“既然去了,就要为家乡增光,为党和国家增光,在部队干出个样子来”。他父亲直截了当地说。 王爱新高兴地到当地武装部报了名,经过严格的体检审核,穿上了绿军装,带着家乡的深情厚谊和希望,走向了驻在山东青州市的部队军营,成为67军199师595团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练兵场上的“倔强骆驼”

从1982年10月开始,经过三个月的新兵训练后,王爱新被分配到595团高射机枪连,成为一名高射机枪手。要想功夫深,精练最为真。从此,王爱新除站岗和体能训练外,其他时间,都是研究探索高射机枪的射击技术。主动请教教官、询问老班长,刻苦钻研军事技能。他执着的追求,感动了首长和教官们,把他作为部队骨干培养,在训练中遇到困难,帮他“开小灶”进行训练。正是凭着这股子钻劲,王爱新成为全连新兵中第一个熟练掌握高射机枪射击本领的人。1983年底,王爱新被团里授予“神枪手”称号。并被任命为四班副班长。1984年3月,他被团里选送到师教导队深造,毕业后被任命四班班长,突出的政治表现,1985年1月15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阵地上的“军工骆驼”

1985年3月22日,中越边境战斗形势更加紧张,王爱新所在的部队开赴了前线,经过几个月的艰苦临战训练。5月17日,部队正式进入老山战区。刚接管阵地就遇到了激烈的战斗。王爱新想,这下可以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为党和国家建功立业了,平时训练的机枪射击技术也有了用武之地。然而,事与愿违,战斗打响后,由于前线情况复杂,需要军工人员给前线战士送寄养,往后方运送伤员和烈士。

军工对没上过战场的人来说,感觉没有啥了不起。其实,军工是战场上最危险最辛苦的工作。每天要背上100多斤物资,冒着炮火冲锋在阵地上,暴露在敌人的枪炮射程之内,很多战友为此牺牲或被地雷炸断腿脚。

王爱新带领全班冲锋在那硝烟弥漫、布满荆棘的战场,冒着枪林弹雨、越过布满雷区的道路,往前线送弹药、医疗品、食品等,往后方送伤员、烈士。

1985年6月,他奉命带领张复坤、张涛、辛江等几名战士往前方运送子弹。行动中,越军突然炮击,几发炮弹先后在他周围十多米处爆炸,索性没有出现伤亡。但他毫不畏惧,继续前行,突然一发炮弹落在运输队伍中间,据他不到一米,幸运是一发臭弹,没有爆炸,险中还生,摸了一把脸上的热汗,带领战友们继续前行,圆满完成任务。

一次,深夜零点左右,越军突然向我军前沿阵地连续进行炮击。2排突然接到上级命令,要他们抽调部分骨干,上前沿阵地抢运伤员。当时,排长已身负轻伤,正准备带队出发。王爱新站了出来,对排长说:“你负伤了,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得到排长的允许后,他转身对全排的战友们说:“是共产党员的,跟我上”。该排15名共产党员尽管已经连续拼搏了10多个小时,但一个个仍然义无反顾地随王爱新冲了上去。漆黑的夜幕中,敌人的轻重机枪封锁通道,炮火和子弹构成密集的火力网,把他们压制在一块凹地里,难以抬头。危急时刻,前沿哨位上的战士们引开了越军的部分火力。王爱新带领大家迅速跃起,匍匐、跃进、滚进,以最快速度向哨位接近,将伤员抬上了担架。这时,越军的火力再度增强,军工队员们冒着呼啸而过的子弹,抬起担架迅速往下撤运。为了让担架保持平衡,减少伤员痛苦,上坡时跪着挪动,下坡时将担架高高举起,终于成功运下了伤员。

100多天的军工,王爱新每天都要和战友们一起冒着敌人的炮火,穿梭在“百米生死线”上。先后运送弹药、给养等物资8000多斤,抢运伤员30多人,烈士13人,出色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1985年6月王爱新被595团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整个“两山轮战”期间,军工队员们这样的英雄事迹数不胜数,被称作“老山骆驼”,他们无愧于这一光荣称号!

战火中的“英雄骆驼”

1985年10月20日,代理排长的王爱新,在副连长的带领下奉命驻守只有足球场大小的偏马高射机枪阵地。该阵地可以封锁那拉口所有敌我双方的前沿阵地,纵深可封锁越军通往扣林山方向的唯一一条公路,战略位置非常重要。被敌人视为眼中钉子肉中刺,每天要承受几百发炮弹的轮番轰炸。

1986年1月28日,王爱新他们排奉命参加代号为“盾牌一号”战斗,对越军占领的167高地实施拨点作战。王爱新接到 “封锁敌人增援部队的道路、为炮兵指示目标和掩护我军突击部队撤出阵地”的命令。

为保证战斗的胜利,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王爱新把电话拉到机枪工事内,当起射击手,让其他战友到旁边工事去压弹,以保证机枪的正常供弹,他一边接听上级电话命令,一边亲自进行射击。

凌晨7点,战斗打响了,高射机枪喷出两条火舌射向敌人,打的敌人抬不起头来,敌人的增援部队也无法前进一步。枪管打红了,他就用六个枪管轮流射击。这个重要的火力点压制敌人的同时也暴露了自己的位置,敌人成群的炮火呼啸着向这边飞过来。他们全然不顾,依然猛烈开火。就在这时,敌人的一发炮弹落在了机枪射孔前爆炸了,把机枪的供弹箱都炸坏了,强大的气浪一下子把王爱新掀出去六七米远,重重的摔到旁边的石头上,当场昏迷过去。大概十多分钟,战友们听到机枪不响了,就急忙跑过来看他已躺在地上,满身漆黑,就急忙抢救。

就在这时,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王爱新猛然睁开眼睛,忍着剧裂的头疼,从地上爬起来,拿起电话,是上级首长询问:“机枪为什么不打了,伤亡情况咋样?”王爱新忍着剧痛:“我能坚持,马上开火。”他迅速命令战友们换下被炸坏的供弹箱,继续进行射击。

战斗进行到11点50分,前方突击分队己顺利拿下167高地,圆满完成此次作战任务,按照作战方案突击队员撤回我方阵地。此时,由于前沿阵地硝烟弥漫,军、师、团观察所都无法对敌人目标进行观察,无法实施有效打击。我军突击队员被越军周边几个高地上的火力点封锁住,无法撤回。王爱新利用平时所记录的方位来判断敌我阵地进行射击。

突然,他发现右前方一个火光在不停地闪动,凭经验判断像是一挺机枪在射击,观察所也无法看清楚位置。敌人隐蔽的机枪火力,正在封锁我突击队的撤退路线,给战友们带来十分的危险。“不好,必须消灭它”,王爱新大喊一声,迅速调整机枪诸元,准确锁定敌人目标,一个点射打过去,越军火力点哑了,目标消失了。但几分钟后目标又出现了,他连续几个点射,终于把敌人隐蔽的火力点消灭。真不亏是神枪手!。

不久,我军突击队在炮火的掩护下,交替撤至出发阵地。王爱新也忍着剧痛,—直坚持到战斗结束,才被送进了医院。

经过八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仅王爱新一挺高射机枪就消耗弹药16000多发,击毙敌人15人,火力点1个,给炮兵部队提供了准确的射击目标,为战斗最后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自部队参战以来,王爱新先后参加了“5.31”“6.11” “7.19”“9.8 ”“12.2 ”“1.28”等大小战斗近百次,歼灭敌人93人,为炮兵指示目标几百次,抗住越军数万发炮弹的轰炸,出色完成了上级交给的战斗任务。战后,全排有11名同志分别荣立了一、二、三等战功。王爱新荣立一等战功。五班长李春立、六班长杜军及战士辛江、杜庆战分别荣立二等战功,张复坤、张涛等六名战士分别荣立了三等战功。

农行战线的“卫士骆驼”

1986年10月,王爱新放弃保送上军校深造的机会,退伍回到家乡,组织上安排他到农行工作。面对新的岗位,陌生的环境。他居功不傲,勤学业务,踏实工作。当时,定陶农行分行组建不久,安全保卫工作薄弱,急需保卫干部。王爱新被安置到定陶县农业银行保卫科,他干一行爱一行,守土有责、岗位履职,多次到农业银行的基层网点深入调查,掌握薄弱环节,根据农行安全保卫的实际需要,提出了许多改进意见,使银行的安保工作成为行业的典型。王爱新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得到农行党组织的认可,他很快走上了保卫科领导岗位。担子重了,要求高了,他情牵国家财产安全,有针对性的攻关难点问题,出台一些列的安保政策,严惩对安全保卫工作敷衍了事、不负责的人和事,让全员把安全保卫工作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有效地避免了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定陶县农行连续10年被山东省分行表彰为安全保卫先进单位。被省政府授予“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他个人也在1993年被菏泽地区公安处记三等功一次,连续多年被公安机关授予“安全保卫先进个人”。同时,他在抗击疫情等突发事件中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有奉献就有收获,几十年来,王爱新先后任保卫科长、办公室主任、公司部经理等职,连续几十次被上级授予“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等称号。2019年,他荣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他是一位实实在在、永葆青春的 “骆驼”。


作者简介:姑苏武郡(马玉章)1966年3月25日生,安徽人,1985年9月入党,1982年10月参加工作,安徽大学新闻学系新闻学本科毕业,北方交大铁道运输专业本科毕业,中央党校大学本科学历,北京铁道管理干部学院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安徽成人教育双学历。1982年至1986年陆军第67军199师595团三机连班长。1985年至1986年参加中越老山前线战斗先后荣获连嘉奖一次、火线入党,荣立三等功。参加工作后,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词刊》《中国铁路文学》报纸杂志等媒体发表文章1000多篇,其中撰写的《“46100”初显神威》荣获安徽省首届“创新杯”优秀广播节目三等奖等几十篇文章获奖。撰写的《实行总量承包,推动各项工作上台阶》QC成果和《建立旅客满意度测量评价体系》、《提升卫生保洁监管质量》等成果分别被铁道部授予优秀成果。撰写《女车长和她的兵》《鏖战春运潮》《决战900万》《铸造品牌新形象》《群芳吐蕊四十载》《精心打造精品车》《奋力铸造新形象》(树标塑形专题片)等电视专题片,把发表的作品编写《新风荟萃》和《风采录》两本书。同时,还撰写小说、纪实文学、诗歌等,其中《填平深壑耸高峰》万字的纪实文学在《中国铁道文学》上发表。出版《我从战火中走来》一书。

他是中国音乐文学会员、中国职工音乐家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铁道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铁路集团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作家协会理事;安徽省蚌埠市作家协会会员、苏州市音乐文学协会会员。他用文学的语言,创作的歌词,故事和画面感非常强,给人身临其境,而受到作曲者和歌唱家的喜爱,创作的歌曲《我是光荣的高铁员工》《强国惠民路》《草原恋歌》《邂逅》《我想问问你》《调车男子汉》《欢欢喜喜过大年》《爸爸的胡琴》《娃娃要离家》《光荣的军休人》《盛世华夏》《盛开的白玉兰》等100多首,在QQ音乐、mvbox等音乐网站上发布。作品分别在湖北省广播电台、江苏省广播电台、央视频,词刊等媒体播出,并在今日头条等网站传播。先后与歌唱家乔鹏菲、走晓月、晏慧、杨金娜、贺筠筠、修妍、紫蘅、兰心、菁菁等歌唱家和曲作家晓琪、胡虹、李红俊、于辉、刘莎、吴建明等人合作。腾讯音乐人、抖音音乐人、mvbox音乐基地音乐人和中国音乐基地音乐人。

本期编辑:激越 校对:曹燕 素材提供:王爱新

有哪些红色故事大人的3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送心]

她叫黄慕兰,因喜爱花木兰而改名。出生于湖南浏阳,但却与上海结下不解之缘。

她肤若凝脂,巧笑盼兮,穿上一身乔其纱旗袍,再蹬上一双细跟高跟,所有人都为之侧目。

她是游走在上海顶流社会的名媛,同时她也是我党的地下间谍。

她曾先后智救我党中央核心人物,却在新中国成立后入狱17年。

她跌宕起伏的人生堪称传奇故事,她不朽的功勋也将成为经典。

黄慕兰

陈赓大将曾这样形容她:“慕兰的一生是中国革命曲折发展的反映。”而饱尝斗争磨难后的慕兰,依然跨越百年,等到了新中国河清海晏的那一天。

几段婚姻经历,映射革命进程

1931年5月,上海霞飞路的一栋白俄公寓内,住进了一位女主人。

她拥有娇俏的玲珑曲线,身着一身翠绿色旗袍,一头饱满而又富有弹性的短卷发充满了知性美。

她一转身,简直活脱脱一副上海名媛的形象。

对外,她叫黄淑仪,是湖南书香世家名门的大家闺秀,曾与共产党员宛希俨结婚。丈夫宛希俨牺牲后,便独自留在上海做职业妇女。

对内,她叫黄慕兰。除了名字以外,其余的经历都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她如今的身份并不是职业妇女,而是我党隐蔽战线的女间谍。

黄慕兰一生有过四段婚姻,宛希俨并不是她的第一任丈夫。和所有旧时代的女性一样,黄慕兰也没有逃过包办婚姻的束缚。

黄慕兰的父亲是岳麓书院的院长,更是谭嗣同的幕友,在这样的书香世家里成长,黄慕兰的身上自然而然就富有了大家闺秀之气。

然而,黄慕兰之父虽然开明,却依然无法摆脱旧习惯的束缚。

1923年,黄父听信媒妁之言,将黄慕兰许配给了当地的一名男子。令黄慕兰没想到的是,该男子不但吃喝嫖赌,还抽大烟,打丫鬟。

过了两年这样的生活后,黄慕兰逃了出来。就像陈赓大将军所说的一样,这段经历就是旧时代的真实写照。

1926年,黄慕兰独自来到了武汉。她毅然剪去长发,加入了汉口妇女运动的浪潮,同时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1927年,黄慕兰遇到了宛希俨,两人一见如故结成伉俪。

宛希俨

时代的浪潮不断拍打着他们。北伐军的步伐很快来到了武汉,宛希俨担任了《民国日报》的主编,以笔伐贼,被称为“无冕之王”,而聪明强干的黄慕兰也被戏称为“皇后”。

两人度过了一段轰轰烈烈的岁月,但非常时期的幸福又何其脆弱。

同年7月,“七一五”事件后,黄慕兰夫妇乔装打扮从武汉前往江西,正式得到组织的指令,开启了“潜伏”人生。

1928年,宛希俨受组织调令去往赣西南领导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这时两人的儿子才出生3天。

只是黄慕兰也没想到,这次生离即为死别。

四个月后,传来了宛希俨牺牲的消息。黄慕兰的第二段婚姻就此结束,也间接地显现出了我党革命历程在这一时间发生了转变,由国共合作变成了独立战斗。

宛希俨牺牲后,黄慕兰将襁褓中的儿子送到了宛家父母手中抚养,而她自己则受组织安排,转往了上海。

在上海潜伏期间,黄慕兰结识了中央委员贺昌。贺昌对黄慕兰极其倾慕,但黄慕兰刚刚丧夫,对贺昌的追求始终拒之门外。

于是,贺昌对黄慕兰说了一段充满意义的话:“无产阶级妇女没有从一而终的观念,你和宛希俨就是反对封建婚姻的先锋,我相信你也没有这种封建思想。”

严格意义上来说,宛希俨与她的结合,象征着她彻底冲破第一桩包办婚姻的牢笼,贺昌的话也因此深深地打动了她。

贺昌

黄慕兰与贺昌在征求周总理意见和组织同意后,结为了革命伴侣。但也由于黄慕兰的“潜伏”特殊身份,这第三段婚姻没有公开。

由于黄慕兰外表俊俏,追求者众多,而黄慕兰开展第三段婚姻后,也因此引来了一人的不满。

这个人就是饶漱石。得知两人的结合,饶漱石对黄慕兰冷嘲热讽:“你算是攀上高枝了,嫁给了中央委员,难怪看不上我这样的小人物?”

饶漱石

饶漱石的一番话令黄慕兰羞愧难当,恍惚之间竟然丢失了会议记录。接二连三的打击令黄慕兰感到有口难辩,竟然一跃跳下了黄浦江。

从这件事也侧面反映出了黄慕兰曾经的心性还不够坚定,作为一名共产主义革命者,不应该轻易被三言两语打倒。而饶漱石作为共产党员,在这件事上也暴露了本性。

幸运的是,自黄慕兰被人救起后,她也彻底脱胎换骨,真正走向了她的烽火革命。

营救关向应

住进白俄公寓的时候,贺昌已经再度与黄慕兰分开,尽管黄慕兰千般不舍,但为了营救我党要员关向应,黄慕兰还是留了下来。

1931年春,中央特科的主要成员顾顺章被逮捕后迅速叛变,关向应被牵连其中。

但真正决定关向应生死的还是与之一同被带走的机密文件。

关向应

关向应被捕时,敌人只知他叫李世珍,但那一箱子文件内却实实在在写明了他的真实身份。

营救关向应迫在眉睫,周总理作为中央特科主要负责人,积极开展了对他的营救行动。

周总理派出我党一名“国共双料间谍”与英国巡捕房取得联系,在得知对方正为文件犯愁时,随即以“帮助”的名义派出情报科副科长刘鼎出山。

刘鼎以翻译的身份见到了英国人,他不动声色的查看文件,将许多机密文件当成学术资料,堂堂正正地取了出来。

刘鼎

英国人见关向应不是要犯,就将他交给了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

这个时候,就到黄慕兰出场了。

在上海期间,组织有意让黄慕兰结识了一名名叫陈志皋的律师。

这名律师是上海滩有名的世家子弟,其父陈其寿在法租界当了18年刑庭庭长,家里两位姑父也是法官。最重要的是,陈志皋是著名爱国大律师沈钧儒的弟子,而他本人更是经常帮助穷人打官司。

陈志皋的思想被周总理看中,而他的家族关系对营救关向应也能提供巨大帮助。于是,黄慕兰在中间人的介绍下,见到了陈志皋。

陈志皋(右)

他们在咖啡馆见面,黄慕兰名媛的气质一下子吸引了陈志皋。落座后,黄慕兰坦言,自己是共产党员的遗孀。见黄慕兰如此真诚,陈志皋对她的好感瞬间提升。

紧接着,黄慕兰讲到自己有个表兄被误抓,希望陈志皋能作为律师帮他做辩护,将其保释出狱。

“我对陈大律师和陈老太爷的名声早有耳闻,听闻两位都是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人,请千万答应我的请求,帮帮我这个无辜的表兄吧!”

黄慕兰的一番话令陈志皋为之动容,随即便满口答应了下来。

没过几天,黄慕兰便跟着陈志皋见到了他的父亲陈其寿。陈其寿对黄慕兰的初次会面印象良好,但也仍然疑惑为何黄慕兰与其表兄籍贯不同?

黄慕兰

黄慕兰巧言善辩:“姑妈当年远嫁关外,正是应验了那句俗话‘一表三千里’,此次表兄竟无故被戴上了‘红帽子’,实在是冤枉呀!”

黄慕兰滴水不漏的回答,并没有引起陈其寿的怀疑,相反,黄慕兰侃侃而谈的谈吐令陈其寿十分喜欢,甚至想要收其为义女。

为了救出关向应,黄慕兰满口答应,又在陈其寿生日当天,提着礼物正式拜见了“干爹、干妈”。

得了义女,陈其寿自然对保释关向应的事情更加上心。半年后,通过黄慕兰的一番努力,关向应终于重归党组织的怀抱。

许多年以后,黄慕兰回想起组织上交给她的这第一份“任务”,她总是十分激动,因此正是这一次行动,她竟意外地救下了周总理的性命。

智救周总理

在营救关向应的过程中,陈志皋对眼前这位知性美丽的小姐产生了爱慕之情,并开展了一系列追求行为。

黄慕兰对陈志皋的追求十分苦恼,将这件事报告给周总理和邓大姐后,得到了一致的回答:继续接触。

周总理和邓大姐

陈志皋的家族关系网对我党的意义重大,而陈志皋本人也是我党想要争取的要员。得知背后的意义深重,黄慕兰也再无忧虑。

6月22日,陈志皋约见了黄慕兰吃饭看电影。两人来到饭店后,陈志皋恰巧遇到了熟识。此人是巡捕房的翻译室主任,见到美丽的黄慕兰,此人径直坐了下来。

陈志皋也介绍:“这位是黄小姐。”随即问起了巡捕房的近况。

见到美丽的小姐在场,此人开始侃侃而谈,表示法国巡捕房最近悬赏十万银元捉到了一个共产党的大人物,此人约莫五六十岁,一口湖北口音,满口的金牙,却只有九个手指。

听到共产党员被捕的消息,黄慕兰本已心情紧张,但没想到此人接下来所说的话才是令人大跌眼镜。

“他是个软骨头,一用电椅子,什么都说出来了。”

这句话犹如晴天霹雳般轰炸了黄慕兰的脑袋。她的脑海里开始不断思索此人究竟是谁?在上海的湖北要员有谁?哪一人只有九根手指?

黄慕兰与陈志皋

黄慕兰越想越难受,心里更是担心叛徒的话会伤到党的根基,只好佯装头疼回了家。

回到家后,黄慕兰立即联系了接头人潘汉年,两人合计之下终于猜出了叛徒的身份——曾经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向忠发。

自打顾顺章被捕,为了保护向忠发的安全,中央决定将他转移到苏区,出发的日子就定在6月21日。

那他怎么会在6月22日被捕呢?

在送走向忠发之前,向忠发搬到了与周总理等中央核心人物居住的小楼内。此前,周总理曾严厉声明不可外出,不可参加活动。但向忠发却偏偏在出发前一日晚上偷偷溜出去,私会了在外的姘头。

第二日,向忠发本想前往汽车行打车,却没想到直接被特务当场抓获。

向忠发

想到这里,黄慕兰立刻紧张了起来,既然向忠发与周总理等人居住在一起,那么他叛变后第一个供出的信息一定是周总理!

黄慕兰立刻通过潘汉年通知了周总理,周总理一行人也得以在巡捕房赶到之前,安全撤离。

次日,潘汉年带着黄慕兰见到了周总理,周总理紧紧地握着黄慕兰的手说:“慕兰,你真行呀!由于你的及时汇报,免除了一场大祸。”

周总理的夸赞令这个精炼强干的女子,重现了小女儿姿态。这也是许多年后,黄慕兰一回想起来就情绪激动的原因。

此后,黄慕兰更加深入隐蔽线上的战斗,直至新中国成立。

黄慕兰

在此期间,她曾两次被国民党抓入监狱,但她只以列宁的名言警句警示自己:坐过敌人的牢是革命战士意志锻炼的学校。

只是黄慕兰也没想到,在敌人的监狱里,她没有泄密投降,转头她却被潘汉年案牵连,两度入秦城监狱。

黄慕兰在秦城监狱待了十七年,这场经历令她写下一首“鸣冤诗”:“一缕幽香,万般情意,沁入柔肠千结......又谁料风波再涉。感明镜,鉴我无私,还我本来清白。”

1980年,黄慕兰等来了她的“本来清白”。这十七年里,周总理、邓大姐力证黄慕兰的功勋,黄慕兰这才得以沉冤昭雪。

后来,黄慕兰出任了上海市政府参事,晚年退休后移居杭州,在那里活到了110岁。

晚年黄慕兰

直至生命的尽头,黄慕兰对于曾经的回忆仍然历历在目,至于那场“风波再涉”,黄慕兰这样说道:“我生性好强,对中央信赖从未动摇,一贯迎难而上,从不消极颓伤。”

也正因黄慕兰对党组织的绝对信赖,她才熬过了艰苦岁月,活到了中兴之世。而党组织也并未令她伤心,终是为她平反冤情。

同样,就像陈赓大将说的,黄慕兰的一生曲折,但也传奇。

又像是从侧面,展现了中国革命进程的曲折与艰辛。

番外

前文提到,黄慕兰共有四段婚姻。1935年贺昌牺牲,黄慕兰在陈志皋的猛烈追求下,经过组织批准,两人结为伴侣。

在陈志皋求婚前,黄慕兰曾与他“约法三章”:一、支持黄慕兰的工作;二、互不干涉个人行动;三、共产党胜利后,允许黄慕兰与宛希俨所生的孩子相认。

对于黄慕兰的要求,陈志皋满口答应,随即举办了盛大的婚礼。

黄慕兰与陈志皋婚礼

然而就在黄慕兰几经沉浮得不到认可时,陈志皋最终选择离她而去,奔赴台湾,从此再没归来。

让黄慕兰再次经历了一场——生离即死别。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5日 星期日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红色故事大家(有哪些红色故事大人的)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2785.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