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关于屈原的书有哪些(屈原的故事有哪些书)

2023-03-04 19:14:02 技术常识4 小白必懂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5273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4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宜昌本土童话小说《屈原故里历险记》连载1,屈原的塑像不翼而飞,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9条命儿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屈原的故事有哪些书1

宜昌本土童话小说《屈原故里历险记》连载1,屈原的塑像不翼而飞

编者按:你知道吗,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湖北宜昌秭归屈原祠里的屈原青铜塑像就会不翼而飞,那么,他到哪儿去了呢?不但如此,就连那凤凰山也不见了踪影,这,是怎么回事呢?此外,夜深人静的时候,小城秭归里的一些绿化树还会走来走去,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不到最后,没有真相!那么,就请你和孩子们一起,放飞想象力,一起打开这本名叫《屈原故里历险记》,又叫《屈原故里漫游仙境记》来一探究竟吧!


几乎一夜之间,那件事儿就像长了腿儿一样,传得沸沸扬扬。一开始,也只是在秭归小城,人们众口相传,奔走相告,到后来,就传遍整个大宜昌的角角落落,很快,整个湖北的犄角旮旯也传遍了,到最后,通过网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江南北也都传遍了。

那件事儿就是——屈原的塑像不见了!它就像是一只大鸟,飞走了。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位于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凤凰山脚下的屈原祠里,立着一尊屈原的塑像。老人家在那儿一站就是好些年,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最近,他居然不见了,现场什么印迹也没留下。

一切的一切,就像是一幅画在一夜之间变成一张白纸一样。

这可真是……

最先发现这一怪事的,是一个叫胡莹莹的小朋友,接着,是一个叫韩锦赟的小朋友。

那是暑假的一个星期天,9条命儿带着表哥的儿子韩锦赟去屈原祠游玩。他们走到半路,碰到就要前往屈原祠写生的胡莹莹小朋友。胡莹莹的一头披肩发很长,像黑色的瀑布倾泻而下,她是实验小学三年级的小朋友,而韩锦赟呢,是九里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那天剃着个小光头,两个小朋友一碰面就成了好朋友。看着小家伙的小光头,胡莹莹感觉好好玩儿,伸出手摸了摸,那感觉好奇妙呀!作为交换,胡莹莹就给韩锦赟讲屈原投江的故事,还有屈原在一个山洞里读书的故事,小光头听得入了迷,破了例,让胡莹莹摸他的小光头摸了三次。一旁的9条命儿看着两个小朋友一点儿也不生疏,满心欢喜,三个人结伴同行。一路上,他们有说有笑的,好不快活。

很快,他们就穿过屈原故里风景区的南门广场,到了大门口,9条命儿出示身份证,就领着一大一小两个小朋友,走进屈原祠。他们走过一段林荫大道,走过一片桃花林,来到屈原祠山门前的小广场上。

那时,头顶的天空像蓝丝绒一样美丽,朵朵白云像棉花糖一样洁白而柔软,惹得两个小孩子一次次踮起脚尖,伸出舌头舔了舔。紧接着,他们相伴着走上几十级台阶,然后直奔大殿而去。一路上,两个小家伙还砸吧着小嘴,仿佛吃到了美味的棉花糖。走进大殿以后,两个小孩子就像两只小猴子,蹦蹦跳跳,东奔西跑,这里看看,那里看看,一个跑到东边的角落里猫着,一个跑到西边的角落里蹲着。9条命儿呢,来过几次,也不新鲜了,到了大殿中央,他就跪在金的圆柱形的软垫子上,准备给屈原老爷爷磕几个头,行跪拜之礼。可是,就在那时,小女孩胡莹莹站起身,从大殿的一角跑了过来,到了中央地带,也就是屈原塑像的脚下,顿时呆若木鸡!

咦——屈原的塑像哪儿去了?

一开始,胡莹莹还以为是自己眼花了呢!那时,9条命儿叔叔已经跪在地上磕头了,他高度近视,看也没看,跪地就拜。胡莹莹揉揉自己的双眼,扯扯9条命儿叔叔的衣袖:“叔叔,叔叔——屈原,屈原……”9条命儿不明就里,头也不抬地问道:“莹莹,怎么了?屈原怎么了?”

“你看,你看——”胡莹莹又扯扯9条命儿的衣袖,举起一个手臂,像一个箭头一样指向大殿的中央,嘴唇都有点儿哆嗦了,“你看——你快看……”

“看什么呀?”9条命儿磕完了三个头,站起身来。他一边说,一边抬头看去,顿时也惊呆了!自己还拜,拜什么拜呀!原来立着屈原塑像的那个地方空空荡荡,什么也没有了,那塑像不知什么时候,早已不翼而飞。作为一个成年人,9条命儿说什么也不相信那是真的,他揉揉双眼,再去看那个塑像,可是依然什么也没有。环顾四周,整个大殿就像一个叫野狼拖走内脏的大怪物,而他们三个人就是大怪物肚子里的猎物。

“咦——这是怎么回事呢?”9条命儿喃喃自语,又像是对谁说的一样。

“是呀,叔叔,这是怎么回事呢?”胡莹莹歪着小脑袋,感觉某处有一个个疑惑的小泡泡,正从自己的脑海里冒出来,把脑子里的一些皱褶和沟壑填得满满的。

“奇怪!真是奇怪!”9条命儿一边说,一边牵着胡莹莹的小手,离开大殿。

“叔叔,叔叔——那塑像到哪里去了呢?是不是被人偷走了呀!”胡莹莹满腹狐疑地问道。

“唉,那谁知道呢!”9条命儿说,“也许屈原老爷爷在这儿呆闷了,腻烦了,就溜出去云游四方了吧!”

胡莹莹点点头,忽然大叫一声:“咦——那个虎头虎脑的小弟弟呢?”闻听,9条命儿吓出一身冷汗,大叫一声:“糟了——韩锦赟……韩锦赟小朋友不见了!”

就这么一忽儿的功夫,他跑到哪里去了呢?

事不宜迟,得赶紧寻找,那么大一个孩子,要是走丢了,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不但没法子对表哥表嫂交待,而且还要承担法律责任呢!

找!得马上找!

想到这里,9条命儿和胡莹莹兵分两路,踏上寻找韩锦赟的历程。

那么,韩锦赟到哪儿去了呢?她们找到他了吗?屈原的塑像又到哪儿去了呢?

悄悄地告诉你吧,到了后来,不但屈原祠的塑像不见了,屈原祠也不见了,就连凤凰山也不翼而飞……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那就赶紧走进这本书,去一探究竟吧!

屈原的故事有哪些书2

原标题:问天求索 千年之叹(主题)

——屈原《天问》中的历史(副题)

今年,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收获之年。中国行星探测工程被命名为“天问(Tianwen)系列”,随着“天问一号”顺利降落在火星,中国也在探索行星的道路上走出了重要一步。

很多人知道,“天问”之名源自屈原的诗作《天问》。但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寓意,以及其背后鲜有人知的历史典故,却少有人明了。其实,“天问”的故事远不止一首诗那么简单,屈原《天问》从诞生之初,就引发世人对探索未知的兴趣。“天问”所代表的,是中国人追寻宇宙奥妙的千年之叹,是数千年来探索无穷远方的不懈努力。

百余问题 重解历史

《天问》最初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长诗。全诗近两千字,每四字为一句,几乎每句都在对历史与自然的奥妙发出疑问或叹息,提出了百余个问题,故而称之为“天问”。

那么,《天问》究竟说了些什么?屈原又为何要提出如此多的问题?学者林庚认为《天问》呈现了上古历史,不只是夏商周的掌故,更是由此出发,对中华上古文明与传说的书写。《天问》的确提供了很多生动的史料,但它不只是书写历史,还有对历史兴亡的慨叹,对宇宙规律的思考。

《天问》开头就写“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这是一个带有终极思考意味的提问。如今人们熟知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但这一神话最早在三国时期形成,屈原生活的年代,并没有盘古的神话形象,因此,他对世界诞生的想象,显然与后世很不一样。不过,在《天问》中,屈原也认为天地初开时混沌一片,只是没有某个具体的神祇来创世。

接下来就是夏商周的历史,而且屈原提出了不少质疑,有些带有“再解读”历史的意味。比如,对于大禹治水之前鲧的形象,屈原表示“鲧何所营?禹何所成?”,基于对鲧与大禹在治理洪水上成败形象的对比,作出了必要的质疑与思考。在过去,人们总容易把成功者的成功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却对失败者的失败不屑一顾,但屈原的想法不这么简单,他要追问其背后的原因,这才是一个求索者该有的精神。

屈原在《天问》中呈现的部分内容,具有相当可贵的史料价值。讲到夏朝历史时,《天问》提到了少康复国、夏桀亡国的故事。甚至在讲到夏朝末代君主桀是如何荒唐时,还不忘追问一句“妹嬉何肆”,看来,早在屈原那个年代,妹嬉(另有一说名为妹喜)就被视为祸国的女色,跟商纣王的妲己一样,背上了千古骂名。至于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恐怕后世已经难以确知。

再往后,就是距离屈原相对近一些的历史了。比如西周时期的昭王南征、穆王西行,还有东周时期吴楚之战。这其中有些历史因为时隔久远与史料缺乏,给后人留下了足够的悬念,也吸引着屈原这样的文人贤臣的思索与追问。

上下求索 叙事宏大

屈原在《天问》中流露出很强的探索未知的精神。虽然人人都有好奇心,但真正愿意去思考严肃命题的人并不多,屈原就是这样能深入思考的人。尽管他的切入点不是研究思维,却具备了一个研究者应有的质疑与反思精神。

《天问》中的探索精神,不仅有追问宇宙与历史奥妙的强烈念头,也有很强的想象力,或者称之为宏大的思维方式,而后者并未得到我们足够的重视。置身于某个时代的文人,若能将自己放在历史的坐标中,不只是从眼前与身边的“可见之物”理解世界,更能让自己融入古今乃至未来的时间线索,这绝不是一件寻常的事。

类似的思维在后世的司马迁身上也存在,是他在《史记》中叙述了一个自黄帝为起点的中华历史的宏大结构,从夏商周到秦汉,这是一个被纳入共同体的完整脉络。屈原身处楚文化的腹地,虽然远离当时的中原地带,但他并没有文化上的边缘观念,反而对中华历史的主流叙事线索,有相当清晰的认知。后世往往赞誉屈原很有家国情怀,这并非只因为他对楚国的忠诚与热爱,更在于他在当时具有难得的中华历史整体叙事的观念,这让屈原没有成为某种区域文化的捍卫者,而具备更强的“历史宏大叙事”的主动性。

这种整体的历史叙事意识,让屈原的历史观不局限在楚地,而是从更开阔的历史空间来看待往事。比如昭王南征的故事,即便在古代来看也颇为诡异。《史记·周本纪》对这段历史的记载并不详细:“康王卒,子昭王瑕立。昭王之时,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於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吕氏春秋》的记载更详细一点,甚至还指名道姓:“周昭王亲将征荆,辛馀靡长且多力,为王右。”这里的辛馀靡,也有记载为辛游靡,是个力气很大的人,也是纣王南征落水事件的目击者。

根据相关史料,当时的情况大致是这样的:周昭王南征荆楚一带,乘船在江面上的时候,因胶船破裂而落水,辛馀靡虽然会游泳,但等他在水中把人捞起来的时候,昭王已经没有呼吸了。甚至还有民间传说,认为是荆楚一带的民众为了抵抗周人的南征,故意献上用胶黏合的船,等昭王一行乘船来到汉江的时候,胶遇水溶解,便发生了上面“昭王南征不归”的事情。

《天问》中,屈原问道:“昭后成游,南土爰底。厥利惟何,逢彼白雉?”这里的“白雉”通常被认为是白色的野鸡,屈原这里是一个反问的意味:昭王南征能有什么好处,难道是为了遇到白色的野鸡?

显然,屈原也不认为楚人要为昭王之死承担责任,这种对历史的质疑与对真相的追问思维,在《天问》中并不少见。更重要的是,屈原不从楚地的视角看历史,而是具备一个更加宏观的历史意识。楚人曾经长期被中原“正统”视为异类,后来楚国的君主也常有僭越举动,但在周代早期,还不会直接挑战周王的权威。屈原对昭王南征虽有批评的态度,但其历史观却与“正统”叙事契合,承认昭王统治的合法性,尽管在当时,楚地并没有被完全纳入周王的实际掌控范围。按照周而非楚地的历史叙事来看待昭王故事的观念,与后世《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并无二致,这正是屈原更加宏大的历史观的体现。

与之相关的就是更加开阔的史地视野,即便是那些远离传统中原地带的历史和地理风俗,也在屈原关切的范围内。比如穆王西行的故事,它在古代就被赋予了一定的神话传说色彩,屈原在《天问》中也提到了它:“穆王巧梅,夫何为周流?环理天下,夫何索求?”屈原很有浪漫精神与想象力,却也要质疑穆王去探索遥远地方的目的:周穆王为什么要环游四方?他有什么想完成的心愿?周代有古籍《穆天子传》,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周穆王的行踪与见闻,但其有些内容介于历史与神话之间,很多人名地名难以考证,这也增加了穆王故事的神秘感。起码屈原在他那个年代,就已经意识到此事不同寻常之处,并把昭王南征与穆王西行一起放在《天问》里,这的确很耐人寻味。

前赴后继 追问天道

纵观中华文明史,其实对“天”产生兴趣的人绝非屈原一人,在上古时期,人们对“天”的认识与解释,其实也反映了远古先民的世界观。

“天”首先是一种自然性的东西。在屈原之前,已经有无数先人抬头望天,他们看到的自然景观,与后世几乎没有区别。毕竟,相比人类文明踪迹的变化,天地的自然变化极其缓慢,几千几万年的变化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从人类内心的朴素认知来看,“天”最早也是一个纯粹的自然事物,不论是日月星辰还是风雨雷电,都是完全超脱于人类行为之上的存在。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自然事物进行伦理化,就成为一个大的趋势。赵浩博士在《“天”的伦理气质精神》中,将这个过程视为一种“伦理气质”,认为“‘天’的气质作为‘天’义的精神现象,它是‘天’的形象与本质的合一……‘天’在逻辑与历史的过程中最终走向伦理精神”。这是一个思维方式转变的过程。

屈原在《天问》中将“天”视为各种玄奥问题的载体,通过“问天”来探索自然与历史中的诸多谜团。这就是一个自然事物伦理化的过程,每个“问天”者也在其中展现出独特的文化气质。屈原的气质是玄思式的,是孤独而深邃的,而有些“问天”者的气质则是叛逆的。

比如商朝后期的武乙,《史记·殷本纪》有记载这位商王“射天”的掌故:“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僇辱之。为革囊,盛血,卬而射之,命曰射天。武乙猎於河渭之间,暴雷,武乙震死。”另外,宋康王也有“射天”的故事:“盛血以韦囊,县而射之,命曰射天。”不过,后世多认为“射天”是一种修辞式的表达,因为“射天”者遭到了天谴与不测,尤其在“天人感应”观念成为主流后,“射天”者的不敬姿态更被强调。实际上,这也反映出古人对“天”的态度:如果不敬畏“天”,也会被“天”责罚,甚至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即便是帝王也不能例外。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天”在古人眼中,并非只是自然事物,更是一种被伦理化和精神气质化的存在。屈原的“问天”姿态,虽然有质疑的一面,却更像是通过“问天”来获得某些问题的答案,将一切问题归于“天”上面铺开的知识框架,其实也是对“天”存在敬畏感的表现。探索宇宙万物与人伦历史奥妙的同时,不破坏人与“天”的同构关系,这种观念其实一直存在——不仅体现在屈原“问天”上,也体现在后世科学探索对自然万物的尊重上。(黄西蒙)

屈原的故事有哪些书3

屈原的传说——读书洞

在屈原的故乡,每当皎洁的月夜 ,后山小溪边的岩洞里,便会传来微妙的声音,仿佛是男低音在唱着一支古老的歌。这歌声,有时轻柔委婉,悠扬动听;有时凄恻幽怨,如诉如泣;有时又高亢激越,气势昂扬。人们不知道这种奇特的溶洞,每当山风吹来就会发出这种声音,却流传开了一个神奇的故事。

传说屈原少年时候,在山下的乐平里读书。每天总是牛羊下山鸡上笼的时候他才回到家里。家里人和乡邻们都为他担心:路上遇着野人婆怎么办?掉到溪涧里去怎么办?因此,屈原的妈妈常要姐姐女去书屋接他。

一天,天快黑了,女唤着弟弟的名字,奔向林莽错落的乐平里,一问塾师,才知道屈原背完晚书,第一个离开了书房。她又回到家里,屈原还 没回来。妈妈可急坏了,便和几个乡邻去溪涧和后山寻找屈原。

鸟雀儿归了巢,天完全黑下来了。妈妈和乡邻们惶惶不安地回到家里,却见屈原端端正正地坐在屋里,就着烛光读书。大家又喜又惊,便问他放学后上哪儿去了。屈原抿着嘴巴只是笑,不肯把他的“秘密”说出来。

第二天下午,女怀着好奇心,在放学前就到了乐平里书房,等屈原背完晚书,背着小藤包回家时,悄悄跟在他后边吊着线儿。小路曲折,出了林子,便是一条小溪。只见屈原的身影在溪边一闪,立刻就不见了。女隔着树丛没看清楚,以为弟弟过了小溪回家去了。她三步并作两步赶到家中,听妈妈说屈原并没回来。女异常惊奇,只得回头去找屈原……

屈原到哪儿去了呢?原来他背着小藤包,钻进了小溪边的一个天然石洞里。石洞虽然不大,但洞中另有天地,景象挺别致。洞壁像是刻满了浮雕图案,花鸟草虫,千姿百态。从洞顶悬下的钟乳石,如同朵朵白莲倒挂,晶莹玉洁,煞是好看。岩浆水就像朝露在顺着白莲花瓣一滴滴地落下,叮咚叮咚,比珠落玉盘还 好听。小洞里幽静清凉 ,真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屈原来到这里,支好石桌石凳,就把塾师不准在书房里读的“野书”,什么《巫风》、《丧歌》、《断尾虎》、《小脚神》之类从小藤包中取出来,低声地吟咏。他哼着哼着,渐渐地情不由己放声朗读起来。他觉得这些野书比塾师教的古经陈文生动有趣得多了;不但内容丰富多采,耐人寻味,读起来也琅琅上口,优美动听。他读得津津有味。洞中那滴水的声音:叮咚叮咚,像琴声一样有节奏地和着他的读书声,在洞中回荡着。读着读着,不知道过了多久,屈原双手托住腮帮子,双眼疲倦地闭上了……

恍惚间,屈原听到一个轻微的脚步声。一抬头,看见一个美丽的姑娘从洞壁石缝中走了出来。她提着彩裙,飘飘悠悠地来到屈原的身旁,舞着长袖,向他施礼,然后捧出一叠厚厚的简策,跪着献给他。

屈原细细一看,来的竟是一位仙姑,献给他的是一部天书。他知道自己的学问还 很粗浅,如果得到天仙的点拨,能通晓天地间的学识,那真是求之不得。他低头看看自己手中的野书:又残又破,少篇缺页,再看看仙姑捧献的书:银缕金箔,光彩夺目。他急忙拜谢神女,接过天书一看,正是他求之不得的《楚声》。什么《渔夫歌》、《樵郎谣》、《蚕花曲》、《五谷调》、《二南》、《越人歌》等,尽是楚国各地的民歌俚曲。屈原暗自惊疑:“怎么这种人间烟火的事上天都知道了,而且刻了书简?”他分外激动,再次参拜仙女,恭敬地问道:“好诗向谁求?请仙姑赐教!”说完,就低头静候仙女的指点。过了一会儿,还 是悄无声息,他抬头一看,眼前的天仙已不知去向,自己手中的天书也无踪无影了,却听得从空中传来了仙子的声音:“真诗在民间!”

屈原揉揉眼睛,原来竟是一场美梦。可是仙女的话,“真诗在民间”!却深深地铭记在屈原的心中。

“真诗在民间!”一个银铃般的声音传到屈原耳里,把他搞懵了:难道自己还 在做梦?难道仙女还 在身旁?他连忙回头一看,原来是他姐姐女寻他来了。女见弟弟在乱石堆中睡着了,手上还 攥着一册竹简,口里在叽叽咕咕地说着梦话,她便学着,说了这么一句,这才使屈原从朦胧中完全清醒过来。

女一边责备弟弟,一边帮他收拾好小藤包,拉他走出山洞。

到了洞口,对面仙女山上传来了叮叮当当的伐木声和山歌声。屈原央求道:“好姐姐,我们在这儿听听吧!”女陪弟弟走到小河边,两人坐在一块岩石上,静静地听着:

高高山上去砍柴,

一砍砍上蟒蛇寨;

蟒蛇不怕棍棒打嘞,

樵哥不怕虎狼来!

高高山上去砍柴,

刀儿磨得溜溜快;

要砍就要砍上顶嘞,

莫在半坡把刀甩!

高高山上去砍柴,

杉树柳树我不爱;

要砍就要砍檀木嘞,

它是山中材中材!

……

屈原听了这悠扬婉转、新颖动人的樵歌,心中像喝了一杯蜜糖,甜丝丝润滋滋的:“果然是‘真诗在民间’。”他恳求女说:“好姐姐,您先回去吧,我一会儿就回家。”女好不容易才找到了屈原,可是一看他听歌的那个傻劲儿,似乎九牛二虎也拉他不动,再说女也十分喜欢弟弟这种傻劲儿,就叮嘱了几句,独自先回去了。屈原这才心满意足地坐在小河边,一面听着山上传来的樵歌,一面记录。记完了又回到石洞中去整理吟咏,直到很晚才回到家中。

流不尽的水,唱不完的歌。就这样,屈原常常去找樵夫、猎户、渔翁、蚕女、巫师、庙祝,向他们采集民间歌谣,又在小溪畔的石洞里记录、整理、吟诵。汗水浇花艳,勤奋出天才。屈原吸收了大量民间文学的营养,就“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创造出了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的騷体诗,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乡里人为了纪念屈原小时候苦读勤学的精神,便把小溪边的石洞取名“读书洞”。说也奇怪,千百年来,秭归三闾的乡人们都有这么一个感觉:每逢皎洁的月夜 ,就听见从读书洞里传出了读书声;这声音时隐时显,时高时低,比歌声还 动人,比琴声还 好听,传说这是屈原正在读书洞里刻苦夜读呢

有哪些关于屈原的故事?(有哪些关于屈原的故事)

屈原的烈酒有什么故事吗(屈原的烈酒有什么故事)

屈原的故事有哪些?(屈原的有关故事有什么)

屈原儿时的好学故事有哪些(屈原儿时的好学故事有)

有爱心 的屈原故事内容(有爱心 的屈原故事)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4日 星期六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关于屈原的书有哪些(屈原的故事有哪些书)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2237.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