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敦煌有哪些著名的故事和传说(敦煌有哪些著名的故事)

2023-03-04 02:06:01 技术常识4 详细教学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5698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5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敦煌国宝出窟记:走过万里千年,只为与你相见,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长江日报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敦煌有哪些著名的故事1

5月17日上午,长江日报记者前往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探访,场馆内多名工作人员正忙着调试灯光,布置背景,为敦煌艺术展的正式开放做最后准备。

东晋《三国志·步骘传》写本残卷

此次参展的大部分文物陈设在万林艺术博物馆二楼,从一楼的台阶拾级而上,抬头便能看到墙壁上悬挂的精美壁画。现场管理人员告诉记者,场馆二楼,来自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正在精心布展。

下午3时,记者离开万林艺术博物馆时,工作人员仍在紧张工作中。半年筹划,昼夜接力,3000公里运输,百余件珍贵文物跨黄沙越长城,穿黄河抵长江,从敦煌莫高窟到达武汉珞珈山,沉默无言的文物背后其实写满了温暖的故事。

半年筹划,昼夜接力,珍贵文物抵达珞珈山

2021年9月,武汉大学相关负责人前往敦煌研究院拜访了樊锦诗,3个多小时的交谈,双方无话不说。话题自然说到了即将到来的10月21日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日。为现代考古学百年筹备一个敦煌考古展吧,双方的共同意愿变成了可行的蓝图。回忆那次的拜访经历,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刘礼堂说,话题转为开始策划文物展。“我记得樊锦诗先生说,把敦煌的文物搬到武汉来展出,这是文化交流很重要的一件大事,要把它办好,为国家的文物保护传承及宣传教育作出贡献。”

经过双方不懈努力,最终促成了这一盛举。

国宝文物是如何运抵武汉的?说到文物的打包、运输和布展经过,刘礼堂多次用“非常小心”四个字来形容。刘礼堂介绍,这批文物装满了两辆十多米长的大型货车,从敦煌装车后,途经兰州、郑州,穿越黄河,经过40多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才运抵武汉。

“这些都是国家重要文物,包装和运输一定要细心。”刘礼堂说,这些文物都严格按照标准,使用专用的文物箱包装,并塞有精装泡沫填充空隙,避免长途运输过程产生摩擦碰撞。

为了做到万无一失,运输过程中,车辆除了加油时临时停靠,其余时间均在路上行驶。每辆车上都安排了多名司机轮流开车,吃和休息都在车上。

5月6日晚,两辆大货车来到武汉大学校门口。因为车型太长,一时间无法通过校门,颇费了一番周折。“武汉大学的校门还从来没有通行过这么长的车。”刘礼堂说,因为车身太长,车辆拐弯时必须非常小心,反复调整了半小时才得以顺利进入校园。

这些文物是如何搬运到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的?据了解,车辆在博物馆门口停稳后,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好几个工人用手托扶着,逐个将每个文物箱搬下车。装载佛像的文物箱有一人多高,工作人员把它们搬下车后,先放置到滑轮车上,然后缓缓推进博物馆内,之后多名工作人员一起将其抬上展台的基座上进行安装。

万林艺术博物馆物业人员向记者描述了那一天忙碌的情景,有的文物箱又大又重,得十几个人抬,“尤其是那尊佛像,分拆放在好几个箱子里,当时专家们都加入到搬运的工作中”。

樊锦诗夫妇发掘的文物也在展品中

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刺绣说法图

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小刚告诉记者,此次展出的珍贵文物中,有一幅北魏刺绣。这是上世纪60年代樊锦诗教授刚参加工作时发掘的,她还在上世纪70年代专门为此写过重要的研究论文。还有几个回鹘文木活字,也是樊锦诗的丈夫、彭金章教授主持敦煌北区考古发掘出土的,目前面世的所有回鹘文木活字只出土于敦煌地区。这组回鹘文木活字和北魏的刺绣一样,都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这次展览中的一些陶灯、木雕小飞天、木质小龙头等展品,对张小刚个人而言很有意义。2002年,敦煌进行洞窟加固保护工程建设,对一些之前没有开放的洞窟进行抢救性发掘,那时他刚工作不久,参加了藏经洞上一个小洞窟的发掘工作。前后两室、10米见方的小洞窟,打开后里面堆积了几十厘米厚的流沙。他们戴着厚厚的口罩,在积年尘土弥漫的狭小空间里面小心翼翼地清理。“洞口很小,环境封闭,进去10分钟口罩就黑了。”张小刚说。

按照考古规程,他们把沙土一层层清理掉,陶灯、钱币等等文物逐渐显露出来。“体量都不大,尺寸也不大,但都是精品。”他们花了一周时间把小洞窟彻底清理干净,陆续发掘的文物居然是近年来敦煌抢救式考古发掘中出土文物较多的一次。这让张小刚的考古生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张小刚还记得,他拿着考古简报给彭金章教授审,和蔼的老先生在细节上字斟句酌,要求极严。“我写的一些文字,彭老师都细心修改。樊老师则经常会跟我们这样的年轻人说,哪位专家来敦煌了,在看哪个洞窟,你们这些年轻人赶快去听听他是怎么讲的,向他请教。”张小刚回忆说。

不同时期考古发掘的文物,在张小刚眼里是有温度的传承。“敦煌太复杂了,一个洞窟的工作量也是不可想象的。”张小刚说,“我们正在一个洞窟一个洞窟地做每个洞窟的详细考古报告,全部做完,估计要好几代人。听着挺吓人,不过想想已经传承下来的好几代人,也就没什么了。”

10多米长的敦煌卧佛是3D打印的复制品

敦煌卧佛复制品安装到位。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这次展览中著名的敦煌卧佛,长10多米,呈侧卧状,神情柔和而又庄严。它是被分成好几块才搬运进场馆内的,再组合成一尊完整佛像。整个佛身严丝合缝,丝毫看不出拼接的痕迹。

这尊完美的复制品,其实是“数字敦煌”和3D打印相结合的产物。“利用我们的数据,把敦煌的卧佛打印出来。”李德仁院士说,“现场的文物不能碰,但是数字化的文物可以任意变换。我们把数字敦煌变换成了一系列的文创产品。文物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在数字敦煌里进行‘现场’科研,旅游者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所形成的元宇宙,对敦煌文物进行增效、增强现实,让在壁画上动不了的飞天,在元宇宙里尽情歌舞。”

像敦煌卧佛这般展览中的“特殊”复原文物和“特殊”复原洞窟,是“数字敦煌”让千年石窟“活”起来的一部分。而种种“活法”都和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一项持续16年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密切相关。

“我和樊锦诗教授初次见面时,她跟我说了两句话:文化遗产不能永生;文化遗产也不可重生。我接着她的话讲了第三句话:文化遗产可以在数字空间永生、重生。”李德仁院士说自己和敦煌的缘分,从一场文化遗产的保护接力开始。

文物历数千年,总是在逐步损坏,这是个客观又无奈的话题。不能在现实中永存,不妨在虚拟中长生。2005年,李德仁院士和夫人朱宜萱教授带着一位瑞士专家去敦煌考察,见到了樊锦诗教授,大家说用最精密的测量仪器对洞窟进行扫描,三维建模,不就相当于在数字空间里重建了敦煌胜景么?

很快,武汉大学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朱宜萱教授团队开始了莫高窟整体测绘数据采集工作。不久,遥感重点实验室黄先锋教授带队跟进,并突破关键技术,对洞窟进行机载激光扫描、地面激光扫描、近景摄影测量、精密控制测量等“空地一体”测量,精度达到毫米、亚毫米级,终于在数字空间复原了洞窟的原始景观。

展览中第285窟全貌图就是基于他们的数据而复原的。黄先锋教授介绍说,这个洞窟的复原过程,是先使用数码相机拍摄数字照片,再通过纹理映射完成完整的数字洞窟重建,最终获得洞窟的三维纹理模型完成复原。第285窟数字洞窟是敦煌第一个完整的数字洞窟。

(长江日报记者周劼 汪洋 通讯员吴江龙)

【编辑:张靖】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敦煌有哪些著名的故事2

文 / 河上花

2017年11月底,摄于敦煌莫高窟

万里敦煌道,三春雪未晴。

敦煌莫高窟,人称“沙漠中的画廊”,让无数人心向往之。

一种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绝不会是一项孤立的活动,必然会与它的历史传统、地理位置以及当时与它互动的各种社会因素相关联。

中古时代,在敦煌这个西北地区的文化中心,经过一千多年的不断营建,形成了独特的“敦煌石窟”。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历史或艺术的范畴,而是多元文化的一个集合体。

如果你想了解敦煌,或者在游览时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敦煌艺术,不妨看些纪录片,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敦煌的气势与壮美,并了解敦煌的千年历史。

推荐下面这十部高分纪录片,带你走进神秘的敦煌世界,感受它那璀璨的艺术之光。

1、《河西走廊》

豆瓣评分:9.7集数: 10单集片长: 50分钟

说起大西北,河西走廊一定是必聊的主题,了解敦煌,这个通道是最好的开始。这里曾是中原沟通西域的唯一通道,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张骞来过,霍去病走过,这条路上发生过太多历史传说。纪录片《河西走廊》将千百年来那些传说实体化,汇集成短短的十集。格局宏大,立意高远,摒弃专家访谈的传统,改由电影讲故事的方式串联敦煌风云,观看起来更有温度感。全片画面壮美,古韵苍茫。

2、《敦煌莫高窟 美的全貌》

豆瓣评分:9.3集数:2单集片长:108分钟

这部首次使用高清画质拍摄莫高窟的纪录片,罕见地公开了30个洞窟的敦煌壁画,以敦煌壁画和敦煌莫高窟千年兴衰的时间为线索,按历史顺序,对敦煌莫高窟的佛教美术作品,做了精准到位的介绍。拍摄者360度无死角地展示敦煌壁画,美不胜收,看完谁能不说一句“敦煌国宝,实至名归”。

3、《敦煌》

豆瓣评分:8.9集数: 10单集片长: 45分钟

敦煌的价值是如何被发现的?藏经洞里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洞窟里的壁画是谁画的?还有敦煌的舞蹈、贸易、保护......如果你打算去敦煌,那么这部片子将是很好地出发前的准备功课。如果你已经从敦煌回来,那么这部片子将为你填补旅程的疏漏。跟随摄像机,同敦煌和在这块土地上曾经生活过的人们一起,拨开敦煌地区1600年历史的层层迷雾,找寻那些被遗忘了的文明。

4、《九色鹿》

豆瓣评分:8.9集数:1单集片长: 25分钟

这部小时候惊鸿一瞥的动画片,并不只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其实就是根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故事改编的。《鹿王本生》的主旨是舍生取义、普济众生;而动画片中,主要讲述一个普度众生与善恶因果的故事。《九色鹿》从人物形象和用色上,都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异域风情,原因就在于此片采用了敦煌壁画的形式,具有中国古代绘画的风格。在出发去敦煌之前,用这部动画片让孩子提前感受敦煌的独特之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5、《丝路花雨》

豆瓣评分:9.1集数:1单集片长: 100分钟

《丝路花雨》是中国自1979年起首演的大型民族舞剧,它是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为素材创作的。本片不仅塑造了画工“神笔张”和歌伎英娘的艺术形象,还描述了他们的悲欢离合,以及与波斯商人伊努斯之间的纯洁友谊。剧情精彩、舞美华丽绚烂,舞蹈更是美轮美奂,完美还原“反弹琵琶”的绝妙舞姿......整部剧带你感受敦煌之美、民族之美。

6、《敦煌伎乐天》

豆瓣评分:8.6集数: 8单集片长: 25分钟

敦煌壁画上的舞姿到底有多优美、音乐到底有多动听,才能让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契而不舍地将他们刻画在石壁上?《敦煌伎乐天》或许能解读一二。这部国内第一部集中展示敦煌古代音乐、舞蹈遗存,及演变发展的纪录片,系统挖掘整理了莫高窟、榆林窟壁画中,数以万计的古代乐舞图像,全面展示了中古时期上下1000多年间,中原和西域的音乐舞蹈发展历程,力图生动再现敦煌乐舞的壮丽景象。

7、《敦煌画派》

豆瓣评分:8.5分集数: 6单集片长: 39分40秒

敦煌最出名的当然是壁画,而壁画背后又有怎样的传奇产生呢?1943年,12岁的常沙娜随父亲常书鸿来到莫高窟,满眼荒凉中,她没有看到过一朵花。走进洞窟时,她却看到一个硕大无朋的“空中花园”。从十六国到元代的一千多年间,中国和丝绸之路沿线都出现过哪些装饰图案?当时的中国人、外国人都穿什么衣服,戴什么配饰,化什么妆?这些细节都被敦煌画工完整忠实地记录了下来。通过本片,我们可以跟随常家父女,看一看敦煌壁画里的故事。

8、《敦煌书法》

豆瓣评分:8.3分集数: 6单集片长:48分钟

在敦煌艺术宝库中,有一支光芒四射、瑰丽多姿的奇葩,那就是敦煌书法。其年代之久远、数量之巨大、书体之多姿、功力之深厚,令人叹为观止。沉睡2000年的敦煌汉简重见天日时,长期困扰中国书法的众多谜团终于真相大白;东汉敦煌人张芝创立的今草书,使汉字超越了书写功能而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抽象艺术——书法;而横跨七个世纪十个朝代,拥有5万多卷遗书写本的敦煌藏经洞,则保留了延续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古代书法原件,被誉为中国书法的基因宝库。

9、《丝绸之路》(1980)

豆瓣评分:9.4分集数: 30单集片长:60分钟

本片由中日两国联手制作。1980年上映后反响极大,被誉为当时纪录片制作的高峰。这是建国后被允许进入中国腹地进行纪录拍摄的第一家外国媒体。摄制组一路向西,从西安到兰州、张掖、敦煌,直至大漠里的尼雅古城,探索丝路的壮丽景观、历险故事、文化艺术。丝路沿线当地人的生活场景也在片中有所呈现,细腻而温暖。另外喜多郎的配乐也很有魔力。

10、《新丝绸之路》(2005年,日版)

豆瓣评分:9.2分集数:10单集:89分钟

《丝绸之路》上映25年后,中日两国再次联手。同一主题,最终呈现中、日两个版本。日版侧重人文,更多地把视角在丝绸之路新面貌上,关注沿途中国百姓的生活现状,画面与人文气息堪称一绝。每一集上映后,相关图书随即上架。无数人手持图书,踏上丝绸之路的旅途。

也许有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千里迢迢奔赴敦煌?又或者,无法立刻前往莫高窟,不如就先从这些纪录片走进敦煌。“度迹迷沙远,临关讶月明”,敦煌之璀璨,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头条创作挑战赛##文史知识局#

敦煌有哪些著名的故事3

“我的理想,是将来要让全世界的人像知道巴黎一样知道敦煌,让全世界的人像喜欢巴黎一样喜欢敦煌。 ”

痴心守敦煌

现在,提起敦煌守护者,很多人会瞬间想到:樊锦诗。但这位84岁的老人在她唯一的自传里回忆起往事,却念念不忘两个人。

樊锦诗

其中一人便是常书鸿。

“我的记性大不如从前,很多事情都忘记了···但我忘不了以常书鸿、段文杰为代表的老一辈莫高窟人···”

常书鸿在敦煌莫高窟临摹 图源:孙志军

或许是敦煌几十年风沙吹过已渐渐模糊人们的记忆,樊锦诗念念不忘的常书鸿,如今还有多少人知晓?

樊锦诗被誉为“敦煌的女儿”,常书鸿则被称为“敦煌守护神”。

他何以在人们心中封“神”?看完常书鸿的故事,或许你心中自然就有了答案。

1904年,常书鸿生于杭州一个满族驻防旗兵骑尉之家。生逢晚清乱世,常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日子总还过得去。

然而很快辛亥革命,八旗驻地被革命军攻打,年幼的常书鸿不得已被家人藏到庙里。没多久,清朝覆灭。常家再也无法领受“皇恩”只得自谋生路。

年轻时的常书鸿

彼时,父亲长年在外为生计奔波,常书鸿最喜欢和三叔“混”在一起。三叔得过小儿麻痹症,腿不能动,左手又萎缩得厉害,但一只右手却能画出绝妙之笔。

这让书鸿非常仰慕,他不想上学,就想和三叔一样,天天痴迷画画。

然而父亲却死活不同意:“我知道你有画画的天分,可如今不是靠画画吃饭的年代。这么多年来,你祖母把首饰一一变卖补贴家用,才勉强维持,如今你祖母也老了,首饰卖完了到哪找贴补呢?你得体谅家里的难处,画画是消闲事,不能当饭吃。”

人的第一需要是生存,这是书鸿在成长岁月中领悟的人生第一要义。

1918年冬天,遵从父亲的心愿,书鸿考入“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结业时因为成绩优异,校长当场宣布他作为最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这一消息让家人都喜出望外。

毕业后没多久,书鸿又和相恋已久的爱人芝秀成婚。一时间,风光无两。

可爱情、事业的美满,依旧拴不住他深埋于心的艺术梦。1927年,常书鸿毅然登上去往法国的轮船,到法国学习油画。

隔年,爱妻受不了相思苦,来到法国与书鸿团聚。常书鸿在艺术的世界里遨游,妻子也非常喜欢法国的生活,两人还有了爱情的结晶:可爱的女儿常沙娜。

沙娜像

在法国九年,常书鸿的画作一再斩获金奖,还被选为巴黎美术家协会会员。

多幅作品更是被法国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里昂美术博物馆、吉美博物馆等争相收藏。

《G夫人像》

如果一直留在法国,常书鸿的前程不可限量。

然而1935年的一次“意外”,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那天,常书鸿在法国塞纳河畔散步,路过一处旧书摊时,他瞬间被书摊中一部《敦煌石窟图录》吸引。

随手一翻,常书鸿不禁赞叹:天啊!这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宝贝?

瞧这雄伟的雕塑,瞧这构图,瞧这遒劲有力的笔触···他目瞪口呆,像被钉在书摊上一样,从头到尾翻了一遍又一遍。

直到天黑,摊主都急了:“喂,先生,你是不是想要这本书?”

常书鸿这才缓过神来,没带够钱的他,依依不舍把书放回原处。

第二天一早,常书鸿像失了魂一般,直奔吉美博物馆,他打听到那里正展览着大量敦煌珍宝。

一个小小的法国吉美博物馆,藏有2万多件中国文物

他越看越“恨”自己:你这个自以为很得艺术要领,一直为西洋文化所倾倒的中国人,对祖国如此灿烂而悠久的文化竟然毫无所知,真正是数典忘祖!

而当了解到这些正展览的敦煌珍宝,是法国“强盗”伯希和从敦煌盗买骗取来时,书鸿更是怒不可遏。

当即,他就做了一个决定:回国!守护我们的敦煌珍宝!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妻子时,妻子倒吸一口凉气,“放弃在法国含辛茹苦挣得的一切,人家会以为我们发疯了!”

陈秀芝像

常书鸿“敦煌三书”

《敦煌莫高窟艺术》

《敦煌壁画漫谈》

《敦煌彩塑纵论》

三本书原价268元,

特惠价三本仅需160元

常书鸿可不管别人的眼光,1936年他离开安定的法国,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

可刚回国,生活便给他沉重一击,在随学校迁往大后方的途中,他所有的书画被日本轰炸化为灰烬。

《重庆大轰炸》

回国后几年间,常书鸿一直对敦煌念念不忘。1942年他举办个人画展,为敦煌之行筹措经费。徐悲鸿和梁思成听闻后,盛赞他的壮举。

徐悲鸿亲自为他的画展作序,称他为“艺坛之雄”;并送他一句话:“要学习玄奘苦行的精神,抱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决心”。

梁思成则送他四个字:“破釜沉舟!”张大千说:你这是给自己判了“无期徒刑”。

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

从这一点上你就能看出:在当时战乱的局势以及敦煌艰苦的条件下,到敦煌去是多么疯狂的做法!

可是辗转一个多月终于到达敦煌莫高窟的常书鸿,在给妻子的信里却说:从看到它的第一眼我就在想,哪怕以后死在这里也值!

但当常书鸿从激动中冷静下来后,石窟的惨象让他倍感辛酸:

许多洞窟由于被人居住、烧火做饭,熏成漆黑一片;

周边草木被牛羊啃食,空空如也;

几乎全部栈道都已毁损,无法登临;

壁画受潮,发生起鼓酥碱现象;

一百多个洞窟被流沙掩埋,几十年来无人清扫···

未治理前莫高窟的流沙危害

总之,彼时莫高窟的“惨状”,令人绝望。但常书鸿在那一刻却暗自发誓:再也不允许任何人蹂躏莫高窟。

1944年初,常书鸿与同事在莫高窟勘测

上百个洞窟遭流沙掩埋,当务之急先治沙,可请工程人员一算清沙的代价,光雇民工就要花几千万,这对只有5万元资金的研究所来说无疑是天价。

没钱雇人就自己上,一天不行就一年,一年不行就十年,一生不够我的儿女再接续上···

流沙堆满了洞窟

白天排沙、种树、夯强,晚上面对荒无人烟的环境,还得时刻提心吊胆防狼,一个法国归来的浪漫艺术家,如今面朝黄土背朝天,像老农民一样日夜操劳。

换做谁恐怕都难以接受这种落差,但常书鸿却“忍”了下来。

哪怕是国民党撤销敦煌艺术研究所,在经费无着落的逆境中,他为地主画像“创收”,只为给石窟安一扇门,他也咬牙坚持下来。

彼时,敦煌的苦是真的苦,睡破庙,吃咸菜,喝苦水(矿物质太多),一年四季风沙就没有停的时候。

吃喝还能将就,最怕的就是生病。当地根本没什么医疗条件,书鸿后来生的一个女儿,就因急病得不到治疗死亡。

唯一的“宝贝”,是县法院从土匪那儿没收的一匹马,书鸿打死也想不到,有一天他会骑着它追赶私奔的妻子···

为了敦煌,常书鸿没日没夜地忙,导致他几乎没有精力管家。妻子的怨言越来越大:敦煌的事业果然重要,可你常书鸿也不能老婆孩子全不管啊!莫高窟的工作不是三年五载能忙完的,难道你常书鸿真的要窝在这里一辈子吗?

对妻子的关心渐少,直接导致妻子背叛,与别人私奔。书鸿发现后骑马连夜追赶,最终没追上,自己还因体力不支摔下马晕倒在路边三天三夜,幸好被一位地质学家发现并救了回来。

常书鸿知道:追不回来了。身体恢复后的他,立马又投入到敦煌的守护工作中。

这一守,便是一生。

十年动荡时期,常书鸿成了“牛鬼蛇神”,被打得遍体鳞伤。小将们知道他把自己亲手栽的树视作生命,便在他伤口上撒盐。每喊一句“打倒常书鸿”,当着他的面砍倒一棵树。

即便如此,往年常书鸿回忆往事,依旧说:“虽九死犹未悔”

常书鸿对莫高窟的爱护到了什么程度?有次他的第二任妻子李承仙,挺着大肚子,衣袋系的松了点,都被他骂哭了。

万一系带扫到壁画,这些东西一千多年了,碰掉一点就没了···

莫高窟通电的那一天,常书鸿爱惜地走过一个个洞窟,回来对妻子说:侍女对他笑了。这不是“又疯又痴”了么?

李承仙与常书鸿

但话说回来,那个年代到敦煌的,哪个不是“傻子”?因为不傻不行。

“某种程度上,常书鸿的‘傻’,决定了今天敦煌的这般模样。”以至在日本,他被称为中国的“人间国宝”。

去世前,老人仍不忘未竟之事。向国家提出请求:希望能让孩子继续进行敦煌研究。

去世后,遵照老人的遗愿,他的部分骨灰埋葬在三危山下与莫高窟九层楼互相守望。真正和他热爱的敦煌生死相伴在一起。

墓碑上,赵朴初为他题下:敦煌守护神。或许是他做到了人不能做到的事,所以被称为“神”。

获联合国和平奖的池田大作曾问常书鸿:如果有来生,你将选择什么样的职业?

常书鸿坦言:我不是佛教徒,不相信转生。如果真有来世,我将还是常书鸿。我要去完成我想为敦煌所做而尚未做完的工作。若有来生,我还是要守护敦煌。

(来源:“北朝考古”公众号)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4日 星期六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敦煌有哪些著名的故事和传说(敦煌有哪些著名的故事)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1775.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