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反话国的故事(相反国的故事有哪些)

2023-03-03 17:32:01 技术常识4 新人知识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9448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4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夹缝生存”赫特河省公国:全国仅23人,却能和澳大利亚对抗50年,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猫爷的渔场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相反国的故事有哪些1

“拒不缴税、自给自足的赫特河省公国最终倒在了新冠肺炎的脚下。”

2020年,澳大利亚墨尔本新闻一则题为“第一个因疫情亡国的国家诞生了”的报道引人注目。

尽管新闻的标题令人心生震撼,但新闻中的配图却是格外违和——其中的人物几乎都分外平静,唯有一个名为“末代国王凯斯利”的青年人掩面痛哭。

这个所谓的末代国王正是澳大利亚的赫特河省公国的“赫二世”。

尽管他满腔抱负,奈何全国鼎盛时期也只有23个人,在和澳大利亚对抗了整整50年后,国家便是奄奄一息。

最终,新冠肺炎疫情成为了压倒“夹缝中求存”的赫特河省公国的最后一根稻草,赫特河省公国“二世而亡”。

那么,赫特河省公国究竟是怎样的传奇?全国只有23人的它,怎么就和澳大利亚对抗了50年呢?

(赫特河省公国的“国门”)

一、青年才俊的反抗:赫特河省公国的建立

这个面积仅有1.3个“秦始皇陵”大小的国中之国,濒临东印度洋,与澳大利亚本土犬牙交错。

赫特河省公国深得英国风情的真传,又兼具法国浪漫的熏陶,在疫情到来之前,恍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一般惬意。

一望无垠的平野、碧波荡漾的海水,赫特河王国无疑是坐拥着一份风水宝地。

很多游客都将赫特河省公国当作远离尘世的清静之地,认为居住在此处既能享受澳大利亚的奢华,就能在碧海蓝天之间寻觅一番安乐。

但是,赫特河省公国的民众也只能在夹缝中求存,毕竟澳大利亚家大业大,岂会轻易容忍“异类”存在于自己的国土之上?

而这也让人分外好奇,赫特河省公国究竟是如何在澳大利亚眼皮子底下成立的呢?

想要回答这一问题,就要将目光投向上世纪60年代。

(伦纳德·卡斯利和他的妻子)

在当时,澳大利亚早已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但数不清的问题却是接踵而至——西澳大利亚州对于联邦统治的不满、上层官员的腐败、入不敷出的国民经济……

一系列的问题恍若一层层冬雪,就要将澳大利亚这个庞然大物掩埋在其中。

国家没钱,怎么办呢?澳大利亚政府决定把手伸向了底层农民——他们一方面鼓励农民大规模的种植小麦,另一方面则是对小麦种植赋以高昂的税收。这显然是将底层农民当做玩物一般戏耍。

果不其然,澳大利亚的农民们都抱怨连连,一面骂着联邦政府的无耻,一面被迫在田野间挥洒汗水,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而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就在农民们饱受压迫,交纳的税还没有赚的钱多到时候,一位名叫伦纳德·卡斯利的青年当了一回澳大利亚的“陈胜吴广”。

(伦纳德·卡斯利)

这陈胜吴广是何许人也?他们乃是当年反抗秦王朝暴政,揭竿而起的义军首领。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名叫卡斯利的土澳青年从出生之后就展现出了与常人不一样的人生轨迹:

高中辍学、自称是已故数学家拉格朗日再世、将成为一名律师当作人生目标、却也喜欢摆弄天文望远镜幻想着成为一名物理学家。

虽然不知道卡斯利在这些工作上有何成就,当我们大抵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是一个充满着天马行空幻想的神奇青年。

而很快的,这位神奇青年就和澳大利亚政府因为增加税收的事儿彻底杠上了。

没错,卡斯利同样是一位农场主,反对增税才能养活自己和家人。

(公国内景)

他看着身边那些怨声载道、却从不敢正眼看州政府大门一眼的那些农场主,不禁感到悲哀。

思量之后,卡斯利认为自己大展身手的时刻到了——他决定纠集毕生所学,做一个行动上的巨人,打倒澳大利亚的增税政策。

1969年,这位已经埋身书海数年的青年不由得长舒了一口气,他终于找到了澳大利亚增税政策上的漏洞。

在一众农场主面前,卡斯利引经据典、慷慨陈词,指责澳大利亚违反了大英帝国在1495年制定的《帝国叛国法》,声称澳大利亚政府背叛了自己的国民,自己不得不选择独立。

演讲结束之后,卡斯利身上“青年才俊”的标签就彻底被人们的唾沫星子给喷掉了,“疯子”、“精神病人”成为了卡斯利的新标签。

然而,在卡斯利看来,其他农场主简直是“朽木不可雕也”。

(卡斯利的雕像)

第二年,卡斯利当众宣布:率领自己的农场领地脱离澳大利亚联邦的管辖,建立赫特河省公国。

就这样,在澳大利亚西海岸边陲之地,一个只有23人的独立公国诞生了,卡斯利也开始了属于自己的国王生涯。

二、赫特河省公国的内忧:稀少的人口、出人预料的夺权

赫特河省公国的领地虽然是一个私人农场,但它的“国土面积”却也足够令人惊叹了。

根据澳大利亚政府官方披露的数据显示,赫特河省公国的面积有170个梵蒂冈大小,这相当于2.3个澳门的面积。

只是赫特河省公国有着和整个澳大利亚联邦一样的通病,那就是地极广,人极稀。

赫特河省公国的面积虽然是澳门的2倍多,但是仅仅只有23名国民,人口的数量不及澳门的十万分之一,可谓是把地广人稀这个词儿生动地演绎了一番。

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人少就意味着国力的衰弱,因此,卡斯利一直对外宣称自己拥有上万名国民。

但到底有多少名国民,卡斯利自己从未给出过确切的数字。

更为夸张的是,卡斯利还是一个英国女王的疯狂崇拜者。

他虽然自封为独立领袖,却是时时刻刻称自己将效忠于伊丽莎白二世,甚至将自己封为“赫特河亲王”。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卡斯利的家族也随之荣升为赫特河王室。

起初,卡斯利是以反抗澳大利亚联邦而获得农场中工人们的拥戴,如今,他却是将英国女王视若神明,把自己的公国独立搞得好像一出自导自演的闹剧。

更为奇葩的是,他还在自己的妻子和儿子的封号面前加了长长的修饰词。

他的妻子被称为“尊贵的荣耀的引人注目的雪莉王妃殿下”,他的长子则被他称作“至高无上的灿若星辰的伊恩王子殿下”。

尽管这些修饰词显得格外幼稚,管自己的儿子向他抱怨“这样的名字有损自己总理和经济部长的形象”,但是卡斯利仍是乐此不疲。

(卡斯利)

建国六年后,伊恩王子被册封为公国大总理,但他的实际身份是一个牧羊人,驱赶羊群、投喂草药、切割羊肉就是他的本职工作。

为什么堂堂王子还要干这些脏活累活呢?其原因自然是因为整个国家除了王室成员,几乎就没有什么普通公民了。

而这样畸形的国家结构,使得卡斯利对于外乡人有着格外的亲切感,他迫切地希望有新鲜的血液加入赫特河省公国,以免帝国落寞。

很快的,卡斯利终于迎来了这样的良机。而他不知道的是,这却是赫特河省公国建国以来的第一场巨大危机。

1981年,一位名叫凯文·盖尔的外乡人出现在了赫特河省公国的领地上。

他自称来自悉尼,并一脸虔诚地向卡斯利示好。

在赫特河省公国内深居简出的卡斯利怎能受得了这样的谄媚?他大手一挥,不仅将“最高等公民”的身份赐给了凯文·盖尔,还在一年后让他晋升为贵族。

(赫特河省公国)

不到十年的时间,凯文·盖尔一介平民,荣升为赫特河省公国的摄政王,直接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但是,凯文·盖尔可不是一个老实人。

在卡斯利面前,他操劳国政——制定新的饲料表、修理农场器械、定时修理草坪;而在欧美等地,他则是将赫特河省公国的爵位挂上了售卖网站,借着卡斯利的名号吊了一大批狂热的“独立分子”,从而疯狂捞金。

也许是瞅准了赫特河省公国背后的巨大商机,凯文·盖尔打起了“夺权”的念头。

根据卡斯利的描述,“叛国者”凯文·盖尔四处招兵买马,纠集了一大批外乡人,甚至还购置了很多澳大利亚政府的官方武器,计划将自己的公国彻底毁灭。

然而,“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凯文·盖尔竟然意外暴毙,这一场声势浩大的“夺权之战”也就不了了之了。

(卡斯利)

按照常理来说,一个国家的摄政王意外身亡,自然是要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国际舆论也必将风起云涌。

但是,赫特河省公国实在是太小,也太不受人关注了。

尽管卡斯利斥巨资,将凯文·盖尔的照片印在报纸上,澳大利亚人也不过是将其称作“电影里的小丑把戏”。

相对于社会上的风平浪静,卡斯利显然是吓破了胆子。

“低调”二字成为了赫特河省公国此后十年间的“国家格言”,几乎是什么新闻也没有爆出来,整个国家就恍若人间蒸发一般。

不过,很多人看来,赫特河省公国的低调全然是为了避免与澳大利亚政府的“战争”——卡斯林害怕凯文·盖尔的死会招致澳大利亚政府的调查。

对于卡斯利来说,作为扎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一根刺,公国里的一点点风吹草动,一旦惊动了澳大利亚政府,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只是,这样的危机并非是枪林弹雨的战争。赫特河省公国和澳大利亚之间的战争,是一种极其独特的形式。

三、赫特河省公国与澳大利亚的“战争”:50年的对抗

其实,作为独拥一块大陆的澳大利亚,它根本不屑于和赫特河省公国计较。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将赫特河省公国定性为“私人农场主的玩笑”;将所谓的封爵称为“异想天开的生意人的精明把戏”;将赫特河省公国的所有国民称作“为了出名而盲目从众的游客”。

因此,澳大利亚政府根本就没有将赫特河省公国的独立认为是一桩“国家分裂”的严重大事,相反,澳大利亚的官员甚至觉得这十分可笑。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从未阻止过赫特河省公国的任何行径,即使是“公然独立”这样的忤逆之举,澳大利亚人也毫不在意。

这并非是澳大利亚人假情假意,因为在2016年4月的时候,英国女王受澳大利亚政府邀请,亲自写信祝贺赫特河省公国成立46周年。

(卡斯利)

一处旅游景点、一个可笑故事的发生地,这或许就是赫特河省公国在澳大利亚政府心中的地位。

自然,澳大利亚政府也就极力避免和赫特河省公国有任何的冲突,只是单纯地表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你按时交税就行。

不过,该来的总会来。

澳大利亚也许真的无意“攻占”赫特河省公国,但卡斯利国王却一直对身旁的庞然大物心怀忌惮。

1977年12月,卡斯利国王向澳大利亚宣战,但也就仅仅是宣战而已,毕竟谁能指望一个只有23个人的国家真的去攻打澳大利亚呢?

但是,澳大利亚的税务机关却是瞅准了时机,向卡斯利继续征税。

这无疑是拖到了卡斯利的痛处,短短两天之后,宣战声明就被撤回,澳洲大陆上的第一大国和第二大国就此相安无事。

(澳大利亚)

而就当卡斯利认为一切步入正轨的时候,澳大利亚政府的态度却是发生了180度大转弯,甚至直接递上了律师函。

2017年,赫特河省公国“战败”。

不过,这所谓的失败并不是军事上的失利,而是在法庭上的败诉——赫特河省公国被判向澳大利亚政府支付300万澳元的罚款和各项所得税。

道理很简单,赫特河省公国已经47年没有向澳大利亚政府交过1分钱了。

这场突如其来的失利使得赫特河省公国重重地摔了一跤,而法官则是没有任何的同情之意,只是淡淡地表示:

“每一个澳大利亚人都可以成为国王,但是他们不能拒绝纳税。”

但谁都没有想到的是,这笔巨额罚款只是赫特河省公国崩溃的开始。

两年后,93岁高龄的卡斯利国王驾崩。

他传给自己儿子的不仅仅是赫特河省公国的王位,还有一张215万美金的税票。

可是,赫特河省公国还没有来得及续写自己的还债史,新冠疫情爆发了。

在巨大的财政压力和恐怖的疫情面前,赫特河省公国终于倒下了——2020年,公国的一众贵族们被迫宣布“亡国”。

自此,赫特河省公国成为了历史。

后记:

尽管自己的公国成为了历史,但赫特河省公国的贵族们却是对其无比怀念、并深感痛心:

“卡斯利建立了这样一个免于一切纷扰的国家,但我们如今却不得不关闭它。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将深深的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

不同于贵族们的伤感,从自己的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的末代国王凯斯利则是很不甘心:

“我们与澳大利亚对抗了50年,我们从未失败,只是因为新冠疫情,整个世界都分外艰难,我们不得不接受灭亡。”

无论赫特河省公国的国民们如何看待这段历史,但对于大多数的游客而言,赫特河省公国确实是一个独特的故事,并永远不会被遗忘。

参考资料:

Australia's oldest micronation, Hutt River is no more thanks to Covid-19

这些冷门“国家”很能“搞事情”,参考网

相反国的故事有哪些2

(文/观察者网 张广凯 李科龙)

“牛津永远是MINI的家。”

当英国人听到宝马这句话的时候,他们或许会回想起,初恋说出“你永远是个好人”的那个下午。

宝马集团日前决定,将MINI品牌的电动产线从牛津考利工厂转移至中国张家港,还将追加100亿元投资在沈阳建立动力电池厂。

英国前首相特蕾莎梅和约翰逊,都把电动汽车视为重振英国汽车工业的绝佳契机。MINI作为英国最具标志性的品牌之一,显然被寄予厚望。然而MINI留给英国人的希望,跟几位首相的任期一样短暂。

MINI品牌总裁斯蒂芬妮·沃斯特对此的解释非常直白:“牛津工厂没有为电动汽车做好准备”。

宝马的“背刺”让英国人如坠冰窟。牛津市议会主席苏珊·布朗表示,市议会与牛津居民一样对搬迁计划和牛津工厂的未来感到不安。

《卫报》则评论称,宝马的出走只是再次印证英国汽车工业的衰落。

请注意,这里的重点不是“衰落”,而是“再次”。

英国汽车工业的衰落,早就是老生常谈。就连几十年前Mini的诞生,都可以被视为衰落的一种体现。

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何以至此?

其实,宝马弃英入华,中国新能源汽车作为一面镜子,恰恰照出了英国人最大的错误。在一个产能为王的时代,你嘲笑别人廉价,别人却在要你的命。

从莲花到Mini,是大英帝国最后的荣光

“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1945年,奠定二战后世界格局的雅尔塔会议上,丘吉尔虽与罗斯福、斯大林并列“三巨头”,却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英国再也无法与美苏相提并论。

不过,当后人引用丘吉尔这句名言的时候,往往刻意隐藏了他后半句真正的重点:“但是只有英国人知道回家的路。”

1945年的英国,上百年积威犹存,仍能给美苏两大战争机器踩一脚刹车。在工业上,英国同样是欧洲受战火破坏最轻的地方,没有彻底失去旧日荣光。

甚至我们可以说,二战之后,英国汽车工业才迎来自己最高的声誉。

2013年,马斯克以1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一台1976年产的莲花Esprit跑车,这辆车曾是电影《007》中邦德的座驾。

马斯克说,在他还是个孩子时,这辆车就令他震惊。在后来特斯拉推出的电动皮卡Cybertruck身上,我们还能明显看到Esprit的影子。

莲花Esprit和特斯拉Cybertruck对比照

莲花是战后英国汽车工业的明珠,通过把战斗机上的空气动力学技术引入F1,彻底改变了赛车运动。莲花、阿斯顿马丁、宾利等一众性能跑车品牌,让英国汽车不止于工业,更是一种艺术。

然而,待到猛兽看清了你的全部家底,小毛驴也就真的走到了技穷的一天。

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埃及人民受够了帝国主义的特权,为了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不惜一战。当年在东非用6挺机枪就镇压了上万起义军的英国,这次出兵埃及不到48小时便被迫撤军。由此引发的经济后果,更是彻底宣告英国霸权一去不复返。

其中最重要的后果之一,是伊朗也顺势将英国控制的石油产业收归国有。

石油告急,经济衰退,英国人也过起了紧日子,生产小排量汽车成为当时的社会趋势。Mini的诞生,恰恰是英国走上下坡路的又一个标志。

按照Mini之父构想,这款小车应该像英国斗牛犬一样,短小精悍,同时结构简单。1959年,第一辆Mini在牛津工厂诞生。

英国王室带头,迎合节俭风尚。伊丽莎白女王在公开场合试驾,让Mini成为家喻户晓的产品——只不过形象不再高端,而是一辆“家庭主妇购物车”。

好在,老帝国的文化积淀仍在。英国著名设计师Mary Quant借鉴Mini的设计理念,设计出颇受年轻女孩喜爱的mini裙,也间接为Mini带货。

1961年Mary Quant身着mini群站在街头

Mini刊登的广告

标榜个性、代表时尚的Mini打开英国女性市场,并走向国际市场。1969年,Alec Issigonis升职成为汽车设计总监,同时被授予爵士称号,Mini的发展看起来顺风顺水。

可惜,这就是祖上富过的英国汽车产业最后的慰藉了。Mini拥有一个无比成功的起点,接下来,他们却犯下了一系列致命的错误。

平民时代,产能为王,英国人落伍了

如果翻看过去百年的汽车工业史,其实不难发现,决定一家汽车企业生死的,往往不是你拥有多么先进的技术,而是你有没有碾压对手的产能。

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源地,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重要参与者,英国汽车工业的起步,其实已经稍稍落后于欧洲邻居了。据说,19世纪末英国本土生产的第一辆汽车,用的是德国产的发动机,和法国人设计的车体。

但是这不妨碍英国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汽车作为高度复杂的工业产品,考验着整个国家的工业配套水平和工人技能,作为世界最老牌的工业国,英国产能仍有优势。

有研究推算,1936年,英国的汽车年产能大约为38.5万辆,位居世界第二,超过德国的30万辆、法国的17.5万辆和意大利的5万辆。

世界第一的美国,更是充分阐释了产能为王这句话。

1913年,福特T型车引入生产线,被称为“再次发明汽车”,这恐怕才是汽车史上最重要的时刻。流水线的生产模式使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福特T型车最高产能达到200万辆,整个生命周期共生产1500多万辆。

产量提升让原本贵族专属的汽车,价格从近3000美元跌破400美元。美国从此奠定汽车头号强国地位。

然而长期以来,英国汽车厂商却对此嗤之以鼻,称福特T型车是“农民的汽车”,流水线违背汽车产业“英伦贵族”的特征。

福特T型车

在汽车产业飞速发展的里程中,英国汽车厂商引以为傲的手工打造成为英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桎梏。直到现在,劳斯莱斯仍坚持手工绘制车身金线,即便是熟练技师也需要2天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一辆车辆的绘制。稍有偏差,整车重新喷漆,再次绘制。而实现同等效果,机器喷涂仅需几分钟。

二战后,全球经济迎来发展黄金期,汽车进一步平民化,需求翻着倍地激增。过分强调贵族属性的英国品牌,却并未引入生产线,仍保持手工打造,无法吃下新增市场。

哪怕是主打大众市场的Mini,从诞生到20世纪90年代,都一直采用纯手工生产的模式,不仅成本高,效率还低。

相反,战败国德国和日本在政府主导下引入美国汽车技术,二次创新,从国内市场走向全球市场。

为了维持高利润,英国厂商却逆时代而动,不惜提高售价,放弃满负荷生产。例如1961年,英国汽车厂规模产能是300万辆,而实际只生产了100万辆。

英国老贵族的步履,日益蹒跚。

糟糕的家长,毁掉了英国汽车翻身的希望

二战结束后,丘吉尔统领的战时内阁解散,重新大选。凭借战时建立的巨大声望,丘吉尔原以为自己再次当选是板上钉钉,结果却在选举中惨败给工党。

丘吉尔引用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话,发泄自己的愤怒:“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

事实上,丘吉尔将底层民众视为愚昧者,只能显示自己有多么脱离现实。工党出人意料的胜利,反映了英国日益撕裂的劳资关系。尽管英国打赢了二战,但是英国工人在经济上的处境,让他们感受不到胜利的喜悦。

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从丘吉尔到撒切尔,劳资关系始终是英国最棘手的问题,高层精英尽可以指责工人,却无助于衰落的经济。

提起英国汽车产业衰落,也有一种常见的声音是指责英国工会过于强大,似乎英国车成本过高、坚持打造、不肯裁员的责任全在工会。

然而,真正的问题恐怕并在于工人。

如果与德国对比,指责英国人力成本高的说法显然站不住脚。同样以人力成本高、工会强势著称的德国,其汽车产业在二战后却横扫世界。

英国汽车制造商和贸易商协会(SMMT)数据显示,如果将各国汽车行业的平均时薪折年计算,2015年,德国的平均年薪大约为5.56万英镑,法国为6.18万英镑,而英国仅为3.98万英镑。

英国汽车产业工人的技术能力,其实也从未真正没落。时至今日,全球最强大的20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19家都在英国设有工厂。在F1赛车运动中,始终有一半以上的车队研发放在英国。

当人们谈及英国汽车业的衰落,更多是指整车品牌的衰落,而丘吉尔们日益脱离时代的经济管理能力,恐怕要为此承担更大责任。

在国外问答社区Quora上,一位有四十年工作经验的英国汽车工程师指出,工会总是那个被鞭打的男孩,一切高层犯的错误都拿工人当替罪羊。

在这位工程师看来,英国车企高层始终没有革新,没有淘汰,最大的责任人不是工会,而是高级管理者:“在英国,位高权重者都是所谓的‘公学’产物,他们跟生产完全脱节,是一群不懂数学和工程学的白痴。”

英国政府在汽车产业政策上的表现,堪称混乱。

1952年,英国推行分期付款赊销政策,本意是降低消费门槛,刺激市场需求。但英国各党派对分期付款标准意见不和,在1952年到1973年的二十一年内,修改了18次分期付款法案,导致市场需求频繁波动,汽车厂商根本无法准确评估市场需求。

因此,汽车厂商不敢大规模投资增产,也让英国品牌无力进行海外扩张。在美系、德系、日系、法系车企抢占全球市场的时候,英国品牌却“躺平”,维持着本土市场的“一亩三分地”。

眼看本国车企落后,甚至可能丢失本土市场,英国政府又捡起了贸易保护主义,提高关税。缺乏外部竞争的英国品牌更懈怠,形成恶性循环。

跟产能一起停滞的,还有英国车企管理层的创新能力。以Mini为例,从1959年诞生到1994年的35年间,这款车型竟然只进行4次小改款,早已远远落后于时代,一度走到产品生命末期。

Alec Issigonis和Mini

1994年,Mini被迫卖身宝马,宝马急需一款新车救活Mini。但双方对下一款车的设计方向产生分歧,Mini高层坚持沿袭Alec Issigonis爵士的精神,再造一辆“economy car”,而宝马方面则认为,新世纪Mini更应该造一辆“sport car”。

事实证明,宝马是对的,Mini的经济适用车方案市场并未接受。英国汽车设计一味强调延续性,而忽视客观情况。如果沿用Alec Issigonis经济适用车设计理念,Mini大概率成为历史。

和英国人不同的是,德国人在延续品牌特性的同时,对Mini进行彻底改造,连名字都改成了大写的“MINI”。宝马并未将Mini的工厂迁出英国,但投资3.6亿欧元重建生产线,引入现代化生产,放弃手工打造。重新设计车标、营销方案。宝马接手后,MINI终于开始赚钱了。

救活Mini的并非故乡牛津,而是德国慕尼黑。

管理思想的落伍,也让英国其它老牌车企们错失了自救的最好机会。

1968年,英国政府为了团结全国车企共御外敌,主导推动MG、罗孚、捷豹、凯旋、Mini、路虎等公司组建英国利兰汽车联盟。

车企合并重组,是美国、德国等国家都取得过成功的道路。1998年,德国戴姆勒-奔驰和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宣布合并成立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市值近千亿。不过这些成功都是有代价的,弱势品牌被淘汰、雪藏,归并到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品牌之下,很多“情怀品牌”都消失在历史中。就像克莱斯勒在和奔驰合并后,因不符合奔驰豪华品牌,最终走向破产。

然而,英国人拒绝淘汰。

庞大的汽车集团内耗严重,各个品牌都认为自己才是细分市场的老大,不肯放弃老旧的产品线。同时,臃肿的组织架构派系林立,生产、研发效率低下。

利兰公司直到倒闭都没缺过钱,英国政府累计拨款十多亿英镑,加上银行贷款的四亿多英镑,利兰汽车在早期没有关过工厂、没有裁过员。

随着保守党的撒切尔上台,一直伸手要钱的利兰公司挑战了撒切尔自由经济的底线。一堆烂账的利兰公司让撒切尔彻底失去耐心,开始兜售旗下品牌。严重亏损的利兰汽车最终走向卖身的命运,路虎、MG、Mini相继被外资“捡漏”。

至此,发展百年的英国汽车品牌相继改嫁。有意思的是,不少原本破产边缘的英国品牌被收购后重生,英国贵族的故事或许只有非英国品牌才能讲好。

以英国为鉴,中国车企对自己的道路选择,应当有更多的思考。

纵观英国汽车百年发展史,一味追求高端,追求高利润高溢价,或许能让劳斯莱斯等少数车企继续享誉全球,然而对一国产业来说,却是不折不扣的灾难。在燃油车时代,真正带给车企统治力的技术进步,往往不在于性能顶尖,而是产能爆炸。

而新能源时代,又何尝不是如此?从特斯拉到比亚迪,全球汽车产业的权力重心正在悄然转移。正如百年前的福特T型车一样,当一些人嘲笑它们廉价的时候,它们正在开启一个新的世界,而嘲笑者可能在这个世界已无路可走。

事实上,廉价本身并不是一个错误,如果技术进步无法惠及多数人,技术的意义又在哪里?在保证工人福利的前提下,不断让昂贵的技术平价化,是人类最高贵的品格。

相反国的故事有哪些3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她是学识渊博的海归,是印度贵族的妻子,在众人看来,她拥有着促进中印友好的绝佳身份。

然而,在她受疫情所迫申请回到祖国的时候,祖国却在一众爱惜的羽毛中将她排除在外,多次拒绝了她的回国申请。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整个中国,伴随着恐慌而来的,是疫情期间人性冷暖的突出对比。在海内外正为祖国同胞度过这次灾难祈愿的时候,郑莫默却成了一个例外。

郑莫默是谁?为什么国家会拒绝她的入境请求?这背后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揭秘一下。

厦大的女学霸

郑莫默是福建南平人,她出生的时候,家中并不富裕,父母都是本本分分的农民,靠着种植庄稼赚来的钱谋生。

和很多父母一样,郑莫默的父母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和他们一样,每日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他们希望郑莫默能够好好读书,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在他们眼中,这是唯一一条能够改变命运的路。

好在郑莫默也十分的争气,她深受父母和老师的教诲,在学习上勤奋刻苦,也总是保持着一个很好的成绩。

在父母和老师的眼中,这是一个十分懂事的孩子。

在家中她会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减轻他们的压力,在学校也懂得与同学和睦相处,上进又贴心,这个时候的郑莫默是很多人眼中“别人家的孩子”。

郑莫默在枯燥的读书生活中日复一日,埋头在一堆教科书里,她心里有一股劲,想要离开这个小乡村到外面的世界看看,或许在这个时候,就埋下了她不甘碌碌的引线。

2003年,郑莫默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厦门大学。

初到大学的郑莫默尚且十分青涩,这个时候的她读诗书,懂礼仪,有着姣好的相貌,为人待事也很谦和,自然受到了很多男生的青睐,但是面对周围传来的示好,她都拒绝了。

她从一个偏僻的小乡村出来,真正见识到了外面世界的宽阔,这还不过是这个世界的一隅,自小备受瞩目的郑莫默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

郑莫默到了这里以后才慢慢了解到,大学对于她来说,并不是一个能够肆意享受的地方。

郑莫默意识到了自己和身边同学之间家庭的差距,两相对比之下的落差感,逐渐让她的心理发生了变化,为了弥补这份落差,郑莫默想到了一个办法。

郑莫默决定出国留学,她想要冲破自己眼界的局限性到外面看看。

可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也摆在她的面前,尽管近几年家中的经济状况已经改善了很多,但并没有富裕到足够支撑她在国外的学费和日常开销。

想到了家中父母每日辛苦工作才积攒起来如今的家业,郑莫默也有了一丝的犹豫,但是这份犹豫并没有维持很久。

郑莫默的成绩一直都很好,在此之前,她就曾尝试过申请国外的大学,本来她也并没有抱着多大的期望,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法国的一所大学接受了她的留学申请。

在郑莫默看来,这对自己来说是不可多得机会,她必须要抓住,就这样,她以自己已经被国外的大学录取为由,先斩后奏,让自己的父母接受了她要出国留学的想法。

为了不让孩子留有遗憾,郑莫默的父母拿出了家中所有的积蓄送她到法国读书,郑莫默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她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开始规划起了以后的生活,然而,一个意料之外的人的出现,却打破了她所有的计划。

野心和欲望的膨胀

2008年,正在法国攻读硕士学位的郑莫默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学校有一个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交流学习的名额,鉴于她日常优异的表现,这个名额被分配给了她。

天降之喜,郑莫默十分开心,每见到一个自己认识的人,她都要分享这个喜讯,尽管距离前去交流的时间还有很久,郑莫默却早早的就收拾好了一切准备动身。

但是,郑莫默很快就失望了,来美国之前对这里的向往,很快就被她一次又一次遭遇到的难堪给覆盖了。

种族和性别的歧视,贫富之间更大的差距,她充满向往的自由校园里,到处都隐藏着各种不公。

种种遭遇滋生的自卑感让她感到越来越压抑,但她却没有试图从这份自卑感中挣脱,反而任由自己被拉扯得更深。

郑莫默变了很多,以前的她尽管也会任性地要求父母满足自己无理的要求,会在心里有落差的时候抱怨,但却从没有想过要放弃。

她一直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挣脱掉自己泥泞坎坷的命运,可如今的她却抛弃了这样的追求。

郑莫默产生了一种极为荒唐的想法,自己或许无论如何努力,终究都达不到最想要的生活。

正在她对自己一次次怀疑的时后,一个改变她命运的人出现了,带着郑莫默自此走上了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郑莫默在学校遇见了一个叫做拉杰·辛格的印度男生,在印度,名字中含有“辛格”二字的有两种可能,一是锡克教徒,二就是印度教中的刹帝利,这名男生便是第二种。

“辛格”是刹帝利中的常见姓氏,这是印度的一种种姓制度,他们按照姓氏将人划分出了等级。

尽管从法律层面来说,这种制度已经被废除了,但实际上仍在印度的民间文化中占据着非常大的地位。

通俗地讲,在印度这个阶级分化严重的国家中,拉杰·辛格的家族隶属于贵族阶层,是金字塔上方的存在,在郑莫默有限的认知里,拉杰·辛格在印度的地位无异于王室。

同拉杰·辛格雄厚的家世背景相比,郑莫默更加的自卑,她逐渐开始将自己被歧视的缘由归结为自己的家庭不够显赫。

这样的想法一出现,郑莫默内心此前无处宣泄的矛盾突然就有了一个豁口,也因此让她更加坚信自己的想法是对的。

为了摆脱被歧视的困境,郑莫默将视线放在了眼前这个人的身上,她看中了拉杰·辛格身份,如果可以,她愿意借着婚姻来实现自己社会阶级的飞跃。

在郑莫默看来,如果她能够和拉杰·辛格结婚,自己就可以一步登天,实现权势、地位和金钱的转变。

她丝毫不觉得自己这样的想法有任何问题,甚至将自己想要和拉杰·辛格结婚的想法告知了自己的父母。

郑莫默的父母知道了自己的女儿的想法之后坚决反对。

在他们有限的认知里,他们可以接受女儿恋爱自由的想法,但是印度对待女性的态度,和他们的婚姻制度是正常中国人完全无法接受的,更何况,那是一个远不如中国安全的国家。

面对父母的多番劝告,郑莫默却一意孤行,她坚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她继续和拉杰·辛格商量举办婚礼的事宜。

这个时候的她早就沉浸在了对一切求而不得的渴望之中,逐渐抛弃了过去的自己。

突如其来的诽谤

多番的劝告都被郑莫默刻意忽视后,她的父母得不得同意了她的想法。

2009年,郑莫默和拉杰·辛格在福建南平市举办了中国式的婚礼,这场婚礼声势浩大,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她试图以此来宣告自己的“重生”。

举办完婚礼后,郑莫默就要和拉杰·辛格回到印度,离开之前,她和自己的父母、朋友都进行了告别,她认为自己到印度后的身份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和国内的亲属也都“不便联系”。

确实也“如她所愿”,这是她最后一次出现在中国。

带着对未来的期待,郑莫默和她的丈夫踏上了前往印度的路,在那里,有一个更大的惊喜正等待着她。

本以为自己到了印度后,就会和拉杰一起过上贵族生活的郑莫默,踏进家门后,首先见到的却是自己丈夫的“正牌妻子”。

一下子从“王后”降阶,成为了“贵妃”,郑莫默感到十分愤怒,但她却并不敢表现出来。

郑莫默的心态还是很好的,她很快就接受了这份“屈辱”,毕竟一个名分实在是比不上她心心念念的荣华富贵。

她接受了自己的在这段婚姻中“妾室”的地位,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她还加入了印度国籍,并改名为辛格莫默。

这个时候的郑莫默早就从内里变质了,她对权财名利的欲望,已经埋葬了当初那个单纯的想要改变命运的自己,她以自己终身的幸福为代价,换取了一场被利益掩蔽的婚姻。

如果事情只是到此为止,郑莫默所做的一切也只不过是和多数中国人传统的婚姻观念相违背罢了,旁人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她却做出了让人更加大跌眼镜的事情来。

没有足够强大的身份背景,身份上巨大的差距让郑莫默在自己新的家庭中受尽了冷眼,为了得到认可,她开始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奉承自己的家族,赞扬种姓制度。

因为拉杰·辛格是一个狂热的反华分子,郑莫默便开始迎合他,高调的吹捧印度的强大和自由,诋毁中国,还试图诱惑更多的中国女孩嫁到印度。

郑莫默种种行为引起了国内民众巨大的愤怒。

人们都对她背叛祖国的行为嗤之以鼻,她却丝毫不认为自己的做法有任何问题,还晒出了自己和拉杰以及他的正牌妻子的合照,认为自己过着幸福的生活。

除此之外,郑莫默曾公然在社交平台上说:“中国的姓氏都是低种姓”,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来贬低自己的祖国,在众人反驳和斥责她的时候,她甚至还说:“珍爱生命,远离中国。”

她洋洋得意地以为自己做到了“阶级飞跃”,殊不知因果相随,得到就要付出,抛弃了信仰的人,终究会被反噬。

罪有应得的下场

新冠疫情开始肆虐后,我国立即就进入了紧急备战的状态,起初的时候,西方各国见到我国对待这个尚且不大了解的疾病摆出这般如临大敌的模样时,都嘲讽我国“虚张声势”。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还曾试图将疫情溯源到我国,将这份祸及了全人类的黑锅甩给中国。

在这个时候,作为一个曾经的中国人,郑莫默不仅没有担心国内同胞面临的困境,反而将矛头对准了养育自己的国家。

她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将新冠肺炎打上武汉的标签,并呼吁大家远离武汉、远离中国。

这个时候的郑莫默,早就抛弃了身为中国人的同理心,试图以同中国敌对的态度来赢得自己丈夫的认可。

然而,祸福相依,她的幸福也给她带来了灾难。

印度作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在新冠疫情蔓延之处并没有做出任何有效的抵御措施。

相反,他们认为自己或受到恒河的庇佑,而免受这场灾难,但随着疫情进一步发展,一切都超出了掌控。

印度国内每日都有成倍数量的人死于疫情,他们信仰的恒河边上堆积了大量因为感染肺炎死亡的尸体。

这个时候,他们才意识到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其威力之大,波及范围之广,已经远超他们想象。

这个时候,郑莫默一家选择到美国去躲避这场疫情,在他们看来,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是最安全的地方,可等他们到了美国以后,才发现自己有多么天真。

美国的现状并不乐观,民众以自己拥有自由的权利为借口,拒绝佩戴口罩和居家隔离,甚至在中国研发出疫苗的时候,他们都表示自己不会接种来自“中国制造”的药品。

抱着满心的期望,见到的却是绝望,在印度的时候,他们被尊奉为贵族,但到了美国,没有人会理会他们的“规则”。

在疫情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拉杰·辛格整个人都崩溃了,他甚至极端地认为,这一切不幸都源自自己的中国妻子。

郑莫默开始无缘无故地遭受到拉杰的家暴,甚至很多次都严重到需要警察来解决。

但是她并不认为问题出在自己丈夫的身上,反而将一切都归咎给疫情,为了改变现状,她又打起了别的算盘。

中国因为积极应对疫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郑莫默见此,便和拉杰说自己可以凭借着中国人的身份,带着拉杰到中国生活,可是她的算盘还是打空了。

鉴于郑莫默在海外曾发表过侮辱中国的言论,尽管她向大使馆多次传达回国的申请,却都被拒绝了。

郑莫默也很聪明,她立刻将前因后果给捋了一遍,然后就在网上发出了道歉声明,但是并没有人会相信她说的话。

如今的郑莫默,只能在疫情肆虐的环境中艰难生存,每日还要防着自己有被家暴的可能,因为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他们也将失去抚养自己孩子的权利。

当初为了一条扭转人生的捷径,她抛弃了自己许久的坚持,为了钱权而又失去了钱权,这一切都是她咎由自取。

结语

郑莫默本来是可以有更好的选择,她有丰富的学识,有优秀的背景,如果她能够坚守自己的初心,无论在哪里,都可以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

可因为一次选择偏差,她误入歧途,一步错,步步错,堵死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人们都有权利去选择自己想要的未来、事业和爱情,这是旁人干涉不得的,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试图跨过种种险阻,妄想一步登天,尽头终究会是失败。

通往人生终点的路有很多,捷径或许并非最佳。

有故事的家居饰品有哪些(有故事的家居饰品)

伟人的故事成语有哪些词语(伟人的故事成语有哪些)

武松有那些故事?(武松的传奇故事有哪些名字)

关于谐音的故事有哪些?(关于谐音的故事有哪些)

故事动听的成语有哪些词语(故事动听的成语有哪些)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3日 星期五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反话国的故事(相反国的故事有哪些)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1540.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