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我国最大淡水(中国最大的淡水有故事)

2023-03-03 12:02:01 技术常识4 专家教你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3165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8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抚仙湖“水下王国”传说,专家探索了4次,神秘面纱终于揭开,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大有别院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国最大的淡水有故事1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出现过许多辉煌的文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自然因素或某些未知原因的干扰,它们永远地消失在地球上了。而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地面上许多古文明慢慢地被发掘,通过现代技术的保护让它们得以重绽光芒。

那沉寂在深水里的文明,我们很难目睹它的辉煌。关于水下古城的传说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欧洲亚特兰蒂斯水下王国,传说它拥有着高度发达的史前文明。

而在我国云南省也有这么一座神秘的水下王国,它埋藏在美丽的抚仙湖底部。抚仙湖是我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最大水深达到了159米,平均水深约95米。因为其深不见底,湖边居民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传说也是扑朔迷离,据说“航空禁飞”、“海马出没”、“水下活人”、“怪石界鱼”等等,让这座水下古城显得更加神秘。

这次就来说一下“水下古城”的故事,由于抚仙湖清澈干净的水质,游泳爱好者也是络绎不绝,不过从2018年开始已经全水域禁止游泳了,而这座水下文明也是被当地的一名游泳爱好者在不经意间发现。

1992年某天,潜水爱好者耿卫还是像往常一样潜入抚仙湖底,这次却有意外收获,他在水底下发现了一些建筑基石,多次潜水确认这些石头石柱并非是天然形成的,上面有明显的人工痕迹,于是便用摄像机记录了下来,把资料上报给了有关部门。

直到2000年,这部抚仙湖底部建筑群的录像带被《春城晚报》报道后,这座水下古城的秘密迅速传开来。

为了揭开谜团,2001年6月,中国历史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福建省博物馆等各方专家组成的水下考古队,第一次对抚仙湖水下古迹进行了2个多小时的勘测调查,仅仅打捞出了一块水下石板和一个陶罐,央视还进行了现场直播,但不到一个小时直播便戛然而止,具体原因也未对外公布。

由于第一次水下考察没有得到足够的证据,需要论证的东西还很多,2006年6月,专家们决定再次对抚仙湖水下古城进行了为期7天的详细勘察。这次采用的是高科技水下探测潜水器“蓝鲸”号,安装有最先进的卫星系统和声纳扫描仪。探测发现了大面积的雕刻有精美图案的石板以及大型的建筑群,整个水下古城面积约为2.4平方公里。其中最令人吃惊的是发现了一幢高19米、底边长达90米的类似于玛雅金字塔形状的高台建筑,并在其顶部发现了一系列人工刻画的符号,这些都远远超出了以前的认知。

2007年7月,水下考古调查队对抚仙湖水下遗址进行了第三次考古,这次发现了一些像人的眼睛、耳朵和嘴唇这样的单体石构件,是人工使用金属器进行雕刻而成的。后经研究发现,这些石块的硬度指数很高,需要高强度的合金才能在这上面雕刻。

2014年10月,水下考古队第四次潜水考古,这次历时20天的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不仅发现了42件由人工使用金属器雕琢的石质文化构件,还发现了人工雕琢的太阳月亮、男女某方面器官、奇偶数和阴阳三角形形状等。

这些证据证明,抚仙湖水下有一个史前(约170万年至4000年前)遗址,这些遗址暂未发现相关文学记载,从这些石质文化构件初步推断,当时的社会文化尚处于敬畏崇拜太阳月亮、奇偶数字的历史初始期,思维方式非常原始。显而推翻了这座水下古城是“古滇王国”或“俞元古城”的说法。那关于消失的原因,最主流的说法就是因为地壳的运动,也就是地震导致古城陷入湖底。

抚仙湖水下古城经过前后四次的探索,收获也一次比一次大,那后来为什么不继续探秘了呢?

笔者认为,第一个原因就是已经初步解开了这个“水下古城”的秘密,当下也没有迫切需要深挖的价值。

第二个就是这个古城埋藏在湖底,现有条件还不足以完成对水下古城的开发和保护工作,而且抚仙湖属于Ⅰ类水质保护区,自然环境更是不可再生资源。

第三个原因就是这种水下探秘工作要求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精力,短期内没那种必要。

抚仙湖水下古城对于研究云南古代历史和古代人类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也希望后面能发现更多关于它的资料,最终揭开这个水下古城的神秘面纱。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中国最大的淡水有故事2

来源:经济日报

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2019年发布的报告,全球有17个国家的近18亿人正面临水资源危机,未来几年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短缺。在这17个国家中,有12个位于中东和北非,卡塔尔就是其中一个。卡塔尔官方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该国年均降水量不到100毫米,但年均蒸发量高达2000毫米,人均供水量低于每年人均1000立方米的国际贫水线。

不过,仅从2022卡塔尔世界杯期间的转播来看,这里似乎没什么缺水的迹象。且不谈城市中大片的绿植以及偶尔闪过电视画面的喷泉景观,就说那一片片葱绿的球场,就明显带着一副“我不渴”的傲娇小表情。

据媒体报道,为更好服务于本届世界杯,卡塔尔精心培育了144块绿地,其中包括8个球场和136个训练场地。为应对突发状况,卡塔尔还在首都多哈北部的农场内种植了42.5万平方米的预备草坪,面积相当于40个标准足球场。

卡塔尔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这是“烧钱”?

长期以来,卡塔尔主要依赖三大“水源”:其一为淡化海水,其二为地下水,其三为净化后循环再利用的再生水。不过,仅从规模来说,淡化海水是绝对的龙头。目前,卡塔尔全国用水总量的六成均为淡化海水,其中生活用水几乎全部来自于此。

不过,要大规模推广海水淡化,并不是没有条件的。

首先,位置上必须近海。这一点很好理解,无论对于什么产业来说,足够多的原材料和足够低的运输成本都是重要的先决条件。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6万个海水淡化厂,大多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岸线附近。

其次,要有丰富且廉价的能源。

目前,海水淡化的主流技术主要包括反渗透技术(也称“膜法”或“膜技术”)、多级闪蒸技术和多效蒸馏技术。第一种的原理是,通过大型管道从海洋中汲水,将水喷射到允许水分子通过但能把盐分子挡住的薄膜上,从而将海水里的盐脱掉。后两者则都属于蒸馏法,即通过加热方式脱盐。无论采用哪种技术路线,其本质都是以能源换取水资源。

而卡塔尔恰恰不缺能源。卡塔尔不仅是OPEC组织第11大原油生产国,还是世界第一大液化天然气生产和出口国,天然气总储量排名全球第三,那真是要油有油,要气有气。

再次,要有足够多的资金。

海水淡化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复杂的产业链供应链。尤其是当这个系统工程需要服务全国时,资金需求只会呈指数级增长。

因此,建厂只是第一步。依据不同生产规模和技术路线,海水淡化厂的建设成本浮动极大,少则几亿元人民币,多则上百亿元。

不过,相比于水厂运营成本,这些投入只是“小头”。

按照目前三种主流海水淡化技术中成本最低的反渗透技术测算,每吨水至少需要耗电4千瓦时,化学品费用约0.5元,再加上人工、维修、设备折旧与易耗品更换,成本至少为每吨淡水3元以上。卡塔尔人口数量为293万,按人均供水量每年1000立方米的最低标准乘一下,90亿元,没了。

需要明确的是,这个简陋的算式计算的只是最低成本、最低供水量。而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海水淡化厂的生产成本远远不止3元/吨淡水,5元/吨淡水已经算国际领先水平了;卡塔尔人均实际用水量远超国际贫水线要求,保守估计也要1.5倍以上;为确保国民经济稳定运行和国民用水安全,淡水储备是必须的,这部分费用还没有算在内;此外,世界杯期间,有近200万球迷与游客来到这里,约占卡塔尔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二,他们也是要用水的……

储水也是吸金大户。2015年,作为重要战略民生工程,卡塔尔启动了又一轮供水工程建设。其中战略蓄水池项目共包含15座巨型蓄水池,每座水池长300米、宽150米、高12米,大约相当于9个足球场的面积,单体容量50万立方米。目前,这些蓄水池已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最大饮用水水池”。为确保淡水不会被二次污染,相应的监测和再净化设备都要配套建好。

还有运输管网。没有合理布局的运输管网,就无法做到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因此,管网系统不仅要大建特建,还要提前规划。甚至于,这个规划要先于城市规划本身,才能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这个投入规模有多大,目前还没有看到官方数据。但毫无疑问的是,很大,大到连富得流油的卡塔尔都挠头。据媒体报道,2015年,卡塔尔曾提出了一个修建24座蓄水池和相应管网的计划。不过后来因为国际油价下跌,国家财政收入受到影响,计划被迫“缩水”。

从建厂到运营再到储运,可以说,淡化海水每一个咕噜噜的水泡泡都是资金在舞蹈。也难怪业界普遍认为,海水淡化只有特别富庶的国家才有能力推广,并不适用于全球更多地区。

不如“双减”?

长期以来,海水淡化最受争议的就是其对环境的影响。

先来看消耗。

近年来,随着海水淡化技术发展,尤其是反渗透技术的发展,海水淡化的能耗已经大幅降低。根据韩国学者的研究,此前很多年里,大多数淡化水厂采用的都是热法海水淡化技术,淡化一吨水至少需要用电10千瓦时。现在最流行的反渗透技术也是从高耗能版本升级而来的,最初每吨水耗电超过20千瓦时,不过现在已大多降至8千瓦时以内。

同时,学界和产业界也在一直努力,一方面提高膜的性能,提升淡化效率;另一方面采用能量回收装置,对淡化后产生的高压浓海水进行“压力回收”,降低工作能耗。

再来看排放。

有学者指出,海水淡化过程中会向海洋排放高盐废液,其中可能包含淡化过程中添加的氯、重金属、消泡剂等化学成分,会危害近海生物及珊瑚等脆弱物种。

也有专家认为,海水淡化的规模再大,与海水总量相比依然是微不足道的。经过处理的废液只要不集中排放,就能很快扩散,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在可控范围内。

不过,排废这种事,毕竟还是越少越好。目前,有很多科研团队正在攻关,大体的思路主要集中在提升膜材料性能和减少化学添加剂两个方面。前者需要新材料科学的突破,后者则与化工产业密切相关。

一个很有意思的尝试来自中东本地的研究机构。其思路有些像分布式光伏电站:基于中东地区气温高、光照时间长的气候条件,将太阳照射带来的热能与小型海水淡化系统结合,利用太阳能“生产”淡水。在商用技术并没有质的提升的当下,这似乎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应该说,加大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力度本质上是在投资未来,势在必行但过程不易。但仅仅把希望寄托在未来是不够的,从现在做起,提高用水效率,推广更加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样刻不容缓。

左手未来,右手当下。不如,考虑一下“双减”? (韩 叙 来源:经济日报)

中国最大的淡水有故事3

长江白鲟被正式宣布灭绝

7月21日,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宣布长江特有物种白鲟灭绝,长江鲟野外灭绝。

根据IUCN更新的物种红色名录,长江特有物种白鲟已经灭绝,长江鲟(达氏鲟)野外灭绝。白鲟最后一次出现在长江宜宾南溪江段是在2003年,而长江鲟(达氏鲟)因为未能发现除增殖放流种群外的幼鱼而被评估为野外灭绝。

图源:@WWF世界自然基金会 危起伟供图

IUCN发布的全球鲟鱼再评估结果显示,世界现存的26种鲟鱼正全部面临灭绝风险。经过仔细计算的评估结果表明,鲟鱼在过去三代中的下降速度比以往预想的还要快。在IUCN物种红色名录中,鲟鱼极危17种,濒危3种,易危5种。

报告同时指出,在全球范围内,鲟鱼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野生鱼子酱和鱼肉的非法贸易带来了非法捕捞,水坝阻断了它们的迁移路线,不可持续的沙石开采破坏了它们的产卵场,以及栖息地丧失。

科普:白鲟是什么动物

白鲟(学名:Psephurus gladius),体长为2~3米,体重200~300公斤,最大的体长可达7.5米。又称作中华匙吻鲟,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鲟同属匙吻鲟科的物种。另名为中国剑鱼,是中国最大的淡水鱼类。因为其吻部长状如象鼻,又俗称为象鱼。

中国古代白鲟被称为鲔。春季溯江产卵。主产于中国长江自宜宾至长江口的干支流中,钱塘江和黄河下游也有发现。是中国特产稀有珍贵动物,属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图源网络 中国小康网综合北京日报、百度百科)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3日 星期五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我国最大淡水(中国最大的淡水有故事)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1395.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