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围魏救赵的故事有什么看法和感受(围魏救赵的故事有什么看法)

2023-03-02 03:58:01 技术常识4 内部资料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976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5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围魏救赵的启示,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象郡说事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围魏救赵的故事有什么看法1

公元前353年,魏国大元帅庞涓率数十万重兵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赵国陷入了战火之中,国王升朝向文武百官问计,有位大臣向国王献计:不如由主公写一封求救信,再备上金银,然后派使者向齐国求救。国王想了想,也只能这样了,于是急忙派使者向齐国求救,齐国国王接到信和财物后就派大将军田忌和军师孙膑率军赶去赵国解围,田忌随即点兵准备来日向赵国进军,军师孙膑劝阻说:“要解开杂乱纠纷,不能握拳不放,要解救相斗之人,不可舞刀弄枪。避实就虚,给敌人造成威胁,邯郸之围便可自解。如今魏军全力攻赵,精兵锐卒势必倾巢而出,国内一定只剩下老弱兵丁。将军不如轻装疾奔魏都大梁,占据险要,击其虚处。敌人必然放开赵国,回兵自救,这样,我们便能一举解开邯郸之围,又可乘魏军疲惫之际,一鼓歼之。”田忌立刻按照孙膑的布置进行。果然,魏军得悉大梁被围,慌忙回师。人马行到桂陵地面,齐军蜂拥杀出,将魏军打得丢盔弃甲,横尸遍野。

  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如能抓住这种联系的主要结节点,便可牵一发而动全身。在现实生活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困难,根据围魏救赵的故事和原理,我悟出了以下5点

第一既然我们无法直接实现愿望或者目标,那我们就向其他办法,迂回实现我们的愿景。也许迂回一下,能更好的实现目标。如果当时孙膑带领大部队直接去赵国,那么路途遥远,赶到赵国以后,孙膑的部队也是疲惫之师了,估计不仅救不了赵国,可能把自己也搭进去。

第二分析问题的时候,要抓住问题的本质,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比如说我们救火,救火之前,必须找到着火的原因,以及燃烧体,不然的话,也许会把‘救火’变成‘火上浇油’。

第三做事情之前,要充分了解以及熟悉事情,否则就无法解决问题。如果当时魏国只是派了一部分部队去进攻赵国,而魏国的大部分精兵依然在魏国边境防御,那么“围魏救赵”绝对是非常愚蠢的,无异于以卵击石。我想当时孙膑在定“围魏救赵”的决策之前,肯定得知了魏国国内的部队是几乎没有战斗力的老弱病残。用一句俗话说就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做事情之前,必须充分搞清楚对方的具体情况。

第四千万不要孤注一掷。假如魏国只是派了一部分部队去进攻赵国,在魏国国内还留下一部分精兵,那么孙膑是绝对不敢去攻打魏国的,所以说魏国的兵力部署和安排是不合理的。也就是说:不要把全部精力,全部金钱,全部时间,都用在一个方面,而是应该综合考虑,合理安排精力、时间、金钱。

第五不做没有把握的事情。假如魏国有把握攻下赵国,那么魏国的部队可以先攻下赵国,然后再回到魏国把孙膑的部队赶走,这也是一个非常好多计策,那么孙膑的“围魏救赵”就毫无意义了。也就是说:要做就做有把握的事情,如果没有把握,就不要轻易冒险

围魏救赵的故事有什么看法2

"孙"即孙膑,本名孙伯灵,战国时齐国人的军事家,是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庞"即庞涓,是战国时魏国人,在魏国任大将。他们两个人是同拜于隐士鬼谷子门下,但是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比自己强,总是陷害孙膑并致其残疾,于是孙膑跑到齐国,得到齐王的重用,从此开始了孙庞斗智的两次战争,其中围魏救赵就是出于其中之一的桂陵之战,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个故事。

在战国七雄中,最先崛起的是魏国。魏国在战国初期因魏文侯的改革而变得强大,引起了其他诸侯的戒备,当时齐、魏之间的矛盾最为尖锐。公元前356年,赵成侯在平陆和齐威王、宋桓侯相会以示好,并与燕文公在阿会盟。由此,魏国开始有被诸国联合进攻的可能,所以魏国欲找机会解除这个危机。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国卫国,招致了魏国的干涉,魏国派兵包围赵国首都邯郸。

赵国邯郸被魏国包围后,赵国派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救。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支援赵国。

孙膑建议田忌迅速向魏国的都城大梁(今开封)进军,切断魏国通道,攻击他空虚的后方,这样魏军必然被迫回师自救,齐军可以一举而解赵国之围,又使魏军疲惫不堪。齐军则以逸待劳,在路上伏击他,从而战胜他。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一整套作战方案,声东击西,直捣魏国首都大梁。果然,庞涓中计,闻听大梁吃紧,急忙率主力放弃辎重,日夜兼程急行军回救大梁。这时齐军已将精锐主力埋伏于长垣北15公里的桂陵丘岗之间迎击魏军。最终魏国战败,庞涓被俘,赵国之围遂解。

这就是围魏救赵的故事。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现在将其作为成语使用,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围魏救赵的故事有什么看法3

围魏救赵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我就不再赘述了。我想从谋略的角度分析一下,围魏救赵这个计谋的思想内涵。

齐救赵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齐救赵时,孙膑对田忌说:“想理顺一团乱麻,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想排解搏斗纠纷,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与进去。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

围魏救赵的核心思想在于: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意思是说:打击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之后再打击;正面打击强盛的敌人,不如侧面打击虚弱的敌人。

我们再来看一下围魏救赵的实施步骤:

避实击虚

不是长途奔袭去赵国和魏军主力决战,那样就是替赵国挨打,此时魏军处于以逸待劳的位置,很不利于自己。而是迂回到魏军的后方,攻打它薄弱的地方。(虚,并不是说对敌人不重要。有时候,越是重要的地方,越是敌人“虚”的所在。不仅要找到实力上的“虚”,还要找到心理上的“虚”。)

攻其所必救

攻打它的后方,就能让魏军从赵国撤军吗?你攻打的这个地方必须是对它很重要的地方,要让它不得不救,即使不计代价也要救,这个地方就是魏国的都城。(皇太极与明朝军队在关外打仗,用得最多的就是“围点打援”。救援,会被一拨一拨地消灭;不救援,则关外的屏障尽失。在两难之中,明朝完全丧失了主动权。)

以逸待劳

既然对方要回军来救,那我就养精蓄锐等着你,挖好坑等着你来跳。(孙子兵法:“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不动应动。“待”不是消极等待,而是牵着敌人的鼻子走,做好充足准备后发制人。)

攻其不备

我已经设好了埋伏,等你来的时候已经是人困马乏,我忽然杀出来,你就只有挨打的份了。(在战争中,完全不防备是不可能的,敌人不是傻子。重要的是做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防备是情理之中的必然,如何做到意料之外的防不胜防才是关键。要使敌人骄傲而放松戒备,使敌人惊恐而不知所措,然后趁机攻击。重点是掌握敌人的信息,了解敌人的虚实和动向。)

这些思想无一例外,都取自于《孙子兵法》。“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致人而不致于人”,要避免与敌人正面的、硬碰硬的冲突,保存实力,攻击敌人重要的、薄弱的地方,充分调动敌人,让敌人在调动中消耗,最大程度地确保自己的优势和主动性,然后再一举消灭敌人。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6日 星期一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围魏救赵的故事有什么看法和感受(围魏救赵的故事有什么看法)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0746.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