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有香味的太阳故事PPT

2023-02-27 22:10:01 技术常识4 新人必知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3852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35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词写盛世 歌咏荣欣——词作家赵世欣的音乐人生,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香味的太阳故事PPT1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璨若星河的诗歌的天空,我最喜欢那耀眼的边塞诗和军旅诗。这也是和我十几载的军旅生涯有关吧。由此,我也逐渐喜欢上了歌词创作,并不断向词界前辈学习。其中,在令我钦慕的词作家中,与赵世欣交集最多。我们均受孔孟之道浸润、齐鲁文化养育,我是他的音乐文学的忠实粉丝,他是我歌词创作的领路人和导师。

有段时间,我沉迷于赵世欣作词的歌曲,在QQ音乐平台的“赵世欣词乐坊”里,把所有的作品反复聆听、仔细揣摩、认真拜读。赵世欣从事音乐文学创作二十余年,写祖国、写航天、写军旅、写故土、写人生,创作颇丰,多为佳作精品。他的作品紧贴时代、融入时代、歌颂时代,以大气、典雅、飘逸、深情见长,有家国、有大爱、有情怀、有温度,可以说是词写盛世,歌咏荣欣。

用大爱书写祖国颂歌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赵世欣写给祖国的颂歌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荣光捧给祖国》。这首歌是写给晋西北长天旷野下,举世瞩目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谭晶版、鞠萍版,央视版、网络版,视频版、音频版,我听过不下百遍。

“走过多少风雨从来不说,身影隐在荒岭沟壑。走过多少岁月仍在跋涉,欢乐留给万家灯火。有过多少功勋总爱沉默,青春点燃天光地火。有过多少辉煌仍在求索,神剑倚天巡视银河。”

几十年来,发射中心一代代科技人员,托“风云”、举“铱星”,先后将包括长征六号“一箭二十星”在内的100多颗卫星送入太空,创造了20余个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

他们就这样将荣光捧给祖国,把忠诚洒满星空!所以赵世欣在歌中这样点睛升华:“啊,山不孤独,水不寂寞,热血温暖着不老的传说。啊,心不孤独,梦不寂寞,生命激荡着爱恋的执著。荣光捧给祖国,巨龙腾飞托起中华魂魄。”

百年风雨,百年传奇!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是值得纪念和歌咏的大事。在这个盛大的节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政治工作部隆重推出了音乐电视作品《百年》。

《百年》由赵世欣作词,著名作曲家、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栾凯教授作曲,知名电影导演孔嘉欢执导,优秀青年军旅歌手王瑶演唱。

“一个百年的故事,你知从何说起?石库门的老屋,还留着那群人开会的气息……”近代中国惨遭列强践踏,山河碎裂、军阀割据、民不聊生。无数革命先辈苦寻救国之道,在黑暗中艰难探索,终于寻得那红色的希望之光。当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燃遍神州,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开始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一幅百年的画卷,你想从哪看起?民族复兴的征程,还留着那群人扬帆的壮语……”从救亡图存、唤醒民众的呐喊,到开国大典上那一声响彻寰宇的民族宣言,再到建设崭新中国的一声声铿锵誓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红色旗帜的引领下披荆斩棘、奋勇向前,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百年》以大气磅礴、坚毅豪迈、热情奔放的曲调,着力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人勇担历史重任、不忘初心使命,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矢志奋斗、奋勇前行的革命精神和光辉形象。一经人民网、新华网、中央电视台等各大平台推出,便引得赞誉无数,成为庆祝建党百年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为时代鼓与呼的音乐作品,总能焕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

2020年春节,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武汉。在这个特别的春节,千万医护人员奋战在抗击病毒的最前线。作为航天文艺工作者,赵世欣和他的伙伴们拿起音乐的武器,战斗在抗击疫情的另外一个战场,用一句句深情的歌词,用一个个奋进的音符,第一时间用第一声音,力挺武汉,共克时艰。

他创作的《爱会永恒》歌词,被刘介华、杨晓云、阎俊波等航天文艺工作者迅速谱曲,金波、叶翠、张秦、王增何等知名歌手主动请缨演唱,再加上配器、录音……18人先后参与,10地跨域联合,最终形成网上发布的一词两曲三人唱。MV被人民网、央视新闻等1000余个新媒体账号转发刊播,仅微博播放量24小时超过200万,累计阅读(播放)量超2亿次。

用挚爱谱写航天赞歌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航天梦想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航天人和太空金牌音乐人,赵世欣的作品有相当一部分是写给航天的赞歌。比如,献礼第四个航天日发布的《爱在天地间》,向人类首次月背之旅致敬的《啊,月亮河》,献给“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圆满成功的《北斗星光》,纪念东方红卫星成功发射五十周年而作的《天地“东方红”》,还有《太空荣耀》《胡杨的诉说》《太空海》《千里之眼》《太空圆舞曲》《我要去飞翔》《星光满天》《中国星座》《追赶太阳》等等。

“驼铃摇落千年繁华,谁还记起飞天衣袖上盛开的花?羌笛声里淡了清茶,谁还记起反弹琵琶的那幅图画?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湮没了一指流沙,苍老了多少年华。”

我最喜欢的这首《飞天故事》,是赵世欣献给中国第一位“女飞天”刘洋的歌曲。

他说,小时候,常听妈妈讲嫦娥的故事,那份对天宫的好奇一直陪伴他长大,懂得了那是一个传说,是一种憧憬,更是炎黄子孙的梦想。直到那天看到火箭腾飞翱翔太空的那一刻,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

当刘洋飞天的那一刻,他饱蘸深情写下了“岁月流转江山如画,你可知道古道西风里花落谁家?巾帼仗剑酒泉饮马,你可知道天宫里迎来东方女侠?银河巡游,九天潇洒,留下来传世佳话,靓丽了一代英华。”

为了这祖祖辈辈的飞天梦,有多少人远离家园;有多少人,隐名埋姓,又有多少人,献了青春献终生。铸大国重器,挺民族脊梁。这首歌即典雅又豪放,一曲听罢,让我们更加关注航天、支持航天、热爱航天、奉献航天。

“多少往事我想讲给你听,还记得弱水河边的那群英雄。一片沙海一个梦,只想把最美的歌儿送上太空。多少故事依旧古道西风,最难忘戈壁滩上的那些明星,一面旗帜一颗心,只想把通天的道路铺满彩虹。”这首深情的《天地东方红》是为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而作。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于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为了纪念这一天,国家把4月24日定为中国航天日。

所有的千辛万苦、千言万语都化作“苍茫大漠有歌声,是苦是甜都生动。听也东方红,唱也东方红,浩瀚宇宙有歌声,有情有爱都感动。”

“摘下星星脖子上戴,爱美的人儿笑起来。乘上神舟逛天街,银河浪花一排排。摘下月亮耳朵上戴,好听的歌儿唱起来。乘上神舟逛天街,梦想花开一代代。美丽的天宫等你来,导航的北斗在剪彩,浩瀚的天宇敞胸怀,心潮澎湃云天外。”赵世欣的这首轻松欢快的《乘上神舟逛天街》,经乌兰图雅演唱后,更是火上了天。

他的航天赞歌为何广为传播?他说,作为航天音乐人,站上太空高度、深耕航天沃土,体现火箭速度、增添星空光芒,是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使命。为了心中的艺术理想,只能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在音乐责任田里深耕细耘、奋力冲锋!

用激情唱响军旅壮歌

赵世欣不仅是音乐人,更曾经是一名老兵。军歌在他的作品里占有重要的分量。几十年的摸爬滚打,军旅独有的“风花雪月”,让他的作品更具血性与风骨。

“是谁在深山守着寂寞伴着荒凉?是谁在边关饮着孤独紧握钢枪?是谁在阳光里把和平鸽轻轻放飞?是谁在月光下遥望星空思念远方?是谁让山川挂满新绿鸟语花香?是谁让大地年年丰收百姓安康?是谁让理想在蓝天下尽情飞扬?是谁让真情相拥相伴花蕾绽放?”

这首《人民子弟兵》,连用八个问句,生动而又鲜活地向世人诠释了和平年代军人的价值。

他把作为军人的骄傲自豪,对军人的崇敬赞美,都融进了歌词:“啊,这就是你啊,人民子弟兵。孤独寂寞你不悔,风霜雪雨你担当。花好月圆的日子里,你把青春化作了守望的目光。啊,这就是你啊,人民子弟兵。幸福家园你守卫,国家安危你担当。白鸽飞舞的年代里,你把青春化作了祖国的刚强。”

他的军旅歌曲,风格多样,具有正统的直抒胸襟,又有别具一格的独运匠心,正如兵法中的奇正相依。

“战斗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敢于亮剑浩瀚无形战场。天眼明察秋毫,电波惊涛骇浪,星辰大海,看我布下的天罗地网。一流的队伍走过天安门广场,听党指挥我们站在制高点上。祖国请你检阅,沙场点兵向着胜利的方向。”这首《雄师检阅歌》,言简意赅,表意直白,铿锵有力,给人无穷的力量。

“你是否看见风的手指,在拨弄硝烟的影子。仿佛那个模糊的背影,不知谁是谁的天使。你是否记得云的样子,在揣测战场的距离。仿佛就在心灵的深处,不知谁是谁的秘密。我的眼里看不到忧郁,裸露的睡梦也一样坚毅。风和云的爱恨,就成了潜伏故事。我的心里珍藏着回忆,滚烫的青春在奔腾不息。生和死的情缘,就成了暗战传奇。”

这首《风云幕后》写的波诡云谲、逶迤磅礴,把惊心动魄的隐蔽战线斗争,写的诗情画意、爱恨交织。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领悟,更是一种实力。

“天线旋转键盘嗒嗒,一夜悄无声息的机动,演习开始啦。心儿在网上起舞,身影在九天潇洒。电波飞吧飞吧,四面八方红蓝敌我,一网天下。”这首生动的《演习进行时》,把信息化时代的战争描绘的淋漓尽致。

艺术都要扎根泥土,没有深入基层一线,没有经历风尘仆仆,没有同士兵一起摸爬滚打,是写不出这样沾有泥土气息、广受官兵喜爱的好作品的。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刻骨铭心的军旅人生,是每名有过军旅岁月的人终身的荣耀。或是信念永恒的风雨兼程、或是血浓于水的战友情谊、或是烽火连天的战斗岁月、或是横刀立马的铁血荣光。

“还是这座营房,还是这片白杨,还是这片晚霞洒在操场上。多少次回连队,多少次热泪淌,紧紧地握住战友的手,情比山高水长。啊,战友你练兵忙,时刻准备着上战场,年轻的脸上满是勇敢,像我当年模样。”

连队的那一片白杨、操场上那一片霞光、沙场点兵的枪声、战友重逢的泪花,都是我魂牵梦绕的、永不褪色的青春记忆。听完这首《回连队》,作为一名转业多年的老兵,我禁不住热泪盈眶。这就是文字的妙处,这就是感情的力量。

如今,我与赵世欣一样,脱下了军装,但脱不掉军人的使命担当;离开了部队,丢不掉军人的家国情怀。

若有战,召必回!

用初心奏鸣故土情歌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柔软深情的地方,那是母爱,那是故乡。赵世欣的老家在山东青州,那是一个美丽的好地方。

青州之名,始见《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为古九州之一。因地处东海和泰山之间,位于中国东方,“东方属木,木色为青”,故名“青州”。

青州,这个熟悉的名字,印刻在游子们梦中的,永远是“少小离家”时的样子。而当他们“老大回来”的时候,看到美丽如天堂般的家乡,又恍若在梦中。

那份欣喜、自豪的情怀,那种惊诧、意外的感慨,化成一个个文字,一串串音符,流淌出对家乡的爱慕与祝福。

赵世欣的“大美青州”系列歌曲都是用一颗赤子之心歌咏故乡。

“七彩云飘过青州文昌塔,南阳河倒映宋城一幅画,迎来黎明送走晚霞,至诚有我酿佳话。捧出圣洁之心,奉献和美年华。圣和之美,点亮万家灯火,璀璨满城烟花。仙客来装点古城十里街,阜财门连起梦想幸福家。风雨同舟冷暖有爱,奋斗成就你我他。守着圣贤之道,只为和谐繁华。圣和之美,扮靓东方花都,美丽春秋冬夏。”

这首《圣和美》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把青州的美刻画地引人入胜。

还有一首《红丝砚遇》也充满对家乡的爱恋。“一方红丝砚,艳遇在古城,只因那千百年来的翩若惊鸿。朱褐黄青色填一阙如梦小令,红丝飞扬飘出风情万种。一方红丝砚,艳遇在古城,只因那千百年来的青史留名。水墨丹青色泼一幅高山流水,绝世风华透着仪态芳容。我和你邂逅在青州古城,只一眼就惊艳了我的前世今生。捧起你啊暗香盈袖,魂儿就融进,衡王的诗酒、易安的琴声。”

“岁月洗尽了铅华,你却从未走远。一副铁肩刚骨,一生得清廉。七分为百姓,三分是江山。唐楸宋槐作伴,寂寞了似水流年。岁月铿锵了风骨,世人常把你念。千年孤星瘦影,闪耀在长天。苦着七分苦,甜着三分甜。明月清风传颂,知道你冰心一片。”

这首《清廉天下》是写给曾任青州知州的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赵世欣在歌词里对这位曾经造福他的家乡的先贤慷慨表白:“历史的天空过客堪堪,谁惦念,谁挂牵?黎民为大,百姓是天。谁担当,谁比肩?”

文艺深深融入时代和人民、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生和死,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

“出门在外难回家,梦里梦外都牵挂。妈在村头盼儿归,儿在梦里喊妈妈。妈妈啊妈妈,孩儿想你了。想你的皱纹想你的白发,想你那断了腿的老花镜,老花镜也代替不了,你盼儿的双眼,双眼早已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是最无私,最伟大的。这首《想妈妈》,就是对母爱的抒发,就是对母爱最好的表达。

因为有爱,有牵挂,才能坦坦荡荡走天下。永葆一颗赤子之心,艺术人生才能开出永不凋零的花。

用体悟畅享人生恋歌

赵世欣的作品,不仅写时代、写航天、写军旅、写故乡,他把对人生的感悟也融入笔端,写下一首首清新隽永,充满智慧哲思的佳作,这也最能体现他的真性情。

“描红临帖起步稳走,留白落款做事讲究。惜墨如金方圆有寸,黑白分明做人常修。”世欣先生的新歌《翰墨飘香》,聆听数遍仍萦怀绕梁。

初听是书法的故事。一字一世界,精雅飘逸。一字一乾坤,妙趣天成。

中国书法,翰墨飘香,魅力无穷,源远流长,实乃国粹也。

“一杯茶,一壶酒,泪中也有笑,乐里也有愁。人生百年有百味,翰墨香盈袖。千层纸,刀笔透,铁肩担道义,妙手写春秋。江山千载有千娇,翰墨万古流。”

再听便是人生的境界。词中蕴深意,曲中有洞天,哪有词句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

清风出袖,明月入怀。这氤氲的墨香中,有心间万里丘壑,有胸中凌云壮志,有谈笑风淡云轻。

烽烟鸿雁,尺素传情。这浓郁的墨香中,有故乡泥土芬芳,有挚爱亲人思念,有天地大爱无言。

行楷隶草飞墨流云。那方寸之间,是忠诚忠贞,是信仰信念,是坚守坚韧,是底蕴风骨。

到最后,这翰墨飘香,便是家国情怀,是初心使命,是憧憬向往,能让我们品味良久、回味良久。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历史上写杨贵妃的作品汗牛充栋,赵世欣的《杨玉环·羞花》有他的独到之处。

“丽质花容蒙圣恩,回眸一笑绝红尘。笑也能蚀骨,哭也会消魂。惹得三千佳人妒,宠爱在一身。可怜渔阳鼙鼓起,刀光剑影战马奔。娇也曾频频,嗔也似深深。却是六军行不前,仇恨集一身。”

“香消殒、霓羽喑,山盟海誓,哪句是真。拓展创作领域在天不能比翼,在地不能连理,君不见马鬼坡前梨花雨纷纷 。湿了眼、累了心, 高山流水,伤了光阴。还是甜言蜜语,还是难觅知音?哪一个不是爱江山胜过美人”

爱也罢,恨也罢,爱恨总是一场空。荣也罢,辱也罢,荣辱也是过眼烟云。

在《王昭君·落雁》中,赵世欣这样写到“春花出墙探头,六宫粉黛如柳,怎奈春深情似海,昭君何所求。衰草连天又秋,和亲单于血流,琵琶声怨胡天雪,雁落平沙头。”

“柔情熄灭了烽火,兵戈长满了铜锈,千年一叹唱出塞,青史说不休。朔风不识美人心,只把青冢作挽留,千年一叹唱出塞,弹指又春秋。”

多少历史的争斗和血泪,随着满天的黄沙走远,只留下无尽的沉思和感叹!

有什么样的心境看到什么样的历史,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这些年,赵世欣不断拓展创作领域,在文艺策划、编剧等方面也多有建树。

真的是人生如戏,怎么撰写脚本与台词,全在乎自己;人生如歌,怎么谱写每一个音符,全在乎自己。(赵建平)

来源: 光明网

有香味的太阳故事PPT2

我国北方燕山山脉与阴山山脉交汇处有一山口,蒙古语称之为乌兰察布,翻译成汉语就是“红山口”。

乌兰察布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内蒙古距北京最近的地级市,仅240公里,高铁1个多小时可达。当北京七月骄阳似火、酷暑难耐之时,如果向西来到乌兰察布,顿时会感到草原七月天,风吹惬意人。

乌兰察布市离北京市最近距离为240公里。均为受访者供图

“只有西北高原才能具备的”

乌兰察布素有“中国草原避暑之都”之称,夏季平均气温只有18.8摄氏度。

苏木山,燕山之尾,阴山之头。长27公里,宽19公里,平均海拔1682.32米,是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的水源涵养地,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要塞”,最高点2334.7米是乌兰察布市的“珠峰”。

“苏木”蒙语是“箭”之意。苏木山古时称箭山,春秋战国至两晋叫雁门山,北魏叫蟠羊山,地处晋、冀、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素有“鸡鸣闻三省”之称,是红山文化与仰韶文化交汇区。

苏木山是内蒙古最大的人工林场,森林覆盖率74.8%。林场里流传着“塞上愚公”董鸿儒带领两代林业人,“死磕”穷山恶水,用肩扛背驮最原始方式在高寒荒山种下20.5万亩、3000多万棵树的故事。

内蒙古最大的人工林场苏木山。

如今,苏木山已建成森林公园,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沿蛇形山径攀援而行,但见怪石嶙峋,花草纷繁,可闻松涛阵阵,百鸟争鸣,林秀而山美,把苏木山装点得俏丽多姿。

登临绝顶望天涯,举目四望,但见群山叠翠,雾色缥缈,犹如一幅浓淡相宜的壁画垂挂天际。轻风送来浓浓花香,山溪泉水叮咚作响,使人如入仙境,心旷神怡。

“牛马千百成群,远远地走来,如绿海上的沙鸥万点。倚杖当风,心旷神爽!这种无边高朗的天空、无限平阔的草原,无尽清炎的空气,是只有西北高原才能具备的……”这是作家冰心笔下,20世纪30年代的乌兰察布市集宁区。

位于市区的霸王河公园,天蓝水清,树绿景美;漫步于栈桥之上,呼吸着清新空气,陶醉在生态美景当中;徜徉在泉玉岭景区,惠风和畅,游人如织,宛如置身一幅游人赏景、水鸟嬉戏、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中……

霸王河是集宁区的“母亲河”。10多年前,由于持续干旱,霸王河地下水位曾严重下降,加上垃圾侵占河道,两岸都是采石场,整个河道一度变成臭水沟、乱石滩,当地居民避之不及。

2010年秋,霸王河综合治理工程开工建设。依托白泉山、老虎山、卧龙山、霸王河、泉玉岭河等自然地貌,一条长约15公里、宽约1公里的水域绿化景观带被打造出来,霸王河公园变身休闲“打卡地”。

来自北京的王霞,是一名在乌兰察布市从事大数据工作的职员,由于工作原因,她经常往返于两地。工作之余,她喜欢在霸王河公园等地散步,这里已经成为她快节奏生活的重要调剂。

“蓝天碧水、绿草鲜花,我喜欢带着孩子或朋友来这里游玩,非常惬意。”王霞笑着说。

据乌兰察布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张璐介绍,乌兰察布市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9.3%,2021年空气指数优良天数达到336天。

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景色。

塞外第一“路”

路,用今天的解释就是“道路”。在宋元时期,“路”则是指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集宁路”就是元代的“路”,而且是当时的塞外第一“路”。

据内蒙古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红星介绍,集宁路为元代建置。最早是金代集宁县,建于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当时是草原与中原地区商贸交易的重要场所。元代初年升为集宁路,为汪古部辖境,属中书省管辖。

史书记载,1368年到1371年之间,明军同元军在古代集宁路附近,发生过两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均以明胜元败而告终,元代集宁路也随之废弃。湮灭时间应在明洪武三年至九年(公元1370年—1376年)间。

经过800多年风吹雨打,战火洗礼,元代集宁路如今仅存古城遗址,位于今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以下简称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镇土城子村。2002年在修建高速公路时,对古城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张红星说,考古人员先后从这里出土了磁州窑、龙泉窑、钧窑、景德镇窑、耀州窑、建窑、吉州窑、定窑8个窑系瓷器及铜器、铁器、金银器等一大批珍贵文物。元代集宁路古城遗址曾被评为200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除集宁路遗址外,乌兰察布还是大窑文化、仰韶文化、岱海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被考古学家苏秉琦赞誉为“太阳升起的地方”。通过考古鉴定,元代集宁路遗址为辽、金、元时代的古城,而在元代最为兴盛,并升成集宁路。元代集宁路是当时内地通往塞北高原的必经之路,是草原游牧与农业耕作地区的结合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乌兰察布市商务局副局长徐中栋说:“自古以来,乌兰察布就是中原地区通往俄罗斯、欧洲必经的驿站。如今,随着‘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这里更是西北地区向东南出海的必经之地,也是我国通往蒙古国、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重要国际陆路通道,向北开放的国际物流枢纽节点和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国际物流基地。”

依托独特区位交通优势,乌兰察布市畅通物流通道建设,与俄蒙合作建成乌兰察布——乌兰巴托——乌兰乌德“三乌通道”;与天津港、曹妃甸港合作建成内陆港,成为俄蒙产品成本最低的“出海口”;着眼国际航空通道完成了集宁机场航站楼国际流程改造。

五辆一排、整齐排列,操作工人有序将汽车装上集装箱,不日将发往国外……走进七苏木中欧班列枢纽物流基地,铁轨上整齐排列的集装箱装载着各种各样的货物,期间不断有货车进入仓储区,汽车、木材等琳琅满目的物品等待装载或卸载。对讲机里不时传出声音,装载、运送,物流基地满是工人忙碌的身影。

七苏木中欧班列枢纽物流基地是乌兰察布市打造的向北开放桥头堡。自2016年首次开行以来,累计开行580列,23774车。

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景色。

“草原博物馆”

夜空深邃,繁星满天,洁白的月光洒在草原上,天地间一片静谧,晚风轻轻吹过,空气中的花草香气掺杂着欢愉气氛,和草原的约定就此兑现。

乌兰察布的美集中体现在草原之上,这里有“神舟”飞船回归的杜尔伯特大草原,也有国内著名的乌兰哈达火山草原,还有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辉腾锡勒高山草甸鲜花草原,草原多样性在内蒙古独一无二,被誉为“草原博物馆”。

从北京西出390公里,便来到阴山东麓的乌兰察布地质奇葩——乌兰哈达火山草原,30多座火山犹如串珠状分布在察哈尔右翼后旗辽阔草原上。

乌兰哈达火山群地处内蒙古高原南缘,火山构造隶属于大兴安岭——大同第四纪火山喷发带。火山活动始于约3万年前晚更新世晚期,休眠于全新世,属年轻休眠状态下的“活火山”。

乌兰哈达火山群奇观整合了各种景观地貌,资源富集,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核心景区草原、火山、湿地、庙宇、湖泊相互依存,7个天然湖泊布局呈北斗七星状,从高空俯瞰,有如“地球天窗”,更像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实为奇观,在我国极为罕见。

乌兰哈达火山群有火山地热、火山温泉、火山熔岩熔洞、火山稀有矿藏等,火山群周边形成的岩熔地貌有石河、石湖、石海、石浪、石禽、石兽等,俨然一处天然火山“博物馆”。

在乌兰察布众多草原中,近年来最红火的莫过于辉腾锡勒黄花沟草原,位于察哈尔右翼中旗,地处阴山北麓,面积600多平方公里,是世界上保持最完好的三大高山草甸草原之一。

山梁草原上,可乘小火车参观湿地、湖泊、山地典型草原等多种地貌。青藏高原牦牛喜食的特有植物在这里成片发育,而在我国华北、东北其他地区,这种亚高山3000米以上地域特有植被类型均无分布。梁上还分布着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人称“九十九泉”。

乘千米观光索道从辉腾梁上下来,便是被游人誉为“塞外名川”的黄花沟。这是一道蜿蜒的山谷,为远古冰川遗迹。沟长10多公里,深约300米,沟内山势险峻,奇峰突兀,曲径通幽,鸟语花香,水流潺潺,鹰翔长空。

黄花沟上的神葱岭,是占地5000余亩的独贵林区,森林茂密,古柏参天,那林间富有弹性的绿色草坪中,白蘑菇、黄花、百合花点缀其间,组成了天然的大花园。

“辉腾锡勒”蒙古语意为“清凉的山岗”,因风力资源丰富而得名,是建设风电场理想的场所。如今,一排排风电机犹如“白色森林”,硕大的风翼就像一架架“大风车”,在草原劲风吹动下缓缓转动,形成另一大景观。

建设中的三峡现代能源创新示范园。

“风电之都”与草原“算力城”

说到“白色森林”,就不能不说乌兰察布市那一排排迎风旋转的“大风车”,那一片片“追光逐日”的光伏板,正是清洁能源不断输出之地。

乌兰察布市资源富集、矿产丰富,特别是绿色能源供应充足,有效风场面积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内蒙古的三分之一。目前,全市新能源总装机752万千瓦,素有“空中三峡、风电之都”美誉。

乌兰察布的绿色能源,以及夏季冷凉气温、玄武岩稳定的地质结构,吸引了大数据企业的目光。一时间,华为、苹果、阿里巴巴、快手等14个知名数据中心企业,共计24个数据中心(其中1个超算中心)在乌兰察布落户扎根。

如今,这里相继建成了基础设施完善的大数据产业园,打通了直通北京点对点专用双回路大容量光缆数据通道……2021年底,乌兰察布市获批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草原“算力城”拔地而起,乌兰察布市也因此被称为“草原云谷”。

指示灯飞速闪烁,“嗡嗡”低响声回荡,一台台整齐排列的服务器正在存储、读取和传送着海量数据。总占地面积3997亩的乌兰察布大数据产业园内,华为、苹果、阿里巴巴、快手等24个数据中心、316万台服务器正在高速运转。每一分、每一秒,一张张手机照片、一条条快手视频、一份份政务灾备数据等正传输存储到“草原云谷”乌兰察布。

乌兰察布市大数据局副局长马少明说:“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全市不断推进政用、商用、工业、农牧业、服务业等领域大数据深入应用。工业方面已有700家上云企业,8家企业完成两化融合贯标,丰镇市高科技氟化学工业园区5G+智慧数字云平台已成为内蒙古工信厅综合业务平台。”

包装好的新鲜果蔬。

舌尖上的草原美味

提到乌兰察布,不得不提“卓资熏鸡”,这是乌兰察布市卓资县一道传统名食,已有近百年历史,与“德州扒鸡”“道口烧鸡”并列为我国“三鸡”。2019年12月17日,卓资熏鸡被正式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卓资熏鸡加工起始上世纪20年代初,当时因卓资这一带的鸡个大肉嫩,人们就加工卤鸡出售。30年代初,在河北张家口德胜堂当学徒的李珍和北京张兰太先后来到卓资山,他俩把河北制作烧鸡的经验与本地制作卤鸡的方法结合起来,改革工艺,发明了熏鸡技艺。

卓资熏鸡协会会长李吉慧介绍,卓资熏鸡以个大体肥、色泽红润、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而闻名于华北各省、长城内外。尤其是京包、包兰、包太等几条途经卓资山的铁路线,将其带到了全国各地。

“丰镇月饼”是乌兰察布的另一道美味,也是全国唯一的胡麻油月饼,其特点是焦黄松软、香脆可口、绵甜悠长、油而不腻,可谓常吃常新。

当地人说,丰镇月饼刚出炉时,饼内层次分明、面锋如刀、入口松化有“飞毛利刃”之称。久而藏之于瓮坛,则松软柔和、绵甜适口。倘若在坛瓮之内放些许美酒、香果,那更是闻之四溢飘香,入口满嘴果香。

据丰镇市月饼第五代传承人常晓峰介绍,“丰镇月饼”是内蒙古丰镇市的地方特产,当地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开始自制月饼,迄今有260多年的历史,不仅是丰镇人民喜爱的甜食,也在周边山西大同、阳高,河北宣化、张家口和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集宁较为有名。

除了舌尖上的草原美味,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还让乌兰察布孕育出享誉世界的绿色有机食材,牛羊肉、马铃薯和燕麦尤具代表性,先后获得“中国马铃薯之都”“中国燕麦之都”“中国草原酸奶之都”等称号。2018年12月13日,乌兰察布市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乌兰察布市正在打造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发展壮大“麦菜薯、牛羊乳”特色产业。

初夏的G6(纵贯乌兰察布市的京藏高速公路代号)高速公路上,一车车“麦菜薯”“乳蛋奶”,源源不断地向着东南方向行驶,几个小时后,这些绿色食材便走进京津冀千家万户。

有香味的太阳故事PPT3

回家后,甘宇还是会做那个噩梦。梦里的山林被迷雾笼罩,模糊中只有树影在晃动,眼前的大山突然轰地一声坍塌,许多落石朝着他滚过来,他不知道该往哪儿跑,只能惊恐地喊着“救命,救命!”但每一次,他都得不到回应。

惊醒后,他总是难以走出梦境,只有左腿隐约的痛感把他拉回现实——自己此刻正躺在温暖的家中,而不是寒冷、黑暗且毫无庇护的荒野,身下是柔软的被褥,而不是潮湿的山地。这些都让他重新确认,自己已经从那场灾难中死里逃生。

9月5日,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导致93人死亡。甘宇或许是这场地震中最后获救的生还者,被村民发现时,这个胡子拉碴的年轻人已经在没有任何补给的情况下,在荒山中生存了17天。

地震发生时,作为湾东水电站员工,他和同事罗永为救人和排险,自己却陷入困境的事迹已经被人熟知。但在这场故事里,还有许多陌生人伸出了援手,他们和甘宇、罗永一样,都是这场灾难中的受害者,也都是这场灾难中的施救者。

如今,他们各自回到家中,地震时划破的伤口已经结痂,倒伏的玉米杆下生出新芽。村庄逐渐恢复了平静,湾东河照旧流淌。

10月21日,甘宇地震时受伤的左脚终于拆线。除了晚上还会做梦,他没太多时间回忆那段身处绝境的日子。生活还要向前,一级建造师考试临近,他要做最后的冲刺。

震后逃生

地震过后一个月,从猛虎岗上还能看到灾难留下的痕迹。墨绿的大山被划出一道道土口子,泥石流冲毁了盘山公路,落石和大树横在路中。轰隆的滑坡声一直响,原本清新的空气,现在掺杂进了尘土的味道。

这里距震中只有10公里,周边村庄受灾严重。依山而建的房屋塌成废墟,果树和庄稼成片倒下,背着背篓的村民正在抢收玉米。逃出来的牛羊,还有满身泥的猪,在山间窜来窜去。

9月30日,前往猛虎岗的路上满是落石和倒下的树,逃出来的家猪到处窜。新京报记者 吴采倩 摄

平日里,这一带是个安静闲适的地方。在猛虎岗北面的湾东村,人们抬头就能望到不远处的雪山,村里有几家温泉度假山庄,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休闲去处。

村子不远处的湾东水电站,也保持着不紧不慢的运转节奏。28岁的甘宇是水电站的结算员,负责统计水电站的各项工程费用。他是四川达州人,湾东虽然远离家乡,又藏在深山里,但在这里工作两年后,自称“佛系”的他逐渐喜欢上了湾东的气候、雪山,以及淳朴的民风。

作为水电站为数不多的外地人,大家对他都格外照顾。罗永就是其中一个,这个41岁的男人皮肤黝黑,高高瘦瘦,是水电站的水工,负责闸门管理和流量监测。这份月薪3000元的工作,比务农挣得多。他经常邀请甘宇到家中做客,自家院子里的猕猴桃熟了,也总会给甘宇带上几颗。

10月20日,罗永在泸定县得妥震安置点的新家。受访者供图

对甘宇来说,9月5日那天除了气温降低,他又加了件毛衣外,一切与往常没什么不同。处理完上午的工作,吃过午饭,甘宇和罗永在值班室里聊天。两人都忘记了具体的聊天内容,他们当天的记忆全部被更具冲击力的事实占据:12时52分,一阵剧烈的晃动打断了两人的闲聊,窗户玻璃瞬间“炸碎”,家具碰撞在一起,各种物件噼里啪啦地掉在地上,紧接着传来像打雷一样的轰隆声。

地震来了。

两人本能地向外逃, 慌乱中,一块落石砸中甘宇的后背,500多度的眼镜掉了,他的世界突然变得模糊,整个人“晕乎乎”。在屋外,罗永看到两边的山体“哗哗”地往下塌,落石撞起阵阵黄烟。不久后值班室就被一块巨石砸中,成为废墟。

水电站的工人们也都四处逃生。湾东河是泸定县和石棉县的界河,地震发生时,水电站所在的泸定一侧离震中更近,山体垮塌也更严重,工人们大多蹚水过河,跑进对面石棉县的密林中。他们也最终全部获救。

甘宇本来也想逃生,但听到了身边的呼救声。几乎没有犹豫,他就和罗永一起把两名伤员拖离了危险区。后来他才知道,他和罗永放弃的可能是条求生之路,但在危险慌乱的现场,支配他的是另一种 “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死在自己面前”的本能。

几分钟的时间,大坝下就只剩下甘宇和罗永,还有被救出的两个伤员,其中一个是罗永的哥哥。

湾东水电站坝高25米,设计水头高达780米。水顺着压力管道,引至下游的厂房发电,距离约十几公里。压力管道沿着山脊铺设,途经泸定县湾东村,两旁分布着几百户人家。

地震前的湾东水电站,左边是两道闸门。受访者供图

“如果大坝上的水漫下来,我们也逃不掉。”罗永发现河道里的水变少了,担心坝上的闸门出问题,洪水漫坝。他还担心压力管道破裂,自己家就在湾东村,离压力管道不到100米。“如果压力管道破了,下游村子会被冲毁,我的家也没了。”

两人商量后,决定让甘宇守着奄奄一息的哥哥和另一名伤员,罗永去开闸泄洪。上坝的水泥路上堆满了落石,罗永踩着石头,冲上二十多米高的坝肩,开动柴油发电机,提起一号闸门,洪水泄入河道。风险解除,他们也亲手堵上了自己的逃生之路——河水涨起后,他们失去了蹚水到石棉方向的可能。

十分钟后,他冲回坝底,重伤的哥哥已经快要没了气息。他把罗永喊到身边,交代了最后的遗言——他要弟弟平安活着,出去帮他看看家里的情况。

另一位伤员也很快断气。甘宇和罗永找来铺盖,给他们盖上,又一起上坝把第二道闸门打开。

天逐渐黑下来,他们错过最佳逃生路线和时机,决定先在坝上的机房躲一宿。甘宇说他那一夜几乎没怎么合眼,“听到山轰轰垮了一晚,睡了一会儿,又被余震震醒。”

第二天天刚亮,他们带着水和保险绳,穿上水电站里的雨衣,决定向外逃生。罗永是当地人,曾经花一天时间沿着一条小路从水电站走到过石棉方向的猛虎岗。猛虎岗往下不远处就是跃进村,罗永判断那里或许还有村民,他们也会在那里获救。

现实的情况比想象中更糟。小路被震断,泥石流冲出一段段悬崖,到处是落石和倒下的树木。罗永牵着甘宇慢慢走,有时用绳子,有时用手。“根本没有路,我们只能在密林里钻来钻去。”

走到山腰时,甘宇的手机突然有了信号,他给公司和家人打了电话,报了当时的位置。后来他们才知道,那个地方叫芹菜坪。短暂的信号给他们带来了希望,两支救援队正在赶来。但也带来了噩耗,罗永得知,自己的母亲也在震中遇难,他失去了两位至亲。

救援队接到信息后,马上组织了营救。但上山的路损毁严重,队伍行进缓慢。

9月30日,地震后,山体出现大面积滑坡,树木均被冲倒。新京报记者 吴采倩 摄

两人在原地等了一天后,没看到救援队,此时甘宇已经体力不支。为了抓住眼前的希望,两人决定,罗永回大坝接应救援队,甘宇留在原地等待。分开前,罗永爬到树上,给甘宇摘了一包野果,又用安全帽给他装了溪水。

但他们误判了救援队的行进路线,罗永跑了七八个小时回到大坝,没碰见救援队。想回头找甘宇,来时的路已被泥石流冲毁,只能继续往前走。

8号下午,他赶到火草坪。在倒塌的房屋旁,他用捡的打火机点燃干竹子,一团团白烟往上升。“我打算一直点一直点,直到有人发现我。”

柴火燃了一个多小时,直升机终于来了,用喇叭喊,“是不是甘宇、罗永?”

罗永终于获救。很多人都以为,找到甘宇也近在咫尺。

荒野求生十七日

等待是漫长的。竹林密得遮住了天空,静谧又昏暗,偶尔有细碎的阳光洒下来。甘宇眼前是模模糊糊的绿,手机没电后,提醒他时间流逝的是昼夜更替。一天,两天,三天,罗永没来,救援队也没有。他的希望一点点消散,“我以为罗永在路上出事了,很自责。”

事实上,拿到罗永提供的位置信息后,救援力量马上就展开了部署。9月9日上午,救援直升机等待了一天,但因下雨未能起飞。石棉县救援力量徒步进山营救,也因道路塌方被迫中止。

9月10日,太阳出来了,迷雾散去。直升机终于起飞,罗永也跟随救援队伍坐上直升机,但在芹菜坪上空,他们并未看到甘宇。

这天是甘宇和罗永分开的第4天,阳光洒下时,甘宇听到风吹竹叶的沙沙响,他决定独自求生。他先是往下走,山下有条小河,既可以保证水源,又有可能沿着河走到大坝。但没走多远,他就被没过大腿的溪水挡住去路,途中他又被滚石砸伤腿,“当时就觉得很痛,有点走不动的感觉。”拖着受伤的左腿,他转而一瘸一拐地往上走。

他曾试图抓住一切救命稻草。行进的路上,他曾捡到一瓶驱蚊液,脚疼时就喷两下,再按一按,希望能起到止痛效果。

希望,离他很近又很远。离开芹菜坪后,他听到直升机的轰鸣,就把衣服脱下来,顶在竹竿上面使劲摇,大声喊着“救命,救命”,但没有回应。有一次,他看到直升机真的朝自己飞过来,但又突然换了方向。“本来以为有希望,又消失了,就挺绝望的。”

甘宇不知道的是,就在直升机绕着芹菜坪飞行的同时,一支地面救援队伍也正在向芹菜坪靠近。

罗永获救后,画了路线图,让堂哥罗立军作为向导带救援队上山。10号早上,罗立军带着十几名消防队员上山。他们计划搜寻两天一夜,带了搜救装备和尸袋,“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他听说了堂弟和甘宇的经历,某种程度上,罗永和甘宇共同开闸泄洪,已经救过自己一次。

当天正好是中秋节,晚上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照亮层层叠叠的群山。罗立军记得,有人带了两个月饼,当时有16个人,月饼被切成了17份,“留了一小块,那是给甘宇的。”当晚气温只有5℃上下,救援队点起篝火取暖,还要把大衣盖在身上才行,“不知道甘宇是怎么熬过来的”。

9月10日,中秋节,救援人员在山上分两个月饼,他们还给甘宇留了一小块。受访者供图

罗立军事后才得知,就在他们燃起篝火的那天晚上,甘宇应该就在同一个山头的某处洼地里。夜间大部分时候,甘宇都蜷缩着身子,尽力保持身体的热量。他渴望温暖,甚至把手机砸坏,期望锂电池能起火燃烧,但未能奏效。

第二天,救援人员翻过海拔2500米的山头,到达芹菜坪。看到竹叶扒成的窝棚,白色的衣服扔在一旁,野果壳散落在地,但没有看见甘宇。罗立军顺着脚印往前,泥石流冲出的悬崖挡住去路,直径一米的大树倒在泥中。脚印中断了,“如果甘宇再往前走,活着的概率很小了。”

他们边走边拉长声音大喊甘宇的名字,茫茫山林,连个回声都没有。独自在野外的这些天,甘宇每天早中晚都会“拼尽全力”喊几声“救命”,但茂密的树林,复杂的地形阻挡了声波,他们都没听到过彼此的呼喊。

太阳就要落山,救援队不得不下撤,否则也有被困风险。他们在猛虎岗点火,让直升机来接应,有人把尸袋也扔进了火中,“希望永远也用不上”。

天色彻底暗下来,没有丝毫光亮,甘宇感觉自己身处在一个巨大的黑暗中,看不到月亮,也看不到星星。夜里的听觉变得敏感,蛐蛐声此起彼伏,还有不知名动物的吼声。夜再深些,这些声音也渐渐消失。“山里太安静了,好像全世界只剩我一个人。”

猛兽没遇见,蚂蝗倒是不少。甘宇经常走着走着,就看到腿上爬满蚂蝗,他能感到这些生物正在吸自己的血,但又没力气处理。只能等它们膨胀成筷子粗细,再用力扯下来。没过多久,又有新的。“我的腿一直在流血,也没觉得很疼,只顾着赶路了。”

大概往上走了两三天,甘宇摸到了掉地上的野生猕猴桃,鹌鹑蛋大小。他之前没吃过,咬了一口,很甜。更多时候,食物都是极度匮乏的。他扒过树皮,嚼了几下,没有吞下去。也见过蘑菇,怕中毒,还是没敢吃。“实在没东西吃了,饿到发昏时,黄胆水都吐出来了。”

9月30日,甘宇在山上吃过的野生猕猴桃。新京报记者 吴采倩 摄

“饿了就一直喝水,喝到饱。”一开始,甘宇是用瓶子装溪水喝,后来挂在腰间的水瓶掉了,他就直接到溪里喝。连日阴雨,草尖缀着水珠,树上冒出了绿油油的苔藓。甘宇薅了一把苔藓,用力一挤,水就有了。有时候水里还带着小虫子,他也一并吞下。

他还喝过两次尿液。第一次喝时,有些犹豫,但太渴了,硬着头皮喝下去。“为了求生,顾不了那么多。”

这些都是他在《荒野求生》节目里看到的,从没想过有天会真的派上用场。

长时间的热量缺失让他的感知力变得迟钝,他说很多时候自己甚至感受不到饥饿。但身体还是会诚实地提醒他,极端环境给他带来的变化——早上醒来,他会摸摸自己的脸,冒出的胡茬愈发扎手。裤腰也在一点点变松,直到皮带连最后的孔都扣不上,他只能把眼镜布撕成条状勒紧裤腰。连续好多天没洗澡,身上黏糊糊的,臭味也越来越重。

甘宇不知道还要走多久,才能走出大山,那种未知感一直包围着他。但他记得罗永说过,有片“草原”离芹菜坪很近,很快就走到那里,然后可以沿着公路下山。甘宇不断重复着,“很近”“很快”,鼓励自己往前走。

模糊的不仅是视野,还有时间的边界。甘宇经常走着走着,就突然“睡着”,醒来不知是何时。“就感觉时间过得很快,睡睡醒醒,好像一下子过了三四天。”

他隐约记得,自己在河沟旁睡了一天,在悬崖边睡了一天,在“草原”又睡了两天。除了逐渐逼近的人体极限,野外还藏着时刻都有可能到来的危险。地震破坏了原本稳定的山体,眼前的一切看似平静,但变化在时刻发生。有一次在山体滑坡下,一棵倒下的大树挡住了落石,他干脆在树干下睡了一宿。只是早上取水的工夫,回来时他看到树干已经砸断,自己又逃过一劫。

大概是独自走了八天,又或者是十天,甘宇终于走到了罗永提到的“草原”。那是一处高山草甸,能看到蓝天白云,也能望到下山的公路。看到地震中走散的牛羊在悠闲吃草,积攒数日的孤独感找到了出口,甘宇忍不住“搭讪”,“你们主人在哪里呀?”“怎么没人管你们?”

在“草原”上,他看到了山对面的公路,他拼尽全力想要过去,有时干脆坐在地上往下滑,结果牛仔裤破了两个大洞。他还听到了电锯声,平日恼人的噪音变得无比亲切——这是连日来,他第一次感受到了“人烟”,自己离走出去又近了一步。

但当天晚上,也是甘宇觉得最难熬的时刻。

倾盆大雨伴着五六级的大风,闪电划破夜空。甘宇躲在一棵树下,全身蜷缩在雨衣里,鞋子裤子还是被淋透。“那晚,我真的有点担心挺不过来,害怕被雷劈,也怕被雨淋失温。”

甘宇感觉那晚很冷,比之前任何一个夜晚都冷,大概只有四五摄氏度。幸亏他穿着毛衣和雨衣,上身没有淋湿,但依然冷得直打颤,只能站起来不停走动。“几乎走了一夜,没怎么睡。”

难熬的时候,甘宇会想念家人,想念把他带大的爷爷奶奶,想念常在外地打工的父母,想着自己还没尽到孝心。他还会给自己一些盼头。逃出去后,要吃奶奶养的土鸡,要吃火锅和烤肉,还要把平时刻意控制的饮料,一次喝个够。

更多时候,甘宇都在告诉自己不能死,肯定有人在找他。他相信,地震没有夺走他的生命,大山也不能。

一步之遥的救援

同样相信甘宇能走出大山的,还有他的家人。

刷到罗永获救的消息后,家人们才知道甘宇仍在失联。甘宇的爸爸甘国明急了,从广州飞回老家达州,又连夜开车前往泸定。“家里的老人一直哭,我也坐不住了,决定自己去找人。”

9月10日中秋节,甘宇的父母赶到泸定。甘宇的公司准备了饭菜和月饼,他们一口也吃不下。甘国明一端起碗,就想起给小时候的甘宇喂饭的场景,“哪里还吃得下饭?”

甘国明心里有些愧疚,自己常年在外打工,跟儿子的交流仅限于每周末的电话,甘宇会跟他聊很多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他清楚甘宇是个“懂事的孩子”,但又相信父亲必须严格,甘宇有次没有考进班里前三名,他就打电话教育儿子一番。甘宇失联后,他对孩子的唯一要求变成了“平安健康就好”。

那段时间,甘宇父母每天都往救灾指挥部跑,了解最新救援情况。

时间和希望都在流逝。救援人员一次次失望而归,有人试探着说“希望不大了”。甘国明总会强硬反驳:“他没有受伤,肯定还活着”“不可能被野兽吃了,它们遇到地震也跑了”“没有找到任何证据,能证明他不在了。”

甘国明回忆当时矛盾的心情,“害怕没有他的消息,又害怕听到的是坏消息。”

还有更多人在找甘宇。成都解除封控后,甘宇的大堂哥甘立权自驾赶往石棉县,想要亲自上山找人。甘宇的公司和家人也都在网络上发布消息,悬赏找人,希望当地村民能帮忙搜救。

一位在大坝上和甘宇共事过的焊工叫上自己的两个哥哥,把干粮装进蛇皮袋,还给甘宇买了件新衣裳,自愿山上搜救。

不同的救援力量在加入。蓝天救援队、重庆巴南救援队、宜宾筠爱救援队、北京应急管理协会等,都陆续搜救过甘宇。

9月10日,甘宇公司代表王东华(左一)与消防人员一起上山搜救甘宇。受访者供图

9月15日,甘孜州终止地震一级应急响应,从应急救援阶段转入过渡安置及恢复重建阶段。根据甘宇的粗略回忆,这天他正在从芹菜坪爬往“草原”的路上,因为缺少水源,他喝了苔藓水和自己的尿液。

也就是这一天,罗立军又带着蓝天救援队上山搜救。十几名队员来自甘孜、绵阳和江油,还有一条搜救犬。

李明康是其中之一。他是甘孜州康定人,震后一直在帮忙搬运物资和救人。得知要搜救甘宇,他和两名队友从泸定赶往石棉。与其他人会合后,一起钻进密林中。

山还在垮,一边塌陷的山路,一边是几百米高的悬崖。天色已经不早了,要不要继续前进?队员们山上举手表决。

大部分人还是觉得安全第一,少数服从多数,他们在天黑前撤下山。后来,李明康才知道,当时他们下撤的位置,距离甘宇获救地不到500米。

希望被消磨殆尽后,剩下的只有奇迹。

甘宇获救的前一晚,甘国明梦见儿子回了老家,“爸,我回来了。”他像往常一样回复,“回来就回来咯!”没过多久,甘宇又说了句“我走了”。

甘国明从梦中惊醒,外面下着雨,又是个糟糕的天气。他再也睡不着,心砰砰地跳。在这个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没有了白天的坚强,不得不考虑儿子最坏的情况。

“甘宇找到了”

9月21日,天上飘着毛毛雨,大山被罩上一层白蒙蒙的雾,头羊晃着铃铛带队去吃草。58岁的倪太高跟在后面,他皮肤黝黑,个子瘦小,准备去找地震后丢失的羊,也顺便找人。他还带了一件彝族的“毡挎挎”,是一种浅紫色褂子,内层是羊毛,外层是防水的布料,既防水又保暖。“如果找到那个失联的人,让他穿上,暖和一些。”

倪太高家几乎是跃进村海拔最高的房子,屋旁栽着果树。他种了十几亩的玉米、大豆和花椒,还养了120只羊,13头猪,十几只鸡,靠这些养大了5个孩子。

地震来临前,山间的浓雾刚散去,淡的玉米叶在风中摇摆,猫咪懒洋洋地趴在门前。先是异常的犬吠打破宁静,突然地动山摇,一块落石砸中了倪太高的腰,他猛地一闪。“如果迟几秒钟,人就完了。”

后来,倪太高被送往医院,家人也搬到了山下的出租屋里。

9月30日,倪太高赶着羊群去山上吃草。新京报记者 吴采倩 摄

余震停后,倪太高又忍不住跑回山上,想再看看家。羊圈塌了,羊全跑了。厨房也塌了,冰箱、微波炉和摩托车都被埋在废墟里。他还碰到了几个救援人员,在找一个震后失联的人。

9月20日,倪太高上山找回了90多只羊,但没有找到失联的人。

第二天,公鸡刚打鸣,倪太高又出门了。他钻进灌木丛,边走边“哦哦哦”喊着,那是喊羊的口令,回应他的是轰轰的泥石流声。

一个小时后,他在山腰听到“啊啊啊”的声音,以为是野猴子。“我又吼了几句,才听到有人喊‘救命’。”

声音从山上的密林传来,倪太高分不清方向,也不知道有多远。看到山体右侧大面积的塌方,他吼了一句,“哦,往左边走!”他又掉头跑回家,拿了2盒牛奶和4个月饼,那是女婿中秋节送来的。

再次回来,循着呼救声,倪太高又爬了一两个小时。看到前面的树枝在动,他钻了过去,只见一个人趴在地上,挣扎地站起来。倪太高跑了上去,那个人抱着他大哭,说“碰到好人了”。倪太高拍了拍他,“没事没事,活着就好”。

眼前的小伙子浑身发抖,吃了点东西后,问:“有政府(电话)吗?告诉政府,我叫甘宇,甘宇找到了。”

倪太高联系了当地政府,对方让他拍张照片。甘宇拿起手机,拍了一张合照。手机镜头里,他这么多天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样子,胡子拉碴,原本圆润的脸已经颧骨突起,“瘦得都快认不出了。”

9月21日,雅安市石棉县跃进村猛虎岗,倪太高(左)找到了甘宇,他们拍了一张合照。受访者供图

那张照片很快传到泸定。有家人看到后有些迟疑,但甘宇妈妈只看了一眼,就放声大哭,“是甘宇,甘宇找到了!”甘国明抢过手机,确认是儿子,激动到手止不住地颤抖。

倪太高扶着甘宇下山。遇到陡坡,他就先跳下去,让甘宇趴在自己背上,搂住脖子,他再用双手扶着两边的树,慢慢往前挪。背着将近一米八的甘宇,他有些忐忑,“好不容易把人找到了,可不能再摔了哟。”

两个小时后,他们走到了猛虎岗管护站,一片可以降落直升机的空地。

“给他换衣服的时候,腿上全是伤。”倪太高说,在停机坪他看到甘宇的手一直在抖,就脱下自己的手套给他,又让家人带了套衣服上山。一只黑色手套还留在现场,另一只已掉入裂缝中。

甘宇换下的衣物还遗留在现场,记录着他17天来的遭遇:牛仔裤已经脏到看不出颜色,裤腰绑一根绿色布条,屁股处磨出两个大洞。一双白色的耐克鞋已经开裂,鞋带变成黑色,鞋底也几乎磨平。

9月30日,猛虎岗现场还遗留着甘宇获救后换下的鞋子,鞋子已经裂开口。新京报记者 吴采倩 摄

后来,甘宇被转运至泸定县人民医院。直升机刚起飞不久,山上就下起了暴雨。那晚,甘宇又被转运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经初步诊断,他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肋骨骨折,左下肢腓骨骨折,伴有严重感染。

在泸定县人民医院,甘国明终于见到了儿子,他拍着甘宇的肩膀,重重地说:“儿子,你比我有出息。”

回家

听到甘宇获救的消息时,罗永还在泸定县德威镇的救灾帐篷里,“心里的石头落地了”。在过去的半个多月里,他一直帮忙找甘宇,却没能回家寻找遇难的母亲。

9月23日,震后第19天,天气晴朗。罗永和家人爬了几个小时山路,回到湾东村。这个距离震中不到10公里的村子,几乎全部碎在了地震里。

罗永家是一栋两层房,如今只剩下一地砖瓦。他爱种花花草草,门前摆了二十多盆花,有十几个品种。“兰花开的时候,美得很。可惜都没了。”家里养的牛羊也丢了,5只猪被压死了2只。

在倒塌的厨房里,他挖出了母亲的遗体,蹲在地上兀自哭了起来。他上一次回家,是在地震前一晚。母亲给罗永装了自己种的菜,满满两大袋。因为是老幺,从小母亲就偏爱他。那天罗永要趁着夜色,骑摩托赶回大坝值班。临走前,母亲很不放心,不停叮嘱,“路上注意安全,骑车慢点。”他没想到,这是母亲对自己说的最后一句话。

有时候,他会看着母亲照片悄悄流泪,“妈妈在天之灵,晓得我做了这些事情,应该不会怪我太晚才找到她吧?”

新的生活在继续。国庆节前夕,湾东村两百多户村民,搬进了得妥镇的安置板房。村民们排队领生活物资,空气中飘着熟悉的桂花香。

10月2日,泸定县得妥镇安置点板房,这里是湾东村村民的新家。新京报记者 吴采倩 摄

罗永的“新家”是两室一厅,儿子的床就摆在客厅里,女儿的书桌也是。他坐在大门边,看到熟悉的身影,会热情招呼“进来坐会儿嘛”,再塞上一两个水果。

陌生的客人也来了。罗永开闸泄洪的消息在网上传开,采访的电话响个不停,有的记者远道而来。在公用厨房里,罗永招呼大家一起吃饭。毛血旺、酥肉和青菜摆上桌,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随便吃点,要是在我们山上,还会杀猪杀鸡,肯定更丰盛。”

晚饭过后,他会温柔地询问女儿作业情况,让她试试新发的鞋是否合脚。女儿在泸定县念高中,有一天语文老师提到有个叫“罗永”的人,在地震后开闸泄洪救人。她才知道,别人口中的英雄,是自己的爸爸。

“我不是英雄,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情。”罗永不在意那些赞誉,每当有人提起,他会腼腆地笑笑。

甘宇也是如此。他觉得比那些在地震中丧生的人,自己已经足够幸运,“活着真好,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里,他做了一场踝关节手术,度过了28岁的生日。刚从ICU转到普通病房,他就找母亲要了手机报名了今年的一级建造师考试——这个证书需要在两年内通过四个科目,他已经顺利通过三科。

夜深人静时,甘宇还是会做噩梦,梦见自己在茫茫大山中呼救,无人回应。不过这种梦越来越少,“没啥子阴影,能活着走出大山,其他事都不算啥了。”

10月8日,甘宇恢复良好,顺利出院。次日早上,他们一家又坐车赶回达州市大竹县的老家。在那个熟悉的院子里,灶台上炖着土鸡,奶奶抱着甘宇大哭,家人们围着他问长问短。甘宇奶奶说,“没想到自己的孙子那么坚强。”甘宇说其实自己也没想到。

全家人一起拍了张大合照,爷爷奶奶紧挨着他,父母在后排笑得很开心。

10月9日,甘宇(前排左二)回到老家达州,与家人们一起拍了张全家福。受访者供图

甘宇还给倪太高打了电话,“太感谢你了,等我身体好了,我一定当面感谢。”视频里的倪太高,连连说“没事没事”。

地震过后,家里十几亩玉米依然会按时成熟,倪太高掰下玉米棒子,剥掉外壳,再扔进背后的背篓里。山上还种着核桃、猕猴桃和佛手柑,眼下正是收获的季节。

地震让罗永失去很多,但有些东西没有丢。他在废墟里,扒出了女儿的奖状,把它们重新拼凑好后,发了个朋友圈,“能在废墟里挖到这些也很欣慰!”

10月18日,罗永再次回到湾东村,在废墟了翻出了女儿的奖状,他觉得很欣慰。受访者供图

家里死了两头猪,但是震后他不在家的这段日子里,幸存的母猪生下了6只小猪崽。

地震总会留下一些伤痕,但灾区的生活也逐渐恢复了原本的节奏。在倪太高家附近不远处,一片玉米秆潦草地倒在地上,但因为连日下雨,地里又生出了新芽。

新京报记者 吴采倩 实习生 郑欣怡 四川成都、泸定、雅安报道

编辑 杨海 校对 赵琳

有香味的太阳故事图片高清(有香味的太阳故事图片)

有香味的太阳故事视频讲解(有香味的太阳故事视频)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6日 星期一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有香味的太阳故事PPT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79285.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