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汉字人的故事有哪些名字(汉字人的故事有哪些)

2023-02-26 03:58:01 技术常识4 小白要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4713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2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仓颉爱,爱出了火花(讲点汉字故事玩1),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李宝章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汉字人的故事有哪些1

——语文老头子的故事趣味52

说到汉字,最绕不开的是仓颉。

在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画卷里,在光芒四射的民族文化里,仓颉不是人,是神话,是传说,是古之神圣者!

史称仓颉“龙颜四目”,“声有睿德”这哪里是人啊!

绝对是神话!

绝对是传说!

其实,仓颉也是个普通的人!他生于陕西白水县。原姓侯冈,活了110岁,为轩辕黄帝左史官。

作为史官,仓颉专管文件材料和记录国家大事,这在当时可不容易!那时没有纸和笔,文字也没有啊!更没有现在的计算机啊!

咋记啊?拿什么记呢?用绳子!——屋子里挂满绳子,主绳垂细绳,细绳再打结......但这些绳子只是帮助记忆的工具,如果你脑子不好使,咋能整清楚这堆乱麻啊?

你我若干这事,得烦死,得发疯,得抑郁!

仓颉不是,所以他后来成圣、 成神了!

结绳记忆,他也觉得麻烦,但是他不是苦恼、愁闷,更没有抑郁!他爱上了它!一心想着怎么做好,怎么才能做得更好!

都说“方法总比困难多”!这话,可能对仓颉这样的人来说是正确的?对那些不爱岗敬业者,一定是苦恼更比方法多!他不是逃避,而是挖空心思想办法!但是,他一筹莫展。

有一天,仓颉看孩子身边玩。孩子在墙上画着牛、羊、陶器......孩子还说着“三”,就在图下点三个点......线条很简单,却一眼能看明。啊?如果这样记忆不是比结绳记忆好多了吗?他开始画简图记忆——这就是象形字!

这样做起来了,他很兴奋!他开始用新的方法整理原来的材料,但问题又来了——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画出来啊!

欲想把工作做好,还得想办法啊!

这天,仓颉跟着一位老猎人去打猎。在树木参天的大森林里,猎人弯着腰,仔细地在地面搜寻,嘴里嘀咕着:“向前走,是熊;向右,是鹿......啊,这边是一些野羊!”仓颉觉得新奇,赶忙问个究竟。猎人指着地面的痕迹说:“你看,这些都是鸟兽留下的脚印,有大有小,有深有浅,还有各种不同的形状,每一种一种禽兽留下的脚印是不一样的。”

仓颉立即高兴得鼓掌,他突然又想到:我记录事物也能用一些符号来代表啊!回去后,立刻开始设计用符号表示事物。这种用符号表示意思的方法,不但牛羊等具体事物可以记录,连一些冷、热等无形的意思也可以用符号来表示了。

仓颉设计的符号,不但自己使用,而且传授给各部落的人。这些符号逐渐推广开来。经过许多人的补充、修改,就成了最初的文字。

人们有了文字,老一辈的经验可以记录下来传给后代,相隔很远的人也可以互通消息。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方便了,人类的进步也更快了。于是仓颉的名字传遍四方。

可见,仓颉的成功是爱,爱出了火花,他是爱岗敬业的典范啊!

其实,人类各种伟大的创造,就是在遇到困时不逃避,不愁苦,挖空心思想方法,当然这里需要对事物的执着和爱!

自从有了仓颉造字,人类拥有了文字这一“秘密武器”,文明一下子推进了一大步。这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创举!

《淮南子》说他的创作弄得“ 天雨粟,鬼夜哭,龙亦潜藏”。

仓颉创造的文字被称为“鸟迹书”,震惊尘寰,堪称人文始祖。黄帝感他功绩过人,乃赐以“仓”(仓)姓,意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

仓颉造字,吓得鬼和神龙都哭了,藏起来了,他们怕记录下自己的行为。

仓颉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下令,赐给人间一场谷子雨,以慰劳圣功。自此,人间有了“谷雨”的节气。

仓颉造字启发我们:爱我所爱,无怨无悔,爱岗敬业,你会成神!

汉字人的故事有哪些2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

这是1920年,刘半农在英国伦敦大学留学期间用白话文写的一首散文诗《教我如何不想她》中的段落。

这首诗是中国近代广为流传的重要诗篇,很多人以为这是刘半农在对恋人的思念,实际上是他个人为了抒发思乡感情与对祖国的怀念之情,以“她”为物件写出的情诗。

这样优秀的诗篇流传开来后却遭到了非议,并在中国文坛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而刘半农本人竟然也因为这首诗被骂了数年甚至不敢出家门。

一首抒发思乡爱国的诗怎么会惹来谩骂?罪魁祸首就是诗中那个“她”字。

原来“她”字我们现在人人都使用,可在此之前是不被用来作为女性第三人称的,正是刘半农将“她”带进了大众视野。

那么刘半农是如何“发明创造”了“她”字呢?一个“她”字又为何给他带来了骂声?

(刘半农)

今天来给大家聊聊刘半农与“她”的有趣故事。

一、“她”的诞生

刘半农原名寿彭,后改名复,字半农,以字行于世,是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他曾参军入伍参加过辛亥革命,因不满军队中的腐败混乱,从而弃武从文,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推动新文化运动。

后来受蔡元培的大力邀请担任了北京大学法科预科教授,也成为了《新青年》的编辑。

在此期间,刘半农成为了最早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人之一,为中国人的思想解放斗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当初刘半农为了填饱肚子,还做了不少翻译的工作,把国外优秀的诗歌、小说、戏剧翻译成中文,让不少中国年轻人读到了西方的文学作品。

(《新青年》编辑们,左一:刘半农)

1917年,刘半农在翻译英国戏剧《琴魂》时,发现英文当中专门用来指代女性第三人称的“she”在中文里面找不到对应的字。

原来,英文中是用“he”和“she”专门来区分男女的第三人称的,而中国当时都是用“他”来指代第三人称不分男女的。

在一些古文中,为了区分男女的第三人称,会用“伊”来代替“他”专门指女性。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个“伊人”本来是男女都可以用的,但后来女子读书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伊人”就成为男性文人对自己恋人的称呼,“伊”也渐渐成为了女性的第三人称。

鲁迅先生的文章中便是经常用“伊”来指女子。

可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白话文,所以还是要用“他”来作为第三人称,刘半农在翻译外国文学的时候就觉得男女都用“他”会造成故事的混乱不堪,一时之间分不清这个“他”到底是谁。

(《改革》的部分摘选)

于是,刘半农便创造性地提出要用“她”这个字作为女性的第三人称,和“他”区分男女。

刘半农第一时间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鲁迅先生的弟弟周作人。

周作人在得知刘半农的想法后,认为用“她”和“他”并列是极好的,便在自己翻译的《改革》一文的小序中将刘半农的构想公布于世。

文章中周作人也提出了自己的一点不同看法:他认为日本用“彼女”来和“彼”对立也是近代刚创造出来的,起初用起来别扭,慢慢的大家也都习惯了。现在女加一个也的“她”印刷体中还不存在,姑且就用他下面加个女,也就是用“他女”来替代。

为此周作人还付出了不少实际行动,他在《新青年》杂志上翻译列夫·托尔斯泰的《空大鼓》、以及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女儿》等多部外国作品时,都采用“他女”来作为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

无论是用“她”还是用“他女”,这两种想法都没有得到胡适的认同,胡适则是主张用“那女”作为女性称呼,他也在翻译莫泊桑的小说《弑父之儿》时,采用了“那女”。

此时,鲁迅先生还在坚持用“伊”字。

(钱玄同)

胡适提出反对意见后,钱玄同没过几天也致信周作人提出了自己的三点看法:

第一点,“他女”到底是一个读音还是两个字读音,这不是很好,而且日本的“彼女”是那个女人的意思,“他女”在汉语里明显不对;

第二点,造个新字是可以的,但是每次出现新字都要造对印刷来说太麻烦,而且汉字要限制并废除(钱玄同主张废除汉字)再造新字岂不是多此一举;

第三点,汉字不够用就直接用英文的“she”。

本来周作人是支持刘半农用“她”字的,因为印刷困难才用“他女”,被钱玄同这么一说他又立场不坚定了,最后和钱玄同一拍即合还是用“伊”指女性。

不过刘半农并没有为此放弃己见,所以文章开篇的那首《教我如何不想她》也在一片争议中应运而生。

(《教我如何不想她》全文)

该诗歌凭借脍炙人口的旋律将“她”这一字推广开来,后来更是被语言学家赵元任谱成了乐曲,收入在1928年出版的《新诗歌集》中,成为激励海外游子眷恋祖国情怀的代表作。

但“她”在流传使用的过程中不仅仅引来了争议,还给刘半农惹来了大麻烦。

二、“她”的争议

其实在《教我如何不想她》诞生之前,已经有不少青年作家欣然接受了“她”字,并用于创作当中。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康白情的《社会》,他在《社会》中将女主人公称作“她”,“她” 是一个内心活跃但在封建社会礼俗的束缚下无法表达内心的妇女。

除此之外,王统照也在《曙光》杂志上发表了《她为什么死?》一文,更是直接将“她”放在了文章标题上,来讲述包办婚姻下一个叫慧如的山东女子的悲剧生活。

后来,俞平伯在赴英留学前夕,写下诗歌《别她》,用“她”指代祖国。

可见,虽然鲁迅、周作人、胡适、钱玄同等大家尚未认可“她”的时候,“她”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已经很大了。

(刘半农)

鲁迅先生在1934年的《忆刘半农君》中曾写到:“但那是10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如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所以的确是大仗。”

正如文中所讲,刘半农提出“她”字后遭到了一些顽固势力的批判,如同打仗一般。

而这当中反对声最大的是一位叫寒冰的作家。

当时刘半农尚在伦敦留学未归国,寒冰看到“她”已经被部分青年作家使用心中甚是不满,就在《新人》杂志刊登了一篇名为《这是刘半农的错》的文章,点名道姓批判他。

文中言辞犀利,认为刘半农创造“她”完全是画蛇添足,因为“我”和“你”这样的第一第二人称就没有特别的男女之分,为什么第三人称要区分?认为刘半农有歧视女性的嫌疑。

而且“她”和“他”也只是为了方便阅读,我们讲话时也没办法通过读音分出性别,这个字根本没多大意义。

所以寒冰坚决要废除“她”字的使用。

(刘半农)

面对寒冰的咄咄逼人,一些刘半农的支持者像是孙祖基、邹政坚、梦沈、大同等人也坐不住了纷纷站出来为其发声。

寒冰完全不惧,在杂志上与众人开启了“口水战”。

此时远在伦敦的刘半农无意间通过《时事新报》了解到了国内这场因为他而引发的骂战。

刘半农也觉得很委屈,自己原本只是提出了一个畅想,因为读音尚不确定还未公开使用过,所以周作人在文章中提出了意见,结果寒冰不分青红皂白将他一顿乱骂。

本来刘半农还有些迟疑,经过寒冰的批判反而坚定了他的信念,“她”字他用定了。

紧跟着,刘半农也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她”字问题》一文,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古代没有的字我们后人能不能造?古代有的字我们能不能改古义?古代有的字不是这个发音,我们能不能改?

(《时事新报》)

寒冰自然不甘示弱,对着刘半农的“疑问三连”进行了一一反驳,就是坚持不同意用“她”。

刘半农也不说废话,直接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第一次公开使用了“她”,并在公众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当时陈望道等语言学家已经开始主张将第三人称代词分化,刘半农借此机会又提出了除了“她”外再造一字来指代无生物。

“他、她、牠”代词系统就此建立了起来。

不过这一时期,鲁迅、冰心、李大钊、茅盾等文学大家还是在使用“伊”作为女性第三人称,像1922年鲁迅创作的《呐喊·自序》就是如此。

刘半农依然力排众议,表示“伊”偏文言文还是地方方言,没有“她”代表女性更让人明白。

随着“她”字的广泛流传,1924年前后“她”在社会上的地位普遍得到了认可。

(鲁迅小说《祝福》封面)

茅盾、冰心等作家也开始纷纷用“她”取代了“伊”,中华书局出版的《国语普通词典》更是用“她”来解释“伊”。

而鲁迅先生的著作《祝福》中也用了“她”来指祥林嫂,比如“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

凭借祥林嫂这一经典的文学形象,“她”字在群众中也更加深入人心。

可即便如此,仍然有一些守旧派反对“她”,颇具影响力的 《妇女共鸣》杂志竟然说刘半农发明的“她”去掉了“人”字旁,这是不把妇女当人看,是对女性极大的侮辱。

因为这个,刘半农那段时间没少遭到女性的痛骂。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字最终还是赢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成为社会主流,这才能够让今天的我们人人都可以使用。

三、“她”的意义

对于刘半农推广“她”字的行为,鲁迅先生在《忆刘半农君》中这么说:“他活泼、勇敢,打了几个大仗。譬如吧,‘她’和‘它’字的创造,就都是的。”

鲁迅先生说“她”字是刘半农创造的,其实是指刘半农给“她”赋予了全新的意义,这个字实际上自古以来都有了。

在南北朝时期的古文《玉篇》中,“她”读“jie”,和“姐”是一个意思和发音,而“姐”在《说文》里的意思是母亲,因为“蜀谓母曰姐”。

“她”在古代也是生僻字,所以在刘半农提出后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字。

“她”字流行之后,到底该怎么发音也成了问题,那段时间读“jie”、“yi”、“ya”、“ta”的都有,直到三十年代中后期才统一读“ta”。

(《新青年》)

刘半农翻遍了古籍才找到了这个“她”并赋予全新的意义,之所以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在文明开始的时候也是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的时候,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传承了数千年。

尤其是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等这些封建礼教提出之后,中国女性的社会变得更低,完全成为了男人的附庸,她们没有一点自己的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

辛亥革命后,虽然提倡“男女平等”,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国根本无法改变世人旧有的思想。

要想真正改变中国封建落后的局面,第一步只有先彻底地解放人们的思想,当然也包括中国的女性,那么“男女平等”就是必不可少的。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先辈所创办的《新青年》便是最早提出解放妇女的杂志,也是最早讨论女子贞操问题的先锋刊物。

(周作人)

曾和哥哥鲁迅一起留学日本的周作人也深受日本文学影响,他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自己翻译的日本著作《贞操论》。

从而将中国的“男女问题”,诸如男女平等、男女交友、男女同校等问题一一揭示出来。

胡适、鲁迅等人也紧随其后,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深刻讨论了女性贞操等社会问题。

这些文章中大力地肯定了女性对社会起到“半边天”的作用,呼吁中国女性参加教育、就业、从政、婚姻自由、独立生活等等,为“女权”的兴起创造了良好的形势。

刘半农身为《新青年》的编辑自然也深受影响,也很支持“男女平等”的思想。

正如前面所讲,刘半农是在翻译英文著作的时候才萌生用“她”对应英文“she”的想法的。

(刘半农与妻子朱慧)

西方国家一向主张“男女平等”,英文中的第一、第二人称“me”和“you”都是不区分男女的,只有第三人称才会用“she”专指女性。

所以他提出汉字“她”专指女性并非是一些人所说对女性的歧视,而是通过“他”与“她”的并列,顺应“男女平等”的思想。

刘半农和他的妻子朱慧原本也是包办婚姻。

接受新思想教育的他本来是很厌恶这种封建旧习的,可是19岁那年母亲病重需要冲喜,无奈之下他只好答应了这门婚事。

虽然母亲没有救回来,但刘半农对朱慧却是非常满意。

在朱慧过门之前,刘半农就没有守规矩偷偷跑去看了自己的未婚妻。

朱慧当时只有12岁肤白貌美让刘半农甚是喜欢。于是他在新婚前心疼地恳求丈母娘给朱慧放脚,也就是不让朱慧再缠脚,让她正常行走。

这样一个摒弃糟粕,心疼妻子的刘半农会歧视女性吗?

(《觉醒年代》刘半农剧照)

而后,朱慧因为流产,家里人都以为她不能再生育就让刘半农纳妾,可刘半农却把朱慧接到自己身边悉心照料。

二人这才有了自己的爱情结晶。

在民国名人文士风流之事不断的环境下,刘半农却能与结发妻子不离不弃、相伴终生,让妻子放弃裹脚走向新社会。

比起那些道貌岸然只会用笔写写做的事情却背道而驰的名人来说,刘半农真的是最坚定的革命战士。

所以说,刘半农重新定义“她”的含义后,让“她”与“他”并立,象征着中国妇女从被压迫者转变为独立女性,实现男女平等的一个里程碑。

【总结】

中国近代以来为何会有长达一百年的时间落后于世界?就是因为太多的国人思想陈旧、固步自封,不愿意去接受新事物。

又为何中国能够脱胎换骨再次崛起?就是因为有许多像刘半农这样的有志之士敢于突破固定的思维大胆创新,解放了全国人民的思想,为中华崛起而奋斗。

“她”字的创造与推广,不仅仅只是一个字的形式到内容的变化,而是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也是中国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只有我们不断地创新与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编辑:托马斯

责编:Thalia

汉字人的故事有哪些3

中华汉字里蕴藏着大智慧,一个字道出人生真理,一个字就是一句人生格言,看看以下汉字的故事:

”道”,是由一个走字底和一个首要的首字来构成。这告诉我们,要走出一条人生之道,首要的是迈开脚去走,抱负很首要,信仰很首要,意志很首要,坚持很首要,时机很首要。但假如你不迈开脚去走,不去主动的话,这些都将等于零。

”路”,左边呢,是一个足,右边是一个各,人生之路就在我们各自的足下,自己的路自己走,不要攀比别人,别人也帮不了你。

劣”,它的结构很有意思,什么是劣?就是比别人少出了力,无论这个力少出在身体、脑子还是心智上都不好。

”舒”,左边是舍得的舍,右边是给予的予,即是舍得给予的意思,所谓”适意”,就是舍得给予他人,自个儿就能收获高兴。

”患”,上面是一个串,下面是一个心,连接起来就是一串的心,也就是心多的意思,心多呢,不提倡,你想一个不能专心干事儿的人,这也想做,那样想做,三心二意怎么能做成事儿呢?一个不能专心对待他人的人,对别人老是多疑、猜忌,不能坦坦荡荡做人,而做长戚戚的小人,怎么会是一个健康的人呢?

”忙”,这个字啊,心亡为忙,指人一忙,心就丢了。一个行色匆忙的人,往往是一个无心之人。所谓忙中出错,忙中出乱,就是因为无心。我们应该静下来,让心回来,人才会安定,做事儿呢,才会沉着,才不会出错。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从殷商甲骨文距今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汉字是表意兼表形的文字,也是注重审美形象的文字。汉字文化源远流长,一个汉字就是一段历史,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你还知道哪些汉字隐藏着的大智慧?欢迎留言区说说汉字的故事!

汉字有那些有趣的故事(哪些汉字有有趣的故事)

有故事的汉字所有字数(有故事的汉字所有字)

简短有深度的汉字故事有哪些(简短有深度的汉字故事)

上的汉字故事(有上字的历史故事)

有故事的汉字思维导图(有故事的汉字导图)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6日 星期一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汉字人的故事有哪些名字(汉字人的故事有哪些)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78143.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