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贾母的经典故事(贾母的故事有那些)

2023-02-19 00:40:01 技术常识4 感悟分享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5702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5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红楼梦里贾母三次生病,一次比一次严重,曹雪芹为何这么安排?,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少读红楼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贾母的故事有那些1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贾母问她多大了,刘姥姥都一一回答,两个老人家有一段对话特别有意思,原文如下:

贾母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立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健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

从这里我们知道,贾母此时应是七十岁左右,且身体状况明显不如刘姥姥这个庄稼人。后面贾母就说“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聋,记性也没了。”

我们知道,红楼梦从一开篇,贾府在冷子兴这样的外人看来,就已经大不如前了,而这大不如前,曹公不仅有许多明笔交代,比如王熙凤说“不过是个旧日的空架子”探春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还有许多隐笔,也写出了暗藏的隐忧,其中一处就是贾母的身体。

原文前八十回中,一共提到三次贾母身体不适,而这三次不适中,就透露了许多不易被发现的秘密。

第一次:贾敬生辰,贾母吃坏肚子。

原文第十一回,宁国府贾敬生辰,荣国府的邢夫人、王夫人、王熙凤等人都去了,但唯独贾母没去,贾珍尤氏就觉得这是老祖宗不赏脸,但王熙凤赶紧解释了贾母没有出席的原因。

凤姐儿未等王夫人开口,先说道:“老太太昨日还说要来着呢,因为晚上看着宝兄弟他们吃桃儿,老人家又嘴馋,吃了有大半个,五更天的时候就一连起来了两次,今日早晨略觉身子倦些。因叫我回大爷,今日断不能来了,说有好吃的要几样,还要很烂的。”

贾母因为贪嘴,吃了几口水果,结果就吃坏了肚子,不然以贾母的爱热闹,焉有不参加自己亲侄儿寿辰的道理?

从表面来看,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贾母年事已高,身体不似往日,肠胃消化自然不能跟宝玉等年轻人比,所以才会引起身体不适。但为什么会如此凑巧?第二日贾敬寿辰,贾母偏偏在头天晚上贪嘴?

鸳鸯是贾母身边的首席丫鬟,李纨就曾这么评价她“从太太起,那一个敢驳老太太的回,现在他敢驳回。偏老太太只听他一个人的话。”既然鸳鸯敢驳贾母,贾母又如此听鸳鸯的话,为何明知深秋之夜不宜吃生冷之物,鸳鸯还纵容贾母吃了呢?

我们再联想紧接着这之后几位太太聊到的秦可卿病情的话题,关于秦可卿的病情,尤氏是这么说的:

尤氏道:“他这个病得的也奇。上月中秋还跟着老太太,太太们顽了半夜,回家来好好的。到了二十后,一日比一日觉懒,也懒待吃东西,这将近有半个多月了。经期又有两个月没来。”

我之前也分析过,从时间来推断,秦可卿和贾珍之事应该发生于中秋前后,那么这件事贾母知情吗?我的推断是知情的。

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一回,有一段话写出了秦可卿在贾母心中的形象: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如果这么一个被贾母看重的重孙媳,忽然有一天被贾母得知了她和自己公公的隐情,贾母会作何感想呢?

所以,贾母没有出席贾敬寿辰,多半是听到了关于秦可卿的什么消息,动了肝火,但是家丑又不能宣扬,于是就找了一个借口,以不去参加寿辰来表达她对这件事的态度。

不知道是不是我想多了,总之贾母忽然身体不适这件事,来的太突然,太不寻常,一定跟什么重要的事情有关,且这件事跟贾府最终败落大有关联。

第二次: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偶感风寒。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一回,贾母大为高兴,亲自带着刘姥姥去逛大观园,到处游览,还坐了船,结果就病了。毕竟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且这时候也是深秋。

原文第四十二回说“因贾母欠安,众人都过来请安,出去传请大夫。”“一时只见贾珍、贾琏、贾蓉三个人将王太医领来。”

从贾母生病众子孙忙碌的情形可知,贾母一旦生病,就不是小事,会惊动贾府上下的,毕竟她是宁荣二府的定心丸,若是贾母不在了,宁荣二府会是什么样子也不难想象。

贾母这次的身体不适,不算什么大病,诊病的王太医说:“太夫人并无别症,偶感一点风凉,究竟不用吃药,不过略清淡些,暖着一点儿,就好了。”

从贾母这次生病,与上次生病对比,我们都不难得出,贾母的身体是一日不似一日了,之前是夜里吃了凉东西才会不适,现在白天吹了一点风就感了风寒。

贾母这次生病请的王太医,正是当日常在贾府走动的太医院正堂王君效的后代,他在慧紫鹃情辞试忙玉一回,晴雯生病一回,袭人被踢一回都曾出现,可见是位靠谱的太医。

既然是太医,自然能够出入宫廷,还能有机会接触各宫妃嫔,且又常在贾府走动,我一直在想,这个王太医,后文会不会跟宫里的元春产生关联呢?又或者贾府通过他得知后宫里的很多消息呢?

总之,从王太医频繁地出入贾府,我们可以看出,贾府之人的身体也像家族的败落一样,开始走下坡路了。贾母生病王太医来诊,宝玉不舒服王太医来看,黛玉吃药王太医来配……这些都隐约地交代出了一件事,贾府之人多有病灾。

第三次:贾敬死亡,贾母病倒。

贾母的三次身体不适,竟然有两次跟宁国府的贾敬有关。得知贾敬死亡的消息,贾母立马赶了回来,“贾母暮年人,见此光景,亦搂了珍蓉等痛哭不已。”

按照原文的时间线,这时候的贾母,已经七十多岁了,无论在古代还今天,都算是年迈之人了。贾母不仅搂着珍蓉父子哭了一场,见了尤氏婆媳,又大哭了一场,结果就病倒了。

果然年迈的人禁不住风霜伤感,至夜间便觉头闷目酸,鼻塞声重。连忙请了医生来诊脉下药,足足的忙乱了半夜。幸而发散的快,未曾传经,至三更天,些须发了点汗,脉静身凉,大家方放了心。至次日仍服药调理。又过了数日,乃贾敬送殡之期,贾母犹未大愈,遂留宝玉在家侍奉。

从这段文字可知,这一次贾母病得不轻,众人忙乱了半夜,病情才算稳住,且将养了许久都未痊愈,也就是说,贾敬的去世,对本就年迈的贾母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

我们知道,贾府子孙中,只有贾敬是进士出身,本来他是最有希望和能力振兴家族的,但他偏偏跑到城外和道士胡羼去了,结果又因吞金烧胀而死,彻底扑灭和切断了贾府靠科举振兴家族的希望,贾母知道了这些后,她如何承受得了?

这之后贾母的身体状况就大不如前了,常常歪在榻上,中秋之夜更是听着笑话就能睡着,“贾母已朦胧双眼,似有睡去之态。”脂批说:总写出凄凉无兴景况来。从贾母的这次生病,我们明显感到了贾母的力不从心,贾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

此前贾母听闻甄家获罪被抄,但依然要办中秋赏月的晚会,不是因为她耽于享乐,恰恰是因为她早就看透了这一切。脂批说:贾母已看破狐悲兔死,故不改正,聊来自遣耳。

既然家族败落不可避免,怎么做就都是徒劳,不如趁这个机会,最后再好好地消遣一回吧。贾母一番话里,藏了多少无奈和心酸。

综上,贾母的三次身体不适,一次比一次严重,恰好与贾府的败落同步,且每次都隐藏着一些不易被发觉的秘密。可以想见,八十回后的贾母,应该还会有一次或多次生病,直到最终卧床不起,撒手人寰。

我们也不难推断,贾母最后一次病倒,一定跟这两件事关联密切:元春之事,宝玉婚事。

作者:夕四少,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红楼和金瓶故事。

贾母的故事有那些2

天底下就不存在完全没有一点矛盾的婆媳关系。没有矛盾也是渐渐磨合后互相做了妥协,增进了感情后的和谐。做为荣国府最有权力的两个人,贾母王夫人婆媳二人表面看似平静,实则还是暗流汹涌。两人之间的矛盾日渐尖锐。对此原文有多处暗示。

【一】

贾母和王夫人婆媳关系算不错。贾母做为贾家老封君,地位崇高,当时礼法约束谁也不敢得罪。哪怕王夫人快五十的人,还是需要早请示晚问安,一丝一毫不能怠慢。贾母也曾当众对薛姨妈说:你这个姐姐是极孝顺的…但事实显然不如表面表现的那么光鲜。

贾母和王夫人第一个矛盾爆发点是三十一回,端午节正午赏午。如此重要的一个节日宴会,贾母并没有出席。王夫人办了宴会也只请了薛姨妈宝钗母女。王熙凤等姐妹作陪。完全没交代贾母在哪里。端午节如此大节日,没有贾母的参加,显然不同寻常。

端午节前贾母率众打醮清虚观,我认为贾元春花钱做道场,本是为民祈福,讨好皇帝的行为,不想贾家大张旗鼓凑热闹,使得与民同乐变了味道。贾母出席驱散了所有普通百姓,引得民怨沸腾(平安醮仿佛庙会一般,非常热闹)。势必会有御史弹劾引得皇帝不满,贾元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传消息回来申斥是跑不了的。贾母和王夫人婆媳因此出现嫌隙。贾母赌气不参加宴会是可能的。

【二】

第二个矛盾是四十六回,贾赦讨鸳鸯,贾母大怒,不分青红皂白骂起了身旁的王夫人:

贾母听了,气得浑身乱战,因见王夫人在旁,便向王夫人道:你们原来都是哄我的!外头孝敬,暗地里盘算我。有好东西也来要,有好人也要,剩了这么个毛丫头,见我待她好了,你们自然气不过,弄开了她,好摆弄我!王夫人忙站起来,不敢还一言。

贾母这顿骂言语极重,是心中情绪的宣泄。虽剑指贾赦邢夫人,但王夫人也并非受到无妄之灾。贾母将一座鼎盛的荣国府交给王夫人,不曾想荣国府越来越差,堪堪已经待死。可王夫人就是报喜不报忧,天天哄着贾母,维持表面功夫。贾母看在眼中,还不能宣之于口。儿媳妇早不是当年的小媳妇处处需要教,已经半退休传帮带下一代媳妇。贾母于情于理都不能再插手。

贾母对贾家现状看在眼中急在心里,对王夫人也早都不满。尤其王夫人引了薛家赖着不走,还炮制了所谓金玉良缘,贾母更是不满,当众骂王夫人也是一次宣泄。

【三】

贾母和王夫人的主要矛盾还在贾宝玉身上。做为王夫人的小儿子王夫人爱若掌上明珠,可偏偏贾母把持着,安排着一切,王夫人竟然插不进去手。对于王夫人来说,贾宝玉是她的一切,却被贾母夺取,不满是必然的。

贾母溺爱贾宝玉,使得贾宝玉性格乖僻,行为乖张。不喜读书,毁僧谤道。贾母看着宝玉可爱,满心欢喜;王夫人难免不为了贾宝玉的将来忧心。祖母和母亲的矛盾就在这里。祖母关注健康成长,母亲却望子成龙!

王夫人忍受不了贾母对贾宝玉溺爱,更忍受不了贾母对贾宝玉姻缘的干涉。不但有促成宝黛姻缘的想法,甚至连妾都给准备了晴雯。贾母的手伸的也太长。王夫人对林黛玉的家世(父母双亡),性格,身体全不满意,自然更不满意贾母安排。自己炮制金玉良姻对抗,贾母心知肚明,婆媳二人心照不宣。

七十八回,王夫人先斩后奏撵了晴雯,汇报给贾母,顺道告诉贾母我已经提拔了袭人做为贾宝玉的准妾,你安排的晴雯被我赶走了。贾母的话特别有意思。

晴雯那丫头我看她甚好,将来只她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

袭人本来从小儿不言不语,我只说她是没嘴的葫芦。既是你深知,岂有大错误的!

甚好和岂有大错误是贾母对晴雯和袭人的评价。弦外之音就是对王夫人的做法表达出强烈不满。甚好的被你撵走,你留下的没大错误还是错误!婆媳二人隐讳摊牌,什么晴雯袭人都是幌子,最终还是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选择。

王夫人极力反对林黛玉,贾母也无可奈何,最终迎春婚事暴露出贾母迟暮的心态:

贾母心中却不十分称意,想来拦阻亦恐不听,儿女之事自有天意前因,况且他是亲父主张,何必出头多事,为此只说"知道了"三字,余不多及。

贾母老了,终究敌不过岁月。王夫人胜在年轻,她有的是时间。婆媳矛盾一直存在,只是无论家计、子孙,所有的矛盾都隐藏在表面的祥和之中。这种关系往往最难相处,不似贾母和邢夫人,邢夫人与王熙凤都是面上功夫,互看不顺眼反倒省心!

贾母王夫人谈不上斗法,也不是婆媳关系破裂,更谈不上谁胜谁负。不过二人有矛盾是一定的。没必要过度解读,也不必要文过饰非,假装看不到。聊聊她们的矛盾,也是一种茶余饭后的乐趣!

注:现在有一个声音是《红楼梦》被很多红谜解读成《甄嬛传》,认为《红楼梦》如此清新脱俗,怎么可能是《甄嬛传》那般诡谲多变的作品能比。我认为有一定道理,《红楼梦》绝不是《甄嬛传》,她比《甄嬛传》高明的多。但同样,她也不是白莲花,内部的矛盾既然存在,也没必要避讳去讲。家长里短,家族矛盾从来都是客观存在的,作为读者,一叶障目,主观认定这些《红楼梦》不存在也是不对的态度。当然,前提是《红楼梦》绝不是《甄嬛传》那样人人有坏心,时时为生存而战的宫斗剧。但看王熙凤害死尤二姐和腹中胎儿,还是令人不寒而栗,绝不比《甄嬛传》差,甚至高明的多。扯远了…

【文/君笺雅侃红楼】

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为您带来更多红楼故事!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贾母的故事有那些3

导语:不要去随便否定一个人,对你可能只是一个想法,一句话,一个动作,但对别人的意义就有可能完全不一样了,可能是一种无形的内心伤害,更可能是毁灭一生的证据。

很多文学作品几乎都有一两个上了年纪的长辈在大家族或者小家庭里面“指点江山”“呼风唤雨”,可说到着墨和描写最多,最精彩,最入目三分的要数《红楼梦》中的老太太莫属。

这个来自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中的史家的女人,嫁到了贾家之后,一路摸爬滚打着成了贾府金字塔上的“老祖宗”。

这位老人,总是化身一幅“众星捧月”的画,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在偌大的贾府,她的权威没有人敢挑战,她的慈祥没有人不喜欢,她的雷厉风行没有人不折服。

对外得体大方、对内威严并济的贾母,在闲来时,她爱跟孙子孙女丫鬟们说说笑笑,爱打牌、爱听戏、爱听书,像个老小孩一样。有事时,她又会成为家族中的定海神针,安抚人心,稳定局势,有着自己的一套独立见解,是治家的一把好手。

有时候觉得曹公能写出这样生动又让人喜爱的人物,真的相当了不起。

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贾母这位接近完美的老人家,也会有她自己也无法避免的缺点存在。

一,过度溺爱子孙,没有及时把不务正业、骄奢逸的他们进行教导,拉回正轨。

书中秦可卿说过这样一段话:

“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

年轻一辈的重孙媳妇秦可卿都明白这样浅显的道理,可作为见识比她们多,经验比她们足的长辈的贾母却对这样的危机无知无觉,真是不应该。

对于贾琏把脏的臭的女人拉回自己的屋里,贾母说:

“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的。”

在贾母看来,这只是很平常的一件事,不值得大惊小怪的,慢慢地就习惯了,出不了什么大事。

她没有想过以王熙凤的性格怎么可能把这样的事习以为常,将来还有这样的事出现的话,恐怕贾琏和王熙凤还是会继续闹下去,甚至影响一宅安宁,一府平安。

对于贾赦非要娶她身边的贴身丫鬟鸳鸯做妾,老太太纵然非常愤怒,对着贾赦的填房邢夫人一顿训斥,事后也只是说给贾赦一万八千两的银子去另外买一个女孩,只是不能要自己身边这个丫头。

她自己也曾经说过自己的大儿子一把年纪了,还不注重保养身体,干什么左一个小老婆,右一个小老婆养在屋里。显然,这样的事,不是一天两天了,贾母却从来没有对贾赦加以制止,为了能把自己的丫头留下来,宁愿拿钱给儿子另外买去,其他一概不管。

就是这样“眼不见为净”的教育方法,间接使得贾琏贾赦这两个本来就目无王法的男人,干的坏事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胆。

贾琏国孝家孝期间停妻再娶,贾赦则为了得到石呆子的几把扇子,诬告人家入狱,把扇子占为己有。

另外,贾母最疼爱的孙子是贾宝玉,是她的心肝肉,所以老太太总是害怕他受到伤害,总想把他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把他当成了“温室的花朵”一样培养。

就如每次贾政要查问贾宝玉的功课,或者呵斥他几句,贾母都会表现出非常反对的态度,就是怕吓着他,惹出什么病,这也导致贾政就算有心想好好教导自己的儿子,让他努力上进,最后都因为老太太的阻拦而变得小心翼翼,不敢再管了。

贾母疼爱孙子没有错,可实在是太过了,贾宝玉作为贾府下一代的继承人,理应担负起家族的责任,父亲管教自己的儿子的确是出于光宗耀祖的心,却总被老太太一手扼杀。

难道贾母就不担心,将来会出现后继无人,家族消亡的时候吗?

可见,光顾着眼前的得失,没有真正从现实出发,考虑后辈们的出路与去向。

万贯家财终会尽,只是未到时辰。

她能护得住他们一时,可惜,却无法护住他们的一辈子。

族中还有那么多的年轻男女,天长日久的,看到这样的人生活得这么不检点,这么不上进也没人管,没人说,怎么能够不学坏?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他们成群结队地蚕食着贾家的基业,没有人居安思危,没有人留意照顾家族命运,又怎么不会迎来大夏倾颓的一天。

每个人生来就具备学习模仿的能力,这样一艘开向冰山的巨轮,掌舵者不但没有提前预知并阻止,而是一味地充耳不闻,那么,只会带着一船的人驶向灭亡的境地。

二,贾母在几次的家庭矛盾事件中,光听一面之词,总是武断地否定一个人的清白,让当事人蒙屈受冤。

从拆穿说书人的套路到分析府上下人宿醉造成方方面面的后果等事件,不可否认的是贾母这个人的确很会揣摩人的心思,了解人性的善恶。

但这并不代表她就是一个会冷静分析,心思细腻,为他人设身处地考虑的人。

直爽的贾母喜欢直爽的人,如王熙凤、晴雯、史湘云,所以她有时候的想法也会在没有多加思索的情况下很直接地表达出来。

在书中有那么几次写到贾母为人处事的不妥,对他人处境的欠考虑。

第一次:贾琏在王熙凤办生日的时候,把鲍二家的媳妇带回家来行苟且之事,结果被王熙凤发现后,两夫妻大闹了一场,在这期间还连累了通房大丫头平儿。

王熙凤在委屈气恼之际跑到贾母跟前告状,贾母见到她这样忙把她护起来安慰。还没说几句话,当别人提起平儿的时候,贾母便一口咬定说:“平儿,那蹄子,素日我倒看她好,怎么暗地里这么坏。”

这样的一句话,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不算重,可在当时那种封建社会大家族中,被最高话事人当着众人这样责骂,恐怕会让当事人在以后的日子里抬不起头,甚至丢掉性命。

就像王夫人当初看到自己的贴身大丫鬟金钏教坏自己的宝玉,一巴掌呼过去,把她撵了出去,导致金钏一时想不开,投井死了。

要不是尤氏及时出来为平儿打抱不平说了几句话解释给贾母听,可能平儿也会无故受到内心的折磨与痛苦。

第二次:贾母的大儿子要强娶自己的贴身丫鬟鸳鸯为妾。

鸳鸯不愿意,在贾母面前以死相抗,贾母不问清楚事情的经过以及跟谁有关系,反而马上大声指责质问身旁的王夫人说:

“原来你们都是在哄我,外头孝敬,暗地里盘算我,有好东西你们要,有好人你们也要,剩这么一个毛丫头,你们自然气不过,弄开了她,好摆弄我!”

当场让王夫人羞愧委屈到了极点,先不说贾母是不是趁机敲打王夫人还有其他人,就说她这样忽然而至的迁怒,谁能承受得起?

当然,在贾母这样的封建大家长的绝对权威下,王夫人也不敢辩解,只能乖乖地站着挨骂。

若不是探春挺身而出极力为王夫人辩解,贾母冷静下来才明白自己怪错人了,恐怕这只“死猫”,王夫人也只有咽下去的份了。

诸如此类的事,尤二姐嫁入贾府以来一直安分守己,贾母却听旁人随便污蔑了几句,便认为尤二姐不安分守己,到处兴风作浪。后来面对她曾经最喜欢的丫头晴雯被赶出大观园,更是未曾好好了解因何事得到如此惩罚,也就草草地让这件事过去算了。

不知道贾母到底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平儿,王夫人尚且有人帮忙辩解才脱难,可是尤二姐,晴雯这两个女人,没有人出来为其申冤,却是硬生生被她冤枉了。

三、贾母不理家事的同时,借着自己养身体,但求开心的名义,没有危机意识,带领整个贾府陷入了纸醉金迷的骄奢生活。

小说中通过王熙凤、贾琏、贾珍等人的嘴多次提到贾府已经是“只剩内囊”“摆空架子”“支空头”“精穷”的状态了。

这些贾母都似乎感觉不到,光顾着眼前的繁华,而忘记了盛极必衰的道理,每天大摆宴席,要穿最好的,吃最好的,讲体面,讲排场。

虽然年轻一辈的不曾在她面前提起,可作为老一辈的人了,更何况是如此精明能干的人,按道理说应该早就发现贾府日渐式微的困境,无奈她真的没怎么发现。

她第一个带领贾府上下活在了永远不会穷的梦中,因为在她看来祖上有世袭,现在有田产,有官爵,有庄子……这样的财产几辈子都花不完,不用担心太多。

还记得剧中有两个场景:贾母看戏班表演得好便叫下人挪了一桌的铜钱洒给他们,当看见下人把下人吃的白米饭拿给媳妇婶子们吃的时候,她马上问为什么不拿粳米给她们吃,怎么拿下人的饭上来。

贾母的生活中一直都是遵循精细贵的要求,富贵逼人来可以说是习以为常了,那么贾府的衰落自然如同温水煮青蛙的效果,下面的人看贾母天天这样穷奢极欲,结果整个贾府都无所谓了,享受一天是一天。

事实上,虽然贾府的衰败贾母不用担全责,但一部分的责任是绝对有的。

兴盛时没有人担心钱从何来,没有人担心会不会有用尽的一天,更没有人担心他们自己会不会迟早有一天会迎来泼天大祸。

作为贾府最高话事人的贾母,光图眼前的欢乐,丝毫没有替儿孙的未来谋划未来,没有凭借自己的威望好好教育儿孙如何当家立业,没有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可想而知,在后面贾府的抄家结局,“富不过三代”“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样的千古道理,是真的有其依据在的。

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每个人物都有好有坏,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这就是《红楼梦》带给我们最大的魅力之一。

贾母身上虽然有缺点,但并不影响她依旧是我们心目中那个最活泼,最慈祥,最善良的老人家。

或许正是贾母这个人物的存在,才让我们感受到了更多的欢乐与见闻,看清人世间的得失与虚实,于是总是忍不住一遍遍去品味她的人生。


End。

花影故事原创作品,专注情感心理领域,以走心的文字,书写有态度、接地气、有力量的观点与故事。

今日话题讨论:你怎么看《红楼梦》中贾老太太这个人物?欢迎留言讨论。

贾母的经典故事(贾母的故事有什么)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5日 星期日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贾母的经典故事(贾母的故事有那些)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74006.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